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描写屈原的句子
关于屈原的句子: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
2.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及汉湘人。
3.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4.初闻新作已忘归,字字落地皆生辉。汩罗江边咏天语,思潮如涌笔如飞。一声长叹一声雷,天公不怒而自威。忽闻豪杰为贼屈,天下英雄不胜悲。
5.移步湘江观楚云,暗伤憔悴是灵均。惟将幽恨托香草,未许芳心寄美人。
6.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
7.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
8.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
9.物换星移几度秋,你的身影在历史的风尘中早已烟消云散,但当年轻的司马迁驻立汨罗江边怅望千秋之时,依旧会为你洒下深情的泪水。
10.你怨愤的声音在滚滚江流上渐行渐远,却悲而弥壮。也许司马迁正是听到了你撞击他心灵的声音,于是他挥起了如椽之笔,著成信史光照尘寰,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倾听你用忠贞与高洁演绎的永恒旋律。
11.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
12.时至今日,屈原已经不是尚且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屈大夫,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百姓情结和民族文化,穿越着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也就是这样,屈原鲜活而永久地活在了百姓心中。
13.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你的品行如美玉一般高洁,不受世间一切污浊之物的沾染,相信拥有如此高风亮节的你,必然会向往恬适淡定的生活。
14.汨水悲歌万古流,忠魂慰,青史炳千。
1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纵被罢逐流放,也不随其流而扬其波。汤汤的汨罗江最终收留了他,可汨罗江水太混,荡涤不掉它的忧愁;汨罗江水太浅,掩埋不掉它的遗憾。
16.微风渐渐淡去,而香草般的气息却越来越浓,我依旧品读着你,在这沾满泪痕的字里行间,找寻着你遥远的身影
17.屈原的诗是淋漓的血液/和着泪水的苦涩,一滴沾唇便让人永远保持清醒,而不是美酒让浊世在惨笑中,醉倒
18.泱泱诗海平平仄仄的源头是离骚,屈原的每一首诗都是一粒饱满的种子,播进土壤就会长出一棵橘树,一茎绿荷一兜灵芝一朵兰花,带着他襟袖间两千年前遥远的芬芳。
19.屈原的诗是烈火,却烧不透黎明前的夜,是荆棘林里一行漫长的跋涉,弯弯曲曲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他将自己的肝胆燃成灯油,又磨成墨汁,写下旧时代浓黑的咒语。
20.屈原的诗歌在那个时代遭到嘲笑,甚至围攻而今却成了一面旗帜,在人类精神的上空飞扬、生动,龙的传人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21.楚国的天空太小,盛不下你驰骋的思想,汨罗的江水多情,拥抱了你浪漫的失魂。诗人的忧愤太多,忧国忧民,忧楚国的江山社稷,忧黎民百姓的苛苛命运。于是愤怒的忧愁,如火山般爆发,化作《离骚》,化作《天问》,化作《九歌》,化作一首首滴血的诗篇。
22.微风轻轻地吹拂起书页,其中似乎夹杂着一丝香草的气息。目光流动在司马迁用至情写下的文字间,我细细品读着你——屈原。
23.天地有情,有情的天地倾听你泣血的呼唤;黎民有爱;仁厚的黎民发出一声声叹息,汨罗有幸,有幸的汨罗收留了你无所栖息的灵魂。端午的米粽呦,千年万年呼唤着你的精魂,遥祭着你的英灵。
24.你拥有陶渊明超脱于世的情怀,却不会像他一样一味隐藏在自己精神的桃花源里,独享清闲;你具有林和靖梅妻鹤子的高洁品格,却不会像他一样沉迷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山园小景中,虚度此生。
25.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我知道你最爱的便是香草,因为你欣赏它的高洁品行,那种不与群芳争艳的超脱,那种不随风而屈的坚韧。而你也如生长在湖畔的一株香草,缓缓地在风中摇曳,一颗露珠在青青的草叶上默默地闪耀,宛如你回望故国时,眼眸中闪烁地晶莹泪光。
26.天地也为你伤感,江边袅袅不尽的秋风想拂去你的清泪,却将你的悲伤吹过时间的激流。
27.品读屈原,让我读懂了高洁的精神,你让我明白,高洁不是冷淡,不是逃避,真正高洁的精神要敢于承担自己内心中的责任。情系国家,心怀百姓,让你的高洁理应属于不平凡。
28.正是这不平凡的高洁,让你如皭然出水的清荷,出淤泥而不染:让你亦如墙角的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留得清气满乾坤。
29.你也许愿意与白云清风为伴,临潭而立,去聆听山涧清泉;你也许向往与小桥流水同行,居衡门之下,去静品丝竹清音;你也许更希望自己可以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当一个人陷入绝望的境地,最通常的选择便是归隐山林,做世外闲人。然而,心系国家百姓的你,却没有做出这样的决定。
第二篇:屈原描写端午节的古诗
屈原描写端午节的古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屈原描写端午节的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九章·涉江》
2、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九章·抽思》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4、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九章·涉江》
5、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离骚》
6、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离骚》
7、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离骚》
8、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九章·怀沙》
9、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卜居》
10、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九章·涉江》
11、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九歌》
12、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13、薄暮雷电,归何忧?——《天问》
1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
15、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九歌》
1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17、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九章·抽思》
1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19、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九歌》
20、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国殇》
21、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离骚》
22、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九章·抽思》
23、魂兮归来!——《招魂》
24、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九歌》
25、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九歌》
26、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九章·涉江》
27、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渔父》
28、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29、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九歌》
30、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离骚》
第三篇:屈原
屈原《湘夫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常识介绍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三、讲解诗歌。
(一)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
(二)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疏通课文。
(三)内容评析。
1.师问: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生答: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2.师问: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3.师问: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答:幽怨 哀婉
4.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师问: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现在我们朗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 生答:“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师问: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 生答:“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生答: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师问:第三段中还有这样一句,找出来? 生答:“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师问: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
生答: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兰„„ 师问:“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 生答: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5.主题研讨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板书】 情景交融
歌颂爱情 追求理想
香草美人
第四篇:屈原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平整的土地)。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苗族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他出身于楚宗室贵族,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
主要作品:《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身份:诗人、政治家 品性:高洁、正直 信仰:黄老道家
人物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也称“骚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屈原还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靳尚、郑袖、子兰)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仕途经历:左徒→三闾大夫(出使齐国)→流放江北(《离骚》)→返回郢都(劝阻怀王入秦。“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流放江南(《哀郢》《天问》)→投水自沉(《渔父》)
●左徒:是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屈原贬后任此职。
●《离骚》:屈原代表作,长篇政治抒情诗,作于屈原被放逐之后。强烈地抒发了作者遭谗被害的苦闷和矛盾的心情,表现了勇于追求真理和光明,坚持正义和理想的不屈不挠斗争精神。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离骚”释义:①遭遇忧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②离别的愁思。语本《楚辞·离骚》 汉 王逸 注:“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陈直径,以风諫君也。”
③牢骚。《北史·儒林传论》:“ 孝籍 徒离骚其文,尚何救也。” 宋 苏辙 《次韵子瞻见寄》:“ 贾生 作传无封事,屈平忧世多离骚。”
④文体之一种。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诗体上》:“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 西汉 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 沉 宋 律诗。”
⑤曲名。(游国恩《楚辞论文集》)《楚辞 大招》有《劳商》,与“离骚”为双声字,含义为今语“牢骚”。双声:声母相同。叠韵:韵母相同
结构:⑴“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对以往生活的回顾。⑵“女嬃之婵嫒兮”,至“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对美政和真理的探索与追求。● 《天问》(战国时期屈原楚辞作品)
《天问》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除《离骚》之外的另一篇长诗,有浓厚的道家色彩。也是其代表作之一,收录于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中。《天问》通篇是屈原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诗篇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硕和战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屈原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天问》是中国古典诗坛上的一朵奇葩,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九歌》:是《楚辞》篇名。原为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汉族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包含《礼魂》)。《国殇》一篇,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王逸认为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所以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九辩》: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集《楚辞》中的一首感情深挚的长篇抒情诗,共有250多句。东汉王逸定为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所作。从诗的内容来看,其基本思想是表达“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这种感慨,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带有普遍性。此诗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的黑暗有所反映,并表达了诗人“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处穷而守高”的志尚。在艺术上,《九辩》虽多模仿屈原《离骚》之处,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它善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并且句法多变,能够巧妙地运用双声叠韵和叠字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抑扬顿挫,饶有音乐美,从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背面:文学史意义
第五篇:屈原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和通假字;正确理解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味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梳理文章,学习并归纳课文中的文言字词句。
2、研读课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课文简析】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也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读《屈原列传》,我们必会被屈原那种为了国家而置个人利益荣辱于度外、存君爱国之情生死以之的伟大爱国精神所深深感动,更会被他出淤泥而不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所深深折服。而这些正是当前的社会和青少年应继承和弘扬的。【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长,疑难字词较多,因此本文应在老师的指导讲读下进行;同时让学生分组合作交流,解决力所能及的一些问题,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就屈原身上所体现的和被作者寄寓的一些精神和感情,着眼于建构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
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大段的夹叙夹议之文。【教学难点】
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在文中作用以及文中所蕴含的作者感情的理解为难点。【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讲读 【教学准备】
请学生提前预习并尝试翻译文句。【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1—3段,梳理文言字词句,理清该部分的行文思路。
一、导入新课:
由曾学习过的《离骚》一文导入,请学生介绍屈原生平及作品,老师稍作补充。
二、结合课前预习,梳理文章,解决文言字词句。
(一)研习第一段: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明确】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封号得氏的。屈原先祖暇,因受封于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
明于治乱 偏义复合词,偏在“治” 以(之)出号令 省略句
(二)研习第二段:(1)文言字词句: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制定
屈平属草稿未定 连缀,引申为写作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更改 屈平不与 同意
平伐其功 自夸、夸耀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认为
(2)行文思路: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正直的品格,因谗见流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
(三)研习第三段:(1)文言字词句: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动作名,判断力
谗谄之蔽明也 动作名,中伤别人的小人
邪曲之害公也 形作名,邪恶小人
方正之不容也 形作名,方正之人
离骚者,犹离忧也 通“罹”,遭遇
人穷则反本 处境困窘,走投无路 通“返” 故劳苦倦极 疲困
明道德之广崇 形作动,阐明 治乱之条贯 条理
靡不毕见 通“现”,表现,表达 其文约,其辞微 简约 含蓄精深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通“旨”
举类迩而见义远 事物近通“现”,表现,表达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通“浊” 泥浆
蝉蜕于浊秽 名作状,像蝉脱壳那样 形作名,黑暗社会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洁净 同“涅”,名作动,染黑 污浊
(2)行文思路:就段内来看,作者的目的是借评介《离骚》来论述屈原的伟大人格,指出屈原的志行可“与日月争光”。因此,写创作缘由,特别揭示“疾”、“穷”、“怨”三字,其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更是主旨句;写《离骚》内容和创作特色,特别指出其“明道德之崇高,治乱之条贯”,最终归结到赞美屈原“志洁行廉”。就全文来看,这段议论是全文纲领。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引出文章的第三部分所写屈原的去留关乎楚国命运;由“志洁行廉”引出第四部分所写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最终自沉汩罗江。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1、尝试翻译下面的文章。
2、背诵第三段,思考: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4—13段,梳理文言字词句,理清该部分的行文思路。
一、导入。
二、检查背诵情况。
三、梳理文章,解决文言字词句。
(一)研习第四、五、六、七、八、九段:(1)文言字词句:
屈平既绌 通“黜”,罢免官职 齐与楚从亲 通“纵”,合纵
厚币委质事楚 名作状,用丰厚的礼物 通“贽”,见面礼 遂绝(于)齐 省略句 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快意
如楚,又因厚币(赂)用事者臣靳尚 到„„去 省略句 而(靳尚)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状语后置 顾反 通“返”
时秦昭王与楚婚 名作动,结为婚烟
秦,虎狼之国 名作状,像虎狼一样 奈何绝秦欢 友好
亡走赵,赵不内 逃亡 跑 内:同“纳”,接纳,收留 复之秦 动词,到。
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眷念 挂念 通“返”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侥幸希望 一旦,一经 全部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思念 使动,使„兴 翻转过来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无论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忠、贤,形作名,忠诚的人贤能的人
自为、自佐: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使动,使„灭亡,使„破败 连着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名作状,在朝内,在国外。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名作状,像客那样 表被动
(2)行文思路:四、五、六、七、八、九段写屈原被放逐后,仍关心朝政,系心怀王;顷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穿插这么一大段史实,且这些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绌” 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聩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汩罗江。
(二)研习第十、十一、十二段:(1)文言字词句: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形作动,说短处,诋毁 被发行吟泽畔 通“披” 颜色憔悴 脸色
形容枯稿 形体容貌
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变化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尔 通“长”,长流即江水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表反问,怎么„„呢?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名作动,效法,模仿 言语举动适度得体(2)行文思路:前两段是屈原自述自己的立身处世准则,即宁赴清流而死也不与世同流合污,要保持自己的高洁品格。第三段是写屈原死后对后世的影响,即从继承者对照的角度,来说明屈原敢于同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很不容易为人企及。这一段的写法实际上是寓议于叙。
(三)研习第13段:(1)文言字词句:
悲其志 痛惜 适长沙 到、去
同生死 意动,认为„相同
轻去就 意动,以„为亲轻,轻视
被贬在野 在朝为官
(2)行文思路:(关于司马迁的政治遭遇)全文中的议论部分都寄托着作者个人的政治幽愤在内,而以这段议论最突出。
四、小结。
五、作业。
1、总结本文的文言现象,理清本文的层次脉络。
2、找出文中出现的一些成语或典故。
3、背诵第11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梳理文章层次脉络;
2、研读重点语段,了解屈原的志向,品味作者寄寓的情感。
一、导入。
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1、背诵。
2、总结文中出现的一些成语或典故。
a、怀瑾握瑜: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为怀,在手为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b、博闻强志: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c、随波逐流: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d、弹冠振衣:语出本文。整洁衣冠。
e、与世推移: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二、梳理文章层次脉络。
1、文章结构:
课文内容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简介屈原以及楚王对他的信任。
第二部分(2—3):英才遭谗被疏,穷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第三部分(4—9):屈原遭罢黜后楚国日衰。
第四部分(10—12):屈原的放逐和自杀,以及屈原死后楚国被秦所灭。第五部分(13):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
2、感受文章,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
任——疏——黜——迁——投 第一部分(1)任 第二部分(2—3)疏
第三部分(4—9)黜——迁 第四部分(11)投
3、重点研读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段(11)。
【明确】 体会屈原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体会作者流露出的那种愤慨惋惜之情。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而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对比,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A、承上启下,紧承“顷襄王怒而迁之”, 也为后面屈原的投汩罗江自尽埋下了伏笔。
B、表现屈原“志洁行廉”.三、艺术特色。
和前面刚刚学习地《高祖本纪》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后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附:关于史传“变体”:
我们读完《屈原列传》之后总觉得和一般的传记不同,这篇传记用了大量的议论,和前面《高祖本纪》相比较就能明显地感觉得到,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来写呢?
A、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在司马迁看来,他与屈原有着类似的遭遇。他侍奉汉武帝,原来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为主上服务。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却受到极不公正的惩罚。他和李陵本无交情。李陵被俘投降时,他因李陵平素颇有“国士”之风,又因李陵被俘前,只凭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数十万兵力连战十余天,转战千余里,最后才因矢尽道穷,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许是想暂时保全自己,然后再找机会报答汉朝。加上他又看不惯那满朝文武的丑态,当李陵未被俘以前,看到武帝高兴,就争着奉觞上寿,现在李陵投降,看到武帝恼怒,就又争说李陵的坏话,于是就想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这一来,就触怒了武帝,被下狱治罪,被处以腐刑。在封建士大夫看来,受腐刑,这是极大的耻辱。他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后,发愤写出《离骚》一样。这就是他要在《屈原列传》中寄托自己政治幽愤的原因。
B、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焚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四、小结。
五、作业。
1、就屈原的最后地自杀发表自己的观点,写一篇小文章,要求言之成理,2、预习《项羽本纪》,划出疑难字词句,尝试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