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

时间:2019-05-15 10:1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

第一篇: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

二零一二年四月二十日,阳光明媚,柳絮纷飞,是个令人深思的时节。我和班上其他同学坐在公交车上,前往一个我心驰神往并且充满敬意的圣地。我望着窗外,街道边的梧桐树也缄默不语,似乎在完成一个使命,指引我们走向光明,走向一个伟人的世界。

就这样,带着满脑的激动与想象,来到了瞿秋白纪念馆。它只是瞿秋白的故居,一点也不宏伟也不壮丽,就是简单的二十世纪初期的建筑风格,以朱红色的木雕和木柱为主,简洁,明亮,但似乎更具有吸引力,昭示着瞿秋白的简朴与真实。进入大堂便看见瞿秋白的一具铜像,虽说瞿秋白患有肺病,是一个瘦弱的文人,但是他的铜像却高大威武,让人产生无比崇敬之情,我想虽然秋白体弱多病,但他那宽博的胸怀和渊博的知识让他倍具气质与魅力。通向后面是一面白墙后面镌着:“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体现了他对亡妻剑虹的赞赏与怀念。从后墙绕过去便是秋白家的祠堂,他的父亲瞿世玮与母亲金璇的灵位都放在那里。再向左拐,是一个小小的院落,里面有两棵树,因为没有长什么叶子,也不知道是什么树,我想也许是枣树吧,因为突然想起鲁迅的《秋夜》,他家的后院中就载了两棵枣树,像两位勇士直刺黑暗的天空,而秋白的骨子里不正是有这样的精神吗?往后穿过便是秋白弟弟妹妹的卧室,一张挂着白幔的木床,一个木箱,几张黑白照片,仅此而已。旁边是秋白的书房,敞着小窗,与我们现在装修舒适的,宽敞明亮的书房是不堪一比的。看着阳光泻在发灰发白的书桌上,我似乎看见秋白与张太雷讨论复习功课,细细斟酌商谈时政的情景;看见微黄微暖的油灯下瞿秋白写文章清瘦的背影;看见他在房中来回踱步为社会操心的身影;听见深巷中传来的一阵阵咳嗽··· 穿过过道便是他母亲的卧室,我对这位女性抱着崇敬但又怜悯的心情,因为她的知书达理,聪明娴书与善良深深地影响和感染了瞿秋白,对秋白的性格和品质的塑造起了很大教育作用;而她却因为家道中落而服毒自杀,这对秋白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面看到的便是厨房,炤台,蒸笼······还有许多我说不出的东西,只是一位女同学对一个镶着铜镜的柜子比较感兴趣,因为那里可以照出她的倩影。瞿秋白家的所见所闻就由此先告一段落了,从一个小拱门穿过便是纪念馆。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个长长的镶在墙上的字碑,上面密密麻麻的字我自然也看不懂,只觉得刚刚长出新叶的枝条依偎着,修饰着这清俊奇秀的字是很有韵味的。面向纪念馆的大厅,左边是瞿秋白与列宁的浮雕,他们俩气宇轩昂,在蓝天下阔步,充满对前途光明的憧憬,充满对革命的激情,体现了瞿秋白作为一名革命家的风度与情怀,也正刻出了当时瞿秋白在翻译俄文,传播俄国无产阶级理念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后边是瞿秋白与鲁迅的浮雕,将瞿秋白与鲁迅放在一起不仅表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也体现了瞿秋白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与其做出的贡献,只是他为了革命事业“牺牲了”它用于研究各种文学的时间与精力。进入馆内,“为大家开一条光明的路”几个大金字展现在眼前,这是瞿秋白一生的写照和宣言,有这样为大家服务的情怀,还怎么会怕不会伟大,还怎么不会被别人瞻仰铭记,这一句简单的话平常人怎么可能会说出,即便说出也只是矫揉造作,虚张声势罢了。墙后我们又看到了瞿秋白的一具铜像,不过似乎更加高大,更加风度翩翩了。馆内挂满了许许多多的大大小小的照片,零零散散的它们似乎在我眼前连贯了起来。一切都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有关,一切都与这个伟人有关,他的故事就像一个传奇吸引着我们,然我们走进那个时代,融入他的生活。他是个孝子,他这样怀念他的母亲:《哭母》“亲到平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泪痕新。饥寒此日无人寒,落在灵前爱子身。”他是一个好丈夫,两次恋爱,他对妻子都是关怀体贴,虽然特殊的身份使他们的处境总是处于危险地带,但他给予的精神上莫大的安慰给了剑虹与之华生活并为革命奋斗的勇气。他是一个文才兼备的人,他与茅盾合称为文坛双璧,写了《新静》《向导》《前锋》《人道》等一系列进步文章,对了解剖析当时的革命形态,启蒙青少年思想起了引向光明的作用。他是翻译巨匠,担任马林的助手和翻译,将著名的俄罗斯文学引入中国,促进了俄国与中国的交流。他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虽然在他的散文《多余的话》中他说他对于担任共产党职务是力不从心,极其不愿意的,他把自己进入党中工作是一种“历史的误会”,也将自己称为“脆弱的二元人物”,然而他对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与牺牲是不可否认的,他自己可以谦虚的带过,而我们自己却不能忘却······

在参观过程中,正好看到瞿秋白被行刑的那一段:他悠然的走着,抽着烟,全然不顾后面有拿着刺枪的士兵,巷口旁他突然伫立,只因看见一位头发斑白的乞者,然后他唱起了国际歌。在生死关头他关心的不是他的生死,而依旧是中国的命运,中国人的命运。他曾说:我要改变环境,去发展个性,求一个“中国问题”的相当解决——略尽一分引导中国社会新生的责任,将来的生命,生命里的将来,使我不得不忍耐现在的隐痛,含泪暂别我的旧社会。

参观结束后,脑海中浮现他的种种,与他相比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又是多么的平庸,是那个动荡的年代创造了瞿秋白这样的伟人,而那那时的中国也需要想瞿秋白那样的赤子。回去看了《秋之白华》这部电影,虽然电影主题是秋白与之华的爱情,但并不是肤浅的感情片,更是描述了瞿秋白夫妇为革命作出的努力和付出的汗水。面对蒋介石的“招安”,他的回答是“头可断,志不可改”“中国共产党的哲学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面对生存,面对财富,更是对一个人的考验,而瞿秋白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影片中:瞿秋白穿着之华亲做的衣服,走向死亡。却走向一片花海融入大自然中,他安静地倒下了,伴着鸟儿的飞翔,融化了他的血肉,融入了中国的土地里。然而这么多年来,他不是一直都将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全都献给了中国了吗?

我希望我能够更多地了解瞿秋白,礼赞他是一辈子都值得做的事。一个人的背后总有他的不平凡。虽然我只是社会中的小小的一份子,但却要保持自己心中的忠诚与热情,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做贡献。

第二篇: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

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

坐落于城市中心,周围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你身着黑白色简朴的衣裳,始终保持那份肃穆与宁静,阳光倾洒在你的身上,更为你添了一份庄重。你不言语,静静的向世人诉说一位伟人的故事。

上个世纪,是一个令人难忘的世纪,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外国列强的瓜分狂潮,救亡图存,爱国运动此起彼伏,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覆灭,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侵略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新中国成立„„那是一个混乱的世纪,同样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世纪,每个人怀着自己的理想,怀着对这个国家、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展现自己的光芒,有的人名垂千古、万年长青,有的人臭名昭著、遗臭万年。瞿秋白就属于第一种。他的一生短暂而富有魅力,他二十二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二十六岁当选中央委员,二十八岁开始全面主持党中央的工作。他曾见过列宁,帮助孙中山改组过中国国民党。他曾参加过我党的三大、四大、五大和六大,三大的党纲就是由秋白起草和翻译的,他一生有五百多万字的著作和译作,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瞿秋白同志故居”这个牌匾是茅盾同志亲笔书写的,茅盾和瞿秋白是好朋友,茅盾的名著《子夜》就是由茅盾写好一章,秋白修改一章这样完成的。由此可见秋白的才华,秋白是把苏俄作品带入中国的第一人,他每夜可译一万多字而不加修改,鲁迅先生曾称赞他是著者与译者并世无两。鲁迅和秋白也是好朋友,虽然他们相差了18岁,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友谊,秋白曾将自己十七岁时所做的一首诗《雪意》送给鲁迅,鲁迅则回赠他清末诗人何瓦琴的名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将球白视作一生的知己。秋白在上海期间曾遭到国民党的围捕,他曾多次到鲁迅家中避难,受到了鲁迅夫妇至诚的帮助。无论是鲁迅还是茅盾,他们也都是伟大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此可见瞿秋白的人格魅力。在上海期间他还认识了夏衍、田汉、聂耳等人,在他的影响下,夏衍还在电影界成立了第一个党小组。朋友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善于结交好的朋友,学习别人的长处,不要与恶人为伍,沾染恶习,危害社会。

一进入故居,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受到上个世纪前期人们的生活环境。穿过故居,就来到了瞿秋白纪念馆,馆名“瞿秋白同志纪念馆”是邓小平亲笔题写的,馆门两侧各有一方铜雕,主画面分别是瞿秋白与列宁,瞿秋白与鲁迅,表现的是革命家瞿秋白和文学家瞿秋白。还未进展览大厅,就可见屏风上一句“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这是《瞿秋白文集》中的一句,也是秋白为我们奋斗一生的宗旨。一座高达3.3米的秋白铜像矗立在大厅之中,展现了秋白挺拔的风骨和傲岸的风姿。

少年觅渡,虽然瞿家是个大家族,但瞿秋白家中并不富裕,他们家在瞿家人的冷眼下搬进瞿氏宗祠,靠借债典当度日,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闺秀的秋白母亲金旋还是将他送入了一所西式小学读书,在小学,聪明好学的秋白跳级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后来又因家境贫困不得不辍学回家,在表姐夫的介绍下到无锡杨氏小学做了名小小的教员,可秋白那点微薄的薪水维持不了一大家子的人的生活,家中的物品也典当卖尽,无人在愿接济,在这样的情况下,秋白的母亲服毒自杀。看到这,我不得不正视这名女子,她让我看到了母爱的伟大,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只有一次,而她为了她的家庭,为了她的孩子能生活更好,为了家中能少一份压力,毅然赴死。我又不由得想到了我的母亲,她对我的付出,她那频频掺杂银丝的黑发,她那逐渐粗糙的双手„„开学已经3个多月了,由于家比较远,我还没回过一次,虽然嘴上不说,可心里始终惦记着那个地方,我的亲人,思念着我永远无以回报的母亲。

母亲死后,秋白随堂兄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他经常聆听陈独秀、胡适等学者的课,由于北京大学的学费很贵,他交不起,就考取了外交部设立的不需要交学费的俄文专修管学习,在那,他不仅学习俄文,还自学了法文和英文。秋白的学习精神令人钦佩,在当代,大部分人都享受着良好的学习条件,可是就是有那么一部分人不好好珍惜自己的机会,虚度光阴,早早的就辍学回家,或者在学校里挨时间。相比于过去,我们如今的学习条件是多么的先进,可部分人就是不愿意学习,片面去追求物质世界。等到一切已成定局,白了少年头,回首往昔,空余悲切。也许我们做不到秋白那般对知识的渴望,但我们至少要尽到我们的努力,让自己在以后的时光中不会后悔曾经。

1935年,秋白被捕,得知秋白被捕的消息后蒋介石十分高兴,派了大量官员

来劝降,秋白坚决不从,他说:“人爱自己的历史就如鸟爱自己的翅膀,请勿撕毁我的历史”。劝降不成,蒋介石恼羞成怒,下了一道命令“就地枪决”。1935年6月18日,在福建长汀中山公园凉亭前为秋白设了人生最后一道筵席,喝完酒后,秋白一手夹着烟,一边用俄文高唱国际歌从容走向刑场,当走到罗汉龄下这片草地时,他回过身来说“此地甚好”,于是盘膝而坐,饮弹洒血,英勇就义,时年只有36岁。秋白是多才多艺的,《国际歌》就是由他弹着琴,完整的翻译到中国来的。纪念馆中的秋白的图片,都是年轻美好的。36岁,一个风华正茂的年龄,一个无论是在文学上还是革命事业上都在大放异彩的人,就这样闭上了眼睛。面对死亡,他是从容的,他似乎早早的就知道了自己的结局,没有任何的哭闹抱怨,有的只是那份从容淡定以及对革命的信念、对光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像秋白这样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生活在繁荣的当下,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我们要铭记革命先辈们的付出,我们即将走进社会,我们要利用在上学的时间里好好充实自己,在以后也做一个对社会、祖国有用的人。

第三篇: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

参观瞿秋白纪念馆社会实践感想

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

提要:正值黄金人生, 参观瞿秋白纪念馆,希汲取精神力量,缅怀秋白之旧物,思索生命的价值.追寻梦想,不舍不弃,爱我所爱,思我所思,寻秋白之事迹,悟龙城常州之神韵,感秋白之文字,赞其谦逊之风.申秋白之遗愿,爱童稚之真,护我中华未来.爱惜年华,从心做起,执着于目标,相信自己的能力,奋勇拼搏,自强不息!

内容:又是一年金秋,惜故人不在,空留深深庭院数座.落叶飘零,满堂萧瑟,怜旧日繁华不再.可叹,可惋,秋白先生逝于长汀,就义于敌人枪口之下,然不辱中华之悠悠气节,泱泱大国之风范.后人记之念之,缅英烈于觅渡河畔.很早就看过梁衡写的书《觅渡》,一本不厚却样式古朴的书.说实话,这篇文章并没有给我留下多深刻的印象,然而当我在瞿秋白纪念馆看见一整块十多米的石壁上,用娟秀的楷体,刻下了整篇《觅渡,觅渡,渡何处》时,内心突然就震撼了.一篇文字要抒发怎样掷地有声的精神,才会用这样的方式永存于世间!

瞿秋白是江苏常州人,也生长于常州.在距离纪念馆不远的地方,就是省常中,全国少数的五星级高中.绿意盎然的学校里,秋白的雕像默默矗立着,是他还在关注着新世纪孩子的成长,又有谁知道,曾经他来自这里--张显青春活力的地方.后来,带着满身的荣耀,顺利毕业.他选择了北京,至此开始了传奇一生“不要学费又不要.出身”的俄文专修馆,在秋白走投无路时接纳了他,也许是注定走共产党的道路,卓越的俄文使秋白脱颖而出,成为传播马列主义的先锋.他一步步走着从来没有想过的道路,他不是周恩来,不懂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但历史却把他推上不得不走的绵延山路„„他短暂光辉的一生,可以说全部都贡献给了党和人民,翻译的俄文著作不计其数,随和如他,善待每一个人,平等思想时刻存在于内心.在悠悠中华五千年长河,他如流星一般划过,璀璨了民族, 以自己的思想理论和革命实践奠定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地位。奔忙了前半生,为了信念,招敌无数.但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面对狼一样的敌人,依然不放弃尊严,如他的一生平静,离开.殊不知,他在跳一支多么美的独步!无人欣赏,不成熟的中共视他为弃儿,国民党虎视眈眈,打算杀鸡儆猴.他明白剩余的时间不多了,而真实的想法,还没有留在世间.诚实如他,为此羞愧.就这样,他过世的前一周,写下了《多余的话》.《多余的话》是一声声控诉,他用文人浪漫的笔调:“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你听,他是有多么热爱生活的地方!所有存在的自然的就是一缕撒进牢房的阳光,温暖着经历沧桑岁月残破的心。可是,他又完全明白自己是无法享受初春的细雨,盛夏的骄阳,严冬的腊梅„„也许,也许还能再看一眼这秋日舞动的落叶,在那不愿提起的地方。忍住暗潮汹涌的心,提笔写下“永别”。尽管还无法释怀未来的孩子们,愧疚着默默支持的妻子,大千世界里带来幸福的东西。然后他故作轻松把永久的离开视为滑稽戏的闭幕,说着:“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我们共产党人的哲学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容不迫的姿态,海洋一般的胸怀有谁能相比!

走过厨房,旧时的炊具宁静的躺在那里,诉说着时代的变迁:走过卧室,精美的桌椅蒙上岁月的烟尘;走过院子,参天的大树依然守卫这一地的阴凉„„秋白先生不在了,可他的气息却充斥着,每个飞扬的尘屑,都曾经沉溺在声息之中.他的人生

就是一场传奇,用羸弱的肩膀撑起共产党的担子,天知道,他是根本不愿意做的啊.他的梦想就是做一个教员,平平淡淡度过一生,有相爱的人陪伴,如此普通.生命的最后,他感慨地写下“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坦诚剖析自己的灵魂,告诉少数理解的人,生命的意义在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我认为瞿秋白很适合今天的社会,感受天伦,热爱这世界每一寸存在的美丽,相信宁静充实就是美好。现在的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他没有强加的担子,就不会因为巨大的精神压力使久病难医,更不会放弃钟爱的文学,说不定就能走向梦寐的天堂--北大,成为一个逍遥的教授。每天也可以和朋友喝喝老酒踩踩老空,也像平凡人羡慕着高高在上的大人物,却不用后悔一生年华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时事弄人,他还是承担了责任,放不下共产主义这一伟大事业.现在的瞿秋白纪念馆旁边是觅渡桥小学,我们回去的时候孩子们刚刚下课,稚嫩的童声回荡在操场,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胸前.只是他们还不知道,曾经,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为了今天欢乐的少年,付出生命的代价.而他依旧守护在你们身边,藏在学校围墙另一边的某个角落,凝视和期望.就如同他那样说,人应该是有灵魂的.他的灵魂必随心意,逗留于孩子们的周围,教他们爱这个世界,尊敬师长,以礼待人.纪念馆里有很多他的塑像,也有很多他提笔写下的诗.他的壮志豪情: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霄;他的悲伤孤寂: 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他对自然的爱: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他的思亲之苦: 饥寒此日无人问,落上灵前爱子身„„一个多面的他,使世人理解彼此同为凡人.可是同为凡人,为什么他偏偏要承受这么多!难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是上天这回错了,把跌宕生活贯穿他的三十六年,如果有来世,他必是不能为了外在,牺牲自己的.因为所有爱他,崇敬他的人不会答应.《死魂灵》还没有译,《海上述林》还没有编校, 《瞿秋白文集》还没有广为世人所知,最终秋白是走了,像每一个伟大的人一样轰轰烈烈离去,留下永不磨灭的功绩,留下无数怀念.这个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在历史演变中被渐渐理解,接受,他博大的胸襟,平和的笑容深深的印在民众的脑海里,唯有不断地缅怀他的事迹,将他的人生传奇搬上荧幕,即使他已随风飘去六十多年„„

秋白不朽,不为历史的称赞,不为赫赫功勋,只为对生命的热爱,新一代的青年,享有和平,更加不能忘记前辈在重重困难面前依然追寻理想.所以,也让我们插起梦想的翅膀,不负秋白遗托,飞向那广阔蓝天!

第四篇:观瞿秋白纪念馆

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

院系:商学院

班级:11东会计7班

姓名:邹颖洁

学号:11851942

常州三杰之一的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也是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的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由于叛徒告密被捕,他走向刑场时高唱着《国际歌》,在绿草坪上盘膝而坐,视死如归,凛然从容,牺牲时年仅36岁。由他翻译成中文的《国际歌》,至今在中华大地上激扬回荡,他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身在常州,必然要去了解下瞿秋白,我与好友结伴游瞿秋白纪念馆也是为了追寻那一段记忆。作为常州城市名人的代表,瞿秋白对于常州这座城市,就如同毛泽东之于湘潭,如同周恩来之于淮安。作为党历史上早期的领导人,毫无疑问瞿是这个城市的骄傲。现如今,我身为一名常州的大学生更应深刻地去理解这个人物对于常州历史、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

瞿秋白生于常州,故居和纪念馆是由瞿秋白的祖上旧居改建而成,东西两个院子。西院原是一间祠堂,现新建为瞿秋白同志纪念馆,门楼下的金字横匾系邓小平同志书写。纪念馆前的小广场, 玉石铺地,桂树、梅花枝叶盛茂,空间清静雅致。曾有一条小河流淌于祠堂前,命名为觅渡河,紧靠东院故居的小学就叫作觅渡桥小学。馆门两侧墙壁各装饰一方厚重而精美的铜雕,右边铜雕的主画面是瞿秋白与列宁,左边铜雕的主画面是瞿秋白与鲁迅。瞿秋白在苏俄考察期间,三次见过列宁,聆听列宁的演说,亲身感受到苏维埃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使他坚定信仰,义无反顾地走向民族解放的坎坷而伟大之路,也走向了自我人生的悲壮而辉煌之路。鲁迅与瞿秋白是肝胆相照的好友和同志,鲁迅以清人何瓦琴的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书赠条幅于瞿秋白,表达了相互间的心仪神往。

走进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3.3米,重1.1吨的秋白铜像,这座铜像是由全国18个省(市)和香港、日本人民捐款铸造的,整座铜像,再现了秋白同志早年俊秀的风采和挺拔的风骨。我定睛注视着瞿秋白烈士的高大铜像,他迎面而立,身穿西服,带着眼镜、手握书卷,栩栩如生。身后的墙壁上“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旁边的竖版上“为大家开一条光明的路”,两行诗文和一句话语,是瞿秋白无私奉献于中国革命事业的挚爱道白,发自肺腑,动心又动情。即使在挨过党组织的斗,受过国民党的刑,遭受错误的排挤和迫害的逆境中,他依然心怀坦荡、意志坚强,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纪念馆有《瞿秋白生平事迹展览》,陈列了瞿秋白的照片、文字、实物和雕像。进入黑漆大门的故居,门上方高悬有“城西瞿氏宗祠”的白底篆书匾额。故居展示了瞿秋白一家人当年生活居住的场景。简陋的桌椅床柜家具,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陈列,见证了瞿秋白的成长和这个知书达理家庭的付出。“瞿秋白的一生就是为大家开辟一条光明的路。”瞿秋白纪念馆办公室主任冯昕介绍,二十年代的中国,处于空前的革命高潮中,它向人们展现了一副异常雄伟壮观的历史画卷。

瞿秋白在中共党史上留下6个“第一”:

一、他是我国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实况的第一人。

二、他是我国用文艺体裁描写列宁丰采的第一人。

三、他是我国完整译配《国际歌》词曲的第一人。并一直沿用至今。

四、他创作了歌颂中国工农革命的第一首歌曲。1923年,瞿秋白作《赤潮歌》,热情地歌颂了工农革命。

五、他创办了我党第一张日报。1925年6月4日,瞿秋白在上海创办了《热血日报》。他是主办人,也是主要撰稿人。

六、他是系统地给中国读者介绍马列主义文学艺术理论的第一人。

我映像中最深刻的部分就是在纪念馆内,有把瞿秋白的爱情单列成一个部分。这令人想起了前不久窦骁和董洁主演的《秋之白华》电影。影片讲述了瞿秋白这位“常州三杰”之一的超凡爱情故事和对革命人生意义的追求,在我看来,影片还是非常感人的。而那枚刻有“赠我生命的伴侣”的金别针也在馆内珍藏。“这是秋白送给杨之华的结婚纪念物。”瞿秋白共经历了2次爱情。第一个爱人王剑虹是一位聪慧的时代女性。1923年两人相爱结合遗憾的是,结婚仅7个月,王剑虹就因患肺结核而去世。第二位爱人杨之华是秋白在上海大学任教时认识的,当时杨之华是有婚约的,但感情生活并不快乐,志向的不同使杨之华与丈夫越走越远,1924年11月,瞿秋白与杨之华及其前夫谈了一晚上之后,第二天在《民国日报》上发表了三则启示:

一、杨之华和前夫沈剑龙离婚的启示;

二、瞿秋白和杨之华结婚的启示;

三、瞿秋白和沈剑龙结为好友的启示。该启示连登了三天。结婚纪念物金别针上刻着的“赠我生命的伴侣”七个字,是瞿秋白亲自篆刻的。瞿秋白,在他生前,有很多人不认识他,也有很多人反对他,但是,他那为国家做贡献,积极的参加马克思主义宣传及“五四”运动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更多的人去学习的。

尽管如今的这个纪念馆确实修复地比较新,可是我无法找见曾经在这个纪念馆中拥有过的对伟人的敬仰,也无法唤起因这个人物而对中国红色革命的那种自豪感。其实我们内心里都清楚,不应该让自己丢失对先驱的那份崇敬之情,可究竟是我们忘却了这个人物,还是忘却了我们应该拥有的纪念?瞿秋白纪念馆,这个耳熟能详的纪念馆,它重新唤起了我们,唤起了我们对瞿老,对那段记忆的纪念与崇敬。

第五篇:参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

参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

班级:姓名:学号:

伴着蒙蒙的细雨,我们坐上公交车,去观瞻我们伟大的共产党早期先行人,他是一个散文作家,也是一个文学评论家。他曾经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为中国的革命文学事业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的人物——瞿秋白。

作为一个常州人,瞿秋白,这是一个熟悉而又令常州人骄傲的名字,没错,他就是在1899年,这个乱世之中诞生的常州人。他与张太雷,恽代英合称为“常州三杰”。而今天,我们便要走进记录了人们对瞿秋白所有记忆的地方——瞿秋白纪念馆。

跨进那高高的门槛,便进入了瞿秋白的记忆天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黑色的纪念碑,上面刻着一句瞿秋白的千古佳句: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雲稍。这句话出自于他在1923年春夏之交所写的《江南第一燕》,我还记得全诗的内容是:“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我深深的感觉到了瞿秋白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公无私和傲人的气势。

接着,我绕过了纪念碑,进入了纪念馆的正堂,这儿曾经是瞿秋白的故居,瞿秋白故居从前是瞿氏宗祠,坐北朝南,四进式的黑色老房子。据说,过去门前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叫觅渡桥。如今,河、桥,都早已无踪影,只留下一个地名。但,觅渡是一个颇令人寻思的词汇。觅渡、觅渡,渡何处?年轻的瞿秋白就是从这儿寻觅通向彼岸的渡口。

绕过瞿秋白全身塑像,走进屋子,便觉得更走近了瞿秋白。其中一小间为“翻轩”,是他的书房兼卧室。里面的摆设不多,木床、书桌、书柜、椅子„„一幅幅历史图片和文字说明,使我沉浸在20世纪初激荡的风云中。而瞿秋白也仿佛从图片、文字里走了下来„„

他是一个文弱的书生,却偏偏用自己羸弱的肩膀挑起一个政党统帅的重担;他是一个满怀柔情的文人,却弄枪舞刀率先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他是一位充满罗曼蒂克的诗人,却用自己病弱的身体表演了一出堪称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戏。“为大家闯一条光明的路”,本是江南第一燕,但,很快他成了断翅的燕,36岁就英勇就义。瞿秋白是一个谜,一个猜不透、说不清的谜。你看他的照片,一脸秀气,但略微有几分苍白,鼻梁上架一副圆圆的黑色眼镜,是那个时代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不知怎的,凝视他,就让我想起了绽放的菊花,清丽、淡雅、质朴、超逸。瞿秋白15岁时写过一首咏菊诗:“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诗中嵌入了他的名号:霜、秋、白三字。“怎么秋色淡,怎么无处觅霜痕?”不幸,这首诗竟成了谶语!

瞿秋白以职业革命家自许。但,他本质上是诗人,或者说他本色是诗人。他的一生就是一首可歌可泣的长诗,直至生命的终点。

临刑前,瞿秋白挥笔写完绝笔诗,把笔一扔,对周围人说:“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在敌人荷枪实弹的押送下,他神色安详,缓步而行。今天仰望这张从容就义的照片,仍震撼我心。他背着双手,昂首直立,恬淡闲静之中流露出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概。我从纪念馆陈列的当年现场记者的报道

中读到:瞿秋白来到公园,“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信步至亭前,已见小菜四碟,美酒一瓮。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饮完酒,他一路高唱《国际歌》徐步走向刑场。看见青山环抱,绿草茵茵,他盘腿坐在草坪上,对刽子手笑着点头说:“此地甚好!”随后饮弹洒血,英勇就义。

瞿秋白确乎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的这种才能有他天性聪颖所致。但投身革命之后,他以笔当枪,自觉地写了大量的文章著作,则让他这一卓越的文学才华为革命事业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以致于在他去世之后,毛泽东在延安不无感慨地说,秋白要是还活着,那该多好啊!意即他可以为延安的文化事业尽一己之力!他两去俄国并在那里居住过几年,自然地也作为中俄文化交流的使者而尽心竭力,为俄国人民介绍了中国灿烂的文化。

最让他激动不已,也令今天的我们钦羡不已的是,他曾参加了1921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并在会上见到了革命导师列宁,亲耳聆听了列宁那充满了热情的演讲。列宁在休息时还碰上了他并和他亲切交谈,瞿秋白亲手接过了列宁介绍给他的关于东方问题的材料!作为一个刚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年轻人,瞿秋白当时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对于革命的热情无疑是高涨的,但由于他的身体状况(长期为肺病所累)以及他天性中固有的成分,他骨子里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是一个富有艺术气息和艺术感觉的人。

如果瞿秋白的生命就只有这么悲壮、潇洒、鲜红的色彩,那么他身后就没有那么多的麻烦了。但是他偏偏留下一篇《多余的话》,说自己是多重色彩的。

如今,《多余的话》的影印件静静地躺在玻璃柜里,这是瞿秋白最后的告白。真是多余的话吗?我看到的却是他赤裸裸的灵魂。如果说,瞿秋白一生的伟业,是一座平地耸立的高山,令人崇敬;那么,读他对自己灵魂无情解剖的《多余的话》,更感到他是一座临崖的奇峰,险峻挺拔。在《多余的话》中,他自曝了自己的脆弱与消极,诉说了自己心中的种种矛盾及尴尬,显现了他高标卓立的自我和风雅、博大、深邃的心灵世界„„

说真话,似乎是做人的一个最起码的要求,其实,很难。至于长者、尊者、名流、伟人更难做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以“完美”的形象来装饰自己,往自己脸上贴金,隐藏、掩饰自己的灵魂;又有多少人帮着给人粉饰,掩盖、打扮其历史。

而瞿秋白给我们提供的却是另一种人生和灵魂的版本。他将死看得很轻,对名看得很淡。我读到了他的真实的生命,读到了他生命的伟岸。在生命的尽头,他已完成了人性最坦荡的升华。

《多余的话》最后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永别了!

说这话,在将死之时,需要怎样的伟力?!

离开常州,瞿秋白那气宇轩昂的形象还一直萦绕于我心,挥之不去。秋白。秋,“红叶万山霜”的一季;白,“日落江湖白”的一色。

秋白不朽!

下载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游瞿秋白纪念馆有感

    游瞿秋白纪念馆有感 2010年12月26号我们小组八人参观了位于常州市中心的瞿秋白纪念馆。这个不大但很别致的纪念馆却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参观之前,我们先查了一下有关......

    参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

    参观瞿秋白故居有感 在中国革命的探索道路上,许多的革命家为国家的未来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瞿秋白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位。我的大学就在常州,所以有幸去参观瞿秋白纪念馆。 在参......

    瞿秋白纪念馆

    瞿秋白纪念馆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来瞿秋白纪念馆参观游览。 瞿秋白纪念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瞿秋白纪念馆,是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第二部分是瞿秋白故居,被列为全国......

    参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5篇)

    参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 英语2班 臧瑶 091501221 这是我第二次参观瞿秋白纪念馆,第一次还是小学的时候,所以对瞿秋白纪念馆的印象并没有很深刻。但这次的参观让我感触颇深。 瞿......

    观瞿秋白事迹有感

    《伟人瞿秋白》观后感 丹徒区辛丰中心小学 六(5)颜逸伦 指导老师 祝林梅 今天,我看了伟人瞿秋白的故事。瞿秋白的经历深深感动了我,我从中受益匪浅。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

    观瞿秋白事迹有感

    观《瞿秋白》有感 丹徒区辛丰小学六(5)马家程 指导老师 祝林梅 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发达,经济旺盛。许多人过着豪门子弟般舒适的生活,顿顿饱饭,衣食无忧。可你们知道是谁造就现在......

    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

    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 这是第二次去瞿秋白纪念馆了,前一次记得是班级的团日活动时去的,大家要一起来,一起走,所以时间比较仓促,只是大致参观了一下,未能给我心中带来很深的触动。......

    思想汇报——瞿秋白纪念馆

    思想汇报 评价卢梭的《忏悔录》时所说的话。以之用于瞿秋白的《多余的话》,无疑也十分尊敬的党组织: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瞻仰革命先烈瞿秋白,肃立在塑像前。首先,我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