关于林语堂的名言

时间:2019-05-15 10:48: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林语堂的名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林语堂的名言》。

第一篇:关于林语堂的名言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1895年生于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xx年和19xx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1.灵魂之自在确与身体之自在有关联。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灵魂。

2.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

3.世界上的强盗,再没有比劫夺我们思想自由的罪恶更大的了。

4.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5.延缓年老展长青春的第一条规矩,是避免一切情绪上的烦扰。

6.金钱能使卑下的人身败名裂,而使高尚的人胆壮心雄。

7.爸爸常常告诉我,他曾亲眼看见多少贫穷之家兴起来,多少富贵之家衰下去,他告诉我说,最重要的事,就是不要依赖着金钱,人应当享受财富,也要随时准备失去了财富时应当怎么过日子。

8.生活所需的一切不贵豪华,贵简洁;不贵富丽,贵高雅;不贵昂贵,贵合适。

9.在艺术作品中,最富有意义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个性。

10.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11.最合于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个热诚的、悠闲的、无恐惧的人。

12.人之所以伤心,是因为看得不够远。未来没有来临之前,怎么知道现在所谓的困境,不是一件好事呢。人要向前看,向前看。尤其是感情,根本是无须去纠结其中的对错,因为是没有对错的。

13.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14.万事可忘,难忘者名心一段;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三杯。

15.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

第二篇:林语堂读后感

最近赶在过年前把《林语堂传》粗略的看完了,为什么说是粗略的看完了呢,倒不是我没有认真去看,而是因为书中摘录了林语堂不少文章,然而由于自己国学功底太浅,有些实在看不懂,只好略去。但还是有一些感想的,为了怕时间长了忘记,特在大年初一大晚上记录下来。

以前只是依稀对林语堂有些印象,知道他是个作家(呵呵,实在是太依稀的印象了),知道他的《京华烟云》,其他就基本没有了解了,在这个学期的新东方课程里,一个留学回来教我们写作的女老师向我们硬荐他,说学英语固然重要,但一定不能忘记国学的研习,否则你在和外国人打交道时就会言之无物,就会露怯,因为人毕竟对他未知的事物感到好奇,如果你不了解中国的书法、国画、诗等等,就算你的英语再出色,也没有用处,语言就是用来传播文化的工具。

林语堂就是这样一位贯通中西的大家,用他的自评就是“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他早年爱读书,上过私塾,也上新式学堂,几乎将上海圣约翰大学图书馆的所有藏书都读了一遍,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和英语水平,之后他在美国旅居创作英文作品三十多年,大多是用美国人可以理解的语言介绍中国文化,比较有名的有《吾国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和《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fe),出版后曾长居美国畅销书榜首。好多美国人当时对中国的好感就是从林语堂的书中获得的。孔孟庄的智慧同样吸引着美国人,赏花品茗似地与自然共生的生活哲学给注重现实利益的美国人仿佛打了一针静心剂,据说当时好多美国妇女都以《生活的艺术》以生活准则,足见林语堂语言的功底和力量,更准确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而我不由得就联想到中国软实力(或树立国家形象)的问题,尤其是最近在美国开播的《中国国家形象片》,说实话,拍的不错,很大气,但总觉得文化的魅力没有太体现出来,而且正如美国媒体所说,一国国家形象的树立,与其拍几个宣传片,不如这个国家的大企业优秀的产品和服务来得实在和扎实。宣传片可能很能勾起中国人共鸣,但美国人想要了解的是这些吗?不知导演有没有考虑。既然中国强大了,文化外交的需求增强了,那么时代就呼唤像林语堂这样的学贯中西的人才,能够熟悉传播受众的文化,热爱并了解自己的文化,更高一更层次,找到自己文化中特有的又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比如孔子的“仁”,老子的“道”。现在中国还在四处建设孔子学院,但愿它不要变成一个汉语培训机构,但愿其中的老师能够吟古诗、会书法、向林语堂一样饱学中国传统哲学。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的教育在国学方面是不够重视的,有时太偏重于学习外语了,语文课高中时,有很大一部分精力去应付考试了,好不容易进入大学,进入大二便没有了语文课,就是在大一上《大学语文》和《中国传统文化》时,也是马马虎虎。我就记得,在备考《中国传统文化》时,读教材,才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确实还有不少东西很有意思,但我们却不知道。甚至于许多老外知道的中国文化,我们也不甚了解(比如凝聚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二十四节气”还记得吗?),而在这方面台湾做得很好,中华民族的许多好品质他们还保留着,而且与现代的生活习惯有机结合,很值得我们借鉴(这个有时从台湾综艺节目都能看出来,主持人动不动就会蹦出几句成语来)。

有人会说,钱钟书也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啊,不错,但钱似乎更侧重于将国外的东西介绍到中国来,在向外传播方面,成绩是比不上林语堂的,但长久以来,林语堂的作品一直未引起大陆人的重视(这个从我去图书馆借这本书就可看出,别的作家都是好几套,旧了就会更新,而林语堂的书只有一套,而且已经很旧很旧了),也许是因为他与国民党、台湾、蒋氏夫妇走得太近了,引起了大陆政府的反感,或许这也是我为什么对林语堂不熟悉的原因之一吧。(当然,主要是自己才疏学浅,呵呵),真的希望外宣部门或者致力于树立中国文明古国良好形象的人对他的作品多加关注。

开学打算去买一本《吾国吾民》读读,最好是中英对照的那种。

第三篇:林语堂语录

林语堂经典语录

1、彻悟与痛苦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2、稀罕

人类之足引以自傲者总是极为稀少,而这个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满足者亦属罕有。

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3、倘无幽默

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4、倘无女子

没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没有礼俗、宗教、传统及社会阶级。世上没的天性守礼的男子,也没的天性不守礼的女子。假定没有女人,我们必不会居住千篇一律的弄堂,而必住在三角门窗八角澡盆的房屋,而且也不知饭厅与卧室之区别,有何意义。男子喜欢在卧室吃饭,在饭厅安眠的。

5、人之渺小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6、悠闲的情绪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7、快乐哲学

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商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

8、笔和锥

作家的笔正如鞋匠的锥,越用越锐利,到后来竟可以尖如缝衣之针。但他的观念的范围则必日渐广博,犹如一个人的登山观景,爬得越高,所望见者越远。

9、与古人面谈

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去时,他便会想象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马迁都表示这个意见。

10、警醒迟钝

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

11、可怜的世界

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

12、最美的时候

一个女子最美丽的时候是在她立在摇篮的面前的时候;最恳切最庄严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

13、乘船的旅客

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

14、热情加智勇

人生是残酷的,一个有着热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许容易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之愚。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错了主意,常常因对付仇敌过于宽大,(经典语录)或对于朋友过于信任,而走了失着。„„人生是严酷的,热烈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连结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

15、死了三次

凡是谈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损害了它;凡是企图证明它的人,都反而伤残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个标识和定出一个思想派别的人,都反而杀害了它:而凡是自称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个真理,等到被竖立成为一个系统时,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葬了三次了。

16、旷达的幽默家

那些有能力的人、聪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时,也就是最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气、深刻和机巧。他们永远在处理琐碎的事情。他们并不知那些心思较旷达的幽默家更能应付伟大的事情。

17、刻板

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

18、想做另一个人

一位现代中国大学教授说过一句诙谐语:“老婆别人的好,文章自己的好。”在这种意义上说来,世间没有一个人会感到绝对的满足的。大家都想做另一个人,只要这另一个人不是他现在的现在。

19、老年之美

古教堂、旧式家具、版子很老的字典以及古版的书籍,我们是喜欢的,但大多数的人忘却了老年人的美。这种美是值得我们欣赏,在生活是十分需要。我以为古老的东西,圆满的东西,饱经世变的东西才是最美的东西。

20、不近人情

我所以反对独裁者,就因为他们不近人情。因为不近人情者总是不好的。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艺术是恶劣的艺术;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类式的生活。

21、旅行家

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

22、蚕

一个学者是像一只吐出所吃的食物以饲小鸟的老鹰;一个思想家则像一条蚕,他所吐的不是桑叶而是丝。

23、和土壤相亲

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

24、温饱黑甜

我曾经说过,中国人对于快乐概念是“温暖、饱满、黑暗、甜蜜”——即指吃完一顿丰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觉的情景。一个中国诗人也曾说:“肠满诚好事;余者皆奢侈。”

25、过客

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

26、美人鱼

如果我自己可以自选做世界上作家之一的话,我颇愿做个安徒生。能够写美人鱼(TheMermaid)的故事,想着那女人鱼的思想,渴望着到了长大的时候到水面上来,那真是人类所感到的最深沉最美妙的快乐了。

第四篇:林语堂经典语录

林语堂语录精选

许多女人喜欢模仿男人的行动举止,这正是女人受到束缚的象征。只有当她以生为女性为荣时,才真正伟大。

一个人举止有礼,有度量、有耐心、有教养,这些都是在家庭中养成的。一个热爱世界但却无法与自己父母融洽相处的人,可说是一个很不适应的人。因为他甚至于在最切身的关系中都无法学着适应。

“退化”一词常易为人误解,因为它只有在比较时才有意义。自人类发明抽水桶、真空吸尘器之后,总以一个人的整洁与否来判断他的品行。认为每周为狗洗澡、为它穿上冬装,就表示狗的水平已经提高了,其实要是一只狗只会吠而不会咬,被当做宠物牵在街上散步时,狗只能算是条退化的狼了。

女人有一种较男人优越的常识,因此在任何意外发生的时候,我总是宁可信赖女人的判断。她们有一种能顾虑事情整体性而不为其它小节所困惑的能力。

文学与艺术

写诗的目的并不在于写出不朽的佳作。一个人写诗只不过是为了记下一段有意义的时刻,或记下个人的情感以及帮助人们来享受自然。

生活的智慧在于逐渐澄清滤除那些不重要的杂质,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享受家庭、生活文化与自然的乐趣。

所有的动物似乎都很快乐,因为它们的需求都已由大自然供给、满足,否则即被自然淘汰了。人类因为有更复杂的需求,想探求生命的目的,这种难以满足的欲望就是人类得不到快乐的最大原因。

人在皮肤之下,都很相似,因此,在一个国家中感人的事,也会令全世界的人感动。人类常忘记自己的渺小无能。当一个人看到一座百层大厦时,往往会因此感到自负。治疗这种令人难以忍受的自负之良策是想像把这座摩天大楼搬到一座渺小的山上,便能养成分辨出何者是“伟大”的真见解。

一个自然人必定会爱自己的子女,但只有受文化熏陶的人才会孝养父母。

世上许多伟大的老师,他们的人格似乎较学识更有影响力。当我们想到苏格拉底或圣·法兰西斯或阿希西,并非因为他们写任何的巨著,而是他们流传下来对后世巨大的影响。孔子的情操与苏格拉底非常相像,而柏拉图对后者的敬爱与崇敬就是苏格拉底人格与思想的影响力之明证。

人类能梦想,这是非常重要的,而同样重要的是有时能嘲笑一下自己的梦想。

写作技巧之与文学正如教条之与教会——都是一些琐屑的心灵所注重的琐碎事物。如果人们能用诗意的眼光来看人生,也许就会把人生中的落日时期视为最快乐的时期。他不但不会竭力延迟老年的到来,反而会积极地盼望它来临,并使这段时光成为他生活中最美好,最快乐的一段。

我认为智慧是在于明确地知道自己不是什么——例如,我们不是神——以及一种愿意面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换言之,智慧包括:对生活的智慧和常识。

毕竟我们必须在这个世界中生活,因此我们的哲学应该是关于这个世界而不是关于天堂的。

当母亲阻止小孩子吮手指头时,这个小孩就开始领略人生悲哀的滋味了。

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我的话》这样大家都好。

彻悟与痛苦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林语堂《吾国吾民》稀罕

人类之足引以自傲者总是极为稀少,而这个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满足者亦属罕有。──林语堂《吾国吾民》

倘无幽默

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林语堂《一夕话》倘无女子

没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没有礼俗、宗教、传统及社会阶级。世上没的天性守礼的男子,也没的天性不守礼的女子。假定没有女人,我们必不会居住千篇一律的弄堂,而必住在三角门窗八角澡盆的房屋,而且也不知饭厅与卧室之区别,有何意义。男子喜欢在卧室吃饭,在饭厅安眠的。──林语堂《金圣叹之生理学》人之渺小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林语堂《苏东坡传》

悠闲的情绪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快乐哲学

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商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笔和锥

作家的笔正如鞋匠的锥,越用越锐利,到后来竟可以尖如缝衣之针。但他的观念的范围则必日渐广博,犹如一个人的登山观景,爬得越高,所望见者越远。──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与古人面谈

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去时,他便会想象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马迁都表示这个意见。──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警醒迟钝

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可怜的世界

……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最美的时候

一个女子最美丽的时候是在她立在摇篮的面前的时候;最恳切最庄严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乘船的旅客

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热情加智勇

人生是残酷的,一个有着热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许容易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之愚。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错了主意,常常因对付仇敌过于宽大,或对于朋友过于信任,而走了失着。……人生是严酷的,热烈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连结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死了三次

凡是谈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损害了它;凡是企图证明它的人,都反而伤残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个标识和定出一个思想派别的人,都反而杀害了它:而凡是自称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个真理,等到被竖立成为一个系统时,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葬了三次了。──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旷达的幽默家

那些有能力的人、聪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时,也就是最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气、深刻和机巧。他们永远在处理琐碎的事情。他们并不知那些心思较旷达的幽默家更能应付伟大的事情。──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刻板

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想做另一个人

一位现代中国大学教授说过一句诙谐语:“老婆别人的好,文章自己的好。”在这种意义上说来,世间没有一个人会感到绝对的满足的。大家都想做另一个人,只要这另一个人不是他现在的现在。──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老年之美

古教堂、旧式家具、版子很老的字典以及古版的书籍,我们是喜欢的,但大多数的人忘却了老年人的美。这种美是值得我们欣赏,在生活是十分需要。我以为古老的东西,圆满的东西,饱经世变的东西才是最美的东西。──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不近人情

我所以反对独裁者,就因为他们不近人情。因为不近人情者总是不好的。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艺术是恶劣的艺术;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类式的生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旅行家

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一个学者是像一只吐出所吃的食物以饲小鸟的老鹰;一个思想家则像一条蚕,他所吐的不是桑叶而是丝。──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和土壤相亲

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温饱黑甜

我曾经说过,中国人对于快乐概念是“温暖、饱满、黑暗、甜蜜”──即指吃完一顿丰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觉的情景。一个中国诗人也曾说:“肠满诚好事;余者皆奢侈。”──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过客

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美人鱼

如果我自己可以自选做世界上作家之一的话,我颇愿做个安徒生。能够写女人鱼(The Mermaid)的故事,想着那女人鱼的思想,渴望着到了长大的时候到水面上来,那真是人类所感到的最深沉最美妙的快乐了。──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第五篇:林语堂文献综述

论林语堂的儒、释、道精神

文献综述

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 B0801 1312080121 司萍

前言

关于林语堂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有很多学者作过论述, 林语堂认为儒、释、道各有所长,其中儒家思想是理性的、功利的,是中国社会思潮的主体,是大部分人的行为准则,它使中国社会得以发展。道家与佛教虽然消极遁世,乃至说鬼弄神,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培养了中国人知足、达观、宽厚、热爱自然的性格,满足了某些社会群体的精神需要,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对儒家思想起到了补充作用。所以,三者的功用是相辅相成的。学术界中学者们对林语堂的儒、释、道精深的分析众说纷纭,现将其中学术界的主要观点呈现如下:

主题

一、从目前搜集的大量资料来看,关于林语堂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相关 学术论文总共有32篇,相关书籍5部.关于林语堂与儒家文化的研究的论文有5篇,关于林语堂与佛教文化的研究有3篇,关于林语堂与道家文化的研究有10篇,关于林语堂的儒释道精神的论文有1篇,具体阐述如下:

二、关于林语堂与儒家文化的研究

张芸在《林语堂的儒教观》中指出,林语堂把儒教的精神本质归结为一种近情入理的“人文主义”,即所谓中国的“人文主义”。他对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心悦诚服,并对达到这种“中国式的人文主义”的“情理”精神,即“中庸”之道大为叹服。他赞扬儒家注重实际生活及在社交上有用的教育,坚持认为孔子是一个近情的人。

罗春琼在《林语堂的宗教人生》中指出,林语堂认为, 孔子的思想“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在中国人现实生活中, 儒家起着主导作用, 支配着中国人是日常生活。孔子学说的重点在人世间, 是积极进取的, 儒家“要求人对人类社会负起当负的责任, 所谓一天下国家为己任”的思想,适合俗世间一切现实主义者。同时他又认为, 道家学说尽管消极遁世, 但它热爱自然, 强调直觉, 给中国文化赋予了浪漫主义色彩。

胡明贵在《林语堂对儒学的现代性阐释及阐释的现代性意义》中指出,林语堂受儒家思想的浸染至深至大,一生追求儒家的“仁爱”与人性的完美;同时,他又非常崇尚老子“复归于婴儿”的单纯简朴,羡慕庄子“遨游于无何有之乡”的潇洒与任性,所以他心灵的深处时时放飞着一份旷达、放任、自由的“士”的情怀。他把道家思想中崇尚自由、尊重个性的因子注入到儒家思想中,又以现代人的眼光和立场来观照儒家思想,以现代的人道主义和人性化思想补充儒学思想“仁”的内核,从而延伸了儒家思想的现代性意义。这使他的儒学思想不仅浸染上了浓郁的道家文化基因,而且具有了现代性意味。

其它相关学术论文也简述了林语堂的儒家精神。如姚传德在《林语堂论儒、释、道与中国文化》中也阐明了林语堂的儒家精神的重要性。罗昌智在《“半在尘世半为仙”:林语堂的信仰之旅》中肯定了儒家文化的实用价值。

由此可以看出儒家精神已经在林语堂的生活、文学、思想等方面体现出来,他在某些方面崇尚儒家精神,但同时他对孔子不关心“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点不满意。

三、关于林语堂与佛教文化的研究

姚传德在《林语堂论儒、释、道与中国文化》中指出,佛教对中国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林语堂说,中国佛教寺院的数量超过孔庙,是城市与乡村生活的中心,“和尚尼姑都能出入人家,参与琐碎家务,如婚丧喜庆”等。佛教在中国的作用,同现代西方国家的宗教一样,可以“救济人类理性之穷”。林语堂说,佛教“一面以哲学、一面以宗教两种性质征服了中国”,它的“哲学性质所以适应于学者,它的宗教性质所以适应于民间”。

陈旋波在《论林语堂与佛学的关系》中指出,林语堂的创作在文化哲学的层面上深受佛学影响,他试 图以佛学思想对抗西方的物质主义与科学主义思潮,重建人文主义境界。关于林语堂的释精神还有彭映艳在《林语堂“倾心”道家文化原因探析》 中指出,作为一个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学者、作家,林语堂集传统的儒、道、释与西方的基督、现代资产阶级思想等文化因素于一身,充分肯定了林语堂的释教精神。

虽然关于林语堂的释教精神的资料有限,但我个人认为释教精神已经融入到了儒、道教思想当中并影响其内涵及发展。释教精神的影响是无处不在。

三、关于林语堂与道家文化的研究

罗昌智在《“半在尘世半为仙”:林语堂的信仰之旅》中指出,林语堂

对道家文化也推崇备至,认为道家“偏好自然与直觉”,“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然而,在儒道之间,林语堂陷入“入世”与“出世”的“一捆矛盾”中。但智慧的他,“达”则于儒,“穷”则于道,亦儒亦道,亦孔亦庄,留其所当留,融会贯通,既执着于尘世中一切的“荣华”需求,又追慕庄子的“仙风道骨”,逍遥自由。“半在尘世半为仙”,成就了林语堂的信仰之旅。

陈旋波在《林语堂与新道家》中指出,林语堂使道家思想成为了体用不二的历史性和现实性资源,他超越了一个文学家的文化视野,将道家思想作为理解与构建20世纪中国之自然观、政治观、社会观和人生观的精神资源,藉此开掘出一种有效回应西方挑激下的20世纪现实问题的新道体与新道用,其作为“新道家”的品格是相当突出的。

罗春琼在《林语堂的宗教人生》中指出,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林语堂, 对道家文化也是推崇备至的。他在《吾国与吾民》中曾指出: “中国人民出于天性的接近老庄思想甚于教育之接近孔子思想”。对于道家文化, 林语堂有较多的研究, 并且他更多地从心理需要和感情补偿的角度理解道家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和作用: “生活于孔子礼教之下倘无此(老庄道学)感情上的救济, 将是不肯能忍受的痛苦”。

王兆胜在《林语堂与道家文化精神》中指出,林语堂深受道家文化精神的熏染,这包括归于自然和天地大道、柔弱的女性美学、保守主义的价值取向、浪漫优雅的文体风格等方面。当然,林语堂对于道家文化并非一味肯定,而是进行了辩证的理解和现代性的超越。林语堂并没有完全沉溺于道家而失去自我,也没有以信徒的方式跪倒在道家脚下,而是一直保持着一份理性的自觉。最突出的一点是,林语堂在肯定、赞赏甚至崇拜道家时,也没有放弃反思和批评的立场。

关于林语堂的道家精神还有姚传德在《林语堂论儒、释、道与中国文化》中指明了林语堂对道家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道家文化培养了中国人热爱自然、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精神,赋予了中国文化自由、想像的色彩,它满足了某些群体的社会需要,是对儒家思想的一个补充。就社会功用而言,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

义。

我个人认为林语堂的道家精神当中或多或少的夹杂了儒家思想、宗教文化以及西方文化基督教思想等等。当然,我认为林语堂的主要思想还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在《京华烟云》中女主人公姚木兰是道教的女儿,从这可以看出林语堂的思想中,道家是核心。

从这些可以看出林语堂的道家精神涵盖了许多方面,深深地影响了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不论从作品中人物形象、性格、环境描写等许多方面。

结论

以上对林语堂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文献资料作了简要的分析,可以看出儒、释、道精神对林语堂的影响非常深。前人研究的成果是我参考和重点分析的对象,但也发现其中有不乏单列观点,缺少实证这样的不足存在,因此我将力图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希望林语堂的儒释道精神当中,我们能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把儒释道精神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智咏星;传统与现代之间[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顾卉;广学会时期(1889-1907)《万国公报》发展特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郭国昌;中国现代文学与宗教文化关系研究述论[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6期

[4] 宋改平;“新文化”身份的自我界定与叙述[D];河南大学;2007年

[5] 蓝润青;记忆与表象-——《京华烟云》文学创作的审美心理与女性形象[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韩华君;论林语堂的道家思想 [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自传〔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45, 45.[8]林语堂.老子的智慧〔A〕.林语堂名著全集: 卷24 〔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1, 1.[9] 林语堂1纪春园琐事[M ] ∥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8卷1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141

[10] 林语堂.孔子的智慧[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1]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2] "林语堂, 京华烟云[ M]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关于林语堂的名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林语堂的名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

    《林语堂散文集》之读后感 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黄琳 林语堂的散文幽默闲适,他会从生活中捕捉有幽默感的事物并透出哲理。并且在读他的散文后,可以看出他是以一种超脱与悠闲的......

    林语堂散文 读后感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之《论读书》 静水微啊 今年寒假的冬天异常的寒冷,于是每每于阳台晒晒太阳,信手翻阅《林语堂散文》,至《论读书》,不禁又有拍案、会心微笑、鼓掌大笑的冲动......

    读林语堂-读书笔记

    读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有感姓名:王森 第七支部 内控科室人生不过如此其实是林语堂老先生的一本散文集的书名,之所以买下这本书还是因为封底的两段文字,我一直在寻找的两段文......

    英文学习法_林语堂

    英文学习法----林语堂 方法1.目标 英文是活的语言,现代通用的语言。凡是学习英文的人务必认定这个目标,学习现代通行活用的英语。这个目标认定,方法才不会错误。若把英文看作......

    读《林语堂选集》

    读《林语堂选集》多年前,我在某处曾经见过这样一句话“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居住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破折号后面是林语堂的鼎鼎大名,语言同......

    林语堂与翻译

    一、生平简介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光绪二十一年乙末)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坂仔村,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01年六岁的林语堂入坂仔教会办的铭新小学,十岁到厦门鼓浪屿继续读......

    《林语堂传》读后感

    读《林语堂传》有感 林语堂,我对他最初的印象是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是《京华烟云》的作者。 他或许离我们有些有远,或许不是所有人都认识他,他所写自传的语言也并不十分华丽,常人很......

    人生不过如此----林语堂

    《人生不过如此》----林语堂 悲剧的戏剧人生观,把沉重的肉身转为轻灵的舞者,悲剧与沉重被误导化解人生就是风行水上,下面是旋涡激流,风仍逍遥自在。 科学是对生命的好奇的欣赏,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