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第一催眠大师艾瑞克森》读后感
“闭上眼睛,把你的身体放松,注意你的感觉,你发现你的内心很平静,慢慢的深呼吸,一吸一呼……”跟随着提示语,我们慢慢进入睡眠状态,身心交融,醒来后浑身轻松,这是我做瑜伽放松术时的感觉,当看到《世界第一催眠大师艾瑞克森》时,心中想催眠用的也是放松术的原理吧!
记得前两天与同事聊天,说道心理学每个大师之所以成功,一是因为他本身在某方面有障碍,他要挑战、治愈自己;二是他们拥有超强的意志力;正是如此,他们才在各个方面取得成功,森田正马的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治疗强迫症最为有效;催眠快速处理心理问题的翘楚,就是心理催眠学之父,短期心理治疗、策略派心理治疗的创始人艾瑞克森,自助者助人。
我很佩服艾瑞克森的意志力,他17岁时患上严重的小儿麻痹症,全身瘫痪,终身经受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的折磨,但他不向命运低头,将跛腿成为治疗的一环,独自划独木舟航行1200英里,航行沿途,打工、交友、学习,一一交替,身体得到了500%的改善。人们说机会总是给予有准备的人,正是他的顽强斗志,悉心学习,超强的感悟,成就自己的梦想,在病痛中成长,快乐地欣赏和享受生命,他用自身的经验发声,为病人带去无限的鼓励,他独特的治疗方式,曾在美国精神医学界与心理学界引起很多的讨论,而他杰出的治疗成效则来自对人本性成长的坚定信念,来自对人类潜意识的深度了解和对个案敏锐的直觉洞察力。所以他的治疗是不可复制的,是根据个案当时的状况随时调整的。
这本书主要是由艾瑞克森的子女以及同事、朋友所著关于对艾瑞克森及其治疗的认识的书,该书与其他关于他的书的不同之处在于从另一个侧面,从父亲、朋友、老师、治疗师的角度,而不是从治疗及技术的角度来探讨艾瑞克森。书中记录了艾瑞克森真实的生活和工作,包括他之前的独木舟航行的日记以及部分他与家人的通信,同时也收录了一篇由艾瑞克森撰写的短文,使读者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了解艾瑞克森,了解他的生活、成长,与朋友相处的方方面面,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到他的催眠治疗以及心理治疗的精髓……
第二篇:自助者助人——《世界第一催眠大师艾瑞克森》读后感
“闭上眼睛,把你的身体放松,注意你的感觉,你发现你的内心很平静,慢慢的深呼吸,一吸一呼……”跟随着提示语,我们慢慢进入睡眠状态,身心交融,醒来后浑身轻松,这是我做瑜伽放松术时的感觉,当看到《世界第一催眠大师艾瑞克森》时,心中想催眠用的也是放松术的原理吧!
记得前两天与同事聊天,说道心理学每个大师之所以成功,一是因为他本身在某方面有障碍,他要挑战、治愈自己;二是他们拥有超强的意志力;正是如此,他们才在各个方面取得成功,森田正马的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治疗强迫症最为有效;催眠快速处理心理问题的翘楚,就是心理催眠学之父,短期心理治疗、策略派心理治疗的创始人艾瑞克森,自助者助人——《世界第一催眠大师艾瑞克森》读后感。
我很佩服艾瑞克森的意志力,他17岁时患上严重的小儿麻痹症,全身瘫痪,终身经受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的折磨,但他不向命运低头,将跛腿成为治疗的一环,独自划独木舟航行1200英里,航行沿途,打工、交友、学习,一一交替,身体得到了500%的改善。人们说机会总是给予有准备的人,正是他的顽强斗志,悉心学习,超强的感悟,成就自己的梦想,在病痛中成长,快乐地欣赏和享受生命,他用自身的经验发声,为病人带去无限的鼓励,他独特的治疗方式,曾在美国精神医学界与心理学界引起很多的讨论,而他杰出的治疗成效则来自对人本性成长的坚定信念,来自对人类潜意识的深度了解和对个案敏锐的直觉洞察力,读后感《自助者助人——《世界第一催眠大师艾瑞克森》读后感》。所以他的治疗是不可复制的,是根据个案当时的状况随时调整的。
这本书主要是由艾瑞克森的子女以及同事、朋友所著关于对艾瑞克森及其治疗的认识的书,该书与其他关于他的书的不同之处在于从另一个侧面,从父亲、朋友、老师、治疗师的角度,而不是从治疗及技术的角度来探讨艾瑞克森。书中记录了艾瑞克森真实的生活和工作,包括他之前的独木舟航行的日记以及部分他与家人的通信,同时也收录了一篇由艾瑞克森撰写的短文,使读者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了解艾瑞克森,了解他的生活、成长,与朋友相处的方方面面,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到他的催眠治疗以及心理治疗的精髓……
第三篇:摸摸你的左手背——读《世界第一催眠大师艾瑞克森》
首先要声明,这不是书评,而是读后感,摸摸你的左手背——读《世界第一催眠大师艾瑞克森》。
我本人一直对催眠很有兴趣,此前也读过两本催眠的书,但是我这个人心里很难真的安静下来,所以两本催眠书对我的用处也实在是有限。《世界第一催眠大师艾瑞克森》这本书一开始我也把它当成了催眠书,而拿到手才发现不是,它是一部准传记,是艾瑞克森的儿女和朋友们写的回忆录,另外再加上艾瑞克森个人的一些资料,凑成了这样一本书,也凑成了艾瑞克森这样一个人。虽然读过很多心理学的书,也读过两本催眠书,但我对“米尔顿·艾瑞克森”这个名字却完全陌生。而对于一个完全陌生的名字,仅凭借一本书,且这本书又不是这个人写的,就对这个人心生向往甚至是崇敬,艾瑞克森,是到目前为止在我心中唯一产生这种变化的一个。
“读完本书,再有不开心的时候,摸摸你的左手背”。封面上的这句话一开始我只把它当成了一种噱头。在第一章的引言部分仍然出现了这样的话:“阅读本章时,摸摸你的左手背”。而真正引起我的注意并让我心里一紧的是那段引言,确切地说,是引言里的一个词:“先天性心脏病”,引言是这样写的:“我的表兄兰斯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他曾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从他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起,他和我父亲常常一起外出观察树木,他们观察树有多大,并找出四周最高最大的树来。然后他们讨论那棵树活了多久,它如何从大地和阳光中吸收能量,如何养育了松鼠和在树上搭窝的鸟儿们……”当时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还不知道这段话里的“我父亲”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心理治疗师,但我还是对这段话有了一种莫名的感动,因为,我本人,就是一个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上面这段话在正文当中再次出现的时候,它的作者贝蒂·爱丽丝——即米尔顿·艾瑞克森的女儿在下面又加上了一段解释:“如果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来看这件事,父亲与兰斯的联系是通过一种观念和暗示来实现的,即‘长长久久地活着,要长寿而且要活得精彩’。”读到这里,我摸了我的左手背。
“要活得精彩,要活得快乐”,类似这样的话我一年至少要听到几十次,然而多数时候我都会在心里说一句“站着说话不腰疼”,你没有我的处境,当然可以把话说得很轻松,读后感《摸摸你的左手背——读《世界第一催眠大师艾瑞克森》》。然而当艾瑞克森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我是信服的。这不是因为他是最伟大的心理治疗师,而是因为他本人也遭遇过极其艰难的处境,但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强,终于活得很精彩,而且还很长寿(享年79岁)。要知道,他是在17岁的时候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一生伴随着病痛的折磨,后半生几乎就是在轮椅里度过的。然而他就在患上小儿麻痹症之后的三年,硬是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决心,独自驾驶独木舟旅行了1200英里。他出发的时候是很孱弱的,很多事情都做不到,然而等他结束旅行的时候他却可以自己扛着独木舟行走!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体能得到了500%的改善。当然,他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坚不可摧,他也不是没有灰心过,他在他的独木舟日记里写下过这样的话:“每当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围墙便挡住了我的视线。”这样的话在我心里引起了极大的共鸣,也不知道多少次出现在了我的日记里。这句话无疑是消极的。然而也正是有了这样共鸣的频率之后,他在后面所说的一切也都在我的心中产生了共鸣,比如“现在我很想知道10年之后自己做到了些什么,我知道自己能做到,但是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再如独木舟日记结尾的那句话“希望每个夜晚的安眠都是赢得的!”这些都不是什么豪言壮语,但是却比任何的豪言壮语都能给人以力量。而随着阅读完他的独木舟日记,我似乎也和他一起进行了一次伟大的旅行。在这之前我也在计划着一次伟大的旅行,但我一直犹豫不决,现在我已经从心里确信,我可以,而且一定做得好。
在读艾瑞克森的过程中,我非常羡慕认识他的那些人,包括他的儿女、学生,甚至病人,我觉得他们都很幸运,我在想如果我也认识他,他会带给我哪些改变呢?也会带我去看那些树木吗?还是有另外的方法?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想明白了这个问题:他能够带给我的改变,一定是我想要的改变。于是我的问题变成了我想要什么?随着思考的深入,我的答案也渐渐明晰起来。艾瑞克森曾对人说过这样的话,你可以给我写信,在写信的过程中你的潜意识就能回答出你的问题,所以即使我不在了,你也可以给我写(原文没找到,大意)。而我也感觉到,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似乎也在进行着某种催眠,我总是感觉到了什么,但感觉到的是什么,我却说不出,只是有的时候我真的会去摸手背。
“我们任何人都没有必要认为自己不正常”,“如果你对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负责的话,你永远也会将自己设置成弱者的角色,则是会不断地努力去实现一个更好的自己”。这些话都是艾瑞克森告诉给儿女和学生们的。然而就艾瑞克森本人来说,他其实也“不正常”,而且也是一个“弱者”,而我自己也总是把自己放进不正常的行列,至少是一个弱者。但是艾瑞克森没有把自己当成不正常和弱者,并且用他的一生来证明他的这些话。他已经去世了三十年,但他还能够影响着这个世界,影响到我,这样的一生如果是不正常和弱者的话,那么还有什么是强者呢?写到这里,我看了一下这本书的封面,艾瑞克森的眼睛似乎在告诉我:你也可以,只要你敢。
当然,心理的力量还不能让艾瑞克森站起来,也不能让我的肺动脉自动长好,但是这并不能影响我们成为强者,也并不一定就不能让我拥有一个长寿精彩的人生。前路很长,我只需记住,当我难过的时候、没有勇气的时候、没有力气的时候,摸一下自己的左手背。
第四篇:坚韧,成就传奇——艾瑞克森大师之路(本站推荐)
坚韧,成就传奇——艾瑞克森大师之路
1.现代催眠之父—米尔顿•艾瑞克森
米尔顿•艾瑞克森——患有先天阅读与学习障碍,4岁才开始说话,只能看到紫色,患有小儿麻痹症,舌头脱位,下半身瘫痪,每天承受身体的剧痛折磨——这样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被公认为是世界催眠界的领袖、现代催眠之父、世界上最伟大的沟通者、世界首席心理治疗师、催眠治疗与短期策略心理治疗权威人物,以及最乐意活下去的人。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艾瑞克森传奇的一生。
2.你是否已在催眠的路上
艾瑞克森小的时候,有一天在自己家的后院玩耍,突然来了一匹流浪马,身上没有任何可供识别身份的标记,没有人知道它是从哪儿来的。毫无疑问的是,这匹马的主人一定很着急。在大家不知所措的情况下,艾瑞克森自告奋勇地提出要将这匹马送回去。大家都很不相信,因为他们觉得:大人都没有办法,一个孩子又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事?
但是,艾瑞克森的父亲相信自己的孩子。在得到父亲的同意后,艾瑞克森骑上了马,把它领到大路上,并让马儿自己决定该朝哪个方向前进,他充分相信马有自己回家的本领。只有在马儿离开大路去吃草或在路途中漫无目的地闲荡时,艾瑞克森才会干涉并坚决地将马拉回大路上。最后,这匹马走了几千米后,重新回到了主人那儿。当主人看到艾瑞克森把马送回来时,感到非常惊讶,就问道:“你是怎么知道这匹马是我的呢?”艾瑞克森回答:“我不知道,但马知道!我所做的只不过是让它在路上。”
艾瑞克森在教育孩子上也一直持有这样的观点:“我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在自己的路上,仅此而已。”
你现在是否已经在学习催眠的路上了呢?
3.艾瑞克森如何成就梦想
艾瑞克森所患的小儿麻痹症,使他连感觉也麻痹了,除了眼睛可以转动,嘴巴可以开合之外,身体的其他部位完全瘫痪,恐怕唯一没有受病毒侵袭的就只有他的视觉与听觉了。他被隔离在一个农庄中接受观察和诊治,只有父母和家人陪伴着他。这样糟糕的情形对其他人来说,也许就像被判了死刑一样,但是艾瑞克森却不这么认为。
为了不让自己像个“活死人”,艾瑞克森开始观察家人和朋友的身体语言和行为模式。他发现自己的姐姐在说“是”的时候却摇着头,递给别人一个苹果却扣住苹果不放;很多时候,当他请别人为他倒一杯水时,对方的脸上会流露出不乐意的表情,而当他说“杯子里还有水吗”或只是多看了空杯子几眼时,别人却主动为他倒水。
在他后来的独木舟旅行中,尽管无法把船开出水坝,但是他从来不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他说:我会爬到一根被水坝围绕着的杆子上,不久人们就会聚集过
来,很好奇地看着我坐在那里读一本德语书。最后会有一些人问我在那个杆上做什么,于是我就会放下手中的书,告诉他们我在等我的船开出水坝,然后人们总是会自愿地为我提供服务。”
艾瑞克森早年的这些经历和磨炼,为他以后发展自己的读心测谎能力和催眠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为世界催眠技术开拓了新的领域——间接催眠法。
4.观察,于细微之处见分晓
艾瑞克森喜欢把催眠描述成“帮助求助者突破他们的局限”,而且他用了一生的时间来实践这句话。
当艾瑞克森还是威斯康辛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时,他看到克拉克•赫尔的催眠演示,就对催眠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艾瑞克森邀请赫尔的被试来到他的房间,凭着对赫尔催眠演示的印象,成功地将该被试带入了催眠状态。从那时起,他就立志成为一名催眠师,他把身边的每个人都当成被试对象,包括他的同学、朋友还有家人。第二年秋天,他参加了赫尔组织的研讨会,很大程度上验证了他在实践方面的诸多成功。读大学的第三年,他已经成功催眠了几百人,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向医学院校、心理系及蒙多塔州立医院证明了催眠现象的存在。在科罗拉多州综合医院拿到医学学位,实习期结束之后,艾瑞克森在科罗拉多州心理治疗医院进行了一段特殊训练,并获得了心理治疗师初级学位。几个月后,也就是1930年4月,他参加了马萨诸塞州立医院的研究服务,很快从初级治疗师升为重要的高级心理治疗师。四年后,他去了密歇根的爱罗伊,成为韦恩郡综合医院和医务室的精神病学研究和培训主任。另外,他还是韦恩州立医科大学的精神病学专家,同时也是研究院的全职教授。
艾瑞克森大部分的催眠实验是在研究院做的,并从精神科医生的训练中总结出一些独特的催眠见解。
对心理治疗师和医学院学生进行培训时,艾瑞克森强调应学会如何观察一个病人,他认为这是作为催眠师的重要能力,而他自身所拥有的强大观察能力就是一个传奇。
他说:“我17岁时患有小儿麻痹症,躺在床上,身体没有任何知觉,甚至不能正确说出手或脚在床上的位置。因此,我花了几个小时来试着感觉确定我的手和脚的位置,我能很敏锐地意识到做过什么动作。后来,我看了医学方面的书籍,知道了肌肉的本质。我花了10年的时间,运用这些知识发明出一种适合小儿麻痹症患者使用的方法——在跛行时尽可能不让肌肉紧绷。我也变得对身体的动作非常敏感,这对我非常有用。人们常常会使用这些细微的身体动作,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我们的交流很多是通过身体的动作,而不是我们的语言来实现的。我发现,我能够识别一个好的钢琴演奏家,不是凭他弹琴的声音,而是他手指触摸琴键的方式:自信、优雅、而强有力的触摸、完美的演奏等,还包括许多精妙的身体运动。”
艾瑞克森不能通过演奏者演奏的声音来辨别一名钢琴师的好坏,因为他是音盲。但是,这也成了他的优势之一。“一个人的说话方式包含着许多的交流信息,”他说,“音盲迫使我注意声音的音调变化。许多行为模式都是从一个人的说话方式,而不是说话内容上反映出来的。”
艾瑞克森博士同时还是个色盲,但这也成为他的一个优势——避免了实验者效应(实验者与被试相互作用,导致研究变量作用的正常发挥,从而得出歪曲的研究结果的现象。比如,实验者偏差:有时实验者无意中以他们的期望影响了被试的反应行为,从而造成偏差;实验者注意:实验者在研究中对被试付出了多少和什么类型的注意也影响被试的行为。)比如,在他的催眠产生色盲的实验中,他会向被试展示有颜色和无颜色的纸张。由于艾瑞克森看不到纸张的颜色,所以无论被试是清醒还是在催眠中,他们都不能从艾瑞克森身上发现任何提示线索,从而避免了实验者效应。(艾瑞克森所能看到的只有紫色,他尽可能让自己的周围都是紫色:他用紫色领带,穿紫色衣服,他的睡衣是紫色的,他家浴室的墙壁也是紫色的。)
艾瑞克森后来通过实验和临床发展了催眠学。
最初在州立精神病院工作时,他通过很多的实验革新了实践方法。当时,在治疗精神障碍的个体方面有些方法和技术不是很成功,使得药物成为精神病患者控制疾病的主要工具。因此,艾瑞克森革新了很多方式来控制并且治疗这些精神障碍,催眠是他采用的主要方式。在一段时间之后,他在文章中申明,他要开始将那些催眠试验、经验及技术运用到更广泛的心理治疗领域中,并运用非正式催眠时的催眠沟通技巧来治疗人际关系障碍。
艾瑞克森既是精神科医生,也是心理学家,他同时获得了医学博士和心理学硕士学位;他是美国心理治疗学会和美国心理学会的成员;他是美国精神病理学会的成员;他是欧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许多医学催眠组织的荣誉会员;他是美国临床催眠学会以及该学会教育及研究基金会的创会会长;他是《美国临床催眠》(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Hypnosis)期刊的首任编辑;他还曾担任怀恩州立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同时还是美国心理学会与美国精神医学会的终生研究员。
艾瑞克森撰写的有关催眠的学术论文和一些专著超过一百四十篇,也与人共同合作出版过好几本书,包括《催眠体验:意识转换的治疗》(Hypnotic Experience: Therapeutic approaches to altered states)、《催眠治疗:一本探索性的个案书》(Hypnotherapy: An exploratory casebook)、《催眠现象》(Hypnotic Realities)、《心理催眠与牙科催眠的实务应用》(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Mental and Dental Hypnosis)与《催眠中的时间扭曲》(Time Distortion in Hypnosis)。从1950年开始,艾瑞克森经常在国内外旅行,讲授催眠治疗课程,其弟子遍布世界各地。
5.催眠,不可思议的麻醉剂
伊丽莎白•艾瑞克森在这些年和她丈夫进行了许多活动,并和他共同写了很多作品。艾瑞克森在讨论催眠和治疗的时候,会以他的妻子和孩子为例。读者可能会好奇,有个催眠大师父亲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艾瑞克森的小儿子罗伯特,在三岁那年下楼梯时不慎跌倒,造成嘴唇撕裂,上排的一颗牙齿磕进了上颚中,鲜血喷涌而出。罗伯特流了很多血,又痛又怕,开始大哭,并尖叫起来。艾瑞克森和太太跑了过去,看见罗伯特正躺在地上,大声哭喊着,他的嘴巴流了许多血,溅在地板上。当时情况非常危急,需要立刻做出适当的处理。
但是艾瑞克森并不急着把罗伯特扶起来,相反,当罗伯特哭喊声暂停、换气并准备重新大哭时,艾瑞克森迅速、简洁并同情地对罗伯特说:“疼痛让你觉得很不舒服,罗伯特,疼痛很可怕,它让你觉得很糟糕。”
就在那时,毫无疑问,罗伯特明显知道了爸爸理解他的处境,他同意艾瑞克森的说法,并且知道艾瑞克森能完全理解他。因此,罗伯特会恭恭敬敬地听他爸爸的话,这时艾瑞克森已经完全掌控了局面„„然后,艾瑞克森接着告诉罗伯特:“你的疼痛还会继续„„”用这句简单的陈述,艾瑞克森说出了罗伯特害怕的事,确定了自己对形势的判断,并展现了自己对整个事件的把握,从而使得罗伯特了解到艾瑞克森能够理解他所面对的这些痛苦。
接下来,当罗伯特又吸了一口气时,艾瑞克森说道:“你真的很希望不再流血和疼痛了。”同样,父子之间又达成了完全的一致,罗伯特的这个期望得到了认可和强化,也满足了他迫切的需求。
艾瑞克森继续催眠:“也许再过一会儿,疼痛就会停止,一两分钟之后就不痛了。”这句催眠语言与罗伯特的期望和需求完全吻合,而且使用了“也许”、“就会”,这与罗伯特对当前状况的理解不矛盾,所以罗伯特会接受这个暗示,并做出反应。
接着,艾瑞克森引导罗伯特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让他对自己所处的状况有更多和更深入的了解。艾瑞克森开始运用催眠来分离罗伯特的疼痛:“罗伯特,注意到了流在地板上的血吗?那真是多得可怕,这些血是红色而粘稠的吗?仔细瞧瞧,(转向自己的太太)我想是的,不过,我需要你确认一下。如果我们拿流在地板上的血同浴室白色的地板相比,可以看出血的性质会有所不同。”此时,罗伯特已经停止了哭喊,似乎已经不再感到痛苦和害怕。相反,他对血液的性质这一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后,艾瑞克森继续催眠罗伯特,使他远离创伤和痛苦:“你看,罗伯特,你多么幸运,妹妹贝蒂•爱丽丝只缝了17针,而艾伦甚至才只有12针,我原以为你会缝上不到10针,但是事实上你却可以多到20针。”罗伯特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是的,摔倒、流血、疼痛还要缝针,这本是件非常痛苦和不幸的事,但在这里却变成了罗伯特可以和兄妹们分享缝针的乐趣,而嘴巴的疼痛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最后,在没有打任何麻药的情况下,医生帮助罗伯特完成了缝针手术,然后他就安然入睡了。
艾瑞克森对罗伯特使用同理心,借由罗伯特已经发生的事实,说出他的嘴严重受伤,而且疼痛可能继续,从而非常有力地建立起罗伯特对他的信任。
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中,没有什么比让他认同你,并尊敬你的说话方式更重要了。他尊敬你是因为你能够站在他的立场来思考问题,与他产生共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同理心,而在对孩子的催眠中,这是一个先决条件。
同样,艾瑞克森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是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和敬重的。他的儿子罗伯特七岁时发生交通意外,被一辆大卡车撞伤,导致两条大腿骨折,骨盆骨折,头盖骨也裂了,还有脑震荡的迹象,医生甚至告诉艾瑞克森,罗伯特要能挺过48小时,才有存活的可能。艾瑞克森在了解到罗伯特内脏没有受伤后,才安心回到家,接着召集所有家人宣布道:“我们都了解罗伯特,我们知道当罗伯特决定必须做某件事时,他总会毫不迟疑地立刻行动,而且总是完成得非常好。现在他与一辆卡车同时争夺道路,遗憾的是,他输了。现在,他正在医院接受治疗,因为脑震荡,所以他现在不认识任何人,也无法正确思考。我们需要等待48个小时后才能知道罗伯特是否可以继续回到我们身边。我们知道罗伯特决定要做的事情,是一定会做好的,我们都相信他。如果有人想要哭的话,那也无大碍。但如果痛哭的话,或许是对罗伯特的不尊重。所以,为了让罗伯特认为我们充分理解和尊重他,我们应当和往常一样,做家务、吃饭和睡觉„„”
后来,只有两个孩子掉了几滴眼泪,其他人都像平时一样做自己的事情。而罗伯特最终也挺了过来,他告诉艾瑞克森:“有你们这样的父母,我真是幸运,你们从不到医院来打扰我。其他的孩子告诉我,他们有多厌烦自己的家人,每天就只是对着他们掉眼泪,他们简直就是在摧残自己的孩子。”
关于这件事,艾瑞克森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病人家属探病前一小时测查病人的体温、血压、心率及呼吸频率,探病结束后一小时再次测查以上项目。结果发现,病人在家属探病后,体温升高、血压增高、心率与呼吸频率加快。他认为,病人在住院期间需要的是休息,这样才能恢复精力,尽快复原。
有人曾责问艾瑞克森,说他没有父爱,为什么不用催眠帮助罗伯特尽快康复。艾瑞克森解释道:“我的孩子跟我在一起生活了那么久,假如还没有学会催眠,那是我的不对。我一直以来都在引导孩子忽略痛苦,注重生理上的舒适感。举个例子,小女儿罗珊不小心摔破了膝盖,哭声震耳欲聋,她妈妈会跑过去对她说:‘妈妈会亲吻你的这儿„„还有这儿,然后会再亲一下你的伤口,你就不会再疼了。’结果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妈妈亲吻的麻醉效果会这么好。”
到1973年的时候,随着肌肉不断萎缩,艾瑞克森的视力产生了复视的问题,听力也受损。艾瑞克森靠着少许肋间肌和半个横膈膜来呼吸;他还患有脊柱关节炎、痛风和轻微的肺气肿;他的手臂已经无法活动自如,经常要用相对较灵活的左手来扶着右手写字;他的腿疾已严重到无法行走,只能很短暂地支撑自己,再靠轮椅移到办公室的椅子上;1976年后,他就只能完全依赖轮椅。然而,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怨恨命运或自暴自弃,艾瑞克森对他所拥有的一切感到很满意。
6.坚韧,成就传奇
当艾瑞克森七十多岁的时候,每次早晨醒来时他都要忍受巨大的痛苦,他通常要耗费很大的力气来穿衣服和刮胡子,因此他在看病人前都要小睡一会儿以恢复精力。早晨也是他一天中最疼痛的时段,通过他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他当时承受着极大的痛苦,然而他能很开放地谈论自己的身体问题。他经常对人说:“一到早晨,我就觉得我应该会死掉。中午的时候,我很高兴我还活着,因此我从中午一直高兴到晚上。”
1980年3月25日晚上11点,艾瑞克森死于急性感染。死神降临前,他始终是很活跃的,处于相当健康的状态。他教过的学生中,有些是患有慢性疼痛的病人。这些病人运用了他的技巧后,都可以继续积极地生活,直到突然陷入昏迷而平静地死去。同样,在1980年3月23日,艾瑞克森突然陷入无意识,在两天的半意识状态后,3月25日星期二晚上,他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享年79岁。
艾瑞克森被认为是世界上催眠治疗和短程策略心理疗法的泰斗。他永远是最具创造性和睿智的心理治疗师,他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沟通大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艾瑞克森对心理治疗的贡献将使他流芳百世。历史会证明这一点。
本文摘自:《盗梦——催眠缔造的奇迹》。
本套资料分为上、下两分册书籍 本资料配送4张CD,包括《自我催眠训练》、《催眠减压》、《催眠灵性成长》、《催眠造梦》,配送4张DVD光碟。
《盗梦——催眠缔造的奇迹》由吴月波编著。
吴月波,中南大学精神医学博士、国际艾瑞克森学派催眠导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心
理咨询与治疗技术规范化与师范研究”课题组专家、美国NGH催眠授证导师、美国NLP University执行导师、湖南省大学生心理咨询委员会常委、湖南公共频道《心灵密室》特邀催眠治疗顾问。
长期从事心理方面的治疗、教学与科学研究,并被湖北卫视、江西卫视、珠江电视台、江西日报、羊城晚报、潇湘晨报、三湘都市报、晨报周刊等多家媒体报导。
如有疑问请联系[QQ:1732077642,电话:***]
第五篇:催眠大师观后感
催眠大师观后感 4篇
催眠大师观后感 1
作为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影片的《催眠大师》,由80后极客陈正道导演、徐峥监制并携手莫文蔚主演。影片借助催眠这一心理疗法,讲述了徐铮饰演的徐瑞宁医治莫文蔚饰演的任小妍过程中发生的一场催眠与反催眠的故事。影片融合了融惊悚、悬疑、心理、情感元素,是一个全新类型化电影的尝试与探索。
《催眠大师》以催眠为话题,虽说开创了国产电影的先河,但这类型并不是首创。比如 瑞典 莱 塞·霍尔斯道 姆 执导的《催眠师》,日本 落合正幸 导演的《催眠》,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催眠大师》中的催眠更似《盗梦空间》的梦,而催眠与反催眠则是一个个“梦”被重构与解构之后的斗争。融入了情感戏份的《催眠大师》,早已不是借催眠而催眠,表现其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惊悚与悬念,以此来为这一新“概念”造势,而是透过催眠之术,展现人物的内心真实情感。
《催眠大师《以缜密的逻辑设计和新颖的催眠题材,让人感受到一次医学生的催眠疗法,也让人尽情感受一次情感的直面“袭击”。影片中的纯手工搭建的布景,没有了科技渲染出来的虚假,仿若被导演魔术化一般,真实自然。而场景与场景的衔接,在镜头与剪辑的完美配合下,可谓天衣无缝。导演细节化的处理,明显符合了心理学上催眠治疗。房中一张桌子,一块布,有纹理的地板,挂在墙上的油画,以及房中下雨等等设置,已然经过了精心的配置,这样的心理治疗空间,不仅给人真实之感,也让人感到了一丝丝的“恐怖”,抑或说悬疑。
《催眠大师》似乎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机能主义 心理学家 先驱詹姆斯的“意识流”,以意识来虚幻一个个空间,又以空间来治疗病人,这样与现实“二元对立”的虚拟空间,其实就是一次“潜意识”的活动与精神分析。病人莫文蔚在徐铮催眠之下,来推动她某些信息、情感 、欲望以连续运动的方式进、出意识,以此来得到心灵的救赎。影片中,徐铮对莫文蔚的一句话,可谓点中她的内心最深的情感。“就算你真的能看到鬼,也不能让你的未婚夫活过来,死了就是死了”,这样的劝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将情感深藏在心底深处的痴情女子形象。
这部采用了杜比全景声技术混音的《催眠大师》,仿若一个留声机,声声绽放出惊喜。这样将“动态对象和播放声道的崭新混音和声音定向方式”,极力地还原现实催眠治疗的艺术效果,并全新地打造出视觉、听觉震撼。而演员的精彩演绎,则使得影片在心理医生与病人之间来回“折腾”,有了强大了叙事逻辑支撑。徐铮似乎又一次突破,已然没有了《太囧》中老板的“高人一等”,没有了《无人区》中律师的严肃,而是具有了一名带有点疯狂的心理医师。而莫文蔚也明显地摆脱了之前的花瓶角色,更是加入歌手的本真角色,让其演唱《You must love me》。影片就是在一间办公室,两个人之间尽情演绎,仿佛清晨泡制的一杯香茗,需要慢慢品尝。
影片中的悬疑和惊悚,早已脱离了国产片惊悚的路子,而是借用“潜意识”之后的智慧交锋。而这一切的“梦”,都只是一个外壳,里面包裹的却是真真切切地情。或许正如片中莫文蔚所唱:“有些事我深藏心底/想说却一直没出口/唯恐坦露我的心思/你受惊会不辞而别/你得仍将我宠爱……”
催眠大师观后感 2
别误会,本人深爱悬疑片,并且深爱祖国。正是因为这种热爱,才陷入恨铁不成钢的泥潭。
言归正传,《催眠大师》上映前略略看过下宣传,因为莫文蔚婚后淡出演艺圈,徐峥虽然演出过喜爱的片子,也有不少口水片作品,所以并没有太关注此片(主要是因为对国产悬疑片没有信心的主观意想作祟)。在朋友圈见到一些平时较中肯的小伙伴看过此片评价不错,终于买票入场。
其实翻转剧情的形式在影片开始后十几分钟我们已经猜出是任小妍(莫文蔚)反催眠了徐医生(徐峥),但这并不影响我将其定义为是一部好片。一开场就用一个略显惊悚的案例抓住了我们的情绪,场景转换到徐峥的演讲,影院一阵哄笑,想这正是徐峥泰囧后的形象遗产,演讲这段戏可以说开题点睛,将徐医生专业、犀利、自信的专业形象描述给观众。
而更打动我的是居中镜头的切换,不生硬、又给人想象空间。更难能可贵的是特级效果也故弄技巧,不像正红国产古装连续剧续集那样令人发笑,用得恰到好处。
看片的时候不难将此片和《盗梦空间》,《禁闭岛》,《狙击电话亭》联想在一起。故事的发生地其实只在一个小小的诊疗室,说到诊疗室不得不提场景的设计和色彩也很出彩,很容易令人入戏,暗黄色为主的色调,既显得诊疗室想给病人安心的感觉,随着剧情发展也给人心理压抑的感觉。
徐峥所使用的杯器具也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开始的不锈钢咖啡杯,到后来他给莫文蔚和自己斟水用的不锈钢水壶和杯子,他给莫文蔚单独斟水时用的玻璃水壶和杯子,也正表现了两人的心理状况。徐峥作为一个有心理创伤的治疗师,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所以他自己用的杯具都是不锈钢的,给人一种坚不可摧的'感觉,而莫文蔚作为病人来到,他用玻璃杯给她斟水,也显示出他作为心理治疗师的专业素质和自信,他希望病人在他面前或者治疗之后都像玻璃杯一样透明。这里的安排另我觉得导演很懂悬疑片精髓啊!对细小的微屋把握得非常到位。
两位演员的演技自然毋庸置疑。莫文蔚虽然已嫁为人妻年龄好几张,但剧中所表现出来的感觉,甚至大学时期的样子,都毫无违合感。从病人到医生角色的转换也非常娴熟。
片中有很多伏笔,在剧终都一一得到了解答!这是最令人感动的。最怕有些悬疑片或惊悚片,一开始撂了一大堆包袱,结尾匆匆了事,感觉像进行了1个小时前戏后秒射,观众智商严重受到侮辱啊!!话说,莫文蔚被催眠时,对一开始反催眠剧情的预设有了一些动摇,因为太真实,而且感觉她的确需要治疗.....甚至到了治疗完成后她对老师说,我的确是治疗徐峥的最佳人选时,仍然有些不解。知道最后,剧终徐峥回忆车祸时一直没露面的好朋友出现时,一切都浮出水面,原来莫文蔚的确是最佳人选,因为她在治疗徐峥的同时,也在治疗自己,走出创伤后遗症。
最后,片尾曲本人也觉得很契合。听的时候就觉得很熟悉是声音,看完子母后确认,果然是刘思涵。在看梦之声的时候就对她的声音印象很深刻,很打动人,这首《半醒》和整个影片旋律契合的非常好。
第一次写长影评,不免有些拖沓无序,感受我赤诚热爱的心即可!!anyway 推荐大家观看此片。欢迎爱好者指正,一起讨论。
催眠大师观后感 3
趁着四月的最后一天,绵绵细雨中,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许是好久没有放松紧绷的身体,赶着电影开始的狂奔,喘着大气开始了电影。
开始前,被基友剧透了一点,说,这是由徐峥、莫文蔚领衔主演的悬疑烧脑制作,也是《泰囧》之后徐峥接拍的首部作品,让人很是好奇。
其实,个人想法是观看《同桌的你》,比较在意高晓松的这部剧,也许是恋爱情节或者是青春剧的情节吧,不过,基友的强烈推荐下,让我对《催眠大师》有点期待。在我印象中,徐峥的电影,绝大多是喜剧,我也一直很喜欢徐大哥的这种幽默方式,特别是《泰囧》的搞笑风格,让人很容易接受剧情的叙述。所以,没有看前期宣传的我,我对《催眠大师》的感觉,也是以为是一部幽默喜剧,这,就是我开始看时的感受。
影片中徐峥一改以往喜剧表演风格,诠释了一名高智商的心理医生。一开始,影片心理医生就展示了催眠疗法过程,成功的治疗了一位心理抑郁的母亲;接着又是一段精彩的演讲,将催眠疗法的精髓讲解给观众,也让我有了些了解。
高潮部分应该是女主角的出场,莫文蔚在片中饰演神秘病患,一直表达内心挣扎,以能看见鬼的病情叙述,那画面就像真的在放鬼片,让我们两个大男人,几乎快吓到要抱在一起了。
瑞宁(徐峥饰)在任小妍(莫文蔚饰)一顿“疯语”过后,决定采用催眠疗法进行治疗。而当任小妍成功进入催眠状态后,瑞宁想要找出任小妍的心理阴影所在,却不曾想到自己被带入了陷阱。接着缜密的剧情和高智商的推理环节,以及完美的节奏把控,在他们互相催眠中展开,让我感觉是中国版的《盗梦空间》,又很难相信这是国产悬疑影片。
最终,很意外的结局,任小妍居然也是催眠师,是瑞宁的同班同学。一个使用清醒催眠治疗,一个则是睡觉催眠治疗。瑞宁的失误,不仅失去了自己最爱的人,也使任小妍的未婚夫在事故中丧生。其实,最开始实施催眠的人,是他们的老师。一开始,任小妍就被老师催眠了。所以成功克服心理压力的任小妍,也成功反催眠瑞宁成功,让双方走出了心理阴影中。
难怪事后看影评时,导演陈正道毫不吝啬称赞之词,认为徐峥将人物形象塑造的比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还要饱满立体。除此以外,莫文蔚在片中饰演神秘病患所表达出的内心挣扎,也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导演陈正道评价言简意赅:“《催眠大师》是莫文蔚喜剧以外的最好表演。”
影片时看完了,闭上眼睛回想这部电影,在脑海中想起了,不要低估对手的能力,也不要高估自己的实力;每个人都说过谎,说了谎的人内心深处一定有想要隐瞒的事情。原谅,就心理而言是对一种现实的认可。当现实在记忆中还原,人才能活在一个顺理成章的环境里。现实,是被大众所认可的现实,而活在人们心中的现实,则也许是人对潜意识的否定,记忆也许就会被篡改,意识就会发生扭曲,当类似场景再次出现时,这一瞬间,就会突然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所以,当瑞宁认识到自己的爱人和挚友再也回不来了,他真的是爱他们的,他们“会原谅”自己的时候,在寻求救赎的本能,让自己选择相信这一切。有时候,我们都无从问起,真相可能永远都不会是真相。瑞宁,最终并不是找到他们的谅解,因为已经回不去了,而是相信自己是可以被救赎的。
人之所以为人,是心理给自己保留了一丝生机,唯一可以原谅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催眠大师观后感 4
在看之前,就看到有人说这部电影有点像《盗梦空间》,看完之后给我的感觉就是像惊悚版的盗梦空间……片头真的好像是在看一部恐怖片,怪吓人的,后来才知道原来都只是梦境,人们为了解开自己的心结让大师给催眠了,在逼真的梦境里慢慢让人开导自己从而放下心中的种。种疙瘩,为了更好地生活下去,主题还是不错的,但是确实有点让人分不清是梦境还是现实,有点混沌。很佩服导演的这种叙事手法,观众都被前面的剧情给骗了,不看到最后是不知道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前面做了很多铺垫,到最后才知道很多细节的关联,让人唏嘘不已,还是不错的,就是看完后有点小压抑……
看过《盗梦空间》的人都会对电影里面那种梦中梦印象深刻,当你醒来的时候你不一定是真的醒来,而是跳入了另一个梦境,而且片尾给人留足了悬念,很是让人回味啊——但是《催眠大师》会有点与众不同,它没有梦得那么深,因为不像睡觉做梦那样会睡得那么深、那么不容易醒来,被催眠的人只是意识游离了,他的意识具体要如何往下发展其实很大一部分是要取决于催眠他的人,要什么时候被催眠什么时候才能醒来都是自己难以控制的,让人看着很入神。电影其实主要讲的是徐峥饰演的催眠大师许瑞宁如何去催眠治疗他的病人,然而却遇上了一名很古怪很难治愈的“病人”任小妍(莫文蔚饰),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细节片段,亦真亦假,傻傻的让人分不清到底哪些才是事实哪些又是主人公想象虚拟出来的,但到最后才发现,原来许瑞宁才是真正被催眠治疗的人,让人很是吃惊。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结,别看他表面看起来很风光,但其实他自己也有过不去的坎儿,而且并不比他的病人们轻松多少。其中相互衔接的很巧妙,一直到最后阐述整个治疗的真实过程的时候才发现其中的奥秘,很是佩服。许瑞宁刚开始为什么不敢开车?到后面又为什么怕水?手臂上的伤是怎么弄的?等等都是有原因的,原来他曾经经历那么巨大的痛苦,心里背负的满满的自责,要解开这个心结还真是不容易啊……还有任小妍我觉得她也够伟大的,在得知自己的男朋友因为许瑞宁而去世之后居然还能那么帮他治疗,就算这其中也要被催眠而回忆自己不好的痛苦经历,也坚持挺了过来,挺厉害的。
总之呢,前面看得挺吓人的,各种比较恐怖的镜头,真是有点鬼片的风范了,后面又看得比较压抑,原来结局是那么的让人意外……所谓的恍惚催眠与清醒催眠的较量,还真是有点看头的,说到底到底是谁催眠了谁?这个答案还需要在影片中去慢慢寻找哈——再来说点电影里比较有意思的情节,许瑞宁第一次试图催眠任小妍的时候用的那个老套催眠手法——晃怀表,还真是喜感,关键时刻居然掉了……哈哈,太喜感了!其实中间我也很纳闷为什么任小娇那么厉害,好像比催眠大师还厉害似的,什么都懂而且弄得好像她真能看到鬼似的,有点吓人,没想到她才是整个电影的关键,不错——结局算是比较圆满的,在任小娇的帮助下,许瑞宁克服了自己的心结,但是现实却是是残酷的,依然不能改变什么……但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酒后千万别开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