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5篇

时间:2019-05-15 10:17: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第一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讲述 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为了保护隐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在危急关头和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表现了伯 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故事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在教学时,我以理解词语“生死攸关”入手,直接进入文本,要求学生找到能够 理解这个词语的句子。理解的同时,抛出金属管为什么会在蜡烛里的问题,把烛光和情报联系起来了。通过这个词语的理解孩子们已经能够充分了解烛光的重要,情 报的重要。然后,通过小组学习(填表),把握母亲、儿子、女儿怎样通过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从德军手里巧妙地拿走蜡烛。从母子三人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理 解当时情况的万分紧急。最后,我们一起来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更加突出了事件的紧迫性。为了让学生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通过抓人物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词体会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遇事机智、勇敢与镇定自若.1、在理解伯瑙德夫人的机智与镇定时,让学生找描写伯瑙德夫人语言和动作的词语,抓“急忙”“轻轻”等词体会,并让学生自己吹蜡烛和轻轻吹蜡烛的动作,通过自己两次吹蜡烛的对比体会伯瑙德夫人的机智与镇定.2、体会儿子雅克和女儿杰奎琳的机智时,同样让学生自己找描写兄妹俩语言的句子和体现两兄妹机智、镇定的词,雅克“慢慢地站“从容地”“默默地”,杰奎琳“娇声”说等词,让学生感受兄妹在这危机时刻所表现出来的镇定、遇事从容不迫的品质,突破重点.3、另外抓住文中的重点词“不堪设想”,找到描写情况危急的句子时,相机理解“不堪设想”,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情报被发现会有发生什么后果,学生通过想象发散 思维,提出不仅会影响到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的生命,更会影响到更多参加革命的革命者,甚至是影响到祖国的生存,这样既加深学生对情况危急的理解,又能加深 对母子三人在危急情况下表现出来的镇定与机智的理解,更能加强学生对人物的佩服之情,对人物遇事机智、镇定的品质的学习便会油然而生.二、注重朗读的训练

在体会情况危急和母子三人机智、镇定时,学生找到相关的词句,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注意读的形式多样化:如指名读、赛读、男女 生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感受危机与伯瑙德夫人母子的机智。特别是在读人物的语言时让学生先探讨在当时的情况下,人物会以什么样的语气说 这句话,学生心里有了底再练习读、指导读,学生更能够读出感情。

三、拓展续写

老师对学生容易忽视的重要问题进行及时点拨 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本文的几个不同年龄段的人物形象是有各具特色的,特别是那位母亲,很容易被学生忽视,因为学生很容易被情节高潮处小女儿的可爱镇定 所吸引,忘记两个孩子开初都曾吓得脸色发白。所以,教师在此时稍一点拨,让学生不要忽略故事的一些重要细节,学生也会水到渠成地恍然大悟。课后很多学生的 续写中都提到了这个细节。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应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降,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如在学习“为了保护半截蜡烛中的绝密情报,母子三人各采 取了什么方法”这个问题时,可以给够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质疑、解疑、再读课文,说说你最欣赏谁?欣赏他什么?等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 学习,不预设答案,学生中富有个性的见解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在“互动”中不断地形成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第二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今天我听了《生死攸关的烛光》,别开生面,拓宽了乡校教师的视野。

《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故事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为了让学生迅速理清课文脉络,她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以理解词语“生死攸关”入手,直接进入文本,要求学生找到能够理解这个词语的句子。理解的同时,抛出金属管为什么会在蜡烛里的问题,把烛光和情报联系起来了。通过这个词语的理解孩子们已经能够充分了解烛光的重要,情报的重要。然后,把握母亲、儿子、女儿怎样通过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从德军手里巧妙地拿走蜡烛。从母子三人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理解当时情况的万分紧急。最后,我们一起来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更加突出了事件的紧迫性。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气氛张弛有序,展示出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教学反思:教学本课时,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 课标》强调要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提倡个性化阅读。在教学时,我采用了齐读,默读,个人有感情地读等各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读中去感知感悟,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时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敢于放手,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因此,教师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这里教师直接说出了“引人入胜”的原因,还是交给学生好。学生能做到的事情尽量让他们自己做。

四、指导朗读,进一步深化感受。

五、提炼中心,辨析人物品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法国政府决定为在战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地下情报工作者颁发一枚奖章。那么,面对这一家三口,你认为应该把奖章颁发给谁呢?请作出你的选择,并为你选择的人物设计一段颁奖词,来说明颁奖的原因。

六、作业:课外拓展,尝试将课文改编成剧本。【点评】这几项虽然好,但有难度。总之,整个片断精彩。(顺便说一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抓句、抓词,以第二段为例,如抓:……先是……以后又把……最后……)

================ 从内容及方法两个维度——《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实录简评

何以老师贴出了个实录片段,一时手痒,也来说上几句。

一、教学内容角度看教学内容的合宜性

老师的教学环节是这样的:

一、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二、交流感受,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激发兴趣,设计折线图示把握文章内容。

四、指导朗读,进一步深化感受。

五、提炼中心,辨析人物品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法国政府决定为在战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地下情报工作者颁发一枚奖章。那么,面对这一家三口,你认为应该把奖章颁发给谁呢?请作出你的选择,并为你选择的人物设计一段颁奖词,来说明颁奖的原因。

六、作业:课外拓展,尝试将课文改编成剧本。

此课教学的描述仍是大多数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的角度。即,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初读课文”“交流感受”“设计折线图”“指导朗读”“提炼中心”)。尽管里面也有教学内容维度(“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把握文章内容”“深化感受”“提炼中心,辨析人物品质”)的描述,但教学内容在描述中并不是自觉而明晰的,或者说是处于从属地位。

个人建议,语文老师现在对语文教学内容的认识普遍不够清晰,多从教学方法角度,考虑的多是教的艺术,鲜有考虑教的东西对不对。在此意义上,不妨多从教学内容角度描述。好处很多:防止堕入教学方法的桎梏;知道课上教的是“语文的什么”而不是“其他的什么”等等。

从后面的描述来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把握文章内容”,可视为此课的核心教学价值点,我称之为核心教学内容。“设计折线图示”实现此内容的策略。

如果不是集中在“把握文章内容”,而是集中在“深化感受”或“辨析人物品质”上,也不是很合宜的。因为无论是哪个,教学内容难度都偏低。“把握文章内容”是整体感受文章的一个目标,“深化感受”更不能作为一课的核心,“辨析人物品质”一般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不太适合作为核心内容。

一般来说,一篇课文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应是此课的独特的教学价值点,一般是比较合宜的语文知识。此知识既是学习的对象,同时也是提取文章意义的工具。表现形式可为知识、策略、方法、技能等等。

此课缺少这样的“知识”,就意味着缺少核心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角度看方法的合法性

此课最为出新,也取得最好效果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心电图画出人物心理变化的词语”。这样的方法的确是很新颖也很有效果的,因为从实录描述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好。

此方法的实质是“从词语的细节中体会人物心理”。但直接提要求,学生缺少动力,给“要求”戴一个面具,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小学生喜欢游戏,这样戴面具的游戏学生想来也是喜欢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何以解忧老师这种给“方法”戴面具的创新精神值得夸赞。所以,这个方法是好的。

但这个方法在此处没有取得最好的效果。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用这个方法实施达成的教学内容不够合适,即,“把握文章内容”是不合宜的,至少是不完全合宜。原因就是难度不够,更合宜的是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同时也进行文章意义的提取。即,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体会言语的表达形式。为什么用这些词来表现人物?这些词语妙在何处?用了这些词语为什么就能让读者进入文章情境(让学生说自己的心理即是进入到文章中去)?这些是此课最值得教的东西。也是教师应该着力考虑的地方。

有了好的方法,假如再有好的内容,相信一定是节好的语文课。===== 老师的教学环节:

一、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二、交流感受,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激发兴趣,设计折线图示把握文章内容。

四、指导朗读,进一步深化感受。

五、提炼中心,辨析人物品质。

六、作业:课外拓展,尝试将课文改编成剧本。

我看

(一)此教学环节最大的亮色当是心电图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是方法新,再则确有效果,为大家展示了游戏语文的可能。学生的思索围绕心电图展开,思考也很见个人色彩。但我看到的仅仅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丢弃了对词句的考究,对文章主题的追问。事实上,您抓住了面,而忽视了点,学生到头来只是记住了语文课上的游戏、文章的内容和人物情感的路线。

我看

(二)第四环节指导朗读,单独拎出来,虽说是在前文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但仍有强而为之的痕迹,猜想解忧老师在预设的时候,应该发现了读的不足,因而设计的。我在思考,怎么才能将方法融入教学,而非解忧老师这样,让方法左右了自己。是不是可以借最后一副心电图的“猜”,介入教师的引,从而抓点带面。

我看

(三)我在胡说的时候,查了些资料,这是我查的教学目标之一中的一条:“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和解忧老师商议的是,学生在用心电图学习的时候,似乎也是从我看的角度来理解文章,少了“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没有入境,何来深入。

我看

(四)这是北师版五上第七单元中的文章,单元主题:“危急时刻”。解忧老师让学生动了起来,进而得出“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结论,但感觉这个结论是在人物情感的波动上得出的,更确切的结论应该是“情如看山不喜平”,由此引发的思考是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情感与语言范式的和谐统一。

解忧老师在教学上的锐意进取,我自愧不如,一节课难有完美的谢幕。如果是我,未必能上出这样的水平和效果,向您学习。

--------------老师的反思 聊课的初衷与“读学分开”的教学尝试

——反思《生死攸关的烛光》一课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拜读了几位网友的评课,感动之余,再次回顾了自己设计这节课的过程,反思了这节课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在这里和大家做进一步交流。

观摩了南昌教学大赛,结合平时的观课以及自己平日的教学,越发感受到课堂教学如果教师始终处于一种强势的地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必将受到极大的抑制,而距离学生自能读书的目标也就日益远去。反之,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学习能力,越大限度地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所呈现出的学习效果往往会出乎我们的意料。如何达到这样的效果?聊课就成了我近期教学的主要方式。在《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中,教师和学生聊了些什么呢?

第一是聊感受。对于每一篇文章而言,这种初体验是非常可贵的,阅读之初的一念之本心往往是从整体上对课文情感的一种把握。这也是一种整体入手。而对于这样一篇跌宕起伏的文章来说,这种体验就尤为强烈。

第二是聊内容。聊的基础是折线图的勾画。为了画出图,并在每个转折处标明事件,必须要反复阅读,仔细阅读才好。语言的提炼其实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将发展语言不露痕迹地融在具体活动中。也正是有这个基础,聊内容才成为可能。正像前面阿牛兄所言,能够读懂课文内容是阅读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读到什么程度?我以为在初读阶段是指读懂文本写了什么。这个写了什么,不是一般的粗知大意,而是每个结构段(自然段)写了什么。对这篇课文来说,其关键在于读懂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保住藏在蜡烛中的情报的经过,在这个过程中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有意挑选了一位极普通的孩子,是班主任老师眼中语文能力比较弱的,请她第一个发言。之所以叫她,是因为我在巡视中发现她画出了事情经过的基本架构,并询问了她关于转折点处的概括。给她一个展示的机会,她今后也许就会生出更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个孩子能够说清楚,其他程度稍好或更优秀的孩子自然不成问题。

但是,她的介绍显然不完整。因为她关注了文章最吸引人的部分,却忽略了故事的背景。于是,才有第二个孩子的补充发言。此时,学生对事情已经做到基本读懂。

第三是聊细节。仅是基本读懂,对这样跌宕起伏的文章来说还不够。实际上,我们的孩子阅读时不够细心,容易把文章精彩的地方放过去。于是,再采取提意见的方法、猜测的方法引起学生对细节的关注。学生争论和猜测的过程就是对文本细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沉浸在文字中,不沉浸在情节中是无法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的。而阅读的本领和文章的描写自然在这个过程中刻画在孩子的头脑中,我觉得这比单独强调哪几个词语更能丰富孩子的语言吧?最后那个孩子的发言是我所没有想到的,他关注到了杰奎琳的超常的机智,而且是联系这一段前中后三部分内容有理有据地表达,非常精彩。这种精彩源自学生的文本细读,源自于画折线图这一策略带给孩子的阅读动力,更源自于聊课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与空间。

第四是聊表达方法。“问道”在评课里认为是“情似看山不喜平”,因为我没有学会传图,无法让大家看到课堂上学生所画的折线图。不过,“问道”可以试着画一画,这个“情”的变化是因何而来呢?正是因为文章跌宕起伏的情节。这种“一波三折”的结构在画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有了很直观的认识。因此,我在此处直接告诉学生这种表达方法,就是在学生直观真切的感受上,清楚地教给他这种结构文章的方法,这种讲故事、写文章的方法。(而且,这种折线图在某些内容的写作中,还可以做为更简洁的提纲,帮助学生迅速理清写作思路)

关于“问道”所说的点和面的问题,想在这里简单说说我的看法。“问道”所言之“点”即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确实如此,文章中的关键词就如纲领一般,对于把握文章内容情感至关重要。但就此篇文章来讲,我以为却不合适。一是本课是以情节扣人心弦,关键词语有限,且并不影响学生对文章内容及结构之把握;再是如果于聊课中引入分析理解词语,必显琐碎,且易扰乱学生于课文之理解;三是本课教学时,于板书课题时即理解“生死攸关”,于朗读指导时即体会“不堪设想”、“摇曳”。所谓“点”面结合,愚以为未必要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阅读时还阅读以读的面貌,训练时还训练以巧妙扎实。对于有些课文而言,将此二者(阅读与训练)分解处理效果可能更好。(我在“评王春燕《猴王出世》一课”中曾提及)

这其实也是我将朗读单独作为一个独立环节的原因。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已经到位,这种理解能否化为朗读外显出来?这时,再对文章中最能表现紧张氛围的一段话加以指导,体会作者对紧张氛围营造处笔墨之妙处,既不破坏阅读理解之连贯,又为下文感受人物品质做进一步铺垫。(附: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里的描写如同电影镜头一般,将紧张的心里化在摇曳的烛光里,化在烛光背后墙上幻化为恶狼的影像上,于此处入情入境的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之用。比起泛泛读应该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最后谈谈颁奖词的设计,这里的读写结合是与评析人物紧密结合的。这篇文章中人物品质之可贵,关键在于面对危急时刻、生死关头,能够保持镇静,机智化解危机。这是大智大勇。勋章颁给谁?这里有意设置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引发学生对人物品质的深入探究。因为,绝大多数学生会把勋章颁给小女儿,认为是她最后挽救了大家的生命。而忽略了这种勇敢与机智其实还有母亲、哥哥给予她的影响。在辨析中,学生才有可能认识到一家人所共同拥有的可贵品质——危急时刻的沉着、勇敢、机智。如何辨析呢?此处才是结合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进一步体会其品质。也正因为有前面环节对危急的理解,此处对人物品质的辨析才会更加深刻。而剧本改编则是对人物动作、神态等语言的综合检验。《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第一课时中,我引导学生汇报课前布置查找的相关二战的资料,初步理解了“生死攸关”的意思,然后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汇报读懂了什么,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本堂课上主要学习课文的主体部分,上课伊始,我通过三组词“伯瑙德夫人、雅克、杰奎琳”;“秘密、绝秘、绝妙”;“危急、危机、厄运”的读、说,一方面引导学生复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巩固了生词,练习了说话能力。并设计将“生死攸关”一词归类,又一次深入理解了“生死攸关”一词,也由此导入了学习阅读课文的3——7自然段,思考:伯瑙德夫人一家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是怎样与敌人周旋的?这时,老师及时地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即 “抓住关键词,揣摩人物心理活动”。引导学生找出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语言、动作的句子,画下来,然后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品质。在这里,学生的“悟”也就比较准确。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找出了课文中直接描写“烛光”的句子,体会到“烛光”就是死亡的威胁,只有让烛光熄灭,才有生的希望,才能保证情报站的安全。通过反复的练读,学生感悟到当时的危急情形,同时也体会到伯瑙德夫人一家的机智、冷静和默契。于是,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逐渐高大起来,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此刻,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积累:十万火急、岌岌可危、千钧一发、„„生死攸关。此时此刻,学生对“生死攸关”这个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通过对这一课的评课后,我更加明白了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靠感受和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进入五年级后,学生已经掌握了较多的学习方法,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这次的教学活动中,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所以学生通过学习后朗读水平没有得到大的提高。在上课时的备课设计中虽然有朗读指导的设计,但在课上的指导没有到位。,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加强朗读训练这一环节。教学反思

备课时,我想,要让学生弄明白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必须让学生搜集有关“二战”的资料,学生完成的比较好,当学生汇报后,我又加以补充,使学生了解了“二战”,从此激发了学生想了解法国一家人是如何保护秘密情报的意愿,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提倡个性化阅读。在教学时,我采用了自读感知,小组合作抓重点语句感知,有感情朗读感知,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表演母子三人是怎样利用机智、勇敢、沉着的品质去面对危急时刻,想尽各种办法来保护这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提升了文章的思想,使学生明白了他们都有一颗爱国心。加之让学生想象,使学生真正体会母子三人的伟大精神。课后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从课题入手,让理解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然后要求学生先思考,然后发表见解。这样把学生放在法国一家人所处的环境,学生尝试着向书中人物那样思考,然后再读课文,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缩短了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反思:

一、教学内容角度看教学内容的合宜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法国政府决定为在战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地下情报工作者颁发一枚奖章。那么,面对这一家三口,你认为应该把奖章颁发给谁呢?请作出你的选择,并为你选择的人物设计一段颁奖词,来说明颁奖的原因。

从整体教学情况来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把握文章内容”,而 “辨析人物品质”一般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不太适合作为核心内容。本课教学时在这一环节用时过多,虽说学生兴趣很高,但有些偏离教学核心。

一般来说,一篇课文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应是此课的独特的教学价值点,一般是比较合宜的语文知识。此知识既是学习的对象,同时也是提取文章意义的工具。表现形式可为知识、策略、方法、技能等等。

二、教学方法角度看方法的合法性

此课最为出新,也取得最好效果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心电图画出人物心理变化的词语”。

但同样的,这个方法取得了学生的喜欢却没有取得最好的效果。重点应放在对词语的体会和理解把握上。为什么用这些词来表现人物?这些词语妙在何处?用了这些词语为什么就能让读者进入文章情境(让学生说自己的心理即是进入到文章中去)?这些才是此课最值得教的东西。一些形式上的花哨,削弱了淡化了真正的教学核心内容,强调力度还是弱了些。

上本课时,学生没有预习,但是在教学中,我扎实地渗透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大胆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个课堂显得张弛有度,和谐活泼。我以理解词语“生死攸关”入手,直接进入文本,要求学生找到能够理解这个词语的句子。理解的同时,抛出金属管为什么会在蜡烛里的问题,把烛光和情报联系起来了。通过这个词语的理解孩子们已经能够充分了解烛光的重要,情报的重要。然后,通过小组学习(填表练习册中),把握母亲、儿子、女儿怎样通过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从德军手里巧妙地拿走蜡烛。从母子三人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理解当时情况的万分紧急。最后,我们一起来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更加突出了事件的紧迫性。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展示出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从这里,我领悟到:一节课的好坏,不在于它有多“精密”,而在于对课标理念的融入和渗透,在于学生的参与,在于课堂上灵动的生成。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的,本篇课文篇幅不算太长,故事情节也不复杂,学生读过一两篇后,普遍能了解大意。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来分析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以感受伯瑙德夫人一家所表现出的沉着、机智、勇敢。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氛围,如:在读到“这时,那位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后放到长官面前。情况是危急的,伯瑙德夫人知道,蜡烛燃到铁管处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我提出问题:此时的情形怎么样?引导学生答出:十分危急。以体会“生死攸关”的含义。围绕这一点我又提出:在这危机关头,伯瑞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呢?自学课文,要求: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的句子,认真读一读,体会当时的那种紧张气氛。学生通过交流,理解伯瑙德母子三人是如何与敌人周旋的,学生深入理解了母子三人在敌人面前的表现,感悟了到伯瑙德夫人一家所表现出的沉着、机智、勇敢。由于课堂前半部教学内容给学生学习的时间较多,因此后半部教学有些紧促。《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描绘的是一场没有硝烟而又紧张、激烈的战斗。这场战斗的紧张激烈,扣人心弦,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反映出来的。文中写到伯瑙德夫人一家和敌军进行了三次周旋,他们一家人随着蜡烛越来越短而表现出越来越紧张的心理。虽然情况越来越紧急,但他们依然从容镇定地想出办法来保护情报,反映出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之心。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对他们三人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采用范读,分角色读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从而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但在处理课后第二题时,没能让学生在充分的叙述后再书写,于是导致检测题的第二题出现的问题较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让学生多叙述,多表达,在此基础上练习写。

第三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篇一: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是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为了保护隐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在危急关头和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

一、抓重点词语展示斗争过程

本课的故事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耐人寻味。为了让学生迅速了解文本大意,体会人物精神,我引导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再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巧妙周旋的过程。当藏有情报的蜡烛被“点燃”时,伯诺德夫人一家想方设法保护这蜡烛:一是取出油灯,借机“吹熄”蜡烛;二是大儿子杰克借搬柴生火之机“端走”蜡烛。

二、是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心理

课文描绘的是一场没有硝烟但又紧张激烈的战斗。这紧张激烈,主要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反映出来。文中写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进行了三次周旋,他们一家人随着蜡烛越来越短而表现出越来越紧张的心理,虽然情况越来越紧急,但他们依然从容镇定地想出方法来保护秘密情报,反映出他们那强烈的爱国之心。如:伯诺德夫人说的那句话可作为一个切入点训练学生反复品读体会。

三、回归文本,指导学法,拓展延伸

课后的金钥匙说‘一件事的发展,常常经过曲折的过程,有的故事有一个起伏,有的有几个起伏’这就是本文的教学价值所在。我利用金钥匙,理解本文有多少个起伏,并用曲线把这个故事的情节表达出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深刻多了。继而让学生知道,要写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一个起伏是不够的,而是需要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起伏。

教学是一门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追求,让每件艺术品少留些遗憾!篇二:《生死攸关烛光》教学纪实及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纪实及反思

一、谈话导入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许多国家战火连绵。

生1:他们太残忍了!生2:德国侵略者太可恨了!......师:为了尽快把德国侵略者赶出自己的祖国,伯瑙德夫人和她的儿女都参加了为祖国解放而斗争的秘密情报工作。

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自主感悟

师:再一次读到这个课题,你又能提出哪些新的问题? 生:伯瑙德夫人一家的任务是什么? 生:他们是怎样保护情报的? 生:为什么课题叫《生死攸关的烛光》?......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自学3——7自然段。

师:伯瑙德夫人急中生智想出了什么办法?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过渡:伯瑙德夫人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随着蜡烛再次被点燃,情况变得更加危急了。

师:你说的非常正确!谁愿意读一读这段话?(指导朗读)

什么?

生2: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最后的时刻。

(板书:搬柴端蜡)谁能读出他此时的心情?(指导朗读)师:蜡烛越来越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小女儿杰奎琳又想出了什么办法?她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你从中又能体会出什么? 生1:杰奎琳太聪明了,她利用德国少校对她的喜爱,骗德国人说,天晚了,楼上黑,想拿一盏灯上楼去睡觉,镇定地端走了蜡烛。

(板书:睡觉拿蜡)师:我们分角色来读一读好吗?(指导朗读)师:想象一下,她上楼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1:她会想:蜡烛啊,你可千万不要灭!生2:她会想:我一定要保持镇静!生3:她会想:我终于把蜡烛端走了!这下子情报保住了!......师: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做?

生2:我会想万一这个办法不行,又该想什么办法呢?......三、课本剧表演

师:这个故事非常感人,有的小组还准备了课本剧,大家想不想看? 生:利用道具,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进行课本剧表演(学生及听课老师专心欣赏精彩的表演)

四、总结、解题

师:现在你们对课题理解了吧?为什么叫生死攸关的烛光?(敌人前来搜查时点燃了这半截蜡烛,情况万分紧急。蜡烛燃到铁管处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伯瑙德夫人、雅克、杰奎琳)

五、续写故事

想象一下,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说些什么?以敌人走后—— 反思:教学时,我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课本剧表演,不仅突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重点,还有力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理解了课题的含义。教学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满足了学生的表达欲望,通过活动,再现课本里、生活中的情景,进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人物在危急时刻所表现出来的超乎寻常的智慧。对英雄名字的呼喊,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更贴近。通过续编故事,将课内知识拓展到课外,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学生畅所欲言,虽然已下课,但学生却兴趣盎然、意犹未尽。课标中指出:教师备课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备课,既要把握文本的内容,还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课文的主旨。篇三:《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语文课就是学生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进行心灵对话的历程。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体验学习方法,经历学习过程。

我将在音乐和图片创设的情境中导入本课学习。适当的音乐配以课文图片,给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将学生深深的吸引到课堂上来。

课标明确要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的第二步教学设计立足点在于: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整个过程为激发学生灵性服务。“新课标”特别强调“读”的重要性,提倡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产生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我将投影出这样三个交流的要求:

(3)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在明确了“生死攸关”的含义后,我将设计一个拓展环节,让学生说出其他表现这个意思的成语。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学生将会积累“命悬一线”、“扣人心弦”等词,并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通过学生的交流,我相机板书“吹熄---重新点燃---继续燃烧---拿走熄灭,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课文得到主要内容。

联想是文本延伸的一种方式,利用文章结尾留有空白的特点,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人物内心的真实状态,达到情感的升华。先说后写,做到读写结合,增强了学生写作的欲望,让学生充分表达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独特感受。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语文发展创造条件,并且让学生深入人物内心。篇四:《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是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为了保护隐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在危急关头和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

一、抓重点词语展示斗争过程

本课的故事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耐人寻味。为了让学生迅速了解文本大意,体会人物精神,我引导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再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巧妙周旋的过程。当藏有情报的蜡烛被“点燃”时,伯诺德夫人一家想方设法保护这蜡烛:一是取出油灯,借机“吹熄”蜡烛;二是大儿子杰克借搬柴生火之机“端走”蜡烛。

二、是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心理

课文描绘的是一场没有硝烟但又紧张激烈的战斗。这紧张激烈,主要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反映出来。文中写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进行了三次周旋,他们一家人随着蜡烛越来越短而表现出越来越紧张的心理,虽然情况越来越紧急,但他们依然从容镇定地想出方法来保护秘密情报,反映出他们那强烈的爱国之心。如:伯诺德夫人说的那句话可作为一个切入点训练学生反复品读体会。

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因为问题的设置没有挑战性,学生不需要深层次的思考就能脱口而出,问题显得多,但思考的度不深,形成了打乒乓球似的问答;当有个别问题学生暂时不能回答时,老师因为追求课堂的完美而不容学生长时间的思考,所以就被老师一一代劳了,这样老师在课上不得不不停的讲,学生除了老师让读时读,让回答时马上回答外,没有自己的想法,形成了一种被动的场面,不能很好地体现语文的本色——听、说、读、写。文本内容是“生死攸关”的紧张气氛,但老师为了不让学生在课堂上显得紧张而冷场,于是一直面带微笑,这样老师和学生都一直没有进入那生死攸关的紧张的气氛里。

教学是一门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追求,让每件艺术品少留些遗憾!篇五: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城关中心小学 曹晓玲

《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为了保护隐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在危急关头和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表现了伯瑙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

3、另外抓住文中的重点词“不堪设想”,找到描写情况危急的句子时,相机理解“不堪设想”,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情报被发现会有发生什么后果,学生通过想象发散思维,提出不仅会影响到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的生命,更会影响到更多参加革命的革命者,甚至是影响到祖国的生存,这样既加深学生对情况危急的理解,又能加深对母子三人在危急情况下表现出

二、注重朗读的训练

在体会情况危急和母子三人机智、镇定时,学生找到相关的词句,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注意朗读的形式多样化:如指名读、范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感受危机与伯瑙德夫人母子的机智。

不足之处:

1、没留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教学中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诵、赛读、复述故事等,满足学生的表达愿望。

2与“放”的关系处理得不恰当。、教学中,“扶”今后的做法:

第四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城关中心小学 曹晓玲

《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为了保护隐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在危急关头和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表现了伯瑙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课堂生成与预设的效果有差距,课堂表现有成有败。

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

一、通过抓人物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词体会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时刻的机智、勇敢、镇定自若。如:

1、在理解伯瑙德夫人的机智与镇定时,让学生找描写伯瑙德夫人语言和动作的词语,抓“急忙”“轻轻”等词体会,并让学生做自己吹蜡烛和轻轻吹蜡烛的动作,通过自己两次吹蜡烛的对比,体会伯瑙德夫人的机智与镇定。

2、体会儿子雅克和女儿杰奎琳的机智时,同样让学生自己找描写兄妹俩语言的句子和体现两兄妹机智、镇定的词,雅克“慢慢地站“从容地”“默默地”,杰奎琳“娇声”说等词,并让学生想象他们当时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感受兄妹在这危机时刻所表现出来的镇定、遇事从容不迫的品质,突出重点。

3、另外抓住文中的重点词“不堪设想”,找到描写情况危急的句子时,相机理解“不堪设想”,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情报被发现会有发生什么后果,学生通过想象发散思维,提出不仅会影响到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的生命,更会影响到更多参加革命的革命者,甚至是影响到祖国的生存,这样既加深学生对情况危急的理解,又能加深对母子三人在危急情况下表现出

来的镇定与机智的理解,更能加强学生对人物的佩服之情,对人物遇事机智、镇定的品质的学习便会油然而生。

二、注重朗读的训练

在体会情况危急和母子三人机智、镇定时,学生找到相关的词句,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注意朗读的形式多样化:如指名读、范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感受危机与伯瑙德夫人母子的机智。特别是在读人物的语言时让学生先探讨在当时的情况下,人物会以什么样的语气说这句话,学生心里有了底再练习读、指导读,学生更能够读出感情。

不足之处:

1、没留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教学中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诵、赛读、复述故事等,满足学生的表达愿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没留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2、教学中,“扶”与“放”的关系处理得不恰当。教师引领学生重点学习了伯瑙德夫人和雅克怎样与敌人斗争的片段后,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学杰奎琳与敌人巧妙斗争这一段,让学生自读自悟或者小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为今后学生的阅读教学奠定基础。

3、对教学难点突破还不够深入,作品中人物崇高的思想品质没有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今后的做法:

1、精心研读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文章主旨。

2、利用好课堂40分钟,留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

3、处理好教学中“扶”与“放”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五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是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为了保护隐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在危急关头和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故事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为了让学生迅速理清文脉络,我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抓重点词语展示斗争过程

本课的故事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耐人寻味。为了让学生迅速了解文本大意,体会人物精神,我引导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再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巧妙周旋的过程。当藏有情报的蜡烛被“点燃”时,伯诺德夫人一家想方设法保护这蜡烛:一是取出油灯,借机“吹熄”蜡烛;二是大儿子杰克借搬柴生火之机“端走”蜡烛。当他们的行动没有获得成功,蜡烛被“重新点燃”和被“夺回”时,就在这危急关头,小女儿以上楼睡觉为由,借机把蜡烛“拿上楼”,避免了一场危机。

二、是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心理

课文描绘的是一场没有硝烟但又紧张激烈的战斗。这紧张激烈,主要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反映出来。文中写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进行了三次周旋,他们一家人随着蜡烛越来越短而表现出越来越紧张的心理,虽然情况越来越紧急,但他们依然从容镇定地想出方法来保护秘密情报,反映出他们那强烈的爱国之心。如:伯诺德夫人说的那句话可作为一个切入点训练学生反复品读体会。尤其是个性化阅读,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回归文本,指导学法,拓展延伸

课后的金钥匙说‘一件事的发展,常常经过曲折的过程,有的故事有一个起伏,有的有几个起伏’这就是本文的教学价值所在。我利用金钥匙,理解本文有多少个起伏,并用曲线把这个故事的情节表达出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深刻多了。继而让学生知道,要写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一个起伏是不够的,而是需要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起伏。” 因此在对板书进行设计时,我也把这个内容放到教学过程中,力求一目了然。

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因为问题的设置没有挑战性,学生不需要深层次的思考就能脱口而出,问题显得多,但思考的度不深,形成了打乒乓球似的问答;当有个别问题学生暂时不能回答时,老师因为追求课堂的完美而不容学生长时间的思考,所以就被老师一一代劳了,这样老师在课上不得不不停的讲,学生除了老师让读时读,让回答时马上回答外,没有自己的想法,形成了一种被动的场面,不能很好地体现语文的本色——听、说、读、写。

教学是一门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追求,让每件艺术品少留些遗憾!

下载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生死攸关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重点语句的朗读,体会人物的表现和品质。 教学过......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维护情报的过程。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等活动描写的体会,来感受人物的高尚品......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临漳县第一小学杜花玲 教材分析 :《生死攸关的烛光》是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共......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想 隆兴小学:吕霞 《生死攸关的烛光》是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