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命运不是用来抱怨的美文
一大早,我就接到姜展同学母亲的电话。“他最近总是抱怨自己命不好,不想参加高考了。我们做父母的根本没办法和他沟通,希望老师能给想想办法。”
到学校后,几个老师又不约而同地向我反映,除了姜展,还有几个同学也有点“消极怠工”的架势,但姜展的智力还是不错的,只要继续努力,考一个大学不成问题,主要是心态要调整。我觉得有必要“整理”一下班风,但应该采取什么方式呢?
刚好最后两节课的老师有事不能上课,我在铃响后进了教室,看见一部分同学低头学习,一部分同学四处张望、聊天。同学们看我进来,瞬间都安静下来。
“同学们这学期很辛苦,老师很理解你们。这两节没有课,给大家放松一下,我们来畅谈一下未来怎么样?比如:想考个什么样的大学,大学毕业以后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半天没有人发言,我只好点名:“学习委员先说。”学委是班里第一个被保送的同学,我让他发言,是想“刺激”一下姜展那些同学。
“进入大学以后,我想多看书,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多接触一些外国朋友,做一个出色的外交官,走遍世界。”
“非常好,记得把世界各地的明信片给老师寄来。”
有了学委的鼓励,其他几名成绩不错的同学也相继发言。我一直暗中观察姜展还有那几个“消极怠工”的同学,他们表面上看来心不在焉,但表情多少有点不屑,给我的感觉好像是“有什么了不起的”。
这时发言中断,我赶紧叫他,“姜展,老师想听听你的想法。我一直认为你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
听我这么评价他,姜展有点意外。“我没什么设想,像我这种出身平庸,智力一般的人,既不能像有的同学那样保送,也没钱出国,能考上大学简直就是奢侈,不如高考结束以后回家做买卖。”
他的口气里充满了抱怨和讽刺,我看见有几个人点点头,也有些同学摇摇头。
我接着问姜展:“那你说说看,什么样的才算出身高贵、智力超群呢?”
他看看我,晃晃脑袋说:“反正我不是。我命不好,我认命了。”
我示意他坐下。停了停,说道:“我非常理解姜展同学现在的心情和想法。我也相信,这种想法代表了我们班某些同学的观点。关于命运,我不支持完全认命,至少在座的每个同学,我都认为非常有前途,关键是怎么对待。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
“有一个孩子,从小就没有得到父爱,直到28岁才第一次见到父亲。所以他发誓要对孩子负责,给孩子很多爱。但是非常不幸,长大以后,他的推销工作进展得很不顺利,非常贫穷,他的妻子离开他,儿子还只有一岁。他成了单亲爸爸。他租不起房子,和儿子流浪,最惨时银行卡里只有十几块钱。他将自己仅有的财产背在背上,一手提着尿布,一手推着婴儿车,与儿子一起前往无家可归者收容所。实在无处容身时,父子俩只能到公园、地铁、卫生间过夜。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他坚持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股票经纪人。后来,他进了一家金融公司。在这家公司,一批20个实习生中只能留下一个人,而且试用期长达半年没有工资。他为了自己的梦想坚持下来。在照顾儿子和发展客户的有限时间内,他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说,他遇到了各种磨难和困境。最后,他成功了吗?”
说到这里我停了下来,观察一下同学们的反应。我接着说:“这个人就是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纳。成为金融投资家后,他慷慨解囊,捐助公益活动,成为知名的慈善人物。”
教室里无比安静。
“我想说的是,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不管是家境一般还是智力一般,都没有克里斯的处境艰难。为什么?因为你们没有负担。克里斯有养育儿子的负担和责任,他没有失败的机会。他的压力是活着的压力,而你们的压力只是升学。就算一次不成功,还有第二次。如果要抱怨,克里斯比你们有更多的理由去抱怨。他可以抱怨没有父爱,抱怨妻子的离开,抱怨需要照顾的儿子,抱怨政府的救济不够,抱怨试用期的时间太长,抱怨社会的不公……但是,克里斯一句抱怨也没有。相反,他把这一切看作不能后退的理由。他一直坚守梦想,因为他相信,只要今天够努力,幸福的明天就会来临!他有一个坚定的信仰,那就是,命运不是用来抱怨的,只要努力,相信自己会成功!”
我讲完了以后,教室里许久没有声音。后来姜展站了起来,只说了一句:“我要做克里斯那样的人。”
第二天走进教室,我发现当天的黑板标语是:“命运不是用来抱怨的,相信我们能成功!”
我欣慰地笑了。
第二篇:目标不是用来完成的美文摘抄
上次和两个年轻的爸爸聊天。A爸说,他希望孩子每次月考都考前3名,“这是我们家一直以来的传统,两个孩子都知道。不是前3名的话,他们就得不到奖励,还会被‘检讨’。”
A爸这套“分数至上”理论,令旁边的B爸听了大惊。
“每次都前3名?这样也太难了吧。”B爸说。
A爸说:“他们习惯就好了,从小就是这样子的。”
B爸摇摇头。“我的看法,与你不同。”
A爸叹一口气:“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像你们家儿子学习那么主动,我们家就一定得硬性规定前3名,不然他们不会主动念书。”
这时候,B爸笑了。“你怎么知道,我没有规定儿子?”
A爸问:“那你怎么规定的,全班前5名?前10名?还是比上次进步就好?”
B爸笑着说:“不,我跟儿子说,他的目标,就是成为‘全台北市第一名’。”
A爸的眼镜差点掉下来,“全台北市第一名,才真的是超级难吧?”我们其他几个旁听的父母也惊讶得嘴张老大。
B爸摇摇手。这时候,他收起笑容,认真起来。“我是说真的,我们家的‘目标’都设定得很高。因为,这个目标不是要拿来完成的,而是让孩子‘动起来’的。”
不知道A爸有没有听明白,但我懂了。原来,一样是设定目标,有的目标让孩子不舒服,失去动力,被“屈打成招”,有的目标,却可以让孩子“动起来”。
设置目标的目的,并不是要“规定”孩子。你小时候有被“规定”过吗?那感觉很不爽。所以,B爸没有规定,但给孩子更高的目标。那个目标不是给他完成的,而是用来励志的。只要动起来,孩子就会注意到他的人生有变化了,信心动力就都来了。
全城第一名,只要完成10%,就变成了全年级第一名,只要完成1%,就变成全班第一名。第一名与否实在不重要,学业成绩本来就只是一小部分而已,重要的是,孩子的长大过程一直知道他的目标比别人高,他知道自己被看好、被重视、被父母信任。其他的技能与做人处事的态度,皆抱着“全台北市第一名”的目标,他就行动起来了。
父母最大的责任并非教他痛苦,而是教他“快乐”。目标不是设定来完成的,而是拿来“励志”的──同样的目标,不同的用法,也造成了不同的命运。
第三篇:脑袋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戴帽子的美文
伍德养了100只鹅。有一天,死了20只,于是,他跑到牧师那里,请教怎样牧鹅。那位牧师专注地听完伍德的叙述,问道:“你是什么时候放牧的?”“上午。”“哎呀!纯粹是个不利的时辰!要下午放牧!”
伍德感谢牧师的劝告,高兴地回了家。
三天后,他又跑到牧师那里。“牧师,我又死了20只鹅。”“你是在哪里放牧的?”“小河的右岸。”“哎呀,错了!要在左岸放牧。”“非常感谢您对我的帮助。牧师,上帝祝福您。”
过了一天,伍德再次来到牧师那里。
“牧师,昨天又死了20只鹅。”“不会吧,我的孩子!你给它们吃了什么?”“喂了包谷,包谷粒。”牧师坐着沉思良久,开始发表见解:“你做错了,应该把包谷磨碎喂给鹅吃。”“万分感谢您——牧师。由于您的劝告,上帝会酬谢您。”
三天后,伍德有点不快地,但又充满希望地敲着牧师的房门。“唔,又碰到什么新问题啦,我的孩子?”牧师得意地问道。“昨晚又死了20只鹅。”“没关系,只要充满信心,常到我这儿来。告诉我,你的鹅在哪里饮水?”“当然是在那条小河里。”“真是大错特错,错上加错!不能让它们饮河水,要给它们喝井水,这样才有效。”“谢谢,牧师。您的智慧总是拯救您的信徒……”
伍德通过开着的门进来时,那位牧师正埋头读着一部厚厚的古书。
“向您问好,牧师。”伍德带着极大的尊敬说道。“上帝把你召到我这儿。看,甚至现在我还在替你的鹅操心。”“又死了20只鹅,牧师。现在我已经没有鹅了。”牧师长时间地沉默不语。沉思许久后,他叹息道:“我还有几个忠告没对你说,多可惜啊!”
第四篇:人民日报陈伟光:生命不是用来抱怨的
生命不是用来抱怨的
——女儿20岁周岁寄语
陈伟光
孩子:今天是你的生日。不知不觉,你已经20岁了。按中国传统观念,你从此就是成年人了,可以自主决定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你将面临一系列人生课题,如求学、恋爱、婚姻、家庭、职业等等。如何完成这些课题,直接关系你的人生是否幸福。
在这个最重要的时刻,爸爸想对你说——
人总是在困难中前行,千万不要抱怨。生命犹如溪流,源于何处,流经何处,归向何处,由不得自己,无所谓好坏,坦然面对、全盘接受便是。抱怨是弱者的心态,于事无补,于人于己无益。
烦恼与快乐只在一念之间,守住善念不移。人之忧乐,系于得失。得之不惊,失之莫憾。结善缘,诚感恩,人神共佑,处处安泰。纵遇违逆,莫生恶念,恶念只会带来烦恼。
人的价值在于付出,以索取为耻。付出,证明你富有;索取,证明你贫穷。帮助别人,快乐的是自己。向人索取,得到的是失落。尊严比黄金宝贵千倍。
没有坏运气,只有坏习气。种种不顺,习气所造。好习气带来好运气。所谓好习气,概而言之,乃一心不乱、一丝不苟。好习气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点点滴滴事关修行。
学习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享受。掌握一门专业知识,便拥有进入文明社会的名片。专业没有高低,喜欢便好。知识不在多少,会用便好。会学习的人,其实是在玩一种智慧游戏。
工作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快乐。干什么并不重要,喜欢就好。钱多少并不重要,够用就好。最最重要的,是在工作中释放能量,释放快乐,释放人格之美。
爱情不是拥有,而是相互赠予。与其追求爱情,不如打理自己。从内外兼修到内外兼优,爱神自然眷顾。不排斥、不攀附,善良真挚最可靠。切莫追求完美,切莫迷信激情,切莫执着永恒。
相对宇宙地球很渺小,相对人类个人很渺小。爱护自己,悲悯众生,欣赏自然,乐观自在,安身之处即故乡。财富、地位等仅是身份象征,个人的本质特征是心灵。心量大者,不计较、不比较,烦恼随风散,动静皆自由。
身体比事业重要,成长比成功重要,超越比追求重要。人生是一个生命过程,好好享受这个过程,让生命之光活泼泼地闪耀在寄身所在的时空中。
爸爸
2003年7月x日
第五篇:试试不抱怨美文
我们身边充满了抱怨:孩子不懂事、家人不体谅、上级不公平、人生不如意……有的抱怨是我们说给别人的,有的是别人说给我们的,但奇怪的是,几乎没人抱怨过自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企业管理讲师蒂莫西·费里斯指出,抱怨是把心中的不满发泄给别人,任何抱怨都有一个前提——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它就像思维的“慢性毒药”,逐渐侵蚀人们的善良、意志、亲情……同时,他用亲身体验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二十一天不抱怨,就能改变生活。
抱怨成为“全民情绪”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有时候,我们不仅会针对人,也会针对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不满;如果找不到人倾听我们的抱怨,我们还会在脑海里抱怨给自己听。”台湾心灵作家张德芬说。如今,抱怨已不是某个人的发泄渠道,而成为一种“全民情绪”。国内一项调查显示,65。7%的职场人表示自己每天抱怨1~5次,4。8%的人每天抱怨多达20次以上。抱怨在其他国家也同样流行。美国某无线网络公司调查发现,约70%的人表示,有的同事总爱发牢骚;英国一项调查显示,英国人平均每天要花十四分三十秒钟向亲友倾吐郁闷心情;法国调查显示,93%的人认为本国人爱抱怨;澳大利亚心理学会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抱怨自己“压力大”。
在美国著名心灵导师、全球“不抱怨运动”发起人威尔·鲍温看来,人们喜欢抱怨主要有5方面原因。第一,当自己得不到更多关注时,就容易抱怨。第二,人们想逃脱自己的责任,或在工作、家庭中遇到问题时。第三,出于炫耀心理,因为人们总会抱怨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当他抱怨别人缺点时,其实就在暗示自己没有这种缺点。第四,有的人抱怨是因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这样的人往往很难超越自己。最后,有人是因为想控制别人,当目的达不到时,就容易用抱怨还击。
不抱怨带来神奇变化
无论是哪种抱怨,带给我们的影响都是消极的。一方面,它让人们变成“受害者”,为挫败、失落、愤怒找到正当理由,导致其心态失衡、言语失礼,甚至行为失常。另一方面,抱怨传递的负面情绪会动摇团队“军心”,成天被“祥林嫂”倒“苦水”,亲友也不堪负荷,长此以往,会破坏家庭关系和人际圈子。
更重要的是,抱怨伤身。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神经内分泌学教授罗伯特·萨波尔斯基研究表明,经常抱怨会强化消极思维,进而导致大脑产生一系列不良变化。听别人抱怨产生的后果更严重。反复被负面情绪袭击,容易导致认知功能减退。
蒂莫西·费里斯用时三个月,做到了连续二十一天不抱怨,并体会到了它给生活带来的神奇改变:1。解决事情的能力增强。每当要描述一件事或一个问题,他都会先在脑子里自问自答,并尽量找出解决方案。2。学会随时赶跑负面思维和消极情绪,让自己的精神和睡眠都得到质的飞跃。3。用陈述事实代替抱怨,让沟通更高效。4。提出建设性意见,无形中引导身边人多思考、少批评,许多问题顺利解决。
有人说,不抱怨是自己与自己建立的心灵契约,是一种阳光、积极、独特的心灵体验。研究也显示,很少抱怨的人生活态度更积极,幸福感强,家庭和朋友关系处理得更好,而且更加自信。
二十一天养成不抱怨的习惯
心理学家发现,二十一天通常是一个行为转变成一个习惯的周期。如果我们能连续二十一天不抱怨,那它就会慢慢成为习惯。
1。换个思考角度。抱怨有传染性,容易让人陷入和周围人相同的负面思维中,此时要马上换个角度想问题。美国职场培训师特雷弗·布莱克说:“当抱怨的想法在脑海中浮现时,别等它脱口而出,就立刻换个想法。比如想到‘房子真贵,可我没钱买’,不妨换个想法,‘等我有钱了就把它买下来,但这需要我马上开始工作’。”这样能给大脑积极暗示,更好地调整自己。
2。转移不良情绪。如果负面情绪根深蒂固,难以通过转换角度来消除,可以试试“物理方法”——拿出耳机听音乐、去外面跑步等。
3。常做感恩练习。习惯抱怨的人可能短期内很难改变,可以通过感恩小练习来增加对快乐的记忆:每周抽几天,在睡前列举出几天中5件值得感恩的事情,最好是细微、不重复、具体的。
有时候,自己坚持很久不抱怨了,但亲友、同事突如其来的抱怨却会让我们的努力化为乌有。避免被外来的抱怨影响,可以试试下面几招:首先,找借口远离负面对话。比如在社交场合遇到一群可怕的抱怨者,试图阻止抱怨会被他们攻击,保持沉默又显得不太礼貌,此时不妨赶紧找理由离开。其次,在脑海里重构他人的消极对话。比如有人说,“我讨厌星期一,因为周末太短,没休息够”,我们不妨反向暗示:“好在我休息得不错。”任何积极想法都可以避免陷入别人的牢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