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钱算个什么东西杂文随笔
钱,算个什么东西?《新华字典》对“钱”字给出了六项释义:“货币:铜钱。金钱。银钱。钱票。钱币。钱财。钱庄。钱粮。费用:车钱。买书的钱。财物:有钱有势。圆形像钱的东西:榆钱。荷钱。中国市制重量单位,一两的十分之一。姓。”《汉语字典》对“钱”字给出了九项释义:“钱币。钱财;货币。费用;款子。形状像铜钱一样的东西。如榆叶叫榆钱,小荷叶叫荷钱,苔藓叫地钱、绿钱。指像铜钱一样的花纹。指连钱。马饰之一。纸钱。市制重量单位。十分等于一钱,十钱等于一两。姓。”我不想对“钱”字在《新华字典》和《汉语词典》中别的义项多说什么,就想单独地在“钱”字关于“钱财、货币”这项释义上说说我的看法:钱财,货币,它在生活中的表现完全就是花样百出的,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义利观,那还真是不行的。
钱,算个什么东西?有人认为:钱,就像育龄妇女每月都要使用的卫生巾一样,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必须用到它,用完之后就脏了,必须扔掉。目前,就我所知道的情况而言,我还没有听说有关于哪个个人,或者专业机构有专门收藏妇女已经使用过的脏了的,带着血腥味的令人恶心的卫生巾的相关报道,但是,爱好收集各式各样的钱币的人倒是大有人在。钱,它就是一个妖魔,它会附着在一些人的灵魂里面兴风作浪。
钱之对人而言,古人说得非常好:“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义利观决定着人对待获取钱财货币的态度、手段和意义。有的人为了钱财而不要自己的性命,会不择手段,为了捞取到自己心中向往已久的钱财而去出卖自己的道义、良知、亲情、友情、爱情等等,会采用坑、蒙、拐、骗、偷等各种恶劣的手段去获取钱财货币,等到他历尽梦幻之后,他还居然还能感悟出这样一句话来:“唉,我这辈子真是穷得很啊,我已经穷到除了有太多的钱之外,我是什么也没有了!”
俗语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之说。嗜钱如命的人,他(她)从出生时起就注定有一个悲剧一定在冥冥之中等着他。我想请问诸君:人之已死,钱财将焉在?曾经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叫《钞票》,其中有这么一句歌词:“钱呀,你是杀人不见血的刀!”其实,钱财货币,其本身当然没有罪,有罪的是人在获取钱财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不正当的态度、手段和意义而已。
钱,算个什么东西?我也有自己的看法:当一个人在合法的社会劳动中,将自身的血汗、智慧用于对人类与社会有益的物质财富创造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凝聚成结晶体,即合法、合理、合情的劳动成果或者是劳动报酬——钱财货币。此时此刻,钱财货币没有罪,人在获取钱财的过程中所拥有的态度、手段和意义让人显得光明磊落,人当然也不会有罪,正好印证这句俗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这么一个奇怪的魔咒怪圈:这个魔咒圈是以功、名、利、禄为四个基点,法力无边地笼罩在人们的头顶之上。那些抵挡不住诱惑的的人们在“功、名、利、禄”几个基点的体验中,就会产生对钱财货币占有欲望无限膨胀的状况,并在这个怪圈中被折磨得死去活来,活来死去。互联网上曾经流传过这样的话:“为钱生,为钱死,为钱辛苦一辈子;吃X亏,上X当,最后死在X身上。”我想请问诸君:这是何苦来着?所以,生活中就有了智者对普通人的规劝之语:“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义利观,那么,就会反过来影响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取向。
钱,算个什么东西?钱是一把双刃剑,用之得当者,所向披靡,永往直前,福寿安康永固;用之不当者,则会损人不利己,最终让自己走投无路,祸害灾难也会随之而来,朝不保夕,瞬息之间便烟消云散。所以,也有人感叹说:“一切荣华富贵,皆过眼云烟也。”
钱,算个什么东西?三岁的孩童也知道,那是能用来换取食物、衣物和玩物的特殊的“花纸纸”。成年人对钱所理解到的内涵和外延就更加深刻了!
钱,算个什么东西?我想奉劝大家一句: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钱;就像教育不是万能的,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的一样;别因把钱财看得太重而伤害自己或者伤及他人,一切都顺其自然就好了。
钱,算个什么东西?离开了人善意的参与,钱,它根本就不算个什么好东西!
第二篇:钱杂文随笔
说来凑巧,上一篇每日写作训练的灵感是前几天收集而来的,完成了今天的故事,而就在写作的过程中,眼前就发生了一个仿佛一样的剧情,在我斜前方的小姑娘在落座图书馆自习室座位的时候,口袋中的现金不慎掉了出来——应该说是人的本能还是人对钱的敏感,那种纸片和地面接触时发出的那种让人无法形容但是却历历在目的声音就在一瞬间吸引了我和另一个正在埋头做作业的中年人的目光。小女孩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现金掉了,也没有人上前去劝告她,只是一叠折好的钱兀自地落在地面上。
这个剧情就仿佛是刚才完成的故事一般,我打算记录完这个灵感之后去提醒那个姑娘,而在这个期间,我却想象了太多可能的剧情,但是我却意识到这些剧情多半和“不好”相关——有人拿走了她掉落的钱,有人等待着她并未察觉地离开自习室,有人无时无刻地关注着钱的存在,有人想要上前告诉她但是却又觉得自己太过多事,有人原本想要做一次好心人但是却觉得周围的人会如何看待自己……
还好这只是现金,如果真的出现了我刚才那段片段里面的剧情,是否人们真的能够经受住诱惑?原本刚才那个故事是有一个结尾的,无论好坏,但是最终我并没有写出来,而是把剧情截止在了一个足够让人们去想象自己想要故事走向的答案,有可能炸弹如期而至的在厕所爆炸,引来整个游乐园的恐慌和灾难;也有可能张警官终于通过监控的排查找到了拿走箱子的人阻止了毁灭的发生;也有可能灾难并未发生在游乐园,而是在某一个酒店或是在某一个公寓内——因为捡到箱子的人最终把它带离了现场,然后禁不住欲望还是打开了它。
故事的结局会有很多,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反馈内心期许的答案,所以我才说这是一场没有“庄家”的,每个人都可能是赌徒,是否能够坚守住诱惑的路人、是否敢人们的良知和贪婪的警察、以及那个制造了这场祸端的仿佛已经不在乎结果的犯罪者。
而这三个角色和此时此刻这个社会、网络上面的种种人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事实上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做出这样的——赌一把那个小姑娘会意识到自己丢钱了,所以自己不要去做那个“好人”;赌一把还有会有其他的“好人”会上前提醒一句,而自己不要去做那个多事的人;赌一把小女孩不会发现自己掉钱,然后也赌别人并没有发现那个自己已经觑视已久的钱;赌一把自己是那个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得到钱的人;赌一把其他人或许都不是“坏人”并不会拿走别人的钱……
第三篇:一点东西杂文随笔
昨天刷到一条小姐姐养蚕的微博,今天又是汶川地震十周年,我就想起了一些事。
08年的时候我也养过蚕,起因是因为当时的小商铺突然流行起了卖蚕——我不知道别的地方是不是这样,至少从我上小学的地方到放假住的婆婆家附近我都见过。五毛钱一个的小盒子,里面塞几片已经快干枯的的桑叶,还没孵化出来的蚕是一个一个黑色的小点——大概有十几只吧,被装在透明的密封口袋里。
那个时候我还天天和我哥一起野,我哥比我大一岁。翻墙穿铁路,下河沟摸螃蟹,滚地上扇卡打弹珠,那个年纪男生喜欢玩的我通通玩了个遍,女生喜欢玩的反倒完全没有概念。
我们买过两次,但都没有养成功。我另一个当时上初中的哥哥知道我们在养蚕,某一天就端回来一个鞋盒给我们,里面有十几只应该是刚孵出来的蚕,我记得它们还是黑色的,就比小黑点大那么一点点,但还是有一些蚕的形态,后来养养才慢慢变成白色的蚕。我不知道我的形容是否准确,如果有什么问题那就是我的记忆因为时间太久远而有些模糊。
我不了解这些小玩意儿,更何况我怕昆虫软体类的动物怕得要死,要不是我哥跟我一道,我有再大的好奇心我也不会用我的零花钱去买两盒子虫玩。
我们接手了那一盒蚕宝宝,我哥会把成长过程中不幸死掉的蚕用手挑出来,而我只敢把桑叶放进鞋盒子里,然后目不转睛地盯着它们啃食桑叶。生长期的蚕消耗桑叶的速度极快,我们不得不为它们的口粮绞尽脑汁,而方圆几里,我只见过我大姨家门前的田埂上长着一棵桑树,我更早之前还吃过树上结的桑果。
当时大姨家还过着典型的农耕生活,家里养猪、种田、栽果树,连房子都是土夯的平房,还带着高高的门槛。果树结果的时候她会叫大家去吃水果——一筐枇杷,一筐桃子,剩下的堆在载货三轮上骑去市场卖。
我们养蚕的时候应该是农田里正忙的时候,家里的大人连着几天都去大姨家帮忙插秧,我们便让大人回来的时候顺带桑叶回来。每个去帮忙的大人都轮流给我们带过桑叶回来,都是十几片摘好的新鲜的叶子,就我妈最奇特了,她大概是懒得一片一片摘,直接掰了一段树枝下来。我还记得她把那节树枝插在背篓里,长长的枝丫冒出来,绿色的叶子迎风招展的。我站在门里看着她背着背篓往回走,夕阳在她身后落下,像一副油画。
后来就地震了,我还惦记着养在我哥床底下的蚕,它们还没长多大,我还没见过它吐丝结茧的样子,但那个时候谁还管它,人能从摇晃的房子里跑出来不受伤就是万幸了。我们一大家人和其他人一样搭起政府发放的救灾帐篷,在空旷的地带住了下来,等后来余震没有那么频繁,也没有那么强烈,我们才敢回家拿点必需品。
我跟我哥回去过一次,进到屋里直奔那个床底下的鞋盒,我以为这么久没喂它们桑叶它们应该饿死地差不多了,谁知道一打开它们还是固执地活着,只是地震前放的几片桑叶已经被啃地干干净净,只剩下叶脉还剩着已经干枯变黑了。
我们把鞋盒从家里拿出来,拿到我们新的暂居地,但我们实在没有精力再去养它们了,之前的叶子已经吃完了,大姨家离得还挺远,大人们也不许我们乱跑。我跟我哥再三考虑,把它们留在了河边的一棵大柳树上,任其自生自灭。我听人说蚕也可以吃其他的树叶,河边各种树啊、草啊,希望它能找到新的喜欢吃的东西。
后来我就渐渐忘了这件事,毕竟那段在外居住的日子在小孩子眼里还是很有意思的,像一大群人陪你露营,每天都有新鲜的事情发生。再后来灾情解除我们回归原来的生活,这个养蚕故事用个恶俗的比喻来说就像一颗小石子,在时间的洪流里拼命也翻不出什么浪花。
直到昨天看见那条养蚕的微博才想起我也有过这么一段经历,不过看着小姐姐的蚕结了茧,想起我半路夭折的蚕,还是有些遗憾。不过再遗憾我也不会去养了,毕竟十年过去了,我怕昆虫软体类动物的毛病还是一点长进都没有。
第四篇:鸡汤是什么东西杂文随笔
当我们看网络小说时,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故事,都是主人公在经历多次的失败,心灰意冷,走头无路的情况下,偶热得到哪位上古大能的传承,然后一路开挂,得到所有自己想要的东西,登上人生巅峰。
1现在的心灵鸡汤,也是这样,最初的鸡汤文作者,是个叫杰克·坎菲尔德的美国人。他是哈佛60年代的大学生,主修中国历史,毕业后在加州一所中学当老师。
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大家都知道,一直是天之骄子。但这位杰克先生,由于选了冷门专业,直到四十多岁还穷得叮当响。欠债十四万美元,饭都吃不饱,他终于觉得日子要山穷水尽了。在45岁生日这天,他在一张纸上,画了一万美元钞票,然后挂在墙上,紧紧盯着。
奇迹居然发生了!他从此找到了方向,开始做励志书作家,自己形容那是“上帝伸出手来,拍了一下我的肩膀!
他的书包括100个小故事,全都是励志主题,目的就是给人打鸡血。他想到鸡汤能治百病,就给书取名《心灵鸡汤》,从此成为这种“鸡汤”的鼻祖。
后来,经过无数次被拒,他的书终于出版,红透半边天。直到现在,杰克写了几十本“心灵鸡汤”,平均每本售出一百多万册,一万美元已经不是梦想,他的励志成为最佳典范。
2这是一个纯正的鸡汤。
自媒体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是作者,不知道是不是现在鸡汤需求量太大,随便一句话,一个故事都可以成为励志的典范,成为振奋人心的故事。
在这个纯正鸡汤故事里,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励志其实有一个分水岭!
杰克如果只励志,不行动,那么终其一生都得忍受贫穷饥饿。可是他坚定励志,并且实际行动,才最终能够和命运抗衡。重要的不是鸡汤,是执行力,如果只是励志,而不去行动,那也只是鸡汤而已。
鸡汤文并不可怕,记得有人说过,在他奋斗的时候,那段时间天看鸡汤,看完后浑身充满力量,继续奋斗,过一段子感觉没力量了,再买些励志书看,据说市面上的励志书都看了个遍,终于小有成就,有时想想鸡汤还是有点好处的。只不过不能当作常态,否则可能消化不良了。
其实我也会看鸡汤,看的也挺多的,不知道是不是被感染力,经常会发给朋友一些鸡汤,直到最近,有一位朋友直接反对了我的观点,我不知道以前的朋友是怎么认为的,不过这次我觉得自己真的应该审视了自己的,是不是鸡汤看的多了,自己也有了鸡汤的心,经过这次我觉得自己真的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
所谓三省吾身,也就是对自身原则的反省。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每一次的坚持和选择中发现和修正自己的原则,最终形成的就是“人品”了。
3有人对鱼说
来吧
来岸上吧
辞掉你水中的工作
在旅游中升华自我告别那水中的污浊
让天空净化你的魂魄
鱼对人说
如果我信了你的心灵鸡汤
今晚我就会变成鱼汤
现实就是这样!!看的我想我想打人了
鸡汤并不可怕,人生是一场与他人无关的自我修行,做好自己就好,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阅读写作,听音乐看电影,健身,旅行,户外运动,交高人,乃人生幸事。爱好广泛,什么都会一点(略懂,,)尤其喜欢户外运动,爬山、跑步、徒步样样在行。喜欢旅行,到外边走走停停,不过是一个没钱的游党,没钱穷开心么。
第五篇:重要的东西杂文随笔
呼——呼——呼——,起风了。
“你要去远方吗?”风对树说。
“不,”树摇摇头,“我爱脚下的土地”
“你呢,要去远方吗?”风对叶说。
“要去、要去!”叶跳动着,迫不及待。
“你不爱我了吗?”树紧紧抓住欲飞的叶慌张道。
“你爱脚下的土地,我渴望远方的风景。”
“我会长得很高很高的。”树说着努力的挺直了身子。
“我渴望见到更远处的风景。”
“离开我你会死的!”
“我终会融进土里……”
“风是骗子!你或许都飞不出我的影子!”
“或许我可以飞到云彩上。”
“你……你……走吧……”树逆着风弯下了腰。
“你不想去远方吗?”风又对树说。
“你别想哄骗我!”树摇猛烈晃着怒道。
“我可以变成龙卷风带你一起走。”
“不,我爱脚下的土地……”
“唉,那叶呢?”风叹息道。
“没有叶我会死……”
“那和我们一起去探险吧。”风再次发出邀约。
“不,我爱脚下的土地,这里有我的根,这里有亡叶的思念……这里是我们的家……”
“那好吧,我们走了,我会再来看你的。”风挥挥手带走了叶。
“再见,我会回来的。”叶说着飞向了空中。
“我等你。”树站直身子看向了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