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亚里士多德与庄子关于自由和普遍知识的异同

时间:2019-05-15 10:25: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比较亚里士多德与庄子关于自由和普遍知识的异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比较亚里士多德与庄子关于自由和普遍知识的异同》。

第一篇:试比较亚里士多德与庄子关于自由和普遍知识的异同

试比较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一卷第二章有关普遍知识的论述与庄子《逍遥游》有关樗树的比喻,论述两位思想家有关自由与普遍知识关系的异同

惠子与庄子讨论樗树,惠子认为樗树形状奇特、根基怪异,不合自然规矩,因此即使是木匠也不愿意使用它。这句话暗含深意,即惠子嘲讽庄子只会空谈大道,不会有人相信并努力施行。而后庄子以野猫狐狸虽灵活好动,难免因中陷阱而死、秏牛虽体型庞大,却不能抓老鼠为例,强调虽然樗树形状诡异不堪,但也能栽种于空旷之处供人盛夏乘凉,自己的大道或许对现实生活没有多大的影响,不过却有深远的作用。

这个事例暗含事物“无用之用”之理。樗树虽然不为木匠所喜爱,但它能安静驻足,供人乘凉。“无用之用”两个“用”字,我认为前者是指功利性的“用”,后者却存在老子“无为”的影子。谓樗树之无用,不过是樗树失去了对于木匠的价值;谓樗树之有用,是因为樗树还存在作为一棵树的有益的价值。

在这则故事中,“普遍知识”是指人们普遍认为樗树无所用处,而“自由”是指庄子的“物之有用或否与我何干”的态度。在我看来,庄子的自由与普遍知识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在普遍知识中不应该有自由存在;要自由就不应该桎梏于普遍知识。因此我认为两者是不可并存的。而这也是世俗大众与哲学家的区别,由于从众心理,世俗大众会选择偏向于普遍知识;而唯有哲学家,才会对所谓的真理产生质疑,进而得出了能使自己信服的答案,即自由。综上,以庄子的角度,自由与普遍知识的关系是对立的。

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普遍知识不再是庄子事例中的大众思想了。“博学的特征必须属之具备最高级普遍知识的人;因为如有一物不明,就不能说是普遍。”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普遍知识,是存在于宇宙之中,存在于我们意志内外的所有知识,只有将这些知识都了解透彻的人,才能称之为博学之人,乃至圣人。“而最普遍的就是人类所最难知的”,普遍的知识是人类所最难知晓的知识,与庄子所认为的普遍知识是近乎相反的。“他们探索哲理只是为想脱出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自由,乃是单纯为解答疑惑而探索,不存在任何的功利主义,纯粹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求知欲。这种自由与普遍知识是可以并存的,甚至因为这种求知的自由,才使普遍知识的形成成为了可能。因此,与庄子不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与普遍知识两者关系密切,而不是割离关系。虽然庄子和亚里士多德的自由与普遍知识

关系存在差异,但并不意味着两者的观点没有任何的共同点。无论是庄子还是亚里士多德,他们的自由与普遍知识两个概念间是存在关联的。以庄子的观点来说,在540年以前,由于宗教的影响,人们对于宇宙观的普遍知识可以总结为“地心说“,直到哥白尼在这个时代诞生,对这个看似毫无疑问的真理产生质疑,进而通过自己的方法得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虽然当时是被认为是异类而存在,不过在那时地心说这个传统的观念已经出现裂痕,后来开始瓦解,到最后被日心说取代。日心说开始成为了一种普遍知识,然而这种普遍知识也不是正确的,也会被另一种”自由“取代,这样一个取代与被取代的过程不断循环,直到达到真理的终点才会停止。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普遍知识是从未真正存在的,它需要探索解惑才能使自身无限地向最高级普遍知识靠拢,因此,自由是普遍知识的形成的动力。也就是说,亚里士多德与庄子所说的自由的存在与否会影响或决定普遍知识能否最终形成。

1.两者都突出了智慧“无用之用”的特征。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指出,具备最高级普遍知识的人,通晓“原理与原因”的人,才是最具有智慧的人。(“哲人知道一切可知的事物,虽于每一事物的细节未必都知道”“明白了原理与原因,其它一切由此可得明白”);但很明显,这种“终极”的知识并不能带来物质制造的实际产出(“这类学术不是一门制造学术”)而是一种“超乎人类能力的探索”(“任何讨论神圣事物的学术也必是神圣的,而哲学确正如此:(1)神原被认为是万物的原因,也被认为是世间第一原理。(2)这样的一门学术或则是神所独有:或则是神能超乎人类而所知独多。所有其它学术,较之哲学确为更切实用,但任何学术均不比哲学为更佳”。)(《形而上学》卷一章二)

在庄子《逍遥游》中,樗树“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逍遥游》),作为木材的功用而言,樗树是“无用”的。庄子却想到将大树种在空虚的乡土,随意在树旁徘徊自在逍遥,“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此处的大树,庄子从树本身的立场,“不夭斤斧,物无害者”,这大化了 “无用”之在于有用。“无用”是相对于世俗之标准和规矩而来言的,然而有用是超越了尘俗之凡见,从生命的本质和道德主体来说的。(《庄子寓言的艺术与文化内涵》李星宜)这正是大智慧的“无用之用”。2.两者都探讨了普遍知识与自由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指出“我们不义任何其它利益而找寻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唯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唯一学术。”(《形而上学》卷一章二)我们寻求普遍知识是出于自身的自由。而大木因为其“不材而得其终年”正既是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哲学观点的表达,也是庄子“终生不仕,以快吾志”的避世和“游世”的自由观点的绝妙隐喻和表达。异:

1.自由的“外”和“内”

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来自于“经验”,上升为“技术”,我们通过自己的感觉认识外部世界,了解到普遍知识,才能教诲他人,注重知识领域的外在自由,来达到内心的和谐统一。而庄子的哲学思想则是一种“退居内在城堡”,更强调一种向内在心灵的探索和自我转化来达到自由。2.关于普遍知识

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我们认取哲学为唯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唯一学术”,将探求普遍知识的学问归于哲学。同时,认为这种普遍的知识是“超越人类能力”“窥测天机”的“神的知识”;而庄子通过寓言的方式,仅阐述了自己“道在万物,物我大化”的哲学观点,并未对整个普遍知识的体系进行归纳总结,作品中也没有丝毫神学的踪迹。

第二篇:试比较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的异同和优劣

1.试比较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的异同和优劣

二者相同点都是为了企业募集资金而采取的措施。股票和债券

1.都可在市场转让或买卖,交易价格一般不同于面值

2.是资本化的收入,属于虚拟资本

3.既可引导企业资金的合理流向,又易导致市场虚假需求与混乱局面

从特征上来讲,二者具有以下区别: 债券融资主要是发行公司债券,公司债券代表了债券发行公司和债券投资者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具有契约性、优先性、流动性、风险性等特征。

股权融资的特征:(1)筹集的资金具有永久性,无到期日,不需归还,这对保证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极为有益。(2)没有固定的股利负担,股利的支付多少与支付与否视公司有无盈利和公司的经营需要而定,没有固定的到期还本付息的压力,给公司带来的财务负担相对较小。(3)更多的投资者认购公司的股份,使公司资本大众化,分散了风险(4)发行新股,可能会稀释公司控制权,造成控制权收益的损失。股权融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现金不足的消极信号,可能导致市场低估公司价值,并且股权扩张会导致权益被稀释和股东的控制权收益丧失。在通常情况下,只有当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低于负债利息率时,或当企业的所得税率较低,债权融资的税收收益很小时才选股权融资。而债券融资在国际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债券融资往往更受企业的青睐,企业的债券融资额通常是股权融资的3~10倍。

股权融资的优势:股票属公司的永久性资本,不需要偿还,也不必负担固定的利息费用,从而大大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由于预期收益高,易于转让,因而容易吸收社会资本等等 股权融资的劣势:发行费用高、易分散股权等

债券融资的优势:

1.资金成本较低,债券融资成本低于股权融资成本,其原因有二:一是债券利息在税前支付,可以抵减一部分所得税;二是债券投资风险小于股票投资,持有人要求的收益率低于股票持有者。债券和股票相比,是一种低风险,低收益的证券,这种性质使债权融资的成本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2.保证控制权利息是市场上最低的、最固定的,另外偿还期也比较长,风险又是可控的,因此企业掌握着控制权,资可以减少公司被反控制。债券融资实际上是债务融资,对公司的控制权不会产生稀释。

3.具有财务杠杆作用和资本结构优化作用

4.股东权益不会被稀释,不影响股东的持股比例;

债券融资的劣势:

融资能力限定性(证券法规定不能超过净资产40%),限制条件较多,财务风险较大

第三篇:试比较直营连锁、特许连锁、自由连锁的特征和适用范围。

1、试比较直营连锁、特许连锁、自由连锁的特征和适用范围。答:(1)特征比较

一是产权关系

直营连锁都是一个投资主体投资开办的,属于一个资产所有者,各分店不具有企业法人的资格。各分店的经理也是由总部直接委派的管理人员。

在特许经营企业中,加盟企业仍然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和企业的人事、财务权。自由连锁集团是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各商业企业之间进行联合而成的。无论是核心企业还是加盟企业的资产所有权都是独立的,整个连锁集团中呈现出资产所有权多元化特点。二是利益分配关系

直营连锁企业实行总公司统一核算,各连锁店只是一个分设的销售机构,销售利润全部由总公司分配

特许经营具有资产独立性的特征,特许连锁店之间以及连锁店与总公司之间的资产都是相互独立的。

自由连锁集团内各个连锁企业的责权利关系是通过民主协商、以合同的形式共同确定下来的,并由合同制约和维系着这个自愿连锁集团的经济关系。

三是经营管理关系

直营连锁从管理体系上看,一般都是采用“总部-分店”的直接管理模式。即以总部为核心,在人事、财务、价格、经营、分配等方面对所属所有分店进行直接的全面的管理。在特许经营企业中,加盟者必须按照特许合同的规定严格执行生产经营任务,没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权。

自由连锁企业,无论是核心企业还是各分店企业,在加入志愿加入连锁组织之后,各企业原来的独立法人资格并未消失,每个企业仍然保持着自主性和独立性。

(2)适用范围

直营连锁企业主要适用于零售业,特别是大型百货商店和超级市场

特许连锁适用制造业、服务业、餐饮业以及便利店之类的小型零售业等领域 自由连锁的发展与商业经营的传统风格有密切关系。

第四篇:庄子中的自由思想与梭罗《瓦尔登湖》中自由观的比较研究

《庄子》中自由思想与梭罗《瓦尔登湖》中自由观的比较 读书笔记英语101徐燕2041001***96

摘要:庄子以超然豁达的精神对待人间万物。这种“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逍遥游》),不受世俗间任何外物的限制(“无恃”),乃真正逍遥之人,自由之人。庄子自由实际上上升到超越自我的高度。在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美国,康科德城里的梭罗,跑到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在与自然为伍,寻觅精神的自由。没有的寂寞与宁静中,凝神沉思。

关键词:时代背景 大自然 淡泊名利 自由与美 精神自由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而庄子偏安一隅,心游万刃,精骛八极,遗世独立。在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美国,康科德城里的梭罗,跑到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在与自然为伍,寻觅精神的自由。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氛围里,《庄子》与《瓦尔登湖》中对“自由”的诠释有着怎样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由于时间和文言水平有限,在众多参考文献帮助下,自己所能挖掘到的也只是冰山一角。下面我仅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进行粗陋的阐述。希望老师能加以指点。

研究作者自由思想必然要联系时代背景。春秋战国之世,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新兴的地主阶级尔虞我乍,钩心斗角,民不聊生。庄子认为生活在这样的人世间,若要远害全身,就非得泯灭矜才用己、求功名之心,做到虚己顺物,以不才为大才。[1] 庄子在别人为了生活疲于奔命时,冷眼旁观,思考着人生与社会。而在19世纪工业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美国,传统的经济结构与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现实的环境与自身情感的困惑驱使身为教师的梭罗到山林中过起自给自足的别样生活。了解时代背景才不致曲解作者本意,误认为庄子和梭罗消极避世。

1庄子和梭罗都从大自然中寻得自由真谛。“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其为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瓦尔登湖》 “一八四五年三月尾,我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到达我预备造房子的地方,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年幼的白松来做我的建筑材料„„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正跟冻土一样的消融,而蛰居的生命开始舒伸了。”[2]

2庄子的自由体现在名利的淡泊上。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楚威王欲拜庄子为相,而庄子却不受。在他看来逍遥自在非一切功名利禄可比。梭罗也强调“不为物役”,在没有的寂寞与宁静中,凝神沉思。《瓦尔登湖》中这样写到:“决心不依照信仰而生活,我们尽可能避免它,从早到晚警戒着,到夜晚违心地祈祷着,然后把自己交托给未定的运数。我们被迫生活得这样周到和认真,崇奉自己的生活,而否认变革的可能。”“这样做不是从我的生命中减去了时间,而是在我通常的时间里增添了许多,还超产了许多。” 梭罗的自由观体现在对人生活方式的随心随性上。“为什么我们要夸耀这一种而贬低别一种生活呢?”“你们要尽可能长久地生活得自由,生活得并不执着才好。”“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的下,他越是富有。” “不希望度过非生活的生活,生活是这样的可爱;我却也不愿去修行过隐逸的生活,除非是万不得已。我要生活得把生命的精髓都吸到,要生活得稳稳当当,生活得斯巴达式的(刻苦耐劳,简单严格)。” “我离开森林,有同样好的理由。我觉得还有好几个生命可过,我不必把更多的时间交给这一种生命了。”[2]

3《庄子》与《瓦尔登湖》自由与美的相得益彰。庄周梦蝶,翩翩飞舞,“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胡蝶在这里便是美的化身、自由的化身。

[2] 《瓦尔登湖》中“我坐在阳光下的门前,从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树,山核桃树和黄栌树中间,在没有的寂寞与宁静中,凝神沉思。那时云雀在四周唱歌,或默不作声地疾飞而过我的屋子,直到太阳照上我的西窗,或者远处公路上传来一些旅行者的车辆的辚辚声,提醒我时间的流逝。”[2] 多么纯净的画面,多么舒展的心灵,人与自然也和谐统一了。

4庄子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逍遥游》中倡“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1] 虽然超脱现实表面上“大而无用”,但平心而论,当我们深陷泥淖,背负精神的枷锁,何不换种眼光,另辟蹊径呢?梭罗的自由观是积极进取的,甚至有些方面要自我约束。《瓦尔登湖》“智慧和纯洁来源于力行,从懒惰中却出现了无知和淫欲。„如果要避免不洁和一切罪恶,你就热忱地工作吧,即使是打扫马厩也行。天性难于克制,但必须克制。”

5庄子尊崇“顺其自然”。《养生主》中“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便是很好的例证。《齐物论》中要求取消一切是非异同标准,认为应当完全消除主客对立,使精神不为外物所伤、所累,才能尽享天年。[1] 相对于庄子的主观唯心,梭罗则是唯物主义者,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瓦尔登湖》:“向不满足的人说话,他们在可以改善生活的时候,却偏偏只是懒洋洋地诉说他们的命苦和他们那时代的悲惨。” 梭罗“自由”并不是随波逐流,放纵自我。“人之所需,并不是要做些事,而是要有所作为,或是说需有所是。”“不做穷苦人的先知,努力做值得生活在世界上的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应该把最崇高的和最紧急时刻内他所考虑到的做到,使他的生命配得上他所想的,甚至小节也配得上。”

6庄子擅长借意象寓言间接传达思想如:“胡蝶”“大鹏”“蝉鸠”,而梭罗则是通过第一人称“我”娓娓道来。作者自己也说:“‘我’用得特别多。如果我以我的知人深知,比得上我的自知之明,我就不会畅谈自我,谈那么多了。”

7庄子把对物质的生活需求降到最低,致力于提高精神生活,认为过分的贪求会给人使人身心俱乏、樊笼似的体验,倒不如泽地的一只鸟儿,拥有最简单也是最可贵的自由与幸福。[1] 《养生主》云: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梭罗的自由体现在追求物质的简单和精神的富足。“大部分的奢侈品,大部分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大有妨碍。所有关于奢侈与舒适,最明智的人生活得甚至比穷人更加简单和朴素。”“还有一种人,看来阔绰,实际上却是所有阶层中贫困得最可怕的。固然积蓄了一些闲情,却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也不懂得如何摆脱它,因此他们给自己铸造了一副金银的镣铐。”“如果文明人所追求的并不比野蛮人追求的来得更更高贵些,如果他们把大部分时间都只是用来获得粗鄙的必需品和舒适的生活,那么他何必要比野蛮人有更好的生活呢?”[2]

庄子以超然豁达的精神对待人间万物。庄子认为: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人才能超越自我与他人他物之分,摆脱世事的纠缠(“外天下”)、物欲的诱惑(“外物”)、生死的牵挂(“外生”)(《庄子·大宗师》),从而成为“无己”之“至人”、“无功”之“神人”、“无名”之“圣人”。这种“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逍遥游》),不受世俗间任何外物的限制(“无恃”),乃真正逍遥之人,自由之人。庄子自由实际上上升到超越自我的高度。[3] 梭罗则以其细腻动人的文笔、深邃的哲思、躬身的实践而又不为物所累的智慧将我深深打动,“我只静静地微笑,笑自己的幸福无涯”《瓦尔登湖》[2]。

参考文献:

[1]方勇 张晨霞.庄子闲读[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3.[2]徐迟.瓦尔登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张世英.《东方睡狮自我觉醒的历程·第一篇》北京大学学报[J].2010/5 第47卷第5期

第五篇:试比较李煜与李清照词的异同及其各自的风格特征

一、试比较李煜与李清照词的异同及其各自的风格特征

异:李煜和李清照在词创作的方面虽然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时代和身份的不同,所表现的创作风格,创作的审美取向,作品语言和作品所表达的意境等存在巨大的差异: ①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程度不同。李煜的词较浅,清照词较深。李煜、李清照的后期词都表现了家仇国恨, 抒发了无限凄苦的情感。李煜的愁苦是从一个亡国之君的角度去体验的,它的深刻性与典型性就有所局限,李煜所反映的愁不能代表一般百姓的思想感情,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流露的是对故国之思。“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句词表明了李煜从生活实感出发,说明了美好的东西总是不能常在。词中看不出下层人们的思想感情。李清照后从一个贵族家庭沦为颠沛流离的穷困百姓,期间较多地接触了人民,接近了生活,她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凄惨心境和痛苦感情,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当时的社会及人民连接在一起的,侧面反映了北宋山河破碎、百姓国破家亡的惨剧,具有深刻的揭示性和典型性。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典型地表现出她年老生活的孤寂和愁苦,表现了穷苦百姓生活的无奈。

②艺术表现手法不同。李煜的词表现的较为直接,李清照的词表现为较为含蓄。李煜的词表现了他词作“真”的特点,在词中表现出真实感情倾泻,如前期词描写他宫廷享乐生活的情景“晓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后期的《浪淘沙》也是淋漓尽致的表现他的故国之思,直抒胸臆。李清照的《声声慢》虽也为抒发国破家亡的凄苦之情,但却是含蓄蕴藉。李清照还能在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如《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一词中,通过一问一答写出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从而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感情

③就作品的章法而言, 后主词较疏, 李清照词较密。比如《如梦令》,诗词写出了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推移,景物的改观,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心情微妙的变化,可见这首小词层次的密致。而李煜词多数写的只是一时、一地的景物,内容完整紧凑,如李煜的《浪淘沙》,通篇看不到多余的“愁”,而是以一时的感受为中心来组织全篇。

④后期创作的方式不同。李煜的词很多是以回忆过去时光为主题,如著名的《虞美人》,李清照的词的创作以现实为基础,如描写她老年凄苦孤寂生活的《声声慢》。

⑤李煜的词显示的是绝美,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和秋月是让人觉得很唯美的事物。李清照的词显示的是凄美,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同:①作品都明显地分为前后期。李煜以国破被俘为界,前期题材狭窄,多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后期词作,多折射出词人内心巨大的亡国之痛。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前期之词,主要通过闺中生活的写照,表现出她对幸福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和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后期之词在思想与风格上发她的所见所闻所想,表现了她的抗金愿望,对故乡和丈夫的怀念,以及抒发了她万年的孤独苦闷之感。

②他们的词一个相同的特点是都能体现委婉清丽的本色,他们通过作品表达出来是一种朴素美。李煜前期词写欢乐表现的任纵放浪,后期写哀愁的词也是如此。李清照继承了晚唐五代以来婉约派的传统手法,在词中所体现的感情是真实的,她早年的欢乐发自肺腑,她晚年的悲伤更不是无病呻吟。③李煜、李清照词中真挚自然的感情都是通过白描手法表现的。李煜的《长相思》、《虞美人》和李清照的《蝶恋花》、《武陵春》都是用白描手法塑造形象。

④李煜、李清照词用典少,李煜的词作,只有极个别地方用了典故。李清照在词的创作只有《多丽》等少数用典。

⑤李煜与李清照的作品中都有十分美好的物象,李煜词中的物象大致有“秋、月、夜、雨、风”等,李清照作品中的物象主要有“春、花、酒”等。

⑥词风格都豪放的一面。后主的《破阵子》大笔渲染,气势逼人,李清照也有豪放词如《渔家傲》。

⑦语言的应用,对形象的塑造,两者都达到了绝妙的境地,看似平淡无奇,朴实无华,实则超凡入圣,老成持重。李清照的叠字叠句更是绝妙千古:“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只用了七个形容词连用,就构成了四重境界,传了难传之情,达了难达之意。如后主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等等

⑧词的题材广阔,李煜和李清照突破了“花间派”狭隘的男欢女爱、离情别绪的题材,把词从“艳科”中解放出来。

⑨李煜和李清照后期的词都是以“愁”为基调。他们都有亡国失家之痛,都有怀国念人之哀。尤其是李后主,读其词时,完全让人忘了他是亡国之君,而是同情他亡国失国之痛。而李清照在战争发生后,流落在外,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家,我们从她后期作品可以看见她对以前生活的向往,对丈夫的思念,对国家的担忧。他们后期的作品都有一个“愁”字。

李煜的风格特征:①,李煜的词的风格特征主要体现他的的本色和真情性,在三个方面显得很突出:

一、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他那种亡国破家的不幸,真情感人;二,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白描,词篇虽美,却是丽质天成,不靠词藻;

三、因纯情而缺少理智节制。他在亡国后不曾冷静地自省而是直悟人生苦难无常之悲哀:“人生仇恨何能免”,他把自己所经历的一段破国亡家的惨痛泛化,获得一种广泛的形态和意义。

②,李煜词摆脱了《花间集》的浮靡,他的词不假雕饰,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用情真挚,亡国后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超过晚唐五代的词,成为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后世尊称他为“词圣”。

③李煜的词明显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多描写宫廷的逸乐生活,男女情爱的小令,风格绮丽清靡婉转,还不脱“花间”习气,有一种近于天籁的民歌情味,后期的作品多描写伤怀故国,追忆往事,风格沉郁苍凉,意境开阔,是代表他最高的艺术成就的,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

④,李煜的词不论前期后期,其内心精神世界都能真实流露,情之所至,发而为词。李煜前期词,虽然并没有提出重大的社会问题,虽然他只写豪奢的宫廷歌舞,真挚细腻的爱情和深沉的离愁,但我们仍可以感受到他词作中那份真实,那份真诚;不管是前期还是后期,其大多数词作都贯穿着一种忧患意识,在他早期欢娱宴饮的作品中,透过乐景我们仍可以感受到词人的脉脉愁情;

⑤,李煜的词,总体上生动形象,意境宏远,语言流畅,有大家气象。他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

⑥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用简单的句子概括丰富的内容,《捣练子令》是李煜前期的作品,开篇二句六字“深院静,小庭空”不仅写出主人公的居处,对环境作了描写,更反衬出主人公的情绪,一个“空”字便将其孤寂表露无遗,可谓结构、布局别出心裁,遣词造句简洁凝炼,而且运用十分自然,不着雕饰的痕迹。

⑦在风格上有独创性。构思完整细密,使全词围绕一个中心思想,从句到篇结合成一个和谐和统一的艺术整体,把一般体现在个别之中,通过个别表现一般,使读者从个别的表现中看到一般的意义。如《虞美人》通篇围绕一个“愁”字展开,采用虚设的问答,从开头一直贯注到结尾。以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总收全篇,达到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结构能达到如此高超的成就,在李煜之前是未曾有过的。

李清照的风格特征:①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②在创作上,李清照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③李清照前期之词,主要通过词中生活的写照,表现出她对幸福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闺中的寂寞与离情。以女儿家言女儿事,别有一种感觉敏慧、体贴精微之妙,自成一种吐露自我真情的审美方式;

④李清照前期词按内容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其主题是表现得词人南渡前的安定美好的生活,基调基本上清新,另一方面则是表达词人伤春别离的闲思愁绪,但这种愁绪是较淡的,而且是满怀憧憬与希望的,如《如梦令》;

⑤由于女词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她特有的气质、性格、经历和审美取向,所以她对于“愁”情有着深刻独到的感受和体会,并以她特有的才情把“愁”表现得极具感染力; ⑥南渡后,李清照后期作品普遍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所见所闻:抗金愿望,乡都之念,身世之感。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战乱的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风格沉郁凄苍。而纵观李清照的作品,可发现她的作品多以抒发情感为主。前期作品大多限于与丈夫之间分离的不舍,属闺情一类的词。到了后期,金人的大举入侵、丈夫的病死,在颠沛流离中,凄凉的身世却也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创作,使风格产生了改变,用愁苦之词反映个人情感。⑧不论前期还是后期,李清照的词风总以婉约深微见长,但她也有气势极雄壮的作品,如《渔家傲》,虽然前后期作品有显著的区别,但作品都脱离不了“情”这一字!李清照把她的情感真挚而不虚伪的表达出来,用她生命书写哀愁,用真切的词句表达她真实的内心感受,在整个宋词中都显得相当突出。李清照前期之词,主要通过词中生活的写照,表现出她对幸福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闺中的寂寞与离情。以女儿家言女儿事,别有一种感觉敏慧、体贴精微之妙,自成一种吐露自我真情的审美方式。

下载试比较亚里士多德与庄子关于自由和普遍知识的异同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比较亚里士多德与庄子关于自由和普遍知识的异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