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顺序。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
3.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先烈的情感,学习先烈的光辉品质。
教学重点
把握说明顺序,培养学生景仰先烈,学习先烈的情感。
教学难点
更多的了解先烈的英雄事迹及其意义。
突破方法
阅读、讨论、交流
教学方式
讲授式
教师活动
一、导入(3)
谁瞻仰过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二、新授
(一)给划线字注音
瞻仰 奠基礼 镏金 上溯
重幔 逾越 旌旗 天堑
瞻仰 巍峨 矗立 奠基
小庑殿顶
(二)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的解说对象是什么?
2.解说对象有何特点?作者依次介绍了与纪念碑相关的哪些内容?
3.文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按照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进行解说的?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介绍有何好处?
2.如果把第三段提到开头来写,好不好?为什么?
3.为什么要把纪念碑建造得这样巍峨、雄伟和庄严?你还能说出一些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吗?你认为当今社会需不需要祭奠、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有何现实意义?
三、拓展练习
你认为本文不以观览的思路来介绍纪念碑,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思路来介绍?大致说出你的设计。本文的思路有何优势?
四、小结
学习事物说明文,要明确把握本文解说对象,对象特点,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我们身上应该有英勇无畏,积极进取的精神。
五、作业
1.掌握重点字词。
2.读完全文,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先烈的丰功伟绩激起你怎样的情思?写一篇不低于200字的随感。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认真听
思考回答
注拼音
读一读
认真读
思考 回答
读书 思考
交流
思考 争论
思考 回答
营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检查学生预习掌握情况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及本文巧妙的结构
深入感知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及其意义
丰富学生的写作思路,明确不同思路的优缺点。
强化学生的感悟,提升学生思想境界。
板书设计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 雄伟 庄严
依次介绍纪念碑:位置 兴建过程 规模 结构组成及装饰设计
纪念碑的碑身:碑心石 小碑座 大碑座
本文说明顺序:从远到近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
第二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学生见过纪念碑却不一定有比较深的印象,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习这篇说明文,本人做了一下尝试,教完本文后,有如下几点感想。
一、预习的必要性。
课前先让学生查找资料和图片,在形象感知上先对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了解。结合查找的文字资料,为很好地理解碑文内容作了充分的准备。课堂证明,预习之后在教学时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图表的合理使用。
为了帮助学生能直观形象地了解说明顺序的使用,除了在书本上让学生划出标志性的词句,我还特地制作了一张表格,画了一幅纪念碑方位的简图,然后让学生结合书上标志性的词句,填图,学生根据提示,很快填好图表,然后我按方位顺序依次参观给学生看,并请一个同学在旁边扮演导游,做一个简要的讲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我一起亲身感受了参观的过程,也对什么是空间顺序有了形象的了解,并且更好地掌握了纪念碑的浮雕内容。
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运用
说明方法虽然以前也曾接触过,但往往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所以这节课上,我先带着大家回顾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它们有哪些作用。然后先让学生找出一个说明方法,由我示范分析其作用,让学生从我的示范分析中寻找分析要点。学生掌握要点后,我再让学生在书上划出使用说明方法的语句,并尝试批注分析其作用。最后课堂交流,点评并补充纠错。几个学生下来,就发现这样做是很有效的,学生既掌握了方法,还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介绍某个物品,使用两个说明方法,并在语句后做一个说明方法的分析。这样就又锻炼了学生的笔头表达能力。
第三篇:使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设计重点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纪念碑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激励学生继
承光荣的革命传统,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努力奋斗。【教学重点】 说明对象的特征及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资料助读法
2、讨论点拨法
【课前准备】: 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PPT课件 剪辑视频 【时 间】 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多媒体课件中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彩色图片)
同学们,我想大家都认识图片上这座高大、巍峨的建筑物。这是耸立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是那么雄伟庄严,令人肃然起敬。那么这座纪念碑有多高、用什么建造、又是为了纪念什么人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记者周定舫,一同去瞻仰、了解这座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二、初读文章 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积累生字词(1)生字注音
瞻(zhān)仰(yǎng)矗(chù)立 奠(diàn)基 砌(qì)墙 伟绩(jì)
天堑(qiàn)镶(xiāng)嵌(qiàn)发髻(jì)(2)、解释词语
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
永垂不朽:垂,流传后世。朽,磨灭。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
遥遥相对:遥遥,形容距离远。远远地相互对着。
风起云涌:涌,升起,冒出。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当。
2、学生谈论自己的读后感受
从文章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课文主要介绍的内容,对课文内容还存在 着哪些疑问等。要求语言努力做到简明、流利。(教师给予适当鼓励)
三、研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1、阅读1---3自然段,思考:
(1)、哪几个词体现了作者对纪念碑总印象、概括总特征。(学生在文 中找出关键词语)巍峨、雄伟、庄严
(2)、搞清纪念碑的位置及说明顺序。
a、学生划出关键词,结合资料,画出纪念碑的方位简图。(学生交 流后展示并回答,教师对于学生回答应给予肯定)位置:“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多媒体展示广场平面图:
b、顺序:按照作者的活动顺序把纪念碑介绍到读者面前。“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踏上台阶→到了平台”。活动顺序清晰,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以及整个形象介绍得明明白白。
(3)第三自然段主要介绍了那些内容? 学生根据课文回答,教师板书:
交代了建碑的时间(决议兴建的时间和动工兴建的时间)碑身的规模(用具体数字与天安门比较)建碑的特殊材料(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建碑的重大意义。
2、阅读4—6自然段,了解纪念碑的结构,结合资料思考这一部分的说 明顺序。
学生根据课文回答(展示纪念碑各部分彩图)(1)结构图示:
四周 汉白玉栏杆 正面 题词 碑身背面 碑文 纪念碑两侧 花纹 小碑座 雕刻 碑顶
大碑座 10幅浮雕
归纳:这部分主要介绍了纪念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雕。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 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
(2)分析说明顺序:
a、由下而上:台阶——平台(双层汉白玉栏杆)——碑身——碑身东 西两侧上部——碑顶
b、由正面而背面:题词——碑文
c、先四周后中间:碑身四周——碑身——碑心石。
归纳: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等整体是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3、阅读6—10自然段,简要介绍大碑座四周十块浮雕的内容,结合多媒体资料介绍,学生标出十幅浮雕的具体位置,并分析说明顺序。
(1)东一:“虎门销烟”(2)东二:“金田起义”
(3)南一:“武昌起义”(4)南二:“五四运动”(5)南三“五卅运动”(6)西一:“八一南昌起义”
(7)西二:“抗日敌后游击战”(8)北一:“群众支援前线”
(9)北二:“胜利渡江,解放全国”(10)北三:“人民欢迎解放军” 明确顺序:由东到南到西最后到北的空间顺序,同浮雕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相一致。即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4、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述浮雕的画面
学生可根据图片结合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选择其中一幅进行讲解,如遇不了解的,教师不必当堂讲解,可作为作业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找适当时间进行交流。
交流后思考:设计者为什么要选择这8个历史事件。由此说说为什么要建造这座纪念碑?学生可结合历史知识畅所欲言。
明确:文章用大量的笔墨来介绍浮雕,是为了突出中国革命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和为了自由、解放,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与碑文相呼应,突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四、课堂拓展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十幅浮雕都是解放前重大历史事件场景的历史再现。如果需要你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增加一幅反映解放后重大事件的浮雕,你会怎么样设计呢?
学生可根据自己储备的知识进行设计,先在小组内交流,每一小组选择一幅最好的在全班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点评。)
五、课堂小结
本文说明的对象是我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作者是以一个瞻仰者的身份来说明的。本文既介绍了纪念碑的位置及它的结构特点,又介绍了它的修建过程及感受,作者之所以能做到有条不紊,是得益于在说明顺序中,采用了以活动顺序为主,以方位顺序为辅兼顾其他顺序的组织材料的方法,使我们清晰地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此外,通过学习,我们也了解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我们青少年一代要学习先烈们的献身精神、继承
课堂教学设计 光荣的革命传统,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努力奋斗。
六、课外练笔 运用一定的顺序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短文,介绍学校的地理位置和主 要建筑,重点突出说明顺序。【教学说明】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教学的指 导思想,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等展开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的精神,并 且在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加强爱国教育。人民英雄纪念碑,对大多数初一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仅凭读课文,学生也可能不会十分形象直观地想像出纪念碑的形象。对此,教师认真备 课,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纪念碑的图
像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大家得到 充分感知,学生了解纪念碑的积极性和兴趣得到充分激发,在了解纪念碑 的结构和说明顺序时,利用影像资料结合图示给了学生丰富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与此同时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 学生画平面示意图、讲解历史事件、设计现代纪念碑,使学生充分参与到 语文课堂活动中来,他们可随时补充、纠正并总结。这样,让他们真正感 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不断主动把握学习机会,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 队合作精神。课件配着音乐,纪念碑庄严,雄伟的特征也得到充分展示,学生仿佛 也跟着作者一起瞻仰了纪念碑,加深了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教学反思】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篇说明文,而学生学习说明文往往会觉得 枯燥无味。怎样让说明文教学的课堂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 6 课堂教学设计 极性,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教学过程。
1、导入激趣,让学生活跃起来 欣赏图片,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学生的看图介绍,增加了学生的 参与性。努力地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2、多媒体课件,将说明对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天安门广场的平面图、纪念碑的各部分结构、花纹、色彩,大碑座 的历史事件以及说明的顺序在图片、视频中直观的体现出来,使学生更 容易把握。在音乐声中,纪念碑庄严、雄伟的特征也得到充分展示,学 生接受了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3、活动设计,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我在教学过程中中,精心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环节:学生画平面示 意图、讲解历史事件、设计现代纪念碑,允许多名学生参与其中,发扬团 结协作的精神,而下面的学生也都可以参与到语文课堂活动中来,他们可 随时补充、纠正并总结。这样,让他们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不 断主动把握学习机会,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初中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充分调动学生的 主动性和积极性,给每一个学生都创造表现的机会,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 和气氛,让学生心无旁忌,自由热情地把自己的才华都展现出来,在展现 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教师在点评学生的表现时,多表扬,少批 评,逐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配合语文 教学工作的开展。在新形势下,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就必须牢固树立 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 7
课堂教学设计 生自身的潜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 语文学科能力。8
第四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印)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合理的说明顺序。
2.在饱含情感的语言中体会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1.理清说明顺序并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预习导学
1. 字音互填,并在横线上补充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zhān仰()丰功伟绩()镏金()挑衅()
重幔()()小wǔ殿顶()窖坑()逾越()天qiàn()发jì()不xiǔ()上
溯()
2.这篇文章作者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以纪念碑的方
位顺序为辅兼顾其他顺序来组织材料。自读全文,请理清作者的活动
顺序(走的路线)。
(按由远而近,直到离开的行踪写)
越过()—踏着()—踏上()—到了()—走下()
—离开()
3.把你知道的有关说明文的知识写在下面。
4.背诵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5.读完文章,你有疑问吗?请将你的疑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情境导入:
整体感知:
①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②理清文章结构,并概括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 ①理清作者写纪念碑的方位顺序。纪念碑结构碑身浮雕
②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③课文中哪句话既体现了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印象,又概括了
纪念碑的总体特征?文中哪些文字体现了这样的特征?请举例说明。
巩固练习: 阅读(4-5)选段,完成各题。
1.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2.碑文所反映的时间及主要历史事件各是什么?
3.依次找出碑身中最能体现说明顺序的词语。
碑身四周——()——()——()——小碑座—
—()
4.选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是,这样表达的好处是: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合作探究
①齐读开头和结尾两节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
受。
②作者在写10幅浮雕时写法有何不同?
③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而又生动,请举出一例来具体分析
3.释疑解难。
4.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1.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
碑,于月日写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从地面
到杯顶高米,用了块花岗石和汉白玉。周围栏杆使用的材料是。纪念碑的碑心石重吨,高米。正
面题词是,是写的;背面的碑文是(谁)起草,书写的。碑身两侧是组成的花纹。小碑座四周雕刻着由组成的大花圈。碑顶是
具有民族传统的。10块汉白玉大浮雕雕在纪念碑的,从东到北共长米,高米。
2.文章是怎样介绍纪念碑的?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①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建筑主体长157.3米,宽98.085米,高32米,总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这座建筑物外型
本身,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
②三峡博物馆依山而建,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站在人民广场仰望,博物馆就像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博物馆外形最显眼的是大面积的弧
形蓝色玻璃幕墙和古朴方正的砂岩外墙。蓝色玻璃象征着水,砂岩外
墙则代表着山,它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
型的圆形穹顶,很像一个巨大的承露盘,一方面取“三峡之水天上来”之意,另一方面,水通过三层叠瀑,一泄而下,与人民广场相连,体
现了三峡博物馆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寓意。
③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为23225平方米,有4个基本陈列,分别是:
反映三峡历史、三峡文化和三峡精神的“壮丽三峡”;反映重庆地方
历史文化源流的“远古巴渝”;反映20世纪重庆城市变迁的“重庆•
城市之路”;反映重庆抗战文化的“抗战岁月”。这里重点介绍前两个
展厅。
④“壮丽三峡”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一楼右侧,是博物馆的招牌展厅。
走进展厅,参观者就仿佛来到了壮美的瞿塘峡。迎面是一幅长9米、高6米的三峡壁画,它与摆放有致的各种三峡石一起,构成了雄伟的夔门、秀美的桃子峰。而此刻参观者的脚下,正踩在一条用玻璃隔水方式营造的长江水上。江水拍岸的声音,川江号子的声音,以及长江
三峡特有的猿啼声,构成了一个真实壮丽的三峡。
⑤“壮丽三峡”展厅摆放了大量天然三峡石。瞿塘峡口切割来的瀑石,瞿塘峡中段的黑石,巫峡切割来的纤夫石、纤夫路,以及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题刻,也被部分切割搬进展厅。目前在全国的博物馆中,还没有放如此大规模大型天然石头的先例。
⑥与“壮丽三峡”展厅相比,“远古巴渝”展厅则显得古朴而厚重。
“远古巴渝”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二楼左侧,展厅面积1160多平方
米,展品逾1000件。这是三峡博物馆文物最丰富的一个展厅,里面的文物80%以上都是1997年以来重庆三峡考古的新发现,这次是首
度公之于众,比如巫山龙骨坡出土的巫山人牙齿和下颌骨化石、兴隆
洞遗址发现的剑齿象牙石刻、奉节鱼腹浦发现的陶片、小田溪出土的鸟形尊等。这个展厅主要靠文物来说话,它要展示远古巴渝文化的客
观存在和无穷魅力。
1.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三峡博物馆的?
2.选文说三峡博物馆的外型“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仔细
阅读文中有关内容,选出下列不属于这种寓意的一项()
A.三峡博物馆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象征着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
B.三峡博物馆的外墙设计集中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
C.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具有极好的采光效果。
D.三峡博物馆的外形具有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内
涵。
3.从文中筛选出相关词语,概括“壮丽三峡”和“远古巴渝”两个
展厅各自的主要艺术风格。
“壮丽三峡”:
“远古巴渝”:
4.请从选文第①、第⑤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分析它采
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说明方法:表达效果:
课后反思:
文章内容清晰,条理分明,只是篇幅比较长学生的理解不够细致,落
实的时间比较长,实际使用3课时。
第五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案重点
盘龙区汇承中学语文组课程方案设计
授课教师:李薇君
课题: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第一部分 设置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⒈本文围绕中心,按照所瞻仰的路线顺序和空间位置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⒉本文运用色彩鲜明的词语来表达对先烈们的崇敬心情的遣词方法; ⒊教育学生懂得革命
班级:一日期:
(3)(4
课型:新节次:
授课
教学重难点
胜利果实来之不易,要饮水思源,珍惜胜利果实,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革命传统,高举起先烈们的革命旗帜,在新长征中奋勇前进。
1.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和周恩来同志书写的碑文,既是纪
念碑的主题,也是本文的主题,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要引导学
生深刻体会 2.十幅浮雕的描述,是一个难点,教学中要抓住课文的字、词、句及画面特征进行分析,突出文章的主题,学法指导
第二部分 达成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
背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作出决议,在天安门广场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人民英雄纪念 碑收到了200多份的设计方案,1951年国庆决定以梁思成的设计方案为主,再综合另外3个方案来建筑纪念碑。
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碑芯巨
石重达百吨,自青岛运到北京,成品高14.7米,宽29米,厚1米,重60吨。碑身由413块花岗岩组成,碑基由17000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组成,面积3000多平方米。碑座四面嵌着10幅巨大的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与天安门遥遥相对,上有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碑文由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题:
文章以毛泽东同志的亲笔题词作为正题,提示了全文的主题;
副题说明作者是由瞻仰首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去赞颂人民英雄的,这才是全文记叙的内容。这是常见的副题的一个作用──限制规定主题的范围。
(结合提示副题的书写格式。)
二、检查预习。
1.全班朗读课文,结合正音正字。2.补充注释:
⑴、矗(chù)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⑵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垂,流传后世。朽,磨灭。
⑶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
⑷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⑸风起云涌:比喻新的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挡。涌。升起,冒出。
⑹徐徐:慢慢地。
⑺序幕:原指某些多幕剧的第一幕之前的一场戏,以后用来比喻重大事件的开瑞。⑻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⑼怒形于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3.回答:说说本文可以分几部分?
议论后明确:可以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写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开头);
第二部分(2-10),记述纪念碑的位置、环境、建碑的由来、碑型、碑文和十幅浮雕的画面、简要史实(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1),小结瞻仰后的感受(结尾)。(如果有的学生,把第二大部分分为两大部分(第2-5段是一部分,第6-10段是另一部分),也可以。)
四.细读课文、品味细节
(一)⒈朗读第1段,要求节奏分明,有感情;要求全体学生找出这节文字中的动词和形容词,并体会这些词在这里的作用。学生议论,明确。动词──落成、怀着、瞻仰、形容词──崇敬、巍峨、雄伟、庄严。
⒉教师追问:“落成”、“瞻仰”、“巍峨”怎样讲?不用“落成”,而用“建成”、“造好”,不用“瞻仰”,而用“参观”,行不行? 在回答后归纳:“落成”,含有庄重、庆贺的意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意义十分重大,如果用“建成”、“造好”等一般性字
眼,就无法表现作者的崇敬心情。“ 瞻仰”,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对人、对物都可以用,都含有敬意),用它比用“参观”这一类字眼贴切、庄重得多。这种“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是贯穿全篇的。
因此,这一节起了总起全文的作用。
(二)朗读第2-5段。
⒈这四节文字,要求全体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⑴这四节文字记叙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⑵用了哪些词句来突出纪念碑的雄伟、庄严以及烈士们的不朽精神和人民对烈士们怀念敬仰的心情?
⑶三段碑文概括了怎样的史实?为什么要分开来写?
⒉通过议论,明确
第2小节,叙述从远处瞻仰纪念碑,着重交代清楚纪念碑的位置和环境,“从”……和“向”……这两组介词结构,点明了瞻仰的路线,“象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这个比喻,再加上“矗立”这个动词谓语,把纪念碑的雄伟、高大、威武的形象生动地写了出来。天安门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国徽就是以天安门作图案),纪念碑和天安门遥遥相对,即恰当地点出碑的位置,又暗暗点出这无数的人民英雄,正是伟大祖国的骄傲。接着很自然地点出毛泽东同志亲笔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这时还是站在远处看),第一次点了纪念碑和文章的主题。最后用“越过”、“踏着”、“走到”“瞻仰”四个动词交代了瞻仰位置的移动,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同学们写记叙文,往往忘记交代观察点的移动,要很好注意)。“徐徐”,“仔细”这两个词,则扣住上文“崇敬的心情”。
第3小节侧重追述纪念碑的兴建过程,总写碑身的高大雄伟。作者抓住了两个数字和“最大”、“高”、“坚硬”、“洁白”四个形容词语,从高度和建筑材料突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宏伟、壮丽。这节的末了,作者又用“象征着”、“标志着”这两个动词谓语直接点明含义,激发读者共鸣。
第4节写碑身四周的栏杆和碑身的正面、背面。着重介绍题词和碑文。写法上从第2节的远望写到了近观,又照应了第一节的“庄严、雄伟”。先写汉白玉的“美观朴素,洁白耀眼”,象征人民英雄品质高尚纯洁;再写出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因为是近观,所以看清是镏金的。然后郑重地照录了毛泽东同志撰写、周恩来同志手书的碑文。“三年以来”,指从一九四六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我党我军奋起反击,终于推翻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这一历史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以来”,指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整个历史时期;”一千八百四十年”(清道光二十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一年,此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志士和广大人民为反对国内外敌人、曾多次进行英勇的斗争。三段碑文分开来写,由近溯远,层次清晰,表达了人民对各个历史阶段革命先烈的崇敬的怀念之情。
第5小节侧重写碑身两侧、碑座及碑顶,继续写近看。对碑型的描写紧承第四节写碑的正面、背面以后,这节一开始即写碑的东西两侧的花纹装饰,并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接着描写碑座,同样点明这些花朵的象征意义(牡丹表示高贵,荷花表示纯洁,菊花表示坚忍)。这些句子都是既赞颂了英雄们的不朽精神,又表达了作者“万分崇敬的心情”。然后写碑顶的特色。最后概括地对整个碑型作出评价,贴切自然。
(三)指导学习第6段。
齐读第6节、要求学生思考:这节主要记述了什么?这节和7-10节的关系怎样? 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这节总的介绍十块浮雕的面积,耐久年限,雕刻的英雄人物的数字、大小和各不相同的特点。对后面四节来说,它又是一个小的总起,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
(四)指导学习第7段。
朗读后,教师扼要指出:
这节具体介绍东面的两块浮雕:“焚烧鸦片”(1839年)和“金田起义”(1851年)。焚烧鸦片的壮烈行动,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声势浩大的反帝斗争:所以列为第一幅。
对第二幅浮雕作者先点明它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动摇了……基础”。然后介绍画面,用了“风起云涌”这个成语,突出了起义声势浩大。
(五)指导学习第8段。
⒈指名三人分别朗读南面的三幅浮雕。⒉做一个课堂练习(做在作业本上)要求:
①找出描写“武昌起义”这幅浮雕的动词谓语,并用一二句话说明它的表达作用;找出揭示辛亥革命意义的句子;
②找出描写“五四运动”这幅浮雕中所用的形容词语,并说明它的表达作用;找出揭示“五四运动”意义的句子;
③找出表现“五卅运动”这幅浮雕的意义的句子。概括说明“人群后面,隐约看到外滩的海关和银行大楼”这一背景的作用。
⒊在学生分别报告自己的答案并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
第三幅浮雕的动词谓语:摧毁,冲去、冒向、打断、撕碎、践踏这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表达了起义士兵和人民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清王朝腐朽虚弱的本质。“辛亥革命,结束了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这句话点明了历史意义。
第四幅浮雕的形容性词语:慷慨激昂(作状语)、愤激(作定语)、怒形于色(作定语),它们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爱国青年和人们热爱祖国、痛恨卖国贼的感情。“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这句话高度评价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表现第五幅浮雕的意义的句子是:“这幅浮雕表现出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界人民坚强不屈地向帝国主义斗争的情景。”最末一句点出背景,揭示发生运动的原因。
(六)指导学习第9段。
全班朗读后,教师扼要指点:
这节具体介绍西面的两幅浮雕:西面的第一幅(连同前面的为第六幅)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浮雕,这一起义的历史意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展开了……斗争”;
另一幅(即第七幅)写“敌后抗日游击战”,背景是太行山区“雄伟峻峭的半山腰里”,画面上出现各种人物显示了人民战争的特点。
(七)指导学习第10段。
全班朗读,思考回答:作者运用了哪些词,来突出“渡江”这幅浮雕(第8幅画面)的雄壮景象?
议论后明确:运用了“吹起”、“高举”、“发射”、“登上”、“踏着”、“冲去”、“前进”等一系列动词,突出了渡江战役势如破竹,一往无前的雄壮景象。(结合解释“逾越”“天堑”这两个词。)
(八)指导学习第11段。
全班朗读两遍,思考:
⑴这节文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⑵作者在这里用什么方法指出建碑的重大意义?
⑶这节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
议论后明确:
⑴这节文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英雄“万分崇敬”、深切怀念,对纪念碑看了还想再看,舍不得离开的思想感情。文中用“重新瞻仰”、“又一次……默默致敬”这些固定词组生动表达了这种感情。
⑵作者通过谈自己的感受的方法(“我想”),指出建碑的重大意义是:“人们从这里可以了解到……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巨大代价”(“了解到”这个动词,管住三个宾语)。
⑶这一节在结构上起着首尾照应、自然地结束全文的作用。板书:
教学过程
五.研读课
文、回答问题
1.划出参观路线,找到观察点,理清说明顺序
按照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介绍纪念碑 2.找出作者依次介绍了纪念碑的哪些部位?
3.纪念碑的结构
4.重点介绍了哪10座浮雕?按什么顺序来介
绍的?
从东到南到西再到北的空间顺序 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
六.课外探究
烈士们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了,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们能做些什么?
七.小结
归纳中心思想(在同学议论的基础上归纳):
通过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过程的记
叙,热情赞颂了为人民革命事业献身的先烈们的不朽业绩和伟大精神,表达了对人民英雄的无限崇敬和怀念,激励我们高举起先烈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
八.作业布置
第三部分 反馈目标
⒈简述本文三部分的主要内容
⒉回答十幅浮雕的名称(按东南西北的方向
和历史顺序回答)
⒊整理记录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笔记
第四部分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