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望海潮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4柳永词两首(2课时)
设计人:牛向军
审核人:杨艳丽
使用教师:
上课时间: 班级:
姓名:
总第37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2、反复吟诵诗词,品味语言,发挥想象,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3、学习铺陈手法。【重
点】: 说出作者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难
点】: 准确把握作者情感。知识链接:
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时代),盛行于(时代),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 ”“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一、导入: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时代)词人。原名,字,宋工部侍郎柳宜的幼儿,排行第七,和哥哥三复、三接都有文名,号“柳氏三绝”。他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写作背景】: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
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是天下景观。调名当取其意。
二、诵读全词,整体感知 点拨:把握词的感情基调,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 之情,正确把握读音及停顿。给加点字注音:罗绮 叠巘 ..
三、品味语言,探究鉴赏
(一)、全词描绘了北宋时期杭州的景象。上片描写了杭州的。写法上层层铺叙.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入。各句均有不同侧面:东南形胜——从(角度)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从都市角度落笔,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从历史角度。“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就“ ”一句进行铺展描写。“参差”二字,写出了 的景象。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天涯” 侧重刻画“形胜”,只选择了哪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侧重突出了杭州的。一个“竞”字,写出了。这几句具体描写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二)词的下片,写了 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箫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说日后把杭州美好的景色描画下来,等到去朝廷任职的时候,就可以向同僚们夸耀一番了。
(三)“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哪两个词用得好?若将“卷”字改为“推”字好不好?为什么?
(四)这首词是投赠之作,这一写作目的对于它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影响?
四、小结:
五、拓展延伸:杭州西湖是美的。古代诗人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很多.你能举出几例吗?
六、反馈检测:
《望海潮》一词描绘了一派 都市生活景象。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七、师生反思
【课外阅读】
柳永<凤栖梧>欣赏
蝶 恋 花① 【宋】柳 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②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③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④对酒当歌,⑤强乐还无味。⑥ 衣带渐宽终不悔,⑦为伊消得人憔悴。【作者】
柳永,字耆卿,初号三变。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 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 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 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 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
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 《乐章集》。【注释】
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②危楼:高楼。③黯黯:迷蒙不明。④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⑤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 行》。当:与“对”意同。⑥强:勉强。强乐:强颜欢笑。⑦衣带渐宽: 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品评】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 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 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 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 发。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 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 二字,若有万千思绪。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 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 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 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 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 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 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 婉矣”。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 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 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解释:衣带越来越宽松,我始终不曾懊悔,为了思念她,我宁可自己容颜憔悴。
第二篇:望海潮 学案
《柳永词两首》学案
班级:姓名:编号02-01
在美国,有一部小说酿成了一场大战,就是斯陀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林肯总统接见斯陀夫人,说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在中国,据说有一首词也曾经引起一场战争,知道是哪一首词吗?柳永的《望海潮》(金主完颜亮读了《望海潮》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看看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竟然使堂堂金国皇帝都对杭州垂涎欲滴?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而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反映了柳永当时的这种复杂心情。【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文体知识及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有感情地吟诵本词,品味语言,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3.学习作者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背诵两首词。【学习重点】有感情地吟诵本词,品味语言,理解意境。【学习难点】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课时安排】5课时
【自主预习案】
【学习过程】
一、基础达标
(一)字音、字形、词语。(自主完成《高考调研》夯实基础一、四)
(二)了解文体知识。
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宋词风格上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___________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___________、辛弃疾等。词的分类:
按结构分为:按字数分为:
单调 —— 一片(阕)小令 ——(58字以内)双调 —— 两片(阕)中调 ——(59—90字)三叠 —— 三片长调 ——(91字以上)四叠 —— 四片
(三)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了解。(见《高考调研》整合常识部分)
(四)初读两首词作,读准字音、断句。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琦,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合作探究案】
【学习过程】
一、再读《望海潮》,思考下列问题:
1.直译全词,同桌之间互相翻译一遍,老师抽查互考。(重点词解释在课本上)2.请同学们用“„„之美”的格式概括本词的上下阕内容。(口头陈述,写在课本上)
3.如果你是金主完颜亮,词中哪些内容会让你对杭州垂涎欲滴,从而起侵略占有之心呢?联系诗句,说说理由。
4.在“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中,若将“卷”字改为“推”字好不好?为什么?
二、再读《雨霖铃》,思考下列问题。
1.直译全词,同桌之间互相翻译一遍,老师抽查互考。(重点词解释在课本上)2.请同学们概括本词的上下阕内容。(口头陈述,写在课本上)3.开篇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有何作用?
4.这首词是如何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提示:意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
5.《雨霖铃》表达离别之情最为动人,同学们在词中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赏析。
【巩固训练案】
背诵、默写。《望海潮》《雨霖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高一语文教案《望海潮》
《望海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了解作者。
3、学习诗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正确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教学重点:
1、这首词的写景特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名句欣赏。教学流程:
一、导入:知晓背景。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云„„此词流播,金主亮闻之,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都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堪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能铺陈其繁华。同时,这首词也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就写了这首词进献。(课件摘录课本注释二)
《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调名当取其意。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
2、在疏通词意的基础上思考:此词描写的是钱塘即杭州,那么作者笔下的杭州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呢?
3、了解大意,注意诗歌翻译:
4、本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提示: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等方面。
三、再读词文,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首句: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东南”,就方向言;“三吴”,就地点而言。交代地理位置空间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引起人的阅读期待:是何处如此占尽天时地利?下句紧接着作了回答:“钱塘自古繁华。”“自古”突出了杭州历史悠久,繁华富庶。
2、下接三句:
分别就首句中的“都会”、“形胜”、“繁华”,作出形象的说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啊。走近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参差”形容楼阁高下不齐,“十万”指人口众多,未必是确数。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视线从城内转到钱塘江边,来写“形胜”。高耸入云的古树围绕着江堤,汹涌的江涛象发了怒一样奔腾而来,激
起如霜如雪的白色浪花,壮阔的钱塘江就象一道天然的壕沟阻挡着北方敌人的进犯。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镜头移近,来街市上走走看看。珠玉宝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人们的衣饰更是鲜丽豪华,竞相斗艳。“列”、“盈”、“竞”把经济繁荣、生活富庶奢华落到了实处。
课件展示: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3、下片:
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锦山秀水实在是清丽可嘉;
更美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 “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嬉嬉钓叟莲娃”,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课件展示:“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提
示: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4、“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音,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潇洒。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至此,才彰显了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异日”“归去凤池”是对孙何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而这“好景”足以向朝廷中人“夸”,又使这祝愿归结到了对壮美秀丽的杭州的赞美上。
四、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讨论: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提示: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第四篇:初三年级政治学科导学案
初三年级政治学科导学案
课题 广泛的民主权利 主备人 徐超日期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公民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
2、认识公民珍惜民主权利、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
3、理解正确行使民主政治权利的基本要求。
4、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不断增强公民意识。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珍惜民主权利、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2、教学难点:公民行使民主政治权利的基本要求
【导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在5-8分钟时间内,自主阅读全课,独立完成问题并在疑问处作标记)
(一)基本问题
1.我国公民享有哪些民主政治权利?有何特点?
2.我国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其含义?享有该项权利的资格?
3.监督权的具体内容有哪些?行使监督权的具体途径?
4.我国公民如何珍惜民主政治权利(或正确行使民主政治权利)?
5.如何理解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
(二)自习检测
1.在我国,国家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人民民主是________、_______的民主;
2._________________是公民行使国家权力,参与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3.我们每个公民应该树立________意识,____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政治权利及自由;
4.在我国,权利和义务是________,权利是履行义务的________,义务是享有权利的________。
二、共同探究
活动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011年9月15日人民网刊发《选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能随意解读》文章,就网上一篇题为《人大代表候选人是否有条件限制?》的文章进行评 1
析,该文随意对选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进行解读,说什么“有选举权不一定就有被选举权”、“‘五种人’是没有被选举权的”、“文盲或准文盲不宜作为人大代表候选人”等等,该文对选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解读,不符合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有必要加以纠正。
问题:①说说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含义。②文中“有选举权不一定就有被选举权”、“‘五种人’是没有被选举权的”、“文盲或准文盲不宜作为人大代表候选人”,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③我们初中生能否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为什么?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把法定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与一般意义上的选举(如选举班委等)加以区分,明确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含义;
2、认识到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行使国家权力、参与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3、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选举资格,明确选举资格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二是年满18周岁,三是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
活动二:六项政治自由
2012年12月3日,网友“周禄宝”通过其微博发布消息,称兰州市长袁占亭佩戴多块名表。对此,甘肃省纪委目前已介入调查。“陕西表哥”杨达才未能走过“名表门”,“兰州表叔”看来也有点玄。“博客”是Internet上一种新兴的个人信息发布形式。通过博客,公众可以随时、及时地发表各种个人的想法和观点。中国博客的发展非常迅速,其数字也相当惊人:2003年中国的博客数量为20万,2004年增长到100万,2005年中国博客用户已将近1000万,截止目前,中国博客用户达到4698万。
问题:①中国博客的发展,为公民的哪一项政治自由提供平台?②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公民享有哪些政治自由?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集会、游行、示威和结社,同时以中国博客的发展为背景,了解互联网发展新的意义,以及实现公民政治权利新途径。
活动三:监督权
材料一:2011年7月19日,新浪网刊发新闻,连云港市东海县桃林镇村民举报本村石英加工厂十多年来公然向当地的水源地排放污水,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
材料二:周久耕,原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2008年12月因对媒体发表“将查处低于成本价卖房的开发商”的不当言论,以及被网友人肉搜索,曝出其抽1500元一条的天价香烟,戴名表、开名车等问题,引起社会
舆论极大关注,人送其“最牛房产局长”、“天价烟局长”等多个极富讽刺意义的称谓。2009年10月10日,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周久耕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没收财产人民币120万元。
问题:①材料一中村民行使了什么权利?材料二中网友行使了什么权利?②除了写信,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行使这些权利?③联系材料谈谈,公民行使这些权利有何意义?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认识到批评、建议权和申诉、控告、检举权的区别;
2、使学生了解行使监督权的途径,认识到这些权利的可操作性;
3、明确行使这些权利的意义,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对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可引导学生从对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自身、社会进步与发展等方面加以分析。
活动四:正确行使民主政治权利
材料一:某村青年刘某在本村村委会换届选举中,通过拉拢和贿赂部分选民的不正当手段,当选为新一届村委会主任。经群众举报,有关部门依法宣布选举无效,刘某也受到法律的制裁。
材料二:胡某在很多论坛发布题为“某地惊现多起连环杀人案”虚构的帖子,引起当地市民高度紧张。警方对胡某处以治安拘留。
材料三:唐某因对所在单位领导不满,便通过编写打油诗、匿名信手机短信等方式,诽谤该领导同志,被追究了法律责任。
问题:①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正确行使政治权利的基本要求有哪些?②结合材料和我们的学习生活,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权利与义务关系的。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教师引导。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认识正确行使政治权利的基本要求;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行为,在认识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基础上,约束自己的行为,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活动五:珍惜民主政治权利
问题:公民珍惜民主权利、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有何重要意义?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
明确“公民珍惜民主权利、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有何重要意义”是本课的落脚点。明确这一意义,更有助于情感目标的达成。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公民个人、政府机关民主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加以探讨。
【课堂小结】:在我国,国家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人民民主是广泛的、真实的民主。每一位公民必须珍惜和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课堂检测】:
1、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是()
A、言论自由B、批评和建议权C、监督权D、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李某以为在网络上爱怎么说都可以,于是捏造事实,在网络上散布单位领导作风不正、贪污腐败的帖子。被公安机关以治安管理处罚。这个事实说明()
A、言论自由是不存在的B、要禁止在网上发帖子
C、自由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行驶D、公民在法律上的言行不受法律约束3、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高票通过了《物权法》。《物权法》从起草到通过,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历经8次会议,100多次修改。该法规定:“国家的、集体的和私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物权法》的制定过程及规定表明:①在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②人民群众可直接参与立法、制定法律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最高立法权④我国法律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4、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省、直辖市,应有农民工代表。
(1)说说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含义
(2)初中生能否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为什么?
(3)在讨论《决定》时,有代表指出:“在人大代表中吸纳农民工代表,说明国家已承认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政治地位。”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五篇:《春望》 导学案
《春望》 导学案
【学习目标】:①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学习重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学法指导】学生课前通过阅读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自主预习,了解诗歌的作者、作品、创作背景,掌握生字、生词的意思,弄懂诗歌所用典故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疏通诗句的基本意思。
‚通过反复诵读,基本了解诗篇的主题。
ƒ自主尝试完成课后“积累”三题,重点完成一、三题。
【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ƒ翻译诗句,了解内容,总结诗歌主题。
【导学问题】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曾经在《春思》中写道:“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那么作为与其并驾齐驱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又在春日中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请从《春望》中查找写景句写在下面)
【学习过程】
一、制作作者名片(填空)
中文名: 杜甫 别名: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唐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出生日期: 712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三、朗读诗歌
1、自由朗读两遍。(不会的字查找字典)
2、边读边看课下注释翻译诗句。
词语解释:国:。破:。深:。
城:。感时:。
恨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 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