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表面张力的教学探讨教育论文
【摘要】物理学内容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学生应重视学习物理。这也是当今社会培养学生崇尚科学、适应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物理 表面张力 表面层
表面张力的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理解,是学生们学习中比较难掌握的一部分知识。如何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热情,使其理解概念,总结规律,将所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自然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应该是教师积极探索的。作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教学,应该会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液体的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
表面张力来自于什么?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表面层的概念,然后通过分析表面层分子间距离与其受力情况,总结什么是表面张力。
1.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形成一个薄层,通常称之为表面层。液体的表面层是介于空气和液体之间的。
2.表面层里的分子间距离及其运动情况与液体内部均不相同。表面层分子间的距离小于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液体分子间的距离。气体分子对液面分子的作用极其微弱,表面层的分子主要受到来自液体内部分子的作用,与液体内的分子相比,表面层的分子受到的作用要弱些,因而振动的振幅要比液内分子大些,分子间平均距离也相应大些,所以表面层分子的分布比液体内部稀疏。
3.分子间的作用力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在液体内部分子间既存在着引力,又存在着斥力,引力和斥力的数量级相同,在通常的条件下可以认为它们的大小是相等的。而表面层里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所以,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
所以可作小结:从微观上看,表面张力是因为液体表面薄层内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它不同于液体内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液体表面层具有一种特殊性质,宏观上便表现出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整个液面就会处在一种张紧的状态,表面上出现张力。简单地说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层相邻部分之间的吸引力。可见液体表面张力是一部分液面与另一部分液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都是液体。如果在液面上划一条分界线,把液面分为A和B 两部分,那么,由于表面层中分子间的引力,液面A对液面B有引力FAB的作用,液面B对液面A有引力FBA作用,FAB和FBA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种存在于各部分液面间的相互吸引力称为液体的表面张力。
二、液体的表面张力的方向
表面张力是跟液体表面共面或相切的。如果液面是平面,表面张力就在这个平面上;如果液面是曲面,表面张力就在这个曲面的切面上。作用在任何一部分液面上的表面张力,总是跟这部分液面的分界线垂直。当液面中间没有分界线时,可以任意画一条线,表面张力都与该线垂直。因此表面张力在液面里各个方向都有,使液面像一张绷紧的橡皮膜。
三、液体的表面张力的大小
由于表面张力来自于大量分子间的引力,是大量分子引力的宏观表现,如果参与作用的分子越多,宏观的表面张力就越大。因此表面张力与所研究的那部分液面的周界线的长度L成正比;不同性质的液体,表面张力应不同,因此引入了表面张力系数σ,实验发现表面张力系数与液体性质、温度和纯度有关,故表面张力表示为:F =σL。
四、液体的表面张力所产生的压强
由于表面张力作用,弯曲液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它的下面产生附加压强,其数值为P =2σR,显然该附加压强和表面张力系数成正比和表面的半径R成反比。表面弯曲越厉害,其半径R越小,附加压强P就越大。对凸液面,液面内压强大于液面外压强,附加压强P向下;对凹液面,液面内压强小于液面外压强,附加压强P向上。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分析讲解,学生们对液体的表面张力应该有了清晰的认识,所以通过具体解释在平静的水面上轻轻放上一枚硬币而不下沉的现象,使学生们进一步加深对表面张力的理解。
对于这个现象,部分同学们会认为硬币不下沉是由于硬币受到了液体的表面张力和重力相平衡的缘故,这显然是错误的。
首先,要向学生们明确硬币不可能受到表面张力的作用。因为从硬币中央垂直于液面方向作一分界线把液面分成A、B两部分,而FAB是A液面对B液面的表面张力,FBA是B液面对A液面的表面张力,FAB与FBA都垂直于分界线与液面相切,所以显然FAB与FBA都不是作用在硬币上。
然后,解释硬币不下沉的原因。由于硬币在水面上的受力情况与其在橡皮膜上的受力情况极为相似,所以可以对比硬币在橡皮膜上的受力,使学生理解的更形象。在橡皮膜上,硬币受到了重力和膜的支持力这一对平衡力的作用。由于表面张力能使液体表面的分子都互相牵引,不容易随便脱离,形成一层薄膜,就好像一张张紧的橡皮膜一样,只要这层膜不破裂,硬币便会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对液面产生一个压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液面也会对硬币产生一个向上的支持力,硬币的重力与这个支持力平衡,所以硬币不下沉,并不是受到液体表面张力的缘故,而是液膜对硬币的支持力在起作用,如果液膜破裂(如滴一滴洗洁精)则硬币迅速下沉。从上面的分析可知,表面张力与液膜的支持力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与客观现象相联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也符合了当今社会培养学生崇尚科学、适应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
第二篇:表面张力论文
《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感想
浙江省缙云县教师进修学校 刘伟初
摘要:在中职物理教学中,巧妙利用从做中学,紧密结合学生专业发展的要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以《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为例谈个人的一些体会。关键词:从做中学,结合专业发展需要,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不同于普通高中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相对欠缺,学习兴趣不浓,自信心不足,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孤独感较强等。在中职物理教学中,这些特点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针对这些特点,进行了一次《液体的表面张力》的公开课教学,师生反响很好。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 有效利用从做中学,激发学生兴趣
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从做中学是自然的发展进程的开始,是学生的天然欲望的表现,是学生的真正兴趣所在。杜威认为,制作的冲动或兴趣是人的主要本能之一,知识经验均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即生活过程中得到的。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为从做中学物理提供了很高的可能性。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液体表面张力的方向和表面张力被破坏后产生的效果。在探究表面张力的方向时,在观看和回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表面张力现象,提出表面张力,指出力有大小和方向后,再让学生把带有细线的金属圈放入肥皂液中,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是什么力导致现象?这个力的方向是怎么样的?然后努力引导学生用最准确的语言描述这个力的方向。在讨论中让学生体验到物理语言的科学美。
如果学生在思考气泡表面张力的方向时还有困难,就拿出秘密武器:装满水的气球。通过气泡表面与水球表面的相信性,想到力作用的类似,把力的方向这一抽象问题具体到观察气球表面变化上,使问题简化,再引导学生得出表面张力是使液体表面收缩的力这一结论。
由于实验对象学生很熟悉,但玩法和思考的角度跟平时不同,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体现出深厚的兴趣,能主动参与讨论。在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后,进行了液体的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的理论分析活动,从分子力的角度对表面张力进行了解释。这样有效利用了从做中学生为学生创设了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高效地进行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
二. 结合学生的专业发展需要选择上课重点
有人说:“兴趣是靠不住的,只有需要才能创造奇迹。”汉语词典对需要的解释是: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根据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以女生为主的实际情况,在物理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各个章节中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有选择地进行了增删,删去公式的推导,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按照学前专业的特色有所选择,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化”,即更多的知识讲解联系幼儿园教学教育实际,使物理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切实地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实践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中,我减少了运用表面张力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练习,而增加了一个大型肥皂膜的视频观看,在学生津津有味地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介绍了要做这么大的肥皂膜,肥皂液的配方很重要,让学生记在了本子上,方便学生以后工作中的运用。
同样的,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也可以与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结合。《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中,在探究表面张力被破坏时,采用了一个变魔术的手段来进行:一端粘有洗洁精的牙签当教师把它放入清水中时,它很快地运动了起来。取出牙签后,再让学生做却不成功了。这样做在解释了表面张力的大小与液体的性质有关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一次幼儿游戏活动的锻炼。采用的教具也是普通的面盆,碗,气球,牙签等日常生活中易得的物品,并明确点出:幼儿园教学中也要学会寻找身边的器材进行游戏活动。
三. 多方下手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努力让学生讲成为课堂的主流 由于学校没有专门的物理实验室,选用了一个空教室。把课桌围成了九张桌一组,中间一张放物品,学生围坐四周,让学生一看就有不那么严肃,可以玩的感觉。学生操作过程中,可以很方便地看到他人的操作过程,便于了解他人的想法,随时尝试他人的作法。不规定谁是组长,擅长的学生自然的就会成为“头领”,成为他人模仿的榜样。
演示表面张力“被破坏”的现象时,在教室中间地上进行,学生围观。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是能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的讨论,都予以肯定或善意的提示如“还有没有更好的用词呢”,努力为学生营造“安全”学习环境,让学生能积极地思考。
这样,融理论知识于几个小实验中,让学生充分动脑和动手。努力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基本正确的结论。学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实现师生、生生双向交流,课堂活泼互动。
参考文献:
[1]陈芳,程小文.今日课堂缺什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 [2]刘广利,汤慧丽,杜威.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第三篇:水的表面张力教学设计
《水的表面张力》教学设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水的表面张力》。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实验器材、实验改进要点、实验原理、实验教学目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过程和实验效果评价等方面展开说课。
教学目标:
1.细致观察水的表面张力现象,能作出科学预测,设计实验研究水的表面张力。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大胆预测、认真实验科学的习惯并通过实践懂得实事求是的态度才更重要,促进孩子科学素养的培养。
教学准备:
分组:透明塑料杯2个,1盒回形针,硬币1枚,滴管一个 教师:记录表6份,实物投影仪一台。教学过程:
一、触发学生的前概念卷入探究活动
1、谈话:同学们平常都了解水吗?这是一杯水!了解多少,告诉大家。(水很重要……这是水的性质…….)(大家的科学知识真不少!)这节课闫老师想和大家一块继续研究水的性质。、提出问题:首先,先来装满一杯水,大家看桌上有两个杯子。你们认为这杯水倒满了吗?还能再装水吗?加到什么程度,大家听好了,加到你们那个组认为已经很满很满,再加一点,水就要溢出来,用另外一个杯子加,听明白了吗?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好,下面开始加水,加满了告诉老师。
——三年科学上册
3、谈话:大家都认为加满了吗?大家看看现在的水怎么样?(好象就要流出来了)
4、大家看这是什么?是回形针,如果把这个回形针放到这杯水里会怎么样?(会流出来)我放一个看一看怎么样(演示,水没流出来)
5、现在我提出一个问题,放多少个回形针,水会溢出来?每个小组商量一个数字,允许你们小组有不同意见。
6、商量好了吗?(分组汇报估计数)现在每个组意见不一样,到底哪个对,最好的办法是……(做实验)
7、在做实验之前大家要听好要求(出示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各小组同学轮流放回形针。
2、回形针要一个一个地放,等水平静后再放第二个。
3、不要碰到水和杯子。
4、每放一个回形针,都要仔细观察水的情况。
5、回形针放到水流出来为止,记下水流出来之前的回形针数。
二、初步研究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研究一:装满水的杯中加入回形针的研究
1、再次强调:大家记住了吗?注意不是比赛,不是比哪一组放的多放的快,而是要小心翼翼,轻轻地放,只要放到水流出来为止就行。
2、学生活动
3、好了,各小组的水都流出来了吧,每个小组汇报一下。第一小组是多少?水有什么变化?第二组呢?
4、同学们一边报数,一边讲水的变化,水堆的这么高,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揭示表面张力)
5、再看看黑板上这些数字,你们发现了什么?随意以一组为例,估计是多少?动手做是多少?差距大不大?你发现了什么?
6、第一组你们做完是怎么想的?在估计时是怎么估计的?第二组说一说,为什么差距这么大,这个估计肯定是正确的吗?这说明什么?第三组有想法吗?(分组汇报想法)从这里得到什么启示?
7、看来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活动都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谁能总结一下。研究二:硬币表面能容纳水滴的研究
1、谈话:今天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水的表面张力,下面我们再做一小游戏,这是一元钱硬币,大家已经知道水的表面具有张力现象,现在把它放在桌子上,然后用滴管往上面滴水,究竟滴多少水才能溢出来,我们先来预测一下,到底谁预测的最接近实际呢?我们还要实践一下。
2、每组来汇报一下,刚才哪个组最接近实际,看来我 们同学的预测能力正在一步步接近正确数。
三、总结:
1、通过今天的研究,大家有什么收获?这堂课大家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2、我们现在知道了水有表面张力现象,我们都知道水是一种液体,那么其它的液体是否有表面张力呢?你们会研究吗?那好,请你们在课后研究研究,记得有发现要及时告诉老师啊!
《水的表面张力》设计意图
本课是在教科版科学三上《水和空气》单元中《水》、《水和食用油的比较》学习基础上的拓展延伸内容。在三年级上学期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初步认识了水的特性,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已经发现了水有滴在玻璃片上会有水滴出现(其实水滴的形成就和水的表面张力有关),但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中没有就水的表面张力设计有关的活动,只是在这一单元最后的“资料库”中向学生介绍了水的表面张力现象,而苏教版的科学教材中倒是在三年级上册的神奇的水一课中安排了一个环节水的表面张力的研究活动。鉴于水的表面张力在教科版教材中已经提到但没有安排相应的活动,以及水的表面张力对学生来说还是值得进行探究的等原因,我就借鉴了苏教版科学教材的有关活动设计和有关学生课外科学实验活动刊物上的活动设计,自行组织安排了本课的教学活动。上这一内容的目的一个是想就科学探究内容的选择上给老师们一点启发:我们的科学课活动内容还可以引入教材之外的内容。另外一个目的也是对教材活动内容的补充和丰富。
一、探究活动的有序性
教学的安排主要有五个环节:首先是导入环节,通过对水黾的这种动物的观察,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第二环节是认识水的表面张力现象。通过使金属大头针待在水面上的实验活动,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水的表面张力的存在。然后教师向学生揭示水的表面张力概念,并揭开水黾等在水面上不沉下去的奥秘,进而再认识一些生活中的表面张力。第三个环节是认识水的表面张力的大小,通过对硬币容纳水的实验及满杯水中加玻璃球的实验,认识到水的表面张力还不小,并通过观察水的表面的形状,进一步认识水的表面张力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第四个环节是认识到水的表面张力会改变,在表面张力托起大头钉的水面上滴如稀释的洗洁精,就可以破坏水的表面张力,进一步认识水的表面张力。最后的环节是课外拓展活动,引领学生自主研究其它液体的表面张力。
二、观察记录的细致性
学生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更注重实验的结果,过程性的现象会有所忽略。本课的教学活动,在学生实验前,老师强调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预测的记录要求,并和最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还要求学生将实验中观察到的水面的形状细致地画下来。对于实验中数据的统计要求,老师也和学生进行了明确,统计水在溢出前的数据。这样主要是要培养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一种观察记录的细致性,不要放过一些细微的东西,很多科学发现都是在科学家进行细微观察的情况下获得,这种科学素养也是值得我们在课堂加以重点关注。
三、研究材料的结构性
好的研究材料对于科学课的实际过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本课的一些探究材料看似简单,但是在实际的选择过程中还是精心选择的。使大头钉留在水面的实验中用的纸片是很有讲究的,如果用一般的纸,实验的效果和完成的时间可能都不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我经过反复的实验后,选择了滤纸。因为滤纸的吸水性好,又相对硬一点,在放钉子的过程中既不易变形又能较快地沉入水底,实验成功的概率就大。而在后面的往水杯里加物体的实验中,很多书上都选择了放硬币或放回形针,但是我认为放回形针等的速度太慢,就改用了体积相对大一些的玻璃球,既保证了实验的效果,又能较快地完成实验。总的来说,要和学生完成水的表面张力的实验,材料选择的结构性是很重要的,如果有兴趣上这一课的老师也可以去体验一下。
四、概念表述的通俗性
本课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引导学生认识水的表面有着一股收缩拉紧的力即表面张力开展的。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水的表面张力概念的表述没有这么简单,涉及到分子力等因素:“在水内部的一个水分子受到周围水分子的作用力的合力为零,但在表面的一个水分子却不如此。因上层空间气相分子对它的吸引力小于内部液相分子对它的吸引力,所以该分子所受合力不等于零,其合力方向垂直指向液体内部,结果导致液体表面具有自动缩小的趋势,这种收缩力称为表面张力。”对于小学生来说,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来描述一些科学概念可能要比用一些科学术语来描述更能为他们接受,特别是对于表面张力的描述更如此,所以我在课堂上就将水的表面张力概念进行了通俗化的描述,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来理解水的表面张力,并用掌握的新概念来解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生活中的现象。
第四篇:水的表面张力教学设计
《水的表面张力》教学设计
——三年科学上册
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水的表面张力现象,能作出科学预测,小组内能设计实验研究水的表面张力。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大胆预测、认真实验科学的习惯,促进孩子科学素养的培养。
教学准备:
分组:透明塑料杯2个,回形针数枚,硬币1枚,滴管一个,记录表7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平常都了解水吗?这是一杯水,你了解多少,告诉大家。(水很重要……这是水的性质…….)(大家的科学知识真不少!)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块继续研究水的性质。
2、提出问题:首先,先来装满一杯水,大家看桌上有两个杯子。你们认为这杯水倒满了吗?还能再装水吗?加到什么程度,大家听好了,加到你们那个组认为已经很满很满,再加一点,水就要溢出来,用另外一个杯子加,听明白了吗?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好,下面开始加水,加满了告诉老师。
3、谈话:大家都认为加满了吗?大家看看现在的水怎么样?(好象就要流出来了)
4、大家看这是什么?是回形针,如果把这个回形针放到这杯水里会怎么样?(会流出来)我放一个看一看怎么样(演示,水没流出来)
5、现在我提出一个问题,放多少个回形针,水会溢出来?每个小组商量一个数字,允许你们小组有不同意见。
6、商量好了吗?(分组汇报估计数)现在每个组意见不一样,到底哪个对,最好的办法是……(做实验)
7、在做实验之前大家要听好要求(出示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各小组同学轮流放回形针。
2、回形针要一个一个地放,等水平静后再放第二个。
3、不要碰到水和杯子。
4、每放一个回形针,都要仔细观察水的情况。
5、回形针放到水流出来为止,记下水流出来之前的回形针数。
二、初步研究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研究一:装满水的杯中加入回形针的研究
1、再次强调:大家记住了吗?注意不是比赛,不是比哪一组放的多放的快,而是要小心翼翼,轻轻地放,只要放到水流出来为止就行。
2、学生活动
3、好了,各小组的水都流出来了吧,每个小组汇报一下。第一小组是多少?水有什么变化?第二组呢?
4、同学们一边报数,一边讲水的变化,水堆的这么高,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揭示表面张力)
5、再看看黑板上这些数字,你们发现了什么?随意以一组为例,估计是多少?动手做是多少?差距大不大?你发现了什么?
6、第一组你们做完是怎么想的?在估计时是怎么估计的?第二组说一说,为什么差距这么大,这个估计肯定是正确的吗?这说明什么?第三组有想法吗?(分组汇报想法)从这里得到什么启示?
7、看来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活动都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谁能总结一下。研究二:硬币放入水中的研究
1、谈话:今天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水的表面张力,下面我们再做一小游戏,这是一角钱硬币,大家已经知道水的表面具有张力现象,现在我们把硬币放入水中,究竟硬币会不会沉下去呢?,我们先来预测一下,到底谁预测的最接近实际呢?我们还要实践一下。
2、分组实验,每组来汇报一下。
3、刚才哪个组最接近实际,看来同学们的预测能力正在一步步接近正确数。
三、加深对表面张力的认识,播放图片:露珠、蜘蛛网、水黾图片,感知表面张力存在的现象
四、总结:
1、通过今天的研究,大家有什么收获?这堂课大家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2、我们现在知道了水有表面张力现象,我们都知道水是一种液体,那么其它的液体是否有表面张力呢?你们会研究吗?那好,请你们在课后研究研究,记得有发现要及时告诉老师啊!
第五篇:教育教学论文
激发高中音乐教学活力的思与行
连 城 二 中曹 珍
【摘要】从音乐课堂教学实例出发,分析高中音乐教学现状,反思音乐课堂教学中对兴趣培养现状,多角度思考优化高中音乐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和行为。
【关键词】音乐教学,兴趣,反思,行为跟进。
值得深思的高中音乐教学现状
在当前高考的“千斤重担”的重负下,高中音乐课教学存在“两多两少”现象,即往往学校领导层关爱音乐课少了,班主任关心音乐课少了,学生家长反对学生参考音乐活动的多了,任课教师想侵占音乐课的多了。因此学生也往往把音乐课当成是“休息课”,读书累呀,趁此机会好好休息吧!除了客观现状之外,教师的主观问题又在我们自己身上产生了:新课改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音乐课堂应该说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的音乐教师沐浴在新课改的春风里,各式各样的教学设计,琳琅满目,也是丰富多样。但是在音乐教学中过分注重所谓的教学形式,而忽略了音乐的本体;对学习方法的研究的重视程度源源超过了对音乐本身的特点、知识和内容的重视。列举两个具体课例:一个是把《辽阔的草原》几乎上成民族文化知识课;一个是把音乐课《长江之歌》几乎上成地理课。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是音乐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也是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但令人遗憾的是,对这一理念的把握,现在的音乐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些偏颇。审视音乐教学的社会环境和课堂教学环境,使高中音乐教学恢复其因有功能,开创音乐教学的新局面关键在于音乐教师。
兴趣——学习的源动力
一次音乐课上,老师上的是民歌这一课,先请几位同学随意演唱一首民歌,其他同学说出这是哪个地区或哪个省份的民歌,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然后进入新课感受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河北民歌《茉莉花》。让学生思考:两首《茉莉花》的音乐风格及表达情感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讨论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所在。学生跟唱《茉莉花》片段,进一步感受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探究形成风格差异的因素,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小结:形成南北民歌风格差异的三大人文因素所在。最后老师表演自弹自唱:(1)云南民歌《绣荷包》;(2)山西民歌《绣荷包》;(3)四川民歌《高高山上一束槐》等。学生根据歌曲风格,讨论。判断哪是南方民歌哪是北方民歌及原因。根据已了解的民歌特征,就学生的兴趣引申课题。讨论:你认为民歌的前景如何?
一堂课也是丰富精彩,学生也参与到了教学活动当中,但细细品味,但总是觉得缺了点什么,学生参与的被动性,部分学生的默然,仍然透视出学生对音乐课兴趣的缺失。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穆塞尔和格连在《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写道:“假如我们能在一个孩子身上唤起对音乐的一种强烈的热忱,假如我们能把这种兴趣延长若干年并且缓步地把它提到更高水平的话,那么,即使他永远成不了一个技艺名家,他也将通过音乐找到他的个人幸福„„这是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音乐课的兴趣培养不仅是音乐教学的起点,也是音乐教学的目的地。
反思——前行的基石
让我们反思一下音乐课堂,不难发现现在很多的音乐教学,非常注重导入环节,这是很好的,因为导入环节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唤起学生兴趣的开始,但是很多时候,他们却往往忽略了整节课对学生兴趣的重要影响。在整节课的设计上忽略了学生兴趣的“延长”!而究其原因,是在音乐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过分注重形式、方法和课堂结构,而忽略了音乐的本体;对学习方法的研究的重视程度源源超过了对音乐本身的特点、知识和内容的重视。如果将培养音乐兴趣作为目标之一,与音乐教学的知识与
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为一体,真像我们做菜,不仅要使大家吃饱,要注重色、香、味的齐全,以细腻的心思照顾食客的感受,美味的细节。要使大家想吃、爱吃,那样才能吃得舒心、开心,真正吃饱。只要有心教学,用心思教,用时间雕琢,本来就充满活力的音乐教学的主动权完全可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行为跟进——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精心策划,乐教乐学
要大家吃得舒心和开心,首先要根据客人的持点和季节气候,精心设计食谱,然后精心选材,精心烹饪,还要调节大家的心情,那样大家才想吃,吃饱吃好。同样,要想学生热爱我们的音乐课,也要精心策划和设计,要注意内容与形式,形式和学生兴趣的有机统一。如在圣诞节来临的时候,选择一些圣诞题材的作品进行学唱或赏析;在周笔畅红透半边天的时候,选择她演唱的《青春舞曲》视频来帮助这首歌的学唱,利用明星的影响力也是一种对时令的表现,而形式上,则是要求音频作品的音质、视频的清晰度、钢琴伴奏的契合等都要选择最好的!但有些时候,教材中的作品是结合戏曲、曲艺,或是音乐作品的体裁来安排的,这个时令就需要音乐教师自己来制造了。
例如,民歌对于大多数的高中学生而言,是不喜欢的,他们在课余生活中也很少有人会主动去聆听,对于他们来说,说到民歌就知道宋祖英,其他根本就没什么了解。那么,现在民歌新唱比较流行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欣赏两段不同演唱形式、风格的《茉莉花》,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民歌与流行歌曲间的关系。一是歌剧《图兰多》童声合唱片段,一是成方圆演唱的爵士风格的《茉莉花》。欣赏两种不同演唱方法的《森吉德玛》,原汁原味的蒙族女声独唱,广西民歌节电声乐队伴奏的“黑鸭子女子组合”的演唱。视听、欣赏摇滚风格的《青春舞曲》。学生分组发表己见,辩论二者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一层层,象剥竹笋一样,从学生的身边切入,慢慢还原民歌的本来面目!这样灵活多变的音乐教学,自然而然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细节,以情导学
许多细微的教学行为,许多关爱的语气情调,往往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喜欢和对音乐课的喜爱。如音乐老师站在讲台上和走到学生中间,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仅仅是几步路,却足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暖,老师,从此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和同学们一起探讨音乐的伙伴、益友。在教学中,音乐老师的微笑、音乐老师的轻声细语、只多了一丁点,也出现了叫人惊喜的结果。
例如,记得以前给一个班上课的时候,因为和班主任比较熟悉,知道了几位同学,上课的时候便走到几位同学面前请他们回答,下课后,一堆同学围在我周围,很兴奋的问我:“老师,你怎么知道我们班同学啊?”好象是很了不得的一件大事。我看他们好象很喜欢我叫他们的名字,以后我都刻意的去记学生的名字,上课的时候,我就有意多叫他们的名字,慢慢地,我发现这个班的学生比其他班的学生热情得多,很喜欢上我的课,只要我一去他们教室,还没进门,就听到欢呼声,也不知是不是真的“亲其师而信其道”,上课的时候配合很默契,对我上课的内容也特别感兴趣。只是多记了几个名字,就使教学变得更加轻松、和谐,相得益彰。如果教师通过音乐科代表、任课老师和学生家长等了解学生音乐艺术特长,上到相应的课时,有意地叫他(她)们表演,张扬特长,就会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就会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知根知底的关爱而喜欢音乐课和音乐表演。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趣味的。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个甜甜的微笑,一句富有感情色彩的话无不是音乐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表现!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应做学生的良思益友,那他必然是对教学、对学生极富有情感的,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只有这样,师生才会成为朋友,学校才会成为乐园。音乐课才真会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师生共“舞”,生动活泼
高一学生原来就读不同初中,来自山区、乡村、城镇都有,音乐艺术基础参差不齐,教学既要使全体学生学有所得,达到课标要求,又要充分
张扬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在原有的基础上有很大的提高。这是把在我们音乐老师面前的一个现实的课题。要使没有兴趣的同学有兴趣,没有基础的同学能学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既做老师,又做学习伙伴,师生共“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例如,学习新疆维吾尔族民歌时,让学生跟着歌曲的拍子拍手,体会节拍感。并编配打击乐伴奏,看看哪些同学的节奏与歌曲配合起来音响效果最好。然后教师示范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由一部分有舞蹈基础的同学作编创舞蹈动作,经过几分钟的练习后,伴奏组、舞蹈组共同表演,其他同学根据自己的爱好加入各组,教师作导演引领,时而参于到舞蹈组领舞,时而参于到伴奏组指挥伴奏,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充满“青春”的活力,在热烈的气氛中,学生学在其中,师生乐在其中。
又如在执教《非洲歌舞音乐》一课时,先问班上有没有同学会跳街舞,再请同学表演,再进行导入街舞之所以受年轻人欢迎,是因为它没有固定的条条框框,舞者可以随音乐节奏自由发挥自己的动作,是种本能的体现,最适合年轻人张扬个性;街舞虽然成型在美国,但要追溯起源,可寻找到遥远的非洲大陆。从而引出非洲的黑人音乐。这样同学的兴趣一下就被吸引了。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自然会激起学生的热爱。
总之,只要我们用心思考,用心思导,用心施教,高中音乐教学的灿烂春天就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