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浅析我国产业结构优化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浅析我国产业结构优化
王小菡
(政府管理学院091060086)
摘要:可持续发展要求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形成能够发挥资源凛赋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和发展环保产业。但是我国目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产业技术水平低、第三产业生展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发展滞后等情况,极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努力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过剩的生产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环保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优化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经济总量大幅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为我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和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其中非常突出的一点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低层次,这极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现在必须深入探讨产业结构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一.可持续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要求
产业结构反映了国民经济中产业的构成及相互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经济增长、结构改善和水平提高。产业结构的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又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产业结构的变迁,既是社会经 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因。优化的产业结构能够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高效快速的发展,不合理的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则严重妨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对产业结构的状况有更高更新的要求。只有具备相应的产业结构,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可持续发展对产业结构有些什么样的要求呢?
1.1可持续发展要求产业结构合理化
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稳定性、持久性,要求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协调,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基本一致、经济总量大致平衡,能够避免严重的过剩和短缺,防止大起大落、畸形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意味着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协调,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供求基本平衡、资源能够合理有效配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能得到较好的满足。显而易见,产业结构合理化是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只有比例协调的产业结构,才不存在严重的瓶颈产业的制约,才不会有明显的长线和短线产业,才能更好地实现总量平衡,满足市场需求,保证社会经济在总体上协调、稳定、持续地发展。1.2可持续发展要求产业结构高度化
可持续发展注重的不是数量的增长,而是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主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科学化。科学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可持续发展要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生产的技术密集化、知识化、信息化、软性化是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中的生产要素将主要是科学技术(包括软科学)、无形资产、信息网络,软件比硬件的作用更大。绝大多数的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消耗一部分就减少一部分,因此主要依靠自然资源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知识具有丰富性、可再生性,能够无限创造和开发,会越积越多,越使用价值越大,而且运用知识能够高效利用现有的稀缺的物质资源,开发新的富有的物质资源,所以只有在知识经济时代,主要依靠科学、技术、信息、管理等智力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高度化也称高级化,是产业结构按自身发展规律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的过程,也就是第三产业比重逐步增大、知识技术密型产业日益上升、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出现、朝阳产业逐渐取代夕阳产业的过程。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内容,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技术密集化、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产品知识化。在高度化的产业结构中,产品的加工度高、科技含量大、自然资源消耗少、附加值多,生产主要靠知识、技术、知识密集型 产品和无形产品的比重不断增长。由此可见,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1.3可持续发展要求能够发挥资源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
可持续发展不仅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稳定性的特点和技术密集化、知识化、信息化、软性化的趋势,而且还具有高效性的本质特征,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是高效率的发展,要求优化资源配置、节约并高效利用资源。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都能够减少资源消耗,避免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 置。除此之外,高效利用资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发挥本国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挥资源的比较优势,能够充分利用本国丰富价廉的生产要,减少资源闲置,降低生产成本,获得国际分工的比较利益,增加收益和积累,实现经济的高效发展。能否发挥资源的比较优势,又与产业结构的类型紧密相关。资本和技术占优势的国家,就应主要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占优势的国家,则主要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并且,资源的比较优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优势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转化。比如,劳动力充足低廉、资本短缺昂贵的资源禀赋状况,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收入和积累的增加、工资水平的上升而发生变化,资源优势会由劳动力转换为资本。随着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变化,产业结构的类型也应该相应发生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资源的比较优势,提高经济效 益,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上说明,可持续发展要求建能够发挥资源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1.4可持续发展要求发展环保产业
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增长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强调生产和生活必须与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要求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鼓励清洁生产,提倡绿色消费。保护环境,防止和治理污染,杜绝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需要有相应的技术和物质条件比如,防尘要有除尘器,清除噪音需要消音器,治理水污染必须有水处理技术和设备,防治空气污染需要空气净化技术和设备,减少垃圾危害需要有垃圾处理和再利用的技术和设备。环保产业正是提供保护环境和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维持和恢复生态平衡的产品和服务的部门。可持续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这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必须建立开发先进环境科学技术的研究机构,兴办制造环保设备和回收利用废弃物的企业,发展环保产品和绿色产品的生产,设置提供环保指导、监测、咨询、服务、宣传、教育的机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二.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1重复建设,加工工业过剩,造成产业结构趋同,产业比例不协调
重复建设和加工工业过剩是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日前面临的重大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消除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我国加大了对这些产业的投资力度,瓶颈制约有所缓解,但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之间的发展仍存在明显的断层,主要表现为加工工业发展过快。尤其是一般水平的加工业重复建设,加剧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造成了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全国9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的达半数以上。83种主要工业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利用率为66%。高水平的加工能力严重缺乏。作为国经济装备行业的机械工业发展缓慢,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仅为82%,尚不及全部工业增长水平的一半。重复建设的问题还突出表现在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上,在水泥、化肥、钢材、玻璃、机床等行业全国各省份的趋同度都超出了90%。重复建设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延缓了生产的集中程度,不利于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造成了产业比例不协调,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降低了经济的整体发展能力,使产业的发展在低水平上重复,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2技术水平低,生产设备落后,产业整体素质不高,限制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整体素质还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全部大中制企业中,技术设备达到国际水平的仅占26.1%,应该淘汰的设备占12.8%,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约占27.7%而一般水平的占33.4%。主要专业生产设备虽然较新,但设备技术水平偏低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同时,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八五”期间我国申报国家级科研成果16万项,但实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占20%,目前,我国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在10%以上。设备技术水平的低下直接导致了我国劳动生产率低、产业层次低、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步伐慢,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2.3 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低下的技术水平和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严重。据统计,我国的能源利用率只有32%(其中煤炭只有6%),比发达国家低十多个百分点。中国火力发电每千瓦时耗煤417t,比美国、日本高20%-30%。我国一些工业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4倍多,主要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30%-80%。而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牦.为日本的6倍、美国的3倍、韩国的4.5倍。与此相关联,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也相当严重。目前,全国500多个设区的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全面合格的不到1%。由于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酸雨增多,气候变化异常,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不仅如此.我国的环保产业也相当落后。据有关资料,西方发达国家环保产值占GNP的2 5%左右,中国1997年全国环保产值仅占GNP的0.7%、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4第三产业落后,不能吸纳更多劳动力,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影响经济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一直面临着结构失衡的困扰。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是“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农业落后”。80年代我国产业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以轻纺、家电生产为主的加工工业迅速增长,第三产业和农业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产业结构 又出现了新的失衡.主要表现在加工工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缓慢。1998年第二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为49.2%,而第三产业为32.8%,第二产业比第三产业高16.4个百分点。与1990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7.6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只上升了5个百分点。这一比例不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比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低10-2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特别是加工工业比重过高,造成一般工业品相对过剩和生产能力闲置。第三产业不少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一方面影响消费需求扩大,限制了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不利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发挥。
三.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对策
3.l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设备.压缩过剩生产能力
日前我国产业结构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矛盾,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是一种适应性调整,更是一种升级性调整。在买方市场已全面形成的情况下,淘汰落后,过 剩生产能力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就淘汰落后设备而言.要坚决淘汰落后陈旧的生产设备,通过技术改造,加大设备的更新,提高设备的技术水平,提高生产率。同时,要对过剩生产能力如纺织、煤炭、冶金、建材等行业进行压缩和调整,使之适应市场的需求,以提高效益。总的来说,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按照市场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的要求.在“质量、品种、效益”的总的指导思想下,既要淘汰落后,又要更新换代,既要压缩过剩,又要提高效益。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益和增长质量,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才能实现。
3.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的支柱产业,是未来国际竞争的主要决定力量。我国目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足,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缺乏力度,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缓慢。今后我国要大力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①增加对高新技术的投资力度,提高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水平。在一些关键的高新技术领域如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取得突破性进展,力争达到世界领先水平。②制定合理的人力政策,完善用人 环境。高新技术产业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它是科技、人才高度密集性的产业。目前我国的用人制度很不合理,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在市场 经济中,我国要根据市场规律,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形成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③加大 对各类开发区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增强辐射和带动功能,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途径。④进一步健全融资机制。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规模大,风险性强,传统的融资方式满足不了其要求。国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证明,风险投资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催化和推动的作用。健全融资机制关键 是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完善的股票市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途径是,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为了改变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层次低、技术落后的状况,必须加快制度创新,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武装传统产业,全面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
3.3合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发挥资源比较优势
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标志,为了发挥我国目前劳动力资源丰富价廉的总体优势和各地特点不同的资源优势,应该采取以下主要措施:①重 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尽可能多地使用劳动力,少使用资本,主要采用节省资本而不是节约劳动的技术。②大力扶植优势产业,促进经济优势的发挥。优势产 业的选择要立足本地资源状况,选择那些市场占有率大、具有规模生产优势和生产率高的产业。⑧合理确定主导产业,选择那些具有动态发展比较优势、开发潜 力大、能够带动和形成整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既发挥资源优势.又带动整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第三产业的资源优势。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低,不仅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发挥,必须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即:①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打破服务行业中的垄断经营,放宽市场准人,引进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这既是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的需要,也是服务业得以发展的根本保证。②调整服务业的结构,拓宽 服务的领域,加快企事业、机关单位服务的社会化,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行业,提高服务业的水平。③加强服务业的技术改造,改善经营方式,提高服务的质量和经营效益。
3.4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还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环保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同时,环保产业又作为幼稚性产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特别需要政府的保护。主要的措施有:①政府要对环保企业,产业的发展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对污染严重的企业。政府要加强治理整顿,实施“关、停、并、转”,限制其发展。而对环保性企业和产业,政府要在政策、资金和管理上引导、鼓励其发展。②加大环保产业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研成果的适用性。环保产业的技术要求高,资金投人大,一些企业受到资金、科研开发能力等限制,自主开发的能力又不够,同时一些环保技术也因为市场适应性差、产品价格高等原因不能应用到生产中。因此,在环保科研开发和生产上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提高其科研自主研发能力;调动企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生产实用型、市场型环保产品。③加强对环保产品市场的规范和引导。日前环保产品市场尚处在发育、成长阶段,环保产品市场缺乏引导和管理。环保产品没有统一的标准,市场运作不规范。政府要加强对环保产品市场的引导和管理,制定环保产品质量标准、技术规范等,加强对环保产业的市场监督和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军《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 [2]姚愉芳《中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3]李京史,汪同三主编《中国经济增长理论与政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杜,1998 [4]张军立《结构凋整——中国经济的发展主题》北京:企业管理出版杜.1998 [5]刘志彪,安同良《现代产业经济分析》.2011 [6]刘成瑞主编《解剖中国经济》北京:中国经济出版杜,1999 [7]李金昌《展望新世纪的环保产业》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3)
第二篇: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性的产业,没有农业生产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繁荣的发展。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趋势, 也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必然途径。因此,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分析农业产业当然发展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给出优化措施和建议,最后对农业产业结构做了展望。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建议;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结构效率、结构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是指静态的农业产业结构水平的高低,而是指通过不断地对农、林、牧、副、渔等结构的调整,使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优化的过程。综观世界农业发展进程,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农业产业结构效益优化,即农业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二是转换能力优化,即农业产业结构对技术进步、社会资源供给状况和市场需求状况变化的适应能力的优化,包括传统农向现代农业转换的能力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和比重不断降低的过程。2 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2.1 农村“三个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协调不够
在“三个产业”的共同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发展速度、水平不同,在劳动力分布、产值和投资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并没有形成农村“三个产业”较好协调发展的合理布局。其具体原因如下:(1)由于农业资源的局限;比较利益少,农产品价格低,抑制了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作物种植业的生产经营规模过于狭小,效益低;原有基础设施老化且农田基本建设投入不够;农业投资下降等原因造成农业基础薄弱,后劲不足。(2)农村工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一是技术和管理水平比较低。二是企业所需能源和原材料得不到有效持续供应。三是由于城乡工业规划不统一,乡镇企业在发展中又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加剧了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争夺。(3)农村第三产业仍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农村商业与农村产业结构不适应。其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是交通运输资源紧缺。三是农村技术服务状况不佳。
2.2 农村第一产业内部农、林、牧、副、渔各行业比例不够协调
在广义农业层次上,农业的产值比重高达53%,仍然占据第一的位置,林业、牧业和渔业发展仍显不足。在狭义农业内部,粮食生产又占据第一位。
2.3 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中工业又占有很大比重 农村工业内部结构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的重复率高;二是农村工业与农业的联系性很低;三是农村工业存在着许多自我制约因素;以粗放型经营为典型;“五小企业”(小炼铁,小炼焦,小化肥,小造纸,小煤窑)比重较大,等等。
2.4农村第三产业内部的基础设施及其配套服务不够健全
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了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主要的传统产业,但对与之相近的部门或行业则注意不够;二是新兴的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如信息业在许多地方还是空白;三是产业或行业落后。农业产业结构存在问题
3.1 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分看重眼前利益,一味追求短期效益,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基础性工作重视不够,加上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还处于手工劳动阶段,当前绝大多数农户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传统体制下的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农户经营呈多样化趋势。农户生产者和纯粹消费者的双重特性决定了其生产目标是:一方面其产品要满足自己家庭消费需要,另一方面又通过剩余产品的销售,获取尽可能多货币收入。特别是在当前农村市场体系发育滞缓的情况下,农户在生产经营决策时无法准确地把握市场情况,只能靠自己的经验判断,从实际出发,进行小而全的生产,很难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业专业化经营格局。
3.2农产品问题突出,信息不对称
首先,科技含量低,难以打开市场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我国公众符合科学素养条件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0.13 %,而欧盟为41.4%,美国为61.9%,说明了我国的人口素质偏低,特别是占总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村人口,其素质可想而知。由于经济拮据,农技教育没有普及到村、屯等原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户往往以劳动力投入来代替资金投入,凭经验、靠传统技术,进行粗放型经营,使得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最终导致农产品质量低劣,精品、名品不多,市场竞争力弱。其次,农户的农产品结构单一,造成农产品过剩。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受过份偏好产品生产影响,加上农业市场体系的不健全,致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户,只能根据上一周期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和价格来确定即期生产的产品。由于农户经营决策行为具有趋同性, 即他们在价格信号的刺激下往往会作出相同的反应,一哄而上生产价格高的产品,如果造成该种产品的市场供应量剧增,价格下铁,卖难问题严重,于是又相继纷纷下马。相反,出现产品短缺,抢购抬价,在暂时较高价格的误导下,农户又会掀起新一轮的一哄而上。
3.3 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农产品加工水平低,质量不高,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低水平下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农业生产主要是在外延扩大再生产基础上的高消耗、高成本和低效益;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内部结构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差,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水平低,信息业、金融保险等新兴产业远不能适应农村第一、二产业发展的要求。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高,会有更多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释放出来,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容量有限,需要第三产业容纳大量的劳动力。
3.4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制度保障乏力
当前,我国农业经营中明显存在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农业产业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一环。然而,由于制度创新缓慢,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农产品竞争
力的提高;农业产业素质低下,我国农业产业素质低下,从业人员素质、农产品质量、加工技术、运输手段和营销策略以及农业经济组织等还不具备国际竞争力, 从市场准入到真正打入国际市场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优化对策及建议
4.1 政府要在中央财政上对农业作出相应的倾斜
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交通等);建立相应市场信息反馈机制,将农户、市场、商户、技术产品服务部门有效地链接起来,确保信息的快速传输和规避相应的风险;把大力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来抓;把农产品价格补贴和农业保险立法,规定相应的究责条款,让真正属于农民的利益落到实处;在资金上,政府要扩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注入农村,放宽金融机构对农业生产部门尤其是对乡镇企业的贷款条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4.2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革命, 实行科教兴农
能否实现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首先,要大力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指导农业的生产经营,把先应用而后成熟的工业经验适当地应用于农业;引进新技术、新思想,用先进的物质装备来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统一为一个整体,努力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其次,大力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信息对生产经营活动是至关重要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尤其是要使广大农民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是顺利实现结构调整的根本保证。农村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能够给广大农民正确提供以价格信息为主的各类市场信息,是引导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产品结构等的重要信息,从根本上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国家农业实用技术多媒体产品制作中心和网络服务系统,是利用现代化手段推广农业科技的有效途径。它将把十分复杂的农业技术,以极为简单、易懂、易学的方式表现出来,以一种崭新的形式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科技咨询和农业教育。最后,要抓好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和培训,在农村信息网络向县和乡镇延伸的同时,要重点抓好组织网络的延伸。第一要充分发挥县、乡镇推广站、农经站的作用,联合其他涉农部门,依靠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积极鼓励信息员与农户结对子,开设农民科技培训班,形成“进村入户”的农村信息网络,彻底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第二要切实抓好从事信息服务人员及农村信息员的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各省要建立农村信息员登记、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制度,并编写信息服务工作手册及培训教材。
4.3 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
在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针对市场需求,种植业应从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发展成为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蔬菜、瓜果、花卉等的多元化种植结构。当前关键要改变地区间农产品结构“资源型、趋同型、低级化”的劣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系列化加工,以满足市场的优质化、多样化、无公害的需求。其次,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是适应农业
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积极主动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深加工业及其他优势产品产业,调整食品加工结构,发展方便食品、调味品、保健食品等,以满足食品消费市场多层次的需求。与此同时,还应用高新技术开发新的领域,对农副产品进行多层次的系列加工和深加工。另外要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是凭借区域资源的优势,开发市场需求量大、品质优良、稳定,区域内特有的名、优、新产品,形成符合市场需求,有资源比较优势,产品科技含量高,生产能形成一定规模,产业带动能力强,产品质量好且稳定的特色产业。我国辐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多样化,为发展农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如我国江苏、浙江一带的名特优水果、蔬菜等农产品远渡重洋,畅销日本就是佐证。
4.4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结构
1)优质农产品加工转化。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业;磨刀不砍柴功,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采用新技术先进工艺,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鼓励和允许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大型饲料生产企业到主产区建立基地,如南糖集团在各甘蔗主产区都设有加工厂,它们采用新技术和先进工艺,加工优质白砂糖,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2)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只有建立起严格的、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才能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很不完善,一些产品标准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多样化、产品用途专门化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制定和修订,并认真贯彻实施。
3)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储藏、保鲜、运销业,实现多次增值增利。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3.1以上,而我国仅为0.51。我国的许多农产品,内在质量并不低,就是不在分级、包装、保鲜、储藏上下功夫,以致价值低,销售难。
4)要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放手发展价值高的经济作物,发展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 发展多种经营。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深受消费者欢迎的优质名牌产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新、你新我精,你精我特”,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关键要积极培育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在发展城乡集市贸易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包括区域批发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和各类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对农产品的集散功能,平衡供求,有效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问题。形成覆盖全国各地的市场网络,并逐步实行统一的农产品等级标准,形成计算机联网拍卖或拍卖与议价相结合的交易方式,使之成为农产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成为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桥梁。结论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观念已深入人心。中国加入WTO后,经过几年的发展, 已深深地融入了全球化这一趋势之中,农业也不例外。为顺应这一趋势和潮流,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取主动权,我国农业应形成以高科技化为主导,以信息化为关键,以市场化为手段,以服务化为保障的农业产业格局,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参考文献:
[1]何凤霞.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J].农村经济,2004,(10).[2] 唐萍, 刘健.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建议[J].农业经济, 2004,(03).[3] 李锦生.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J].现代经济探讨, 2004,(03).[4] 余鲁.21世纪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9).[5] 张建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问题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7).[6] 郭琳,王华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04).产业组织理论课程论文
题目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
班级买买提热夏提·肉孜
学号1039020302
产业经济学专业
2011年7月6日
第三篇: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时期,急需国家政策的制约目前而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错位。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缺乏高增长性、带动力强的支柱行业,这是经济增长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的IT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几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用三种国际上常用的指标衡量,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二、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取向
尽管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经济经历了不断开放的过程,但中国的产业结构政策整体上仍然是在封闭或准封闭的环境下推行的。如果说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是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那么,“入世”作为外在的强制因素,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的功能,而且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构成和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配置。
1.入世对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空间的影响。一国实施产业结构政策的工具主要有两种:一是管理贸易,包括采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方式限制同类商品的进口和用财政补贴、政府出口信贷等方式鼓励出口;二是优惠措施包括政府投资、优惠贷款、优先满足政府扶持的产业引进技术、进口原材料对外汇的需要等。在相对封闭的经济条件下或者在能够得到发达国家包容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能够运用这两种政策工具调整产业结构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在发达国家不再包容并转向关注经济竞争和要求严格执行世贸组织规则的今天,管理贸易和优惠措施等产业政策工具的运用都将受到极大的限制。从管理贸易看,WTO的一系列规定基本上取消了各成员国独立的贸易政策权。在WTO的非歧视贸易原则框架下,中国已不可能用高关税壁垒保护国内市场和主导产业、重点产业。各种非关税保护也受到了严格限制。在失去管理贸易政策工具的情况下,以发展主导产业、重点产业为基本内容的产业结构政策相当程度上也就无法实行。同样,在WTO的框架下,各种旨在扶植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的优惠措施也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施行的空间。因为WTO的国民待遇原则,要求各国政府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如果政府选定产业内的所有内外资企业为扶植对象,不仅超出了政府财政等资源的承受能力,而且也失去了扶植的意义。如果选定部分内资企业为扶植对象,则又违反了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可见,入世极大地限制了产业结构政策施行的空间,导致产业结构政策效应大大弱化,具有歧视性和倾斜性的产业结构政策将趋于无效。入世对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弱化,意味着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功能的增强和市场配置资源主导地位的确立。政府应尽快适应这一变化,及时把政府的产业政策功能由直接培育产业转向为产业的合理布局创造有效、公平、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上,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和反映生产要素相对稀缺性的市场价格的作用,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入世后的中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1)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将加快。当前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它们在致力于发展高科技含量的信息产业、第三产业的同时,逐渐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相对滞后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完成工业化之后,也开始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它们在承接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将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其它发展中国家转移。当前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势必有力地促进中国的产业重组。一方面,中国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大量廉价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使得中国日益成为外国投资和产业转移的理想场所;另一方面,入世后中国政府要履行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依据世贸组织的规则和章程,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法律和制度环境,逐步取消对外资企业在融资、销售市场和经营领域等方面的各种限制,使外资企业享受到国民待遇。外资企业经营环境和经营条件的改善,将有力推动外商投资规模的扩大,加速外国产业向中国的转移,从而引起中国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
(2)产业结构的布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模式已经由单纯的国家间的产业分工转化为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并存。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化经济,这就使得中国不仅能够根据本国的资源优势,参预国际产业分工,而且能够深入到国际产业内部组织生产,参预在整体上处于劣势而在产业链条上仍具有比较优势的某一产业的生产和竞争。因此,国际产业分工的这种变化必然导致我国在产业结构布局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不同技术水平的产业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并存。同时,参预国际较高层次产业内部的分工,也为我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奠定了技术和管理基础。
(3)入世将使中国产业由均衡发展转向非均衡发展。入世后,中国在赢得更加开放的国际市场的同时,也要向世界其它国家开放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将融为一体,国内竞争力也直接表现为国际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均衡发展各产业部门,构建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资源劣势产业因缺乏竞争优势很难具有自生能力。如果盲目发展这些产业,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延缓经济增长速度。相反,集中稀缺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参预国际市场竞争,则可以分享到更多的国际分工利益,创造更多的社会剩余,积累更多的资本,为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条件。因此,加入世贸组织,不仅加快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而且客观上规定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中国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和资源优势所在,共同决定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一定技能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在产业结构中的主体地位。
三、相关的政策建议
在我国加人WTO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背景下,产业结构问题日益显著,产业结构的优化日渐重要,而优化应在市场调节为主,并同时辅之以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尽快使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合理化与高级化。以更好的适应世界发展的轨迹,否则只有出局。
(1)把优化第一产业优化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任务,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作为主产业就要继续发挥它的主导地位,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低,耕作方式和农产品品种的竞争能力差,优化调整势在必行,因此,学习西方大国的农业机械化,向集约式农业发展,改变以往的浪费、低效不合理模式。另外应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土地、水、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大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体现规模经济,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多种经营,促进我国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与现代工业体系和现代服务业的结合,大力开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
(2)加快传统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促进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过渡,将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传统工业的改造结合起来。要大力加强支柱产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主导产业,加强对朝阳产业的保护和扶持力度,同时做好夕阳产业的退出政策指导工作。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一方面是指通过创造性的知识集约化的发展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另一方面是指产业结构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大,出现经济服务软化趋势。以金融、保险、咨询、信息、旅游、房地产和高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则代表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应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以提升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积极探索适应全球化趋势参与国际贸易的多种形式,目前我国需要认真研究国内企业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如缺乏自我营销体系,跨国投资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国外绿色标准壁垒、技术壁垒等新型非贸易壁垒加强等。要像重视外资那样,制定相关政策,探索适应全球化趋势的多种形式,改变我国企业单纯依靠价格竞争参与国际贸易的状况。如继续通过吸引外资进入全球体系,实现产业内分工;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加快认证工作,进入跨国公司全球采购链;为建立海外营销体系提供条件和制度保障。同时,要强化行业协会协调功能,规范企业行为,避免国内企业间恶性竞争。
(5)强化政府在法规及制度建设和维护公平竞争方面的作用,大力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为生产服务的专门化、社会化提供制度条件;规范竞争行为,阻止地方保护行为,长期不懈地坚决打击走私和假冒伪劣,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严格和强化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通过了解我国的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只能说,只要发展就会出错,只要发展就会走弯路,而主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纠错,如何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发展这条路不好走,一直都正确的走更不可能,这需要我们要不断的发现错误,正视错误,分析错误,改正错误,总结错误。就像毛主席讲过的一句话:知错就改才是好同志。首先要知,这就是发现错误,正视错误,改,就是改正错误,总结错误,然后就是好同志,然后就是成功。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局面就是有成绩,有错误,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对待他,政府如何调整它。坚决相信我国的发展前景将是一片光明。
第四篇:从发展角度看我国经济形势
经过20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磨炼和邓小平务实精神的教育,我国经济学界敢于面对现实,揭示问题和矛盾。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的进步。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有些研究报告和文章就问题论问题,问题成堆而理不清头绪,很少用哲学思维来研究当前经济发展和运行中的矛盾,不搞矛盾排队,分不清支流和主流。甚至造成莫名其妙的悲观情绪,我们的经济学成了问题经济学。有些研究报告和文章照抄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指标体系,用来描述和研究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经济,把我国经济当做一个发展完善的市场经济来看待,很少考虑我们的发展度和市场度。判断经济形势只根据那几个统计指标的走势论是非,找对策,只力图扭转那几个指标的走势,我们的经济学成了总量经济学,符号经济学。这种研究方法严重脱离实质经济内在矛盾运行的总量分析,更严重地脱离中国生产方式、交换方式、体制机制、结构转换升级具体阶段的实际。抓不住问题的关键,抓不住根本问题,只看运行,不看发展,只讲量变走势,不讲质量内容。这种西化的问题经济学,是一种很危险的倾向。它打乱了现阶段有形手和无形手的分工结构,过早淡化政府的发展主体地位,扩大了政策市场调控的范围,干扰了市场的调节机制的正常运行。为了克服这种倾向,我们必须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坚持邓小平的中国特色思想,牢牢把握住我们的特殊国情。我国经济运行在什么历史阶段是必须首先弄清的根本性问题。
我们判断当前的经济运行态势好坏,要有一个特定的质和量的客观标准,不能仅仅根据几个总量统计指标的走势,简单地以升降论是非。经济运行指标在时间上不能简单地向后看,和上年周期比,和上月,上季比;在空间上也不能简单地和别的国家、地区比。首先要给当前经济运行一个准确的时空定位,即当前经济运行是处于我国、本地经济发展的什么阶段上。这个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是什么,发展的内容、发展的历史任务是什么?当前经济运行走势是向着解决发展的主要矛盾、转化主要矛盾方面推进,还是朝着反方向推进。这是判断经济运行走势好坏的主要标准,定性标准。
从发展的本质含义、发展的规律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根本性转变这个大的历史阶段中,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转变的一个关键性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是结构性矛盾。所谓总量矛盾不过是抽象了结构内含的结构性矛盾在统计上的一种反映。总量矛盾是存在的,它只存在于总量统计之中,存在于符号经济之中,在实质经济之中只有结构矛盾,没有总量矛盾。我们面临的结构矛盾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工农两种生产方式、城乡两种生活方式,这种两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矛盾。第二层次是区域经济结构的矛盾,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不仅是东、中西大区结构间的矛盾,而且还有每一个大区内部小区结构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第三层次是产业结构的矛盾。多年来我们对这个层次的矛盾是重视的,当作第一位的结构矛盾来抓。实际上它受前两位矛盾制约,就产业结构调产业结构是调不动的。第四个层次是产品结构的矛盾,主要是剩余和短缺产品的矛盾。
这四个层次的矛盾同时存在相互交错,呈现复杂的局面,但只要认真把矛盾排队,就会发现第一层次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是诸矛盾的总根源。产业结构久调不见显效,剩余和短缺同时共存,关键是城乡人口大结构转化滞后,产业政策没有区域化,区域政策没有产业化,工业分散,重复建设,区域同构,这是造成结构性剩余、结构性短缺共存的根本原因。发展形势不如人意,不是自今日始,不是一两年的事,是自1992年以后逐步形成的。这是阶段性问题,不是当前运行问题,当前运行状况是这四个结构矛盾的正常反映。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不是短期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性的问题。
第五篇: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乌苏市委党校 刘宪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的首要工作。
近年来,尽管乌苏市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产品的产量逐年提高,但由于受国际国内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主要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或下跌,农民增产但增收缓慢。农民增收已成为牵动乌苏市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对于解决当前农业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存在问题和面临的机遇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产品品质、特色产品、绿色环保产品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这几年一些有进取心、有头脑、有知识的农民,通过各种方式引进一些农作物新品种及新畜种,但成功的少失败的多。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非常艰巨。如何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对我们充分把握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与时俱进,适应农村经济的新变化,引导农村经济向健康文明有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农业生产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乌苏市新农村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用水矛盾日益突出,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投入积极性不高,农民群体年年上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落后;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部分村级班子战斗力不强。这些因素已成为乌苏市新农村建设的桎梏点,在农村经济生活上的直观反应就是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成为当前尤为迫切的任务。
近年来,乌苏市按照“突出特色抓产业、围绕市场调结构、依靠科技创品牌、改善设施促增收”的思路,依托各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产业基础,引导农牧民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形成以“四区一线”为主的区域化产业布局,从更高的层面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了部署,惠农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整个农村经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这为乌苏市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村经济实力提供了政策机遇。
二、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一)强化领导,加大力度,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正确导向。要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确定发展重点,提出配套措施。各地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定主攻方向,选准切入点。规划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把做强传统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作为规划的灵魂。第二,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要用政策手段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信贷等的支持力度。要研究制定支持农业产业化的人才政策,吸引和鼓励有才能、有志向的专家、能人到农业产业化战场上建功立业。第三,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经济的一项中心工作,用农业产业化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要建立领导包项目责任制、工作落实问责制,切实加强考核。第四,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软环境建设。要把提升服务水平和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创造优良环境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各级经济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一切服从于、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大局意识,要转移视角,多关注基层,多支持企业,真正为基层、为企业办好事、办实事。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加快推进农业结构、农业增长方式、农民收入形式的转变,对于特色农产品要进行技术升级,质量升级和档次升级。对于大宗农产品要进行就地转化,进行深加工,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实现加工升值,形成可持续发展。
1、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为农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行业协会、产业协会,进行全方位服务,保护农牧民利益,加快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扶持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广开农民转移就业途径,使农民收入多元化。
2、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的最高层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牵动全局的作用。首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的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增强农业竞争力,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
3、大力发展畜牧业。我国加入世留组织后,畜产品迎来了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需求愈来愈大,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肉类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加入WTO后,价格优势更加明显,使我区畜产品具有较强的优势,从而保证了畜产品将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从一定角度看,畜牧业是种植业的后续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就必须扩大饲草
料的种植面积,它将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杠杆,促进种植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培植龙头企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分析发达地区重点产业发展,可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竞争力的高低除了要有特色产品以外,是否能增收增效,关键是产品产业链的长短;是否能实现品牌产品的深加工;是否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增值。因此我们必须走融合经济的路子,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市场整合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有一定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链,把特色农产品、大宗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转化增值,形成经济优势,解决农牧民增产增收。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加工工业化。只有实施了工业化,农产品的保鲜增值,高效运输及深加工才有依托,才能突破时间、空间的束缚,形成最终消费,增加国民经济总量,形式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的产业链。
由于我们新疆远离内地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和工业生产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少,人流物流都十分有限。因此应首先考虑将大宗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实现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好龙头企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龙头企业已成为带动一方生产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吸纳先进生产要素、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它可有效地解决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同时又是顺应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一种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的好形式。我认为,目前应把兴建龙头企业摆在与发展农牧业生产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外宣力度,把乌苏的资源优势宣传出去,让外界了解乌苏,为吸引资金奠定基础。其次,要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思想。尽可能地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出击吸引外地客商来乌苏建厂,从而推动我市产业化进程。
(四)加强培训,建设一支适应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要求的人才队伍。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干部和龙头企业法定代表人以及农民素质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想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那只能是纸上谈兵。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必须做好培训工作。一是要充分利用党校教育资源,常年开办乡村干部进修班,进行认真培训,重点传授市场经济理论、政策法规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同时采取走出去参观、调研的办法,学习过去与乌苏市经济基础相类似,通过近几年努力现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好经验和做法,激发乡村干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二是各级经济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乌苏市各类企业的法人到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办法的企业参观学习,或采取开座谈会的形式请他们现身说法,使乌苏市的企业家借鉴他们的先进
经验,以提高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各级涉农部门和科研单位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定期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到农村传授科学技术。使尽可能多的农民接受培训,掌握1—2门农业实用新技术,使每户农民都能有一名熟悉自家致富项目所涉及科技知识的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