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政伦理角度构建我国地方政府执行责任制

时间:2019-05-13 01:1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行政伦理角度构建我国地方政府执行责任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行政伦理角度构建我国地方政府执行责任制》。

第一篇:从行政伦理角度构建我国地方政府执行责任制

从行政伦理的角度构建我国地方政府执行责任制

【摘要】本文论述了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失误的现状,从中分析了导致这些行政执行失误行为的原因有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的原因。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政府构建政府执行责任制的必要性,从而提出了构建政府执行责任制的探索,从行政人员自身素质、建立责任制度和监督机制这三个方面来构建政府执行责任制。

【关键词】行政伦理;地方政府;责任制

行政人员在执行职责的时候会面临很多不同的选择,然而这些复杂的选择中都是隐含着方方面面的矛盾和利益的冲突的。所以在充满利益诱惑的社会下,中国的地方政府的执政人员执行力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政府的责任形象和人民的公共利益。目前我国的地方政府的执行责任制还不够完善,对执行失误现象是责任追究还不够,从而严重影响了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利益。针对这个问题,很多学者也进行了研究,他们主要是从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的研究。然而目前的我国政府执行责任制还是存在着问题。鉴于此,为了更好的改善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失误的现象,本文从行政伦理角度来分析导致行政执行失误的因素来构建政府执行责任制。

一、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失误的现状

政府执行力,就是指各级政府及部门执行党的方针与中央政府所有法规、规划、决策,组织经济社会发展的集合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得到不断提高,但仍存在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责任制不落实,只顾眼前不顾长远,走形式搞政绩工程等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地方政府在扮演一个“执行者”———执行的是上级的决策。但是这个执行者却没有在执行过程中尽全责,反而是在走捷径和打折扣的执行,从而降低了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度。上级的政令在执行中存在很大的弹性,这样使得实际的执行力和预先的执行目标产生了极大的差距,损害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政令的权威性。“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国务院下文件,一层一层往下念,念完文件进饭店,文件根本不兑现。”这是来自民间的顺口溜,看似很夸张。但是确反映出了民众的心声,反映了政令不通以及地方政府的执行力不够的现实。政府部门之间职责交叉,造成推诿扯皮、管理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普遍存在,这些严重的影响了行政效能的提高。

政府的扯皮现象使得民众有问题根本不懂去找哪个部门解决。违背了中央的精神:“权为民所谋,利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政府存在替代式政策执行,即在执行的过程中,执行者用自己的一套政策替代既定政策,也就是“挂羊头,卖狗肉”。执行者对符合自身利益的政策就积极去响应,对自己不利的就予以歪曲变形。如修路要修路费,一些不准收取过路费的地方,不但没有传达禁止收费的指令,反而隐瞒上级,继续乱收过路费作为地方政府的财政私收入。再如教育的学杂费,九年义务教育是不收学杂费的,但是地方政府却能变相的收取各种各样的学杂费。这就是官与民争利的现象,违反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极大的损害了民众的根本利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存在也很严重。如温家宝总理积极推进的“三农”问题,鼓励农民耕种,从中央给农民拨款发补贴,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经过层层的克扣,真正到达农民手中的补贴所剩无几,根本起不到激励效果。这反映了地方政府对政令的“灵活变通”和执行的歪曲。还有政府的“三拍现象”即是决策时拍脑袋,执行时拍胸脯,失误时拍屁股。问题出现的时候,都拍拍屁股走人,推卸责任,都不愿承担失误的责任,事情就不了了之,无法给公民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些现象都严重损害了政府的执行能力在群众心目中形象。那是什么导致这些不好现象存在的呢?

二、伦理角度分析行政执行失的原因

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执行中的困境,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了。有内部的因素,即行政人员自身的道德自律不够,自身的伦理道德的培养缺乏。还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即是传统的中国政治文化,监督制度不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的不健全。

第一,行政人员自身伦理道德素质的低下。行政人员没有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把自己也作为市场中的“经济人”的角色,去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样是和人民的利益向对峙的。作为执政人员不可能自己是球员同时也是裁判员的双重角色。因而出现地方政府和人民争利益的现象就是他们没有认清楚自身的角色。没有用高尚的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操来约束好自己的行为。行政人员的个人的道德人格和伦理水平低下,不能有效的把真正的道德理念内化为自觉的伦理道德来指引自己的行政行为。

第二,深受我国传统“服从”思想的影响。远古时代就一直传承“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鲜明的“服从”思想。这正体现了唯上的思想,即听从上级的命令,公务人员都以上级为首是瞻,置人民的利益于不顾。正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也是此类意思,这使得行政人员在执法的时候,无法拥有自己的思想,只是一味的追随上级的指示,不管对错,一律不假思索的执行。即使自己有不同的意见,也不敢提出怕得罪上级,都存在惧怕权利的思想。这样一来,引发了公务人员到底是对上级负责,还是对公民委托人负责之间的冲突。因而,形成了以上级的命令为“中心”而非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执行思想。

第三,对行政人员的监督力度不够,没有健全的监督机构。政府的事项多是内部进行,外部的控制根本无法到位,公民也全不知情,很难做到有效控制行政执行不法的行为。即使行政内部利益的追求,大家都不揭发,或者即使有人想揭发,但是碍于怕被上级同事的打击,又不敢去冒险。如果能建立良好的监督机构,公民参与到监督的体系,作为一个外部的监督者,独立于内部结构,就能消除后顾之忧。

第四,缺乏有效的行政执行责任追究制。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对社会和公民的责任,实质上是其作为公民代理人公共利益代表者和人民公仆的责任。“三拍”现象的出现就是由于没有一个健全的法律责任机制去落实追究责任,无法追究到底是谁的责任。每个人在失误出现的时候,都相互推卸责任,上级推给下级,平行机构之间的相互责骂。如果有一个健全的责任制,当每一项政策出现时候,就具体的落实到执行者身上,到时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可以马上追踪这个负责执行者的责任,实行责任问责制。正是由于缺乏一个将伦理法治的责任制,于是每到问题出现,就是无法追查谁的责任,都是拍屁股走人,不了了之。

三、构建地方行政执行责任制的必要性

目前国家提出建立服务型政府,然而首先是要建立责任型政府,当前我国的地方政府还是非责任性政府。要实现转型的改革政府,必须要树立责任政府,对人民群众负责。其中最重要的是执行责任,建立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执行责任制的必要性在于:

首先,可以使行政执行过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政策执行者依法执行政策,是权、责、利的统一体,对政策执行须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道德责任和人格责任。建立了行政执行责任制,使政策理解偏差、贯彻不力、执行失误、甚至违背政策或者对抗政策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执行者身上这样可以让执行者有制度所遵循,根据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承担自己在执行中的相对应负的责任。这样有利于行政人员认清自己的角色,从而能够控制政策执行的方向,规范政策执行行为。

其次,加强对行政执行过程的监督,强化行政人员执行公务时候自觉守法。建立执行责任制度时候,就明确规定了相关执行者失误的责任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这样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大家就能够用制度去衡量执行者的行为是否越权是否违法。外部的监督就能起到很有效的作用,公众也能根据这个责任制的标准在平时中监督执行者的行为。扩大了人民的知情权和实现了人民的主人翁的地位,人民赋予公务员权利,可以监督他们的行政行为。这样

执行者在众多的人的注视下,就会自觉的遵守法律,更好的执行公务。

最后,维护了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美好的形象。没有确立责任制之前,很多公务员都根据自己手中的权利,实行自由裁量权,出卖人民群众的利益。“对自己有利就执行,无利就变形”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党政府的形象。责任制的建立,正是要把每个政策的责任都具体的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执行者的身上,实行责任追究问责制。相应的权利,负相对的责任而不是让行政者利用手中的权利去谋取私利,造成执行的失误。实行谁执行,谁负责,不允许有推卸责任的现象。不能让执行失误了,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后,就拍屁股走人,就不了了之。坚决的实行责任问责制,要给群众一个合理的交代让大家看见我国地方政府是个负责的政府,从而树立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四、构建我国地方行政执行责任制的探索

我国地方政府的建立了很多的制度,比如审计制度、信息沟通机制、激励制度、绩效管理制度等等,但是目前为止却还没有能够构建一个地方行政执行责任制,因而无法配套的实现有效的行政执行的有效进行。于是提出了从内部的行政者自身素质和外部的责任体制和监督机制来探索构建我国地方行政执行责任制。

第一,加强行政执行者的道德自律的水平。道德主要是指在他们的行政行为中所持有的良知、信仰、价值观和内心道德准则。张康之教授在《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一书中写到“:道德自主性是强制性与自主性的统一”。即是说公务员做出正确的判断不能仅靠外部的强制性还要加强内部道德的自觉性。如果行政者的自我的道德思想没有办法内化为自己内心的正确的价值观理念,那么就算使用很多外部的规范也不能使他在面临行政执行困境时候,做出正确的行政行为。公务员执行公务时正确的行为并不是靠外部的规范来约束,而应该由内心深处的公正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来指引。在公私矛盾、利益冲突和责任冲突更为复杂严峻的现代社会条件下,公务人员能够根据“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的内在思想,衡量好自身的利益和大众的利益,维护好民众的整体利益。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公务员不能仅仅依靠职业伦理的规范来激发内心的道德的情操做出正确的达到伦理目标的行为。因而要把这些死板的规范真正的内化转换为行政者自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管在任何的复杂的情景当中,都能根据心中的道德伦理的秤杆,做出对社会负责的行为,做出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

第二,加强行政伦理执行制度的建立。把行政伦理的好的方面用法律的制度规范出来,这样就可以强化人们的思想去遵守。要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分工明确,追究的失误的责任也要明确。这样才能够使得政策执行的责任明晰,增强执行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意识。可以从建全首长负责制,权力一般是自上而下的,相应的责任也应该是自上而下,首长要忠于职守,严于律己,做好管理工作,起好模范作用。还可以健全目标责任制,使目标落实到具体部门或具体个人身上,这样目标责任都明确清晰,各司其职,完成任务,有利于突出业绩,提高工作的效率。还可以健全岗位责任制,根据政策的执行的目标和任务设置岗位,进而确定权责的范围,这样应对突发时间时候,执行起来就更为便捷,提高了政府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执行力。行政责任制的建立,大家都能够明确自己承担的责任,减少行政执行的失误,从而更好的为了完成任务。

第三,加强监督机制的建立。任何一个制度的建立如果缺乏监督机制的相配套,就无法体现它的功能作用了。有效的监督,可以强化行政执行人员的责任意识,使他在潜意识里面能够清楚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为民服务的,不是为自身谋福利。监督机制还能够监督行政执行人员在执行过程中有没有偏离政策或者选用了替代性的政策或只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置之不理等现象。这样就有效的减少了行政人员执行中的偏差,在没有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的时候,尽快的改正过来。加强监督反馈系统功能和监督主体之间的协调配合,加强了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实行对行政执行过程的监督,从而保证政策执行的顺利完成。权、责、利什么时候都是一个统一体的,人民赋予公务员权利,公务员就应当尽责任的在执行中行使好这个公权,不能出现和人民群众争利益,而是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负责任的思想。

五、结论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伦理道德的缺失,使得许多是行政者在执行公务中做出了错误了行为,导致了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执行失误的现象严重,这样重的影响了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的形象。这些失误的行为与行者自身的道德素质低下和缺乏责任追究制和监督机制都有关,但是主要是缺乏一个行政执行责任制。因而要加快构建我国地方行政执行责任制,加强人员的职业道德伦理水平,有效的追究在行政主体执行失误的责任,更好的完成行政伦理的目标和顺利完成任务。

第二篇:从辨证角度看伦理文化观和宗教文化观

从辨证角度看伦理文化观和宗教文化观

摘要:<伦理的观点>和<宗教的观点>这两章作者分别从伦理的角度和宗教的角度阐述了文化并探讨了伦理以及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从辨证的角度,在作者的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去剖析伦理文化观与宗教文化观,并指出作者就对伦理文化观和宗教文化观评述的不足,以供今后对该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伦理文化观;宗教文化观;辨证角度

作者观点的梳理与概括

<伦理的观点>和<宗教的观点>这两章作者分别从伦理的角度和宗教的角度阐述了文化并探讨了伦理以及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对古往今来以及横贯中西的历史人物和学者关于文化与道德的关系以及文化与宗教的关系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和评释,其中作者着重批判了以辜鸿铭,什维兹尔等为代表的伦理文化观和以基德,埃尔武德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观。作者认为无论是伦理道德,还是宗教,都只是文化的一方面,它们可以影响文化,同时也受文化其它方面影响。

在<伦理的观点>中,作者解释了何谓伦理文化观。所谓伦理文化观,即以伦理道德的立场去解释文化,换言之就是以伦理道德为标准去看文化的观点。古今中外,主张这种观点的人比比皆是。从中国古代《尧典》《书经》以及孔孟之道到近现代著名学者辜鸿铭,从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以及其两代弟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欧洲的孔德,斯宾塞尔以及什维兹尔,无一不认为只有伦理道德才是文化的主体,决定着文化的其他方面。而作者却态度坚决立场分明地批判了这种观点。作者指出,伦理道德只是文化的一方面而已,并没有占到主体的地位。

而在<宗教的观点>中,作者说明了所谓的宗教文化观。即认为文化的基础是筑在宗教之上的观点。作者也同样列举了史上极力倡导此观点的代表人物。最后作者也同样立场鲜明批判了宗教文化观,认为宗教文化观也不过是文化的其中一方面,也没有占到文化的主体地位。

辨证地进行剖析及发现问题

何谓辨证。所谓辨证就是运用辨证法来分析问题。即用联系的,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看问题。那么为何要用辨证的角度来分析。伟大的辨证法大师黑格尔说过,辩证法所揭示的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和作为发展动力的原则,不仅是普遍适用的,而且是获得其他科学知识的灵魂, 只有通过辩证法,才能把握真理。而马克思也认为,唯物辩证法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本身抽象出的科学理论,它既是客观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认识的普遍规律。既然是普遍规律是真理,就可以用来指导我们去认识探讨事物。

首先暂时把宗教文化观放放,姑且先对伦理文化观进行分析。在作者关于<伦理的观点>的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①我们承认伦理的观念道德标准,可以影响到文化的其他方面;然而,同时,我们也得承认,文化的其他方面也可以影响到伦理或道德。我们注①《文化学概论》第122页。

能从文章中直接感受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直接跟伦理有着直接关系并且也和文化的其他方面有相互影响。而辨证法中所谓的联系就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连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在无限的宇宙中,联系不是个别事物之间暂时的、特殊的关系,而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所共有的客观的、普遍的本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世界是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成分或环节,都体现着普遍的联系。一方面,作者认为观念道德与文化的其他方面有联系,有联系才能谈得上影响;而另一方面,作者认为这种影响是相互的,而不是单方面的。换言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观念道德与文化的其他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不是孤立存在或者简单或单方面联系,他们是个有着复杂联系的有机统一体,而相互作用形成的这个有机统一体即我们所谓的文化。人类文化世界并非零散事实的简单总和。我们也可以试图把这些事实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有机整体来加以理解。在此,我们感兴趣的是人类生活的广度,我们专注的是特殊现象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我们欣赏的是以“多彩画法”或“复调音乐”表现出来的人性。因此我们更容易注意到文化表现出来的个个表象,而容易忽视从一个系统或者一个有机整体的高度去看各个部件。

在同章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②因为,每个社会,有每个社会的伦理或道德;因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伦理或道德,以一个社会的伦理,去衡量别个社会,或以一个时代的道德,去衡量别个时代,都是错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用发展的观点在看伦理或道德对文化的影响。辨证法中的发展是指一切事物都处在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换言之即某事物的存在是否符合当时的背景环境,这里也可以直接说成伦理文化观的适用性。既然空间和时间都是不停发展变化的,那么指求伦理文化观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适用那是不可能的。或许,在某个时代某个社会这种文化观点曾经很适用过。比如,在中国古代甚至是近现代的某段时期,我们是用一种至善至美的道德化的模型来引导整体文化的走向。如:玉帝,唐僧之类的,而在西方的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中则充斥着嫉妒,威胁,通奸,私欲等等各种丑陋的东西。他们似乎是用神的丑陋行为来作为自身的反思,充满着对现实世界的隐喻。而无论是孔孟时代亦或是苏格拉底的年代,由于人们极其注重伦理,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因此伦理在那些年代里占据了文化很大的比重。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也只是很短暂的一瞬。事物在发展,人们的认识以及思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就拿现在的社会来说,这种伦理文化观自然是相当不适用的。

其次,就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看待伦理文化观。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客观存在具有的特点,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对立统一的观点简言之就是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伦理文化观纵然存在很大问题但也并非一无是处。我们在批判伦理文化观的同时也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第一,许多大思想家主张这种观点都是基于他们所在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局限,在那个时候把伦理放在对文化认识的首位,对当时文化进步起到一定促进作用,而且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第二,无论是伦理还是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都好比一张复杂的网,这是一个方法论的新视域,将伦理与宗教纳入广阔的人类文化的全部中来研究。兼容并包,凸显人文底蕴。这对众说纷纭的文化的定义无疑又有了新的基础平台。第三,这些观点的提出为

注②《文化学概论》第122页。

伦理哲学以及宗教学本身的研究发展也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既然伦理与宗教都是文化里面的内容,那他们本身的发展对研究文化的发展也是相当有益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在这两章中只是对两种观点加以批判,而未能指出这些观点依旧有它的可取之处。

至于宗教文化观的辨证分析法大致也跟伦理文化观相一致,因为宗教信仰本身与道德观念就有很多相似处并且有着密切联系,在这里就不再展开详细讨论。但有必要一提的是,宗教文化观普遍认为,在欧洲宗教几乎控制了一切,自然文化对于宗教也只能处在从属地位,神学具有三个阶段:拜物教,多神教,一神教。主要的论述者是孔德,实证哲学,认为在神学时期里,文化在哪一方面都受宗教支配,连科学也要以宗教作为起点和基础。这在我们现在看来,这是比较极端的观点。但是即便如此它依旧有它的可取之处。比如,大部分宗教教义都是向善向爱的,让人们认为它主导文化有益于形成某个社会的共识。象西方宗教传统,犹太教,基督教认为人是宇宙的代理人,人需要尽心尽力爱神,爱邻人,需要将自身的潜能发挥以荣耀上帝。这就是西方人对宇宙不竭探索的精神动力。即使是文艺复兴也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信念的体现。

结 语

作者分别从伦理道德和宗教的视觉角度去解读文化,对文化的涵义进行多维视域的透视和解释,这对文化学的研究是相当有价值和意义的。此外作者的观点也可以说比以往的学者的观点要更为全面,而对以往学者的观点的评述也很到位。而在作者研究的基础上,本人尝试用辨证理论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但因为本人对文化学的知识以及理解程度实在是非常有限,所以在分析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然而依然希望能起到些补足的作用,供以后对这一课题研究的学者们参考。

参考文献:⑴ 陈序经《文化学概观》<第一篇><第一章>与<第二章>

⑵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见《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⑶ 汪华岳 《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版

人物注释:

(1)辜鸿铭,名汤生,是中国近现代为数稀少的一位博学汉学中国传统的同时,又精通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学者,号称“清末怪杰”。他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通晓文学、儒学、法学、工学与土木等文、理各科。他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 3 秋大义》)等书,向西方人倡扬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2)什维兹尔,理性唯心主义者,以个人伦理的觉醒带动社会,认为文化的本质是伦理的,其他方面则是陪衬,物质的进步会使伦理没落

(3)苏格拉底,出身于雅典,著名的哲学家。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

(4)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另有其他概念包括: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经济学图表等含义。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5)孔德(1798~1857)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1798年1月19日生于蒙彼利埃城,1857 年9月5日卒于巴黎。16 岁进入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学习。1817年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 C.H.de 圣西门的秘书和合作者。后因观点相左,两人分道扬镳。1826年设馆讲授实证哲学。

(6)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代表作:《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

(7)斯多亚学派,雅典城有一个用希腊著名画家波立戈诺特的绘画装饰起来的富丽堂皇的画廊。大约在公元前308年,希腊哲学家们在这个地方创立了一个学派。画廊在希腊文中叫斯多亚(stoa),所以,这个学派就叫斯多亚学派,也可以叫画廊学派。斯多亚学派认为幸福实际上并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善。他们采取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同样的立场:一个人幸福的唯一条件是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而德性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学派代表人物有芝诺、克雷安德和克吕西波。中期代表人物有巴内修斯和波塞唐纽斯。晚期代表人物是辛尼加、爱比克泰德和奥里略。

第三篇:我国行政伦理现状以及问题出路

如何看待我国目前行政伦理现状以及问题出路

公共行政伦理不仅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中国公共行政伦理建设的根本途径。

我国目前行政伦理现状可以概括为行政伦理的缺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部分行政人员缺乏行政良心。所谓的行政良心,张康之的《行政伦理学教程》中给了明确的定义:行政良心是指行政人员在其行政管理这一特殊职业活动中所形成的深刻的道德责任意识和对自我的行政行为进行自我道德评价的能力。

现今的行政人员是否能够做到看到自己责任范围之内的人民利益受到损害而感到焦虑不安、深深自责?答案是否定的。虽然这么下结论有些过于片面,但是至少不能说所有的行政人员在这种情况下都能自责。人民网有过这样一个报道:安工程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也是良心工程。《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对需要维修、改造的,及时予以维修、改造。”但全国校舍安全工程实施3年来,26个县(市、区)未为此投一分钱,除了要考问地方官员的政策执行力,也要追问他们的社会责任和行政良心。这些县领导认为将资金投入到学校校舍建设中步入投入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见效快,所以也就完全忽视了广大中小学孩子们的校舍安全问题,既然都已经忽视,又何来会为此感到自责不安呢?!也许你会提到,不是也有报道说云南嵩明县领导“蜗居”老房子办公,学校却成为当地最好建筑吗?是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领导有教师情节有着密切关系。而且,既然这个事件作为新闻来报道,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就说明这类的事情在中国是个新鲜的事情,极少发生的事情。当有一天,人们对学校是一个地区最好的建筑的事情不再感到大惊小怪了,那我们那些中小学的孩子们的安全问题也就有个保障了。

根据李建华的观点,行政伦理的基本问题是处理权利和利益关系的问题,也 如何看待我国目前行政伦理现状以及问题出路

就是这些行政主体如何利用所掌握的公共权力调节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的问题。【摘自王伟 鄯爱红编著的《行政伦理学》】

2002年人事部印发了《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公务员要做到政治坚定、忠于国家、勤政为民、依法行政、务实创新、清正廉洁、团结合作、品行端正。按照上面的规则来衡量的话,我国现在有部分的行政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与利益观,这部分人员没有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而是把权力当做谋取个人或者少数人私利的工具。我们的大多数领导干部都能把人民赋予的权力视作为人民服务的手段,牢记党的宗旨,自觉践行“三个代表”,殚精竭虑,一心为民;但也有少数领导干部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手中的权力,有的把权力当作获得金钱、美色的工具;有的把权力当作个人飞黄腾达、光宗耀祖的途径;有的把权力视为个人“私恩”的产物,甚至把权力作为对个别人效忠的工具;还有的把权力当儿戏,对人民赋予的权力极不负责,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甚至胡作非为,草菅人命,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些权力“错位”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领导干部身上,却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败坏了党的形象和威信。现实生活中,官本位思想的行政人员不在少数,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是现在去行政部门办理各种业务或者事情所面对的情况的真实体现和概括,这个概括有些尴尬,让原本应该是人民公仆的行政人员地位飞跃到了人民主人的位置。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是保证权力廉洁、预防腐败的迫切需要。权力观问题,始终与权力的廉洁与否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腐败问题的发生,无不是权力腐败的表现,而权力腐败的出现,又在很大程度上由权力观错误所致。大量事实证明,一个领导干部如果在权力观上出现偏差,把权力视为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就必然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出现失误,把权力变成中饱私囊的手段。因此,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迫切要求广大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尤为重要的 如何看待我国目前行政伦理现状以及问题出路

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是预防腐败的一道牢固防线。不能让这些行政人员失去约束,让有限的绝对权力无限膨胀成为没有任何边界约束的绝对权力。

权力观和利益观的缺失或者说是错误偏差让行政人员在工作中出现了问题。首先是行政效率的低效。行政效率低效是指行政法律制度没有以尽可能小的经济耗费获取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主要在我国的表现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扯皮推诿,手续繁杂,文件、会议成灾,形式主义严重,纪律松弛,不核算费用,官僚主义严重。行政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高效的政府会赢得人民和社会的好评和极力拥护,而这对于提高政府的权威、感召力、影响力、诚信度,实现政府与社会和公民的良性互动,降低政策的执行成本,推动社会全方位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我认为目前行政人员最爱做的事情肯定是踢皮球,当群众低头哈腰的好不容易进了难进的门,部分行政官员多会考虑,反正还有其他的部门或者机构呢,何必耽误自己喝茶看报的悠闲时光,就直接把这个皮球踢给了其他的部门,群众被打发到了其他有关部门,必然也会被告知这里不能解决你的事情,又踢给了别的部门,这来来回回的踢皮球中,行政人员是“锻炼了身体”,可却是让需要办事情的群众迷糊了,到底这个有关部门是个什么门?为何我这普通老百姓如此难进这个门?虽然说行政效率而言,并不一定是越快越好,而是应该让时间使用的合理。对公民来说,到政府机关办理有关事务,有一个时间预期。在最不好找的有关部门相互踢皮球的过程中,群众需要解决的事情早就过了期限,群众的耐心早就磨灭了。当然效率并不是公共行政唯一的价值追求和终极目标,公共行政在现代社会很大程度上还应该促进公民社会所拥有的基本价值,如自由、秩序、正义、公民利益和公共利益等基本价值的实现。【摘自王伟 鄯爱红编著的《行政伦理学》第四章】

我国人民是主人,政府也是人民的政府,政府中的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如何看待我国目前行政伦理现状以及问题出路

人民赋予他们权力,而这种权力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人民公仆要时刻认识到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责任,不要因为手中拥有了人民赋予的权力就凌驾于人民至上,由人民公仆变成了人民的主人,要知道手中的权力而非权利,不能不仅不造福人民,为人民服务,还要用这些权力来为个人谋福利争利益。作为人民的公仆,不仅积极为人民服务,还要对各方面的意见兼容并蓄才是科学的态度和作风。还要处理好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例如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在这里当然是指人民的、国家的利益,这些行政主体要深刻认识到自身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不能为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就牺牲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要做好利益的权衡、分配和调节工作。

正确处理个人与整体、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奉献与索取各种利益关系,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清正廉洁、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防止和纠正对公民权利的损害。长期以来,“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这句话在相当多的人心中只不过是一句口号而已,而“官本位”的思想却根深蒂固。因此,真正树立起“权力来自于人民的赋予”这一观念对很多公职人员来说非常必要。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树立起“管理就是服务”、“执法就是服务”的观念。让这些行政人员充分认识到一切涉入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不能歧视。

目前我国的行政队伍之中很少谈及行政伦理观。张康之与李传军主编的《行政伦理学教程》中提到:行政伦理观是在根本价值的层面上影响或者指导每一个行政人员,影响或者知道各级政府、各类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长期以来,在公共行政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科学馆,而作为实质理性的伦理观的构建被人忽视了。因此导致了公共行政的方向常常迷失,公共行政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实现的基本功能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如何看待我国目前行政伦理现状以及问题出路

确立和完善行政人格是行政伦理观的价值目标,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在追求和是实现公共行政的价值的过程中,需要增强行政伦理观中的主体意识。一方面,行政主体有必要有权利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开展行政工作的能力去创造性地实现公共行政的价值;另一方面,注意所创造和获得的行政价值如何,与行政主体自身的需要、能力以及他们的自觉性的高低有关。做到这两方面的统一,是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理解公共行政的价值、处理公共行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时所应牢记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培育出优秀的公共行政人格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从我国行政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务之急是要努力压缩办事时间,同时提高行政行为的正确度。压缩办事时间,是服务对象最直接的要求;而提高行政行为的正确度,意义在于降低社会运行成本,使行政效率最终实现其社会价值。

(一)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简化行政行为内部环节,大力压缩办事时间。

(二)改善行政成本结构。提高行政行为的正确度,可能意味着要适当提高一些环节的行政成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果为了降低行政行为的外部成本,即降低社会运行成本,适当提高行政机关内部成本是必要的。如果整体提高行政成本不可行,则唯一途径就是改善现行行政成本结构。

其次是行政公正问题。实体公正是行政公正的本质要求。要做到1.依法办事,不偏私。

2、平等对待相对人,不歧视。

3、合理考虑相关因素,不专断。

而目前我国行政问题处理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个别行政官员或者行政主义不依法办事,徇私舞弊。根据晨报讯报道,11月14日,凤阳县地方税务局原稽查局局长李彬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和受贿案在明光市法院宣判,被告人李彬因犯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四年;犯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3万元。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年零 如何看待我国目前行政伦理现状以及问题出路

六个月,并处没收个人财产3万元。这只是行政体系这棵参天大树被发现的一只蛀虫而已,作为一个普通群众站在树的外面很难看到里面到底隐藏了多少只蛀虫,但可以肯定的是数量远远多于被发现的这些蛀虫。可是,既然蛀虫如此之多为什么只有一些被发现了呢?原因就在于官员之间徇私舞弊,相互包庇,而群众对此却没有一点知情权,监督权,自然难以被发现了。

再次是现实生活中行政道德失范的现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经济类的失范、政治类的失范、违反社会公德的失范等。经济类的示范主要包括贪污、挪用公款、违法经商和隐匿个人财产;政治类的失范主要包括官僚主义和权钱交易。【摘自《行政伦理学教程》张康之 李传军主编】

造成上述几类行政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行政体制方面来看,由于经济体制转型期,新体制从开始搭建到步入良性运行轨道需要有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各种配套法规、制度不可能同时跟进落实,势必存在一个监督管理上的“真空”地带。由于缺乏强有利的监督制约机制,直接导致了在这些“真空”地带上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必然导致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旧的伦理道德规范被冲破,新的伦理道德规范尚未确立,西方资产阶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趁虚而入,传统的封建宗法道德思想、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观念沉渣泛起,使得伦理道德大的社会环境变得无序起来,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扭曲,加之现阶段对于行政人员正当利益补偿上的不足,直接造成了行政人员行为伦理选择上的差误。

要解决我国伦理问题,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首先,是进一步加强行政伦理制度建设,建立赏善罚恶的机制。现如今的很多不当的行政行为的出现都是因为没有一个有力的制度来制约和管理。如何看待我国目前行政伦理现状以及问题出路

为防患于未然,应该加强和完善行政伦理监督机制的构建,从而有效实施行政伦理监督。而完善行政伦理监督机制需要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必须进一步完善监督防范机制,惩治腐败机制,激励保障机制,廉洁自律机制,并且讲这四个机制统一成一个整体。【摘自王伟 鄯爱红编著的《行政伦理学》第六章】鄯爱红在接受一个采访时说,我们应该把加强官员的道德建设作为惩治腐败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的说,应该从教育、管理、监督、修养四个环节上加强干部的作风建设。

完善监督防范机制,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形成能够有效防范腐败的机制体制,加大从源头上的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力度。人民赋予行政主体以权力,同时也应该有权利监督这个权力的实施,同时完善对权力的制约。还应该完善反腐倡廉相关法律和规范国家工作人员从政行为的制度,当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时就要严肃处理,建立一系列的惩处制度。

完善惩治腐败的机制,要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特别是大案要案,严厉惩处腐败分子;严格依法办案,提高执法水平,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任何人任何事的处理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来进行处理。从公共利益的角度来界定行政伦理,公共利益是行政伦理的出发点。通过这些手段和工具来实现抑制行政腐败,重塑政府信任。

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完善公正待遇机制,从而使公务员等行政人员没有违法犯罪的动机,不必腐败。公务员的工资按时发放,进行必要的津贴补助,享受国家的一些优惠性政策,工资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对工作人员的贡献进行一定的奖励,完善退休制度。

建立廉洁自律机制,从思想源头上避免公务员等行政工作人员腐败的问题。我认为,思想层面的教育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最根本的。上面几个方法和机制都是 如何看待我国目前行政伦理现状以及问题出路

他律或者是外部监督约束,廉洁自律机制是自律的主要方法。加强对广大公务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使其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从而能够禁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

而完善行政伦理监督体系的话要将自律和他律,内部思想的提高和外部机制的建立结合起来。

外部监督包括:(1)权力监督。也就是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例如行使罢免权,行使质询权,行使观察权和检察权。(2)政党监督。包括日常监督,专门监督和信访监督。(3)社会团体及群众舆论的监督。由社会各界,各人民团体,群众组织,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以及新闻舆论单位等的监督。让公众认识到自身有权利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这种权利有利于抑制行政管理过程中的违法违纪操作行为。

内部监督包括:(1)一般监督。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的监督,职能监督和主管监督。(2)行政监察。也就是行政系统内部设立专门的监察机关对行政工作进行监督。(3)审计监督。根据会议记录等有关经济资料和国家有关法规,由国家专门设立的审计机关的监督检查行为。

加强公共行政伦理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我们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来推进公共行政伦理建设,又要通过加强公共行政伦理建设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和法制与德治保障。加强作为政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行政伦理建设,法制化是其中的重要途径。邓小平同志1986年6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指出:“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 如何看待我国目前行政伦理现状以及问题出路

三卷第164页)在这个根本意义上,中国公共行政伦理建设必须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强有力的支持。

其次是充分发挥公务员的道德主体自律性,是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的关键。让公务员做到以下三点:

一、认识上的自觉。即公务员对行政伦理规范的遵循,并不是对外在要求的盲目信奉和被迫执行,而是建立在对道德必然性深刻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自觉。二,情感上的自愿。公务员把根据自己所选择的道德价值目标去行动,视作一种乐趣、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行政伦理能与道德认识一起融合成坚定的道德信念,成为其道德行为的动力。三,行为上的自主和自择。把一般性的伦理规范转化为具体指令的自主性和在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伦理规范中作出选择的自择性。即在复杂的道德生活中,公务员能够根据主客体的价值关系,正确判定道德规范的等级,勇于选取最值得选取的道德价值,遵循最值得遵循的伦理准则。

其三是开展行政伦理教育,营造良好的行政道德环境。

现代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无时无地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会受到急剧膨胀的物欲横流对行政道德主体的侵蚀,乃至出现行政道德主体的严重“变质”。公务员道德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其行政伦理水平的提高和道德人格的提升。切实抓好公务员的行政伦理教育,加强公务员的道德修养是最基本的途径,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能力、养成道德习惯的过程,引导公务员以公共利益作为自身行为的价值取向和最终目标。

第四篇:我国行政伦理制度建构路径探讨

我国行政伦理制度建构路径探讨

【摘 要】行政伦理建设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目前我国出于转型时期,行政伦理建设不仅关系到行政人员伦理失范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政府形象的塑造,甚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行政伦理建设,特别是行政伦理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亟待加强。

【关键词】行政伦理;建构路径;研究

当前,我国正处于急剧和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规范体系还在新旧交替之中,多元化的伦理价值观念和真实的伦理需求矛盾凸显,其中行政伦理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加强行政伦理的制度建设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也是我国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行政伦理建设关乎民心向背、国运治乱和国家兴衰,影响公共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的提高,关系着行政管理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和水平。如何完善我国行政伦理制度建构,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途径。

一、再造行政伦理价值观念

行政伦理理念是行政伦理建设实践的行为指南,只有拥有先进的理念,才能够推进行政伦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为人民服务是我国行政伦理及其制度建设的最高价值追求,这一行政伦理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理性认识公共行政本质的基础上,批判性地继承传统的民本思想而最终形成的。但同时如何将为人民服务的这一道德原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更新行政伦理观念,进行价值观再造,即在行为选择上将人民服务细化为坚持法律至上、公共利益至上、服务至上和责任至上的价值观。

(一)坚持法律至上。

法律至上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根本标志,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公共利益实际上是和政府的合法性相关联的,如果公众的利益没有被代表,意愿和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较好地满足,政府存在的合法性便出现危机,则公共管理也可能面临变革了,现代政府无不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公共行政环境和多元化、个性化的公众需求,各国政府只有尽最大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执政能力,不断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才能获得公民最大程度的认可,我国政府也不例外i。

(二)坚持服务之上。

服务理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政府再造运动中提出来的,主张以企业精神来改革政府公共部门,认为政府再造工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政府的公共服务精神,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不仅是政府的合法性使然,也是公共行政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这是以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为依据的,政府与公众之间就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公众是政府的委托人,政府接受公众的委托,行使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因此,政府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和心理转变ii。

(三)坚持责任行政。

责任行政是现代公共行政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取向之一,建立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是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国家的共识。责任政府在广义上可以理解为政府有责任对公众的各种合理做出回应,在狭义上则是指政府对法律规定的职能负有执行责任,如果违反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加快行政伦理的制度构建和落实

(一)加快立法建设。

加快行政伦理立法建设。从行政伦理建设的现状来看,我国急需一部行政伦理法来对全国的行政伦理建设进行统一指导,但是我国的法制建设整体上并不完善,要迅速出台一部系统全面而又操作性强的行政伦理法实属不易,行政伦理立法进程必须是渐进的过程。目前,应该先对行政伦理建设具体制度如官员财产申报、信息公开等进行立法,保障行政伦理建设的基本工作能够落到实处,等时机成熟的时候,依据这些制度立法的经验和实施效果出台行政伦理法。

(二)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行政伦理的管理机构是专门致力于推进行政伦理建设的现实力量,其建立和运作能够保障行政伦理建设的常规化和制度化。行政伦理建设的管理机构的缺失会导致行政伦理建设工作责任的分散甚至无人负责。行政伦理建设的管理机构是不能缺少的,我国可以提升国家预防腐败局的地位,赋予国家预防腐败局更多的权力和更大的独立性来负责全国的行政伦理建设工作,或者将行政伦理管理职能赋予中央纪委和监察部专门管理和监督行政伦理建设工作。

(三)全面实施财产申报制度。

行政伦理的制度建设不能仅从宏观上来入手和落实,建立和完善微观的行政人员的个人道德制度能够更加直接地、及时地约束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更好地落实行政伦理的宏观制度,推动行政伦理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利益追逐特别是经济利益追逐是行政人员产生违纪甚至违法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制定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就成为预防和遏制腐败的一项更为有效的措施,世界各国成功的实践己经证明,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在增强公众对行政人员的监督,揭示行政人员潜在的利益冲突,强化行政人员廉洁自律等方面发挥着极其有效的作用iii。

(四)建立行政人员职业道德培养机制。

行政人员是一个独特的职业群体,身处公共行政这样一个领域,就应该有不同于一般社会成员的职业意识和道德观念,即建立对公共利益的信仰并且依照这一信仰自觉、合法地行使公共权力。个体的道德发展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他律、习惯、自律和追求价值目标,也就是说个体德性的产生必须经过后天的学习和修养,我们因此可以通过建立行政人员职业精神的培养机制促使行政人员形成,并且自主地提升职业意识和道德观念,行政人员的职业精神培养机制是行政伦理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强化监督机制的功能

(一)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首先,要通过立法促进行政伦理监督的制度化,为行政伦理监督提供基本的规范和法律依据。其次,要赋予监督机构独立的监督职能。我国行政体制自身的障碍影响了行政伦理监督机制效能的发挥,但就目前而言,改变这种特殊的体制是不现实的,所以当务之急是通过立法程序赋予纪检机构、监察机构、检察院和法院较为独立的监督职能,主要应体现在监督机构应具有与同级党政机构相对平等的地位,除需要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官员外,监督机构可以独立行使人事任免权来任免其他工作人员,财务经费的管理要与同级政府财政脱钩,由上一级纳入财政预算,最后还需要赋予监督机构独立行使立案调查和审批的权力。第三,整合分散的监督力量,增强监督的整体合力。各监督机构之间应该建立有序的相互协作机制,可以利用互联网互通情况、共享材料、联合办案。第四,加强宣传教育,强化行政监督意识,要让监督者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用法律手段大胆行使监督的权力,并在监督过程中不断提高监督水平和工作能力,而被监督者应该自觉接受监督,克服抵制情绪。

(二)强化社会监督等外部监督机制。

首先尽快对新闻舆论监督,进行立法赋予新闻媒介较大的独立性,政府可以引导其舆论监督的方向。监督其舆论监督的尺度。其次加强公众监督,培养公众的民主参政意识,让社会公众乐于、勇于、善于对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进行监督。要完善各种相关制度,用制度保障公众行使监督权力。我国目前的举报制度、信访制度、听证制度在行政伦理监督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是因为立法的滞后和制度自身的漏洞,公众监督的潜力并未完全发挥出来,第三,重视对非营利组织的培育和监管,这样公众可以参与到非营利组织中发挥监督作用,逐步形成公众监督的组织化、有序性、独立性iv。

四、培育成熟、理性的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是公民们在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自愿结社、自由讨论公共问题和自主从事社会政治活动而自发形成的民间公共领域。公民社会是相对于臣民社会而言的,是相对于强调国家权利忽视个人权利的社会结构而言的,我国的公民社会并不成熟。现代公共生活的培育需要政府从政策和法律上加以正确引导,加强与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并给予社会群体舆论表达,实施民主监督的空间和机会,通过制度途径回应公众的诉求。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是公民意识生成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v。

注释:

i葛妮,《试论当代公共管理的本质问题―公共利益》[A].长安大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ii张成福,《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ii张世军,《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中国反腐的选择与策略》[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4月

iv魏娜,《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v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M].中央编译出版社

第五篇:从发展角度看我国经济形势

经过20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磨炼和邓小平务实精神的教育,我国经济学界敢于面对现实,揭示问题和矛盾。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的进步。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有些研究报告和文章就问题论问题,问题成堆而理不清头绪,很少用哲学思维来研究当前经济发展和运行中的矛盾,不搞矛盾排队,分不清支流和主流。甚至造成莫名其妙的悲观情绪,我们的经济学成了问题经济学。有些研究报告和文章照抄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指标体系,用来描述和研究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经济,把我国经济当做一个发展完善的市场经济来看待,很少考虑我们的发展度和市场度。判断经济形势只根据那几个统计指标的走势论是非,找对策,只力图扭转那几个指标的走势,我们的经济学成了总量经济学,符号经济学。这种研究方法严重脱离实质经济内在矛盾运行的总量分析,更严重地脱离中国生产方式、交换方式、体制机制、结构转换升级具体阶段的实际。抓不住问题的关键,抓不住根本问题,只看运行,不看发展,只讲量变走势,不讲质量内容。这种西化的问题经济学,是一种很危险的倾向。它打乱了现阶段有形手和无形手的分工结构,过早淡化政府的发展主体地位,扩大了政策市场调控的范围,干扰了市场的调节机制的正常运行。为了克服这种倾向,我们必须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坚持邓小平的中国特色思想,牢牢把握住我们的特殊国情。我国经济运行在什么历史阶段是必须首先弄清的根本性问题。

我们判断当前的经济运行态势好坏,要有一个特定的质和量的客观标准,不能仅仅根据几个总量统计指标的走势,简单地以升降论是非。经济运行指标在时间上不能简单地向后看,和上年周期比,和上月,上季比;在空间上也不能简单地和别的国家、地区比。首先要给当前经济运行一个准确的时空定位,即当前经济运行是处于我国、本地经济发展的什么阶段上。这个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是什么,发展的内容、发展的历史任务是什么?当前经济运行走势是向着解决发展的主要矛盾、转化主要矛盾方面推进,还是朝着反方向推进。这是判断经济运行走势好坏的主要标准,定性标准。

从发展的本质含义、发展的规律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根本性转变这个大的历史阶段中,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转变的一个关键性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是结构性矛盾。所谓总量矛盾不过是抽象了结构内含的结构性矛盾在统计上的一种反映。总量矛盾是存在的,它只存在于总量统计之中,存在于符号经济之中,在实质经济之中只有结构矛盾,没有总量矛盾。我们面临的结构矛盾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工农两种生产方式、城乡两种生活方式,这种两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矛盾。第二层次是区域经济结构的矛盾,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不仅是东、中西大区结构间的矛盾,而且还有每一个大区内部小区结构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第三层次是产业结构的矛盾。多年来我们对这个层次的矛盾是重视的,当作第一位的结构矛盾来抓。实际上它受前两位矛盾制约,就产业结构调产业结构是调不动的。第四个层次是产品结构的矛盾,主要是剩余和短缺产品的矛盾。

这四个层次的矛盾同时存在相互交错,呈现复杂的局面,但只要认真把矛盾排队,就会发现第一层次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是诸矛盾的总根源。产业结构久调不见显效,剩余和短缺同时共存,关键是城乡人口大结构转化滞后,产业政策没有区域化,区域政策没有产业化,工业分散,重复建设,区域同构,这是造成结构性剩余、结构性短缺共存的根本原因。发展形势不如人意,不是自今日始,不是一两年的事,是自1992年以后逐步形成的。这是阶段性问题,不是当前运行问题,当前运行状况是这四个结构矛盾的正常反映。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不是短期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性的问题。

下载从行政伦理角度构建我国地方政府执行责任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行政伦理角度构建我国地方政府执行责任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新闻伦理与法规角度观影片

    从新闻伦理与法规角度观影片《惊爆内幕》 对于新闻专业的同学来说,电影《惊爆内幕》是一部非常现实的、经典的新闻伦理与法规教材。该片改编自美国司法史上诉讼金额最高的烟......

    从政治伦理的角度探讨“法治”精神(五篇模版)

    文章标题:从政治伦理的角度探讨“法治”精神摘要:从古到今,法律都与公平、正义同义。社会公正是人类恒久的追求。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建设法治政府,社会公正没有得到......

    【影评】与你同在——从伦理角度评宫崎骏动画

    【影评】与你同在——从伦理角度评宫崎骏动画向日翾 原创 发表于 2013-08-15 09:48:10 6370次阅读即使是在憎恨和杀戮中,仍然有些东西值得人们为之活下去。一次美丽的相遇,或......

    从行政伦理失范分析职务犯罪

    从行政伦理失范分析职务犯罪 行政伦理失范就是行政人员在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臵行政伦理的规范与原则不顾,把公共权力用来满足私利的情况或现实,从而导致公共利益受损。从本质......

    从法学角度谈我国政府机构改革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的市场经济规划与国际接轨,我们必须建立有限、民主、高效的政府、笔者围绕准行政行为谈政府机构改......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的三农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的“三农”问题 魏雪2011级经济学基地班 【摘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整个......

    从社会保障角度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

    从社会保障角度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 王银梅 刘语潇 农村土地流转是我国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优化农村土地资源再配置的有效途径之一。......

    从企业角度分析我国企业的人才流失问题

    河北经贸大学课程论文从企业角度分析我国企业的人才流失问题——2009级研究生社会保障专业夏敬哲摘要:近年来,我国企业面临的人才流失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何有效降低人才流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