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请听我们的声音演讲稿
高二1班李xx高二5班毛xx(校辩论队)
李: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高二1班的李xx。
毛:我是来自高二5班的毛xx
李:今天我们发言的主题是“世界,请听我们的声音”
毛:“人生的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在一段时间内,为一个目标而倾其所有”,我记得班主任老师在小高考前的一节班会课,向我们说道。小高考过后,自己从未回想起这句话,直到被通知参加辩论的那一天。
李:那一天,八个陌生的面孔相聚在一起,怀着紧张和激动的心情,接下了这个沉重的任务。我们要在两天内参加两场模拟赛,搜索,讨论,分析,辩驳,而第三天,就要代表学校去参加区辩论赛。
李:大概是第一次,为了一篇稿子,披星戴月,日夜兼程,打磨推敲其中的每字每句,只为不让对方抓住一丝把柄。
毛:大概是第一次,大脑从早上一直高速运转到晚上10点,临走前队友们还在为自由辩论环节的一个细节争论不休。我只记得那天晚上,月光皎洁,独自回到班上后。我突然想到这句话:为一个目标倾其所有。但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自己不再是独自一人。
毛:“这是一个团队,”长达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内,这是我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大致是因为是长期以来,自己总是单枪匹马,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和一群人为同一个目标而昼夜不分,快马加鞭地前行。
李:但,这就是辩论。它不在于你一个人有多么强大,而在于你的团队有多少力量。八个人,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从互不相识的同学成为一个配合默契的团队,成为难以分割的家人。其中每个人都付出了很多牺牲了很多,全心全意的投入了这场战争。
毛:第一次亮相是周二,辩题是: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利弊。对手是人民中学。不清楚对方实力的我们唯有将自己可以做到的做到最好。我记得大家对陈词环节一个词一个词地推敲,一次又一次地彩排,模拟辩论就辨了两场,几位指导老师也陪我们到很晚,我曾经在心里问过自己——如此尽力,真的值得吗。
李:答案是肯定的。当我登上赛场的那一刻,我就明白了,正是因为这两天的努力,我们才能胸有成竹的面对对方辩友和评委老师,正是因为费尽心血的准备,我们才能做到唇枪舌剑的反驳。是的,无数次的理论立起了又推翻,不断地冲刷着自己的大脑,这些无疑是辛苦的。可最终,站在灯光下,听到掌声不绝时,我觉着这些都是值得的。
毛:我们首战告捷。全队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而是找到问题,重新出发。第二个对手是实力强劲的九中。比赛结束的当天晚上,我们就又开始为第二场辩论而繁忙地准备。
李:没有人喊累,没有人退出。大家又回到两天前的状态,为同一个目标不分昼夜。
毛:一场辩论需要团队的凝聚力,彼此间的配合,面对优秀的对手和同样优秀的我们。我很少思索过未来彼时彼刻,会如何打量现在的自己,乃至整个团队。但我想,他闭上眼回想到的一定是一种超越比赛本身的东西,无关对手,无关辩题,终究是突破了生命个体的局限,以从未预想到形式,以须臾间的一两场辩论赛,几个难寐的夜,几场倾其所有的讨论,为出口,并因此而不朽。
李:这就是辩论带给我们的。让我结交到同甘共苦的伙伴、最值得信赖的队友;让我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变得老练成熟;使我懂得静下心来认真聆听,思考他人的观点,找出对方的漏洞百出;使我学会翻阅史书时政,去思考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使我明白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有的只是价值观念的分歧。
李:辩论是谈判的艺术,是理性的竞争,更是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能够勇敢地在大众面前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观点。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
毛:在这里,我想对李xx,解天仁,徐xx,王xx,王星宇,和xx,程xx说,虽然有小情绪,过程很艰苦,但我们终究走到发光发亮的那一天,并因此而成为最好的我们,一路上,谢谢彼此的陪伴。
李:我们更要对蒋xx老师,刘xx老师,吴浩老师,王xx老师,王娟老师以及每一位为我们热心指导过的老师说一声谢谢,感谢你们最专业的指导,你们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因为你们,我们才有勇气冲破更多的艰难险阻,为远方而全力以赴地奔跑。
毛:同时,还要感谢吴xx、陈xx学姐,谢谢你们在高三的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陪我们练习,提出最中肯的建议,和最亲切的鼓励
李:愿我们,都能陪伴彼此,在市赛中继续一往无前,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听到青年人的声音。
合:十三中辩论队,加油。
第二篇:世界请听中国朗诵[模版]
女:让世界走进中国 男:让中国辉煌世界 合:世界,请听中国朗诵
女:曾在水火刀丛惨烈抗争,那疼痛痉挛五千年神经。
男:举头望明月,寻觅诗句,长河载霜色流往我心中。
女合:怎能忘革命能量之源,一九二一年七月开始启动。男合:集合起奔向太阳的队伍,从井冈山出发一路播种。合:世界,请听中国朗诵。男:而今,中国自信又从容,看乱云飞渡,应对若定。女:恰是金风逢玉露,更胜过,佳期无数,今天已分明。
合:世界,请听中国朗诵。女:汉语何其优美,抑扬顿挫,文字像形表意,言志寄情。男:屈原泽畔朗诵:问天颂桔,李白仗剑朗诵:钓鳖骑鲸。合:苏东坡吟圆天上所有明月,五千年中国人才流韵丁冬。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大时代文采风骚,何人能胜? 女:毛泽东以"站起来了"朗诵,男:邓小平以"富起来了"朗诵,女:江泽民以"三个代表"朗诵,男:胡锦涛以"科学发展"朗诵。女合:十三亿中国人同声应和,男合:寰宇,支起耳朵瞪大眼睛。合:世界,请听中国朗诵。女:我站在人民大会堂前凝视,思索着中国的新世纪之盛。男:十七大报告将铺出辉煌大路,字里行间会亮起一盏盏明灯。女:投票箱,将投入人民意愿,男:表决器,将表出祖国前程。女:我携来十万大山,八千峡谷,女合:同声作扩音器,强力传送,传送会场爆发的轰天雷鸣; 男:看头顶的国徽默默不语,男合:不语却知人间疾苦,冷暖阴晴,齿轮和麦穗在讨论改革进程…… 合:世界,请听中国朗诵。女:朗诵过唐诗宋词元曲小令,朗诵过高天厚土,大漠长风。男:朗诵东部惊涛,西部峻岭,朗诵黄果树瀑布,壶口浪峰。女合:朗诵罗布泊云烟,西昌卫星,朗诵南水北调,西气东送。
男合:朗诵杂交水稻长出中国志气,朗诵三峡大坝挺起炎黄之胸。
女:朗诵载人飞船神州七号再次升空,男:朗诵海军舰艇环球首航成功。合:世界,请听中国朗诵。女:也许,中国的朗诵还夹杂乡音,男:其实,中国的朗诵是环球卫星。女:有形或无形,有声和无声,男:倾听以耳朵,朗诵以心灵。女:朗诵以我们持续的发展速度,男:朗诵以我们国力的迅速提升。女:忆中华之史,思轩辕之梦,男:观凤舞之姿,看龙飞之影。女合:世界,请听中国朗诵 男合:世界,请听中国朗诵 合:世界,请听中国朗诵
第三篇:世界请听中国朗诵的写作背景
世界请听中国朗诵的写作背景
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遭受强烈地震。当天下午四点多,《青岛晚报》的编辑刘涛先生给我电话,向我约稿,我说:“还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情况呢,若写了,先给你。”晚上,我所供职的青岛市文联举办了一个迎接奥帆赛的大型文艺演出,我坐在青岛人民会堂观看,心神不定地接到几条有关地震的短信。朦胧不安的意识中,我感到中国出大事了,这场灾难可能非常严重。
回来上网查看消息,果然是山崩地裂的塌天大祸,我决定先写一组短诗,随手起了个名字:《抗震诗传单》,这显然是受抗日战争中诗人的墙头诗,枪杆诗的传统影响而来。这组诗发表在5月15日的《青岛晚报》上。
接下来,电视、电台、网络、报纸,关于地震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震撼了中国,震惊了世界。12日后的5月,中国人的心埋在地震的废墟里,血在流,泪在飞。
面对人民和祖国的灾难,我的泪水盈眶,心在颤抖。十几天中,我写了四首长诗,它们是:《2008中国:心灵记录》、《2008中国:大爱关注》、《2008中国:评判叙述》、《2008中国:灵魂重铸》。
抗震救灾没有结束,也许我还会写。中国遭受痛苦的时候,无数首诗歌又一次喷涌而出,温暖着、感动着我们的人民。诗歌在灾难中焕发活力,由此,我再次反思中国新诗的命运:在这个瞬间千变万化的信息时代,诗人何为?诗歌何为?。
学诗,写诗,从1966年3月份在《山东文艺》发表第一首诗算来,我已经写了43年。毛主席词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若38年是弹指一挥,我的写作经历已是“弹指一挥”还零5年。从抓住钢笔、圆珠笔写,中指上磨出厚厚的茧子,到现今,用手指头敲击键盘,不闻晨钟暮鼓,却是魂牵梦萦。回头想想这大半生,还真是与诗相伴,偕诗同行。诗使我心态不老,诗给我乐趣无穷,诗让我歌哭思索。无论是走在坦途还是身处逆境,眼前是沙漠还是绿洲,总有诗情因中国而生,总有希望的玫瑰在我心中蓬勃地开放,给我鼓舞,给我力量,使我的人生有了些许浪漫色彩和几缕思想芳香。人生有此境况,吾心足矣!
然而回首中国诗歌和诗人的生存状况,却真让人高兴不起来,甚至为之深深地担忧。不知有何根据,某人公开地宣称:“诗歌死了!”又有人莫名其妙地反问:“中国还有诗歌吗,诗歌在哪里?”还有人肆意糟蹋诗歌,蔑视诗人,将现在仍然还坚持写诗的人看作是“神经有问题”。这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多,有诗人和诗坛自身的原因,也有不公平的社会偏见,反正都是非理性,不正常的状态。
在这种非常不利于诗歌发展的情况下,稍能聊以自慰的,是我一直没有放弃诗,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和面前的键盘,反而更加小心地呵护诗,让诗在我的心头生长。
面对世界,时代和社会的进步,面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面对我身边的人和事,我想发出属于自己的诗声音。43年来,只要是我认为重要的题材和事件,我为之感动的人物与场景,我都用诗的形式作出了回应。
在我被称为青年诗人的时候,我诗思回荡如溪流,写出了受到读者广泛欢迎的《风流歌》;
在我被称作中年诗人的时候,我诗思奔腾如江河,写出了在评论界和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的长诗《’97诗韵》;
在我被称作老诗人的时候,我诗思澎湃如海洋,写出了长诗《20世纪诗典》。
有同龄人说,毕竟是年近花甲,精力不比年轻时。可我起码是在写诗上还没有这种感觉,我觉得自己还能写。坦率地说,我近年来的大部分诗作都和报刊约稿有关。我曾为之戏言:“应约而生”。
我写诗的热情还在,但出版诗集的干劲却不大了,因为诗集难出,我怕麻烦。2003年7月,作家出版社为我出版了十卷本的《纪宇诗文珍藏本》,其中八本诗集,两本散文集。再往后就没再编新集子。现在,那珍藏本十卷第一版的五千套已经售完,编辑早就催促我修订再版,可我迟迟没有动手。本来我想编一本进入21世纪以来的诗歌集,做一个阶段性的小结。目录列出来一看,感到实在太多。反复斟酌,最后决定避免重复,仅编辑从来没有入集出版过的部分诗歌新作。
此刻翻看目录,许多往事禁不住涌上心头。我想起那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怎样的诗啊,为了在报刊上发表这些篇幅不算短的诗,我曾做过各种各样的努力。
《三月,春风中的里程碑》不是约稿,是我自己要写,而且到处联系,希望在国家最重要的报刊上发表而最终没有达到目的一首诗。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种地纳粮,交皇粮国税是天经地义的义务。可中国的“三农”问题一直没有彻底解决。多少年来,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为农村下发的。中国农民太苦了,中国农村太落后了,中国农业太危险、太需要支持了!所以当全国人大第十次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定:为农民减税和在五年内完全免除农业税的喜讯传来,我极为激动和兴奋,立即决定写这样一首诗。我认为这是中国开天辟地以来关于农民和土地的头等大事,应该浓墨重彩地记上一笔。如果我还承认自己是中国的诗人,我就不能沉默,我必须写出自己的心情,发出响彻云天的诗的声音。
稿子写得很快,诗句如心泉喷涌,我想起了关于农民兄弟的许多不平事,想起了许多向农民摊派税赋的案例,想起了一些乡镇和县政府超大的富丽堂皇的办公大
楼,我们的公仆想没想过,这些都会加重农民负担。我还想起,在中国作家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朱熔基总理给我们做报告,说起某县政府的办公大楼,有人批评说:其豪华和气派“简直都赶上总理府了!”朱总理说:“我哪里有什么总理府,我只有几间办公室!”
诗写成了,往哪里发呢,要快必须是报纸,我首先想起了《人民日报》。我不知道文艺副刊部的电子邮箱,要快只能是发传真了,我想方设法打听到传真号,迅速把稿子传真过去,对此稿在《人民日报》发表,我寄予很大希望。二十多年前的1981年,我的《风流歌》不就是在《人民日报》上首发的吗?因为这是拥护中央决定,为农民表达心情的诗;如果中央没有做出这个决定,这是我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现在,我写的这首诗即便有些“尖锐”,有些“批评”,那也是“马后炮”。
等待结果,我不想一稿同时多投,很快我接到了报社编辑的电话,是个女士,她说:“你的诗我们看了,挺好的。可惜在两会期间,我们报纸的版面特别紧,怕耽误你在别处发表,特意告诉你,你给别的报纸看看如何?”
那好吧,北京不行去上海,第二家我选《文汇报》。收在本书的诗,好多都是在《文汇报》首发的,这个稿子也应该行。我知“笔会”邮箱,鼠标一点,稿子发出去了。很快,“不用”的回信来了。我突然觉得,把这个稿子给《文汇报》是不应该的,这个题材还应该回北京。
给《光明日报》,结果也不用。还能再给哪里呢?我灵机一动,想到一个最应该用这篇稿子的报纸:《农民日报》。说老实话,我很少看这份报纸,但我想就凭这个昭告天下的名字,《农民日报》也应该发表这首诗。可是我从来没有联系过,也不知其地址电话,我从北京查号台查到号码,打通了,是一个男士接听,好像是个编辑。我说明了意图,有一首什么样的诗,希望他们能发表。“诗歌吗,我们报从来不发诗歌。不过有个栏目叫百姓茶座,你可以写点杂文。”
来源:(?retcode=0)-新诗集《大中国》——序_纪宇_新浪博客
从来不发诗歌,但我相信中国农民中肯定有人爱读诗歌,“从来不发”决不意味着从来
都正确。我没法和他理论,直截了当地说:“你们报从来不发诗歌,这首诗也应该发,这是和农民关系最大的事,《农民日报》有这个义务。”听我这样说话,他对我说话的口气和自信产生了兴趣,他问我:“你是谁?”我说我就是个写诗的,名叫纪宇。他一听我的名字,立即说:“我知道了,你写了一首诗,前些日子在中央电视台三套播出,是瞿弦和与张筠英朗诵的,好像就叫中国朗诵……”
我说:“是的,那首诗叫《世界,请听中国朗诵》”。
他的态度变得热情了,告诉了我传真号,我把稿子传了过去。我说:“我不知道你是谁,我请你把这个稿子给你们领导看看,发不发表由他们决定”。我抱有很大希望,觉得领导只要看见了这篇稿子就可以发表。可最终《农民日报》也没发。
我当然知道此中原因是什么,事件当然重要,可中央已经决定减免税了,你还多说什么,还把那么多有棱有角的词语写在诗里,他们不愿、不便、不敢发表。是不是就发不出来了呢?不是。几十年来,我居住地的《青岛日报》给了我很大支持,许多稿子都是它首先发出来的,此稿也在《青岛日报》发出来了,编辑未作任何改动,只是不知在哪道审阅程序中,把副标题给删了。
我觉得副题很重要,就用钢笔把删掉的副题添在多份剪报上,把剪报寄给多家文摘报,有《新华文摘》、《读者》、《青年文摘》、《作家文摘》等,都是泥牛入海,毫无声息,也许有决定权的编辑连看都没有看到呢!但事至如此,我认为我作为诗人的责任已经尽到了,对于中央为农民兄弟减税和将要免除农业税,我由衷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我写了,我寄了,我发表了,我自荐了,这就够了。
再往后的发表不发表,转载不转载,那都不是诗作者的主观意志所能决定的。最后我把全部的努力和感触写成一篇文章:《一首诗的写作、发表与传播》,为我的种种努力留下一点痕迹。一个诗人的生命不就是这样,在一点一点的努力中不断流失的吗?在一个诗和诗人都日益陷于边缘化的时代,我又想起那句老话:诗歌何为,诗人何为?
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反正当时我没看见哪一个中国诗人,为中国这件关系农民命运的大事写一行诗。
我还想提及的是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4、55、56周年国庆的三首诗。记得是2003年9月中旬,我在青岛市委党校学习,中午下了课往食堂走的路上,接到了《文汇报》万瑾华编辑的电话,她约我写一首适合在国庆节发表的诗,内容让我自己考虑。她说:“原来没有在国庆节发诗的计划,没准备这方面的稿子。领导突然决定要上,请你给写一首。”
我也没有这方面的考虑,我问:“有什么具体要求吗?”回答说没有,只是时间太仓促,留出送审的时间,也就只有八九天了。我说,那就写“温馨的节日静静地过”,怎样?万编辑说“可以”,我就接受了这个约稿,写出了《祥和中国》。
这首诗完全立足于当时现实,2003年,中国发生了许多事情,比如在广东打工的大学生孙志刚因外出没带身份证和“暂住证”而被收容所殴打致死,国务院决定将全国收容所改为救助站;再比如说,公民结婚,不再需要工作单位出证明了;全国城乡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步伐等等,我把这些内容写到了诗里。我在诗里写进了“政治文明建设”,写进了人民对进一步扩大民主的渴望和呼唤:“民主和主民不仅是位置颠倒,/颠倒过来决不是举手劳作”;“民王和民主仅有一点之别,/谬以千里就因为这毫厘差错!”。这些句子能在《文
汇报》上刊登出来,我是很高兴的,这说明中国的进步,民主不再是一个过分敏感的语汇,谈论民主不再是编辑躲之不及,惟恐惹出什么乱子的禁区。
《大中国》是2004年写的,写中国历史和土地,文化和文明,一点都没涉及到中国当前的现实。大中国,这三个字足以表达我对生我养我教育我的祖国的热爱和崇敬。
2005年,是建国56周年,56是一个很独特的数字,因为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建国多少年,这是一个变化着的数字,年增一岁,而中国56个民族是不变的数字,这两个数字的交汇,永远只有这一次,我一定要以这个数字为构思的基础,写一首不同凡响的诗,写我们中华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找到这个构思和写作的角度,我很兴奋,这是我独特的诗的发现。诗写成,题目是《祖国,有一个数字撞击我的胸口》。
这三首诗。连续三年都是十月一日发表于《文汇报》“笔会”的头条,都被多次配乐朗诵,尤其是在一次重要外事活动中,由著名的交响乐团演奏,艺术家朗诵《大中国》,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
收在此集最前面的还有三首诗,不是同时写的,却是写一个题材,即中国“神舟”五号、六号、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和回收。这三首诗,写得深情却随意,内容和现实生活糅合在一起,信手写来,涉笔成趣,我自己写得顺利,读者读得开心,是我在重大题材抒情诗写作方面的生活化、平民化的尝试,我着力于平淡处开掘浓郁的诗情。
譬如说第一首:《神舟神州万方乐奏》中,我写的都是真实的生活,消息传来时,我正在青岛崂山路上,陪吉林省作家代表团游览,电台来电采访,我在手机上谈感想。报社约稿,我说我正在山上,满山诗情,遍地诗句。吉林省作家代表团的团长是张笑天,副团长是杨廷玉,从“笑天”,联想到飞天,从杨姓引申到宇航员姓杨,成为中国人的骄傲。我当晚十时飞机飞金华,参加国际华文诗人笔会,金华是艾青的故乡,登飞机时想到杨利伟登飞船,金华和中华,一字之差,为联想架设了云梯。
来金华参加诗会的,有国内外著名诗人,如余光中、文晓村、李瑛、晓雪等,我想象他们都为“神舟五号”上天而欢欣,而写诗,意境一下子扩大了,延展了。“神舟五号”绕地球飞行,诗人的诗情在“一路行吟”。
后面的两首也是类似的写法,很有趣。这三首诗。除第二首发表于《光明日报》,其余两首都刊登在《半岛都市报》,这家发行量很大的日报很少发诗,但我有了想法,稿子还没写完,给编辑打了个电话,他立即向主编汇报,主编非常支持,表示,“今晚就发稿,明晨见报”。稿子登出来,既不是文艺版,也不是其他版,是挤占了广告版。诗一字未删,占了大半版。另一次,不但发了稿,还在头版登了标题消息,发了作者照片,他们给了诗歌这么大的“面子”,使我心受感动。
在我的诗歌写作和传播的历程中,我不能忘记前辈诗人的鼓励和支持,不能忘记朗诵艺术家的再创作。艾青、臧克家、贺敬之、李季、田间、公木、张志民等前辈都对我的诗谈过意见,范曾先生二十多年前就曾为《风流歌》题签,这次又为我的诗题写“祥和中国”,袁鹰、孟伟哉、吕进、翟泰丰、陈昊苏等或作序,或推荐评论,著名朗诵艺术家瞿弦和、张筠英、殷之光、周正、张家声、李默然、于洋、关山、乔榛、丁建华、赵兵、舒蓉、柏崇新,央视的著名播音员海霞、王宁、贺红梅、罗京、李修平等都朗诵过我的诗。当然更多的朗诵过我的诗的艺术家我并不知道。
对他们,我知道和不知道的艺术家、我的读者,我都同样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
再说点什么呢,还有很多话,但我不想说了。这么多年来,由于生活在青岛一隅,远离首都,也不在上海,我的生活和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我不完全是羡慕人家近水楼台先得月,但地域之局限还是不能否定的。在中心和不在中心,在某位置和不在某位置,这毫无疑问是不一样的。
我只想告诉我的读者,这是我2003年7月后的部分诗作,原本在2008年就编成了,办好了出版的手续,可我总想再改改,再收入一些新作,而新作是永远写不完、收不尽的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大庆临近,我写成并收进了《金铜瓷玉歌》,我决定到此为止,将诗集付印。我看重这些篇章,因为我珍惜生命中这些难忘的岁月,这是我生命真实的记录,是我思想的印迹。我希望我的诗不老,希望我的读者还能接受我的诗,爱读我的诗。我将继续为我亲爱的读者写诗。
我又想起那句老话:诗像地平线,永远牵引着我的目光和脚步,我不能停步,只有追求,不断地追求!
第四篇:祖国辉煌六十年演讲稿: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
五年前,我留宿在日本一个普通人家。晚餐时,日本大叔将筷子递给我,小心翼翼地说:你知道筷子怎么用吗?当满脸惊讶的我解释中国人才是筷子的老祖宗时,他不好意思地解释道,四十年前他来到过中国,他曾跑遍县城只为寻找一个抽水马桶,最终却只能尴尬地在茅房就地解决。停留在他记忆里的中国,只是一个吃土灶饭、上茅厕,积贫积弱的国家。在结束访日前,我留给大叔我网络相册的地址,让他可以通过我的照片看发展的中国。这一年,我15岁,代表中国优秀中学生访问日本。
一年前,我在北京,在奥林匹克青年营,我认识了一位沙特阿拉伯的营员。一次,我拉他去营地中医所针灸。扎完针后,他说:我原以为有这么古老技术的中国很封闭、很古板,新北京新奥运让我看到原来中国这么发达、开放。我想留在北京学医,这里不仅可以学到神秘的中医,还能学到西方先进的医学。这一年,我19岁,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奥林匹克青年营。
幼时的我曾很抵触外国人误解和扭曲中国,我曾一度激愤地呐喊:那不是真正的中国,不是!在我看来,他们不曾看到我们过去的高度发达,不曾看到我们过去的辉煌灿烂,更不曾看到我们过去那傲视苍穹的王者风范!然而,伴随着祖国沧桑巨变一路征途,我渐渐发现空含满腹的愤怒只是徒劳无获而已。我们曾停歇、彷徨、呐喊、挣扎,无数的仁人志士也曾抱着一息尚存,尚思报国的拳拳赤子之心,慷慨赴难,悲歌就义。但历史的惊鸿让我们惊醒,当面对外来的不了解、不认同、批判甚至偏激的时候,冷静的思考,思考如何展现真实的中国,才是我们唯一理性的选择。
若要世界听懂我们的声音,挺直的腰板、浑厚的底气才是我们呐喊的资本,博大的胸怀、微笑的表情才是我们振翅的姿态。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懂得,我们,新时代的青年,除了满腔热血,更要有直面问题与困难的勇气,要用开放的姿态去迎接外界的质疑甚至敌意。要看到,虽然我们已用实力赢得了掌声,但不是全世界都已认同了中国。前方的路途,依旧布满坎坷与荆棘,但我们相信,以理性的灵魂坚定今日的信念,中国定能赢得世界的尊重!
六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站在时代的前沿,面对宽广的未来天际。就让我们挺起自信的胸脯,毅然接过前人的火炬,以崭新的姿态,与祖国一同,走向世界!
更多关于辉煌六十年演讲稿敬请进入祖国辉煌六十年演讲稿专题
第五篇:走进声音的世界
走进声音的世界
——四年级习作四教学设计
南京路明德小学刘爱萍
教学要求:
1、懂得象声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会把生活中听到的声音用象声词写下来。
3、能通过一件事的叙述或一个场景的描写,用上几个象声词。教学重点:
学会在习作时使用象声词,使习作更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教学难点:
如何恰当,准确使用象声词。
教学准备:
1、提前布置学生留心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鼓励模仿发音或记录下来。
2、各种配音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识象声词
1、猜谜激趣:
弟兄两个,隔山而坐,任何声音,休想逃过!(打一人体器官)
谜底:耳朵
2、每个人都有耳朵,可是谁的耳朵最灵敏呢?请同学们仔细听,这些都是什么声音?(放录音)
流水——哗啦啦北风——呼呼呼
青蛙——呱呱呱汽车喇叭——滴滴吧吧
3、谁还会模仿别的声音,让我们大家来听一听,猜一猜?
4、板书:象声词揭示学习内容
师述:象声词就是表示声音的词,写的时候一般都加上引号。
二、联系生活,积累体验,学用象声词
大千世界,声音无处不在,我们说话和写作时,如果用上了象声词,就会使人如闻其声,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一)出示课件,边看边听:
1、勤快的爸爸一下班就钻进厨房干什么?
2、爸爸炒菜的过程是怎样的?都发出了些什么声音?你能模仿吗?
3、爸爸干活时心情怎样?你能给这个场景起个合适的名字吗?
4、指名完整地说一说,试着用象声词。
(二)出示课件
走出家门,来到大自然中,你听,你看:
(秋风呼呼地吹着,金黄的树叶哗哗地向我们招手,象是在和我们告别。。。)
1、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你又想到了些什么呢?
3、小组讨论,互相补充
4、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三)放录音
闭上眼睛听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想象它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发出的?
2、指名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赛场上,前锋队员抬脚一记劲射,只听“砰”的一声,足球越过守门员的头顶,射入球门。守门员奋力扑救,可惜球没碰着,却“扑通”一声摔到地上。“咚咚锵。。。”啦啦队员们高兴得敲起了锣鼓助威。)
3、师生互评互议,象声词的使用是否准确恰当
三、明确要求,选择素材,运用象声词
1、出示习作要求:
(1)通过叙述一件事或描写一个场景,用上几个象声词;
(2)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合理想象,写两三段内容不相同的话,每段话用上几个象声词。
2、小组讨论,从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场景或事情,说一说。
3、指名说说,你打算写什么?怎么写?
4、写作练习,要求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设计理念:
本次习作的教学设计是从儿童心理出发,用密切联系实际生活的内容,新颖有趣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动眼看场景,动耳辨声音,动脑想情节,动口说故事,动手写习作。在习作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语
言,学习写作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听说,主动评议,主动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附:习作
锅碗瓢盆交响曲
勤快的爸爸一下班就钻进了厨房。水龙头”哗哗哗“唱起了歌,给嫩绿的小白菜们洗了个澡。”滋滋“爸爸将白菜倒进了锅里,用铁铲不断地翻炒着,”当当当“铲子和锅底亲热地打着招呼。放上作料后,爸爸从橱柜里”砰砰砰“拿出一个瓷盘,盛上刚炒好的小白菜。”开饭了!“一首热闹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在爸爸得意地叫嚷声中结束了。
教后反思
一堂课带给我的思考
南京路明德小学刘爱萍
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为了明确作文教学的思路和方向,中心校让我和边秀兰老师各执教一节作文指导课,请语文专家岳彩珍老师评价指导。上完这堂课,我深有体会,获益匪浅,写下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我执教的是四年教语文上册习作四“用象声词写作”。象声词是一个新的知识,我设计这堂课,本着这样的教学思路:听声音——说词语——说句子——说片段——写作。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导入时,我设计了一则谜底为“耳朵”的谜语,然后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敏,我播放了两组声音让学生辩听,并用词语表示自己听到的声音,引入象声词这个新知识。再出示一组句子,通过辨析,让学生明白使用象声词的好处,激发学生使用象声词表达的积极性,然后出示一组图画,让学生用上象声词说一两句完整的话,接下来观察课本上的图例,任选一副,用上象声词说一段话,最后写作,写完后评议。
我按照这样的设计思路教学这节习作课,我认为设计意图基本达到,学生对学习使用象声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愿意说,愿意写,并且运用的比较准确,达到了预期目的和教学要求。
课后,经过岳彩珍老师的一番评价和指导,我才认识到自己的肤浅,为自己的感觉良好而脸红。岳老师的一句“讲究实效”让我茅塞
顿开,恍然大悟。我太过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而忽视了语文课内在的沉静,只顾追求浮华而忘记课堂教学的本质。就像岳老师说得那样,不论什么课堂,都要讲究实效,不要“乱花渐欲迷人眼”,而要“删繁就简一枝花”。
通过执教这次作文指导公开课,我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课重点在“写”,老师要围绕“写”字下功夫,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愿意写,有内容写,会写,进而写好,其他的环节要简化。不要舍本逐末、华而不实,让次要的环节占主要地位。我设计这堂课的时候,就太过于重视如何去调动学生的兴趣,如何让课上得热闹,对学生写作的中心环节关注不够。
更进一步,我又想到了许多的公开课,老师哗众取宠,学生配合表演,而对于那些踏踏实实教学的课堂,许多老师并不认可,只认为热闹就是好课。许久以来,我也是抱着这样的观点来看待别人的课,来设计自己的课。经过这次反思,我深刻的领悟到了什么叫“本本分分教语文,踏踏实实学语文”。要向课堂要效率,要返璞归真,一堂真正的好课不应是浓妆艳抹,而应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让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