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换条路走走看美文
2005年,27歲的何志雄大学毕业了,跟所有求职者一样,他向许多公司投递出自己的简历。在校期间,何志雄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可是200多份简历发出去之后,却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焦急地等待了两个多月之后,终于有一个机会出现在何志雄面前:有一家网吧招聘管理员,月工资500元,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虽然条件苛刻,工资微薄,但是找到这份工作的何志雄非常开心,他尽心尽力地做着这份工作。然而,4天后,他却被通知不用来上班了,原因是老板说他“腿脚不好”。
何志雄是先天性小脑偏瘫患者,还得过小儿麻痹症,所以现在走路一跛一跛的。这使得专业技术良好的他,尽管干得比任何人都卖力,可是仍得不到相同报酬的工作。难道自己学了那么多计算机的知识,就没有用武之地吗?
当不了员工,那我就当老板吧。何志雄决定换条路走走看。下了决心,他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虽然担心他自己创业艰难,但不忍心打击他,就拿出了家里所有的积蓄——1000元钱交给他。就这样,何志雄在社区里租房开店,取名为“创思电脑”。
创业之初,何志雄的客户少得可怜,难以维持生计。他想尽办法,利用一切机会宣传,将自己店铺的介绍夹到报纸里传送。艰难地度过了几个月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他的电脑维修店,了解到他专业技术好,维修认真,而且收费低廉。口耳相传,大家纷纷介绍客户给他。技术和信誉让何志雄的生意越来越好,他又趁势开了几家连锁店,雇用了几名员工。后来,他发现电脑知识正在普及,于是办起了电脑培训班,真正走上了创业致富的路子。
有人问何志雄:一个残疾人,怎么有胆量自己开店?他说:“一开始自己只想找一份工作,做一名好员工,但是当发现这条路实现不了的时候,我就换了个角度想问题,决定换条路走走看。谁知,成功就在前面招手了。”
第二篇:用尊重换尊重美文摘抄
李叔同在浙江一师教音乐时,非常看重一名叫刘质平的学生。此人天赋极高,而且非常能吃苦,李叔同对他喜爱有加。
后来,刘质平又在李叔同的鼓励下到日本留学。留学期间,他凭着自己的努力考入东京音乐学院。偏偏这时,家人宣布要中止对他的资助,由此一来,他便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刘质平写信给李叔同,道出了自己的苦闷,并透露轻生的念头。李叔同见信后心急如焚,生怕这个学生一时冲动做出糊涂事,于是慷慨解囊,决定资助该生留学。
李叔同很快给刘质平寄去了生活费20元,并在信中交待,此款纯属赠送,日后不必偿还,并叮嘱此事不要让第三人知道。
为什么要资助20元,而非其他数目?为了说明这一点,李叔同首次在书信中公布了自己的收支:一月工资105元,家用65元,年节另加,自己生活费10元,其他费用5元。每月节余20元便作君留学费用,不交际游览的话,也勉强够用了。
个人收支本来是件很私密的事,用不着向旁人细说,资助多少钱也全凭自己所愿,他却详细地向学生公布资助钱款的由来,充分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除去了施舍之感,让作为弱势方的学生处处感到自己被重视。
老师如此尊重自己,自己又怎能不尊重老师?靠着老师的资助,刘质平顺利度过了自己的留学生涯,并回国执教。抗战爆发后,他和朋友结伴逃走,家私来不及带,却把老师的字画全都带着。无论境况多么艰难,他也不曾卖过一张;逃难途中遇到大雨,他更是解开衣服伏在字画上,一动不动坚持了半个小时。字画保住了,他却因此得了严重的痢疾,险些丧命。
哪怕是与比自己弱势的人交往,也要在每一个细节上尊重、重视对方,唯有如此,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和重视。
第三篇:回家的路美文
续一杯茶,燃一支烟,看着一缕斜阳在阳台上慢慢爬升,就这么百无聊赖地消磨着午后那一寸寸散淡的时光。窗格把它瘦弱的影子扭曲着蜷缩在墙角,仿佛是承受不了屋外那些水泥怪物们触目惊心的压力,或者是为了躲避外界纷烦的喧嚣。而我,却只是静静的坐着,坐在身下那一团打着盹的影子里。
“我回来了”,忽的一声稚嫩的童音响起,穿透了熙熙攘攘的嘈杂,如破土而出时的一棵嫩芽,似烈日当空时的一阵急雨,清新的令人不免心颤。我忍不住趴在阳台上向外望去,一个背着书包的小男孩蹦哒着走进了对面的楼房。直到此刻,我才注意到外面的行人很多,拎着菜的,背着书包的,打着电话的,骑车的,走路的,开着车不停摁喇叭的,来来往往,匆匆忙忙,拥拥挤挤。此时我很庆幸,庆幸的是我就在家里,不用消受这城市拥堵的晚高峰,不用再把一天的疲惫和烦躁延续在这回家的路途中。不过,这种暗暗自喜的庆幸转瞬间就逝去了。看着那些人走进了一个个小区,钻入了一栋栋楼房,我忽然觉得,即使回家的路再拥堵、再烦躁,我们也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第一时间回家。因为家里有我们期待的轻松,也有等候我们的温馨。“我回来了”,多么轻松,多么温馨,多么稚嫩。就是这稚嫩的一声,将我拽向了记忆深处那条回家的路。
儿时,并不能清晰的记住回家的路,隐约记得那只是一扇虚掩的门。总是在哭闹中、饥饿中、瞌睡中,那扇虚掩的门就会“吱扭”的一声打开。或者是在那奶香撩人的一怀颠簸里,在那汗味熏鼻的一肩颤悠中,在那老茧摩挲的一手牵领中,我就会逐渐看到了那扇门。此刻,不管大人们唠叨着什么,却总是会吚吚哑哑的指向那扇虚掩的街门。潜意识里,那扇虚掩的门就成了我回家的路,不论它是否贴上了红艳的对联,还是换掉了锈迹斑斑的铁锁,只知道那扇门的里边就是安然入睡的摇篮。
上了小学,房顶上低低盘旋的炊烟就成了我回家的路标,那股炊烟淡淡的,却总是能唤起浓浓的饥饿。炊烟一起,我便停止了与同学们说笑,忍不住蹦蹦跳跳的一路小跑,甚至于来不及躲避那牛羊不知何时洒下的一堆堆粪便。黄色帆布书包轻轻的拍打着屁股,铅笔盒里哗哗啦啦的声音盖过了肚子里咕咕的叫唤。童年时那股淡淡的炊烟似乎就是提醒我回家的唯一信号。即便是和小伙伴们在长满蒲公英的田埂上玩耍,滑着冰车溜到了村外,玩过头忘记了时间,或者是闯了祸赌气跑了出去,捉迷藏时躲在巷口别人家的柴垛里,直到看见那股淡蓝色的炊烟盘旋起来,我也会不自觉的迈开回家的双腿。仿佛那股淡淡的炊烟有莫大的引力,仿佛那股不断散开的炊烟弥漫的根本就是小米饭的香味。
不知不觉中上了初中,学校在离家二十多里地的县城,需要住校,只有星期五下午放学后才能回家。那缕依然日复一日按时升起的炊烟便在我的意识里淡了下去,从此不再是我回家路上唯一的路标了。倒是村子里那棵高耸入云的百年古松,成了我回家路途中不断抬头眺望的目标。这种感觉说来很可笑,因为我总觉得她一直在低头注视着我,就从我跨上自行车的那一时刻起,直到我满头大汗的走进家门。我每一次的用力蹬车,每一次的呼呼喘气,甚至于每一次迎着风、淋着雨、嘎吱嘎吱踩着雪,她都能看到。或者说她一直注视着我。注视着我路途中的寒和暖,注视着我路途中的喜和忧。因为我每次眺望到她的时候,发现她也和我一样,在风中晃动着,在雨里挺立着,在厚重的雪里发着“嘎吱嘎吱”的声音。可是我一直不知道她到底有多高,只知道每当星期五夕阳西下的时候,她的影子就会铺满我回家的路。一路上,顾不上躲避地面上突起的石头,也顾不上躲避积满雨的水坑和覆满雪的土堆,只是兴奋的用自行车轮丈量着那长长的影子,也丈量着回家的路程。
或许人的成长是用步子来衡量的,要不然人们为什么总说——在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呢?三年的初中生活,不知道重复了多少次的那条熟悉的路,竟突然延伸到一个那时侯感觉非常非常遥远的城市,遥远的一年之中只能在寒暑假和五一、十一小长假才能回家的城市。可就是因为这个城市离家太过遥远,每次在假期来临前的几天,我都会迫切的想着回家。距离有多远,思绪就有多长,心情就有多急切。急切中,不等太阳升起,就早早来到了车站,找寻着那贴着家乡名字的长途客车。车轮碾起滚滚风尘,风尘中隐现着四季的风景,风景里起伏着我的思绪。起起伏伏中,那座矗立在村子东边的翠屏山便会出现在我的视野里。五一的时候她罩着一条淡青色的纱巾,暑假的时候她穿着一条绿色的长裙,十一的时候戴上了一顶金黄色的草帽,寒假的时候紧紧的裹着一件羊皮大袄。我看见她的时候,她也看见了我,我喊她的时候,她也回应着我的喊声。我的喊声因成长而愈发响亮,她的回声因距离而愈发清晰。
中专毕业了,来到了另一个城市参加了工作。从此便生活在这个城市,或者说淹没在这个城市里了,淹没在这个城市虚荣的繁华和繁华背后的一片挣扎里。像一朵被风吹散的蒲公英,在一个水泥和钢筋搭建的城市里找到了一个歇脚的缝隙,却不小心扎根于此,眨眼即将二十年。在这个期间,每年也都能回几次家,只不过是下了夜班坐在长途车中睡觉,或是开着车紧张的盯着路况,已无心欣赏沿途的风景,也无暇顾及变更的路标。只看到原先的砂石土路已经变成了油路,路边散落的老柳已经替换成整齐的白杨。可就是那一层沥青,掩埋了许多往事;就是那两行白杨,砍掉了许多记忆。仿佛那回家的路和路上的记忆,一切都因时间而淡了,因距离而远了,因忙碌而漠然无介于心了。一想到这,我的心猛地一紧,针扎一样,隐隐作痛。一个忙字,掩盖了多少真相,成为了多么堂而皇之的理由。忙于乱哄哄的聚会,忙于悠哉悠哉的旅行,忙于无耻的为孩子安排的补课,忙于笑掉牙的电视剧的连播……是的,我们太忙了,忙的不可开交,忙的失去了自我,忙的让我们淡忘了记忆深处那条回家的路。
我知道,那扇吱扭作响的街门依然虚掩着,那缕淡蓝色的炊烟依然按时盘旋着,那棵苍老的古松依然在风雨中眺望着,那巍峨的翠屏山依然在村旁矗立着。只是我离开了,我离开了她们来到了城市里并在此生活。虽然我一直认为城市的喧嚣只会淹没我,并不会融化我。对这个城市而言,我只是漂流在此,暂居在此,终究是要踏上那条记忆深处回家的路。回到那扇街门虚掩着的睡梦里,回到那缕炊烟盘旋着的芳香里,回到那棵古松噙着泪花的注视里,回到那座翠屏山苍老而又悠远的呼唤里……
第四篇:多嘴多舌多条路美文
甲是一名硕士研究生,这天,他到一家公司应聘,这是他应聘的第6家公司,之前他所应聘的5家公司都没有录用他。招聘人员看他仪表堂堂,谈吐不凡,问他要求薪水多少。甲说月薪5000元。招聘人员点了点头,让甲把简历放下,并对他说,回去等通知吧。甲听后,什么也没有说,就离开了公司,回家静静地等通知。
乙是一名刚毕业的本科生,也到这家公司应聘,这是他应聘的第8家公司了,之前的7家公司都没有聘用他,他不知道这第8家公司会不会录用他。公司招聘人员看乙穿得挺时尚,但说话有点幼稚,就皱了皱眉头,问他要求薪水多少。乙也要求月薪5000元。招聘人员没有点头,让乙把简历放下,回家等通知。
然而,就在乙转身要走的时候,他突然说了几句话:“从走进你们公司开始,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里,公司新颖而不失传统的装饰,很让人迷恋。还有,虽然我是一名应届毕业生,但我会搞设计,而且在大一的时候,我学会了开车,驾驶技术堪称一流。所以,录用我,我可以一人兼两职,早上、晚上接送老总上下班没问题,而我只要一份薪水。”招聘人员又皱了皱眉,心想,这个年轻人话咋这么多。这时,一个人走到乙的面前,停下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然后离开了。
招聘人员对乙说:“你的胆子可真大,竟然敢说给我们老总开车,刚才那位就是公司老总。我们不会录用你的,你再想办法吧!”乙一听,吐了吐舌头,扭头走了。
乙刚走,招聘人员就接到公司老总的电话,老总说他的司机聘用期满,剛才那个来应聘的小伙子,也就是愿意干两份工作只要一份薪水的小伙子,试用期3个月,3个月后如果感觉合格,薪水上万元,并与公司签订三年的劳动合同。招聘人员一下愣在那里,幸好乙走的时候,留下了简历,于是他赶紧给乙打了一个电话,并告诉他已被公司录用。
硕士研究生甲一直没有接到被这家公司录用的电话,而乙在应聘的第二天就上班了。乙说,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的运气会这么好,其实,他对前去应聘的这第8家公司也没抱有希望,没想到竟然成功了。
乙心想,在这家公司工作,可以搞自己喜欢的设计,虽然给老总开车有点操心,但不多说话把车开好就行,这工作真是太好了。乙想了半天,终于知道公司录用他的原因,那就是在应聘时,抓住一切机会,多嘴多舌多说了几句,从而多出了一条路。
第五篇:换种方式滑行美文摘抄
当有一天要被迫放弃心中所爱,你会怎么做呢?
我喜欢滑旱冰。从小在纽约长大的我,曾经在冬季里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溜冰和打曲棍球。因为结冰的池塘和河面是免费开放的,不愿意掏钱进旱冰场的我直到差不多20岁的时候才第一次玩旱冰,这玩起来便一发不可收了,不用熬到冬季才溜冰的日子真是爽啊。
日子在旱冰场上急速滑过,我已经成了全场上年龄最老的滑冰者。对此我倒全然不放在心上,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最老的和最小的,我刚巧就是那个最老的而已。
我们教堂每次组织少年小组去滑旱冰的时候,我总是跟孩子们一起玩得非常尽兴。很多次我都会问冰场边上看着孩子玩的家长。为什么不跟着一起滑。这些父母总是说,年轻的时候也玩,但现在年纪都这么大了,不好意思再玩了。在我面前说年纪太大?老爷子我在场上矫健的身影不就证明了多老都可以滑旱冰吗?
我四五十岁那会儿,依然跟孩子们一起滑旱冰,他们看起来挺喜欢跟我在一起玩的。估计我这个老家伙在他们眼里也算很新奇的一景吧。
大约一年以前,我跟一帮中学生一起滑旱冰,满心想着又能享受滑行的乐趣。但这次不妙了——几十年来第一次。我难以控制自己的平衡,好几次都险些摔倒。我想肯定是我的鞋子出问题了,竞速轮滑鞋穿了也好多年了,也许我该换回休闲轮滑鞋了。
可悲的是,即使换了鞋子,情况照旧。旱冰场曾经是我快乐的所在,现在我的心里却满是忧伤。是啊,我也是年届花甲的人了。我终于意识到自己在旱冰场上快意的日子彻底结束了。最后一次把旱冰鞋从脚上取下,我特别能体味球员在面对自己告别赛时的·心情。我很伤心,像失去了一位旧友。
我问自己。离开自己最喜欢做的事。以后应该怎么办。
我开始教孩子们学习如何滑旱冰。将几十年的心得传授给他们。让他们体会到当年我在冰场上感受的·心情,我俨然已经成了他们忠实的场外拉拉队员。
当教堂的少年小组又组织去旱冰场的时候,我自告奋勇地帮学生们拿旱冰鞋。并惊奇地发现孩子们这么需要别人的帮助,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鞋号或怎么系鞋带。我始终带着微笑去鼓励孩子们,帮他们穿上旱冰鞋。
原来看着别人滑行也是一种美妙的体验。当看见有孩子滑得不错,我及时送上的掌声总是能让他们很开心。对那些滑得不好的孩子,我则鼓励他们“凡事都有个从坏到好、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恭喜你。你现在已经完成了坏的那一部分。我保证下次咱们再来的时候你能表现出好的那部分”。听后他们则会会心一笑。
我还怀念那些自己在旱冰场上英姿勃发的日子吗?谁也不会相信。曾经那么迷恋滑旱冰的我已经不再想念那些穿着旱冰鞋的时光了。虽然在旱冰场上我留下过千金不换的美好回忆。但我曾经在旱冰场上享受到的感觉已经呈现在了我的学生们的脸上。那种快乐又加倍反馈给了我。现在的我换了一种方式滑行,不是用脚。而是用心。我比以往更快乐,笑得也更开怀。你以为所爱离你远去了,其实它只是换种方式来拥抱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