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14:0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共)》。

第一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共)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历史就这样悄悄无声的滑过,生活在这个安宁和平的国度,似乎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生于欢乐、歌声、笑语,甚至泪水和痛苦都那么微不足道,一切理所当然的习以为常。然而,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我们仰望的每一分天空,都浸透了先烈们殷红的鲜血——曾经刻骨的痛苦、绝望,曾经掷于绝地的坚忍、信念,在这欣欣向荣的苍茫大地上上演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厮杀——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无数人民英雄前仆后继!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亿万人民在天安门广场前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人民英雄则矗立在我们心中,永垂不朽!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945年8月,蒋介石三发电报邀毛泽东就“国际、国内重要问题”赴重庆谈判,那一刻,我想很多很多人宁愿相信那是真的,幻想着和平鸽降临,不再哀鸿遍野,不再伏尸百万、血流成河,然而现实总是经不起推敲,当一切端倪初漏水面,蒋介石单方撕毁双十协定,拉开了三年解放战争的序幕。黎明前的黑暗总让人感觉有些绝望的漫长,从防御到反攻再到决战不是单纯的伤亡人数那冷冰冰的数字所能诉说得清的惨烈,即使是孩子也没有哭的权利,更不用说幸福了。而今天我们还剩下什么呢?生活中充斥着iphone、ipad,谈

话离不开绯闻、dota,每天关心着漂亮裙子、精致妆容、游戏装备,考试低空飞过、高喊着60分万岁„„“饱暖思淫欲”真真切切在我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谈什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谈什么“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不应只是刻在纪念碑上的一段毫无感情的文字,更应该刻在我们的脑海里,心头上!我们不用抛头颅、洒热血,只需简简单单铭记,踏踏实实学习,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犹记五四运动,青年学生登上历史舞台,“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一个、两个、一百个、一千个学生走上街头,聚会演讲,从北京到上海,由北至南,是青年学子们发出“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的强者之音!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正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当我们还不知道的时候,他们已然逝去,当我们还坐在明净的校园里,鲜衣驽马,在最美好的年华里绽放,他们已然定格。历史迫使他们过早的成长,坚强,接受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乃至最后的牺牲都那样夺目!难道不使我们骄傲吗?这一浓墨重彩的一笔,可曾让你胆战心惊?这——是我们的英雄!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840年,英国大炮轰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拉开了中国轰轰烈烈的近代史。这是一部满载中国人民血、汗、泪的屈辱史,但是这也承继着中国数千年以来“一身报国有万死”的傲骨铮铮。谭嗣同临刑前慨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自始,他们是我们的英雄——流血者是为我们流血,流血者是因我们流血。“粪土当年万户侯”,没有因果,不为名利,只一腔热血足以!现在也许很少这样纯粹的人了,物欲横流的社会掩盖了本朴实无华的眼睛,使本“思无邪”的心蒙了尘。我想,总还是有闪亮的晨星,总还会有人去流泪。时间永恒,柔软的力量永远不会被折断。

在莫斯科二战纪念馆里,有一个庞大而奇特的“泪厅”。自高大浑圆的穹顶,垂下数万条眼泪般的金丝线,每一根金丝线上又挂着一串串泪滴般的水晶珠,仿佛整个大厅里都是眼泪,滂沱而下,从横交错。人民对战争的回忆就是眼泪和痛苦,然而,眼泪是柔软的,又最有力量,是一种无声的语

言,有时也代表一种欢乐——因为不管多么艰难,我们最终还是胜利了。所以,人民英雄不需要我们评功摆好,对他们,请不要吝啬你的眼泪,它是你心中最柔软,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第二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印)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合理的说明顺序。

2.在饱含情感的语言中体会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1.理清说明顺序并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预习导学

1. 字音互填,并在横线上补充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zhān仰()丰功伟绩()镏金()挑衅()

重幔()()小wǔ殿顶()窖坑()逾越()天qiàn()发jì()不xiǔ()上

溯()

2.这篇文章作者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以纪念碑的方

位顺序为辅兼顾其他顺序来组织材料。自读全文,请理清作者的活动

顺序(走的路线)。

(按由远而近,直到离开的行踪写)

越过()—踏着()—踏上()—到了()—走下()

—离开()

3.把你知道的有关说明文的知识写在下面。

4.背诵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5.读完文章,你有疑问吗?请将你的疑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情境导入:

整体感知:

①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②理清文章结构,并概括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 ①理清作者写纪念碑的方位顺序。纪念碑结构碑身浮雕

②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③课文中哪句话既体现了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印象,又概括了

纪念碑的总体特征?文中哪些文字体现了这样的特征?请举例说明。

巩固练习: 阅读(4-5)选段,完成各题。

1.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2.碑文所反映的时间及主要历史事件各是什么?

3.依次找出碑身中最能体现说明顺序的词语。

碑身四周——()——()——()——小碑座—

—()

4.选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是,这样表达的好处是: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合作探究

①齐读开头和结尾两节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

受。

②作者在写10幅浮雕时写法有何不同?

③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而又生动,请举出一例来具体分析

3.释疑解难。

4.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1.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

碑,于月日写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从地面

到杯顶高米,用了块花岗石和汉白玉。周围栏杆使用的材料是。纪念碑的碑心石重吨,高米。正

面题词是,是写的;背面的碑文是(谁)起草,书写的。碑身两侧是组成的花纹。小碑座四周雕刻着由组成的大花圈。碑顶是

具有民族传统的。10块汉白玉大浮雕雕在纪念碑的,从东到北共长米,高米。

2.文章是怎样介绍纪念碑的?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①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建筑主体长157.3米,宽98.085米,高32米,总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这座建筑物外型

本身,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

②三峡博物馆依山而建,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站在人民广场仰望,博物馆就像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博物馆外形最显眼的是大面积的弧

形蓝色玻璃幕墙和古朴方正的砂岩外墙。蓝色玻璃象征着水,砂岩外

墙则代表着山,它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

型的圆形穹顶,很像一个巨大的承露盘,一方面取“三峡之水天上来”之意,另一方面,水通过三层叠瀑,一泄而下,与人民广场相连,体

现了三峡博物馆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寓意。

③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为23225平方米,有4个基本陈列,分别是:

反映三峡历史、三峡文化和三峡精神的“壮丽三峡”;反映重庆地方

历史文化源流的“远古巴渝”;反映20世纪重庆城市变迁的“重庆•

城市之路”;反映重庆抗战文化的“抗战岁月”。这里重点介绍前两个

展厅。

④“壮丽三峡”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一楼右侧,是博物馆的招牌展厅。

走进展厅,参观者就仿佛来到了壮美的瞿塘峡。迎面是一幅长9米、高6米的三峡壁画,它与摆放有致的各种三峡石一起,构成了雄伟的夔门、秀美的桃子峰。而此刻参观者的脚下,正踩在一条用玻璃隔水方式营造的长江水上。江水拍岸的声音,川江号子的声音,以及长江

三峡特有的猿啼声,构成了一个真实壮丽的三峡。

⑤“壮丽三峡”展厅摆放了大量天然三峡石。瞿塘峡口切割来的瀑石,瞿塘峡中段的黑石,巫峡切割来的纤夫石、纤夫路,以及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题刻,也被部分切割搬进展厅。目前在全国的博物馆中,还没有放如此大规模大型天然石头的先例。

⑥与“壮丽三峡”展厅相比,“远古巴渝”展厅则显得古朴而厚重。

“远古巴渝”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二楼左侧,展厅面积1160多平方

米,展品逾1000件。这是三峡博物馆文物最丰富的一个展厅,里面的文物80%以上都是1997年以来重庆三峡考古的新发现,这次是首

度公之于众,比如巫山龙骨坡出土的巫山人牙齿和下颌骨化石、兴隆

洞遗址发现的剑齿象牙石刻、奉节鱼腹浦发现的陶片、小田溪出土的鸟形尊等。这个展厅主要靠文物来说话,它要展示远古巴渝文化的客

观存在和无穷魅力。

1.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三峡博物馆的?

2.选文说三峡博物馆的外型“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仔细

阅读文中有关内容,选出下列不属于这种寓意的一项()

A.三峡博物馆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象征着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

B.三峡博物馆的外墙设计集中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

C.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具有极好的采光效果。

D.三峡博物馆的外形具有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内

涵。

3.从文中筛选出相关词语,概括“壮丽三峡”和“远古巴渝”两个

展厅各自的主要艺术风格。

“壮丽三峡”:

“远古巴渝”:

4.请从选文第①、第⑤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分析它采

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说明方法:表达效果:

课后反思:

文章内容清晰,条理分明,只是篇幅比较长学生的理解不够细致,落

实的时间比较长,实际使用3课时。

第三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学生见过纪念碑却不一定有比较深的印象,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习这篇说明文,本人做了一下尝试,教完本文后,有如下几点感想。

一、预习的必要性。

课前先让学生查找资料和图片,在形象感知上先对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了解。结合查找的文字资料,为很好地理解碑文内容作了充分的准备。课堂证明,预习之后在教学时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图表的合理使用。

为了帮助学生能直观形象地了解说明顺序的使用,除了在书本上让学生划出标志性的词句,我还特地制作了一张表格,画了一幅纪念碑方位的简图,然后让学生结合书上标志性的词句,填图,学生根据提示,很快填好图表,然后我按方位顺序依次参观给学生看,并请一个同学在旁边扮演导游,做一个简要的讲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我一起亲身感受了参观的过程,也对什么是空间顺序有了形象的了解,并且更好地掌握了纪念碑的浮雕内容。

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运用

说明方法虽然以前也曾接触过,但往往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所以这节课上,我先带着大家回顾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它们有哪些作用。然后先让学生找出一个说明方法,由我示范分析其作用,让学生从我的示范分析中寻找分析要点。学生掌握要点后,我再让学生在书上划出使用说明方法的语句,并尝试批注分析其作用。最后课堂交流,点评并补充纠错。几个学生下来,就发现这样做是很有效的,学生既掌握了方法,还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介绍某个物品,使用两个说明方法,并在语句后做一个说明方法的分析。这样就又锻炼了学生的笔头表达能力。

第四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案重点

盘龙区汇承中学语文组课程方案设计

授课教师:李薇君

课题: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第一部分 设置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⒈本文围绕中心,按照所瞻仰的路线顺序和空间位置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⒉本文运用色彩鲜明的词语来表达对先烈们的崇敬心情的遣词方法; ⒊教育学生懂得革命

班级:一日期:

(3)(4

课型:新节次:

授课

教学重难点

胜利果实来之不易,要饮水思源,珍惜胜利果实,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革命传统,高举起先烈们的革命旗帜,在新长征中奋勇前进。

1.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和周恩来同志书写的碑文,既是纪

念碑的主题,也是本文的主题,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要引导学

生深刻体会 2.十幅浮雕的描述,是一个难点,教学中要抓住课文的字、词、句及画面特征进行分析,突出文章的主题,学法指导

第二部分 达成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

背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作出决议,在天安门广场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人民英雄纪念 碑收到了200多份的设计方案,1951年国庆决定以梁思成的设计方案为主,再综合另外3个方案来建筑纪念碑。

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碑芯巨

石重达百吨,自青岛运到北京,成品高14.7米,宽29米,厚1米,重60吨。碑身由413块花岗岩组成,碑基由17000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组成,面积3000多平方米。碑座四面嵌着10幅巨大的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与天安门遥遥相对,上有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碑文由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题:

文章以毛泽东同志的亲笔题词作为正题,提示了全文的主题;

副题说明作者是由瞻仰首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去赞颂人民英雄的,这才是全文记叙的内容。这是常见的副题的一个作用──限制规定主题的范围。

(结合提示副题的书写格式。)

二、检查预习。

1.全班朗读课文,结合正音正字。2.补充注释:

⑴、矗(chù)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⑵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垂,流传后世。朽,磨灭。

⑶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

⑷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⑸风起云涌:比喻新的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挡。涌。升起,冒出。

⑹徐徐:慢慢地。

⑺序幕:原指某些多幕剧的第一幕之前的一场戏,以后用来比喻重大事件的开瑞。⑻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⑼怒形于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3.回答:说说本文可以分几部分?

议论后明确:可以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写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开头);

第二部分(2-10),记述纪念碑的位置、环境、建碑的由来、碑型、碑文和十幅浮雕的画面、简要史实(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1),小结瞻仰后的感受(结尾)。(如果有的学生,把第二大部分分为两大部分(第2-5段是一部分,第6-10段是另一部分),也可以。)

四.细读课文、品味细节

(一)⒈朗读第1段,要求节奏分明,有感情;要求全体学生找出这节文字中的动词和形容词,并体会这些词在这里的作用。学生议论,明确。动词──落成、怀着、瞻仰、形容词──崇敬、巍峨、雄伟、庄严。

⒉教师追问:“落成”、“瞻仰”、“巍峨”怎样讲?不用“落成”,而用“建成”、“造好”,不用“瞻仰”,而用“参观”,行不行? 在回答后归纳:“落成”,含有庄重、庆贺的意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意义十分重大,如果用“建成”、“造好”等一般性字

眼,就无法表现作者的崇敬心情。“ 瞻仰”,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对人、对物都可以用,都含有敬意),用它比用“参观”这一类字眼贴切、庄重得多。这种“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是贯穿全篇的。

因此,这一节起了总起全文的作用。

(二)朗读第2-5段。

⒈这四节文字,要求全体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⑴这四节文字记叙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⑵用了哪些词句来突出纪念碑的雄伟、庄严以及烈士们的不朽精神和人民对烈士们怀念敬仰的心情?

⑶三段碑文概括了怎样的史实?为什么要分开来写?

⒉通过议论,明确

第2小节,叙述从远处瞻仰纪念碑,着重交代清楚纪念碑的位置和环境,“从”……和“向”……这两组介词结构,点明了瞻仰的路线,“象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这个比喻,再加上“矗立”这个动词谓语,把纪念碑的雄伟、高大、威武的形象生动地写了出来。天安门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国徽就是以天安门作图案),纪念碑和天安门遥遥相对,即恰当地点出碑的位置,又暗暗点出这无数的人民英雄,正是伟大祖国的骄傲。接着很自然地点出毛泽东同志亲笔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这时还是站在远处看),第一次点了纪念碑和文章的主题。最后用“越过”、“踏着”、“走到”“瞻仰”四个动词交代了瞻仰位置的移动,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同学们写记叙文,往往忘记交代观察点的移动,要很好注意)。“徐徐”,“仔细”这两个词,则扣住上文“崇敬的心情”。

第3小节侧重追述纪念碑的兴建过程,总写碑身的高大雄伟。作者抓住了两个数字和“最大”、“高”、“坚硬”、“洁白”四个形容词语,从高度和建筑材料突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宏伟、壮丽。这节的末了,作者又用“象征着”、“标志着”这两个动词谓语直接点明含义,激发读者共鸣。

第4节写碑身四周的栏杆和碑身的正面、背面。着重介绍题词和碑文。写法上从第2节的远望写到了近观,又照应了第一节的“庄严、雄伟”。先写汉白玉的“美观朴素,洁白耀眼”,象征人民英雄品质高尚纯洁;再写出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因为是近观,所以看清是镏金的。然后郑重地照录了毛泽东同志撰写、周恩来同志手书的碑文。“三年以来”,指从一九四六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我党我军奋起反击,终于推翻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这一历史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以来”,指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整个历史时期;”一千八百四十年”(清道光二十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一年,此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志士和广大人民为反对国内外敌人、曾多次进行英勇的斗争。三段碑文分开来写,由近溯远,层次清晰,表达了人民对各个历史阶段革命先烈的崇敬的怀念之情。

第5小节侧重写碑身两侧、碑座及碑顶,继续写近看。对碑型的描写紧承第四节写碑的正面、背面以后,这节一开始即写碑的东西两侧的花纹装饰,并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接着描写碑座,同样点明这些花朵的象征意义(牡丹表示高贵,荷花表示纯洁,菊花表示坚忍)。这些句子都是既赞颂了英雄们的不朽精神,又表达了作者“万分崇敬的心情”。然后写碑顶的特色。最后概括地对整个碑型作出评价,贴切自然。

(三)指导学习第6段。

齐读第6节、要求学生思考:这节主要记述了什么?这节和7-10节的关系怎样? 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这节总的介绍十块浮雕的面积,耐久年限,雕刻的英雄人物的数字、大小和各不相同的特点。对后面四节来说,它又是一个小的总起,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

(四)指导学习第7段。

朗读后,教师扼要指出:

这节具体介绍东面的两块浮雕:“焚烧鸦片”(1839年)和“金田起义”(1851年)。焚烧鸦片的壮烈行动,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声势浩大的反帝斗争:所以列为第一幅。

对第二幅浮雕作者先点明它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动摇了……基础”。然后介绍画面,用了“风起云涌”这个成语,突出了起义声势浩大。

(五)指导学习第8段。

⒈指名三人分别朗读南面的三幅浮雕。⒉做一个课堂练习(做在作业本上)要求:

①找出描写“武昌起义”这幅浮雕的动词谓语,并用一二句话说明它的表达作用;找出揭示辛亥革命意义的句子;

②找出描写“五四运动”这幅浮雕中所用的形容词语,并说明它的表达作用;找出揭示“五四运动”意义的句子;

③找出表现“五卅运动”这幅浮雕的意义的句子。概括说明“人群后面,隐约看到外滩的海关和银行大楼”这一背景的作用。

⒊在学生分别报告自己的答案并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

第三幅浮雕的动词谓语:摧毁,冲去、冒向、打断、撕碎、践踏这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表达了起义士兵和人民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清王朝腐朽虚弱的本质。“辛亥革命,结束了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这句话点明了历史意义。

第四幅浮雕的形容性词语:慷慨激昂(作状语)、愤激(作定语)、怒形于色(作定语),它们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爱国青年和人们热爱祖国、痛恨卖国贼的感情。“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这句话高度评价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表现第五幅浮雕的意义的句子是:“这幅浮雕表现出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界人民坚强不屈地向帝国主义斗争的情景。”最末一句点出背景,揭示发生运动的原因。

(六)指导学习第9段。

全班朗读后,教师扼要指点:

这节具体介绍西面的两幅浮雕:西面的第一幅(连同前面的为第六幅)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浮雕,这一起义的历史意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展开了……斗争”;

另一幅(即第七幅)写“敌后抗日游击战”,背景是太行山区“雄伟峻峭的半山腰里”,画面上出现各种人物显示了人民战争的特点。

(七)指导学习第10段。

全班朗读,思考回答:作者运用了哪些词,来突出“渡江”这幅浮雕(第8幅画面)的雄壮景象?

议论后明确:运用了“吹起”、“高举”、“发射”、“登上”、“踏着”、“冲去”、“前进”等一系列动词,突出了渡江战役势如破竹,一往无前的雄壮景象。(结合解释“逾越”“天堑”这两个词。)

(八)指导学习第11段。

全班朗读两遍,思考:

⑴这节文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⑵作者在这里用什么方法指出建碑的重大意义?

⑶这节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

议论后明确:

⑴这节文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英雄“万分崇敬”、深切怀念,对纪念碑看了还想再看,舍不得离开的思想感情。文中用“重新瞻仰”、“又一次……默默致敬”这些固定词组生动表达了这种感情。

⑵作者通过谈自己的感受的方法(“我想”),指出建碑的重大意义是:“人们从这里可以了解到……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巨大代价”(“了解到”这个动词,管住三个宾语)。

⑶这一节在结构上起着首尾照应、自然地结束全文的作用。板书:

教学过程

五.研读课

文、回答问题

1.划出参观路线,找到观察点,理清说明顺序

按照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介绍纪念碑 2.找出作者依次介绍了纪念碑的哪些部位?

3.纪念碑的结构

4.重点介绍了哪10座浮雕?按什么顺序来介

绍的?

从东到南到西再到北的空间顺序 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

六.课外探究

烈士们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了,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们能做些什么?

七.小结

归纳中心思想(在同学议论的基础上归纳):

通过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过程的记

叙,热情赞颂了为人民革命事业献身的先烈们的不朽业绩和伟大精神,表达了对人民英雄的无限崇敬和怀念,激励我们高举起先烈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

八.作业布置

第三部分 反馈目标

⒈简述本文三部分的主要内容

⒉回答十幅浮雕的名称(按东南西北的方向

和历史顺序回答)

⒊整理记录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笔记

第四部分 教学反思

第五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学目的

一、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引导学生从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真正含义,激励学生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努力奋斗。教学重点:

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难点:

激励学生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努力奋斗。课时安排:两课时。前置作业:

1、归纳字词。

2、了解说明文知识,包括概念、说明文的分类、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3、找出表明顺序的关键词,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给我们面前?(即作者的活动顺序)

4、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

5、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屏幕上的这幅图时,首先看到了什么?这彩照给了你什么感觉? 学生发言后归纳:首先看到了彩照──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

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一书。该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预习展示。

1.正音正字。(出示投影,要求学生注音)

瞻仰(zhāngyǎng)矗(chù)立 五卅(sà)奠(diàn)基 砌(qì)墙 上溯(sù)伟绩(jì)镏(liú)金 挑衅(tiǎoxìn)逾越(yúyuè)天堑(qiàn)重幔(chóngmàn)不朽(xiǔ)横幅(fǘ)发髻(jì)销毁 践踏 徒手 镶嵌(xiāngqiàn)熊熊火焰 峻峭 老巢 搀扶(chānfú)2.补充解释下列词语。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

永垂不朽:垂,流传后世。朽,磨灭。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走。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

遥遥相对:遥遥,形容距离远。远远地相互对着。

风起云涌:涌,升起,冒出。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当。怒形于色:形,显示、显露。

三、学习了解说明文知识。

1、说明文文体:

说明文体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是对事物作客观说明的一种文体。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等,给人以知识,知识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2、说明文的分类:

从说明内容上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统筹方法》等。从语言表达方式上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3、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特征。

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故宫博物院》和《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都是介绍建筑的,但是两事物的特征不同。故宫是古代君王的活动中心,它的设计就处处反映出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的特点,而人民大会堂是我国劳动人民共商国家大事的地方,雄伟是人民大会堂的特点。阅读说明文要注意抓好说明对象的特征。

4、说明顺序:

要安排好写作顺序,说明顺序一般用以下几种:

①时间顺序:时间先后

②空间顺序: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

③逻辑顺序:

说明文在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和功能时,常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逻辑顺序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特点到用途等。例如:《向沙漠进军》一文,讲了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法,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说明,运用了逻辑顺序。《苏州园林》运用了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

5、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等。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是由说明目的和说明内容决定的。

[举例子]:将复杂的、抽象的事物或概念,用具体、形象、易于理解的典型事例来说明。例如说明死海的“死”,列举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的事例作证;说明死海的“不死”,列举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的事例,让人信服。

[列数字]:一些事物从数量上便于说明特征,可以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例如《太阳》中: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作比较]:把被说明的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显示事物的特征。通过比较,可以认识事物的特殊点、或被说明的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共同点。例如《太阳》中:“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拿地球跟太阳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太阳的体积之大这一特点。

[分类别]:把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说明。[打比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从而把此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例如《太阳》中:“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这打比方,把太阳的形状及会发光发热的特点生动地反映出来了。

[作假设]:例如《太阳》中:“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霜雨露,没有草木野兽,自然也不会有人。”这就强调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作引用]:引用有关名言、资料、典故、诗词、民彦、俗语、传说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例如《太阳》中: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了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

说明方法中下定义与作诠释,作比较与分类别这两类要准确辨析。

下定义与作诠释。下定义即用简明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作概括性的说明,以便确定被说明事物的范围和界限。而作诠释是注释说明,一般对事物作通俗的介绍,对事理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解说。在语言要求上,下定义的语句要求是个明确的判断,语言形式一般为“某某是什么?”或“某某叫什么”语言要求准确、概括、简洁,不允许出现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而作诠释就没有这些限制,只要做到说明准确、严密即可。

作比较与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一般有主有从,主事物是被说明对象,从事物不是要说明的对象,而只是为说明主事物服务的,为了说明人们所不熟悉的主事物,而选一个人们熟悉的从事物跟它相比以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主事物的某种特点,这就是作比较,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是一个大的概念中,包含着若干的小的概念,这若干小的概念同属一个大范畴而又相互并列,没有主从关系,更没有比较的特点。

6、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和简明。有的说明文要讲究语言的平实,有的讲究语言的生动。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简明,要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

③语言要简明、浅显、易懂、要言简意赅、明白晓畅,不要拖沓、含糊。

四、整体感知课文

1、速读,划分课文段落。

第一段(1节):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

第二段(2-10节):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10幅浮雕。(也可以具体一点)第三段(11节):瞻仰后的感受。

2、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的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标题标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

3、齐读开头和结尾两节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

提示: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 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五、合作探究。

(一)指名读第二层(4-6节)

1、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

讨论明确: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大碑座。(按由下而上再下的顺序介绍)

2、提问: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归纳: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雕。作者再次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突出了主题,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 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

3、集体朗读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

提问:第6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有何作用?

归纳:交代了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质量、画面,为下文详细描绘作了准备。

(二)探究第二段的第三层(7-11节)。

1、大碑座四周的10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文章把它单独列出来,是为了突出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浏览这一层、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

2、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次来介绍: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3、指导学生分析第三幅浮雕。

归纳: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交代事件──1851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大刀、梭镖、锄头、火把”是农民起义的武器”,“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四、五、六幅浮雕的分析。提示: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填好表格后学生交流。(答案见投影或由学生画出来)

教师抽查完成情况,然后指名口头分析第四幅浮雕“五四爱国运动”的画面。教师适当点拨、启发。

教师小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三).探究课文第三段(11节)。

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提问: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

归纳,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呼应前文2、4小节,篇末点题,“又一次瞻仰”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化,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三节所说的建碑意义:“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是分别对“象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以上是说内容和感情上的照应,这里还有行踪的照应:开头越过广场──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全篇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

六、质疑反馈。

既然按照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为什么“小碑座”不放在“碑前”说明呢?“大碑座”又为什么不紧接着“平台”、“汉白玉栏杆”加以介绍呢?这样是否显的杂乱?

七、拓展延伸。

如果要在纪念碑上补充建国以来的人民英雄,你认为应该增加哪些? 我来做导游“向您介绍我们丹阳市第六中学”

板书设计:

1.活动顺序:(按由远而近,直到离开的行踪写)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

2.空间顺序:(由下而上介绍纪念碑)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3.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巧妙结合介绍10幅浮雕)

东(2)─→ 南(3)─→西(1839年-1851年)─→(1911年-1925年)─→(1927年-(2)─→北(3)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下载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把握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顺序。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3.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先烈的情感,学习先烈的光辉品质。教学重点把握说明顺序,培养学生景仰先烈,学习先烈的情感。......

    使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设计重点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纪念碑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含答案(优秀范文5篇)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了解课文的主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 3.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学实录 程少堂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学实录 一、写在后面(但是放在前面)程少堂 讲完这节课,随手写下几句“教后”: (一)这堂课无论是现场反响还是课后反应,都很好。......

    春风学校七年级教案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

    春风学校七年级语文教案【阮兴刚】 一 面 学习目标 1、了解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分析课文中的记叙要素。 2、分析课文情节层次,理解文章写事与写人的关系,初步感知人物。教 学 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苏教版

    第1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一、了解中国革命经过的艰苦道路,懂得中国人民为取得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激励自己缅怀先烈......

    人民英雄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设计主备人:瞿晓霞复备人:初一语文备课组一、学习目标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2、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3、引导学生......

    七年级语文学科《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导学案及检测试卷1[合集]

    xxx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xxxx校区 七 年级 语文 学科 导学案 第6 周 第 2 课时 【课 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课 型】新授 【导学目标】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