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尾山矫正对象管理细则
尾山农场社区矫正对象管理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提高社区矫正对象矫正积极性,规范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奖惩工作,强化教育管理效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司法部《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以及《黑龙江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流程(试行)》规定,结合我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对矫正对象的考核奖惩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准确及时的原则,坚持依法、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坚持奖惩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条 对矫正对象的考核奖惩以国家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为准。
第二章
行政奖励
第四条 对矫正对象的行政奖励包括表扬和记功两种。
第五条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并接受社区矫正满3个月的矫正对象可给予表扬:
(一)承认犯罪事实,服从法院判决;
(二)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社区矫正管理规定,服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教育;
(三)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完成规定的教育课时,成绩良好;
(四)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完成和超额完成规定的时间和任务;
(五)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
(六)综合评议情况居本农场矫正对象的前列。
第六条 给予表扬的人数不得超过当季度末矫正对象总数的三分之一。
第七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并接受社区矫正满3个月的矫正对象可以记功:
(一)检举、揭发犯罪活动,或者提供重要的破案线索,经查证属实的;
(二)在生产、科研中进行技术革新,成绩突出的;
(三)在抢险救灾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积极的;
(四)有其他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贡献的。
第八条 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现之一的,应当记功:
(一)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二)检举、揭发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三)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四)在抢险救灾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
(五)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第三章 行政惩处
第九条 对矫正对象的行政惩处包括警告、记过两种。
第十条 每年度矫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警告:
(一)对抗管理教育或故意逃避监督管理的;
(二)不按时汇报情况,不参加社区矫正活动,又不请假的;
(三)不请假一次外出7天(含7天)以内的,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区上服刑的和宣告缓刑的矫正对象,未经批准外出或经商的;
(四)被管制、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矫正对象,擅自离开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区域外出或经商的;
(五)暂予保外就医的矫正对象拒绝配合治疗的;
(六)违反社会公德,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公共利益的;
(七)有其他严重违反社区矫正管理规定行为的。
第十一条 每年度矫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记过:
(一)矫正对象无正当理由超过规定报到期限3天(含3天)以内到指定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报道的;
(二)不请假一次外出7天(不含7天)以上的;
(三)对抗管理教育,情节严重的;
(四)违反社会公德,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公共利益,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无正当理由长期拒绝参加社区矫正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六)保外就医人员故意拖延治疗的;
(七)有其他严重违反社区矫正管理规定,造成较大影响的。受到两次警告的应当给予记过。
第四章 奖惩结果的使用
第十二条 行政奖惩情况是评价矫正对象表现,对矫正对象进行申报司法奖惩的主要依据。
第十三条 矫正对象接受社区矫正1年以上,并受到3次以上表扬或者受到记功奖励的,可以给予呈报减刑。矫正对象有重大立功表现的,不受前款时间限制,应当呈报减刑。
第十四条 矫正对象受到两次记过或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或者撤销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
(一)重新犯罪的;
(二)威胁、报复受害人、司法工作人员的;
(三)发现余罪漏罪的;
(四)其他应当撤销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法定情形。
第五章 思想汇报制度
第十五条 矫正对象每周(每周五)向尾山农场司法分局报告一次,汇报上周活动情况。报告可以用电话形式,工作人员应当作好记录。
第十六条 矫正对象每月(每月28日前)到尾山农场司法分局汇报一次,并递交书面情况汇报。无书写能力的,可以口头汇报,工作人员应当作好记录。
暂予监外执行的矫正对象视身体状况,经本司法分局同意,可以委托监护人或近亲属递交书面情况汇报。
第六章 请假、销假制度
第十七条 矫正对象活动范围为尾山农场。
第十八条 矫正对象因医疗、探亲等原因需要暂时离开农场的,应当经场司法分局批准。
经批准外出的矫正对象,司法分局应当签发外出证明。矫正对象返回时,应当立即报告并销假,同时将证明交回司法分局。
第十九条 矫正对象一次请假不得超过7天。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假期的,最多只能续假一次。
第二十条 矫正对象未经批准擅自离开尾山农场或未按时销假的,按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第七章 会客制度
第二十一条 矫正对象接受新闻媒体采访、会见境外人士,应当事先将来访者的基本情况、会见事由向尾山农场司法分局报告,并经北安农垦司法局批准。
第二十二条 矫正对象不得会见违法犯罪嫌疑人、同案犯、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以及其他非法组织的人员。
第五章 迁居制度
第二十三条 矫正对象迁居或离开尾山农场,应当经尾山农场司法分局和公安局批准。
第二十四条 矫正对象经批准迁居的,应当在批准后7日内向迁入地司法所报到。
第八章 就业制度
第二十五条 矫正对象有劳动能力的,应当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第二十六条 矫正对象在服刑前有工作单位,原单位又愿意接收的,可以在原单位工作。
第二十七条 矫正对象有能力自谋职业的,可以在报告司法所后自谋职业。
第二十八条 矫正对象有就业愿望但没有能力自谋职业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协调有关部门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
第二十九条 矫正对象就业的,应当向尾山农场司法分局报告。需要在活动范围以外就业的,应当得到尾山农场司法分局的批准。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尾山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尾山农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二篇:社区矫正对象
社区矫正对象
1、被判处管制的;
2、被宣告缓刑的;
3、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
(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4、被裁定假释的;
5、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作为重点对象,适用上述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的功能是什么?
社区矫
正作为一种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对矫正对象的矫正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惩罚功能
社区矫正作为刑罚执行的过程,首先体现为对犯罪人的惩罚,就是将确定的刑罚义务落实到犯罪人身上。对于矫正对象而言,不能享有被法律所剥夺或限制的一定权利,必须服从矫正组织的管理和教育,必须遵守各项矫正制度并参加公益劳动,使其感受到犯罪之后所受到的否定性的法律评价,切实感受到刑罚痛苦和国家法律的威严,不敢再以身试法,从而矫正其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二)教育功能
社区矫正是惩罚与教育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单纯的惩罚。社区矫正的教育就是对矫正对象实施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积极的系统影响活动。矫正组织通过法制教育、劳动教育、文化教育、技能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矫正对象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增强谋生技能,达到使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改造成为新人的目的。
(三)塑造功能
社区矫正的塑造功能主要指通过矫正活动的连续实施,促进矫正对象公民人格的最终塑造。罪犯虽然触犯了国家刑律,实施了犯罪行为,但他们作为人的基本属性并不因此而完全泯灭,仍不同程度的具有人的善良、责任、尊严、荣誉、对成功与成就的追求等基本属性。社区矫正将罪犯置于社会化交际生活,使其能够最大可能地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并在此基本上进行心理引导和行为规范,促进矫正对象的再社会化,形成健康人格,最终能够以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顺利回归社会,避免监禁矫正可能出现的以消极服从、自信心与进取心丧失为特征的“监狱人格”、“囚犯人格”的出现。
(四)感化功能
社区矫正的感化功能是指实施社区矫正的过程中,矫正对象基于矫正组织所给予的人道待遇和人性关怀而产生的积极的心理效应。社区矫正组织不仅对矫正对象进行思想教育与行为引导,也通过多种形式传授文化知识与生产技能,并积极推荐就业,对于家庭生活困难的矫正对象,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还可以请享受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通过这些人道待遇和关心爱护矫正对象的措施使矫正对象产生感化的心理效应,促使其更深刻的认罪悔罪,调动改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五)治疗功能
社区矫正的治疗功能主要体现为对矫正对象进行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对有心理危机的矫正对象,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有效的心理矫治。社区矫正对罪犯心理的矫正,实际上就是把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客观要求转化为罪犯的自觉需要,帮助罪犯逐步削减或消除犯罪心理和各种消极心理。
(六)控制功能
在社区矫正的实施过程中,矫正对象始终处于社区矫正组织和人民群众的视野之内,其行为置于监督管理之下,其行踪由矫正组织及时掌握。因此,矫正对象的人身自由虽未被剥夺,但其行为受到一定的控制,有利于防止其重新犯罪或从事其他违法活动。
什么是社区矫正?社区矫正对象适用范围是什么?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的期限内,矫正其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规定:社区矫正对象的适用范围是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被暂予监外执行(具体包括: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五种罪犯。
社区司法矫正社区司法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将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社区司法矫正的主要任务包括:
1、按照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规定,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
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行为和心理,使他们悔过自新,成为守法公民;
3、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
题,以利于他们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社区司法矫正的适用对象
2007年7月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司法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本通知的适用范围为五种罪犯:即被判处管
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被暂予监外执行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以上范围是严格根据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确定的。
社区司法矫正的注意事项 另外,根据“两高两部”的通知要求,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人民法院必须严格准确地适用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依法充分使用非监禁刑刑罚措施和减刑、假释等鼓励罪犯改造、自新的刑罚执行措施。人民检察院要加强法律监督,完善刑罚执行监督程序,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地进行。公安机关要配合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依法履行有关法律程序。对违反监督、考察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根据具体情况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对重新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依法处理。司法行政机关要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会同公安机关搞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组织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帮助工作。街道、乡镇司法所要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监狱管理机关要依法准确适用暂予监外执行措施,对符合假释条件的人员要及时报请人民法院裁定假释,并积极协助社区矫正组织的工作。
社区司法矫正解除
社区司法矫正解除是指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届满或矫正期虽未满但被收监执行、被羁押以及死亡的按规定办理解除矫正手续。
社区服刑人员期满解除的,在期满前30日内,司法所指导其完成《自我鉴定》,填写《社区服刑人员解除矫正鉴定表》,司法所、派出所作出解除矫正意见,由街道(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由考核责任人、社区民警、社区干部、自愿者、监护人(亲属)等相关人员参加的评议会,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社区矫正情况进行评议,根据评议结果作出鉴定,并报区司法局和区公安分局批准,由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在社区向其本人和社区居民宣告,同时报区人民检察院备案。
矫正期未满但被收监执行、被羁押以及死亡的,由司法所提供有关证明材料,报区司法局和区公安分局批准解除矫正,同时报区人民检察院备案。
第三篇:仲秋佳节峤山矫正对象敬老院献爱心
仲秋佳节峤山矫正对象敬老院献爱心
9月13日上午,莒县峤山镇司法所联合妇联、派出所等部门组织全镇10名社区矫正对象来到峤山镇公益劳动基地——峤山镇敬老院开展重阳节敬老活动,为老人们打扫环境卫生,以实际行动洗刷自己的过失,并祝老人们仲秋节快乐。社区矫正对象态度诚恳,劳动表现积极,效果良好。矫正人员是司法机关交给社区并对他们进行思想矫正教育,改过自新的受刑事处罚人员。矫正人员有的打水,有的扫地,有的擦窗台,还有的帮老人们拆洗脏衣服和被子,他们把敬老院一楼的走廊和客厅、餐厅与老人们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老人们拉着矫正人员的手,再三致谢。通过这种义务劳动,让这些矫正人员洗心革面,认识自己的错误和罪行。
今年以来,我镇着力于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水平,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开展社区矫正基础设施建设、分类管理结对帮教、心理矫治、家庭走访等一系列工作,引导社区矫正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尤其是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逐步帮助他们建立与社会的情感联系和服务社会的意识。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0名矫正对象正在接受社区矫正,矫正期间无一例脱管、漏管和失控,无一人重新违法犯罪。
莒县社区矫正科2011-9-20
第四篇:社区矫正对象分级管理告知
社区矫正对象分级管理告知
社区矫正对象:
根据《湖南省社区矫正对象考核暂行办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将你自报到之日起列为普管级对象,现享受的矫正处遇为:
(一)每月交思想汇报一次;
(二)每月到司法所报到一次;
(三)一次请假外出一般不超过七天;
(四)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得少于十小时;
(五)每月社区服务时间不得少于十小时;
(六)司法所监管责任人每月走访考察一次。
辰溪县司法所
第五篇:社区矫正对象工作制度
社区矫正对象工作制度
一、报到登记制度
1.矫正对象应当在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七日内或离开监所之日起七日内到户籍地司法所报到并办理登记手续。
2.司法所应当及时接收本户籍地矫正对象,予以登记,宣告执行社区矫正,建立档案,告知社区矫正对象的权利义务和社区矫正监督管理的相关规定,并发放《社区矫正对象须知》。
3.户籍地与经常居住在不一致的,由户籍地司法所办理入矫手续后,根据委托管理的规定,委托至经常居住地司法所管理。
4.社区矫正对象报到时,相关法律文书未送达司法所的,司法所应当先行登记,待相关法律文书送达后再完成建档工作。
二、周电话汇报制度
1.矫正对象每周以电话形式向司法所汇报一次思想活动情况。
2.司法所应指定专人作好电话记录。
三、月思想汇报制度
1.矫正对象每月向司法所递交一次书面思想汇报。无书写能力的,可以口头汇报,司法所应当作好记录。
2.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矫正对象视身体状况,经司法所同意,可以委托监护人或近亲属递交书面思想汇报。
3.被定为宽松管理级别的社区矫正对象可每季度递交一次书面思想汇报。
四、走访谈话制度 1.司法所每月应当走访矫正对象本人及其家庭、所在单位或村委会,做好谈话记录,及时掌握矫正对象情况。
2.元旦、春节、五
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前,司法所应当走访矫正对象的家庭,掌握矫正对象动态。
3.矫正对象受惩处、有重大思想问题或者出现其他特殊情况,司法所应当及时走访、询问了解情况,并将有关情况通报当地公安派出所。
五、迁出(入)交接制度
1.矫正对象迁居或离开所居住的市,应当经司法所、公安派出所签署意见,区司法局提出书面意见并转递相关材料,由区公安机关批准。
2.矫正对象经批准迁居的,应当在批准后7日内向迁入地司法所报到,迁出地司法所应当在批准后3日内向迁入地司法所书面介绍矫正对象情况,并按规定转递有关档案材料。迁入地司法所应当自接到档案材料之日起7日内将矫正对象纳入管理,并通报迁入地公安派出所。
3.矫正对象迁居,迁出地、迂入地司法所应当办理交接手续,填写《矫正对象移交清册》一式两份,双方司法所各执一份。
六、请销假制度
1.矫正对象活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
2.矫正对象因医疗、探亲等原因确需暂时离开活动范围的,应当提出 申请并经司法所、公安派出所签署意见后,报区公安机关批准。
3.经批准外出的矫正对象,司法所应当签发外出准假通知书。矫正对象返回时,应当及时报告并销假。
4.矫正对象一次请假不得超过7天。
5.矫正对象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活动范围或未按时销假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七、监督责任人制度
1.司法所应当在矫正对象办理登记手续之日起7日内,对其单位、家庭情况进行走访了解,确定监督人,由社区矫正工作者与监督人、矫正对象签订监督协议,制定和落实监督管理措施。
2.监督人应当对矫正对象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每月向司法所报告矫正对象情况。遇有特殊情况,应当及时报告。
3.未成年矫正对象的法定监护人应当协助司法所督促矫正对象遵守矫正纪律,履行矫正义务。
八、公益劳动制度
1.司法所应定期组织矫正对象参加打扫公共卫生、植树造林、保洁绿化、敬老助残等社区公益劳动。
2.社区公益劳动项目由司法所按照符合公共利益、矫正对象力所能及、操作性强、易于监督检查的原则设臵。公益劳动不得安排高危险作业。3.司法所可以建立公益劳动基地并应当与公益劳动基地签订公益劳动协议,且在每个基地确定一名联络员负责对矫正对象公益劳动情况进行记载考核。
4.有劳动能力的矫正对象必须参加公益劳动。每人每月参加公益劳动的时间不少于l 2小时。
5.公益劳动可以由司法所组织集中进行,也可由矫正对象自行前往公益劳动地点劳动。
九、会客审批制度
1.社区矫正对象不得会见犯罪嫌疑人、同案犯、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以及其他非法组织人员;
2.会见境外人士,应当向司法所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会见。
十、就业培训制度
1.司法所、社区不定期向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就业、培训信息。
2.司法所与街道劳动保障所配合,根据劳动部门就业技能培训安排,组织辖区内有技能培训需求的在矫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劳动部门举办的技能培训。
3.司法所对辖区内参加过技能培训的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登记,作为就业推荐备份材料。
十一、考核评比制度
1.司法所根据《社区矫正对象计分考核规定(试行)》,每月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计分考核,并将得分情况告知矫正对象。
2.司法所每季度组织矫正对象、监督人、志愿者对社区矫正对象日常表现进行一次季度测评,测评结果记录在案。
3.司法所根据《社区矫正工作办法》,结合计分考核情况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奖惩。
十二、档案管理制度
1.司法所应当在矫正对象被决定执行社区矫正之日起建立矫正档案,一人一档。
2.矫正对象档案管理,应当遵守档案管理一般要求,具备保密、防遗失、防潮、防虫、防霉等基本保管条件。
3.矫正对象档案按月输入移动信息管理平台。
4.移动信息管理平台由专人负责信息维护,所输信息按档案管理规定管理,非司法所工作人员不得查看,也不得向外界随意公布。
5.外调人员查阅档案,凭县(区)级以上政府或政法机关外调介绍信,经区司法局批准,在指定地点阅卷。
6.矫正对象被解除社区矫正后,司法所应在1个月内将该矫正对象档案从信息平台上导出,移交区司法局集中统一保管。
十三、请示报告制度
请示报告的主要事项
1.司法组织实施社区矫正过程中,对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社区矫正工作方法》有所突破的事项;
2.在工作中出现《社区矫正工作方法》及其配套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的重大事项;
3.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活动;
4.社区矫正对象发生脱管、漏管、非正常死亡及重新违法犯罪等重大问题的;
5.社区矫正工作者在执法中发生的违法违纪问题;
6.涉及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内容的新闻宣传、媒体采访及外界参观等事项;
7.其他重大紧急情况。
请示报告的方法
1.电话报告。对矫正对象发生脱管、漏管、非正常死亡及违法犯罪问题;矫正工作人员中发生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发生其它重大紧急情况的,可先行用电话报区司局,并于电话报告后l 2小时内写出书面报告上报。2.书面请示报告。第3、6项所列的社区矫正的重要活动、新闻宣传、媒体采访、外界参观等事项,必须在拟办活动的五个工作日之前行文报区司法局批准,区司法局在活动开展前两个工作日上报市司法局。责任追究
1.凡不经请示,擅自突破现行法律、法规规定和《社区矫正工作方法》及其配套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具体责任人和主管领导者的责任。
2.对矫正对象中发生脱管、漏管、非正常死亡、违法犯罪等问题隐瞒不报的,追究主管领导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