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激发出了学生更大的探究热情,在课堂上时我设计了一个“解暗箱”的活动,事先,我在盒子中放进了沙子、小石块、图钉、海绵等物品,并将盒子封住。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吗?”学生都摇头说不知道,这时,我抓住契机对学生说:“科学家从来没有到过地球内部,他们却了解到地球内部的情况,你们想不想当一回小科学家,采用各种方法推测一下这个暗箱里装的是什么?但有一个要求不可拆开暗箱。”此时,教室里沸腾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已经被我鼓舞起来了,然后我又让学生说说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推测盒子里的东西,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言,有的说掂轻重,有的说听声音、有的说闻味道,都非常有科学道理,望着学生们热情的小脸,我一声令下:“实验开始!”孩子们有的摸、有的摇、有的听、有的闻、还有的用水浇,甚至还有的用针在暗箱上扎小孔……。探究的热情十分高涨,整个课堂个性飞扬。我觉得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是科学课的最大教育价值,作为教师必须呵护学生对科学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乐于参与,积极参与,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从中体会到什么是科学。
至于本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学生在解暗箱时所用的方法过于单一,这和老师的准备工作也有很大关系,如果我给每组学生都准备充足的材料,也许他们的方法会更多样一些。
第二篇:《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1
本课设计通过创设一系列具有探索性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走进地理课堂,去探知未知的地理世界,感受地理价值。
背离现实生活的课堂只能让学生索然无味。因此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创设学生通过多媒体视频感受火山爆发和四川汶川大地震对地形地貌造成巨大的改变等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置“是什么原因引起火山和地震的”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了探究的动机,通过阅读地理图表,让学生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拓展思维,提出“地球内部运动如何造成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影响?”等问题,让学生主动地探究。整节课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探索主体,一个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师生之间是合作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大胆改变教材内容。
卡金特说的好:“未经人的积极感情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拔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人遗忘。”教材只是“一掬水”,而且并不一定是一掬“活水”。作为教师,要善于重组包装教材,让学生学有活力的知识。
2.主张教学主题必须有趣可行。
有趣,不是对学生趣味的讨好,而是给学生以思考的趣味,并不断制造循序渐进的紧张感。当学生在下面对模糊知识的小声质疑时,我没有因教学设计的缺失而绕过去,反而直面挑战,紧紧抓住学生的问题发问,很好地触发了学生思维上的兴奋点。可行则体现在教学能力目标上,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学生的进展,恰当地引导学生,使学生的独立探求与教师的组织引导有机结合,避免时间和思维的浪费,使学习更有效率。
3.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做学问的乐趣。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始终相信学生能读懂教材,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我们老师应做一个可亲的同伴、可靠的引导者和可信的激励者,给学生以充足的观察时间、想象空间和表达的机会,这样,既增进了师生的感情,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并在一种彼此信任、彼此学习的过程中,顺利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2
以汶川地震后前后的对对比和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山峰和湖泊让同学直接感受地震、火山所带来的地形上的巨大改变。到底是什么巨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导致了地震与火山的迸发呢?通过同学的各种猜想,逐渐引出地球内部运动这一实质原因,展开本课重点环节的教学。尽管我对各环节的教学了然于胸,但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值得反思。
一、多媒体的利用,利中显弊。
地球内部的运动、地球上的六大板块,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同学而言还是过于笼统。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通过图片、视屏和flash生动形象地将知识出现在同学的面前。整个课件内容翔实,动态而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尽管这个课件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协助,但是整节课下来我发现,我上课的思路也只能按着课件的编排而行。课中,为了协助同学理解,我过多地以教师讲述为主。课件自身只该是教师的一个辅助工具,但现在它却成了完全的主导者,有点舍本逐末。
二、教学环节的链接不够流畅自然。
能否用简短的几句话,生动而又自然地转接到各环节的教学?自教学的两个月以来,这个一直是我比较头疼的问题。而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又很多:了解地震和火山、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模拟地壳运动、解析地形案例。这个对于我而言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当我模拟完火山迸发实验,转而进入讲解地壳运动时,我只是以介绍的形式向同学论述六大板块和漂移运动。对于教学者,我当然明白这是教学的需要,接下来就是讲解板块各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形运动。但是,对于同学而言,他们可能觉得莫名其妙,前后的教学内容根本没有联系性。小学科学应该是以同学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路者,带领他们一起探索、求知,而不是直白的论述观念。在处置各环节知识时,需铺垫设疑引导同学发生一定的求知欲,进而一起探索去解决这一问题,层层递进式进行。
三、准备不够充沛。
尽管教学之前,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对于地震火山形成堰塞湖和山峰,板块运动改变地形有了大致了解。但是,这方面的知识延伸还是很广的。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发生裂谷时,有同学根据换画面提出了:为什么板块分裂时上面分开而下部有有些连接的呢?类似的其他问题,在课堂里我也碰到过。小同学的头脑里总不时得冒出许多新奇的问题,尤其是在科学课堂上,这就要求我广泛地阅读,开阔自身的视野。另外,在准备模拟火山喷发这一实验是,我贪图方便,只是随手拿了个装水的饮料瓶模拟地球。让同学想象,这是一个装可乐的瓶子,剧烈摇晃后,针刺下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模拟的是什么现象?尽管同学都能回答火山喷发,并给予一定解释完成了教学的目的。但是,假如我充沛地准备,整个实验将更形象且具趣味性。我可以准备装有可乐的圆形瓶子,剧烈摇晃后用针刺,让液体喷发更好地模拟火山喷发这一现象。说到底,还是我自身存在一定的惰性使然。
其他当然也存在不少的细节问题,但是我也有我进步。渐渐地,我开始习惯小学科学教学的思维模式,开始爱上了这些可爱的精灵。反思-进步,我会迈好每一步!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3
《地球的运动》是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第一课时主要是探究地球的自转以及自转带来的自然现象。上完这节课后,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美中不足的遗憾,现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整堂课以学生的探究为中心
我的教学设计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探究为中心。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白天过了到了晚上,晚上过了又到了白天,为什么白天和黑夜会交替出现,从不间断?” 现在的学生课外知识较丰富,很多学生说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反问一句:“咦!我怎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呢?”
刚开始,学生也懵了一下,是啊,确实感觉不到地球在动。不过没过一会儿,就有学生打破了沉静,“那是因为我们在地球上,如果在宇宙中一定看到地球在动。”紧接着,孩子们就举了坐船,坐飞机的经验,认识到只有通过观察地球以外的景物才能发现地球的运动。
那么,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就是有力地见证。地球是运动的在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谈话中得到了求证。我强烈地感到:学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关键看我们老师怎么去开发它、利用它。 “昼夜交替现象是不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呢?能否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证实?”趁热打铁,我又向学生抛出一个研究课题。不负我所望,一个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出台。孩子们带着兴奋地心情开始做模拟实验。实验完毕,他们争先恐后地向大家汇报实验结果: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他们通过自行探究,亲历了探究过程,获得了知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使新课改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教师的引导恰当
现在我们提倡放手让学生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学生的探究必须是有序的,方法是科学的,而不是盲目的。而要做到这点,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例如在学生提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现象”时,老师的一个反问“咦!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还会有昼夜现象吗?” 就把学生引到探究地球的自转带来的自然现象这一课题上来,再由学生亲自手拿地球仪演示,学生再分小组相互进行讨论,再追问“地球上有昼夜现象是不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呢?”,当学生经过演示、讨论,得出:地球即使不自转也会存在昼夜现象。这时老师及时总结:地球上有昼夜现象是因为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面向太阳的一面始终是白天,背向太阳的一面始终是黑夜,所以即使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同样会由昼夜现象的;而因为地球的自转,地球上才会有白昼和黑夜的不断交替现象。进一步证实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这一自然现象,整节课老师充当的是引导者、组织者。
3、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这节课我认为有几处课件的使用很有必要,在学生初步认识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后,为了让学生巩固认识,我让学生假设地球不自转会怎样,学生答后展示相关课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地球不自转就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再如在拓展环节,播放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盒公转,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同时是在不停地自转的,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不足之处
1、地球仪端来端去。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不能端来端去,这样就会让学生失去方位感。所以在以后有关地球方面的教学是不要将地球仪移动。并且太阳光的方向要一致。我上课时用手托着纸板,结果一方面手不能腾出来,另一方面手又动来动去。实际上有关需要一个参照系的教学都要固定一个物体做参照物。
2、本节课应该多让学生上来转地球仪的方向。有时候学生会说地球的自转是自西向东转,但叫他上来真的.转一转可能就不会了,说明他并没有真正地懂,有许多时候学生只是没理解的机械记忆。
总之,经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我也将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提升自我!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4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激发出了学生更大的探究热情,在课堂上时我设计了一个“解暗箱”的活动,事先,我在盒子中放进了沙子、小石块、图钉、海绵等物品,并将盒子封住。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吗?”学生都摇头说不知道,这时,我抓住契机对学生说:“科学家从来没有到过地球内部,他们却了解到地球内部的情况,你们想不想当一回小科学家,采用各种方法推测一下这个暗箱里装的是什么?但有一个要求不可拆开暗箱。”此时,教室里沸腾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已经被我鼓舞起来了,然后我又让学生说说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推测盒子里的东西,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言,有的说掂轻重,有的说听声音、有的说闻味道,都非常有科学道理,望着学生们热情的小脸,我一声令下:“实验开始!”孩子们有的摸、有的摇、有的听、有的闻、还有的用水浇,甚至还有的用针在暗箱上扎小孔……。探究的热情十分高涨,整个课堂个性飞扬。我觉得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是科学课的最大教育价值,作为教师必须呵护学生对科学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乐于参与,积极参与,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从中体会到什么是科学。
至于本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学生在解暗箱时所用的方法过于单一,这和老师的准备工作也有很大关系,如果我给每组学生都准备充足的材料,也许他们的方法会更多样一些。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5
在教学我首先以地球外部的有什么引子,引导学生猜想地球内部有什么?这样做似乎很合理,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有些复杂。修改一句话带过,精炼的带过,直接进入本课主题。
然后学生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的部分。接着展示这些猜想结果就是在我们在地球表面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火山、喷泉、采矿等。这样的设计似乎很是顺畅,但是感觉有些突兀,而且没有了探究性,只是告诉学生一些现象而已。为了引导学生的探究性,改善为在猜想之后,学生需要说出自己的猜想的根据。我们这里的猜想不是乱猜,需要学生有根有据的猜想。我想这一点我以前注意的比较的少,还需要引起我的注意。
在学生理解和人们怎样探究地球内部的时候,结合同学们经常用的解暗箱的方法进行教学会更好。将解暗箱和后面的设计制作地球内部模型结合起来。指导学生问:是否想知道切开地球看看?不能切,我可以做一个地球看看行吗?要做,我们需要了解地球内部有什么?这个时候需要继续和学生交流探究地球内部的方法和地球内部的结构的资料。
在介绍地球内部结构的资料中,我只是让学生进行阅读,提了及问题。我想这个效果不是很好。在教学中,我想还是需要和科学家探究的过程进行联合起来,这样既有故事性又有知识性,效果应该很好。
在教学之前,应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去搜集资料,并且进行一定的分享,效果应该很好。在上课的过程中,虽然布置相关的作业,但是学生没有去完成,因此这个环节相关很是不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的吸收各种优秀的教学设计的优秀的亮点,改进自己的教学。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6
今天在三个班级上的都是第四章的第1节 地球的自转 。
我首先来进行我上个礼拜五布臵的默写内容,看看他们是不是学习了,结果告诉我,他们没有学习,甚至说根本就没有看书。 开始正式上课,因为在这节课的内容不是很多,首先讲解了关于地球的自转方向,以及地球自转所产生的一些现象,在这里同学们理解起来还可以的,就是在讲解P108活动时稍微有些困难,因为他们把上个学期学的关于地球的知识全部忘记了,不过我讲解了一下同学们就知道了,题目就很快的解决了。
另一个知识点就是晨昏线的知识,同学们初次见到这样的问题,的确有些难度,那么如何判断那条是昏线哪条是晨线呢?让同学们去思考,是不太可能,因为他们对地理知识是很生疏的,另外对理解晨线和昏线上又出现了困难,所以我只好告诉同学们如何来判断昏线和晨线,
晨昏线:晨线——由昼变白;昏线———由白变昼,方法是:在晨昏线上找一点,看这一点在下一刻是到昼半球还是夜半球,如果到了昼半球那么这条线就是晨线;相反,如果到了夜半球那么这条线就是昏线。接下来大部分同学就明白了。不知道这样的讲解是否存在着不妥,不过我觉得还是有些可以用的!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7
以汶川地震后前后的对比照和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山峰及湖泊让学生直接感受地震、火山所带来的地形上的巨大改变。到底是什么巨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导致了地震与火山的爆发呢?通过学生的各种猜测,逐渐引出地球内部运动这一本质原因,展开本课重点环节的教学。尽管我对各环节的教学了然于胸,但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值得反思。
一、多媒体的利用,利中显弊。
地球内部的运动、地球上的六大板块,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过于抽象。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通过图片、视屏及flash生动形象地将知识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整个课件内容翔实,动态而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尽管这个课件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整节课下来我发现,我上课的思路也只能按着课件的编排而行。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过多地以教师讲述为主。课件本身只该是教师的一个辅助工具,但现在它却成了完全的主导者,有点本末倒置。
二、教学环节的链接不够流畅自然。
能否用简短的几句话,生动而又自然地转接到各环节的教学?自教学的两个月以来,这个一直是我比较头疼的问题。而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又很多:了解地震和火山、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模拟地壳运动、解析地形案例。这个对于我而言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当我模拟完火山爆发实验,转而进入讲解地壳运动时,我只是以介绍的形式向学生阐述六大板块及漂移运动。对于教学者,我当然明白这是教学的需要,接下来就是讲解板块各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形运动。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可能觉得莫名其妙,前后的教学内容根本没有联系性。小学科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路者,带领他们共同探索、求知,而不是直白的阐述观念。在处理各环节知识时,需铺垫设疑引导学生产生一定的求知欲,进而共同探索去解决这一问题,层层递进式进行。
三、准备不够充分。
尽管教学之前,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对于地震火山形成堰塞湖及山峰,板块运动改变地形有了大致了解。但是,这方面的知识延伸还是很广的。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产生裂谷时,有学生根据换画面提出了:为什么板块分裂时上面分开而下部有有些连接的呢?类似的其他问题,在课堂里我也碰到过。小学生的头脑里总不时得冒出许多新奇的问题,尤其是在科学课堂上,这就要求我广泛地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另外,在准备模拟火山喷发这一实验是,我贪图方便,只是随手拿了个装水的饮料瓶模拟地球。让学生想象,这是一个装可乐的瓶子,剧烈摇晃后,针刺下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模拟的是什么现象?尽管学生都能回答火山喷发,并给予一定解释完成了教学的目的。但是,如果我充分地准备,整个实验将更形象且具趣味性。我可以准备装有可乐的圆形瓶子,剧烈摇晃后用针刺,让液体喷发更好地模拟火山喷发这一现象。说到底,还是我自身存在一定的惰性使然。
其他当然也存在不少的细节问题,但是我也有我进步。渐渐地,我开始习惯小学科学教学的思维模式,开始爱上了这些可爱的精灵。反思-进步,我会迈好每一步!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8
正如杜威所指出的,“一个人进行反省思维时需要从观察开始,以便审查种种情境。有些观察是直接通过感官进行的;另外一些是回忆自己的或别人的旧经验。”同理,教师的教学反思也不例外,反思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聆听地理组老师和学校领导对我的评课之后,我对于自己的这一节课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
一、关于教学优点的反思
(1)主线鲜明,引人入胜
本节课通过地震警报系统的视频导入,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分析地震警报系统的运作原理,带着“地震警报系统跑赢了地震波”的疑惑,进一步深入探究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又通过对地震波的应用,探究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通过对地圈层结构的学习,揭秘了地震发生的原因。本节课主线鲜明,以地震的发生和预防为线索,带领同学深入学习了地震波的特性以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各圈层的物理性状。情境导入,情境贯穿整个课堂,一境到底,使本节课主线鲜明,知识系统化、情景化,教学各环节显得十分完整。
(2)声音洪亮,富有激情
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都能听到我的声音,我特别注重自己的说话音量,把音量提得很高,把这种洪亮的声音带到了课堂,学生们听得很清楚,也使我的讲课富有一定的激情。
(3)小组合作,互动良好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课堂探究有深度、有内涵。让学生协作分工寻找答案,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各小组组内分工明确,主持人、发言人、记录员各司其职,各组之间在问题展示的过程中,积极踊跃参加,气氛活跃,使课堂学习效果良好。
二、关于教学缺点的反思及应对措施
(1)语言随意,用词不当
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不太注意语言的得当性,导致用词不准确,语言很随意,多口头禅及生活俗语。在今后的讲课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意说话的艺术,语言千锤百炼,使讲课用语更贴近地理专业术语,符合课堂教学的情境,文雅而生动活泼,幽默而富有感染力,经得起课堂教学的考验。
(2)语气生硬,语调呆板
本堂课虽声音洪亮,但语调一直很高,缺乏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之势,使学生的思绪一直紧紧被教师悬浮起来,紧张感得不到释放。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特别注意音色、音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注意音调的高低起伏,带领学生轻松愉快学习新知。
(3)课件混乱,格式不当
如果把本节课当成一节公开课,本节课的课件设计是非常不成功的。课件设计不够优美,每张课件上问题过多,课件字体过小,字体颜色过多,使课件看起来极其不美观。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精选优质课件,组合归纳、优化完善,使课件美观大方、简洁明了,格式规范,富有设计感、画面感。
(4)探究问题设置混乱
探究问题设置随意,无节奏感、系统性,使探究结果展示和教师讲评过程中略显混乱。探究问题的设置应本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而不能颠倒顺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问题设置过程中,一定先给本节课知识列一个思维导图或提纲,找出主线及教学核心点,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设置问题。
(5)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
本堂课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问题探究学习课,小组合作探究、集中展示探究结果占据了很重要的环节,教师讲述仍然过多。在学生回答问题环节,教师补充知识过于频繁,多次打断学生发言,有喧宾夺主的气势,导致学生不敢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把话语发言权彻底交给学生,相信他们能够通过探究合作得出真知,鼓励学生主动发言、积极思考,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爆炸增长的时代,给新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年轻的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反复磨课,认真反思,及时总结,经常充电,为自己的教育生涯做好前期的规划与短期目标的制定,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驾驭好课堂,使课堂教学变得游刃有余,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有质的提升。
第三篇:《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1
本课设计通过创设一系列具有探索性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走进地理课堂,去探知未知的地理世界,感受地理价值。
背离现实生活的课堂只能让学生索然无味。因此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创设学生通过多媒体视频感受火山爆发和四川汶川大地震对地形地貌造成巨大的改变等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置“是什么原因引起火山和地震的”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了探究的动机,通过阅读地理图表,让学生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拓展思维,提出“地球内部运动如何造成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影响?”等问题,让学生主动地探究。整节课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探索主体,一个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师生之间是合作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大胆改变教材内容。
卡金特说的好:“未经人的积极感情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拔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人遗忘。”教材只是“一掬水”,而且并不一定是一掬“活水”。作为教师,要善于重组包装教材,让学生学有活力的知识。
2.主张教学主题必须有趣可行。
有趣,不是对学生趣味的讨好,而是给学生以思考的趣味,并不断制造循序渐进的紧张感。当学生在下面对模糊知识的小声质疑时,我没有因教学设计的缺失而绕过去,反而直面挑战,紧紧抓住学生的问题发问,很好地触发了学生思维上的兴奋点。可行则体现在教学能力目标上,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学生的进展,恰当地引导学生,使学生的独立探求与教师的组织引导有机结合,避免时间和思维的浪费,使学习更有效率。
3.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做学问的乐趣。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始终相信学生能读懂教材,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我们老师应做一个可亲的同伴、可靠的引导者和可信的激励者,给学生以充足的观察时间、想象空间和表达的机会,这样,既增进了师生的感情,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并在一种彼此信任、彼此学习的过程中,顺利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2
以汶川地震后前后的对对比和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山峰和湖泊让同学直接感受地震、火山所带来的地形上的巨大改变。到底是什么巨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导致了地震与火山的迸发呢?通过同学的各种猜想,逐渐引出地球内部运动这一实质原因,展开本课重点环节的教学。尽管我对各环节的教学了然于胸,但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值得反思。
一、多媒体的利用,利中显弊。地球内部的运动、地球上的六大板块,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同学而言还是过于笼统。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通过图片、视屏和flash生动形象地将知识出现在同学的面前。整个课件内容翔实,动态而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尽管这个课件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协助,但是整节课下来我发现,我上课的思路也只能按着课件的编排而行。课中,为了协助同学理解,我过多地以教师讲述为主。课件自身只该是教师的一个辅助工具,但现在它却成了完全的主导者,有点舍本逐末。
二、教学环节的链接不够流畅自然。能否用简短的几句话,生动而又自然地转接到各环节的教学?自教学的两个月以来,这个一直是我比较头疼的问题。而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又很多:了解地震和火山、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模拟地壳运动、解析地形案例。这个对于我而言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当我模拟完火山迸发实验,转而进入讲解地壳运动时,我只是以介绍的形式向同学论述六大板块和漂移运动。对于教学者,我当然明白这是教学的需要,接下来就是讲解板块各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形运动。但是,对于同学而言,他们可能觉得莫名其妙,前后的教学内容根本没有联系性。小学科学应该是以同学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路者,带领他们一起探索、求知,而不是直白的论述观念。在处置各环节知识时,需铺垫设疑引导同学发生一定的求知欲,进而一起探索去解决这一问题,层层递进式进行。
三、准备不够充沛。尽管教学之前,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对于地震火山形成堰塞湖和山峰,板块运动改变地形有了大致了解。但是,这方面的知识延伸还是很广的。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发生裂谷时,有同学根据换画面提出了:为什么板块分裂时上面分开而下部有有些连接的呢?类似的其他问题,在课堂里我也碰到过。小同学的头脑里总不时得冒出许多新奇的问题,尤其是在科学课堂上,这就要求我广泛地阅读,开阔自身的视野。另外,在准备模拟火山喷发这一实验是,我贪图方便,只是随手拿了个装水的饮料瓶模拟地球。让同学想象,这是一个装可乐的瓶子,剧烈摇晃后,针刺下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模拟的是什么现象?尽管同学都能回答火山喷发,并给予一定解释完成了教学的目的。但是,假如我充沛地准备,整个实验将更形象且具趣味性。我可以准备装有可乐的圆形瓶子,剧烈摇晃后用针刺,让液体喷发更好地模拟火山喷发这一现象。说到底,还是我自身存在一定的惰性使然。
其他当然也存在不少的细节问题,但是我也有我进步。渐渐地,我开始习惯小学科学教学的思维模式,开始爱上了这些可爱的精灵。反思-进步,我会迈好每一步!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3
今天在三个班级上的都是第四章的第1节 地球的自转 。
我首先来进行我上个礼拜五布臵的默写内容,看看他们是不是学习了,结果告诉我,他们没有学习,甚至说根本就没有看书。 开始正式上课,因为在这节课的内容不是很多,首先讲解了关于地球的自转方向,以及地球自转所产生的一些现象,在这里同学们理解起来还可以的,就是在讲解P108活动时稍微有些困难,因为他们把上个学期学的关于地球的知识全部忘记了,不过我讲解了一下同学们就知道了,题目就很快的解决了。
另一个知识点就是晨昏线的知识,同学们初次见到这样的问题,的确有些难度,那么如何判断那条是昏线哪条是晨线呢?让同学们去思考,是不太可能,因为他们对地理知识是很生疏的,另外对理解晨线和昏线上又出现了困难,所以我只好告诉同学们如何来判断昏线和晨线,
晨昏线:晨线——由昼变白;昏线———由白变昼,方法是:在晨昏线上找一点,看这一点在下一刻是到昼半球还是夜半球,如果到了昼半球那么这条线就是晨线;相反,如果到了夜半球那么这条线就是昏线。接下来大部分同学就明白了。不知道这样的讲解是否存在着不妥,不过我觉得还是有些可以用的!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4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激发出了学生更大的探究热情,在课堂上时我设计了一个“解暗箱”的活动,事先,我在盒子中放进了沙子、小石块、图钉、海绵等物品,并将盒子封住。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吗?”学生都摇头说不知道,这时,我抓住契机对学生说:“科学家从来没有到过地球内部,他们却了解到地球内部的情况,你们想不想当一回小科学家,采用各种方法推测一下这个暗箱里装的是什么?但有一个要求不可拆开暗箱。”此时,教室里沸腾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已经被我鼓舞起来了,然后我又让学生说说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推测盒子里的东西,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言,有的说掂轻重,有的说听声音、有的说闻味道,都非常有科学道理,望着学生们热情的小脸,我一声令下:“实验开始!”孩子们有的摸、有的摇、有的听、有的闻、还有的用水浇,甚至还有的用针在暗箱上扎小孔……。探究的热情十分高涨,整个课堂个性飞扬。我觉得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是科学课的最大教育价值,作为教师必须呵护学生对科学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乐于参与,积极参与,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从中体会到什么是科学。
至于本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学生在解暗箱时所用的方法过于单一,这和老师的准备工作也有很大关系,如果我给每组学生都准备充足的材料,也许他们的方法会更多样一些。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5
《地球的运动》是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第一课时主要是探究地球的自转以及自转带来的自然现象。上完这节课后,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美中不足的遗憾,现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整堂课以学生的探究为中心
我的教学设计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探究为中心。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白天过了到了晚上,晚上过了又到了白天,为什么白天和黑夜会交替出现,从不间断?” 现在的学生课外知识较丰富,很多学生说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反问一句:“咦!我怎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呢?”
刚开始,学生也懵了一下,是啊,确实感觉不到地球在动。不过没过一会儿,就有学生打破了沉静,“那是因为我们在地球上,如果在宇宙中一定看到地球在动。”紧接着,孩子们就举了坐船,坐飞机的经验,认识到只有通过观察地球以外的景物才能发现地球的运动。
那么,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就是有力地见证。地球是运动的在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谈话中得到了求证。我强烈地感到:学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关键看我们老师怎么去开发它、利用它。 “昼夜交替现象是不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呢?能否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证实?”趁热打铁,我又向学生抛出一个研究课题。不负我所望,一个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出台。孩子们带着兴奋地心情开始做模拟实验。实验完毕,他们争先恐后地向大家汇报实验结果: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他们通过自行探究,亲历了探究过程,获得了知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使新课改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教师的引导恰当
现在我们提倡放手让学生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学生的探究必须是有序的,方法是科学的,而不是盲目的。而要做到这点,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例如在学生提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现象”时,老师的一个反问“咦!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还会有昼夜现象吗?” 就把学生引到探究地球的自转带来的自然现象这一课题上来,再由学生亲自手拿地球仪演示,学生再分小组相互进行讨论,再追问“地球上有昼夜现象是不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呢?”,当学生经过演示、讨论,得出:地球即使不自转也会存在昼夜现象。这时老师及时总结:地球上有昼夜现象是因为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面向太阳的一面始终是白天,背向太阳的一面始终是黑夜,所以即使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同样会由昼夜现象的;而因为地球的自转,地球上才会有白昼和黑夜的不断交替现象。进一步证实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这一自然现象,整节课老师充当的是引导者、组织者。
3、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这节课我认为有几处课件的使用很有必要,在学生初步认识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后,为了让学生巩固认识,我让学生假设地球不自转会怎样,学生答后展示相关课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地球不自转就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再如在拓展环节,播放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盒公转,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同时是在不停地自转的',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不足之处
1、地球仪端来端去。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不能端来端去,这样就会让学生失去方位感。所以在以后有关地球方面的教学是不要将地球仪移动。并且太阳光的方向要一致。我上课时用手托着纸板,结果一方面手不能腾出来,另一方面手又动来动去。实际上有关需要一个参照系的教学都要固定一个物体做参照物。
2、本节课应该多让学生上来转地球仪的方向。有时候学生会说地球的自转是自西向东转,但叫他上来真的转一转可能就不会了,说明他并没有真正地懂,有许多时候学生只是没理解的机械记忆。
总之,经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我也将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提升自我!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6
以汶川地震后前后的对比照和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山峰及湖泊让学生直接感受地震、火山所带来的地形上的巨大改变。到底是什么巨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导致了地震与火山的爆发呢?通过学生的各种猜测,逐渐引出地球内部运动这一本质原因,展开本课重点环节的教学。尽管我对各环节的教学了然于胸,但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值得反思。
一、多媒体的利用,利中显弊。
地球内部的运动、地球上的六大板块,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过于抽象。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通过图片、视屏及flash生动形象地将知识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整个课件内容翔实,动态而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尽管这个课件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整节课下来我发现,我上课的思路也只能按着课件的编排而行。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过多地以教师讲述为主。课件本身只该是教师的一个辅助工具,但现在它却成了完全的主导者,有点本末倒置。
二、教学环节的链接不够流畅自然。
能否用简短的几句话,生动而又自然地转接到各环节的教学?自教学的两个月以来,这个一直是我比较头疼的问题。而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又很多:了解地震和火山、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模拟地壳运动、解析地形案例。这个对于我而言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当我模拟完火山爆发实验,转而进入讲解地壳运动时,我只是以介绍的形式向学生阐述六大板块及漂移运动。对于教学者,我当然明白这是教学的需要,接下来就是讲解板块各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形运动。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可能觉得莫名其妙,前后的教学内容根本没有联系性。小学科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路者,带领他们共同探索、求知,而不是直白的阐述观念。在处理各环节知识时,需铺垫设疑引导学生产生一定的求知欲,进而共同探索去解决这一问题,层层递进式进行。
三、准备不够充分。
尽管教学之前,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对于地震火山形成堰塞湖及山峰,板块运动改变地形有了大致了解。但是,这方面的知识延伸还是很广的。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产生裂谷时,有学生根据换画面提出了:为什么板块分裂时上面分开而下部有有些连接的呢?类似的其他问题,在课堂里我也碰到过。小学生的头脑里总不时得冒出许多新奇的问题,尤其是在科学课堂上,这就要求我广泛地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另外,在准备模拟火山喷发这一实验是,我贪图方便,只是随手拿了个装水的饮料瓶模拟地球。让学生想象,这是一个装可乐的瓶子,剧烈摇晃后,针刺下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模拟的是什么现象?尽管学生都能回答火山喷发,并给予一定解释完成了教学的目的。但是,如果我充分地准备,整个实验将更形象且具趣味性。我可以准备装有可乐的圆形瓶子,剧烈摇晃后用针刺,让液体喷发更好地模拟火山喷发这一现象。说到底,还是我自身存在一定的惰性使然。
其他当然也存在不少的细节问题,但是我也有我进步。渐渐地,我开始习惯小学科学教学的思维模式,开始爱上了这些可爱的精灵。反思-进步,我会迈好每一步!
第四篇:地球的内部的教学设计
地球的内部的教学设计 安丰翠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传递出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做出自己的猜想。
2. 能用资料来验证自己关于地球内部的猜想。3. 能制作出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开发利用进行大胆的想象。科学知识
1. 知道地球内部是一个运动着的高温、高压的环境,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2. 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是由地壳、地幔、地核三个部分组成。教学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
教学难点:根据自然现象做出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猜想 教学准备
有火山、地震、地热等自然现象的视频课件,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煮熟的鸡蛋。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谈话:在教学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我手上有一个密封的胶卷盒,在不打开盖子的条件下,你们能想办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吗?
学生汇报方法,教师按照学生的想法进行实验,然后依据所得的信息进行判断:盒子里可能是什么?
二、了解地球内部构造。
1、师:尽管我们看不到胶卷盒里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还是有办法获得它的一些特征,并且根据这些特征作出猜测、判断。其实地球也象一个无法打开的胶卷盒,那么关于地球内部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哪些现象去猜测呢?
2、师: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视频。
(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进行观看。)
3、你能根据这些现象作出有关地球内部的猜想吗?说说猜想的依据。(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注意让学生说出一些现象和判断。)
4、师:科学家们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并了解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的呢?可以通过发射地震波来进行检验,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阅读书上49页相关内容。说说地球的结构并说说这些部分分别在地球的什么位置?
5、师: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课件展示),你觉得像什么?我这有一个切开的熟鸡蛋,对照一下这张地球内部的构造图,确实类似,请你们在记录本上画一幅切开的鸡蛋图,并标出地壳、地幔、地核。(学生看大屏幕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再看剖开的鸡蛋,画图。)
6、谈话:对于探究地球的内部构造,科学家们还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请同学们阅读49页《伸入地球深处的“望远镜”》。
7、说说看,我们的猜想和科学家的发现有相同的地方吗?
三、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1、师:同学们现在对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
2、师:那先说说你的制作步骤,准备用什么办法来区分地球的三个部分呢?
3、学生交流自己想好的制作步骤,教师注意及时进行归纳。
4、学生动手做地球模型。
5、制作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以及制作时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四、课堂教师小结。
师:对于地球内部的构造,现在仍然是一个迷团,科学家也仅仅是一种预测。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探索开发地球内部吗?展开你的想象,将设计画在记录本上
第五篇: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反思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反思
渭南市临渭区吝店中心小学 冯伟
这节课为了让学生弄清楚地球内部运动会引起火山和地震,进而引发地形地貌的改变。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收集资料和图片、制作课件,以此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对地球内部的情景还是比较陌生,为了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我给学生播放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视频,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进而逐步贴近生活。
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2、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过多地以教师讲述为主。课件本身只该是教师的一个辅助工具,但现在它却成了完全的主导者。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按照我预设的教学流程在学习,没能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
2、师生互动不够默契,许多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茫然不知所措,多部分是老师在唱独角戏,而学生却扮演了观众的角色。
3、教学环节的链接不够流畅自然。而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又很多:了解地震和火山、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模拟地壳运动、解析地形案例。尤其是当认识了火山爆发,转而进入讲解地壳运动时,我只是以介绍的形式向学生阐述六大板块及漂移运动。对于我来说,当然明白这是教学的需要,接下来就是讲解板块各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形运动。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可能觉得莫名其妙,前后的教学内容根本没有联系性。小学科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路者,带领他们共同探索、求知,而不是直白的阐述观念。在处理各环节知识时,需铺垫设疑引导学生产生一定的求知欲,进而共同探索去解决这一问题,层层递进式进行。
4、尽管教学之前,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对于地震火山形成堰塞湖及山峰,板块运动改变地形有了大致了解。但是,这方面的知识延伸还是很广的。小学生的头脑里总不时得冒出许多新奇的问题,尤其是在科学课堂上,这就要求我广泛地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