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由
读书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由
——写给2014年如皋市青年教师读书展示会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也是我们读书人最快乐的日子,来自不同学校的人相聚一起,聊一聊读书的体会,听专家传递读书的信息,品领导交流读书的方向,只要你愿意,每年都会从这里得到许多东西,够自己幸福每一天。
在如皋市青年教师读书展示会上,我愿意做一个义务的资料收集者,把各种声音梳理出来,不为什么,就是希望不间断地拿出来,反思自己的读书行为,享受读书带来的充实人生。这次读书会亮点很多,有首届藏书家的肺腑之言,有领导的坦诚之说,更有专家的哲理之话,平常中蕴含着丰富的哲思,细细品味,个中滋味唯有读书人才能体会。
姜树华校长:读书是为自己舒服而言的,根本点就是带着功利性读书未尝不可。只有读书才能让你无论身处何方,都能够派遣寂寞,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唤醒自己思考伟大的人生。只有读书,才能够提升自己的专业,读书人不能过于走马观花,应该学会读整本书,不应该盲目地备课、上课,应该带着课题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教育行为。为了一堂公开课,完全可以把十年来的某个教育杂志翻烂。只有读书,才能够敞开自己的胸怀。我们的时间到哪儿去了,十之八九,都是上网购物,刷微博,看娱乐节目,一旦静下心来读书,才会让并不富裕的自己高贵起来,这样的读书永远是自己快乐生活的动力。只有读书,才能更好地管理学校。我们知道管理学校靠情感、制度和文化,一名称职的校长应该做老师知识的“二传手”,做老师专业成长的“点灯人”,更是现代信息的快速“提炼者”只有这样,你才能理解到真正的合作是建立在挑战与冲刺的基础之上,走进学生的世界,他的前提是全方位理解学生,学生看什么书,看什么动画片,知道什么重要的信息,不断地走进孩子的生活,你才能知道童话的世界都是真的,只要你愿意,都能看到生活的影子。王树林老师:读书无禁区,无论你从事哪一门学科的教学,读书没有什么限制,只要你愿意。一个教数学的老师,他完全可以快乐的在红学世界里徜徉。读海德格尔,领略《红楼梦》,为什么要深度阅读,《红楼梦》,这一部东方的《追忆似水年华》,不读它确实有些可惜。我们可以通过谐音推断故事的情节,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梳理红学流派,我们可以全方位了解红学的大体动向,学会多维度的思考,你才会明白草蛇灰线的伟大意义。《红楼梦》这一部书,我们很少有人愿意深度阅读,一旦你真的深度阅读,你的整个人生一定会变得丰富起来,否则,周汝昌先生也不会花一辈子心血来研究它。
时鹏寿主任:天天都是读书天,人人都是读书人。目前的读书状况显然与经济的发展不相吻合,只有培养一个个读书的种子,我们的民族才有不断发展的生命力。我们为何读书,简单一点就是要让人间最优雅的姿势属于自己。人一旦读书,就不会觉得贫穷,毕竟“读书不受穷”,这种快乐不是那些不思进取的人所能理解的,所谓的“夏虫不可语冰”。该读何书?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专著,也可以读学科专业书,尤其是名师课堂实录,也别忘了人文素养、心灵鸡汤、励志成功、养生保健之类的书籍,只有学会广而杂的读书,才会有生活的味道。如何读书?值得读的书至少要读两遍,一遍是通读,一遍是慢读,学会记笔记,做摘抄,写随感,撰书评,做到初读与精读相结合,刻意读与随意读相结合,通读与跳读相结合,集中读与分散读相结合,内化与固化相结合,不当李善这样的两脚书橱,不用把书保持整洁,真正吸收书里面的精髓,从而造就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袁玥主任:阅读伴随教师的一生,没有阅读就没有所谓的教学,所谓的研究,教师只有像王树林老师那样,读书无禁区,才能够写出一篇篇有思想深度的文章,教师不读书就谈不上人文修养,只能只见树木不见树林,这是教师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悲哀。
张俊局长:读书应该像呼吸一样的自由。教师作为一个指引时代发展的重要人群,有必要认识读书就应该像呼吸空气一样的必要。为什么我们这个民族读书的人非常少,多多少少教育是有责任的,教师只有率先垂范,培养一个个读书种子,这个民族的发展才会更有希望。读书还应该像呼吸空气一样习以为常,每天无论自己有多忙,都要学会挤出一些时间,静下心来阅读,做到每天读几页书与上一堂课同样重要,只有让这样的姿势成为习惯,我们的生活才会大变样。读书的氛围应该像空气一样四处弥漫,作为学校要抓好物质文化建设,鼓励教师多买书,注重制度文化建设,制订好读书计划,开展好读书月、读书周、读书日活动,以浓郁的读书氛围来提升教师的修养,打造书香校园才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最佳途径。要像呼吸新鲜空气一样读书,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学会精选各类书籍,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效的阅读之上,结合从上到下的党的群众路线活动,真正把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放在首位,把阅读落实到位,教育的春天才会在人间永驻。市委市政府宣传部姚呈明副部长:全民阅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温州人为什么是中国的犹太人,原因很简单,人家把酒桌当做课桌,不断地收集来自各方的信息,充实自己的见解,从而做了一个个大生意,不可思议的生意。读书就是改变,人并不怎么特别,只有不断读书的人才会让自己的生活作出改变。钱文忠先生读书就很下功夫,他每天都会待在自己的书楼里很长时间,正因为如此,他讲的《三字经》才会旁征博引,意味深长。读书就是工作,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你都要让自己的读书与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不学会收集新信息,不学会梳理思绪,你的工作很难与时俱进,很难高人一筹。读书就是长寿,这里可以读生长的长,也可以读长短的长,为什么呢,人活着,能够真正留下来的东西就是文化,什么宫殿繁华,什么功名利禄,这一切都是过眼烟云,人不可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因为读书,我们却可以得到生命的宽度,你的坚持不懈读书,会把你的生命延长至140岁,乃至更长,可以说,读书与长寿之乡是和谐的,这也是当下社会需要重视的地方。„„
读书到底是什么,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人活着,可以一日不吃肉,但是一天不可以不读书,也许只有读书,你才会知道自己有多浅薄,生活还有需要有价值的事儿等着自己去策划、去创设、去完成。读书不可以丢失自己的主见,不可以盲目地跟风逐流,只有静下心来,与书为伴,真心实意地与书交朋友,你才会与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等一大批哲学家亲切的对话,你才会明白一个个作家写作的辛酸泪,自然也就学会了挺直腰杆做人,不妄自菲薄,不目中无人,毕竟学问如天边的艳霞,她永远在你的前面,没有办法超越,只有不断地加油,否则,康德也不会感叹,一个人活着头顶着繁星,在阅读人生中遵守道德法则,不由得老之将至,可这些又有什么呢,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二篇:让作文像呼吸一样自由
让作文像呼吸一样自由
●汪加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就必须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就必须给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创造的条件,要让作文像呼吸一样自由。
写作是如此重要,但目前中学作文的现状令人不容乐观。当今作文教学存在着课堂结构封闭、作文内容封闭、指导讲评封闭、文体训练封闭、习作心理封闭等诸多现象,严重阻碍了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视作文为畏途,把作文看作是一件十分头痛的事,毫无兴趣和快乐可言。很多语文老师经常教育学生说:你们的作文不是写给自己看的,而是写给老师看的,只要让阅卷老师觉得满意就行了。在这种缺乏终极关怀的功利主义思想的作祟之下,作文教学忽略了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不是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是让学生生硬地背范文,按照一定的模式去套改作文。由此,作文教学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我们的作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造成了学生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来表达,不想说的却能说得出来的怪现象。因此,学生说出来的、写出来的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如此,作文成了不是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成了蒙蔽自己的帷幕。学生对作文自然兴味索然了。
为了能够切实改变这一状况,我对中学作文教学作过种种尝试。先是请学生打草稿作修改;后又是精批细改,加强面批;接着利用课前三分钟请学生轮流演讲„„虽也取得一些成绩,但总体感觉效果不大。
《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感悟和独特体验,第一阶段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所谓的“自己”可以理解为独特。第二阶段提出“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三阶段提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从这么多的表述中,我们可以说,突出独特的“我”字,是中学作文课的重中之重。这些目标无不要求从学生特有的童真出发去观察世界感悟人生的真谛,无不要求学生以幼稚纯真的眼光去描绘世界的真善美。只有这样的视角和内容,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才会让学生感到作文的乐趣。几年来,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在作文教学模式上大胆的尝试,通过创设情境,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找到自己所需要强烈表达的内容,真正让作文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由。
一、以社会生活为背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自丰而不枯,水自活而不歇。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教给孩子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家庭中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关注建国六十周年祖国的发展腾飞,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辰、小河田野、瓜果蔬莱„„观察生活和自然,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为学生的快乐自由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标》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所以我们鼓励孩子大胆创新,个性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体验。由此可见,多一些童真,多一些烂漫,多一些幼稚,少一些说教,少一些立意,少一些严肃,不但不会对作文教学有什么坏处,还会让课堂增色不少,还会让作文精彩许多。作文就像呼吸一样自由。
二、以校园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体验生活。
中学生往往是以学校生活为中心。因此,扩大生活视野,对增加丰富的写作素材和感悟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要多开展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经历直接丰富生活感受,即“行万里路”;二是间接的方式增加生活阅历,只有这样学生的感受力才会增强,才能写出独特的感受和细腻的体验,那才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
有意识地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进行写人作文的训练时,在作文前我们组织学生开展 “我佩服他(她)”、“我的同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学生就会有较多时间去有意回忆,搜集所写人物对象的材料。这样,既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的兴趣,又选取出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材料。在记事方面要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游艺会;利用团队活动召开 “畅想未来”、“爱的故事”、“我爱你中国”、“著名风景区导游”;平时组织学生郊游,参观工厂,深入社区实践;定期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运动会„„让学生的表现意识得到培养,才华得到展示,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也让作文像呼吸一样自由起来。
三、以生活积累为抓手,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每个人都在生活,但每个人对生活的感受差异极大。同样是城市的公共汽车,有学生发出“方便”的赞叹,有学生发出“拥挤”的牢骚,有学生希望给公共汽车长上翅膀,有学生要给公共汽车穿上卡通的外衣。但这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已具备的能力,他们往往难以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这种独特感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提醒孩子们关注生活,去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发展孩子们的情感感受能力。
写作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学生有了生活的积淀,情感的积淀、艺术的熏陶,才有对周围事物的敏感。七彩纷呈的生活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才情具备,丰厚的语言内功以及对周围事物细腻敏感的感悟,是写好文章的关键。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同时也不能放任不管,对于文中流露出的错误的思想倾向和行为动机要予以指导和纠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生作文就能做到人文性和思想性统一。
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难、误解、打击时的愤慨„„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让作文像呼吸一样自由。
四、以科学评价为载体,激励学生热爱生活
我们要正视学生作文水平和能力的差异。作文评价要重过程,看发展,不搞一刀切。特别是对一些比较差的作文,要宽容,要尽量去发现其中的闪光点,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成功,饱尝成功的甜头。点评作文的时候要及时,要表扬的面广,要多读好句好段好的篇章,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写作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评价的几点建议引起了我们的深思:新课程标准呼唤一种崭新的评价方式,作文评价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评价策略,小心呵护学生的写作热情,真心诚意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其实,中学生作文不但是作文能力的体现,也是他们在生活实践中的亲身体验。所以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改变以往评语中教师说教者的形象,以亲切的口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心灵的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作文也就像呼吸一样自由。
由此可见,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直接参与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使他们的视野更广阔,知识层次更高,信息容量更广,写作的题材库就会更充盈,作文也就像呼吸一样自由起来。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努力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转变态度,培养习惯,视作文为乐事,惟有如此,才会有新鲜活泼、个性突出、思想丰富的作文涌现。我们决心继续在快乐作文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发现,坚持用“发展与创新”的理念作引领,努力开创出一片焕发勃勃生机和生命活力的作文新天地。
第三篇: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二年级组:焦冶霞
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语文《新课程标准》也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可见让学生读书是非常重要的。但真正让我萌发让孩子们读书的念头的不是以上这些,而是我和一位同学的谈话。一次,我和这位同学都去参加另一位同学的婚礼,参加完后,我们同乘一辆车回家。大多数同学见面,聊得一般是家庭、孩子、衣服或是回忆曾经在一起度过的时光。聊工作的不多,因为很难找到共同的话题。我俩却没聊别的,只聊工作,从东胜到康巴什,大概就是四五十分钟。因为我们两当时都代一年级语文,不同的是毕业七年,她已经完完整整地代出去一届学生,又返回来代一年级,而我却因为调动工作和生孩子,零零散散的只代过一年级和二年级。如果把小学六年比喻成一座六层的大楼,我同学已经将整栋楼参观过了,而我只到达二楼的楼梯口,我欣赏到的美景和她欣赏到的差太多了,而且站的更高,将望的更远。从她对教书经验的侃侃而谈,我得出一个结论: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做好!因为当初在学校她和我差不多,甚至我比她还优秀。我决定好好教书,重点从让孩子爱上读书入手。我做了如下工作,下面我就具体谈一谈:
一、借助绘本,培养孩子读书兴趣
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即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兼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现在市面上的绘本图书以低幼儿童阅读为主,内容涉及文学、教育、科普等。第一次接触绘本是在一次外出培训,讲座的老师向大家推荐绘本,并讲了几个绘本故事,当时就非常吸引我,回来之后我就上网查了一些相关资料,再后来就是给学生在网上买绘本,给我家孩子在网上买绘本。绘本中精美的图画,浅显易懂的文字,蕴含的耐人寻味的知识和哲理。往往让孩子拿到它就爱不释手,读完它就永不忘怀。尤其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有很好的功效。下面给大家推荐一些绘本书籍。
二、调动家长,营造良好读书氛围
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家长会,我们班的主题是“以书为友,受益终身”,主要就是给家长介绍读书的重要性,怎样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给孩子买什么样的书,怎样去读以及家长和孩子共同读书等。我要求孩子们每天读半小时课外书。我们班的家长很配合,我布置的工作都做得很好,在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方面家长付出了很多。并且很多家长在老师的调动下抽出时间去读书。期间我不定期地给家长打电话,了解孩子在家的读书情况。之后每次家长会,都离不开读书这个主题。
三、利用阅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我都带着孩子去阅览室上课,目的是让孩子在良好的氛围中读书,并在读书过程中交给孩子一些读书方法。比如一开始孩子拿到一本厚厚的书读不进去,总是爱从前往后翻,我就告诉他们读书要静下心来,要像书虫一样钻到书里,从前往后读,才能知道书中的藏有什么。还有些孩子拿到一本书,随便看两眼,觉得不好看便去换书,我告诉他们一本书不去细细品味,就不知道它的精妙
之处。就这样,孩子们渐渐地钻进去了。当我们班的刘炯恺看到有意思的地方不禁发出咯咯的笑声的时候,全班同学并没有被他的笑声吸引过来,而是徜徉在自己的书海中,我发现孩子们爱上看书了。也就是在孩子们看书的时候我也重游了朱自清笔下的《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及萧红笔下的《胡兰河》。对鲁迅笔下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了新的认识。对化小栓、祥林嫂、闰土和孔乙己更增添了几分怜悯。并正在品味着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四、建立图书目录、图书角和图书借阅记录
我在网上为学生集体购书三次,共138本。本学期“读书月”活动期间建立图书角每人至少又拿1本书,其中好几个同学拿了好几本,我班现在藏书 194本。平均每人4本书。第一次集体购的书是绘本,篇幅短小,看起来较快,我采用的方法是给书先编号,按座位蛇形排列每个学生发一本书,一个学生一天看一本书,第二天放学时进行换书,每天换书的时间是孩子们最兴奋的时刻。第二次购的书也是先给书编号,然后每人拿一本书。老师这里放三四本多余的书。当一个学生看完自己拿的书后,就来我这里换书,而且换书的孩子还可以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换书后要在班级图书借阅记录上进行登记。这样我就可以很好的知道几号书,书名是什么,在哪位同学的手里,并且每个孩子看了多少本书,在借阅记录上也可以查到。并适当地提醒一些看书慢的同学要利用课外时间多看书。
五、做好“阅读存折”
在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上看过一篇文章叫《“好阅读”与“坏阅读”》,文章中说好阅读要求快快读,坏阅读要求慢慢读,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坏阅读计较记住了多少。我比较认同作者的观点,所以我鼓励孩子大量的去阅读,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跳过去。我决定等上了高年级让孩子读书时也不去画好词好句,更不用做读书笔记。我让学生唯一做的是“阅读存折”,就是用一个小本子,将自己读过的书名记下来。天长日久,日积月累,这将是孩子一笔多么大的精神财富。我们班里看书最多的一位同学阅读量已达到16万字。《新课程标准》规定一二年级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我们班的很多同学已大大超过了这个规定。读书月期间,我们二年级组组长又设计了专门的表格,并在全年级组整体运用,目的是督促孩子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就这样,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和书交上了朋友,孩子们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读书。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坚持读书,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孩子爱上读书,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让读书成为孩子们的一种生活习惯!
第四篇:像吃饭和呼吸一样去读书
像吃饭和呼吸一样去读书
——“世界读书日”的思考
4月23日,因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读书日”而显得不一般。据说选定这一天作为世界读书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4月23日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会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大凡知道这一传说的人都会因此视书籍为神圣之物,因为书籍象征着知识与力量。本人称不上是书虫子,但一向有买书读书的喜好,大学时代最开心的事是同学朋友以书籍为生日礼物赠送于我,参加工作后,也常常会往书店里跑,觉得这世界上最美的东西非书莫属,阅读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给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每年临近4月23日,网上便有着铺天盖地的宣传口号,书店会向读者推荐琳琅满目的图书,电视传媒也会在这段时间将镜头指向书店里人山人海的情景,场面令人振奋。你还会发现书的装潢越来越高档,价格也越来越高,几块钱的书已十分难觅,几十元,上千元的书却不罕见,这往往令囊中羞涩的爱书人望而却步,只能在书店里流连忘返。更为可恶的是,印制、销售盗版书竟成为某些人的发财之道。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里,书籍渐渐远离了神圣。
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读书热浪背后,有几组调查数据引人深思。功利阅读已从儿童开始。在回答爸爸妈妈最近推荐或强迫我看的书时,30%的学生填了教辅和作文参考类图书;家长从不关心孩子阅读,不向孩子推荐书籍的,占28%,有10%的家长向孩子推荐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大体局限于中国的四大名著和妇孺皆知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阅读的影响显得苍白无力而又单一,60%的孩子只有在假期和双休日有看课外书的时间,但仍有32%的孩子的假期被父母安排的各类辅导班填满,能够自由阅读和玩耍的仅占8%。身为人母,我的体会最深。小学的周边往往也是大大小小的书店密集之处,这些书店主要销售教辅类书籍,每逢开学便人满为患,家长们带着小孩精挑细选,唯恐错过一本,期间肯定会出现一些争执,孩子想买一些自己喜欢的,家长坚决反对,而家长苦口婆心推介的一些“好书”,孩子则显得无可奈何。诚然,家长让
孩子读好课内书无可厚非,但为此剥夺他们广阅群书的权利就有些过分了,而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来要求孩子读好书,就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引导。
因特网的普及使网上阅读成为时尚,许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慢慢远离了图书。在对5000多名网民的调查中发现,31.88%的网民每天读书时间少于1小时,还有9.57%的网民每天几乎不读书;35.07%的网民每年能读几十本书,而将近60%的人阅读量是在10本以下,几乎不读、几乎从来不买书的人占19.29%。在回答“为什么不读书”这一多项选择题时,一半的网民认为“没时间读书”,“没兴趣读书”的网民占19.06%,“没条件读书”的网民占13.33%。身边许多年轻的朋友已不再买书,他们流行在网上下载小说,看完就删掉,将看书视为一种娱乐,浅尝辄止,从不认真地去品味和领悟,可称为“快餐式读书”。
而据法国文化部和《阅读》周刊调查数据则显示,法国三分之二的读书人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小说是人们最喜欢读的书,约占半数。法国人2006年人均读书20本,法国各地的公共图书馆向读者免费借书,有近一半法国人购买了新书,其中小说约占40%,儿童书籍、漫画约占21%,历史类约占15%,词典工具书约占6%,其余为科学和专业图书等。你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看到读书的法国人,地铁、公园、咖啡馆里,他们神情专注得像咀嚼什么可口的东西一样;他们悠哉游哉的样子,就如同在自己的家里,甚至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在巴尔扎克的墓碑前,你也会看到专注读书的人。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深深植根于不少法国人的头脑中,他们以思为乐,读书给予他们快感。正如一位法国人所讲:“读书于我来说就像吃饭和呼吸一样,你能想象有一天可以不吃饭和不呼吸吗?”将读书与吃饭、呼吸同等对待,让人肃然起敬。
此言与毛泽东的“饭可以一天不吃,觉可以一天不睡,书不能一日不读”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人自古酷爱读书,可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缔造了辉煌灿烂的礼仪之邦。今天,富起来的中国人在走出国门后却惊讶地发现,世界的目光正在聚焦我们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巴黎圣母院有一句中文告示:“请保持安静”,珍珠港景区写着专门给中国人看的提示:“垃圾桶在此”,泰国皇宫用中文写着“请便后冲水”,意在提醒行为举止不文明的中国人,这不禁使人联想起帝国主义肆虐中国时那块“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牌子,留给我们的同样是难以抹去的耻辱和伤痛。难怪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会因此出台《中国公民国内
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包括维护环境卫生、遵守公共秩序、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物古迹、爱惜公共设施、尊重别人权利、讲究以礼待人、提倡健康娱乐等八项内容,要求中国人不要随地吐痰和口香糖,不乱扔废弃物,不在禁烟场所吸烟等,令人哑然失笑,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今天反而要专门去提醒某些大人们。“在丰衣足食之后,我们却失去了什么?”这是一个值得认真反省的问题,这难道与当前大家功利性、快餐式的读书毫无关系吗?
当然,我们不能奢望只要热爱读书就能让国人重新树立起文明的形象,但正如弗朗西斯·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不可否认,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的人必定是精神上的贵族,而一个读书蔚然成风的民族必定是文明的民族。所以高尔基将书籍喻为“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将书籍比作“全世界的营养品”,这一句句至理名言,难道还不能成为我们热爱读书的动力吗?
又一个4月23日过去了,留下的思索却久久挥之不去。我想,重新审视读书、认真思考如何教导孩子们读书是“世界读书日”的真正意义所在。让我们远离功利,远离浮躁,向法国人学习,像吃饭和呼吸一样去阅读吧!
余珊燕
2007年5月14日
第五篇: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1144篇: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写在“4.23”世界读书日
逍遥行者
2013年4月23日今天是“4.23”世界读书日,作为一个自诩为喜欢读书的教师来说,很想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同教师朋友们聊一聊有关读书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化生活和网络技术的发达,对人们的阅读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我小时候,人们接触外面世界的途径只有收音机和广播,还有几个月看不到一次的电影。那时候,人们要想增长知识和见闻,唯有通过阅读书籍。现在不同了,人们在快节奏、高负荷的工作之余,影视、网络和各种泛文化手段充斥着人们的视野,功利化、实用化阅读以及数字化的“浅阅读”现象在国民阅读中较为普遍。于是,对于我们这些自小喜欢读书的人来说,能够静下心来读一本喜欢的书,似乎成了一种奢望。
每天都在同教师朋友们接触,也时常关注一下他们读书的事情。教师读书越来越少,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前几天看到一个数字,说权威部门组织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2年,我国18-70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这个图书阅读的数字同前几年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回升。我不知道这个数字是如何统计得来的,也不怀疑这个数字的真实性。可是,据我观察,在我身边的许多教师,在几个月甚至大半年时间里,能够静下心来细读一本书的机会很少,即便是他们能够读一本书,也多半是些无用之书,对他的教育教学和思想提升不会有多大的帮助。
细思一下教师读书的现状,不外乎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知道读什么书,二是没有可读的书,三是没有时间读书,四是不知道怎样读书。
现在的教师,大多缺乏读书的动力和热情,他们每天除了上班、批作业、吃饭休息、做家务之外,不知道读什么书是很普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了。虽然有许多教育专家向教师们推荐过许多书,许多校长也在倡导教师们读什么书,许多报刊也在指导教师们去读什么书,可是仔细想来,这些推荐的书且不说如何去买到,单单列出的五花八门的一大堆书目,是否适合每一位教师读者的知识水平、阅读习惯和阅读爱好?一方面,不少的教师每天看似忙忙碌碌,其实好多时候他们也是在无所事事。他们的思想常常陷入迷茫之中,不知道今天做了些什么,也不知道明天将要做什么,就这样一天天地混下去。另一方面,阅读是一件个性色彩很强的事情,它涉及到个人的兴趣爱好、心情性格、日常习惯等,很难将这个人的读书方法强加给另一个人。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还要在于教师个人和学校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是教师要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树立每天读书的思想,永远保持读书的动力和激情。像有的人那样,每天不读上几页书,心里就不舒服,总觉得有一项重大任务没有完成。二是结合自己的爱好和工作实际,确定下几本必须要读的书,列好读书计划,强迫自己去阅读。三是学校要针对教师个人的特点和读书实际,作好教师对读书的选择,有针对性地作好读书的指导。如果教师认为自己的知识量不足,就可以多阅读一些增长知识的书籍;如果认为自己教育理念欠缺,就可以多阅读一些教育经典书籍;如果想要加快自己的专业发展,就要多阅读一些专业成长的书籍。总之,教师的业余时间有限,且不可把应该读书的时间白白浪费掉。
没有可书的书是大多数教师普遍遇到的问题。目前,教师阅读同社会上的阅读一样,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由于受外部环境和个人心态的影响,不少教师都是抱着随便翻翻的读书态度:手边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想读的书不一定有;有时间就读一点,没有时间就不读了。现在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不去自觉自动地买书去读,有的女教师,看到上千元的时装,只要穿着合适,眼睛也不眨一下就买下来;有的男教师,聚在一起喝一顿,就会花掉四五百元。可是他们在读书方面的投资却少得可怜,就连二三十元一本的书也舍不得去买。看看教师的办公桌上,除了教本和作业本之外,就是教参了,很少有自己可以阅读的书籍,更没有教育刊物了;再看看教师的家里,一件件的衣服堆满了衣柜衣橱,几乎绝大多数的教师没有专门的书橱。家中的藏书,几乎都是自家孩子的启蒙读物,根本没有可供大人来阅读的书籍。现在有些青年人热衷于网络阅读,认为许多名著都有网络读本,根本没有必要去购买书籍的原著再去阅读,这也是许多青年人不买书的原因之一。其实笔者并不反对网络阅读,但无论如何,网络阅读替代不了书本的阅读。因为阅读过程特别是精读过程,是一个需要慢慢品味、慢慢消化的过程,需要读者反复阅读和认真思考,必要时要用笔记下读书的感悟和体会。而网络阅读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过程,一般无法作读书笔记或记录读书感想。而网络阅读的流行,带来的却是越来越多的读者不求甚解,甚至造成信息的误读、误传,因此有人认为:“多媒体时代,保持和文字的亲密接触很重要。”那么,作为教师来说,如何购买自己喜欢阅读的书?根据笔者的个人经验,要经常上网浏览或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了解最近新出的书籍,选择好自己最喜欢阅读的书籍。现在购书的方式很多,除了定期到书店购买之外,现在网上购书方式非常流行,不管是新出的书,还是原来流行多年的书,都可以从网上购得,笔者常光顾的网店有当当图书网、淘宝图书网、亚马逊书店、苏宁易购图书网、孔夫子旧书网等,只要想买的书,通过这些网站都能买到,而且其价格要比到书店内购买还要优惠得多。
没有时间读书,这恐怕是每一位教师都会遇到的现实问题。现在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教师需要把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在工作之余,还要承受着来自网络、电视、交友娱乐购物等多方面的诱惑,那还有时间静下心来去悠闲地读书!其实,这些都是教师不读书的借口。怎样寻找阅读的时间,其实古人在这方面积极了许多丰富的经验,他们早有“三上”、“三余”的做法,“三上”即“枕上、厕上、马上”;“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曾国藩曾说过:“苟能发愤读书,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均无不可读书。苟不能发愤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这段话可以从更广阔的意义上去理解,说白了,之所以不读书或读书少,首先是因为你不想读书,而非客观条件不具备。还有人说,“要做一件事,总能找到时间和理由;不做一件事,总能找到借口。”在等待坐车的时间里,在排队购物的时间里,甚至在开会的时间里,我们都会看到一些网络手机的人员,而很少见到捧书而读的人员。其实,只要我们喜欢做一件事,就不要考虑是在什么时候、是在什么地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最好的说明。因此,谈永康老师告诫我们:“永远不要等时间才阅读,见缝插针,想读就读;永远不要坐进书房才阅读,任何地方都可以阅读;永远不要有用才阅读,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是妄想;永远不要嫌自己读得太晚,只要行动,就有收获。”(2004年第11期《教师博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是的,是否善于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决定了他是否能够登上成功之巅。成功地研究了血小板及其他成就的加拿大医学教育家奥斯勒,为了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读书,他为自己定下一个制度,睡觉之前必须读15分钟的书。不管忙碌到多晚进卧室,就是清晨两三点钟,他也一定要读15分钟的书才入睡。这个制度他整整坚持了半个世纪之久,共阅读了8235万字、1098本书,他也由一位医学专家成了一位文学研究家,他善于利用业余时间的做法传为美谈。
不会读书,也是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说到这个问题,有些教师可能会问:只要识字的人就都会读书,怎能说不会读书呢?其实不然。现在的教师读书大多不讲究方法,一般都是采用随便翻翻的做法,有时间时或高兴了,就读上几页;没有时间或不高兴了,就将书丢在一边,很难想像这样读书的效果。古人读书之前,要做一番繁琐的准备工作,事先要“净手洁案”,即务必先洗手,将桌案清洁后再去阅读。据说阅读对佛经和圣人经典之前,更是沐浴焚香后,才能在清洁的书桌上阅读。对读书的态度要求也非常严格,务必要口无杂言,收视反听;还要遥恶亲善、敬字爱书,虔诚之心可见一斑。这样去做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读书之前如果不扫清杂念,是很难读进去的。因而古人普遍敬畏读书者。因此,古人读书积极了很多有用实效的读书方法,诸如“不动笔墨不读书”之类。其实,直到今天,要想真正读好一本书,必须边读边进行认真思考,圈点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随时记下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收获,还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阅读过的教育书籍,进行深入地思考。实践证明,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对于粗读和略读来说是可以的;但对于精读来说,不会有好的读书效果。笔者曾向教师朋友们介绍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基本方法,大家不妨参考一下(请参考:我这样阅读苏霍姆林斯基: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e02e6d0102dr5c.html)。现在学校内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功利性阅读,都是为了完成一种任务而进行的阅读。不妨我们舍弃一下读书的目的,多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由式的阅读,即像王栋生老师倡导的舍弃功利的静养式阅读。所谓静养式阅读,就是“让老师们的心静下来,在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中,通过阅读,自觉地反思教育教学工作,反思自己的生活品质,提高个人修养,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读书人。”就像作家莫言小时候如饥似渴地阅读文学书籍一样,不要作任何的硬性规定和目的要求,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阅读,那将是一个多么忘我和处自由的境界。(请参考:我主张“静养式阅读”:tp://blog.sina.com.cn/s/blog_4de02e6d0102dzc4.html)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者,要让广大教师们知道自己应该读什么书,如何得到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能够充分利用好时间进行读书,要讲究读书的方法和效果,这将是一个十分有利于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系统工程。让读书成为生命的必需,让读书成为最平常的习惯,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才能构建好我们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