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眼光短见美文
1903年,经过多年的反复摸索,经过一次次失败的尝试,莱特兄弟终于制造出了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
12月17日上午30分,弟弟奥佛驾驶着飞行者1号在北卡罗莱纳州的基蒂霍克海滩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动力飞行,飞行距离为36米,在空中逗留时间为12秒;哥哥韦伯随后又做了一次飞行,这次,他在59秒内飞行了3200米的距离。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就这样诞生了。巨大的成功令兄弟二人兴奋得发抖,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将这一特大喜讯第一个告诉他们的妹妹凯瑟琳,他们匆匆来到邮局,给凯瑟琳发去了一封电报:“我们竟然飞了120英尺!我们将回家过圣诞节。”
凯瑟琳急匆匆地来到当地报社,找到一位编辑,将电报拿给他看,她希望报纸能尽快地向世人报告这一大好消息。
这位编辑读了一遍电报,淡淡地对凯瑟琳说:“不错啊,他们能回来与你一同过圣诞节,你们兄妹可以团聚了。”
这个编辑的愚蠢眼光,使他和他的报纸,错过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原本可以第一个向全世界宣布:人类能“飞”了!
第二篇:胸怀与眼光美文
回到老家,得知、名亲戚通过办厂发了财。问他办厂都有些什么绝招,他却说现在想起来,最重要的是那次分家帮了他。“分家?跟谁分家?”我有点不解。他便跟我讲起了那次他们分家的事。
他的那个厂,最初是由三个朋友凑钱办成的。“那时候我们都穷,谁也没有力量单独办个厂。”厂子办了四五年,好不容易有了一点起色,也好不容易积攒了一些钱,但几个人之间却有了或明或暗的矛盾。于是就有了那次分家。“他们两个,一个分了设备,一个分了资金,我呢,就只分了一个空厂房、厂名和一部电话。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我吃亏了,可是现在看来,我这个亏却是吃得太有价值了:那部电话用了几年,已经有了许多固定客户;那个厂名,当时就有了一点品牌效应,现在更是成了我们这里一个很不错的品牌。正是有了这两样东西,我的这个厂子发展得才比较顺利,而他们另起炉灶办的厂,却一直处在艰难之中。”
“哈哈,你这个人原来是非常有眼光的啊。”我笑着说。“不,不是我有眼光,这两样东西,都是他们挑剩下来我才要的。”“哦,那你是让他们先挑的?”“是呀,三个人中间,还只有我的胸怀大一点,如果不是最后我让他们先挑,那我们三个家庭恐怕会争得打起来。后来之所以起了矛盾,就是因为各自的家人都掺和进来了。正因为我是让他们先挑的,他们才不后悔,不嫉妒我,反而都说我做人好,一直到现在,都跟我是挺不错的朋友。”
这一说,我反而更佩服他了。“实际上,是他们两个胸怀小的人,成全了你这个胸怀大的人呀。”我笑着说。“所以我总是跟人说,一个人如果想要于点什么事情,没有眼光也许还可以,但他一定要有胸怀。”我笑着点点头,说:“其实很多情况下,眼光就藏在胸怀里,一个人有胸怀本身就是有眼光的表现,许多最终干了一番大事业的人,他们在最关键的时候,往往总是胸怀在起作用,但人们津津乐道的,却总是他们如何有眼光。”他想了想,点点头,承认我说得有道理:“是呀,我当时让他们先挑,就是怕我们争得两败俱伤,甚至弄出不理智的事情来,那我今后就是想做点什么事也是做不成的了,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以图将来的发展。一个人能在那种情况下想到将来,应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有眼光的表现啊。”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胸怀大则眼光远大、胸怀小则眼光窄小、没有胸怀则就等于没有眼光呢?”我笑着说。他点一点头:“当然可以这样说,看来,我总叫别人有胸怀,也没有错。”
第三篇:眼光决定生死美文
春秋时,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曹僖氏是有名的贤内助。有一年,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到曹国寻求避难,曹国的大臣不仅拒绝了他,还处处为难他。唯独曹僖氏眼光独到,对丈夫说:“我看重耳迟早要当晋国的君王,那时,他定会讨伐曾对他无礼的曹国,我们也会跟着一起遭殃啊。”
僖负羁一惊,疑惑地问:“你为何这么说?”曹僖氏答:“难道你没注意他带的三个随从?他们长途逃难而来,重耳累得坐都坐不稳,而随从们却站得笔直。在重耳受到羞辱时,他们也没擅自行动,而是照样守在主子身旁,等待命令,可见这三人的克制力有多强!有这么优秀的随从,重耳不当国君都难呀。”僖负羁觉得有道理,忙问该怎么办?曹僖氏接着说:“不妨在他落难时我们帮一把,日后就不会被报复了。”僖负羁接受了建议,马上安排好饭菜宴请重耳。那三个随从仍然守在重耳身边一动不动,僖负羁心生敬佩,又赠了重耳一面玉璧。果然,不久后重耳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并带兵讨伐曹国。念在往日恩情,重耳下令士兵不准进僖负羁家骚扰。僖负羁躲过一劫,对妻子的眼力也钦佩不已。
通常,想要了解一个人,可以通过与之密切关联的人和物来观察和判断,会有更为全面的发现。
第四篇:内心世界左右外界眼光美文
美国科研人员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名曰“伤痕实验”。
他们向参与其中的志愿者宣称,该实验旨在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应,尤其是面部有伤痕的人。
每位志愿者都被安排在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好莱坞的专业化妆师在其左脸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志愿者被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照照化妆后的效果,镜子就被拿走了。
关键的是最后一步,化妆师表示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实际上,化妆师用纸巾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
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
规定的时间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可实际上,他们的脸与往常并无二致,他们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看来是错误的自我认知影响了他们的判断。
这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实验。
原来,一个人内心怎样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样的眼光。同时,这个实验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一句西方格言:“别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不是吗?
一个从容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平和的眼光;
一个自卑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歧视的眼光;
一个和善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友好的眼光;
一个叛逆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挑剔的眼光……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就有什么样的外界眼光。
如此看来,一个人若是长期抱怨自己的处境不公、缺少阳光,那就说明,真正出问题的,正是他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他对自我的认知出了偏差。这个时候,需要改变的,正是自己的内心。而内心世界一旦改善,处境必然随之好转。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别人看你的眼光。
台湾作家张德芬说过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你有什么样的内心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我们往往花大力气去了解别人,认识别人,却很少花精力去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我们一般是不能直接看到自己的模样的,只能通过镜子、照片。同理,我们一般也是透过别人的眼光来认识自己,每一个人眼里的你都是不一样的,100个人眼里有100个你,1000个人眼里就有1000个你。那么真实的你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真正的你又在哪里呢?“伤痕实验”明确地告诉我们答案——一个内心烦躁的人纵然身处幽静之中也是狂躁不安的,一个内心清净的人即使身处闹市,其世界也是清净的。无论是追求幸福、宁静、安全……都到你内心去寻找吧,那里有无穷无尽的资源和能量。
第五篇:文化眼光
《文化眼光》教案
教学目标:
1、研读文本,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理解“文化眼光”的价值。
2、把握作者写文的目的—我们需要文化眼光,拯救传统文化,拯救民间文化。教学重点:思考、探究拥有文化眼光的价值。教学难点:把握作者写文的目的。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敦煌的莫高窟,曾经由一个没有文化的道士当家。当年,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他想亮堂一点多好呢,他就用石灰细细刷墙,今天我们只能对他的无知表示痛恨、对那逝去的艺术深深惋惜。当年,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请学生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 缺乏文化素养,缺乏文化眼光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文化眼光》,了解它的内涵。
二、作者介绍
冯骥才,男。汉族。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浙江宁波人,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于天津。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等,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作品。其中,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别获得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另外,他的多篇作品被选入语文教材,如《珍珠鸟》、《花脸》、《泥人张》、《刷子李》等。
90年代以后,冯骥才深深地意识到构成中华文化半壁江山的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不但未能得到系统整理,反而在现代化进程中还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的事业之中,被誉为“文化救生员”。
三、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读准字音 仰韶(sháo)干瘪(biě)贻(yí)害殊深褊(biǎn)狭醇(chún)厚
2、理解词义
1)干瘪:干枯收缩;不丰满。形容文辞等内容贫乏而枯燥。2)贻害殊深:遗留下来的伤害或者祸患非常深。
3)醇厚:指(气味、滋味)纯正浓厚。也同“淳厚”,为人淳朴厚道。
四、阅读感受
1、思考: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眼光?
文化有三种理解:一为一种教育情况或知识程度;二是作为一种考古用语;三是人类所创造的总财富。主要指精神财富。
文化眼光就是具有文化素养、文化意识、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的眼光。2、思考:狭义文化的缺点是什么?
有一段时期对文化的理解比较单一,使得那时的社会生活变得非常空虚与空洞,生活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需求。
3、思考:“大文化”指的是什么?
大文化区别于狭义文化,指人类生活。
4、深入研读,探究文化眼光的价值是什么?
1)只要用文化眼光来看,文化便无所不在,对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2)我们用文化眼光来看生活的一切,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
3)用文化眼光能看出生活文化由活着的状态进入历史的状态。
5、文章写酒文化的目的是什么?
以酒文化为例,证明文化无所不在,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
6、文章为什么要提及柏林墙?
作者以柏林墙的拆除和保护为例,论证了“有些事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站在未来才能看到”,文化眼光“更是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小结5、6:不管是“文化”,还是“文化眼光”,都是抽象的概念,作者举例,除了这些事例有代表性之外,还因为它们贴近生活,浅显易懂,能帮助读者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7、理清结构
第一层(1-8)由狭义文化引出大文化。
第二层(9-13)用文化的眼光看文化,文化无处不在,历史的状态就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文化。
第三层(14-21)具备文化眼光,就必需具备文化素养、文化意识、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小结:文章逐层展开议论,基于对文化的广义认识,强调“文化眼光”,从 而呼唤全社会的“文化素养、文化意识、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8、展示一些急需拯救文化的照片,如:昆剧、剪纸、石库门民居、江南丝竹„„请结合一张照片内容说说拥有了文化眼光的好处。
略
9、那么文章仅仅是要告诉我们,具备文化眼光,就必需具备文化素养、文化意识、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么?作者背后的写作意图究竟是什么? 我们需要有文化眼光,拯救传统文化,拯救民间文化。
五、作业
1、用文化眼光来看上海这个城市,请你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并说说理由。
2、阅读《冯骥才:守望民间 拯救文化》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