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像读书一样,去读一个人杂文随笔
上帝在创造人的时候一定知道,完美无瑕与无坚不摧是不存在的。自我感知到的来自他人的所有的冷漠与决绝都只不过是一场误会,缘自时间的错位。
坐在回市区的大巴车上,窗外的城市早已陷入了冬季阴冷的雾气中,被黑夜的萧瑟蒸腾着。疲惫爬上眼帘,我摘掉眼镜,散光之下,远处的星星点点飞快地旋转着,飘落身后。我仿佛乘坐了一辆时间之车,逃遁一般驶向下一个目的地,耳机里响起撩人心伤的旋律,气温寒冷得让人手脚冰凉,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的全体细胞都感到了眩晕,在脑子里生出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这车怎么总也驶不到目的地呢,18年的你还会记得08年的自己么,快让我进入梦乡吧,我闻到橘子的清香,想要被人亲吻着醒来。
呼吸逐渐变得均匀,胸口开始有规律地起伏,她的耳环跟着车的颠簸来回摇晃,像追随着月亮的影子,海面的波纹荡开去,那宁静的海的呼声就汹涌在了耳边,如你再旁。当你有一个梦想,就如同有一个人可以想念,变得不那么孤独与寂寥,而只是恬静。
第二篇:像风一样温暖杂文随笔
因为你们 夜如此的温暖
一年一次如期而至的戏剧,又在今夜开始了。
同样的地点 同样的画面
身边有这不一样的人
散发着不一样的情怀
我们在群里相约一起去看戏
然后骑着电动车
载着人
吹着温暖的晚风
向“戏院”进军
闻着路边摊飘来的香气
挤进熙熙攘攘的人群
竖起耳朵感受国粹的灵魂
我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
只是为了完美摄影
近一步再近一步
竟然擅自闯进了后台
还厚着脸皮
请求合照
无果而返
黑夜里突然闪起几束光
才发现是他们扬起手机
挥舞着微弱的灯光
在一方的我见此
竟不禁地扬起回应你们
一群的可爱的人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
我曾未有过的感觉
有你们 真好
多年的发小
不变的四个老“gen”
第三篇:像喜欢夏天一样喜欢你杂文随笔
年少时的夏天,大约是16岁的样子,在母亲租住的房子里失眠,午夜洗完的长发还在滴水,赤脚走在木地板上,坐在厨房的椅子上边喝酸奶边看岩井俊二的小说《情书》,看完时正好天边泛白,我将灯关掉,从窗户看出去是一片空旷的平地,不远处有一棵很高大的树。
大概人永远会记得人生的某些片段,它根治在内心深处,平静祥和,有着真正的生命能量,不以时代变迁而不见;而我真的喜欢那个片刻——木地板、一本难求的好书、夏天、难得的独处以及远处的大树;所以后来无论生活在哪座城市,租房时我永远偏爱二楼并且窗外有树木的房间。
再久远一点,时间倒回13岁,初中二年级,家庭遭遇变故,原本的世界开始分崩离析。心中盛满破碎和痛苦,以及在情感世界里苛求尊严而不得的捉襟见肘。犹然记得那一年我变得格外沉默,也更喜欢在课堂上拿出草稿纸爬格子,我的同桌则负责提醒我老师来了以及帮我数小说写了多少字。那时初二升初三的暑假都需要补课,家里因为担心用电脑影响学业早早就把网线拔掉了,而未成年连网吧都去不了。我则在放学之后步行一站地去一个黑网吧里上网,从书包里找出来课堂间写的草稿,一点点誊写到萌芽论坛上。在一片游戏的声音里,只有我一个人慢慢打着字。那时我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甚至没什么钱能买书,只有心中对于倾诉以及分享的渴望,渴望这个世界还有人能够理解你,渴望这个世界还能有人与你同苦共甘。隔着荧光屏能对你有所回应,知道你此刻的破碎和痛苦早已无力承担。
我们忘了,忘了文字世界在最开始给你带来的快乐,只不过是茫茫人世有人能懂你这件事,确凿存在。
人生真的很像选择一个角色,进入一个房间打比赛,游戏的初衷是让你看清楚墙壁上的文字,可是对手实在太多太强大——所有人都在挣钱,所以你也得拼命努力这件事第一击就将你胖揍,还没应付自如;紧接着成家立业的焦虑紧跟其后,仿佛不在30岁之前结婚生子简直不配活下去;觉得焦头烂额,觉得无法喘息,对手实在太强大,紧密的冲击,让你忘记了墙壁上究竟写着什么字?我进入这个房间之前我的初心是什么?我还能对这个游戏乐在其中吗?
原来成年人的世界一点也不比少年的痛苦要轻松,如果一定要分出个伯仲,我想我还是给成年人投一票吧,毕竟连梦都不做了,怪可怜的。
年少的时候真的很喜欢夏天,觉得夏天充满了生命力,磅礴浓烈,大雨在夜里倾盆而下,下水道的流水声像在弹琴,梧桐树簌簌抖动仿佛悲鸣,坐在窗前听雨总是能久久不去。
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年了,饭否十一年了。十年前地震时我旷课刚从家里出来,走在步行街上看见很多人站在路上抬头看,进了麦当劳之后收到信息说地震了,却不知道震中是哪里。那一年我18岁,即将高考,想去杭州读大学,喜欢穿长裙。
若你今日问我觉得人生什么最可贵?我觉得是少年心最可贵,这一路我真的见够了世俗的虚伪,见够了两面三刀见够了为了利益蝇营狗苟的人生。连我自己都一度忘却了墙壁上字,几年又几年盲目地狂奔。
不是对人世及心底美好没有觉知,而是这个时代实在是太快了,周身声音实在太嘈杂,让人总是不由得怀疑自己,是否想要坚持的事情真的太儿戏了?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在前提条件的命题中,我们忘了曾经有许多事情曾经给我们带来过无条件的巨大快乐和安慰。
呵护那颗少年心,在鼓噪的现世藏着它安静前行,默默努力,怀揣着它好比藏着一个珍贵的秘密。
我像喜欢夏天一样喜欢你,因为你一直以来赋予我的强大生命力。
晚安。
第四篇:像第一次见面一样别离杂文随笔
快到6点钟的时候,小哥哥走得很早,于是不由得在想,万一这样凌乱的见面就是最后一次见面呢?但是又觉得这可能就是别离的常态,就是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会见面,什么时候会分开呢?大概都是冥冥中注定的吧。
既然人的结缘是这样毫无知觉,那么离开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同样地无声无息呢?
今天和朋友走在路上的时候,才发现路上到处有在狂叫的年轻人,或者说孩子们,于是才从朋友口中得知,今天是这些孩子开始暑假的日子,也是其中一些孩子毕业的日子。她们告别初中,也与初中的朋友道别。
如果当初知道努力学习的结果是像这样不重要的结果,会不会就会选择不那么用力地去读书呢?而是发掘更多属于自己的想法。
尽管面临着离别,我们还是天南地北,无所不谈,就像第一次认识一样,并没有因为即将来临地离别而限制了话题。
真好,晚安啦。
第五篇:像吃饭和呼吸一样去读书
像吃饭和呼吸一样去读书
——“世界读书日”的思考
4月23日,因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读书日”而显得不一般。据说选定这一天作为世界读书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4月23日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会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大凡知道这一传说的人都会因此视书籍为神圣之物,因为书籍象征着知识与力量。本人称不上是书虫子,但一向有买书读书的喜好,大学时代最开心的事是同学朋友以书籍为生日礼物赠送于我,参加工作后,也常常会往书店里跑,觉得这世界上最美的东西非书莫属,阅读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给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每年临近4月23日,网上便有着铺天盖地的宣传口号,书店会向读者推荐琳琅满目的图书,电视传媒也会在这段时间将镜头指向书店里人山人海的情景,场面令人振奋。你还会发现书的装潢越来越高档,价格也越来越高,几块钱的书已十分难觅,几十元,上千元的书却不罕见,这往往令囊中羞涩的爱书人望而却步,只能在书店里流连忘返。更为可恶的是,印制、销售盗版书竟成为某些人的发财之道。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里,书籍渐渐远离了神圣。
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读书热浪背后,有几组调查数据引人深思。功利阅读已从儿童开始。在回答爸爸妈妈最近推荐或强迫我看的书时,30%的学生填了教辅和作文参考类图书;家长从不关心孩子阅读,不向孩子推荐书籍的,占28%,有10%的家长向孩子推荐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大体局限于中国的四大名著和妇孺皆知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阅读的影响显得苍白无力而又单一,60%的孩子只有在假期和双休日有看课外书的时间,但仍有32%的孩子的假期被父母安排的各类辅导班填满,能够自由阅读和玩耍的仅占8%。身为人母,我的体会最深。小学的周边往往也是大大小小的书店密集之处,这些书店主要销售教辅类书籍,每逢开学便人满为患,家长们带着小孩精挑细选,唯恐错过一本,期间肯定会出现一些争执,孩子想买一些自己喜欢的,家长坚决反对,而家长苦口婆心推介的一些“好书”,孩子则显得无可奈何。诚然,家长让
孩子读好课内书无可厚非,但为此剥夺他们广阅群书的权利就有些过分了,而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来要求孩子读好书,就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引导。
因特网的普及使网上阅读成为时尚,许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慢慢远离了图书。在对5000多名网民的调查中发现,31.88%的网民每天读书时间少于1小时,还有9.57%的网民每天几乎不读书;35.07%的网民每年能读几十本书,而将近60%的人阅读量是在10本以下,几乎不读、几乎从来不买书的人占19.29%。在回答“为什么不读书”这一多项选择题时,一半的网民认为“没时间读书”,“没兴趣读书”的网民占19.06%,“没条件读书”的网民占13.33%。身边许多年轻的朋友已不再买书,他们流行在网上下载小说,看完就删掉,将看书视为一种娱乐,浅尝辄止,从不认真地去品味和领悟,可称为“快餐式读书”。
而据法国文化部和《阅读》周刊调查数据则显示,法国三分之二的读书人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小说是人们最喜欢读的书,约占半数。法国人2006年人均读书20本,法国各地的公共图书馆向读者免费借书,有近一半法国人购买了新书,其中小说约占40%,儿童书籍、漫画约占21%,历史类约占15%,词典工具书约占6%,其余为科学和专业图书等。你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看到读书的法国人,地铁、公园、咖啡馆里,他们神情专注得像咀嚼什么可口的东西一样;他们悠哉游哉的样子,就如同在自己的家里,甚至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在巴尔扎克的墓碑前,你也会看到专注读书的人。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深深植根于不少法国人的头脑中,他们以思为乐,读书给予他们快感。正如一位法国人所讲:“读书于我来说就像吃饭和呼吸一样,你能想象有一天可以不吃饭和不呼吸吗?”将读书与吃饭、呼吸同等对待,让人肃然起敬。
此言与毛泽东的“饭可以一天不吃,觉可以一天不睡,书不能一日不读”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人自古酷爱读书,可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缔造了辉煌灿烂的礼仪之邦。今天,富起来的中国人在走出国门后却惊讶地发现,世界的目光正在聚焦我们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巴黎圣母院有一句中文告示:“请保持安静”,珍珠港景区写着专门给中国人看的提示:“垃圾桶在此”,泰国皇宫用中文写着“请便后冲水”,意在提醒行为举止不文明的中国人,这不禁使人联想起帝国主义肆虐中国时那块“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牌子,留给我们的同样是难以抹去的耻辱和伤痛。难怪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会因此出台《中国公民国内
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包括维护环境卫生、遵守公共秩序、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物古迹、爱惜公共设施、尊重别人权利、讲究以礼待人、提倡健康娱乐等八项内容,要求中国人不要随地吐痰和口香糖,不乱扔废弃物,不在禁烟场所吸烟等,令人哑然失笑,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今天反而要专门去提醒某些大人们。“在丰衣足食之后,我们却失去了什么?”这是一个值得认真反省的问题,这难道与当前大家功利性、快餐式的读书毫无关系吗?
当然,我们不能奢望只要热爱读书就能让国人重新树立起文明的形象,但正如弗朗西斯·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不可否认,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的人必定是精神上的贵族,而一个读书蔚然成风的民族必定是文明的民族。所以高尔基将书籍喻为“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将书籍比作“全世界的营养品”,这一句句至理名言,难道还不能成为我们热爱读书的动力吗?
又一个4月23日过去了,留下的思索却久久挥之不去。我想,重新审视读书、认真思考如何教导孩子们读书是“世界读书日”的真正意义所在。让我们远离功利,远离浮躁,向法国人学习,像吃饭和呼吸一样去阅读吧!
余珊燕
2007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