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消失的情感散文

时间:2019-05-15 10:39: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逐渐消失的情感散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逐渐消失的情感散文》。

第一篇:逐渐消失的情感散文

过去住在大杂院里,街坊邻居的感情我感觉都很好。现在住上了单元楼,总觉得少了不少。

我住的小区有七十多座单元楼,亲戚朋友有很多也在小区里面居住。他们大部分都是属于棚户区改造或矿区沉陷区的住户,搬到这个小区只有两三年的光景。即便是居住在一个小区,你来我往的远不如在大杂院的时候走动地多。

小区没有高层,都是清一色的六层楼房。不知道是社区还是建筑商编排的楼号,让小区的人很是糊涂。我的一个朋友有一次来我家,在小区里面寻找了将近半个小时,方才找到我家。嘴上不停地说,你们这地方真难找,真难找......打那以后,凡是来我家的朋友、同学和亲戚,我都会在小区的门口等着迎候。

现今社会的家庭,只要是居住在单元楼的,可以说家家户户都是要装修的。装修没有绝对的标准,视每户主人的经济条件而论。但是,地板是必须处理的。开发商在交工的时候,地板很难看,涩拉拉的像蟾蜍的脊背。每当住户入住前,地板都收拾的十分漂亮。大部分都是地板砖铺地,家庭条件好的是木地板。这对过去那些喜欢串门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无声的拒绝。自己回到自己的家,总喜欢脱下自己脚上的鞋子,换上舒适的拖鞋,那去了别人家呢?主人虽说不用换鞋,那只是出于礼貌,能不换吗?唉,没事的情况下还是不去串门的好,省得给人家添麻烦,还是老老实实呆在家里最好。这种无形的相互理解,使得住单元楼的居民相互走动的机会变的很少。好在我居住的小区,很多过去的人都相识,虽然说串门的机会少了,但在小区里面如果熟人相遇,自然都会停足伫立一会,相互问问工作、身体、儿女的情况。仍不失过去住大杂院时的情感,依然显得亲切随和。

我工作中有很多同事,他们居住的是商品房。都有一种同样的感受,那就是住在一个单元里面,七八年了,谁也不认识谁,见面也不打招呼,更不知道对方的姓名和工作单位了,纯粹就是陌生人。这种楼上楼下的邻里关系,是现在的社会造成的。邻里之间没有往来,没有利益之冲突,相互间不需要帮助。有这样一句话“求人不如求己。”一旦自己家中有事,可以花钱来解决的,就花钱好了,不需要他人的帮助。住商品楼的住户,大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相互之间都不相识,你有事的时候会去麻烦别人吗?如今的社会是属于金钱社会,人们的心里都有这样的想法,人情债难还。钱今天花了,明天还可以再挣,人情呢?

鲁迅先生有首诗这样写道:“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恰恰符合了现今社会住商品楼房人们的思想和心里。下班回到自己家的居室里,吃喝拉撒睡全都解决了。

乡村的人际关系和城里的邻里关系相差甚远。

前不久,我参加了徒弟的婚礼。徒弟家在农村,自然结婚也在农村了。结婚的那天很是热闹,同学、亲戚朋友来了好多人,令人惊讶的是,那天全村家家户户都熄灭了灶火,都在新郎家吃饭,场面真是热闹。在城里是绝对不可能见此景观的。城里人结婚,来的大都是同学、朋友和单位的同事,街坊邻居寥寥无几。城里的邻里关系和乡村的邻里关系是无法比较的。随着大城市高楼大厦的建起,城市里原本友好的街坊邻里关系随之也就慢慢的淡化,最后消失,这也许就是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的一种趋势。

第二篇:逐渐消失的书报亭

难觅书报亭 消失油墨香

城区报刊亭日渐衰落

曾经会为了去书报亭买份报纸而短暂停留,如今步履匆匆,不再是顾客,而只是过客。飘着书报香的小亭子日渐减少,那些带着油墨香的记忆也越来越远了。

街角的书报亭为我们而驻守,我们却一次次将其抛之脑后。直到某天需要买某张报纸时才突然想起,却忘记了曾经的方向。

书报亭变身手机售后服务部

位于解放路和舜井大道交界处的邮政局,在它的靠舜井大道一侧有一个老随州人记忆最深刻的书报亭,那就是邮政书报亭,现在它怎么样了?

10月18日,《领秀随州》记者来到这里探访,到现场一看,却让人大跌眼镜,以前琳琅满目摆满各种报刊和图书杂志的书报亭一改往日的面貌,成为一家手机厂商的售后服务部,里面摆放的几乎都是手机配件,只在一个很小的柜台上摆放了几份报纸零售。

书报亭,这个曾经代表着一个城市文化的小亭子,如今却因为种种原因而逐渐消退。据了解,随州市区的报刊亭目前不到20座,零零散散分布于城区的各个角落。

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媒体一直处于困境中。随之而来就是买报纸杂志人数的锐减。但是减少并不意味着没有。

记者在采访书报亭时发现,还是有许多人来这买报纸、杂志。主要是以老年人以及青少年为主。老年人因为习惯使然,觉得电子阅读伤眼,所以还是会选择传统的报纸杂志等。青少年因为家人限制其使用电子设备,所以会买一些爱看的杂志。

传统的书报亭变身学生读物专柜

舜井大道市二中附近,这是一个经营了二十多年的书报店,来到店里,除了店门口零零散散地放了几本报刊杂志以外,店里面摆满了学生教学辅材。

“以前各种报刊销售火爆,文学类、军事类、少儿读物类、情感类,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书刊门类多,买的人也多,现在这些书已经逐渐退出市场,原因是购买的人少了,销量不行,利润下降,所以我们只有选择慢慢放弃。”店主人说。

像这种传统书报亭变成学生读物专柜的,大多在学校周边,他们的服务对象有以前的面对社会大众到现在的服务学生,对于那些传统的书报杂志,他们只是顺带着卖,因为还有老客户有这方面的需求,他们虽然不赚钱,但为了这些忠实的老客户,他们又不忍完全放弃,这些老客户们毕竟照顾了他们十多年的生意。

当问到书报亭现在情况如何时,店主人直摇头,无奈地说道:“书报亭不行了,看报纸杂志的人越来越少了。”

“现在每月如果纯粹卖书报杂志,一天的毛收入不够一个人的生活费,过去一期《读者》可以卖出去四、五十本,现在只能卖一两本了。”店主人显得有些无奈。

现在的报刊亭卖报刊杂志只是顺带

在烈山大道实验中学附近的一家小小书店门口口,我们遇见了来自天后宫的一名71岁的老人,他在书摊前看了看,然后掏出六块钱,买了一本《党史天地》,“以前都是在邮政局买,现在那里不卖报刊了,所以我只有到这里来买。”

这里几乎是随州城区目前各种书报杂志“最齐全”的书报店了,记者细细数了一下,有将近百种左右,而店里面销售的却是一些畅销书,不用说,这个店的书报杂志虽然多,可以看出,这些仍然是该店的“副业”,他的主业是畅销书。

“自从邮政局那儿不卖书报以后,我就经常步行到这里来买。”老人说,“太不方便了,偌大一个城市,为什么就没有一个像样的书报亭呢?”

不仅仅是这一位老人,在书报摊前,我们所遇到的老人都会这样说,书报亭,本应水墨书香,如今却黯然失色。

书报亭也是一个城市文化的表现,现在在随州城区想买一张城市地图或当地的报纸,结果是找遍了全市也未能买到,感觉上随州在文化氛围上较太逊了。不少人反映说。

网络挤走了报刊亭却给老读者带来了烦恼

书报亭的建设初衷是为了占领宣传阵地、提升城市品位、拉动文化消费、扩大就业岗位。曾经,那些书报亭为多少市民提供了重要的精神食粮!如今,随州市区的书报亭数量大幅下降,总的加起来不到20家或者更少。

据了解,影响书报亭发展的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科技的发展,数字媒体以及移动终端的出现,使得看纸质报刊的人大量流失;第二,交通发达,以前骑车以及步行遇到书报亭就可停下来买一份报纸或者刊物,现在点对点式的出行方式已然做不到;第三,城市市容部门对书报亭的管理。有些书报亭脏乱差,对市容造成了不良影响。

采访中,一些市民表示书报亭的存在不是为了盈利,而是在于它的公益性。报纸、杂志以及书籍,传播知识文化。在李克强总理发起倡导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下,书报亭更是承担着一份责任。

而那些习惯于阅读书报的老人们,他们精神食粮短缺导致他们精神空虚,正如一位李姓退休老人说,我们已经成为被这个城市以往的一个群体,我们需要读书看报,我们需要了解外面的信息,但能够给我们提供精神食粮的东西现在成了稀罕物。他们呼吁政府关注一下他们这个喜欢阅读的群体。

将报刊亭升级为城市报刊文化亭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提议“将报刊亭升级为城市报刊文化亭”,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大力扶持,拓宽报刊亭经营范围,将其打造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他认为,报刊亭不该消失,反而应该升级发展。

反观我们随州城区,过去不仅仅是邮政局报刊亭,火车站、汽车站、商场门前、菜市场门口,几乎随处可见,而现如今,书报亭越来越少不说,一些书报亭已经完全失去了他们应有的功能,书报亭不仅仅是一个卖报刊的小亭子,更是城市文化公益设施。

大街上,散步买菜回家的大爷从书报亭买了一份报纸,放学途中的学生买了本最新的杂志。书报亭,不起眼,但却很重要。每一座书报亭都集聚着附近一批爱读报、看杂志的人,这里成了他们的牵挂。

书报亭如果有一天全都消失了,这个喧嚣的城市,将再也无法停下路人们匆匆的脚步。

第三篇:情感散文:消失的国

驾车行驶划过大西北干燥的夜空,临月把风,迎面洗卷的是漫天的黄星,穿过史河的长畔。在我的脸边稍做泊留便又身不由己地匆匆离去。

来得身不由己,去得无可奈何。亦若那无声无息地躺在废墟下的楼兰古国。不知她是在何时高耸的,只是知道一条丝绸古路成就了她的辉煌,却也打破了她千年的宁静,则亦不知她是在何时倾覆。只是在偶然的恍然大悟后突兀的发现楼兰淹没了她的痕迹,这样的惊现刺痛眼球……世人也只可感叹她的曾经拥有。

云尖月清,曾照亮过楼兰的城宇,照亮楼兰的碧水青草,却也镌刻着楼兰的世事变迁,曾有的辉煌融为历史的一角。满脸静默的孤月可曾为楼兰王的举国迁落而叹息一声,为数年后的楼兰王子的重游而暗自伤落;我想未之有也,月只是一面冰清的寒月,从她的眼眸里透流的只能是一份淡伤,给予不了人一份温度。

消失的国,消失在眼前的荒芜里,沉淀下一点残喘的废墟,向偶然经过或千里赶来的访客诉说着她的曾经,痛伤永不归复的甜美。记忆或已在一次次地拾遗回望伦理渐渐泛黄,留下如陈年旧历上残遗的斑点。这是时间的赏赐,却也是楼兰难言的悲情。曾以为 天山的融水可以滋养他们闲适安逸的生活。可有什么可以亘古不变盘踞千年的长城亦只剩那些许残痕断亘。

消失的国,不仅是一片楼兰,一叶图安。她们的闲适本是临仙般的柔情,但却经不起一曲梵音。我在汨罗江祈求可以捡到一枚来自楼兰的遗贝,一枚沧海遗珠。告诉我时间到底给了我们一些什么,历史与时代带给我们些许温度,我摸不到楼兰的脉搏,也看不到满星背后的漆黑。

牵住一根在风中零落的荒草。这认为的相识让我同它不再平行。有了短暂的交集,之所以短暂不仅是因为它注定比我早逝与光阴,也是因为她不能随我离开。因为这里才属于它,离开以后或许我什么也给予不了它。一曲离歌坐蒲青灯。我在佛前长跪不求修佛,只为求缘,彻夜孤寒,金尊无泪,长塑木面,问一季繁花又为谁张落得如此动人。

第四篇:情感散文:消失的山村

又是一个星期六,闲着没事回趟老家,我知道,回去的机会将越来越少了,因为搬迁,山村基本上没有人住了,只有几个老人看着老屋子。我的老家在一个山拗里,那里四季如春,空气清新,左边是一片石山,右面是一片土山,用当地话讲叫做“半珉半山”,在那刨食的年代,老家算是个好地方,有山地,有水田,比起居住在大石山区没田没水的人家来说,算是个好地方。不过水田在山下,要爬一座名为九洞坡的山,担着两袋生稻谷,走走歇歇,要爬坡两个多小时才回到家,我小时读书上上下下,早出晚归,真是吃够苦头,现在想起来,小孩真是不知什么叫累。

走下大山,在平坝定居,是几代人想都不敢想的事,能有一条通往深山的公路,大家都满足了。提起修公路,老少一心,80多岁的老人都赞成。终于,一呼百应,家家砸锅卖铁,卖年猪,自筹资金,一条弯弯曲曲,类似机耕路的公路修成了,又陡以窄,摩托车一档才能爬行,被交通局定为三级以下公路,严禁通行。但这毕竟是一条公路,是500多村民的心血,也是一条通向富裕,通向希望的路,因为这条路,几十万斤的生稻谷可用车拉回家,山里的油茶子、杉木一车一车地拉向加工厂。

公路修好不到三年,政府进行新农村规划,大部分被征到田地的村民都换回一块宅基地,相续地搬迁下山,剩下的也通过购买地皮的方式下山起房了,只剩些老人舍不得离开一辈子生活的地方。而我家山下的田块没有被征收到,我当时又在县城购房,已经没钱买地皮了,所以现在父母还住在山上,因此,我不得不在周末闲时回家看父母,同时也看看那孕育了七八代人的老家。

老家显得很冷清,有些路已走不通了,几只鸡在荒芜的地里悠然刨食,断壁残垣中俨然看出当年的人丁兴旺,一串串芭蕉黄在树上没人砍摘,偶见几只小鸟啄出的几个小洞洞,桃李成熟时,掉得满地都是;当年上山打柴一天才能找到一捆干柴,现在房前屋后从大树上掉下的干枝,一收便是一捆;以前牛马食草要到几公里以外的山沟沟,现在偌大的几个寨子只有我父亲养有一匹老马,随便走两圈回来就吃得膘肥体壮。

回到家,最高兴的要算父亲和母亲了,他们会搁下农活,休息一天,其实他们都年老了,完全可以安心休息,享受天伦之乐,但做了一辈子农民的他们总舍不得丢下曾经养儿育女、共渡时艰的土地,农民对土地有感情,更有一份情感。我理解他们,只能说,“能做就做,做得多少算多少,我完全有能力给你们养老”。父亲听后,总是满意地点了点头。

晚饭时间到了,有炖腊肉、土鸡汤、三角豆腐等,都是清一色的山间佳肴,绿色食品。对于搬出大山,居住平坝的人们来说,这些原来吃了一辈子的东西现在却难得吃上一道,他们没有一片菜地,没有猪舍,找一个做药引子的鸡蛋都难。世代的邻居分散居住着,为了生活而又各自奔波,家成了遮风避雨的旅舍。

吃完晚饭我又要回去工作了。多少年来一个样,二老送到门口,没有嘱咐,没有牵挂。回头看一眼,他们还站在门口,印象中一直伟岸坚强着的父亲又瘦又小,他们毕竟是花甲之年了。再看看那寂静的村庄,冷冷清清,没有鸡鸣狗犬声,没有灯光星火,一幢幢房子似乎从早沉睡到晚,又从晚睡到早,或许它们真的是一睡不起了。

联合国报告全世界的农村将在50年后消失,我看不出一二十年,中国的农村将要消失。我的父母迟早也要搬出来的,情怀与历史终将赛不过文明的车轮,那时我又要到哪里找到老家呢。

第五篇:颜梦珍《逐渐消失的中华美德》

逐渐消失的中华美德

读了《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我深有感触。特别是曾子杀猪这篇故事。

这个故事讲了:曾子的夫人去集市上赶集,他的儿子哭着也要跟去。他的母亲对他说让他在家呆着,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是跟孩子开个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她在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再也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于是把猪杀了,煮了吃了。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不能言而无信,要遵守承诺,更不能以一个长辈的身份,去欺骗孩子,以免造成不好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也曾发生过言而无信的事情,家长欺骗孩子,也要分清是非,他们是为你好还是对你不好。在大多数情况下,父母不曾有意欺骗孩子。而上文,母亲只是不要让孩子惹麻烦欺骗孩子,是有意的。

虽然时代在飞速前进,可是令我愤怒的是,在"小悦悦”事件中,人们的行为是在是不得不让人反思,中华美德是否还存在呢?

下载逐渐消失的情感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逐渐消失的情感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消失的斑斓情感美文

    我伫立在一条河畔看着身边不知名的花草枯枯萎萎脚下的河水迷迷蒙蒙望着对面摇曳过来一身蓑衣的摆渡人目光停在一片盛开在对面火红的花朵头顶之上的是布满裂痕无尽的昏暗天空......

    情感散文

    路过爱情 很久之前,我们还熟悉彼此的时候。我半开玩笑地问起过你,为什么不能帮我写一篇文字。你说,你不想。 很久之后,包括此时,我仍是认为,因为不够了解,才写不出。我也一样。从认......

    情感散文

    题记:女儿是父亲的“情人”,从她来到世上,他们就结下了一生解不开的缘。我把此文送给女儿,愿远方的她平安幸福,并祝她生日快乐!文/曙光茉莉花开了,开在六月,每当那洁白如珠的花蕊,一......

    情感散文:遗憾的味道带着我的爱在消失[优秀范文5篇]

    我把心事曾藏在云里,云哭了,我骂云懦弱;我把想法曾告诉空气,冷热烦,我质问空气,你……?!;请问我在为己还是在亡己?我存在的最大意义是什么?在这个世界生活,我想用什么编制蓝图?在这个世界......

    被遗忘的童年――为什么以前的记忆会逐渐消失(模版)

    被遗忘的童年――为什么以前的记忆会逐渐消失 Mellissa Block (Host): Memories are a big part of our identities. Recalling our experiences helps us know who we are. Ye......

    情感散文:别样

    点一盏灯,听一夜孤笛声。沐浴青灯昏光,沏一杯沁人香茗,拥一卷古朴诗书。轻然翻开透着墨香的纸页,呷一口香醇。唇齿留香的刹那,竟与你不期邂逅。一袭白袍,倚楼临风,衣袂飘飘,举樽酹月......

    曾经情感散文

    进入八月,时而有雨,尽管是大伏天,在有一周就要立秋了,但当夜晚来临,仍能感觉一丝丝的静谧与凉爽。又好久没记心情了,心里压得沉甸甸的,记录只是为了解脱,为了给自己找个喘气的空间…......

    回家情感散文

    期盼的日子终于姗姗来临,回家的步子匆匆,走在通往远方亲情的路上,一路温馨。家乡在寂寥偏远的小村里,一户勤劳朴实的人家。父母虽然普通,却用羸弱的肩膀和双手为子女铺就了通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