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命运合作美文
有一位台湾朋友说,他妈妈小时候给他算过命。算命先生说:你儿子长大后可以免费吃喝,出外坐大车,一说话下面人都要听着,而且不管到哪里后面都跟着一群人。妈妈高兴地想:哎呀!吃喝不愁,车接车送,还众星捧月似的——这不是要做大官的命吗?结果这位台湾朋友果然不负众望,做了一名导游。
我不厚道地掩嘴窃笑之余,不禁想起稗史上记载的类似例子。秦始皇修长城,据说是因为一个谶言:“亡秦者,胡也。”原以为会给统治带来威胁的乃是关外胡人,没想到御胡的万里长城是修好了,但他创下的基业却毁在了自己儿子的手上,偏偏这个儿子就叫“胡亥”。
洪承畴在做明朝经略时曾请神扶乩,神灵示曰:“寿止五十。”结果他降清后活到七十多岁还没死,于是又问神灵:“为什么你说得不对呢?”神灵生气地批道:“你该死而不死,关我何事?”屈指一算,原来崇祯殉国之时,此公正好五十岁。
凤凰台制作的《1949年大迁徙》的结语,给我留下尤为深刻的印象:“对于那个年代,生与死、聚或散、爱还是恨,没有人可以决定。他们全是被命运带着走的人。”其实无论在哪个年代,生老病死,聚散离合,爱恨缠绵,又岂是凡夫如我辈所能决定的?
当我们被巨大的宿命牵着鼻子颠沛流离时,哀叹“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自然无用,但以为渺小如人,真的可以“扼住命运的喉咙”,无疑也很不自量力!小时候听了太多“人定胜天”的教条,喊了太多“未来靠自己主宰”的口号,但哪一个不是被现实撞击得头破血流后,才发现其实结果早已预示,只是我们浑然不觉。
赫胥黎说:“我不是命运的船长,我只是它的乘客,我无法驾驭它,只能与它合作,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它朝我引导的方向发展。”
我想,这应该是我听过的,对于命运最好的态度。
第二篇:性格决定命运美文
在中国文学史上,建安文学以其崭新而爽朗的风格备受后世关注。以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和七子为代表,各位作家成就非凡,各领风骚。其中最负盛名者莫如曹植。曹植,为曹操第四子,曹丕同母弟,累封为陈王,谥为“忍”,世称陈思王。曹植文学才华在其兄曹丕之上,政治才干却比不上,加上性格的率性纯真,导致在政治斗争的失败,开始其后生的颠沛生活,报国无门,郁郁而终,可以说,是他“不自雕励、任性而行”的性格酿成了他的悲剧。
曹植生于汉献帝初平年间,时值天下大乱,植自幼随父转徙于军旅,如其自言是“生乎乱,长乎军”。他亲历战乱,接触了广阔的社会现实,为其创作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素材。建安年间,曹操逐渐统一了中原,他网罗了不少文学之士,为文学的发展提供方便。曹植在这种文学氛围中极大地发展了自己的文学才能。以建安为界,他的创作分前后期,前期宽闲安逸,后期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这完全与其性格分不开的。
曹植曾是一富贵公子,过着斗鸡走马、宴饮无暇的糜烂生活。《斗鸡篇》里说:“长宴坐戏客,斗鸡观闲房。”可以说是整日无所事事。《名都篇》有:“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揪间。”不过他并没有完全沉迷在这种整日斗鸡走马的把戏里,前期有些诗篇可看出积极进取之精神,如《白马篇》描写渴望征战沙场,为国捐躯的英雄精神。有些则有慷慨之气,如《赠丁仪》。雅好慷慨为当时建安风气,不独曹植有。这与当时天下大乱人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多而快,慷慨豪迈的情绪四溢,加之曹操这个活样板的榜样力量,时人渴创一番事业。这也是曹植念念不忘去上表自试,望能一展政治抱负的原因之一。
建安前期,曹植因才干与文学造诣的不凡得到曹操的宠爱。当铜雀台建成时,曹操让各子作赋,“植援笔立成”,一下子引起曹操的注意,“异之”。“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曹操因此想立曹植为继承人,认为他是“最可定大事”,对他寄以很高的期望。本来,如果按此照样发展,他会接替曹操之位。但是,偏偏他的诗人的纯真率性慢慢为曹操所看不惯,失掉了宠爱,并招来曹丕对他的猜忌。
第三篇:做命运的朋友美文
做命运的朋友经典美文通用
做命运的朋友经典美文通用1
“命运”这两个字对所有人来说都不陌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在命运面前,有的人选择狂妄,他要做命运的主人,掌控命运;有的人选择谦卑,他甘做命运的奴隶,让命运掌控他;还有一种人,他不做命运的主人也不做命运的奴隶,他只做命运的朋友。选择做命运的朋友的人,他照看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胆怯。他在驾驶生命之舟时,争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对待时起时伏的海浪,去创造生命的华章。
喜欢冲浪的朋友一定知道,海浪的高低强弱并不随人的意志而改变。海浪的起伏是自然现象,我们不能改变它,但我们可以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对待它,那就是顺着它的形势走。海浪高时,我们冲得高一些;海浪低时,我们冲得低一点;海浪势强时,我们冲得猛一些;海浪势弱时,我们冲得柔一点。如果你用以上的方式冲浪,你就做了海浪的朋友,既不强求自己超越它,也不胆怯,勇敢自信地面对它。
其实,生活就像冲浪,命运也许规定了你生活的方向和道路,但也没必要做命运与生活的奴隶。在命运面前,你完全可以与它牵手,携手并进。大文豪苏东坡被贬之后,用他豁达的胸襟与命运做了一回朋友。“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轼尽情地“驾一叶之扁舟”,“侣鱼虾而友麋鹿”,享受着沧海一粟的自由和轻松。他借着几分酒力,写下了绝美的篇章,留芳千古,闻名中外。苏东坡不强求自己为生命驳回些什么,也不向厄运低头认输,他只借笔下流出的一字一句来面对命运,来显现他生命的价值。
有人说:“命运是不公平的。”这不无道理。有的人生活得一帆风顺,事事如意,也有的人活得坎坷凄苦,祸不单行。但面对命运的不公,我们要屈服吗?当然不要。我们要像贝多芬那样,在黑暗的世界里用音符唱响生命,在绝路逢生处用心灵那点亮光照亮生命。我们要争取做命运的朋友,永远铭记坚强和乐观。
《梦想中国》在带来音乐魅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坚强和奋斗。有一位选手是坐着轮椅来参赛的,他不向命运投降的精神感动了其他选手,感动了评委,感动了电视机前千千万万的'观众。尽管身患残疾,他还是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对成功的渴望,他抱着自自己的梦想,在央视的舞台上闪闪发光,尽显英雄本色。他用嘹亮的歌声和心中的希望与命运做了一回朋友。
命运也许不公,生活也许不如意,但我们无需强求自己去改变命运。在命运的面前,我们无需狂妄,也无需谦卑,只需做命运的朋友,与命运风雨同舟,携手并进。在生命的海洋中航行,无需担心风浪的强弱,只需怀抱信心和勇气,向前冲,直到成功地到达神往的彼岸。
请朋友们谨记:只做命运的朋友!
做命运的朋友经典美文通用2
因果决定了命运,命运就是一种因果轮回。九世抑或一生,命运总归有相似之处,就像链条一般,圈住了古往今来。
命运既由因果而定,做命运的朋友就如同做懂花之人。这样的人对于命运,不近观把玩,也不远观蔑视,只赏花惜花。
做命运的朋友,不低估命运的力量。
聪明如李白,也只道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才华横溢,但仕途不顺,只能逍遥远旅,留下几片华美诗词。命运不可低估。不凡如梵·高,奇妙的思维里诞生出名画,命运却似乎有意戏弄,直至他离开人世,也未见自身功成名就。伟大如杜甫,也只能呼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命运给予了他忧国忧民的胸怀,却没有让他舒展拳脚,救国救民。命运不可低估。
做命运的朋友,不高估命运的价值。
谁道听天由命,则心境开阔呢?晚年失聪的贝多芬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力,完成了一首首世界名曲,“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他若高估了命运的价值,世界的文化宝库中又将遗失多少瑰宝?残疾的史铁生先生凭着对生命执著的信念,完成了许多动人心弦的作品,最终无悔地辞世。坚忍如蓝湖水的.他若不是做命运的朋友,又怎能度过如此精彩的人生呢?命运的价值不可高估。
做命运的朋友,平等交心。
命运是一种信仰,就像莲花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姿态。命运不可高估或低估。把命运放在平等之位,平视它的一举一动,实现自身的尊严和价值。席慕蓉女士经常心怀感恩,以一种旁观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生活和命运,找到对人生不一样的诠释。她通过自身观之,也透过别人之眼,审视世界种种命运。她迷惑过,但从不抱怨,因为命运是她的朋友。
命运是建在因果之上的玄塔。你选择了什么,命运就会给予回应。种的因,开的花,结的果。就这样在人生的白纸上隽永地写下去,我只做命运的朋友!
第四篇:命运与人生
一、人生目标
我曾静下心来想着,我们人来到这世间为的是什么?该做的是什么?辛苦一辈子得到的又是什么?
记得有一则笑话,甲、乙两人久未见面,甲是做棺木的,乙以挑大肥为业:有一天他们两人碰巧在路上相遇,甲很关心问起乙: “老兄,近况如何呢?”这位挑大肥的仁兄却皱皱眉头说:“还不是老样子,一天挑到晚,只够一家糊口。”叹了一口气后接着问起甲来:“那么你呢?”这位开棺木店的甲,也很不自在地说:“啊!一天做到晚,也只够一家人用。”
这虽是笑话,但无形中亦流露一般人在人生过程中的写实。假如人只为求填饱肚子,那实在太简单了,一餐只要两个馒头或三两面条足够了,如此一天三餐又能花掉几个钱呢?既然日常生活花费不多,为什么大多数的人都在疲于奔命呢?到底为谁辛苦为谁忙?
俗语说: “有钱能使鬼推磨。”因此有许多人认为钱多多益善;在这现实的经济社会里,的确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那么,当您家财万贯时又将如何呢?这时,您的人生应该过得非常充实、快乐和惬意吧!或许未必吧!古代人先求名再求利,现代人先求利后再求名,身为亿万富豪后,就想在社会上或政坛上争取到某种地位或荣誉。
有人说: “我才不那么俗套,我只想成大事、立大业,为理想而奋斗,为造福人民而努力。”的确有志气,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如牛毛,而成大事、立大业、千古流芳、永垂不朽者却犹如牛角,寥寥无几。
人生诚如白驹过隙,荣华富贵享受有几?那么,人一生中穷尽毕生精力,马不停蹄地忙碌,求的是什么?得的又有什么?人生既然如此苦短,我们到底该如何掌握人生的目标呢?
二、得与失
数年前,有次与友人共聚一室开怀畅饮,友人于酒兴中吟了一首打油诗,当时欣聆之余亦仅一笑了之,而今事隔多年,惟恐辞句有欠完整,观今社会,人心不古,世态炎凉之际,特将此诗一提,愿以博君一笑,且能引以为戒。诗曰:
人心不足蛇吞象,嫦娥对镜嫌貌丑,陶朱卜卦求财运。
彭祖焚香祈寿延。
现代人为了追求高度的享受和欲望,一生中不停地奔波和努力,我们人类自古至今,生活、文明一直不停地演进,代代旧人换新人,在这种前仆后继、奋斗不懈的过程中,至今几乎已形成一个共同模式:孩童至青少年阶段,以时间和健康去换取学历,学校毕业后再以时间和健康去换取金钱,病倒后再想以金钱换回时间和健康。听起来似乎蛮有意思,难道人就是这般的无奈吗?
凡事有一得必有一失,有一失也必有一得,这也就是相对论,人生的一切都介于得与失之间,譬如努力用功读书,必将失去健康,书读得好就是得,失去健康就是失,拼命挣钱,钱多就是得,可是拼命挣钱时人体也将渐渐失去健康;凡事都是如此,只是有形与无形的区别罢了,譬如喜欢贪小便宜的人,无形中却失去许多朋友或使自己的人格贬值,雪中送炭虽然失去一点小钱,可是却赢得了真诚的朋友,善于心机的人或许眼前的好处多多,可是长期绞尽脑汁必将导致身心失去平衡而得病。
古人曾说一句话: “为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久损之;为善之人,如庭中草木,不见其长,日久长之。”既然凡事都介于得与失之间,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取舍呢?让我一步步的告诉各位吧!或许熊掌与鱼翅可兼得哩!
三、学业与人生
前面亦曾提起了学业问题;那么,请问您重视孩子的学业吗?应该很重视吧!甚至认为孩子的学业重于一切,因为在这现代的社会里,学历的高低足以影响一个人这生中的命运与前程,也是君子求财所具备的条件之一。
古往今来,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永远无悔,一是父母,二是良师。这两种人在一生中不论流下多少血与泪,不知付出多少,依然那么坚持与执著,从不后悔。天下父母心,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子女几乎赔上老命亦在所不辞,只求孩子们能光宗耀祖、前程似锦,尤其现代人在目前时代潮流的熏陶下,无不全力以赴,竭尽心力的栽培小孩。不论吃喝玩乐,只要小孩子喜欢的,给不起仍须拼老命去挣来,几乎有求必应。
接着,就是想把子女塑造成天才儿童,尤其是目前的台湾,孩子才三四岁,就送去学钢琴、舞蹈、绘画、书法、心算及各国语言,把时间安排得非常紧促,上午学钢琴,下午学心算,晚上学英语会话。一直到了小学,白天上学,回家后仍须接受父母的种种安排。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六年小学生涯似乎很快就过去了,紧接着就是更紧张的初中阶段,白天上学,晚上补习,深夜写作业,大清早又须赶到学校自修,几乎给孩子们喘喘气的时间都没有,可怜!孩子们正于成长阶段就已遭百般的摧残,孩童们最值得回忆、最美丽的童年,尽在父母的刻意安排下消失了。
初中毕业后,幸运的孩童们考上了理想的高中,名落孙山者则须选择一家师资最佳的补习班,好好再苦读一年,以准备明年东山再起,又落榜时则须如此年复一年。古人所说的十年寒窗,是用来形容读书人的辛苦,如今考上了高中,若从幼稚园算起,前后早已超过十年了,或许可松口气吧!朋友,还早得很,进入高中阶段才是最紧张的时刻,因为台湾的小学门大,大学门小,每年都有几万人想挤进大学的窄门,尤其较热门的科系更是难求,因此高中阶段更须格外努力了。
四、金钱与梦想
现代人几乎都认为金钱万能,甚至把钱看得比生命重要,为什么人人重视金钱呢?而且有人贪得无厌,不惜利用种种手段费尽心思百般争取呢?那么,金钱是否万能,现在让我们共同来探讨吧!
有一次,我在演讲会中请教了在场的朋友们: “请问,各位想要钱吗?”场内的人没有一位说不要的,“那么,请问各位想要多少?”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 “越多越好。”经过一番妥协后,我告诉了大家: “那么,今天我想送给各位每人新台币一亿元,各位想不想要呢?”这时大家都很高兴地说: “要!”接着我向大家声明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大家拿了这一亿元后,永远不可离开这个屋子。说也奇怪,这时所有的人都不想要这一亿元了。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认为永远不可离开这房子时,虽然有了再多的钱也等于一堆废纸罢了。没错!所以说现代人都很聪明,没有一个笨的。
不过,我却非常疑惑,既然大家都不希望有了钱而却不能离开这房子,为什么有许多人一生拼命赚钱,等到钱未赚足时,人已经病倒在床上,下半生也离不开病房,这和拿了一亿元后不能离开这房子又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大家不想拿这一亿元,而去拼死拼活的挣钱呢?而且必须累得病倒后身心受尽病魔的折腾才甘心呢?这到底为什么?其实人人喜爱金钱,并不是喜爱金钱的本质,而是把钱当做一种垫脚石而已,因此我们共同来对金钱下个定义: “金钱是用来帮助我们达成理想、梦想的一种工具罢了。”
既然金钱只是用来实现理想或梦想的一种工具而已,但欲实现理想并不是光靠金钱就可以,我曾说过:“成功必须具备许多优越的条件,而失败只需一个因素。”假如一个人赚了很多钱时,但人已病倒,请问,如此之下纵然有崇高的理想或伟大的抱负,能否实现呢?或许都将付诸流水,惟有独拥寒毯哀声泪流罢了,因为这时金钱已不再是万能的了。古人说: “凡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那么,该如何摆脱命运的安排呢?请看下文分晓。
五、人生与命运
第五篇:一棵黄果树的命运现代美文
我们的村小,也就百十来户人家,几百个村民。自古以来没有出过名人,也没有什么特产,不过,因为村里有一棵古老的黄果树而出名,叫黄果树村。
那株黄果树就长在我们村口,不知已有多少年头。三百年,五百年,一千年,皆有可能。就是村里上百岁的张爷爷都说不上来,他说从小见到的黄果树就是那个样子了。反正他是我见到的黄果树中最大的一棵,不仅高大,他的树身起码要七八个甚至更多大人才能合抱。尽管黄果树的年龄很大,但他绝没有老态,仍然枝繁叶茂。他的叶子肥厚宽大,枝丫伸展得很宽,他的树阴足够有个篮球场大。只要你站在他的下面,太阳光照不进来,雨水也淋不进来。大概是因为这棵树的护佑吧,我们村子里有很多高龄老人,八九十岁的人比比皆是,为此,他成了我们村吉祥的圣物。
我们村子虽然离集镇有几公里,但是村口却是个要道,是周围那些村的人到乡上和县城的必经之地。下雨了,在黄果树下躲上一阵子;太阳大了,在树下乘会儿凉;累了,坐在树下的石头上休息一会儿。村里有人捕捉到了这棵树的商机,在树下摆起了小摊,卖茶、水果、糖、花生、瓜子等。从此,黄果树下更加热闹,成了我们村的小集镇,更成了我们小孩的向往之地。
农闲时的茶余饭后。村里的男人们带上一条凳子,抱一些竹篾片或篾丝,到树下,编竹筛,筲箕,背兜,或其它必需的竹农具,扯一些男人关心的话题;女人们则带上手工活,纳千层底,绣花,织毛衣,做鞋垫,一边和女伴说些私房话;孩子们则是在大人之间来回跑动,一会叫声妈,一会又喊一声爸,要么与小伙伴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要么比赛爬树。饿了,渴了,就向父母要钱去买水买糖果。
夏天的晚上,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在洗去一天的灰尘汗味后,很多人都要到树下乘凉。抬个凳子,拿把篾扇。我们这些小孩是绝不会放弃这样热闹的机会,屁颠颠地跟着大人后头去。大人们先是张家长,李家短的东拉西扯,对这些我们没有兴趣听,与伙伴们在一边打闹。等这些龙门阵摆得差不多了,我们再凑拢去。因为让我们高兴又让我们害怕的时刻就要来到了。村子里最有文化的眼镜叔叔要开始讲故事了。他,中等身高,身体单薄。但他像个说书的,肚子里有很多的故事,鬼怪的居多。他讲的时候,声音变化无常,忽高忽低,忽快忽慢,有时是惊风,有时又是闪电,有时又是急雨,我们的心总会跟着上下起伏,甚至咚咚地跳。听完后不敢再一个人回家,觉得那些鬼怪就等在回家的草丛、树梢或路上。
在黄果树发嫩叶的季节,小孩们总会爬到树上,摘几个还没舒展开的嫩叶卷,我们称这种东西为黄果。撕一片送到嘴里,一股又酸又涩的味道让你立即张不开嘴,但我们仍是乐此不疲。不管我们做什么,黄果树从不发怒,总是笑眯眯地任凭我们在他身上胡作非为。
黄果树不仅对小孩这样,他对我们整个村子都是这样。他默默地站在我们村口,为我们遮着风,挡着雨,看护着家园。谁家的老人去了,谁家添了口,谁家的子女升上了学,哪块地里种的玉米,哪块地里种的花生,他心里都清楚。在他的心中,村子就是他的一切。他永远是那么满足,那么慈祥。他站在那里,无欲无求,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守候,都无怨无悔。莫非,在他的心中有一个什么秘密?为谁在信守什么承诺?在村民的心中,他早已不单纯是一棵树了,而是他们的希望所在,是他们心中的神。过春节的时候,村里的家家户户都会给他烧香,在他身上挂一块红布条,吹风的时候,满树的红布飘飘,好看极了。
不知什么时候,村里的小孩爬到树上玩的时候,发现黄果树有些变化。他的几根粗大的枝桠上,被蒙上了一个袋子,袋子里装了很多泥土。小孩百思不得其解,就去问大人,大人们也不清楚,便去找来眼镜叔叔。眼镜叔叔爬到树上仔细看了看,说,他从书上看到过这种做法,叫靠接,先把树枝多半圈的皮剥去,断其水分和养分,促其长根,然后就将之锯掉,连土栽到地里,就成了一棵独立的树。村民去找支书,支书耸耸肩,无奈地说,这棵树已被城里的一个开发商看中,要被弄去种在新开发区里,那人在上头很有关系,乡上的书记都无可奈何。
不久以后,那几枝长了根的黄果树枝被锯掉运走了,黄果树下的树阴顿时就缺失了一大片,黄果树瞬间也成了个残肢断臂的老人,一下子苍老了许多。不过这才是噩梦的开始。不久以后,树的另几根小些的枝上又被蒙上了袋子,等到长了根,又被锯掉运走。这下黄果树的手臂全没了,只剩下光秃秃的躯体,那些人还不放过被摧残成这个样子的黄果树,他们连根也要挖走。当黄果树的主体被挖起来装上车的时候,我看见,黄果树流泪了,整个村子的人都哭了。
黄果树不在了,彻彻底底从我们村消失了,只留下一个还叫黄果树的村子。我发现,有好长一段时间,我们村子都被一层愁云笼罩着。人们不再轻易提及黄果树的名字,也不再轻易到原先的树下去,只是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依旧在原来黄果树的位置烧香、放炮。
黄果树离开了,我一直想知道他被种在城里的哪个地方。他在村口生活了那么多年,已经吹惯了乡野几百年的风,习惯了看乡村的炊烟落日,习惯听了几百年的鸡鸣犬吠,就这么突然地离开到城里生活,他是否会习惯?他是否会想念我们这个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