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尽力并非理由美文
有一个老总讲过这样一件事。他曾经招聘一位看起来很优秀的女员工,没想到,还不到半个月,他就不得不把她辞退。那位员工是名校毕业生,学识丰富,形象不错,很有礼貌。刚开始,大家对她的印象都很好,但没过几天,她就开始迟到、早退。
有一天上午,领导安排她到北京大学送一些材料,要跑三个地方,结果到了快下班的时候她才回来,还只跑了一个地方。领导问她怎么回事,她解释说:“北大实在是太大。我在传达室问了好几次,才问到其中的一个地方。”
老总有些生气:“这三个单位都是北大非常有名的单位,你跑了几乎一整天,怎么会只找到这一家单位呢?”
她着急地为自己辩解:“我很认真地找了,不信你去问传达室的人。”
这下老总心里更有气:我去问传达室干什么?你自己没有找到接收材料的单位,还叫老总去核实,这叫什么话?
其他员工见状,好心地帮她出主意,她一点也不理会同事们的好心,反而委屈地说:“我已经尽力了。”
就在这一瞬间,老总下定了辞退她的决心:既然这已经是你尽力之后达到的水平,想必你也不会有更高的水平,那么只好请你离开公司。
工作首先是一个心态问题,需要敬业精神、热情的行动。只有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工作,才可能获得工作所给予的奖赏。
第二篇:这不是理由美文
从上卫生保健课的第一天起,教室里的一块黑板上就画有一幅人体解剖图,上面标着人体主要骨骼、肌肉的名称和部位。整整一个学期,这幅人体解剖图就一直在那里,不过老师从来没提起过它。
期末考试那天,我们一进教室,发现画有人体解剖图的黑板已被擦得干干净净。那次考试惟一的试题是:“写出人体各主要骨骼、肌肉的名称和部位。”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抗议:“我们从来没有学过这个!”
“这不是理由!”老师反驳,“那幅解剖图在黑板上已经好几个月了。”
无奈之下,大家只好勉强答题,过了一会儿,老师把试卷全部收起,然后尽数撕碎扔到了垃圾桶里。
“永远别忘记,”老师最后严肃地告诫我们,“你们来学校上学,不仅要掌握老师教给你们的,更要懂得去主动学习老师没有教给你们的知识。”
第三篇:勤奋并非多说话美文
销售人员常常被鼓励要用勤奋、热情来影响你的顾客。但是,勤奋并不是多话,热情也并不是强迫症。
拿多话来说,话太多是有危险的。
有的销售人员不注意涵养,随口说一句竞争对手的产品简直是“垃圾”,就把顾客推向了远处,因为顾客一般都喜欢和有涵养的人打交道。
还有一种“热情”的推销人员,顾客一进商场就紧盯着顾客不放,喋喋不休。他们不停地自说自话,时不时还会自以为是地说:“我说的你听明白了吧?”类似的语言都会引起对方不好的联想,感觉像在受教育和挨批评。正确的做法是,即使是销售人员觉得自己说得再怎么高妙,在询问对方感受的时候也要说:“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把您想了解的说清楚了?”
除了话太多能把顾客赶跑,还有一种眼神也能把顾客吓跑,那是一种随时盯紧猎物的感觉,瞬间就会让顾客产生逆反心理。
销售人员应该勤奋,但勤奋应该表现在提升扎实的销售能力上。例如,在健身器材的销售中,老李无论形象和内在都具备说服力。老李的专业知识很丰富,如果你让他讲述如何把健身器材销售好,他可以从宏观到微观解决你关于该品类所有的疑惑:从中国健身器材的发展和国外同行业的对比,到健身器材的科学运用和私人定制的训练计划;从人体肌肉的结构到同类产品的优缺点……
老李可以滔滔不绝地讲下去。可是,老李并不是一个话多的人,他不会让对方感觉自己是他的猎物,不会平白无故地给你讲什么是“子弹肌”等专业术语,但当你突然问起他某些问题,他又能非常精辟地予以解答的时候,你才会真心佩服他的专业能力。
如何做到一开口就有说服力?先要观察到位,才能表达到位。
有两家户外用品店,经营的产品的差别并不明显。这种情况下,全靠销售人员的能力来推动营业额。
一家店的销售人员这样接待一个来询问冲锋衣的顾客:“您现在穿的是羽绒服,羽绒服的性能当然不如冲锋衣。冲锋衣的户外功能特别强,防水指数和透湿指数分别是……”顾客听完,点点头,然后离开了。这样的介绍虽然很专业,但是在人情的观察和体察上存在不足,销售人员几乎没有看到顾客的任何信息,而是采用了一种背课本的方式与顾客进行了无效的交流。
另一家店的销售人员观察到顾客身上穿的羽绒服已经是国际大品牌了,价格不菲,显然对方很喜欢羽绒服,而对方既然来看户外用品了,一定就是有户外活动的需求了。于是,他这样介绍:“不知道您是在什么环境下穿的?如果是室内,羽绒服算是室内静态保暖之王了,但如果想去戶外,建议选择我们的冲锋衣,因为冲锋衣能适应户外多变的天气。例如,有水汽或者下雨的情况出现时,这款冲锋衣的面料能像荷叶一样让水珠产生自动滑落的效果。”生动的语言给顾客带来形象的感受。
当你发现顾客身上穿着羽绒服的时候,你去攻击羽绒服,就等于攻击顾客。
销售人员可以从自己的个人感受入手,不要硬碰硬地贬低羽绒服。如果顾客穿着羽绒服,问你羽绒服和冲锋衣哪个更好的时候,你怎么回答?
除了“羽绒服能战胜冲锋衣”这个思路,还可以是“羽绒服和冲锋衣并存”的思路。
你可以这样回答:“羽绒服轻快、保暖,在没从事这个行业之前,我也不理解冲锋衣的特殊作用。我和一群朋友爬山,大家都穿着冲锋衣,就我一个人穿着羽绒服。开始的时候,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可是后来过了一个小树林,我才发现,我的羽绒服破了好几个大口子。刚买的羽绒服,我挺喜欢的,真是可惜。那时,我才发现有些专业的事还是配专业的装备才靠谱。”
从自己身上发生的故事讲起,合情合理,让顾客从可买可不买的状态瞬间过渡到不管你有没有羽绒服,但是一定要买一件冲锋衣。
这样的故事中还暗含着这样的引导:你越珍爱羽绒服,就越应该有一套冲锋衣。
第四篇:失礼,没有理由美文
查尔斯的父亲早已过世,但是他和父亲之间的这个故事始终让他难以忘怀。在查尔斯小的时候,他常在父亲开的杂货铺里帮忙。在那儿工作的都是成年人,父亲希望儿子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杂货铺里有一个不怎么受欢迎的人,伙计们背地里都叫他“堕落的老家伙”。大家都知道他对妻子不忠的事,从道德上来讲,他绝对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查尔斯对这个人的人品也有所耳闻,所以与其他孩子一样,对他很不尊重。孩子们称呼其他成年男性都是“某某先生”,而对这个“老恶棍”,他们却只愿意称他为“乔”。
查尔斯的父亲有一天听到了儿子与“乔”的对话,于是便把儿子叫到了办公室里。
“儿子,”父亲说,“我曾经告诉过你,跟长辈说话一定要谦恭。但是刚才我听到你在大声叫‘乔’。”
儿子向父亲解释,为什么他要故意把“乔”和“史密斯先生”或“布朗先生”区别对待。
最后,儿子告诉父亲,“先生”一词是留给值得尊敬的人的,而那个家伙他不配!
“他配不配是他的事,而你这样对待他是你的问题,现在失礼的是你,年轻人!”父亲说,“对另一个人有看法不是你失礼的借口!”
这是他父亲给他上的一堂意义深远的课,这件事一直伴随着查尔斯,即使是在他成为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之后也是如此。
生活中总有一些野蛮无理的斥责会刺痛我们,但这时不要急于回击,应该先想想什么才是你应该做的。
因为失礼时展示的更多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人,同样,无礼地对待那些该轻蔑的人,也会降低我们在善良人眼中的地位。
第五篇:这些都不是理由美文摘抄
2004年4月的一天傍晚,美国总统小布什的电话响了。电话是小布什的母亲芭芭拉·布什打来的,她的腿疾又犯了,正在得克萨斯州的医院接受治疗。但是她的心情好像还不错,她爽朗地说:“没事,一点小毛病,过几天就好了。你别担心我,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孩子。”
刚挂掉母亲的电话,小布什的手机又响了,这回是父亲老布什打来的。老布什的语调显得遥远而深沉:“有空的时候,回来看看你母亲吧,她需要你。”
小布什说:“会的,等忙完这阵子,我就回来看您和母亲。您知道的,我最近真的抽不开身……”
“其实,这些都不是理由。”老布什说完就挂了电话。
小布什苦笑了一声,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过了一会儿,小布什收到了一条短信,是老布什发来的:“你8岁那年,有一天夜里下着大雨,你发烧了。你母亲当时正在几十公里外的农场里。她赶回来看你,汽车在半路抛了锚。我让她找一家旅馆休息,第二天再回来,可你母亲在风雨中步行了3个多小时,夜里11点终于回到了家里。还有,你10岁那年,我正在非洲访问,你打来电话说:‘爸爸,你答应陪我过生日的。’于是,我中断了访问,回来陪你过生日。因为答应你的,我一定会做到。我说这么多,只是想告诉你,在爱与责任面前,所有的忙碌与阻碍都不能成为理由!”看着看着,小布什满心愧疚。这几年,自己一直忙于工作,总是没有时间陪伴父母,自己却心安理得,不觉得有丝毫亏欠,可父母总会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自己的身边,他们从来没有任何借口与托词。
小布什简单地安排了一下工作,就带着夫人与两个女儿坐上了专机,飞往得克萨斯。晚上9:40,小布什满脸微笑地出现在母亲芭芭拉·布什的病床前。芭芭拉·布什看着小布什与劳拉,双手搂着两个乖巧的孙女,灿烂地笑了。
老布什沉静地站在窗外,一边抽着一根雪茄,一边朝小布什竖起了大拇指。
第二天下午,小布什一家辞别父母回到了华盛顿。因为是私人活动,小布什要为此承担10。8万美元的专机使用费,相当于他半年的工资,但他说:“值得!”
一个人无论是平凡还是尊贵,在父母面前永远是一个孩子。譬如忙碌,譬如生活与经济的压力,譬如时间的仓促与空间的阻隔,这些我们自认为十分充分的理由,在亲情与责任面前,其实根本不能称为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