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莫要学校成为灰色的教师随笔(范文)
“我觉得我们的学校是灰色的!”一位小学生这样说。那么,学校怎么会是灰色呢?
君不见,所有学校的大门紧闭,教职工轮流值班,学生出入严加管制,严格进行登记,无论是黑夜白天传达室紧紧关闭学校大门。没有了春游、登山、踏青、游泳、看电影、参加歌咏比赛、拜谒烈士陵园等活动,禁止参加一切社会活动;甚至有的学校规定学生课间除了上厕所,不能出教室……,学生成了“闭门读书”的封闭人群。
一切都是以“保证学生安全”为出发点。
就这样,多姿多彩的教育活动变为一种平面的单色的知识灌输。学生不仅被圈在看似“绝对安全”的校园里,还被严格的纪律条款约束着。学校自然就成为“灰色”的了。
美好的春光在窗外缓缓流逝,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在老师“耐心而细致的教导”下化为泡影;愉快而有意义的春游在校长寒气逼人的目光中灰飞烟灭。其实校长很无奈,其实老师很委屈,其实制度很无辜。
安全是一根弦,松了,后患无穷;太绷紧了,弹出的歌声也不会悦耳。不能让安全问题成为捆绑我们教育的绳索,不能让安全问题使我们的学生失去得太多,是我们应该面对的话题。
其实,现代课程标准规定了大量的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的环节,很多知识需要教师带领广大学生到社会实践中调查研究,探索取证。例如,学习环境污染知识,最好的教学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外去实地考察,然后动员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这样学习来的知识才是深刻的,社会上污染的现状对学生的影响才是深刻的。但是,为了学生的人身安全,学校禁止学生外出,只好在课堂内消化知识,学生学到的知识就变得很肤浅,影响了教育效果。
其实,全社会应该重视这种学校过于“重视”安全的现象,应该创造出一种宽松的环境,让学校敢于开展各种活动,那样才能使素质教育的效能比较完整地体现出来。否则,对学生提高素质乃至将来的发展都不是一件幸事。
希望我们的学校莫要成为“灰色”的。
第二篇:灰色的杂文随笔
环境对人的影响还是很明显的,回看了自己去年这个时候同一时间的文字,写下的故事已经想不起来是处于怎样的灵感,又想要把自己怎样的想法融入其中。去年整个冬天的文字给我的感觉都是以一种“灰色”的质感呈现,但是我又提出了另一个疑问:是否是因为现在重庆所处在一种“灰色”的季节,所以它赋予了人们灰色的感官,以至于读到任何的文字都有了一种冰冷和灰蒙的质感。
灰色的质感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质感?因为无法拟状,所以我很难说服自己到底自己是如何从自己的文字里感觉到了一种所谓的灰色质感,和此时此刻外面的天空一样,阴沉的灰色,但是也让人安心,因为它不可能再短时间内造成下雨,但是也不见得会在短时间内拨开云雾。这种感觉是矛盾的,就如同灰色本身就是代表着两种极端的白色和黑色所构成的颜色一样,这种灰色代表着不会下雨,但是也代表没法天晴;代表着温度寒冷,但是也代表着早晚的温差不会太大;代表着冬天还要持续一阵,但是也代表着它不会持续太久,因为终究会有天晴和春天降临的那一天……
前段时间说过写作的核心在于要“少叙述,多展示”,但是如何形容真正意义上的“灰色”,反而用文字就困难许多,因为无法引起共鸣的文字始终会被定义为是“叙述”,这个时候我反而觉得用那些科学的数值来表示这是一种如何的灰色更为贴切,至少人们就不会因为作者想要形容的是那种灰色而不断的猜测和揣度;作家也不需要努力地为自己想要表达的灰色而焦头难额。最终你会发现,用文字来表达“灰色”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它无法突破我们的日常,但是也不能完全来源于日常,因为为了达到“共鸣”这件事情文字的禁锢在于一方面我们要表达一种既定的事实,又要突破文字本身的束缚,但是最为关键的是,在那些阅读文字的人们大脑中,又有关于不同灰色的定义,你无法左右他们固执的想法,但是也不能顺从他们的认知。
所以到这里应该为今天这篇文章立意——事实上,我认为并不是因为感官上的灰色促成了我们因为文字而感觉到的“灰色”,因为文学原本就是灰色的,它是黑色和白色的集合体,本身就充满着无法调和的矛盾,所以只能融合为灰色,而这种灰色又如同构成任何颜色的基础——白色,是所有颜色的开始,而黑色是所有颜色的终结,文字的描绘在人们的大脑中构成了不同颜色不同形态不同情感的基础,而最终完成这一切的,是同情还是怜悯,是喜爱还是憎恶,是感激还是仇视,这一切都是人们自己在大脑中构建的一个灰色的模块,上面因为每个人的性格、感情、主观而有了不同的颜色和质地。
这也是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的文字是充满着灰色的关系,因为我是它们的缔造者,而它们却在别人的思维里面形成了属于别人才有的颜色。
第三篇:灰色的尘埃杂文随笔
灰色的尘埃,到底还是散落着。
沿途的风景一点不美,布满血腥。血腥到麻木,就成了灰白的世界。灰色的尘埃飘零灰色的世界,好似绝配。
可灰色并不等于肮脏,尘埃也不等同于失去自我。不过一种环境,一种味道,一种颜色,和脏不脏什么的,哪有什么关系。尘埃也只不过是孤独的,渺小到这个世界没有谁去在意,事实上也的确不值得在意,就像没有人在意我是谁,你是谁。
大大小小的尘埃密密麻麻地排列着,飘浮着,但是大抵都灰得不够纯正。唯独我们,灰得纯粹,虽然不能打动别人,感动自己却是常有的。大多时候,我们又都灰得不对,不是差点火候,就是和行尸走肉没什么区别。徒劳。
灰色的尘埃里有一种相遇相知的味道,说不出来,走不进去。我们伸手紧紧握住,围绕在外。虽然我们谁也进不去,但是围绕在外也未尝不可。灰色的尘埃都是飘浮在外的,偶尔也能停留片刻歇歇脚。多了会失去恰到好处的美感,就会变得贪心,这也是我们的尘埃的灰不纯正的大块色差。可丝毫不停歇,又缺少了那么点有趣的东西,大概是灰色颜料中的金丝线。
灰色的尘埃还是难得,毕竟难挨却是真正真实。它又是那么的感性,饱含情绪,大多时候诉说着惆怅,不过那和灰色一样,或浓或淡。
其实,它很好,我们很好。
第四篇:教师,莫要淡化了行为细节
检查学生日记,我偶然发现了这么几篇文章,尽管都是些教学当中的“细节”问题,但不能不引起部分教师的思考。“老师的事别总让学生干”
现在很多同学都不愿当班干部(尤其到了高年级),班干部简直就是老师的“打工仔”,经常有做不完的工作。一到中午,课代表们就不见了踪影,原来是到办公室帮老师批考卷了。他们每人带着一支红笔,根据老师的正确答案一张一张对照着批。期末这段时间,由于老师的“作业”不断增多,导致考卷堆积在办公室里。所以,课代表们便成了“小老师”,天天在办公室里忙碌着。我觉得老师这种办法不好,作业可以少布置一些,或者让同学门自己对改,否则课代表每天中午挤在办公室里干老师的活,不是影响了这些同学的学习和休息了吗?
另外,一些属于老师份内的活,比如填写成绩报告单等,老师怕麻烦发给学生,由学生胡乱填上等级应付交上完事。
“老师,请相信我们”
黑板报,原本是学生的园地,理应让学生自己去处理。班主任却不让我们做,据说学校要以此量化班主任考核成绩。班主任便按照自己的想法,对我们设计的版面这也不满意,那也不满意。邀请美术老师来指导,与他合伙代我们完成。
老师,该我们做的事不让我们做,不该我们做的事,偏让我们做,不知老师葫芦里到底买的什么药?
“老师也玩网上游戏”
近来,我校教师的办公室都装上了电脑,并且上了校园网。原本是让老师们利用网络“充电”、“洗脑”,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然而怪事也随之而来了,许多老师的电脑里都下载了游戏!据我本人看到的,起码有10多个办公室的电脑中有“QQ”,有游戏“泡泡堂”,还有什么“联众世界”等。个别老师一走进教室就沉着脸让我们做作业,而自己却泡在电脑里,课也懒得讲了。课间或放学后去办公室,经常会发现一屋子的老师在玩游戏,实在是太过分了!平时,班主任常对我们说:“不准上网玩游戏!”而老师们自己却玩得不亦乐乎,还有哪个学生会来听老师的呢?
学生们文章里提到的这些现象,其实我们经常碰到,我并不是要去批评老师怎么样,而是善意地提个醒。其实,在当今教育制度下,老师压力很大,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心累、体累、脑累。为此,为教师“减负”是理所当然的,劳逸结合无可厚非,若“玩”过了火,就不可取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细节体现规范,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必先劳其筋骨,苦其肌肤,三省我身,躬耕不辍。尤其在新课改时期,更要有紧迫感、危机感,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校无琐事,事事皆育人,“细节造就精品”,以细节谋发展,以细节促进步。从细节做起,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山东省鱼台县实验小学方旭)
第五篇:《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读书随笔
2011年教师读书随笔征文大赛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读书随笔
人们常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被誉为“手执金钥匙的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意味着教师是打开人类心扉的智者。孩子的世界是最纯真、最透明、最敏感的,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甚至只是目光扫一下,也会使孩子们产生深刻的感受。因此,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我“把全身心的爱献给孩子”这一句话铭刻在我的心中,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充满爱的氛围,用爱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
我所在的招远市北关实验学校有一部分学生住宿,一部分学生走读。对于住宿的孩子而言,家长普遍对孩子疏于关心,我们班的孙艳同学家长常年在外跑工作,每周回家一次也难得见着父母。孙艳学习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为了去除孙艳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孙艳闲谈,中午她在校午睡时,帮她盖好被子,班里有什么事我也故意多让她帮我跑跑腿,什么拿作业、发作业本啦,去别的班叫个人啦,而且 1
在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我们约定看“眼色行事”,一旦发现她有所进步就及时表扬„„慢慢的,孙艳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时见面还会主动冲我绽放笑容,虽然羞涩但是自信心提高了不少。在日常交流中,我发现孙艳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孙艳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坦诚不公的进行了交流,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我建议孙艳的父母不要光顾着赚钱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毕竟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孙艳的父母也诉说了内心的挣扎,表达了内心对于孩子的愧疚。我们共同商讨怎样选取适当的教育方式:家长表示尽量调整俩人在家的时间,有客人来到家里,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少批评多表扬,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还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另外,孙艳的自理能力非常好,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她有时自己做饭,对于这一点,我在班级里多加赞扬,鼓励孩子们向孙艳学习,家长在家里也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进一步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使她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付出终有收获,在家长的大力协助下,孙艳的自信越来越强了,虽然说话声音仍旧不是很响亮,但是发言的次数较之以前多了不少,与同学之间也有了交往,有一次主动送了同桌生病请假了,她主动帮同桌补课,还送了同桌一幅亲手制作的卡片。
另外,我在班里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同学们扬长避短,给孩子们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
记录下来.对于孙艳,利用她自理能力强的优点,安排她担任班级的劳动委员,班级内务在她的带领下打理的井然有序,孙艳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家长也反映孩子在家学习变得主动,而且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亲子关系融洽了许多。
孩子的心是最真的,只要我们用真心去对待,通过脚踏实地辛勤劳作去实现,总会收获最美的硕果。以后,我将付出更大的努力,以陶行知思想为指导,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继续为我所热爱的教学工作不断奉献,让孩子们在这片爱的乐土中茁壮成长,使自己成为孩子心目中最优秀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