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无所事事不是慢生活美文
我熟悉的阿姨有一个女儿,今年26岁,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但3年里至少换了5家公司。每次她辞职之前,都会约我出来倒一倒苦水,说起自己在公司如何不被重视、被老板压榨、被同事算计,甚至公司离家太远、考勤太严……最开始我还支持她换工作,但直到她要换第5家公司时,我才突然意识到:谁在公司没有经历过被排挤、被轻视的阶段?每天准时出勤、完成工作,这难道不是每个人生活的常态吗?
终于,在她吐槽同事决定第5次辞职时,我打断了她:“任何人去任何公司上班,都是为了挣钱生活、积累经验,而不是为了去交朋友。只要他做好他的、你做好你的,大家能共同完成工作就好。”
结果,小姑娘对我说:“上班太没劲了。我其实想过慢生活。去腾冲开个小咖啡馆,简简单单,也挺美好的。”那次见面之后,小姑娘真的就打包离开北京去了腾冲。看她的朋友圈,果然在当地开了个咖啡馆,每天拍猫、拍草、拍阳光。
直到前不久,小姑娘打电话给我,支支吾吾说要借钱,说进入了淡季,没什么客源,但日常开销还是要付的。她实在不愿意再打电话向家里要,她妈只会让她赶紧回老家找个正经工作,根本不理解她。我沉吟了一下,给她转了一些钱。挂电话前,我对她说:“别怪我帮你妈说句话——如果你的咖啡馆一直是靠花家里的钱运转着,那你过的就不是慢生活,而是啃老的生活。”
我今年决定辞去一切全职兼职、专心在家写一阵书的时候,好些熟人对我说:“真羡慕你,自由职业,想睡就睡,想写就写,真正的慢生活。”
我敢慢吗?我真的不敢。我早上7点起床,迅速吃完早饭,便坐到电脑前开始写作。午饭后,我集中与各类刊社就约稿需求进行沟通——确认合作,协商修改,约定一切相关事宜。这些其实和我以往每天的工作内容一样:邮件往返、电话会议、见面沟通、案头落实——唯一的区别,只是办公地点不一样而已。
如果我能按时、保质完成当天的计划,那么,我的确可以自由安排剩下来的时间,买菜做饭、看闲书、喝点酒、玩玩宠物。如果我能在一段时间内都坚持认真完成计划,那也许我就有时间和闲钱出门旅行一阵。但要是因为犯懒、松懈或者任何自找的理由拖延了工作,我就得有那么几天不能好好睡觉,没日没夜赶工,并面临因此造成的脱发、爆痘、胃痛等一系列健康危机。
你想慢,但签过的合同、定死的时间不会慢,维持生活的种种消费不会慢,唯一能和你一起慢下来甚至彻底停顿荒废的,是你好不容易掌握的某种重要技能。
作家村上春树从20多岁出版了第一本小说后,至今30多年,不间断地写作、出版。他把自己的一天規划得井井有条:清晨出门跑步,然后写作直至中午,下午学习,晚上社交。很多人羡慕他整洁、温馨的书房,有唱片、吧台、各种小玩具。如果你能像他一样,每天坚持写作4小时以上并长达40年不间断,那么你也配拥有一间这样的书房——虽然里面堆满了好玩的一切,但当你工作时,你知道你不会受任何影响。
是的,所有你看到的那些惬意、闲适、无拘无束、不受金钱困扰的慢生活,其实都是人生给予自律者的奖赏,是生活中某一个甜美的瞬间,却并不是全部与日常。慢生活是有底气的自给自足,而不是好吃懒做得过且过。所以,当你再一次去了什么古镇旅游,被小镇一脸安详的居民和简单古朴的生活感动,觉得必须从大城市辞职,来这里安居乐业才不枉下半生时,那就请你必须认真地想一想:打动你的是不是这种生活的表象?又或者,你有没有维持这种表象的资本?
开咖啡馆、卖私房菜、做最有品位的客栈老板娘……这些事情统统是严肃的生意,需要精打细算、深思熟虑,做好完整的、可持续的商业计划时,才得以成立。若你把这些简单想象成一种生活方式和一条对抗朝九晚五工作的退路,很抱歉,那是一条死路。
无所事事、碌碌无为,并不是慢生活,而是消极地活着。
第二篇:生活慢品美文摘抄
走在上下班的路上,我总爱绕道去湖畔边看人垂钓,一同感受垂钓的乐趣。落日余晖,水波粼粼,微风习习,鸟语蛙鸣,几根鱼竿,临水而钓。时隐时现、时静时动中,大家聚精会神地静等鱼儿上钩,呼吸着花香的气息,畅意地舒展着身体,心旷神怡,一身工作的疲惫和烦恼在碧波中消除殆尽。这时我终于明白了钓客为什么都喜欢钓鱼,其实他们并不在乎能否钓到鱼,而是喜欢钓鱼的过程,怡然自得,归复大自然,心情宁静,自由烂漫,享受生活的闲暇。
绘本作家几米说:“城市是一座钢筋水泥混合成的森林,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人们都在喧嚣中继续着或精彩或激情的生活。”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很多东西都在提速,我们每天艰辛而匆忙地向前冲,快点工作,快点赚钱,快点成功,快点快点再快点。然而等到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和权势,却蓦然发现因为错过了太多的风景,人生不再丰盈而充实,幸福也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因为物质的富有而翩然而至。
昙花一现虽然惊艳了无数人的芳心,但眨眼间就开到萎靡。现代人的闪婚、闪离,来去匆匆,一声叹息中成为浮光掠影。岁月是一帘静染沉香的长篇,需要慢慢品味,急了,就看不到本有的缤纷色彩,失去曼妙芬芳的滋味。喧闹的世界让人心浮气躁,繁杂的世事让人意乱情迷,竞争的压力让人身心俱疲。我们走得太快,把灵魂丢了,要驻足等它跟上来。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慢火熬老汤。”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写杨太太做的排骨萝卜汤好吃的秘诀是:多放排骨,少加萝卜,少加水,慢火久煨。静静地守着一口煲锅炖出浓香鲜美的汤,在慢慢中,我们享受美味的佳肴,感受简单饮食的滋养,韵味深长。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放慢我们奔行的脚步,慢品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健康心态,是对人生的高度自信。闲适成诗,意雅成曲,以一颗恬淡而从容的心去领略不同时段的人生风景,才会发现生命的内蕴。
第三篇:生活不是混出来的美文
有的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把日子过得浑浑噩噩,他们自出生,就习惯了依指令行事,不会思考;有的人在迈出人生第一步时就因承受不住最轻微的挫折,把自己定位得异常卑微,不相信自己的身体里藏着足以改变命运的力量。
有人也努力过,想用炽热的情感燃烧出不一样的生活,却只是提前燃尽了生命的能量;有人希望先看到奇迹,比如凭空得到一笔巨额财产,或者等待先行者将自己自麻木中唤醒。
混日子的人,不喜爱自己从事的工作,“这不是我的事业”,他们有很多想法,但从来没变成行动;他们也不喜爱自己的家人朋友,觉得这是一群啰嗦、自私的家伙,他们向朋友抱怨自己的父母顽固,向伴侣嘲笑朋友的庸俗,最后和父母讨论伴侣的幼稚。
他们说得最多的是质疑:“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随后却又安抚自己:“算了,大家都这样,就这么凑合着过吧。”他们其实也明白,人生不应该是这个样子,曾在各种各样的选择间游来荡去,但广袤的宇宙间没有指向成功和幸福的快捷箭头,他们眼睁睁看着自己一点点错过时机,滑向生活的垃圾场,最后发出一声响亮的,“砰!”
命运曾将最好的礼物公平给予每个人,那就是热爱你的生活。只有不断地热爱,你才能不断付出努力去把它改造成理想的模样。生活不是见者有份的大锅饭,不是可以浑水摸鱼的水塘;残酷、毫不留情、充满坎坷与“不好玩”才是它的真面目。
这个世界上所有过得好的人,都不是浑浑噩噩混出来的。命运女神的秤里,左边放进你当初付出的努力,右边称量出给予你的回报——比如临终前惆怅悔恨的一声,“唉……”
第四篇:关于慢生活的美文摘抄
朋友喜欢露营、徒步、登山,多年来还养成晨跑的习惯。
他对我讲了一个笑话,他去赣南山区,露营在崇义县上堡梯田附近,那时《舌尖上的中国》还未关注它,这里几乎是一片净土。早晨醒来,朋友便听从“习惯”的号召,在山间小道上晨跑,经过第一个小山村,菜地里有个老农非常奇怪地朝他看;经过第二个小山村,田地里有一群人朝他看,其中一个壮汉用土话在大喊,朋友听不明白,继续跑,那壮汉就从田里上来,在后面追,边追边喊。朋友就停下脚步,有点惊讶看着赶上来的壮汉,连比划带沟通,原来壮汉是想问他,这么一大早,只穿了背心短裤,是不是家里发生什么事了。
乡间真的少有跑步的人,一个人无缘无故地在乡野里跑起来,真的会给乡人造成误解:是不是家里人病了,还是有仇人在后面追你……
在城里,随你怎么跑,只要神色不要慌张,大家就知道你是在锻炼。可在偏远的农村,锻炼是会被人笑话的,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在田地里劳作,怎么还需要锻炼呢?四五年前,我母亲也用一种笑话的口气说起我的小学老师方老师。说有一天傍晚,方老师急匆匆从家门口的小路上跑过,她以为方老师发生了什么事,母亲在后面喊话,方老师答:“锻炼身体呢。”原来方老师在体检中,查出了自己患上了脂肪肝。
记得小时候去杭州、上海,看到街头的人脚步匆匆,有些人还会突然小跑起来,没有城市生活经验的我,当时心里惴惴不安,后来才明白,是公交来了。
这样的误会来自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是传统生活,一种是现代生活;或者说一种是快生活,一种是慢生活。而我们的现代生活,就像一部电影,突然加快了播放速度,电影中的人和物因此变得光怪陆离。
再讲一个故事。两条狗,同胎所生,一条被城里的园林看护员买了去,从此生活在城里;一条仍旧待在农村。看护员的那条狗我见过几次,总是精神抖擞的样子,看到生人吼上几嗓子,主人呵止后,就疯狂地摇尾巴表示友好,它经常在看护员管理的那个公园里走来走去,后来大概有人投诉,这狗加拴了一条链子,即便拴住了,仍然一副机敏好动的样子,像极我们这些生活在城里,看上去“生龙活虎”的人。
而那条生活在农村的狗,我也经常看到它,每次回老家,它总是趴在大门口,连眼晴也是微闭着的,看到有人经过,它睁开眼,耳朵动一动,又把眼睛闭上了。春末夏初的一天,我坐在门口枣树下看书,那狗趴在远处的地上,也许是热了,它站起来,走着猫步,慢吞吞地来到枣树的树阴下,看一眼我,重又趴下,很享受的样子。
城市和农村,连一条狗的生活态度,也会有这样的截然不同。
第五篇:快生活与慢生活美文
生活”是工作狂?“慢生活”是疑似拖延症?那么我们应该“快生活”还是“慢生活”?还真有人实践了一回。
同学小颖向大家宣布:“本姑娘从现在起要做励志姐!不再过浑浑噩噩的懒散生活,要以咱班的‘学霸冯’为榜样,废寝忘食地学习。”“学霸冯”是一位超级勤奋的女生,听说连上厕所都在记英语单词,能够连续熬夜看书,并且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小颖立誓后,像一匹被抽了一鞭子的小马驹,一头扎进学习中。如此快节奏了一段时间,小颖撑不住了,毕竟有个体差异,她的能力和精力都有限。她抱怨道:“我注定赶不上‘学霸冯’的节奏。世界上最悲哀的事,莫过于你想跑快点,但脚不给力,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扬长而去。”
就这样,小颖再也不提学习“学霸冯”的事了。她又心血来潮,说要学着过慢生活,享受人生。于是她对大家说:“现在大都市的人都倡导慢生活,有种说法叫做‘牵着蜗牛去散步’,有意思吧!人生中没那么多急事,如果总是拼了命地跑步前进,就会弄丢很多东西。”
自从小颖打算“慢生活”之后,她学着别人去休闲,放慢自己生活的脚步,周末用大量的时间赖在沙发上看电影,偶尔还跟着朋友远足到青山绿水间。
可是,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小颖又感到手忙脚乱了,因为很多事情都积压在一起,她的生活节奏全乱了,学习任务被一拖再拖。
“慢生活”没弄好,反弄得焦头烂额,小颖叹道:“生活真是无奈,不知该用什么样的速度前行。”
其实,很多人都容易犯这样的错误:盲目地跟风,丢失了自己,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风景。想起上学的时候,我不擅长短跑,因为我爆发力不够好,也不擅长长跑,因为我耐力不够。还好,有“中长跑”的项目,这正适合我。我以自己的速度跑,成绩一直不错。
所以,“快”“慢”不是重点,重点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速度。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有不同的特征,所以不能盲目模仿别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找到适合自己的速度,人生之舟才会平稳地行驶,不仅能惬意地欣赏两岸的风光,还能够顺利地抵达想要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