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平面构成基础教学论文
[摘要]平面构成教学是从包豪斯学院的构成基础教学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平面构成一词的出现及作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引进,是我国高等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个里程碑。作为平面设计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平面构成教学是为了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掌握平面设计原理,培养学生用多种元素在平面上理性的、创造性的构成能力,丰富的造型想象力,形式美的认知能力,创意和构思能力,为将来设计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平面构成 基础教学 二维空间
所谓平面构成,是探求二度空间的视觉文法,是现代设计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二维空间的平面设计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研究在平面上如何创造形象,形象与形象之间怎样联系以及形象的排列有多少种方法等等。平面构成作为一种设计基础的训练方法,在很早就被设计家和设计教育家所重视,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完善起来。平面构成课是对各种平面构成形态的认识,各种构成形式与设计实践联系的研究,是对二维空间上形态的创造和画面构成美学原理的学习与掌握,优秀的平面构成作品还具有独立的艺术欣赏价值。总之,平面构成课是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平面构成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训练抽象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亦具有重大作用。对平面构成的学习和掌握直接关系到设计作品质量的优劣,水平的高低。从一些设计作品,尤其是毕业生的作品上看,许多影响作品质量的问题大都与平面构成没有解决好有关。因此,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平面构成的理论,使之有效地应用到实际设计当中去,是我们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和努力解决的问题。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教学体会和感受。
一、主张以手绘为主,加强动手实践能力
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就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而言,可以用电脑辅助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手绘来完成。前者作业速度会加快,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大的作业量,但是有一定的弊端,用电脑个性语言不强,容易抹杀人的性格与个性特点,等等。我认为平面构成这门课的作业练习应以手工绘制为主,平面构成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往往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作业通过手绘来完成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帮助学生顺利的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一种思维运动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打开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自己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当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脑与手的协调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为以后的专业设计铺平道路。
二、与图案课相融合“图案”是日文的译词,此译词又是从西文“design”翻译过来的,其含义是设计、图案、花样、构思、打样和布局.图案具有特定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它是与工艺制作相结合,相统一的一种艺术形式。图案课是美术教学中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对图案摹本的对临、背临,记住并掌握常用的图案纹样,进而体会中国传统图案纹样的特点和韵味,并且能够在设计中加以灵活运用。
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起便将图案课列为主干课程,80年代引入包豪斯设计观念,情况发生了变化。平面构成的出现使传统图案被推上了批判地位,曾引发了是以平面构成替代传统基础图案还是相互并存、互融的学术探讨。我认为,在开设平面构成课程的同时,可以增加一定量的图案课时,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一些传统图案纹样,理解它们的象征意义,掌握传统图案的构图法则,为平面构成设计提供丰富的可借鉴资源,达到在设计时可以较自觉的运用传统图案来表达设计意图。装饰性是图案的特性之一,在平面构成中纳入装饰基本形,可以拓宽设计思维,有助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衔接。因此将平面构成与传统图案结合有利于平面构成的教学开展。
三、注重与专业内容相结合平面构成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诸多领域,尤其是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却认识不到这一点。由于平面构成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再加上理论概念的理性化,往往给初学者带来迷乱和困惑。学生对点线面这些抽象概念的认识比较肤浅,看不到这些抽象概念背后蕴含的真正意义及其与应用设计的密切联系,学习兴趣不高,即使是学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是平面设计的基础,却不知道如何去运用。从教学实践来看,往往因为同专业结合不好,学生对平面构成这门课与本专业的关系没有足够认识,因而对这门课也没有足够重视。平面构成作为基础训练,与应用设计是有区别的,但是掌握好基础理论可以使实际设计和应用拓宽思路。就结合专业而言,在注重单纯的基础构成训练中有必要对今后可能应用的范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具体的设计创作中把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活学活用,而不是完全割裂,所以在基础练习中要加上部分与专业设计接轨的训练内容。
四、教与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平面构成基础教学中,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由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对那些抽象的点线面知识得不到感性的认识,只能凭教师的“纸上谈兵”,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就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贯彻实施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法不能简单划一,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而且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的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上课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因此,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一个讨论、思考的空间,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加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中获取灵感。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生命,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的一些想法要给予一定的鼓励与肯定而不是全盘否定,从而抹杀其创作欲望。逐步引导学生的创作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平面构成作为一门造型基础课,适合于所有美术专业,特别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对平面构成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有助于发掘学生的内在艺术潜能。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使平面构成课程体系的建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朱孝岳.艺术设计纵横谈.江西美术出版社.[2]黄刚.平面构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3]刘春明.平面构成.四川美术出版社.
第二篇:02平面构成基础理论知识
平面构成基础理论知识
一.构成的含义
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它是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 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的方法。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
二.平面构成是设计的基础平面构成主要是运用点、线、面和律动组成结构严谨,富有极强的抽象性和形式感。又具有多方面的实用特点和创造力的设计作品,与具象表现形式相比较,它更具有广泛性。是在实际设计运用之前必须要学会运用的视觉的艺术语言,进行视觉方面的创造,了解造型观念,训练培养各种熟练的构成技巧和表现方法,培养审美观及美的修养和感觉,提高创作活动和造型能力,活跃构思。
第一章平面构成中美的形式法则
一、对称与平衡
1、对称:形本用对折的方法,基本上可以重叠的图形称为对称。它们是等形等量的配置关系,最容易得到统一,是具有良好的稳定感的最基本形式。
(1)轴对称“以对称为中心。左右、上下或倾斜一定的角度的等形的对称图形(图1)。
(2)中心对称:对称的图形,对称点在中心就称为中心对称。(图2)
(3)旋转对称:一个图形按照一定的相同的角度旋转,成为放射状的图形,称为旋转对称,旋转90度的图形,称为回旋对称。旋转180度的图形彼此相逆,叫逆对称,也称反转对称。(图3)
(4)移动对称:图形按照一定的距离或按某种一定的规则乾地平行移动所得到的图形称为移动对称。(图4)
(5)扩大对称: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称为扩大对称。(图5)
2、平衡:从视觉上来指一种等量和不等形的力的平衡状态。如均衡、适称。平衡比对称在视觉上显得灵活、新鲜,并富有变化的统一的美感。
二、对比、调和
1、对比:对比是互为相反因素的东西,同时设置在一起的时候所产生的现象,使它们各自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运、静、刚硕、柔软,高、矮、强、弱放在一起的形成对经。大小关系放在起时比它们单独地放置时,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强 弱关系放在一起时,也会产生同样的感觉。通常在构成设计中运用这种对比关系寻求变化和刺激,创造具有各种特 性的画面效果。
2、调和:调和不是自然发生的,是人为的,有意识的合理配合。调和和对比是互为相反的因素。最后在画面上要达到既有对比又有调和的统一的画面,就必须通过设计者进行艺术加工,达到合理的配合才能得到调和。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合理的组合方法,以达到调和的目的。
(1)同种元素的组合。同种元素,如形状为圆形的不同数量的大圆形和小圆形进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最容易得到统一,但由于这种结合比较简单,因此 容易显单调和平常。
(2)类似元素的组合。形状的类似。以几何形中的正方形为例,平行四边形、近似于方形的矩形、有机形的方形、比较形状接受于以上的图形均为类似形。类似还包括形状、大小多少的类似和方向、距离、速度的类似等。类似元素结合比同种元素结合更具备良好的配合条件,它既有形状的变化又有对比,并包括了较
多 的共同性,因此更能创造出优美直辖市的画面效果。
(3)不同元素的组合。不同形、不同质的元素,它们本身就有着强烈的区别,组合在一起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对比、不调和的状况,因此为了达到调和。必须要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彼此之间的联系,由对比向和谐转化,以达到调和统一的目的。
三、节奏、韵律
节奏和韵律是时间艺术的用语,在音乐中是指音乐的音色、节拍的长短、节奏快慢按一定的规律出现,产生不同的节奏。在构成中为同一形象在一定格律中的重复出现产生的运动感。节奏必须是有规律的重复、连续,节奏容易单调,经过有律动的变化就产生韵律。韵律是诗歌中常用的名词。原是指诗歌中的声韵和律动,音的轻重、长短、高低的组合,匀称间歇或停顿。在诗歌中相同音色的反复及句末、行末利用同音同韵同调的音可加强诗歌的音乐性及节奏感,在构成中韵律常伴与节奏同时出现。通过有规则的重复变化。比、等比处理使之产生音乐诗歌般的旋律感,运用得好就能增加作品的美感和诱惑力。(图7)
四、统一
统一总是和变化同时存在的。变化是各组成部分的区别,统一是这些有变化的各部分经过有机的组织,使其从整体到得到多样统一的效果。
统一的原理如下:
1.接近的原理 使各种不同有变化的各部分,以时间和空间的观点来观察,距离接近的物体较容易产生结合感。各种接近类同的要素相结合,也能够得到统一。如形体的大小类同、色彩的接受、肌理造型特性的接近都容易具有统一感。
2.连续的原理 这个原理在人们的生活中经常看到和使用。把各种不同的形态和各种不同的色彩的物体,用一根直线、曲线或者折线不断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也仍能够得到统一。(图8.9)
3.闭合的原理 将同一个造型要素的形态,隔开一定的距离相互向内侧闭合,从视觉 上得到的是另外一个整体而统一的形态,原来闭合前的单一的造型要素则被忽视了。如A、E、F、W等形态经向内侧闭合后得到如图10的形态。
第三篇:平面与色彩构成基础(教案)
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
时间:
教案
年7月
2009
平面构成(48学时)
第一周
绪论:构成设计概论——现代设计的造型基础训练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对对学生讲解本课的性质、教学目的和内容,使之明白构成课训练对培养设计素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盲目的作业堆砌是本课常见的通病,首先是教学上目的的迷失,继之以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不知学了有什么用处。问题在课程概念不清,意义缺失。绪论课的任务就在于明确课程意义,界定教学内容,弄清教学目的,了解教学手段。
课时:4学时
教辅方式:讲解与电子课件(详见课件——构成设计概论)(2学时)讲解包豪斯学校的视频(1学时)图例欣赏——构成产生之前的艺术流派(1学时)问题:
问什么会出现构成设计? 现代艺术设计以什么为基础? 设计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
三大构成在设计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第一部分:平面构成——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 概论 一平面构成
二 设计构成的分类
三平面构成所包含的元素
课时:2学时
教辅方式:教材结合课件的形式,先演示课件(1课时)(详见《平面构成概论》),其次提出问题:形态认知、形态构成、形态语义、形态表达,然后逐个解释,用范例讲解设计构成的分类以及平面构成包含的元素(1课时),让学生对平面构成有一个充分的理解。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平面构成范畴?平面构成解决的是设计中的什么问题?平面构成里有哪些重要的元素?
作业:从日常生活中拍摄属于平面构成的画面若干幅,并总结出点线面在其中的位置
第二周
第二章平面构成中的形象 一.定义
二.形象的正负 三.形象的分类 四.形象的组合
五.点、线、面的形象
课时:6学时
教辅方式:简单复习上次课的内容,分析部分学生的作业(1课时),然后演示课件(1课时)(详见《平面构成中的形象》);用软件讲解点、线、面的形态、分类及空间组合形式(1课时);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软件或手绘练习点、线、面的构成形式,认识各种形态(3课时)问题:
举例说明平面构成中抽象形与具象形有哪些? 点、线、面有什么样的组合方式?
第三周
第三章 形式美的法则 一.调和 二.对比 三.对称 四.平衡
课时:6学时
教辅方式:简单复习上次课的内容(30分钟),然后演示课件(1课时)(详见《平面构成的形式美原则》);用软件讲解形式美的构成原则(2课时);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软件练习形式美的各种原则(3课时)问题讨论(30分钟):
让学生回答哪些范图属于平面构成中的哪一原则?时间随机而定 作业:
通过课上讲解的形式美原理,运用软件、手绘或者摄影的方法完成3幅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的综合画面
第四周
五.比例 六.重心 七.节奏 八.韵律
第四章 构成方法 一.基本形与骨骼 二.渐变 三.重复 四.近似 五.发射
课时:6学时
教辅方式:简单复习上次课的内容,分析部分学生作业(30分钟),讲解第三章的后四个部分,(1.5学时)然后用软件讲解各种基本型和骨骼(1.5学时);插播一些大师的艺术设计作品,组织讨论骨骼形式在设计作品中的作用,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软件练习各种骨骼的制作方法(3课时)作业:
通过课上讲解的各种骨骼形式,运用软件、手绘或者摄影的方法完成3幅构成作业,画面里要综合运用骨骼的形式。
第五周
六.特异 七.密集 八.肌理 九.空间
十.打散 分割
课时:18学时
教辅方式:简单复习上次课的内容,分析部分学生作业(30分钟),讲解第四章的后五个部分,(1.5学时)然后用软件讲解各种基本型和骨骼(1.5学时);插播一些大师的艺术设计作品,组织讨论骨骼形式在设计作品中的作用,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软件练习各种骨骼的制作方法(15课时)作业:
通过课上讲解的各种骨骼形式,运用软件、手绘或者摄影的方法完成3幅构成作业,画面里要综合运用骨骼的形式。
第六周
第五章 思考方法
一、培养创造思维的能力的两条原则
二、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课时:6学时
教辅方式:本章节综合了前几章节的内容,综合使用平面构成的形式美原则建立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课堂主要以学生练习为主,结合软件或者手绘做主要练习,通过形的联想、动作的联想、时间的联想、距离的联想、用途的联想、文字图形的联想、情感的联想、不合理造型的启发,让学生创作出2幅艺术设计作品,(形式不限)
作业:
以《我生活的环境》为主题,综合使用平面构成的原理,创作一幅黑白装饰画,一幅海报,形式不限。
总结:将学生前面的作业布置成一个小型展览,通过讨论总结平面构成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而且大量通过动手做作业来教学,若缺乏理论支持便达不到转换学生视觉习惯和形象思维模式的目的,理论性强,需要理清的概念较多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与艺术见解。
需要读的参考书
瓦。康定斯基的《点、线、面——抽象艺术的基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莫里斯。德。索斯马兹的《基本设计:视觉形态动力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色彩构成(48学时)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转换视觉习惯就是要形成按视觉要素理性的分析精神去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而色彩便是一种特殊的视觉要素。本章从色彩学理论的角度去认识色彩这个视觉要素。当一个稿纯艺术的画家,色彩学理论也许不重要,但对于现代设计这一行,严格的色彩学理论知识则必不可少。本章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色彩知识,并掌握做设计所必需的色彩学理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色彩构成是很理性化的,它要求有序地认识色彩与有序的使用色彩。而这些要求在现阶段的沿袭绘画的色彩课教学是很难达到的。色彩学理论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如何让学艺术的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也是难点之一。
第一周
第一章、色彩概念
1、色彩的产生
2、光源
3、物体色与固有色
4、色彩的范畴
第二章、色彩三要素----H、V、C
1、明度(V)
2、色相(H)
3、纯度(H)
课时:6学时
教辅方式:教材结合课件的形式,首先提出问题,生活中你所认识的颜色?色彩需要那几方面的要素?然后是课件演示,《色彩构成概论——丰富多彩的世界》讲解色彩的产生以及色彩的三要素(2课时),然后用软件演示明度,色相,纯度三个要素(1课时),课堂练习(3课时)让学生通过软件,初步了解色彩。
第二周
第三章、色彩表示法
1、混色系统
2、显色系统
2.1色立体的结构原理及用途 2.2色立体的基本骨架 2.3明度色阶表 2.4色相环 2.5纯度色阶表 2.6等色相面 2.7等明度面
第四章、色彩对比规律
1、同时对比
2、连续对比
3、三要素对比 1)色相对比 补色对比 原色对比 间色对比 中差色对比 邻近色相对比 同类色对比 2)明度对比 3)纯度对比 4)冷暖对比
课时:6学时
教辅方式:首先复习上次课的内容(30分钟)然后用教材结合软件件讲解色彩表示法、色彩的对比规律(3课时),通过软件或者手绘及摄影的方法进行课堂练习与讨论(3课时)1、同时对比效果练习
明度的同时对比效果或中性灰与有彩色的同时对比效果 2、色相对比练习
色相、明度、冷暖的强弱对比构成 3、色彩面积对比练习
用3-4色,在不同的构图中变换各色的面积与量来构成画面。4、色彩形状对比练习
用3-4色,在构图中不变换各色的面积总量,只变换形状来构成画面。5、色彩位置对比练习
用3-4色,在构图中不变换各色的面积与形状,只变换位置来构成画面。
第三周
第五章、色彩对比与面积、形状、位置的关系 1、色彩对比与面积 2、色彩对比与形状 3、色彩对比与位置 4、色彩对比与肌理
第六章、色彩调和理论 1.孟塞尔秩序调和法 2.奥斯特瓦德秩序调和法 3.类似调和 4.对比调和: 5.色彩调和与面积
课时:6学时
教辅方式:首先复习上次课的内容并分析部分学生的课堂练习(30分钟),结合软件讲解色彩对比与面积、形状、位置的关系(1课时),然后播放课件《色彩的协调》讲解色彩的调和理论,其中插播名家艺术作品,并分析其色彩的运用(2课时),通过软件或者手绘及摄影的方法进行课堂练习(2课时)
作业:综合使用同类色、对比色、近似似色解析一幅艺术作品,可用电脑或者手绘的方法。
第四周
第七章、色彩心理
课时:6学时
教辅方式:首先复习上次课的内容并分析部分学生的课堂练习(30分钟)然后播放课件《色彩心里研究及应用》讲解色彩对心理的影响(2课时),提出问题:生活中哪那些颜色影响着我们的哪些行为?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一段音乐联想一幅画面,通过软件或者手绘及摄影的方法表现出来(4课时)
作业:每人选择一首最喜爱的歌曲,通过色彩的联想,将感觉用电脑或者手绘的形式表现出来,可做系列作品。
第五周
第八章、结构色彩
1、调子
A、明度基调 B、颜色基调
2、色彩的节奏 A 渐变的节奏 B 反复的节奏 c 无调性节奏
课时:18学时
教辅方式:首先复习上次课的内容并分析部分学生的课堂练习(1课时),让学生演讲说明做作业的过程,然后通过大量的范图及实例讲解色彩的调子,如何将色调的节奏感运用到设计当中,(2课时),课堂作业:以《自然》为主题,综合前面所讲过的色彩原理,用电脑或者手绘完成一幅装饰画、一张海报。辅导制作作业(12)课时
第八周
总结
课时:6学时
将学生的所有作业布置成一个小型展览,通过讨论来总结色彩构成课的重要性。
第四篇:色彩构成基础教学
1.10色彩构成基础教学
1.概念
加法三原色:即色光三原色。分别为:红、绿、蓝。他们两两混合可以得到更亮的中间色,即补色,分别为:青(cyan)、品红(magenta)、黄(yellow)。而红绿蓝等量相混合则会变成白色。即RGB模式。如图10-1所示。
减法三原色:即颜料三原色。也就是加法三原色的补色,即:青、品红、黄。也是人们常说的绘画三原色。即通常的CMYK模式。
补色:补色指完全不含另一种颜色,红和绿混合成黄色,因为完全不含蓝色,所以黄色就是蓝色的补色。如图10-2所示。
区别:
加法三原色即RGB两两相加,他们会将光线叠加,得到一个更亮的颜色,而减法三原色即补色两两相加他们会吸收光线。比如黄色加青色这两个补色相混合,黄色吸收了蓝色,青色吸收了红色,所以我们看到的黄色加青色就形成了绿色。
图10-1
图10-2 其实色环以前都很熟悉了,它存在于PS中所有有关于颜色的地方。了解到这里就会有规律可寻。
在下图色环在拾色器中。如图10-3所示。
10-3 在色彩平衡中,如图10-4所示。
图10-4 在色相饱和度中,如图10-5所示。
图10-5 通过上面的图示,发现色环就是围绕着加色“红绿蓝”和减色的“黄品青”,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世界上的光只有两种来源,一个是发光一个反光,发光体的色彩是通过加色法得到的,反光的物体颜色可以通过减色法得到的。这两个颜色混合的方法中的三个原色是典型的颜色,通过他们可以混合成千变万化的颜色。我们是不是应该牢牢的抓住三原色,PS里已经很清楚了。所以颜色变化的秩序都在围绕着色环,在PS调色工具中颜色变化也会在色环的轨迹中做相应的变化,所有的颜色起始于色环又变化于色环!
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相互探讨交流,提出更好的意见。
第五篇:浅谈新形势下构成基础课程教学探索论文
摘要:构成基础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处于一种承前启后的过渡位置,而这个过渡就是通过二维和三维空间创造形态的能力训练来实现的。现在多高职院校对初年级的学生开设了三大构成课,由于教学改革的推进和设计的发展,压缩成了构成基础课程,本文就新形势下构成基础课程在教学上的研究做以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课程特性;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构成课程作为现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艺术设计课程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为了积累培养学生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形成较为完整的基础知识框架。而在当今设计艺术的基础教学中,构成基础则是意在培养学生对构成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之后形成对形态的概括和演绎能力。
一、如何理解构成基础在设计专业学习中的地位及影响
构成基础课属于基础设计课程,其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视觉语言,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常的构成基础课程分别是单独的三门课程,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但是为了适应现代设计发展趋势的不断变化以及课程性质的转变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现在部分院校把三大构成课从原来的每一门单独课程的讲演归结到三门综合在一起的一门课程。那么,为什么要对这门课程进行综合,是因为在设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构成基础课程与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脱节现象,以至于许多学生在机械盲目地重复一些程式化的练习。构成基础教学已经呈现出简单化、程式化、重复性的缺点,不适应设计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因此,构成与设计的关系是什么?构成的思维如何应用到设计实践中?这些都是应该在教学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所以在我们构成课程教学实践中,应该对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学生领悟到构成是设计的核心和基础之一,让学生在专业基础与专业设计之间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那么,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构成课程?构成课程主要是学习设计中的构成规律和构成学原理,然后能够运用这些基本的造型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意能力,能够提高审美以及掌握设计形式规律和美的形式法则,从而设计出所需要的图形特点,启发学生的设计灵感。
二、构成基础教学中的教学任务和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各个设计专业领域和性质的不同,课堂教学在各个专业对构成基础课程的位置、方法、程度等也不尽一样。
1、课程特性
构成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应用设计的融合,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以理论加实践为主导的艺术设计思维训练,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在构成基础课程体系中,一般分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它们都是运用构成规律的知识和方法,将复杂的图形概括为最基本的点、线、面元素。每个专业都会结合自己的特点针对性的侧重。例如,广告装潢专业重视对平面、色彩构成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而环境艺术专业则更重视对立体构成的掌握。
总之,构成基础就是让学生在原有的具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转变到抽象的思维模式,特别是在教学初期,学生往往对抽象概念的认识非常模糊,做出的设计不能举一反三,不具备运用抽象的点、线、面去设计思维,这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即怎样能使学生掌握抽象概念并且灵活构图和运用。
2、课程设计方案
构成基础课程是以实践性为主的课程,教学安排上往往容易轻视理论传授这一重要环节。所以造成学生往往只停留在设计的表层面,仅仅模仿书上面已有的相关图例,而无法达到调动他们潜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应该对以往的教学模式加以创新,在根据各个专业的侧重点不同,积极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设计上由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模式转变为板书加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众所周知,多媒体教学方式借助影像和数字技术,在课堂教学设计上结合作品来进行分析,使学生直观的注重构成形式中的创意思维。在将来设计的成败不再是电脑技术层面问题,而是创新思维的比拼。因此构成基础课程的教学应分析不同的构成形式所蕴涵的设计思维与思维的训练上,将不同的构成形式与相关专业设计思维关联起来,这才是最主要的。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模式,比如说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引导学生从具象到抽象思维的转变,启发学生对抽象思维的直观想象,启发学生对抽象思维的转变是一个难点,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在课上给学生分析很多图片,采用循序渐进、由简入繁地启发式训练,还是很有成效的。构成教学的初期,重点应是对眼睛认知的训练上而不是对手绘能力和电脑技术的应用上。通过大量广泛的教学实例,首先从分析画面入手,再结合各个专业的设计实践,为学生提供思考拓展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全面把握整个过程的方向和状态,找出其中分析的观念性结果,加以引导学生。让学生更有兴趣的投入到构成基础课程的训练中去。
3、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主角
由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之快,很多构成课的理论知识都能够在网络上收集的到,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上课时不在听从老师的讲授,将概念理解个一知半解,这就使构成教学束缚在一种封闭状绝缘的状态中。
那么在课上怎么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首先课上由老师提纲携领地将理论重点、知识要点分析讲解,然后将多媒体电子教案(PPT)、相应的构成图片范例与学生共享,学生当堂消化,并完整制作成PPT。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概念经由自己的排版也熟悉得多。另外,还能把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小组之间展开竞争,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具有团队的意识,还可以在毕业后更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再次师生间还可暂时换位,让学生站上讲台讲述自己的理解以及展示自己的作品,发现和发挥自己的能力。在学生讲解的同时,我们也要和学生进行交流,就学生讲解的提出相关问题,并且加以分析,这种引导性的授课模式将教师从繁琐的课堂管理中解放出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引导式教学,我们大家都知道,学与教是互通性的,也就是能够使师生达到共同交流。
三、构成基础课程的思考
在市场经济数字信息化的时代,我觉得可以在教学理论和手绘的同时,在基础课程阶段就可以结合电脑教学示范,比如说一些基本形的制作,群化的组合等,为以后学生做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使学生能够利用便捷的手段完成构成设计作业,但是在此我要说的是学生在重视电脑的同时,而不能忽视对手绘能力的培养,每天都要画一些跟手绘相关的课题训练,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草图的分析,从而选出比较理想的草图方案,进而在用电脑辅助初比较理想的方案。让学生手绘是为了加深对前期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加深的理论知识的认识。所以,综上所述,在我们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成熟的时候,我们更因该给学生强调手绘与电脑同等重要的地位。
当今艺术设计已成为创意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新的形势下对构成基础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综合创造力,要避免盲目的为构成而构成,为造型而造型。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关联性,坚持以创意为核心,以形象为表现,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不与实际运用脱节,为学生今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燕欣。构成新概念——平面篇[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2]辛华泉张柏萌。邱松。平面构成[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3]于宵。从具象到抽象—关于构成教学方法的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