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论文(模版)
新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修订,旨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基于此,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
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教育呢?
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其中就有心理素质的教育。当然,语文教学不是纯粹的心理教育,语文教学的任务也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语文教材所选用的作品,内容丰富,文笔优美,思想艺术性都比较高,通过语文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比起其他一些学科来,要直观或更形象一些。按我国的语文教学研究专家的观点,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有三个:“一是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与熏陶;二是让学生有一些文学素养,逐步具有一些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三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技能,特别是读、写、听、说的能力。”[1]所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过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品味其中的真善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现实生活中有真也有假,有善也有恶。世界就是以这种矛盾的对立面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对于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来说,要充分认识这一矛盾的世界是有一定困难的。学校的教育不会培养学生去从恶或从假,但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具有应对假恶丑的能力。语文课就具有这一功能。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多出自古今中外名家之手,文质兼美,风格各异;从语言的锤炼到表现的技巧等方面,都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让学生感受古今中外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通过对诗歌中的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的品味和对富于色彩的词语的品味,体会诗歌的色彩美,以及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通过鉴赏这首诗句式排列的特点,品味诗的音乐美及建筑美,进而感受作者在写离情别绪时与一般别离诗相比的独特之处——清新飘逸。教闻一多的《死水》这首诗,让学生理解20世纪20年代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就像“一沟绝望的死水”。通过品味诗中冷嘲热讽的表现手法以及表达的愤激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对一些古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更要注意加强引导。《孔雀东南飞》这首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采用排比铺陈的手法和细节描写,记叙了刘兰芝这样一个勤劳、聪明、有教养的女子,却活生生地被婆婆(焦母)逼休了。作者在写到刘兰芝离别之时,用夸张的语言着意刻画了刘兰芝装束之精美、衣饰之华丽:“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着流纨素,耳著明月挡。指如削葱根,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另外,本诗写兰芝与婆婆拜别时,做了一番“检讨”:“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而与小姑相别时却“泪落连珠子”。两者的鲜明对比,又表现了兰芝什么样的性格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可以发现作者极力写刘兰芝的“精妙无双”以及对小姑的深情,对焦母的从容镇定、不亢不卑。一方面反衬了焦母这个封建家长的残忍狠毒、专横刁蛮;另一方面显示了兰芝的行为美、外貌美、心灵美以及自爱自尊,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之美,激起学生对兰芝的同情与怜爱,对焦母的憎恨与厌恶,让学生充分认识封建社会家长制的罪恶,进而认识到今天生活的幸福和美好。美国著名盲人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中,表达对光明的渴望之情是何等的强烈,对生命采取的态度又是何等的积极。教学中抓住作者在这三天里虚构安排的主要活动,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高尚品质,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关爱人生的热情,这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是多好的教材。
二、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其精髓,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前面提到,语文教材所选作品,多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让他们进入到作品所设置的艺术情境中,特别是通过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身上汲取其人格力量。《烛之武退秦师》这篇古文刻画的是烛之武这个鲜明的艺术形象。他在大军压境、国家万分危急之际,不顾个人的安危,接受国君郑文公的嘱托,身负救亡重任,夜赴秦师,对秦穆公晓之以利害,动之以感情,不仅劝退了秦师,还使秦师自动派强将留下来保卫郑国。挽一个即将危亡的国家于狂澜之中,表现了其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严厉谴责了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批评了冉有、季路“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的错误。从孔子的言论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这个儒家学派创始人那一份仁爱厚道之心。在《离骚》和《涉江》中,屈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即使被奸佞小人排挤,不被君王赏识,甚至被放逐,他还是始终保持着高尚的节操、对祖国的眷恋与挚爱之情,谁读了能不对其产生崇高的敬意?古文如此,在现代文学作品中,表现的英雄人物、高尚人物就更多了。正如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通过这些高尚的艺术形象的人格魅力,使学生自觉地意识到人性的力量和做人的价值,并从这些艺术形象中比照认识自己,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人类的热爱,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三、通过作文训练,培养学生求真求美的心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谆谆教导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一文中说过,作文若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这些大师的话,告诉我们在做人作文中“真”的重要性。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教育学生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社会生活,发现美,感受美,并将自己真实的感情世界表现出来,使作品充满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在张扬个性的同时,也要显示自己高尚的审美理念,不能为追赶新潮,标新立异而对事物不作理性分析,缺乏辩证思维,以偏概全,强词夺理,夸张失实。否则,不仅会使文章丧失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人文力量,也会使学生变成一个虚伪的人。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害的。
四、发挥语文课的功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文化修养
我国现在的教育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时代,现代教育培养的学生,要具有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与处事等等。传统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方略,修身做人的教诲,对父母、兄弟、夫妻、朋友、别人以及对自己等应采取的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告诫,对现代的中学生仍有较大的现实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普读物也越来越丰富。我们应抓住中学生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从语文的角度让学生涉猎当今先进的科普知识,既丰富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又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为以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的途径方法还有很多。作为语文学科,应充分发挥其独特性,利用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发掘教材中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能力,求得发展,养成个性,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其个人或社会,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第二篇: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
江氨学校周薇
提要:《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们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为学生创设好“自我感悟”的情境,引导学生“自我感悟”,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发现、自己理解、获得成功的愉悦。
关键词:自我感悟
语文学习中的“自我感悟”是指学生对客观对象(语文课本)有目的地自我意识的过程,是通过理性分析与思考,理清关系,认识事物,掌握规律,并从中得到鼓舞和启迪的一种自我体验。
一、学生“自我感悟”的重要性
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就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对所学的一切知识,学生总要通过自己的头脑加工整理后才能消化、理解。他们对于外部的教育和影响不是无条件接受,而是有选择的。教师一味地把自己的认识结果告诉学生,替代学生的认识过程,必将抹煞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自我感悟”是学生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每个学生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都希望自己的发现和体验得到认可,从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自我感悟”,努力满足学生这种内在的学习需求,并使之不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
引导学生“自我感悟”是我国历代教育家倡导的教学思想。孔子大力提倡“引而不发”。孟子亦曾说过:“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宋代教育家朱熹则把“默识心通”、“学不言而自得”作为基本的读书要领。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更是把学生能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因此,我们更应注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感悟”,不断获得“自然得之于己”的愉悦,从而达到 “欲罢不能”的乐学境界。
二、引导学生自悟自得
1、加强诵读,取得真切感受。
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品味文章,才能获得语文学习经验的领悟与积累。我们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用它准确接收课文的书面信号;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用它能“看”到一个个意义单位。我们还要教会学生掌握两种操作方法:一是外显的,运用语言和声调,再现作者的言语气势;二是内隐的,运用思维和心智,重构课文中的生活原型。即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过电影”。通过目视、口诵、耳闻、心惟,多种器官联合加工,使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机地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人、事物、事实、现象等融合成一个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动起来。这样,他们才能对语言文字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触摸与感受,才能逐步感悟到语言文字的内涵,领会文章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如教学古诗《夜宿山寺》时,倘若只是一味地分析、串讲,那学生根本就领悟不到诗人孤寂的心情。只有诵读,反复地诵读,在诵读中进行想象,才能使学生产生与作者比较一致的心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自主学习,领悟读写规律。
注重学生“自我感悟”,应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提出问题,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要注意三个“给予”。第一,给予时间,只有足够的时间,才能保证所有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才能使学生确有所悟。第二,要给予任务。任务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也使学生的思维不致远离教学目标。第三,给予指导。教师应根据反馈的信息认真抓好“强化”“引路”“矫正”。“强化”是肯定学生学习成果,以使其产生成功的愉悦。“矫正是当学生理解不正确、训练不到位时加以纠正或补充,促使达到目标。读写规律不能由教师授与,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领悟。需要领悟的规律很多,大致有这两个方面:领悟课文遣词造句的规律,如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造句的生动、形象等;领悟作者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如体会文章段落结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围绕文章主旨来选材的等。
体会遣词造句的规律,可采用比较、揣摩、赏析的方法,经过增删字词、调换顺序的规律等,学生自会领悟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所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梋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作者的意图和思路。如《火烧云》一文,有多处值得学生揣摩、领悟。在学习了火烧云颜色变化这一段后,老师让学生把有关描写火烧云颜色的词语都找
出来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发现这些描写颜色的词语分别属于三种类型:一是单色,二是两种颜色夹杂,三是以事物名称来命名的。在这基础上,再让学生想象形容中还有哪些謻给描绘描绘。这样,学生不但领悟了作者的写作技巧,而且也积累了不少的词语。在学习了写火烧云形态变化的三段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归纳出相同的表达方式:先写天空中出现什么,再写它们怎么样,最后写如何变化。在领悟了这个规律后,学生就能迁移运用,借助多媒体动态画面,进行大胆的想象,写结构相同的一段话。这个过程是学生”自我感悟“的过程。方法是自己归纳的,规律是自己发现的,这就有利于学生在课外得以运用,使之巩固。
以学生”自我感悟“为主的教学过程,可以避免教学中的不良倾向:如为追求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片面追求教学气氛,掺杂不必要的教学内容,淡化教学目标等。它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让教师能及时捕捉到来自学生的种种学习信息,掌握学生的思维动态,实话有效课堂调控,避免教学盲目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提高学生“自我感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引导贴近生活,丰富生活经验。
贴近生活是学生“自我感悟”的重要前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丰富而独特的人生感受是能够与文章产生共鸣的重要因素。要引导学生从课外直接获得生活体验,要努力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广泛体验不同的生活如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进行采访活动及社会调查活动。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在语文学习中有悟有得。
2、开展课外阅读,增加语言积累。
感悟是一个思维过程,思维活动要依赖于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面。因此,扩大阅读、增加积累是学生自我感悟的关键语言积累越丰富,“自我感悟”的能力就越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仅靠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高度重视课外阅读。巴金谈自己的写作体会照直说:“有200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海里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能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空间是怎么一回事。”显然,大量的语言材料使他感悟到了写作的真谛。
要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必须把课堂精读与课外泛读结合起来课堂精读是基础,知其要领,悟其方法;课外泛读是发展,是化为技能,养成习惯。扩大了阅读量,语言的积累也必然丰富了,学生“自我感悟”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3、尊重独特体验,重视情感激励。
感悟具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人,由于其知识水平、人生经历、价值观念等不同,他们对事物的感悟不会相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其感悟的层次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保护他们“自我感悟”的积极性。
第三篇:小学体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教育论文[定稿]
当今的社会已进入高科技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实施创新教育,开发创造力是人类推进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要想屹立于世界之林,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教育的开展。然而传统的教学手段比较单
一、死板,严重地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发挥。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如何突破常规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仅结合具体实例,就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现有手段引导学生想象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想象力谈点浅见。
一、在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力
现阶段我国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基本上仍旧沿用旧模式。教师在前面领着学生们做一些老套的、一成不变的上下肢活动,课堂教学形式死板,教师机械地教,学生机械地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想象力。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是一节体育课的开始部分,通过做一些上下肢活动,使身体机能逐渐达到工作状态。准备活动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体育课的质量。因此,如何突破常规利用现有手段搞好准备活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成为上好一节体育课的首要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不同教材,创设不同的情景,并配上适当的音乐,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己创编准备活动。
如二年级的立定跳远教材,在准备活动中需要做纵跳练习。开课时,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过小兔子,小蚱蜢,小袋鼠吗?”学生们齐声回答:“看过。”“那谁知道它们是怎样跳的?”我接着问到。“我知道,我知道。”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答到并模仿起来。看到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我顺势又提议到:“那么,我们现在以小组为单位,伴着欢快的音乐一起模仿这几种小动物的跳法。尽量按节拍做,两拍跳一下,看谁做的像。”随着音乐的响起,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模仿起来,伴着欢快的音乐自由自在地做着各种跳法。十秒钟后我停止了音乐又提议说:“下面听老师的提示做模仿,看谁做得最快、最像。”学生迅速安静下来,瞪大眼睛盯着我,注意我的提示。于是我间断的说:“小兔子,小蚱蜢,小袋鼠。”学生随着我的提示做出反应。学生们在欢快的音乐中练习纵跳,即调动起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想象力,为教材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体育课教材中的创造力培养
体育课的主教材是体育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节体育课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主教材的教学质量。学生上体育课,不但要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为终身教育服务,而且还要在其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去充分挖掘教材,驾驭教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来引导学生去创造想象,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某种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开动大脑展开想象与创造,创造性地做出一些未曾做过的动作。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力,如激励诱导法。在上新课时把器械摆放好后,我首先用激励的语言让学生们尝试各种动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再通过诱导的方式过渡到主教材上来,使学生在自主、愉快中主动学习。实践中我还时常采用回忆与想象相结合的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想象创造力,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过的动作和创造新的动作。如在四年级跳箱教材中,在上课之前先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让学生观看关于跳箱教材的教学片,然后再进行教学。在学生掌握了助跑踏跳支撑之后,我向学生们提议:以小队为单位回忆教学片上的动作和以前学过的动作,如前滚翻,后滚翻,跪跳起,在此基础上融入今天学习的助跑踏跳动作,创编一组新的组合动作。然后我们再看教学片找出不足,作为课后练习的重点。学生们在我的提议下,积极练习,大胆创编。有的学生创编了纵箱前滚翻的动作;有的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创编了侧手翻接横箱跳上成跪撑向前跳下的组合动作。这些创编动作融入了同学们的想象与创造,达到了身体训练与思维训练的双重作用。
三、体育课结束部分中的创造力培养
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充满着美丽的幻想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他们愿听故事,喜爱儿歌,更喜欢在音乐的伴奏下做各种动作和舞蹈。在体育课的放松活动中采用伴着节奏舒缓音乐的方法,可以放松学生们的身心,陶冶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音乐的伴奏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做一些曾经看到过的动作和自己想做的动作,创编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放松舞蹈。
如在一节体育课放松整理的时候,我放了一段《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音乐并提示学生们:只要动作舒缓自然,做什么动作都行。于是学生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做着自己随着音乐所想象的动作。动作大方,舒缓,各不相同,整个人完全陶醉于音乐之中,使这节课的放松整理真正达到了放松与创造力培养的双重作用。
当然,创造想象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我们要充分利用每一个教材和先进的现代教育手段,精心设计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情境,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生理特征,让学生启发想象,从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第四篇:关于职校语文教学要注重三个要点论文
关键词:创新教学模式强化语言重视德育
摘要:文章从职校语文教学需要注意的三个要点出发,提出了做好语文教学的几种手段,阐述了教学与形式、语文与语言、育德与育能之间的关系。
一谈起职业学校,人们就会与“学生差、学校乱、没出路”相联系。这也难怪,在现行教育体制和传统思维观念的双重影响下,上一流中学、考名牌大学是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是否上进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而对于那些就读于职业院校的孩子,人们往往认为是“异类”。很多孩子因此受到家长、亲友的冷嘲热讽,自暴自弃,即使进入了职业学校,也是能混则混,给学校添加了诸多困难,更不要说学到真本领了。其实,据笔者观察,职校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家庭情况普遍不好,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学业荒废,并非其智商有问题,而是由于家长疏于引导、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等多重因素所致。职业院校,是一所大熔炉,不仅仅肩负着传播一技之长、在社会上立足的任务,更加承担着让学生重新树立起学习信心、生活信心、做人信心的重要使命,作为职校教师,我们有很多课题需要认真研究。
在职校教学当中,很多教师认为:职业学校,把技能教育做好就行,语文教育走走形式就可以了,这其实是一大误区。职中阶段是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主要职能是为他们今后的继续学习和终生学习奠定基础,人文教育十分重要,因此,语文课作为“塑造人格”的重要内容,必须抓紧抓好。目前,我省职校的语文教材经过两轮改革,形成了现在的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试用教材和试行大纲,试行大纲的某些理念与普通中学新课标非常接近,这充分说明了教育主管部门对语文教学的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笔者积累了一些职校语文教育的经验,形成了一些教育方法和手段。笔者认为,要把职校语文工作做好,需要注重三个要点:
一、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但是不能拘泥于形式
在传统教育、应试教育观念长期影响下的语文教师,一时很难摈弃旧观念的痼疾,尤其是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片面强调语文课的工具性,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老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知识的单向灌输,变成枯燥的纯技术训练,致使语文教学脱离社会生活,脱离职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进一步滋长了学生对语文的轻视和厌学情绪。不可否认,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对于教师而言,最好的情况是顺利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不出现任何纰漏。结果,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案是什么,它不过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而已,它仅仅是手段,不是目的。记得笔者刚从事教学的时候,也是按照大纲的规定,做好“八股文”,教案是越来越工整、越来越规矩,教学却是越来越模式、越来越僵化。后来索性脱离教案,天马行空、自行发挥,反而收到不错的效果。由此可见,我们很多时候是被自己编织的绳子给困住了。要改变这种情况,不妨把课堂看成一个大舞台,把教学看做一出舞台剧,学生是主角,尽情演出,教师退而次,甘当评论者。比如,有这样一节课——公文写作。教学大纲上的目标很简单,用两个课时的时间,使学生掌握通知、公告、信函这三种常见公文的格式和写法。如果按照传统的思考,一个一个讲,什么眉头、标题、落款等等,时间很紧迫,而且学生很容易混淆。笔者在教学的时候,先花一个课时的时间,让同学们不看书,自己写三份完整的通知、公告和信函,对象没有限制,可以是写给家长、朋友、同学、甚至是女朋友的。然后集中回收,互相传阅,彼此给对方挑毛病,说明自己心目中的公文应该怎么写,对方的写法有什么问题。这样一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虽然也有一些比较“出格”的,我却把它当成“开心果”和“调节器”,煞有介事地品头论足一番,既拉近了相互之间的距离,也保证了学生们印象深刻。在期终考试中,我们班没有一个学生在公文的格式上出现问题,说明这种教学方法是有效的。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形式使老师心情舒畅、劲头十足。
二、紧紧围绕语文这个中心。但是不能弱化语言
语文,一为“语”,二为“文”,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我们都知道,就是一个人的文字功底和文化素质、大多指的是写作能力,看你这个人有没有才气。语,说白了,就是说话。可别小看了说话,这可是非常重要的。大学课本《现代话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工具。”笔者要再加上一点——语言还是思维的工具。中国人、日本人、美国人,首先体现在语言差异上。语言在造就民族性格方面是有很大影响的。翻开历史,伟人大多数口才好,思维敏捷,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教学工作中,笔者要求学生们不仅要多读、多写,更重要的是要多说。怎么说,其实很简单,找个主题,畅所欲言,可以说;模拟情景、角色扮演,也可以说。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我专门抽出一节改为说话课。学生可以讲故事、可以朗诵诗歌、也可以即兴发挥,说说发生在身边的有趣的事情。但是,这个说,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一定要请学生走上讲台,对着大家说,你是主角,其他人都是你的听众。可别小看了这个说,很多学生因为它自卑自闭,性格发生了扭曲。我有一个学生,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加上升学考试不得志,进入职校后比较孤僻,表现一直不太好。后来,我就从她的不爱说话这个问题人手,鼓励她说、甚至要求她说,刚开始,她比较抵制,但是到了后来,语言也流利了、口齿也清楚了,思维也敏捷了,更重要的是一自信心增强了。后来,这个学生毕业后进人了一家旅游公司工作,没出几年就自己单干了。所以,我一直要求学生大胆说,其实,不管是职校学生,还是普校学生,练就一副好口才是重要的生存和发展技能。
三、紧紧围绕育能这个中心,但是不能忽视了育德
育能,就是传授知识要点,比如传授技能、传授武艺等,都属于宏观层面上的育能。育德,就是传授做人的道理,更进一步讲,是传授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注意的是,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或思想品德教育。语文课堂在塑造一个人的精神品质方面是无法替代的。我们现在使用的语文课教材,是经过众多教育专家、学者精心研究编纂的,系统性、知识性、针对性都很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传授给人们一种信息,一种乐观的、敢于勇敢面对人生挫折的,积极向上的信息,这样一套大餐,如果只尝“味道”,却忽视了“营养”,那就达不到编者的初衷了。因此,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十分注意智、德两者的相结合。比如,教材中有不少人物传记,他们往往是家庭条件差,通过后天努力取得伟大成就。教学内容结束后,我总要组织学生中展开大讨论,评价这个人为什么成功、有的时候甚至举身边的实例加以说明。有一次,一名学生因私事偷偷翻出墙头,被保卫处查到。在班务会上,我并没有对他加以斥责,也没有让他写检查报告。而是在作文课上讲了一则小故事,就是围绕着那名学生所犯的错误,却不当众指明,并要求同学们评论,大家踊跃发言,当事者自然心中有数,从未再犯。再比如在《荷塘月色》这一课中,教师们习惯于强调辞藻和意境,我却要求学生们回忆自己是否有夜晚在某一场景的特别感受,然后再请他们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感受,与己相比较而形成情感呼应。仔细剖析作者的精神状态,用心去品味作者的心灵感触,去体会作者的纯洁品质。每天清晨,我总要在黑板上抄一段励志诗文,并和学生们一起大声朗读,说明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样的千古佳句的,请同学们感同身受。年终,我不要学生们送什么贺卡、礼物,只要求他们每人写一首诗歌,没有题目限制、没有格式限制、没有长短限制,但是主题必须是积极向上的,催人奋进的。笔者一直教导学生:你可以“智差”,但绝不可以“德弱”,而且我相信,只要坚持这样的一点一滴,学生的精神境界、处世态度肯定会发生积极的转变。
当前,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剧,大学对人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弱,各职业学校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凭借着针对性、实用性的特长,职业学校完全可以与普通学校一较长短。语文教学在塑造学生性格、优化内在品德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在语文教学战线上千出一番作为。
第五篇:语文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三种能力
语文教学还应重视三种能力的培养
——读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有感
城关小学魏玉苗
魏书生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迹。教学二十多年,无论什么样的班级,经过他的点化,都能积极向上,成绩名列前茅。近日有幸读到魏先生的《教学工作漫谈》,他在书中详细记录了自己教学工作的点点滴滴,好的做法、感悟,以及深思、验证后得出的理论。读其书,如同见其人,有种促膝相谈的感觉,仿佛看见了其几十年如一日在校园、在课堂孜孜不倦、执着追求的身影,自己的很多困惑烦恼瞬间化为乌有。我感受最深的是魏先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的扎实的听、说读、写训练实践活动,尤其是贯穿听、说、读、写实践活动始终的,对学生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这三种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好了基础,为学习好任何一门课程或技术打好了基础,也为以后的工作打好了基础。
一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魏先生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安排了各种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春天他带学生到双台河边,看花、看草、看树、看水,回来后记写《春到双台河》;秋天,带学生到小河里去捉鱼,引导学生观察水的流态,水的色彩,体会摸鱼的感觉……回来后写《摸鱼》;还带着学生在教室里养花、去开荒种地,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记写观察日记;冬天到了,和学生一起打雪仗,打得热火朝天,写《打雪仗》…..这样把学生带入广阔的生活中去观察、体验,培养了学生观察的习惯,曾加了学生有目的观察自我、观察世界的实践机会。观察实践机会的增多与观察习惯的培养,自然增强了学生观察的能力。观察能力的增强,有提高了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提炼写作素材的能力。
二是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魏先生认为:记忆如同开露天煤矿,上面煤层的范围越大,潜在煤层露出来的越多。其实生物科学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科学估算每人平均具有140亿个脑细胞,而以人每天活24小时,86400秒计算,每年365天,则是31536000秒,一平均寿命70岁计算,一辈子才活220752万秒。假如美秒用一个脑细胞,才能用七分之一。所以学生的记忆力在于开发,在于提高。魏先生用记忆比赛,记忆体操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效果明显。每天坚持课前背诵,尤其是对名篇名诗一字不漏的背诵。还注意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如链式记忆法、五步记忆法、形象记忆法、夸张记忆法、朗诵记忆法、图标记忆法、活动记忆法、比较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这些细小做法,看起来麻烦琐碎,但意义重大,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这样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就变得轻松多了。
三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会使学生变得更聪明,想问题思路更开阔,办法更多,能激发学文化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战胜自我与改造世界的信心。魏先生特别重视培养学生想象力,在这方面他做了许多大胆尝试,为我们探索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
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习《故乡》时,他让学生讲,假设水生的儿子长大了,他回到故乡,故乡发生了哪些变化?学《桃花源记》让学生讲,若确有桃花源这一地方,在今天的这个时代,那里的人民又将如何?在这样的提示引导下学生谈的兴趣盎然。显然是进行了积极的思考,拓展性的思考,发展了四维空间。还有利用写童话,写科幻作文等方法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三力”具备就如同给学生插上了在知识旷野尽情飞翔飞翔的翅膀,让学习变得轻松快乐,所以语文教学必须把这三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听、说、读、写训练活动的始终。魏先生在这方面是我们的探路者,我们应沿其足迹执着前行,不断探索更好的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孜孜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