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表面积的变化》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发现多个相同正方体叠放后表面积的变化的规律,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2.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正方体叠放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在平时的超市中,我们经常会看见一些物体叠放在一起,如:盒装的餐巾纸,你们看到是怎么叠放的呢? 学生回答 问:那除了这样放法以外,还可以怎么叠放呢?
2.师:为什么在超市中采用了第一种的叠放方法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了解的。
3.揭示课题:表面积的变化
二、新课探究
1.探究一
怎样包装最省 探究书本上的第3题
⑴ 出示:将两盒巧克力(如下图)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接缝处忽略不计)师:将两盒巧克力包成一包,会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呢?(3种)
师:哪三种?
师:要比较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就是比较这三个拼成长方体的什么?(表面积)
师: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
⑵ 计算、验证 师:就请大家一起通过研究三种不同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来探究是哪一种的包装方法最省材料。
⑶ 学生笔练,汇报交流
表面积:(3×2+1×2×2+1×2×3)×2 =(6+4+6)×2 =32(平方分米)
表面积:(3×2×2+1×2+3×2×1)×2 =(12+2+6)×2 =40(平方分米)
表面积:(3×1+2×2×1+2×2×3)×2 =(3+4+12)×2 =38(平方分米)(4)分析成因
师: 为什么第一种摆放包装纸最省?
师:有的同学并没有计算出它们的表面积,一看就知道第一种方法包装纸最省,你知道为什么吗?
(5)小结:把面积最大的面重叠起来,这样包装就能使包装纸最省。
2.探究二
三个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时的表面积变化情况
⑴ 将三盒这样的巧克力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接缝处忽略不计)(有三种不同的包装方法,把面积大的面重叠起来,这样包装纸最省。)
⑵ 师:你能算出最省的那种包装方法需要多少包装纸吗? 表面积=3×2×2+2×1×6+3×1×6 =42(平方分米)
⑶(如学生没有发现第4种方法就直接介绍)师:小巧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包装方法,你能看懂吗? 把其中的两盒上下重叠在一起,另一盒竖着拼在一起。
师:这种包装方法是不是最省材料的方法呢?
学生猜测。计算验证
表面积=(2+1)×3×2+3×2×2+(2+1)×2×2 =42(平方分米)
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的包装盒都可以采用这样的叠放方法呢?(突出
1、数据的一致,2、重叠面的面积相等)
⑷ 小结:通过刚才的动手实践,我发现要使包装纸最省,只有将面积最大的面重叠在一起,也就是说,要尽量“减少”面积最大的面,使面积最大的面重叠在一起。
三、课内练习
1.练习一 将两个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2厘米的相同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拼成表面积最大的长方体(5×3+ 5×2 + 2×3)×2 ×2 - 2×3×2 =31 ×2 ×2 - 12 =112(平方厘米)
答: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是112平方厘米
拼成表面积最小的长方体(5×3+ 5×2 + 2×3)×2 ×2 - 5×3×2 =31 ×2 ×2 - 30 =94(平方厘米)
答: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是94平方厘米 师:怎样拼才能使拼成图形的表面积最大? 怎样拼才能使拼成图形的表面积最小?
2.练习二 一种盒子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6厘米,将三个这样的盒子用包装纸包装,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
(1)仔细审题,说说问题要求什么?
(2)三个这样的盒子拼在一起,有机种拼法?哪种最节约包装纸?
(3)学生小组合作比较不同方法得到结果。
3、练习三 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怎样切割,成为两个长方体,使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最大? 表面积之和最大是多少平方厘米?如果要使切割成的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最小,该如何切割?表面积最小又是多少?
四、本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时有多种拼法。把面积最大的两个面拼在一起,就可以使拼成立体的表面积最小,将面积最小的两个面拼在一起,就可以使拼成立体的表面积最大。
五、课后作业
练习册第32页第3题、第33页B级 教学反思:此节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多种可能性,难度加大,须详细具体的分析讲解,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方能取得效果。
第二篇:表面积变化教案
《表面积的变化》教案
教学内容:五年级第二学期“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基础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上。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在现有的老教材中,没有安排“表面积的变化”的例题教学,课后练习安排也甚少。但是,我觉得这部分的内容在生活中相当实用,因此增加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得到的立体图与原来几个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培养空间观念,解决物品的包装问题。
2.学情分析:类似包装的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本节课创设了“包装巧克力”的情境,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包装最省包装纸的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并发现多个相同正方体、长方体叠放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操作、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通过解决物品包装设计问题,进一步增强应用数学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方法与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4.激发主动探究的欲望,感受学习愉悦,逐渐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互助的习惯。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运用发现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解决措施: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问题情境中,逐步探寻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1.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强调合作。
2.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准备若干个正方体的学具和若干个长方体的物品。
信息技术应用:多媒体课件 依据的理论: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问题引人: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购买数量较多的同种物品时,往往就会选择已经包装好的组装产品。现在有一个厂家准备进行巧克力的促销活动,“买一送一”,要将2盒巧克力用纸包成一包。想设计最省纸的包装方法,怎样解决?有什么奥秘?
揭示课题:表面积的变化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对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寻找数学信息,探究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 发现规律
(一)探究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动手操作,仔细观察 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仔细观察拼成后的长方体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有什么变化?
2.小组讨论,发现规律 3.全班交流,得出结论 估计学生可能的发现: A、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B、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板书:每重叠1次减少2个面)
C、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少了2平方厘米。
【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出的长方体,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二)探究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仔细观察发现,完成表格填写
将3个、4个、5个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仔细观察拼成后的长方体与原来几个正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又各有什么变化?(可以直接展开想象,也可以通过实物操作)(关注4个有2种拼法)
2.学生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3.结合表格,探讨规律
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和实物图形,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板书:重叠面越多,表面积减少越多)
【进行分层弹性要求,在完成表格时可以直接“展开想象”,也可以通过“实物操作”,引导学生用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探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探究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出示例题:想一想,将两盒巧克力用纸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
2.小组合作:讨论包装方法。
3.交流讨论:用2个相同长方体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你又有什么发现呢?选择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为什么?
(交流时课件呈现三种不同的拼法,比较各种方法的表面积)估计学生可能的发现: A、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
B、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C、包装后表面积最小的那一种方法所用的包装纸最省。(板书:重叠面越大,表面积减少越多)
4.师生共同总结:不管怎样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大,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小,这时所用的包装纸就最省。
【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体验到不管怎么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重叠的面积越大,4 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小,这时所用的包装纸就最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计算验证等活动,体验并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引发对数学问题的思考。】
三、运用规律 内化新知
教师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发现,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一个较大的长方体,表面积都减少了,而且都有一定的规律。看看谁能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再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设计包装:将三盒巧克力(买二送一)用纸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包装方法用的纸最省?为什么?
1.分组讨论
2.全班交流:估计可能只讲出有3种常见的包装方法,其中的有一种包装方法用纸最省。
3.多媒体呈现:第二种用纸最省的包装方法,两盒横着上下拼,另一盒竖着拼在一起(数据特殊)。
4.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为什么这两种方法包装纸最省? 5.师生共同总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所用的包装纸最省。在设计包装时要考虑把最大的面重叠起来,就一定要仔细观察图形的特点和数据。
【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增强应用数学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深化知识,整合延伸 1.判断:
(1)2个棱长都是5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变,表面积减少了25平方厘米。
(2)一根长方体的木料,横截成3个小长方体后,增加了4个面。
2.把8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小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有哪些不同的拼法?每种拼法各减少了几个面?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小?
【旨在帮助学生辨别理解、深化知识,拓展视野。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感悟到相同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体验收获 激励评价
这节课我们通过拼一拼,说一说,研究了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情况,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什么疑问吗?
六、布置作业 课外拓展
有一个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木块,沿水平方向将它锯成3片,每片有锯成4条,每条又锯成5块,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使学生把探究的兴趣延伸到课外。】
第三篇:表面积的变化反思
《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
经济区九一学校
郝美霞
《表面积的变化》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本着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在探索活动中领悟,又运用于实践活动中。我设计了小组活动探究规律,然后运用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活动探究有以下几个步骤:
1、谈话猜想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较大的长方体怎么拼。学生动手拼,教师演示。思考什么发生了变化,答:表面积变小了。小正方体拼了几次,少了几个面的面积。猜想——生活动——师演示——观察思考。
2、用三个、四个、五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排成一排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小组活动,填表记录。这一环节没有处理好实物操作和投影演示的关系,显得很乱。经过思考,改进:依次出示每种活动情况。如,三个相同的正方体,学生先实物演示;教师再投影演示拼法;再汇报出示数据。要给学生留足时间,建立较深的表象。
3、问:如果用6个、7个、10个呢?学生回答后,没有让摆一摆,思维较慢的学生跟不上。改进:用6个相同正方体排成一排会减少几个面的面积,生回答后,要求说说理由,再动手摆一摆。
4、引导发现了什么规律,减少面的个数与谁有关,根据前面的活动学生可以很快的得出结论。然后引导思考如果是n个相同的正方体排成一排减少几个面的面积,得出字母公式。
5、练习巩固。9个、51个相同正方体排成一排减少几个面的面积。以上是探究规律的全过程,课件也需要改进。表格改为只包含:
相同正方体的个数;拼的次数;减少面的个数。
规律的应用,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理解地很不好,不能正确解答问题。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理解题意,高估了学生能力。改进:由于表面积变化的实际运用练习题目较长,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理解不了题意,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实际的拼一拼。在学生理解题意后,再解答问题。
我在教学中还需多思考教学细节的处理和引导学生环环相扣学习知识的方法。教师每一句话,一个举动都要有很强的目的性,这也是我欠缺的。
第四篇:圆柱的表面积教案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1.教师、学生每人用硬纸做一个圆柱体模型。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学生每人用硬纸制作一个圆柱体模型。教师出示圆柱体模型,指同学说出它有什么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二、探究新知 1.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2)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3)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侧面积练习:练习四第5题(1)学生审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两道题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
(2)指定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3)小结: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3.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4.教学例4(1)出示例4。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
(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得的。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① 侧面积: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②
底面积:3.14×(20÷2)2=314(平方厘米)
③
表面积: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5.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2页“做一做”。(求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2.练习四第6题。
四、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例4:①侧面积: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②底面积:3.14×(20÷2)2=314(平方厘米)③面积: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
第五篇:《表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十一册第36页表面积的变化实践活动。
【教材分析】
本次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主要是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得到的立体与原来几个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培养空间观念。
教材分为两个大的版块:拼拼算算和拼拼说说。拼拼算算中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出长方体,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第二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长方体,探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第三个活动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体验到不管怎么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三个活动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并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数学思考。拼拼说说,主要是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
【教学目标】:
1、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通过操作,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应用发现的表面积变化规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几何体表面积变化规律的探索。
【教学准备】:
1.课前把全班同学合理分组,并明确分工,强调合作。2.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准备8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6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10盒火柴。
3.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原则,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我加强动手操作,按照体验生活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通过拼拼、算算、观察、说说、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学生合作学习、独立思考。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并在恰当时机给与科学的评价,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体验生活,引入课题
谈话导入:(课件出示)物品的包装图片,课件演示牛奶包装盒中的摆放状况:这是牛奶的包装盒,它有多大呢?让我们打开包装盒,看看里面的牛奶是怎样摆放的?(显示牛奶的摆放样式)其实这些牛奶还可以摆成其它样式进行包装,请大家看,(电脑演示几种不同的摆放样式),那么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包装的呢?我想其中一定有一些奥秘吧。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在这堂实践活动课中探索和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了设计牛奶包装盒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常见的包装盒,再通过问题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进行包装呢? 需要我们学习一些新的本领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拼拼算算、体验规律
活动一:
1.我们桌上都有一些这样的正方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正方体的棱长看作1厘米。你能用这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吗?动手拼一拼。
2.提问:有的同学拼成了一个横着的长方体,有的同学拼的是竖着的长方体。不管是哪一种,观察一下,体积有没有变化?
3、问:把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追问:减少的两个面在哪里?为什么减少了?谁上来指一指?
引导学生认识:重叠的面(板书)。并且每重叠一次,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就减少了这两个重叠的面。
【设计意图】设计本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活动,来体会表面积发生了变化,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正方形的面的面积。通过调动学生的手、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得学生能主动的参与到知识构建上,再结合思维活动,能有效的促进学生掌握知识。
4.深入探究:
教师小结:我们一起把刚才的发现总结在这个表里,刚才我们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原来一共有12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2个面的面积。课件出示数据:2、12、2
(1)如果用3个、4个、5个正方体排成一排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先和组员说说你的猜想,再进行验证。(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
提醒学生把相关数据及时填在表中。并交流填写结果。
正方体的个数 2 3 4 5 &&
原来正方体一共有几个面
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学生小组活动,师巡视。
学生汇报表格中所填数据。
谈话:用3个正方体拼,原来一共有几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4个呢?5个呢?课件相机把数据填入表格。
提问:用6个拼,是个什么情况?请同学们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拼一拼。
(2)谈话:老师看到好多同学没拼就知道结果了,在刚才拼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3)发现规律:你能联系操作和填表的过程总结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吗?
(4)验证:我们一起到表格中来看一看,是不是蕴藏着这样的规律?
小结:运用发现的这个规律,你能快速地说出用12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排拼成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少了几个面的面积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15个呢?
5.谈话:刚才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同学们发现了把若干个正方体排成一排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在探索中,同学们表现都很出色。
【设计意图】通过通过拼长方体,会亲身体验会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初步感觉到这个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在动手过程中学生带着一定的学习任务去做,有利于建立空间观念。表格的应用也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特别是表头中的省略号,引领学生向更深的领域探究。所以教学时要激发学生思考:如果用 6个、8个拼是个什么情况,先猜想,再操作验证,从而使学生把关注点落到找寻规律上,能把表格中的数据综合起来看。通过这些引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培养。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者再带着学生到表格中再次体验规律,让规律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发现。
活动二:
1.谈话:刚才我们研究了几个正方体拼成一排时表面积的变化,那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又有什么变化呢?我们继续来研究。
2.提问:(课件出示)这是两个同样大的长方体,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体,怎样拼表面积最大?怎样拼表面积最小?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发现:3号长方体表面积最大,1号长方体表面积最小,因为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或者说把最大的面重叠在一起,表面积比原来就减少的最多;把最小的面拼在一起,表面积就减少的最少。)
3、验证:我们就来算一算,三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分别比原来到底减少了多少?
小结:看来表面积减少的多与少,和原来长方体重叠的面的大小有关,如果重叠的面大,那么表面积减少的多。(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了解三种拼法,增强体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中,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数学思考。
三、拼拼说说,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发现,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表面积都发生了变化,而且都有一定的规律。看看谁能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课件演示: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除了排成一行拼成长方体,还可以怎么拼?(拼成不同的长方体后,对比)。
问: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大多少?你们小组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学生观察,并动手拼一拼,再讨论交流,交流时请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会用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来计算表面积,也可能直接想到看看减少了多少个面来计算表面积(如左图有7次正方体的两两相拼,减少了7个2平方厘米;右图有5次正方体的两两相拼,减少了5个2平方厘米),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并通过对拼成的每个长方体的具体分析得出。)
小结:把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在一起时,两两相拼的次数越多,也就是重叠的面越多,表面积减少的越多。(板书)
2、研究8个正方体拼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
谈话:8个正方体可以拼成长方体,有哪几种拼法?哪种拼成的表面积最小?哪种最大?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长、宽、高的长度与表面积的关系。引导发现体积一定的时候,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越接近,表面积越小。3.谈话:(指着板书说话)同学们的这一发现可真了不起,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回到课开始的课件播放)看看为什么厂家是这样包装,而不是长长一排等的包装呢?作为厂家在包装这些商品时会考虑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学生自由谈想法,如:有的考虑到美观;有的考虑到节省材料;有的考虑到携带的方便等,教师及时评价。)
4.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如果厂家要包装10盒火柴,把这10盒火柴包装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方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拼拼说说,是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学生前面的规律体验深刻,学生才能灵活运用。用 6个、8个正方体拼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的研究以及包装10盒火柴的活动,让学生不断强化:用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减少越多;重叠的面越多,减少的面积也多;体积一定时,长方体的长、宽、高越接近,表面积越小。这几条经验要灵活地、综合地应用,才能得到理想的方案。这对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是很好的锻炼。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情况,你有什么收获呢?请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情智共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新课后,引导学生对新课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这样做,会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总的设计意图】本节课力求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原则,以学生自主构建为出发点,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导地位,注重加强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通过拼-算-看-说-议等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学生合作学习、自学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和创造才能,保证课堂训练的密度。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并在恰当时机给与科学的评价,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表面积的变化
一、拼一拼
二、算一算
三、议一议
正方体的个数
&&
n
原来正方体一共有几个面
&&
6n
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
2(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