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矫正对象档案管理办法
社区矫正对象档案管理办法
各镇司法所、开发区司法所:
为规范社区矫正对象的档案资料工作,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现就我市社区矫正对象的档案管理规定如下:
一、社区矫正对象的档案资料由司法所负责收集、归档、立卷和保管,在矫正对象矫正期满后,移交市司法局集中统一管理。
二、社区矫正对象档案资料的归档范围包括矫正工作类及法律文书类两种。
矫正工作类主要包括:社区矫正对象登记表、社区矫正宣告书(试行)、初次见面谈话内容、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监督协议书、社区矫正志愿者帮教协议书、矫正方案、社区矫正对象评审鉴定表、社区矫正期满鉴定表、期满宣告书、社区矫正对象行政奖惩审批表、社区矫正对象请假审批表、社区矫正对象迁居审批表、社区矫正对象电话汇报记录簿、社区矫正工作者走访登记簿、监督人情况反馈登记簿、社区矫正对象书面汇报、社区矫正对象须知、吴江市社区矫正对象管理证、社区矫正对象公益劳动记录簿、社区矫正对象计分考核记录表等内容。
法律文书类主要包括:判决书、起诉书副本、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出监鉴定表、出所鉴定表、假释裁定书、暂予监外执行审批表、责令书、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监狱等单位出具)等内容。
三、社区矫正对象的档案资料按如下方法立卷归档
1、实行一人一档,按照先矫正工作类后法律文书类的顺序立卷,保管期限均为“长期”。
2、案卷编号,采用单位名称、矫正类型和入矫时间相结合的方法统一编排,单位名称和矫正类型统一采用汉语拼音编写:
松陵-----SL 同里-----TL 芦墟-----LX 黎里-----LL平望-----PW 盛泽-----SZ 桃源-----TY 震泽-----ZZ 七都-----QD 横扇-----HS 开发区-----KFQ 管制-----GZ 缓刑-----HX 假释-----JS 暂予监外执行-----JW 剥夺政治权利-----BQ 入矫时间以年度为单位,采用01——99的自然顺序。如2005年松陵镇第一个入矫的缓刑对象编号为SL-HX-2005-01。
3、《社区矫正对象登记表》中的编号与档案的编号相一致。
第二篇:社区矫正对象档案
社区矫正对象档案
姓名档案编号矫正单位 建档日期
档案目录
城北法律援助登记薄
二0一一年
法律援助登记表
刑满释放对象档案
姓名档案编号帮教单位建档日期
解除劳动教养对象档案
姓名档案编号帮教单位建档日期
第三篇:社区矫正对象
社区矫正对象
1、被判处管制的;
2、被宣告缓刑的;
3、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
(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4、被裁定假释的;
5、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作为重点对象,适用上述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的功能是什么?
社区矫
正作为一种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对矫正对象的矫正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惩罚功能
社区矫正作为刑罚执行的过程,首先体现为对犯罪人的惩罚,就是将确定的刑罚义务落实到犯罪人身上。对于矫正对象而言,不能享有被法律所剥夺或限制的一定权利,必须服从矫正组织的管理和教育,必须遵守各项矫正制度并参加公益劳动,使其感受到犯罪之后所受到的否定性的法律评价,切实感受到刑罚痛苦和国家法律的威严,不敢再以身试法,从而矫正其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二)教育功能
社区矫正是惩罚与教育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单纯的惩罚。社区矫正的教育就是对矫正对象实施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积极的系统影响活动。矫正组织通过法制教育、劳动教育、文化教育、技能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矫正对象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增强谋生技能,达到使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改造成为新人的目的。
(三)塑造功能
社区矫正的塑造功能主要指通过矫正活动的连续实施,促进矫正对象公民人格的最终塑造。罪犯虽然触犯了国家刑律,实施了犯罪行为,但他们作为人的基本属性并不因此而完全泯灭,仍不同程度的具有人的善良、责任、尊严、荣誉、对成功与成就的追求等基本属性。社区矫正将罪犯置于社会化交际生活,使其能够最大可能地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并在此基本上进行心理引导和行为规范,促进矫正对象的再社会化,形成健康人格,最终能够以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顺利回归社会,避免监禁矫正可能出现的以消极服从、自信心与进取心丧失为特征的“监狱人格”、“囚犯人格”的出现。
(四)感化功能
社区矫正的感化功能是指实施社区矫正的过程中,矫正对象基于矫正组织所给予的人道待遇和人性关怀而产生的积极的心理效应。社区矫正组织不仅对矫正对象进行思想教育与行为引导,也通过多种形式传授文化知识与生产技能,并积极推荐就业,对于家庭生活困难的矫正对象,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还可以请享受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通过这些人道待遇和关心爱护矫正对象的措施使矫正对象产生感化的心理效应,促使其更深刻的认罪悔罪,调动改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五)治疗功能
社区矫正的治疗功能主要体现为对矫正对象进行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对有心理危机的矫正对象,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有效的心理矫治。社区矫正对罪犯心理的矫正,实际上就是把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客观要求转化为罪犯的自觉需要,帮助罪犯逐步削减或消除犯罪心理和各种消极心理。
(六)控制功能
在社区矫正的实施过程中,矫正对象始终处于社区矫正组织和人民群众的视野之内,其行为置于监督管理之下,其行踪由矫正组织及时掌握。因此,矫正对象的人身自由虽未被剥夺,但其行为受到一定的控制,有利于防止其重新犯罪或从事其他违法活动。
什么是社区矫正?社区矫正对象适用范围是什么?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的期限内,矫正其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规定:社区矫正对象的适用范围是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被暂予监外执行(具体包括: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五种罪犯。
社区司法矫正社区司法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将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社区司法矫正的主要任务包括:
1、按照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规定,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
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行为和心理,使他们悔过自新,成为守法公民;
3、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
题,以利于他们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社区司法矫正的适用对象
2007年7月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司法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本通知的适用范围为五种罪犯:即被判处管
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被暂予监外执行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以上范围是严格根据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确定的。
社区司法矫正的注意事项 另外,根据“两高两部”的通知要求,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人民法院必须严格准确地适用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依法充分使用非监禁刑刑罚措施和减刑、假释等鼓励罪犯改造、自新的刑罚执行措施。人民检察院要加强法律监督,完善刑罚执行监督程序,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地进行。公安机关要配合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依法履行有关法律程序。对违反监督、考察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根据具体情况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对重新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依法处理。司法行政机关要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会同公安机关搞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组织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帮助工作。街道、乡镇司法所要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监狱管理机关要依法准确适用暂予监外执行措施,对符合假释条件的人员要及时报请人民法院裁定假释,并积极协助社区矫正组织的工作。
社区司法矫正解除
社区司法矫正解除是指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届满或矫正期虽未满但被收监执行、被羁押以及死亡的按规定办理解除矫正手续。
社区服刑人员期满解除的,在期满前30日内,司法所指导其完成《自我鉴定》,填写《社区服刑人员解除矫正鉴定表》,司法所、派出所作出解除矫正意见,由街道(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由考核责任人、社区民警、社区干部、自愿者、监护人(亲属)等相关人员参加的评议会,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社区矫正情况进行评议,根据评议结果作出鉴定,并报区司法局和区公安分局批准,由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在社区向其本人和社区居民宣告,同时报区人民检察院备案。
矫正期未满但被收监执行、被羁押以及死亡的,由司法所提供有关证明材料,报区司法局和区公安分局批准解除矫正,同时报区人民检察院备案。
第四篇:社区矫正档案管理办法
河北省社区矫正人员档案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社区矫正人员档案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并结合我省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社区矫正人员档案是指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社区矫正过程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或者载体的文件材料,是矫正社区矫正人员过程的真实记录。包括社区矫正执行档案和工作档案。工作中形成的各种电子文档可以作为社区矫正人员档案的补充材料。
第三条 司法行政部门对社区矫正人员档案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并接受上级和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四条
社区矫正人员档案管理工作坚持准确、客观、规范、保密的原则。
第二章 档案管理
第五条
社区矫正人员档案管理是指对社区矫正人员档案的收集、整理、装订、保管和查阅工作,具体由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县(市、区)司法局和乡镇(街道)司法所指定专人负责。
县级司法局应当为社区矫正人员建立社区矫正执行档案,包括适用社区矫正的法律文书,以及接收、监管审批、处罚、收监执行、解除矫正等有关社区矫正执行活动的法律文书。
司法所应当建立社区矫正工作档案,包括司法所和矫正小组进行社区矫正的工作记录,社区矫正人员接受社区矫正的相关材料等。
档案管理人员调离档案岗位时,应做好档案移交工作,社区矫正工作分管领导监督交接,并办理核验、审批等相关手续。
第一节 档案收集与整理
第六条 县(市、区)司法局在收到社区矫正人员原判决(裁定、决定)法律文书及相关材料之日起,为社区矫正人员建立执行档案,并应以乡镇(街道)司法所为单位,按社区矫正人员矫正类别做好分类登记工作,及时对乡镇(街道)司法所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监督。
第七条 乡镇(街道)司法所应当在收到有关部门送达的社区矫正人员相关法律文书、材料之日起,为社区矫正人员建立工作档案。
第八条 社区矫正执行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并按如下顺序排列:
1、社会调查委托函
2、调查评估意见书
3、社区矫正人员基本信息表
4、社区矫正人员报到情况通知单
5、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刑事判决书、执行通知书;被裁定假释人员的假释裁定书、刑事判决书、最后一次减刑的刑事裁定书、罪犯在监所服刑期间的表现材料/罪犯出监(所)鉴定表;被暂予监外执行人员的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暂予监外执行通知书、暂予监外执行审批表(限监所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人员)、指定医院的病残鉴定书、暂予监外执行保证书、刑事判决书、最后一次减刑的刑事裁定书(限监所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人员)、罪犯在监所服刑期间的表现材料/出监(所)鉴定表
6、社区矫正人员进入特定区域(场所)审批表
7、社区矫正人员外出(居住地变更)审批表
8、社区矫正人员警告审批表
9、违反社区矫正规定警告决定书
10、提请治安管理处罚、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收监执行、减刑审核表
11、治安管理处罚建议书,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减刑建议书
12、撤销缓刑、假释、减刑裁定书,治安管理处罚、收监执行决定书
13、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
14、解除社区矫正通知书
15、社区矫正人员死亡通知书
16、死亡证明、法医鉴定等有关材料
17、社区矫正人员脱管(下落不明)情况登记表
18、其他应当归档的材料
第九条 社区矫正人员工作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包括盖有与正本核对无异公章的复印件)并按如下顺序排列:
1、社会调查委托函
2、调查评估意见书
3、社区矫正人员基本信息表
4、社区矫正人员报到情况通知单
5、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刑事判决书、执行通知书;被裁定假释人员的假释裁定书、刑事判决书、最后一次减刑的刑事裁定书、罪犯在监所服刑期间的表现材料/罪犯出监(所)鉴定表;被暂予监外执行人员的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暂予监外执行通知书、暂予监外执行审批表(限监所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人员)、指定医院的病残鉴定书、暂予监外执行保证书、刑事判决书、最后一次减刑的刑事裁定书(限监所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人员)、罪犯在监所服刑期间的表现材料/出监(所)鉴定表
6、社区矫正宣告书
7、社区矫正责任书
8、矫正方案
9、社区矫正人员手机定位监管告知书
10、社区矫正人员接受手机定位监管承诺书
11、社区矫正人员进入特定区域(场所)审批表
12、社区矫正人员外出(居住地变更)审批表
13、社区矫正人员关于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汇报
14、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的病情复查情况报告
15、社区矫正人员参加教育学习情况记录
16、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参加社区服务情况记录
17、个别教育或心理辅导记录
18、开展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和落实社会保障措施情况
19、定期考核结果
20、社区矫正人员警告审批表
21、违反社区矫正规定警告决定书
22、提请治安管理处罚、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收监执行、减刑审核表
23、治安管理处罚建议书,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减刑建议书
24、撤销缓刑、假释、减刑裁定书,治安管理处罚、收监执行决定书
25、社区矫正期满鉴定表
26、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
27、解除社区矫正通知书
28、解除社区矫正宣告书
29、社区矫正人员死亡通知书 30、死亡证明、法医鉴定等有关材料
31、社区矫正人员脱管(下落不明)情况登记表
32、其他应当归档的材料
第十条 归档材料书写及打印要求清晰、规范,用色一律为黑色,不得使用圆珠笔、铅笔或复写纸等不耐久书写工具起草和签批文件。
归档材料应逐项如实填写,用词准确,简明,不得空项。凡没有具体内容的,一律填写“无”。
第十一条 社区矫正人员的罪名、矫正类别、矫正期限等表述应完整准确。数字统一使用阿拉伯数字。
第十二条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或社区矫正人员签名由本人在材料指定位置完整书写,并注明日期,不得略写或代签。
第十三条 凡盖章或按捺手印处一律使用红色印泥。
第十四条
归档材料中引用的法律法规,必须使用全称,并准确无误。
第十五条 档案文字材料采用A4型纸张,做到左齐、上齐,统一在有文字的页面右上角按顺序编写页码,并在案卷左侧三孔一线装订。所有档案材料必须用线装订,不得使用订书针,曲别针等金属物品装订归档材料。
第十六条 社区矫正人员执行档案、工作档案归档应遵循下列方法:
(一)坚持一人一档,以县级司法局和乡镇(街道)司法所为单位按社区矫正类别分别编制档案编码,分类存放。档案编码内容包括解除矫正、矫正类别号、所编卷号。
矫正类别号指对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四种社区矫正类别分别以阿拉伯数字1、2、3、4表示,对既属于前四种
社区矫正类别又同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者可在前四种社区矫正类别对应的代码后以“/5”表示。
所编卷号指司法局或司法所对每每种社区矫正类别的社区矫正人员档案的排列顺序号。每每种社区矫正类别分别从阿拉伯数字“1”开始编排。
档案编码格式为“解除矫正—矫正类别号—所编卷号”。
(二)在归档材料首页右上端的空白处加盖归档章(见附件1),并如实填写有关内容。归档章设置归档、司法局或司法所名称、矫正类别号、所编卷号、页数、密级。
页数是指归档材料有文字的页面数。
密级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司法行政工作保密要求,对涉密社区矫正人员档案按绝密、机密、秘密三个级别进行的分类。
涉密社区矫正人员档案在管理和使用上应同时符合保密法律法规等相关规定。
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档案应列为秘密级。
(四)按一人一档一目录的要求,为每一份社区矫正人员档案编制目录(见附件2)。
(五)按一人一档的要求,将每一份社区矫正人员档案按顺序装入档案盒,并如实填写档案盒封面,盒脊和备考表。
档案盒盒脊设置档案编码、矫正类别号、盒号、案卷范围、涉密情况、解除/终止矫正、县级档案保管机构名称。(见附件5)
盒号指县(市、区)司法局在一个内对每种社区矫正类
别的社区矫正人员档案的排列顺序号。每种社区矫正类别分别从阿拉伯数字“1”开始编排。
备考表置于盒内归档材料之后,用于说明本盒内归档材料情况,并如实填写立卷人、检查人。(见附件6)
第二节 档案保管与查阅
第十七条 县(市、区)司法局、司法所应按解除/终止矫正和矫正类别对社区矫正人员档案进行分类保管。
第十八条 社区矫正人员档案应设专柜存放,并具备保密、防遗失、防火、防潮、防虫、防霉等基本保管条件。
第十九条 社区矫正人员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要求,不得违规泄漏、传播档案内容,确保档案安全。
第二十条 存有涉密社区矫正人员档案信息的计算机不得直接或间接与国际互联网连接。
第二十一条 县(市、区)司法局、司法所应按解除/终止矫正、社区矫正人员姓名、县(市、区)司法局级档案编码等内容做好社区矫正人员档案登记索引工作。
第二十二条
禁止无关人员查阅社区矫正人员档案。
查阅人因工作需要拟查阅社区矫正人员档案的,必须严格履行登记手续,由查阅人亲自填写《社区矫正人员档案查阅登记表》(附件7),经批准后在指定地点查阅。不得用电话、信函等方法间接查询社区矫正人员档案。
社区矫正机构内部人员查阅、摘抄或复印档案材料,须经乡
镇(街道)司法所长或县(市、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科(股)长批准;外调人员查阅、摘抄或复印档案材料,须持本单位介绍信及本人有效证件(身份证或工作证),并经县(市、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分管领导批准。
第二十三条 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发生变动时,其接受社区矫正期间的档案应按规定移交社区矫正人员迁入地县(市、区)司法局。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或被收监执行的,其档案应由原居住地县(市、区)司法局按程序移交有关部门,移交时,县(市、区)司法局应留存复印件。
第三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社区矫正人员执行档案保管期限为永久,工作档案保管期限为30年,保管期限从社区矫正人员解除或终止社区矫正当年算起。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河北省司法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社区矫正对象档案(封面)(小编推荐)
编 号
社区矫正对象档案
姓名
户籍
住所
案由
矫正期限年月日至年月日
立 卷 人
立卷日期年月日
老 峰 司 法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