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学科《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导学案及检测试卷1
xxx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xxxx校区 七 年级 语文 学科 导学案
第6 周 第 2 课时
【课 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课 型】新授
【导学目标】
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3、引导学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激发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
难点: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知识准备】
一、预习内容
(1)认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体部分有辅助采用了哪些说明顺序介绍纪念碑的?(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碑文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
二、疑难问题: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划分课文第二部分的层次,并概括其层意。
2、阅读课文2、3节,纪念碑处于什么位置,周围环境如何?兴建哪一年? 谁为它奠定基石的?它的规模如何?
3.读第二层(4-6节),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4.第6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第6节与7、8、9、10有什么关系? 有何作用?
5.十幅浮雕中包含哪八个历史事件?介绍这些历史事件又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二、合作探究:
1、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
2、作者在文中几次写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反复写的作用是什么?
3、介绍武昌起义浮雕时,运用了细节描写,请找出。并且还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有何作用?试用相同的方法分析其他浮雕。
4、为什么要建造这座纪念碑?
三、拓展提高:
要想把一个事物说明好并不难,只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抓住事物的特点,各种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要善于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观察它;②选好观察点观察事物,观察点可以固定也可以改变;③合理安排说明顺序,顺序包括时间和空间顺序,以及逻辑顺序;④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有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等。
那就请你介绍一个建筑物(教学楼、科技馆、雕塑、桥梁……)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四、达标检测:
1、调整句子顺序,并说明这样安排的依据。
①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六十吨重、十四点七米高的碑心石上,有毛主席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这八个字是碑的主题,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
②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
③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
④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
顺序:______________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最后来到碑身正面,看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浮雕,这是十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国民党认为不能逾越的天堑长江,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经登上敌岸的战士,指着反动派的旗子,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后面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涛中前进。(1)①这幅浮雕刻的内容是什么? ②说出这段文章的结构特点?
(2)“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边”。①“矗立”在这句话中应如何理解? ②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学科《一面》导学案及检测试卷(小编推荐)
xxx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xx校区
七 年级 语文 学科 导学案
第一周 第 1、2 课时 NO: 2
【课 题】 《一面》 【课 型】 讲 读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文章抓住外貌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精神形象的写法;掌握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了解本文的记叙顺序。
过程与方法:
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与作者的写作思路;揣摩文章遣词造句中浓烈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思念和尊敬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通过人物速写,掌握观察人物、描写人物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鲁迅先生关心培养青年,“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以及与敌人顽强斗争的意志,培养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3、选材典型,小中见大有写法。
难点:
1、语言中的感情色彩。
2、文中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知识准备】
一、预习内容
1、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鲁迅给他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
请写出相关的句子。
印象是: 相关句子有:
3、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自行查找《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疑难问题:(留下两行空白,学生填写)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依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虐()待 摩suō()jiǒng()相 抖擞()颓()唐 chóu chú()不能自yǐ()
2、找出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特征的“中景”“近景”、“特写”的语句,思考:作者为何这样处理? 中景: 原因:
近景:
原因:
特写:
原因:
3、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二、合作探究:
1、作者写鲁迅先生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一个字表达)?并分析描写这一特征有什么作用?
2、“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
3、“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4、文中说:“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意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5、最后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能自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拓展提高:
1、你觉得应该如何理解课题《一面》的含义?
2、运用与实践
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但不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要求: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四、达标检测: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
1、注音写字 发liǔ()zǔ zhòù()()马 zōng()船cāng()xī 灭()pū pū()()duó步()zì()情 手wàn()tuí唐()摩suō()抖sǒu()kāi()油 chóuchú()()
2、下列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A、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B、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C、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统统都知道了一样。D、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二、课内语段阅读
甲: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乙: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丙: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在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拿烟后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1.文中三次外貌描写都提到“瘦”,这样写的目的是-------------()
A.强调鲁迅先生有病,身体很不好。B.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身体的担心
C.衬托鲁迅先生艰辛劳累的工作。D.暗示鲁迅先生的生命已经不多了。2.从观察的角度比较分析,三次外貌描写有何不同?
甲_______ _ ________乙________ _____ ___丙___________ _____ 3.这三段外貌描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甲、乙、丙三段文字,作者通过对鲁迅肖像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位
______ 的人。三、课内拓展探究
指出下面各句中破折号的用法。(破折号的用法可以有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话题转换 C.表示事项的列举分承 D.表示声音的延长E.表示插说 F.表示话没说完)
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50上下的中国人……---------------------------()
2.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3.这时,我忽然记起那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4.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5.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6.放到他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四、课外拓展阅读
轻轻地抱住母亲
①母亲已经70多岁了。70多岁的母亲在胆囊切除手术中受尽了磨难,本已衰老的母亲更加虚弱了。母亲在病床上躺着,想动一下都非常困难。那天晚上,母亲下床小解后怎么也上不了床,当时,我就那么轻轻地一抱,就把母亲抱到了床上。也就是这轻轻的一抱,竟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②上了床,母亲不愿躺下,就那么实实在在地靠在我的怀里。那时我感到了我胸脯的宽厚,也感到了母亲的瘦小。我搂着母亲,并且轻轻地晃着,母亲那一头苍白的头发,散乱在我的眼前。我低头给母亲梳理头发时,母亲的双眼闭着,眼角却溢出了几滴泪水。我给母亲擦泪时母亲说:“你小时候,我就是这样抱着你,你不老实,老是乱蹦乱跳。”我说:“妈,你想我抱着吗?”母亲说:“想,抱着我,我心里就踏实。”我的眼睛湿润了……母亲说着就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于是,我就那么一边轻轻地抱着母亲,一边微微地晃着。我感到有一股爱的暖流在冲撞着我的心扉,我感到我强壮的身子就是母亲的靠山,就是母亲的胆量,就是母亲的渴望……我的泪,竟忍不住掉到了母亲的脖子上。
③把一个人抱在怀里是因为心中有爱,那是一种深沉的爱,一种无法描述的爱,一种比任何语言的表述都要博大凝重的爱。小时候母亲经常抱我,抱着我下地,抱着我拾柴……我要是乖巧,母亲还会亲我的脸蛋儿,我这时就会搂住母亲的脖子,那是一种渴望,一种依赖,一种让我终身难忘的幸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就不愿再让母亲抱了,最多会让母亲扳着脸看看我胖了还是瘦了。当我长到渴望和异性亲热的时候,我会与女友激情拥抱,甚至热烈地亲吻,却不再愿接受母亲的双臂和胸怀了。这时的母亲,就只能用慈祥的目光,或是我喜欢的食物来表达她深深的母爱了,而我也再没有搂住母亲脖子的渴望了。但就在那个晚上,我抱着母亲时忽然感到,我就像重新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里一样,那么甜蜜,那么幸福。
④又一个晚上,母亲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到夜里10点钟时,母亲说:“我想睡了。”我说:“妈,我把你抱到床上吧。”母亲说:“中。”于是,母亲就搂住了我的脖子。母亲比过去明显胖了。我抱着渐渐康复的母亲向床边走去的时候,母亲满脸的笑容。我知道母亲在我的轻轻一抱中感到了甜蜜和满足。我感到我幼小时的形象和母亲叠在了一起,那是人生漫长的旅程,也是母子亲情的融合,更是母子之爱的结晶和升华。我把母亲放在床上时,母亲竟然出乎我预料地说了一句:“好幸福啊。”继而就是响亮的笑声了。
⑤我在这笑声里充满惭愧。我们会激情满怀地抱住亲爱的妻子去倾吐炽热的情恋,我们会喜不自禁地抱着儿女去倾吐脉脉的爱意。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去抱一抱年迈的母亲,去倾诉那份人间的挚爱和亲情呢?……
1.从全文看,题目“轻轻地抱住母亲”中的“轻轻”一词用得很形象,请分析“轻轻”一词的含义。
答:
2.第一段中“也就是这轻轻的一抱,竟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使“我”的心灵受到强烈震动的原因是什么? 答:
3.请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将病中母亲的肖像描绘出来。
答:
4.对本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以“轻轻地抱住母亲”为线索,着重描述了“我”抱住病中母亲与渐渐康复后的母亲的动人情景。
B.文章最后一段直抒胸臆,抒发了对母亲的愧疚之情,感情真挚动人。C.为了引人人胜,本文运用了倒叙和插叙的叙述方法。
D.本文描写细腻,语言朴实自然,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深的母于之情。5.你喜欢文中的“我”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
《一面》同步训练参考答案:
一、1、略
2、C
二、1.C 2.甲:从远处粗线条地勾勒;乙:从近处细描;丙:面对面仔细地观察(或说特写)3.突出鲁迅的外貌的主要特征——瘦,表现了他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4.为革命(为民族、为国家)忘我工作(忘我工作为国担忧)痛恨反动派,意志顽强。
三、1.E
2.A
3.F D
4.B
5.A
6.B
四、答案:1.“轻轻”写出了儿子抱着母亲时动作的轻柔以及那种生怕有所闪失的心理,(1分)表现出对母亲的敬重、体贴……(符合题意即可)2.原因是(1)没有想到母亲是这样瘦小、虚弱;(2)成人后“我”从来没有这样亲近过母亲,这一抱,我重新感到了一种幸福,一种甜蜜。(答到意思即可,答对一点给1分,共2分)
3.抓住“衰老”“虚弱”“瘦小”“散乱苍白的头发”等来描写。有“衰老”,“瘦小”“头发苍白”即得满分。
4.C
5.从“我”对母亲的孝顾、对母亲的真挚情感等方面来组织文字,言之成理即可: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苏教版
第1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一、了解中国革命经过的艰苦道路,懂得中国人民为取得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激励自己缅怀先烈心向党,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二、学习按照空间顺序、方位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三、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教学重难点
学习按照空间顺序、方位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 教学步骤:
一、引导观察,激发思考。
1、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请大家先看大屏幕,你能说出屏幕上的这座建筑物的名称吗?看到这座纪念碑,它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如果让你不看课本试着说明它的结构与造型,你准备怎么介绍?
(学生发表意见后激发学习欲望)
2、师:为什么我们今天对这座建筑物的结构、造型说不清楚呢?一是由于我们没有仔细观察过实物,照片上的题词、碑文、装饰等印得不清晰,二是由于我们还没有掌握按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课文,去看看作者新华社记者周定舫是怎样介绍说明纪念碑的。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读准下列词语的读音,并解释它们的含义。
瞻仰 镏金 重幔 庑殿 上溯 挑衅 逾越 天堑
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审视标题,分析作用
(1)齐读标题,分清主标和副标(2)介绍标题常见作用:暗示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旨、体现感情基调、点明行文线索(3)大家从今天的课文标题里了解到文章的那些信息呢?
用心
爱心
专心 1(讨论明确:文章标题表明了作者要歌颂的对象,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副题标明文章要具体介绍的对象。“瞻仰”一词则透露出文章的感情基调。)2.,理清结构
(1)刚才同学们从标题中的“瞻仰”二字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民英雄的无比崇敬之情,那么文中哪些语句直接流露出作者对先烈们的敬意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生发言明确:第一自然段和第十一自然段各有一句。)
(2)这两句都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敬意但背景不太一样,谁来说说有什么区别?(生发言明确:前者是瞻仰前的心情,后者是瞻仰后的深切感受。)追问:那中间第2—10小节写的是什么内容呢?(明确:具体介绍纪念碑)
三、抓住线索、探究顺序
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对课文内容有了大体了解,接下来我们重点要学习的是本文说明的顺序。作者要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准确地、有条不紊地告诉读者,必须讲究说明的顺序。
1、探究一:首先,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到读者的面前来的?请同学们阅读第2至4自然段,划出表明作者行踪活动的关键词语。(明确:从“东长安街”出发,先“进入广场”,再“越过广场”,进而“踏着石道”,然后“走到碑前”,接着“踏上台阶”,而后“到了平台”。按照作者的活动顺序把纪念碑介绍到读者的面前。)
2、探究二:怀着激动崇敬的心情,作者来到了平台仔细瞻仰纪念碑,他会怎样向读者介绍纪念碑的雄姿呢?请同学们认真聆听老师和两位同学的合作朗读,按顺序找出第4、5自然段中体现纪念碑结构组成部分的词语。
(明确:由下而上:汉白玉栏杆——碑身正面(题字)——碑身背面(碑文)——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小碑座——碑顶)
3.质疑:请同学思考既然按照由下而上的空间顺序,为什么“小碑座”不放在“碑身”前说明呢?“大碑座”又为什么不紧接着“平台”“汉白玉栏杆”加以介绍呢?这样是否显得杂乱?(讨论后明确:说明纪念碑的结构基本上按照由低而高、由下到上的顺序,但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把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的装饰花纹和小碑座四周的雕刻花纹集中起来写,阐发花纹的象征意义,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寄寓对先烈的崇敬。碑座总是在碑身的下面,这是众所周知的,不会引起误解。
大碑座四周的十块大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作者另列开来进行说明,为的是突出
用心
爱心
专心 中国革命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和为了自由、解放,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4.探究三:理清十幅浮雕的内容及所展示的历史事件。思考这十块浮雕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十块大浮雕是按照方位的顺序加以说明的,从碑身的东面起,依次到南,到西,到北。这个顺序正好与浮雕中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相吻合。)
五、感悟主旨
1.为什么在浮雕上反映这八个历史事件? 2.人们为什么要修建纪念碑?
六、布置作业
如果要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增加建国以来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人民英雄的浮雕,你认为应该增加哪些?为什么?请把你的想法写在今天的日记上。板书设计:
特征: 巍峨 雄伟 庄严
顺序:活动 空间 时间 艰苦道路 光辉业绩 巨大代价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导学案《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
主备人:
时间:2011。5。5
审核:七年级组: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
《夸父逐日》
一,导入新课
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上个学期我们知道了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对照课文下注释及词语手册,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交流.逐走: 欲:
河:
大泽:
邓林: 2.学生口译课文,同桌补充并指正.(参考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3.全文仅37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的?
4.这篇短文的主要写了什么
三.精读分析
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如何评价 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3.成语“夸父逐日”后来有什么意义?
4.熟读课文.四.小结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共工怒触不周山》
(一),整体感知
1.“不周山”释义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2..熟读课文,对照注释及词语手册,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生生交流.3.学生口译课文,同桌补充纠正。
(参考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怒而用头去撞不周山(触:碰,撞.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4.熟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
1.“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2.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3.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三)小结
本文通过叙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日,月,星辰移位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文章行文简洁,全文虽然不足一百字,但是情节完整,层次分明,想象丰富,气魄宏大.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
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拓展训练:
1.余光中的诗 夸 父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只是落日的背影。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结束,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这就是逆向思维。)2.《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 “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 ;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3.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作业:
1.朗读背诵两篇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及〈探究〉
第五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精选
《繁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2.运用联想和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二、预习导学
1.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⑴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纳凉 模糊 摇摇欲坠 半明半mèi()shà 眼()()火虫 ⑵文学常识填空
《繁星》作者(),我国现代的()家、()家。他所创作的小说《《 》、《 》合称为《激流三部曲》。2.有感情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yíng》、⑴用横线划出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时间、地点,用波浪线划出三次看繁星的情况和感受的词句。
⑵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由此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
二、合作研讨:
1.比较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情景与感受的不同之处,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2.课后探究、练习二
3.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体会这些语句的精妙之处,并说说其表达的作用。
三、拓展延伸
请说出古诗词中描写星空的句子和现代汉语中与星星有关的成语。句子()成语()
四、当堂检测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船cāng()静jì()yíng()火虫 2.说出此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对此进行具体评析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文精当的选材,结构上的前后照应及描写情状的方法。(2)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的意境之乐。
2、过程和方法: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了哪些内容,读中注意圈点勾画。(2)精度探究,揣摩文章的思路层次,寻求过渡语段,感悟文中蕴含的感情因素。
(3)比较阅读,将本文与后面的几篇文章从内容、情感、结构、语言等方面对比阅读,找出异同点,加以感悟、品味。
(4)心领口诵,在反复诵读中引起感情共鸣,积累语言,形成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精神生活的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二)难点:
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明做人之理。
2、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想
1、第一课时: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在独立、合作研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理解本文选材的精当,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第二课时:讨论、品味语言。小组讨论交流,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对精神生活的描写,进一步体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
四、学习方法: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五、教具: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选材的精当。2、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二、课前预习预习内容及要求: 1、自学生字词:
徜徉 浩淼 绚丽 雨晦 镌刻 雕镂 婵娟 感慨万端 谆谆教导 搜索枯肠 2、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镇江人,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本文是于漪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1999年第七期(初中版)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3、搜集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三、导入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今天,我们就到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中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四、预习展示
1、展示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效果 2、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课前搜集)
五、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了解内容,能复述出所回忆的四件事。
(1)学生自由朗读。(朗读要求:准确、流利,尽量做到有感情。)(2)概括文中所写四件事:
(一)读《水浒传》
(二)读《千家诗》
(三)听老师教《南乡子》
(四)听老师教《南归》
(3)复述四件事:
方法指导:复述事情大体过程,抓关键语句。小组交流、补充,推举一人,准备全班复述。全班交流。
2、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1)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2)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精当在何处?
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四件事情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要言不烦。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说,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个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六、小结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七、作业
1、熟背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中诗句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安恩和奶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能简单概括故事内容。
2、通过课文研读,能够把握安恩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3、通过探讨,能理解小说巧妙的情节构思,体会其对于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理解安恩对奶牛的深厚情感及淳朴、善良、慈爱的人物特点。
2、把握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中安恩对奶牛特殊的情感及其生活态度。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看图片《狗狗,你是我的朋友》导入,让学生畅所欲言看了图片的第一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动物和人之间关系的文章,作者是著名的丹麦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尼斯-延森。他的作品曾给无数心灵以感动、教育和启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安恩和奶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复述故事内容。
2、在复述的基础上,概括故事内容。
三、研读课文,认识人物,理解主旨
1、读这篇小说时,你对后面发生的事有没有自己的猜想?有哪些是你没想到的?
小结:故事结尾的出人意料
2、作为读者,在谜底揭晓之前,我们很难想象得出安恩带奶牛到集市上做什么来了,来到市场进行牲口交易的人们更想不到,所以在安恩拒绝了众多的买主之后,终于有人对此寻根究底,不断追问。最后一个买牛人所提的几个问题很耐人寻味。请你谈谈他四句问话的思路。
“那么,它是已经卖了不成?”——已经卖出,所以不再理睬别人。“是吗?那么干吗老站在这里?难道是让这头奶牛出出风头吗?”——既然不卖,为什么要来这里?“是你自己的奶牛吗?”——有可能她不是奶牛的主人(看看她的衣着),不能卖。“难道你站在这里是为了拿大伙儿开心吗?”——既然是你的,却又不肯卖,实在不可思议!
小结:集市是做买卖的地方,买牛人对安恩带着奶牛到集市不卖有很多猜测。他的话都是根据安恩的回答而问的,完全符合正常的思维。这四句话有理有据,义正词严,掷地有声,由猜测到质疑最后到愤怒,步步深入,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3、那么被质疑、责难的安恩呢?她为什么坚持不卖奶牛? 学生结合具体内容谈安恩和奶牛的感情。
小结:安恩对奶牛,喜爱、尊重、怜惜、爱护,奶牛是她生活中的伙伴,她把奶牛当成和自己同类的生命看待。
4、你喜欢安恩这一人物吗?你觉得她是怎样一位老人?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学生结合具体内容探讨安恩勤荣、朴实、善良、富有爱心、热爱生活的人物形象。
教师随机点评小说运用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结:人物形象及情节特点。
情感诵读最后一段。
5、总结:对课文教学要点的理解。
师:随着我们对文章的解读,安恩,这一平凡农妇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她勤劳、朴实、善良、富有爱心,她把奶牛当作自己的同类,带着奶牛到集市上散心,把尊重生命做到了极致,这一人物形象也因之展现出高贵的人性之美。“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
6、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课上到这儿,似乎该画上句号了。但老师想请同学们再进行深一层的思考:从安恩身上,我们还能读出点什么?旧衣破衫,老牛相伴,闲适安然,传递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探讨。我们更可读出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在里面,一种淡泊与坦然的生活态度。
四、联读《钉子户传奇》,比较两位老人身上的相似点
学生讨论、比较二人相似点:
她们都并不富有,她们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坚持。
她们固执的外表下,是澄澈的心灵,她们在简单朴素的生活中,得到了平凡的快乐。她们简单的愿望、本色的心灵引发人们对生命、对生活的深入思考,让人感悟精神的力量。梅斯菲尔德正是现实版的安恩。
五、总结
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解疑的过程,最初读这篇文章,我们心中满是不解和惊奇,随着我们的深入阅读,一种温暖温馨的感觉逐渐升起,而且越来越浓,安恩,这一平凡而特殊的形象清晰地走近我们的心灵,我们被她感动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启迪人生,升华灵魂。
六、拓展
扣单元主题,漫步文学经典人物画廊,体会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亲近文学的感情。
七、作业
以“我对安恩说”为题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学习本文的感受。
教学反思:《安恩与奶牛》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构思很巧妙,语言很朴实,但人物形象却很鲜活。像这样的小说初一的学生一下子就能看明白它“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节特点,但要真正读懂人物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安恩和奶牛虽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平凡事,但我们在平凡中要读出她的不平凡,小说主要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方面凸显人物特点,人物描写方法也是初一的孩子刚刚接触到的,因此我把细读文本,读懂人物作为本文教学的关键,这样也使得教学目标比较简明,即在读懂人物中理解小说主题,课上收到了较好效果。
关于小说的主题,我理解为两个层次,一是安恩的善良,既关心奶牛的物质生活又重视奶牛的精神需求,把对生命的尊重做到了极致,这是学生能够把握到的。二课上到这儿,我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安恩身上我们还能读出点什么,我想让学生读出了安恩身上的淡泊坦然的生活态度,而且我又设计了《钉子户传奇》的比较阅读,对于这一点,有些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感悟到了,但有的孩子并未理解,主题或者说拓展延伸是否有拔高之嫌,还值得我反思和大家商榷。
十一、端午日
学习目标
1、通过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
3、让学生感受桨手的风采,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导学提纲
课下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端午节是怎么来的?端午日有哪些习俗?
一、自主学习自由读课文
1、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补充整理到课本课下注释1中。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1)茶峒()(2)泅水()(3)擂鼓()(4)zhàn()酒(5)划jiǎng()(6)缠guǒ()3.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掌握的字词,请写下来。
4、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一下在端节 这一天茶峒人民举行了哪些活动?
二、探讨,交流,合作 精读赛龙舟的片段,要求
1、课文写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时的外貌和动作,运用了哪些准确而生动的词语?请把这些词语圈点出来,体会这些词语对表现赛船场面的作用。
2、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
4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啦,是不是?所谓的“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既然奖励不丰厚,那你认为龙舟比赛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三、拓展
眼下,越来越多的洋节日(例如圣诞节)在中华大地悄然兴起,你对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四、归纳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感触?试用文字表述。(不少于200字)
课堂反思:
本节课内容主要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由于本届学生素质较差,所以我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尽量全面而又不太深,学习目标具体简练,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展示,做学习的主人,文中多出结合了多媒体展示,提问和追问效果都很好,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节课能顺利完成,基本上算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