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如何感受到声音》教案
《我们如何感受到声音》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内耳构成,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
2、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一段音乐感受耳廓的作用。
2、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估摸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揭示人耳鼓膜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2、积极养成保护双耳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估摸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揭示人耳鼓膜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认识声波的传播路径以及各部位的名称。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课件 耳朵模型 一个玻璃杯 一块气球皮 一根橡皮筋 桂香村纸片碎 音叉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题
出示(图图)师:认识他吗?观察,他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耳朵,耳朵有什么用处呢? 生:听声音。
师:对。别人说的话我们是怎么听见的?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课件出示课题)
二、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师:要知道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首先要知道我们耳朵的构造。
1、师:师撩开头发露出耳朵,指着耳廓,这就是我们的耳朵,有它我们就能听到声音了吗?
2、课件呈现,耳朵的构造剖面图。
师:这就是我们整个耳朵的构造图。它由耳廓、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等构成。(边说边点击鼠标,图上出现相应的名称)
师:根据它们的功能、位置我们把它们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3、说着出示耳朵结构实物模型。师:耳廓、耳道属于外耳。(板书)
师:这是鼓膜的位置,它是外耳和中耳的分界线。师:这是听小骨,属于中耳。(板书)
师:这个像蜗牛壳的是耳蜗,这一束黄黄的就是听觉神经。这是内耳。(板书)师边说边从模型上拿出小模型,加深学生印象。
4、耳朵怎样接受并传达声音。
师:(拿起耳朵模型)声波由耳廓收集来进入耳道,引起鼓膜振动,振动传达到听小骨,听小骨的振动引起耳蜗里液体的震动,再传达到听神经。听神经再把这个讯号传达到大脑,形成声音。我们就听见声音了。(边说又边把小模型放回大模型里,拼成一个完整的耳朵结构模型。)
5、请一个学生说说。
师:他听得很仔细,说得也非常正确,有一对灵敏的耳朵,非常了不起。生也忍不住跟着鼓掌。
三、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的听觉范围
测试人耳的听觉的频率范围:
用一台音频发生器由低到高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的听,当刚听到到时就举起手臂,直到听不到就把手下。指导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对 不同的动物的听觉范围进行了解,从而了解为什么他们具有一些特殊的生活习性。
2、学生:
闭上眼睛仔细的听,同时做出相应的动作,了解自己的听觉范围。
总结:人耳 的听觉 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
了解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并说出与此相 关的生活习性。
A组:人们利用超声波定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特点制成声纳,可以发现潜艇和鱼群,还可以测绘海底形状。
B组:超声波可以成像。医院利用B型超声波诊断仪做胃部、腹部检查,还可以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
C组: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制成速度测定器,交警在高速公路上测定车辆的速度。D组:超声波能使清洗液剧烈振动,有去污作用,人们制成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还能使塑料膜之间摩擦生热,粘合在一起,制成超声波焊接器。
E组:次声波是频 率低于20HZ的声波,飞机飞行,火箭发射,火车,汽车奔驰都会产生次声。大自然中火山爆发,陨石坠落,地震,海啸,台风,雷电都会产生次声波,它能传的很远,能轻易绕过障碍物,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 对人体造成严重 的危害,使人恐惧、恶心、神经错乱,甚至五脏破裂。强度大的次声会对机器设备、建筑物产生破坏。
答:因为蜜蜂的翅膀振动频率高,发出的是可听声,而蝴蝶翅膀 振动频率低,发出的是次声,人耳听不到,所以可以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
教师:
1、超声波
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这些特点请兴趣小组同 学给大家汇报。
给学生观看B超图像。
总结:超声波具有定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可用于测距、清洗、焊接,医院里还用于击碎患者肾结石,免于病人开刀的痛苦。
2、次声波
次声波人耳听不见,它却时刻潜伏在我们身边,它是怎么产生,有哪些危害,请E组同学上台汇报。
总结:地震产生 次声波会使房屋倒塌,对人类造成伤害。科学家正在研究、监测和控
制次声波,有效避免它的危害,并利用它预报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
第二篇:《为什么我们可以感受到光》教案
《为什么我们可以感受到光》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简单构造和眼睛视物的基本原理。
2、通过实验模拟,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活动,从而获得比较全面的对探究活动的体验。
2、通过影子游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影子秘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活 动中培养科学态度,提高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2、培养参与科学探究的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眼睛的结构,知道如何保护和矫正视力。
三、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视力的矫正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课件、气球、眼球挂图:几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和凹透镜、一组眼睛模型、眼保健操乐曲磁带、三用机。
六、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师:大家都知道,眼睛是认识世界的窗户,如果眼睛瞎了,你们想象一下你们的生活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甲:我们将看不见任何东西,整天在黑暗中摸索,很痛苦。
生乙:我们无法看书、写字,只能用手触摸盲文,用针刺出盲文代替书写。
生丙:我们将看不见蓝天、白云,过马路也不方便,将看不见同学的笑容。
……
师:眼睛瞎了,是很痛苦的。有的人先天就是瞎子,有的人因事故或疾病眼睛瞎了,我们健康人在生活中应该关心、爱护盲人,特别是过马路时要主动为盲人带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一辈子就只有一双眼镜,平时大家要注意用眼卫生,好好爱护自己的眼睛,每年的6月6日是世界爱眼日。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眼睛与视力矫正。
板书:第六节 眼睛与视力矫正
二、新课教学 1.眼睛。
提出问题:
师:对于眼睛,大家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甲:我想知道眼睛是怎么看见物体的? 生乙:我想知道眼睛的构造。
生丙:我想知道眼睛变成近视眼、远视眼的原因。
生丁:我想知道近视眼镜,老花镜是怎样矫正近视眼、远视眼的。……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以上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都要逐一探究。人眼的构造大家在生物课上学过,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人眼的构造由外到内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
教师出示眼球构造挂图或课件演示。
师: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课件演示课本P68图4—49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大家想一想眼睛看物体与什么类似? 生:与凸透镜成像类似。
师:从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来看,眼睛看物体相当于生活中的凸透镜成像的哪一种? 生:相当于物体距离凸透镜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板书:(1)人眼视物相当于凸透镜成像
师:请一个同学在教室的最前排和最后排看黑板上同一个“大”字。
小明同学在不同位置都能看到“大”字,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知识,远近不同的物体成的像的位置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要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视网膜(光屏)要不断移动(即眼球在不断变化用气球模拟),请大家思考一下:到底什么在变? 生:不是眼球在变,只能是晶状体在改变形状和焦距。
师:对。其实眼镜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晶状体在睫状体的作用下,改变厚薄,改变焦距(即调焦)。
课件演示课本P68图4—50正常眼看远处物体和正常眼看近处物体动感、形象,使学生加深印象。
板书:人眼看远近物体原理: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2.视力矫正。
师: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这是大家切身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请大家先自学几分钟。
课件演示课本P68图4—51(a)近视眼将像成在视网膜前,(b)老花眼和远视眼将像成在视网膜后。
演示实验:用几个有不同焦距的凹透镜在凸透镜作为眼镜片,一个光源和一组眼睛模型如课本P69图4—52来探究视力矫正的方法。
模型中的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烧瓶的后壁相当于视网膜,着色液体则表示玻璃体。
用光束照射每个眼睛模型,让学生根据光束聚焦位置确定出每个模型代表的是哪一种眼睛。
生:a是正常眼,b是近视眼,c是远视眼。(1)探究近视眼的矫正。
师: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亡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为了能看清物体应在近视体眼睛前面放一个什么镜?说出根据。
生:应放一个凹透镜,因为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演示:放一个凹透镜,光还是会聚在视网膜前。
师:怎么办? 生:换一个凹透镜。
师:换——个什么样的凹透镜? 生:换一个更凹的凹透镜,即焦距更短的凹透镜。
师:怎么判断? 生:用手摸。
演示:用一个焦距更短的凹透镜可以使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师:町见要矫正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板书:(1)近视眼的矫正:配戴凹透镜
师:近视眼还有其他方法矫正吗? 生:激光治疗。
师:介绍激光治疗的原理。(2)探究远视眼的矫正。
师: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面上太短,因此来自近处一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为了能看清近处物体.应在远视眼前面放一个什么镜?说出根据。
生:应放一个凸透镜,因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演示:放一个凸透镜,光还是会聚在视网膜后。
师:怎么办? 生:换一个凸透镜。
师:换一个什么样的凸透镜。
生:换一个更凸的凸焦镜,即焦距更长的凸透镜。
演示:换一个焦距更长的凸透镜,光还是会聚在视网膜的。
师:怎么办? 生:换一个焦距更短的凸透镜,凸透镜焦距越短,折光能力越强。
演示:换一个焦距更短的凸透镜,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板书:(2)远视眼矫正:配戴凸透镜
课件演示: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3)眼镜的度数。
师:透镜焦距f的长短标志折光本领的大小。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用
表示,即。
如果某透镜的焦距是0.5m,它的焦度就是 如果远视很严重,眼镜上凸透镜的折光本领应该大一些,透镜焦度就要大一些。平时说的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100的值。倒如,100度远视镜片的透镜焦度是,它的焦距是lm。
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近视眼和远视眼患者应到有关的眼科医疗部门去检查,请眼科专家诊断应戴什么样的眼镜,如果配制不好,会加剧视力下降。
3.如何卫生用眼,做好眼保健操
师:正常眼、近视眼的同学平时应如何做到卫生用眼? 生甲:不要长时间连续用眼,要注意休息。
生乙:要讲究卫生,毛巾要勤洗、勤晒。生丙:要经常做眼保健操。……
师:大家讲得很好,下面请大家在眼保健操乐曲声中做一遍眼保健操。
三、小结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眼睛的构造,人眼视物与凸透镜成像一样,知道了近视眼、远视眼的形成原因及矫正,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平时应注意保护眼睛。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进行评估。课后练习
1.课本P70作业1、2。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 神奇的眼睛 1.眼睛
(1)人眼视物相当于凸透镜成像。
(2)人眼看远近物体原理:晶状体的调节作用。2.视力矫正
(1)近视眼的矫正:配戴凹透镜。(2)远视眼的矫正:配戴凸透镜。(3)眼镜的度数
第三篇:《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案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区分乐音和噪声。
2.知道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知道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3.了解不同音调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4.了解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教学难点: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教具准备:
吉它、钢尺、口琴、示波器、音叉(256Hz、440Hz,)、话筒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声音多种多样,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的声音,让人感到心烦意乱。媒体播放高山流水(古筝)、二泉映月(二胡)和工地施工现场的音频片断。
提出问题: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区分它们?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噪声
我们周围的声音千差万别,有的使人愉悦,有的令人厌烦。前者叫做乐音,后者叫做噪声。
同学们举出身边的乐音和噪声。探究点二 声音的高低——音调 1.音调的初步概念
对于身边的乐音,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的强,有的弱,声音会有什么样的差别呢?
用吉它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反复聆听,从而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
2.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差别必然与振动有关,那么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呢? 设计实验:
比较:让一个物体发出两次音调不同的声音,进行比较。观察:在听声音的同时,注意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
进行实验:
1.改变尺子(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拨动使其振动。通过对比可以听出几次实验声音的高低不同;同时观察发现: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
2.把口琴,去掉外壳,会看到一些长短不同的钢片,吹奏时可以很清楚地听出声音高低的变化,也可以判断出长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低,短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高。
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
引入“频率”的概念,完成教材中的填空。
3.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其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是Hz。例:物体1s内振动20次,它的振动频率就是20Hz。探究点三 用波形比较频率
1.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1)将话筒的插头用两根带夹子的导线跟示波器连接并调整好。(2)对着话筒敲击音叉,观察示波器上出现的波形。(3)敲击两根不同频率的音叉,比较波形。2.探究弦乐器的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1)用吉它演奏一段乐曲,引出弦乐器。让学生列举出见过的弦乐器。
(2)提出问题: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3)观察吉它,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4)音调的高低跟弦的粗细、长度、张紧程度等有关。(5)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6)进行实验,并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学生得出结论:在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低;
在弦长、弦的粗细相同时,弦越紧音调越高; 在弦长、弦的松紧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高。
3.阅读“信息游览”,并思考下列问题:
(1)人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是否一样?
(2)为什么有时候在人没有任何感觉时,狗却能觉察出异常情况?
(3)蜜蜂飞行时翅膀每分钟振动三、四百次,而蝴蝶飞行时翅 3 膀每分钟只振动5、6次,据此说明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蜜蜂从我们身边飞过,而听不到蝴蝶从身边飞过?
三、本节小结
四、板书设计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1.乐音与噪声 2.声音的高低——音调(1)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频率: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Hz。
(3)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3.用波形比较频率
(1)会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2)弦乐器音调:弦越短、越细、越紧,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高。(3)人和动物的听声频率范围和发声频率范围都不相同。
第四篇: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案)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学生: 老师:李老师 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3:了解声音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
2: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感受实
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
2:理解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帮助聋哑人的爱心。【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前章温故
物理学:就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是学习科学探究,善于科学探究,方能学好物理。本章知新
声音的产生【探究】 声音的传播【探究】 声音的差异【探究】
声音的利用与控制【自学与社会调查】
新课教授
一、新课引入
通过播放音频引入课题,由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新课三个内容: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3.人怎样听见声音
二、新课教学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通过使纸发声的活动进行猜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演示实验:尺子发声时尺子振动发声的音叉使水四溅
人发声时喉咙在振动,证学生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猜想。活动:学生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动手做一做。结论: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源: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 问:音叉是不是声源?
敲击音叉发声,用手紧握,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我们说正在发声的物体是声源,没有振动发声的物体不是声源. 所以说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声源,没有发声的音叉不是声源 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方式
a)水滴滴入平静的水面,水面上下起伏,向四周传播,形成水波; b)音叉振动,临近的空气粒子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
结论:声音的传播方式:声波(2)声音的传播条件
我们周围的物体有气体、液体和固体,那么声音是否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传播呢?我们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例如在空气中,现在听老师讲课,就是靠声音在气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么? a、b、水中击石,缸外听音 隔墙敲墙,隔墙听音
以上现象说明除了气体、液体也可以传声.
(举例:游泳潜水时在水下可以听见岸上游泳池的广播; 钓鱼时,钓者不喜吵闹,因鱼可以听见岸上人的说话声和脚步声)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电影《地道战》中,猪头小队长趴在倒扣于地的水缸上,听游击队员挖地道的声音)
气、液、固都可传声,那么,那种效果最好呢? 回忆课上实验:听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不同物体传声)结论:固体传声效果优于液体和气体.
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因为它们的物质粒子随声源的振动形成声波.若物质粒子是紧紧靠拢的,传声效果就好,反之,就差. 提出:真空可以传声么?
『回忆实验』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最后再让玻璃罩内进入空气。
一般情况下,闹钟铃声不能完全消失:因为抽气机不能将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尽,所以仍可听到微小的铃声,如果能够抽尽,无法听见铃声 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航天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如何相互交谈的? 影片中太空爆炸的场景能否听到声音?(3)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称为声速.不同物质中声速一般不同,150C的空气中,声速340m每秒;温度每上升10C,声速每秒增加6m; 250C的水中,声速1500m每秒;钢铁中,5200m每秒; 结论:声速: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
150C的空气中,声速340m每秒;温度每上升10C,声速每秒增加6m; 固体v声>液体v声>气体v声
3.人怎样听见声音
人耳构造及声音传播过程:耳郭→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4.声音的显示
声音是一种波,不仅能听见,而且可以通过示波器显示出来.
三、小结
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1)方式:声波(2)显示:话筒、示波器(3)条件:真空不能传声.(4)声速: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 v = 340m/s(150C空气)
3、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四、布置作业
课内练习1.声音是由物体的体叫做。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2.通常我们听到对方说话,是由__来传播声音。岸上的鱼儿会被人们的说话声、脚步声吓跑,是因为_________。把耳朵贴近桌子的一端,让一个同学敲击桌子的另一端,会觉得声音很大,说明也能传声,而且传声的性能较好。课后练习(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2)声音必须靠传播,它在不能传播(3)1标准大气压下,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____.(4)铁路工人为了听见远处的火车,将耳朵贴在铁轨上,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在铁管的另一端敲击铁管,出现的现象是()A、只听到从空气中传来的声音B、只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C、先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后听到从空气中传来的声音D、先听到从空气中传来的声音,后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
第五篇:教案4——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4、知道人耳的构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教材分析】
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要的纠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点:
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音叉、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直接给出问题,引入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新课教学
(一)人耳的构造
1、人耳的主要构造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半规管、前庭、耳蜗等组织;
2、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在学生了解耳朵的结构的基础上,解释耳朵听到声音的过程;
3、利用骨传导听到声音(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4、双耳效应(实验验证双耳效应)
三、巩固练习
做本节的“基础训练”
四、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