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和水蒸气小学科学教案[最终版]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水和水蒸气》。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是一个实验:往浅碟子里放入水然后放在阳光下,观察碟子里的水量变化。通过这个实验引出水蒸发成水蒸气的概念。第二部分先是分析水在什么情况下会蒸发得更快些。然后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蜡烛加热汤勺中的水来进行实验。第三部分是讲水蒸气又会重新凝结成水,并通过实验“把冷烧杯倒扣在热水上”进行证明。最后根据这个知识点来解决上一节课的遗留问题: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形成的原因。根据教材内容和三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环节一:动态观察,引出蒸发,环节二:实验探究,加快蒸发,环节三:静态观察,发现凝结,环节四:深入思考,解析白汽;环节五:课外延伸,回归生活。下面我进行具体的展开介绍。
一、动态观察,引出“蒸发”
为什么说是“动态观察”呢?因为在上这一堂课之前我让学生回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观察一块湿手帕上的水的变化,分时间段进行记录:5分钟、30分钟、2小时、第2天早上,让每位学生亲身体验一次水蒸发成水蒸气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观察学生收获一定很多,所以一上课,我首先请学生汇报他们的实验结果,许多学生说手帕慢慢变干了。然后我接着提问那么手帕里的水到哪里去了呢?我请你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有些学生说水变成了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这时我顺势引出蒸发的概念: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我们叫蒸发。
学生对于水蒸气肯定很好奇,这时候我再请学生把这块手帕重新打湿,观察一下湿手帕上的水蒸气,可以用闻一闻、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可是为什么啥都没有观察到呢?这个时候我再请学生比较一下水和水蒸气,这样就可以直接地把水蒸气的特点总结出来了: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这个环节是我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添加的,通过这个环节可以使学生明确水和水蒸气的区别,深入的了解水蒸气。
然后请学生举举生活中水蒸发成水蒸气的现象,学生说湿衣服慢慢变干,下雨过后水洼里的水会慢慢变干,洗了的头发会变干等等,让他们从中感受到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二、实验探究,加快“蒸发”
水会蒸发成水蒸气,那怎样能让它蒸发得快些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
活经验会想到可以用风吹,用太阳晒,用火烧等方法,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让汤勺里的水在短时间内蒸发,我们选择用“酒精灯加热”的方法。课本中是用蜡烛进行加热,但是我觉得这个方法有三个问题:第一,点燃蜡烛会浪费很多时间;第二,蜡烛不容易固定在桌子上;第三,蜡烛加热会产出很多黑烟,影响实验效果。所以我们选择酒精灯,方便而且可以保证实验效果。实验记录单我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让学生观察的更仔细,分成三步记录:刚开始我们发现水中有很多小泡泡,水面没什么明显的变化;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水中有很多大泡泡冒出,水变少了;最后我们发现汤勺里的水没有了,都蒸发成了水蒸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加热可以加快水蒸发成水蒸气。
并且表格最后我加入了一栏“加热中我们还发现了汤勺中的水面上方出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亲眼目睹“白汽”现象。
三、静态观察,发现“凝结”
水会蒸发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空气中充满了看不见的水蒸气。那水蒸气会重新变成水吗?许
学生会说可以重新变成水。“那同学们想不想亲眼看看水蒸气变成水?我们今天就来做一个实验试试看。”然后进行小组实验:将一只冷烧杯倒扣在热水上,观察烧杯底部的变化。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可以发现烧瓶底部出现了小水珠,得出水蒸气可以重新变成水。
那水变成水蒸气的条件是什么?先不急着回答,我拿出准备好的热烧杯放在热水上,请学生观察,发现热烧杯底部没有水珠。通过这样的对比,再请学生来思考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得到答案: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是遇冷。这样本课的教学难点也相应的突破了。
这个时候再来解决上一节课遗留的问题: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是由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杯外壁形成的小水滴。
四、深入思考,解析“白汽”
该环节重点分析第二个实验中汤勺水面出现的“白汽”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烧水时水壶口也会出现这种现象,那么这种“白汽”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首先,这个“白汽”是看得见的,说明它不是水蒸气,因为在前面的知识点中讲过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所以这个“白汽”应该是水。那这个水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再来分析下,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是遇冷,水壶口中的水在加热后会有很多水蒸气跑出来,这些水蒸气温度很高,遇到的外面冷的空气后变成了小水珠,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汽”。这样有了前面知识的铺垫,再加上深入的分析,这样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也突破了。
五、课外延伸,回归“生活”
本课最后我出示一个生活中的小问题:
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家里的墙壁上、地面上会有很多“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还可以请学生课后继续查资料研究,让他们意识到科学源于生活,生活展现科学!
第二篇:《水和水蒸气》教案
6、水和水蒸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过程与方法:
1、观察浅盘子中的水在阳光照射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把一个大的玻璃杯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小组:浅碟子1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热水。【教学过程】
一、水到哪里去了
1、师:下雨之后我们常常都能看到地面上有些积水。天晴了,这些积水就会很快干掉的,那么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
2、学生推测。(预设:可能到泥土里去了;可能被太阳晒干了,也许学生会说水蒸发了,那教师也可以问一句:如果验证你的说法呢?)
师:这些水去哪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探究一下吧,如何做呢?(学生思考后汇报)(预设:浅碟子中加好水,然后不盖盖子,看看水会不会减少等类似的方法。)
师: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预设:可能水的变化不大,所以刚开始先要在水面做一个标志,然后把浅碟子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观察水面的变化。)
3、学生实验观察 师: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浅碟子中的水减少一部分;碟子外没有水漏出来。)师:水既没有流出去,也没有渗入碟子中,它怎么会减少了呢?(预设:水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去了。)指导学生看书P54看漫画和文字。蒸发
板书:水(液态)水蒸气(气态)和课题:水和水蒸气
4、师:现在你能解释水洼里的水是怎么样干掉的吗?试试用图画的方式把你的解释展示出来。
(学生画后投影交流。)
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水能够蒸发变成水蒸气,那你们有什么新的想了解的吗?(预设:什么时候水会蒸发;怎么样水才能蒸发的快点;蒸发后的水有什么用„„)师:对于其中的两个: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的更快些?你有什么想法吗?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预设: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空气越干燥,水越容易蒸发;有风吹,水蒸发得越快。)师:我们今天先来研究其中的一个,水蒸发得快慢与周围的温度有关吗?可以怎么研究呢?小组讨论一下(可适当参考P55)。学生讨论后汇报
(预设:取两只相同的不锈钢长柄汤勺,都加入2/3勺水,把其中的一只搁在桌面上,用书本垫起勺柄,使勺口呈水平摆放(使水不会流出);另一勺水则放在蜡烛(或者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师: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
1、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还要注意避免烫伤身体——不要用皮肤直接接触加热过的勺子;
2、远离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气。)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师:观察到什么现象吗?
(预设:放在蜡烛上加热的水里过一会儿就会不断地冒出气泡,水上方空气中有很多白汽。过几分钟后,勺子中的水就干了。而另外一只不加热勺子里的水量减少的不多。)师:从我们看到的现象里你有什么发现吗?(预设:加热可以加快水的蒸发。)
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三、空气中的水
1、师:水会蒸发,在阳光照射下,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有很多看不见的水蒸气,那么如果不断的蒸发,河流和海里的水岂不是越来越少了啊,最终会没有,是这样的吗?那是怎么回事呢?
(预设:天上经常要下雨的,河流和海里的水又会多起来的)师: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水蒸发到空气中之后又会通过下雨变成水,是这样吗?你能证明一下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
(预设方法:可以在桌面上放一只小杯子,里面加入一些热水。然后用一只大的玻璃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杯子。)教师投影演示。师: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上面罩住的杯子的杯壁上有很多的小水滴。)师:你能解释吗?
(预设:学生回答可能有些困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看书并讲解。从水里出来的热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杯就会冷却下来,变成人们看得见的水滴。水蒸气冷却后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凝结。)板书:凝结
师:现在你能解释上节课的问题了吗?装满冰块的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凝结
(预设:玻璃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盛冰的玻璃杯冷却下来,在杯壁上形成了小水滴。)板书:水蒸气(气态)水(液态)
四、拓展
师:我们对水研究了整整一个单元,你能课外总结一下吗?下节课我们来交流。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篇:水和水蒸气反思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执教的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水和水蒸气》,下面我从教学理念的体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法的运用、课程资源开发、预设和生成关系等几方面反思我执教的这节课。反思一:教学理念体现的反思:
本节课我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思想为指导,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遵循科学课标中提倡的“小学科学教育作为科学启蒙教育,要从小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基本理念为指导,体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科学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设计上我力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获取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力求借着生活这个“百科书”让学生感知理解蒸发、凝结的概念,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科学学习中,由此我体会到:只有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才能调动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
反思二:教学目标反思:
依照上述的设计理念,结合我对本节教学的理解,我欲达成如下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变成水蒸气存在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微粒太小,用肉眼看不见。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二)、过程和方法:
1、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把一个大的玻璃杯倒扣在一个装满温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从本节的教学完成情况来看,整节课下来学生们学得都很认真,始终沉浸在快乐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我觉得基本完成预计教学目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三:教学方法的反思:
我立足于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强化和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学法运用表现在:我通过游戏和课件相结合的形式激发指导学生如何准确的使用温度计,引导学生理解了测量温度时的规定,从学生表现看,学生兴趣高涨,不仅基本完成了科学技能的训练而且使孩子们在科学学习中体演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科学课标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学生只有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素养才能得到形成和发展。在观察温度计环节中,我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究空间,使学生在观察研究温度计的过程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协调和谐的发展。通过小组汇报,我觉得学生对于温度计的观察探究基本到位,探究式教学方法有效突破了本节教学重点,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动了起来,达到了“情意共鸣、信息反馈、思维创新”的良好教学效果。
反思四:课程资源开发的反思
科学课程资源是科学课程存在的基础和前提;设计教学时我积极开发本节课程资源:充分运用自制温度计模型这一课程资源教学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利用课件向孩子们展示了各种各样漂亮的温度计,拓展延伸了课外知识,帮学生树立 “科学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这一科学理念。我想,只有使学生看到科学改善生活的力量,才能实现科
学课标中对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培养。从上课情况看,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充分发挥了作用,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而且使学生的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得以培养,使科学课程目标得以更好实施。最后要反思的是预设和生成关系的反思
课堂因预设而存在,因生成而精彩。在学生汇报发现温度计知识时,实现了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达到了我的预设目的。但也出现了课堂气氛不如我预设的活跃这一预设和生成的脱节。我反思这是由于自己的语言情绪不够激情导致的结果,如果激情再高涨些,课堂气氛会更活跃。今后我会不断提高自己能力,让课堂在动态中生成,在生成中精彩。
总之,在本节教学过程中,我力争充分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体会乐趣。通过对这节课的课后反思,我更加体会到:要上好短短四十分钟的一节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停地在反思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力争使新课程教学理念在我的教学中得以和谐的利用和发挥。
第四篇:水和水蒸气教案
水和水蒸气
教材简析: 本课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水到哪里去了
教材安排了通过观察浅碟子里的水在太阳底下变少了,启发学生思考:水既没流出去,也没有渗人碟子中,它怎么会减少了呢?然后用漫画的方式,向学生说明了水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人到空气中去了。同时用文字告诉学生,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水洼里的水是怎样干掉的”做出自己的解释。第二部分:空气中的水 如果不断地蒸发,大海里的水不是要越来越少了?空气中容得下那么多水蒸气吗?学生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担心或疑问。因此教材安排了“水蒸气会不会重新变回水”的观察活动:在桌面上放一只小杯子,里面加人一些热水,然后用一只大的玻璃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杯子。在这个实验中,学生们会观察到,罩着的大玻璃杯内壁上有许多小水珠。从而引出水蒸气变回水的过程叫凝结。由此,学生可以对上节课中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形成的小水珠做出“新”的解释了。
第三部分: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通过上一活动的探究,学生会提出: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得更快些?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推测。在思考和推测的基础上,聚焦探究的问题:水蒸发得快慢与周围的温度有关吗?给水加热是否能加快水的蒸发?接着引导学生们通过对比实验认识到: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二、教学背景:
上节课学生们在讨论“水珠从哪里来”的问题时产生了一系列需要进一步探究思考的问题:空气中是否有水蒸气?水蒸气是从哪来的?水蒸气是否能变成水?水蒸气怎样才能变成水,本课就是循着上节课产生的这一系列问题展开水和水蒸气的观察研究活动的。
三、教学设计:教 学 目 标
(一)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科学词汇:水蒸气.蒸发.冷却.凝结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分析和实验,认识蒸发和凝结的过程。2.通过亲历活动感受到水蒸气的存在。科学方法:观察.实验.分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核心价值观:认识水和水蒸气变化的可逆性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五、教学准备
烧杯(一大.一小).热水.水槽(盛水).汤勺2个.蜡烛.火柴。
六、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探究水的蒸发 →探究凝结 →探究加热能否加快水的蒸发 →小结拓展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下雨后,地面上会有积水。天晴了,水很快就干了。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学生可能会说被泥土吸收了或者跑到空气中去了)
二、探究:蒸发 1.出示课件:不同天拍摄的,小水缸里的水的变化。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再过五天会怎样?十天呢?
2.同桌讨论:水既没有流出去,也没有渗进小水缸中,怎么会少了呢? 3.请学生结合实际举例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是水变没有的。4.教师总结: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请学生重复蒸发)教师出示课题。5.探究水蒸气是怎样的。
师请生将水抹在自己手背上,观察水的变化。追问:变成水蒸气跑出去你看见了吗?得出:水蒸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气体)(到处都有)教师板书
三、探究:凝结
1.谈话:水蒸发了,大海里的水是不是越来越少,空气中的水蒸气越来越多呢?说说你的想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会提到天会下雨,大海河流里的水会多起来。教师总结:你们的意思是水蒸气会变成水重新落回地面是吗? 2.怎么证明自己的想法?(学生四人小组设计方案)3.实验验证:在热水上方倒扣一只干冷的烧杯。(学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出现许多小水珠)
4.请试着解释你观察到的现象。
5.在学生解释的基础上引出:凝结——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
四、探究:加热加快蒸发
1.谈话:在一般情况下水的蒸发是很缓慢的,你有方法让水蒸发得更快些吗? 2.学生分组讨论加快蒸发的方法,并汇报。3.选择验证:加热能否加快蒸发。怎么研究?
两只相同的汤勺都加入2/3勺水。使勺口呈水平摆放(使水不会流出);将一勺水则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注意用火安全,避免被火和勺子烫伤.远离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汽。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观察到的想象,引导得出结论: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6.思考:那水蒸气凝结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在什么情况下凝结更快?
五、拓展:我们刚才看到加热的勺子上方冒着得白气是什么呢?(引导得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许多小水滴)
板书:
水和水蒸气 蒸发
水------------水蒸气
-------------凝结
第五篇:《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
书本上开头的导入有这样一句话:“地面上的积水到哪里去了呢?”,“是水渗到土里去了吗?”如果我是三年级的学生我或许完全会这样理解。开头这样的例子还不如换成:“洗好碗后,碗上有小水珠,第二天,水珠还在吗?”这样的疑问学生会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水珠会不见的呢?从而引入课文更适合。
这一课的难点:什么叫做水蒸气。水蒸气是用我们的肉眼看不到的。而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显示学生都认为开水开了之后的白汽,嘴哈出来的白汽都属于水蒸气。我是通过讲解然后让学生看一段蒸锅冒出来的汽来分析这个是不是水蒸气,通过短片的观看和自己的讲解,学生似乎强扭了这个概念,但是没有用真正的实验来证明这一点,如果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证明这点会更好,不过我用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以短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也能理解了这个白汽不是水蒸气,同时学会了水蒸气概念,也为前一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为水珠从哪里来这一课有一个概念是直接出现了水蒸气,我个人认为如果学生没有建立水蒸气的概念,直接上这一课,学生会感觉莫名其妙,这个水蒸气究竟是什么东西会有些不太明白。所以,我让把《水珠从哪里来》一课放在了《水和水蒸气》一课之后进行教学,这样的调整我根据自己小时候接受概念的顺序来说,似乎更容易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