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泥土的形状优秀美文
有人送我一个土彩罐,唐代的,朱砂底色,罐身绘牡丹等花,很是艳丽。我把它放在案几上。
一日上午,我在书房,一股风从窗子进来,土彩罐里竟有响声,“呜呜呜”,像吹口哨。
风过罐口会有响动,土彩罐发出的声音幽细有致,我就盯着它看。词典里有一个词叫“御风”,这词虽好,但有些霸气,我还是喜欢陕西的一个县名——扶风。这日我又读到《西京杂记》上的一段话,还是说到风,我就把它抄写了下来:
乐游苑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风在其间常萧萧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为怀风。
《西京杂记》的话刚写完,土彩罐就响,土彩罐应该也叫“怀风”。土彩罐是谁家曾经用过,又埋在了谁的墓里,这些我都不知道。它贯穿了阳间和阴间,肯定有着许多故事。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是自己在哭,死亡的时候又是别人在哭。这些事土彩罐一定知道。
但是,每个人都是在父母的爱里出生,一生又都是在爱的纠缠中度过,这些事土彩罐也一定知道。土彩罐從谁的家里、墓里来到我这里?它是来采集我的故事的吗?
土彩罐还在“呜呜呜”地响,像吹口哨。我走过去关了窗子,从窗子看出去,外边下着雨,街上有无数的人,我看见无数的人在雨中走着走着就“化”了。
人是从泥土里来的,终究又会变为泥土。
御风也罢,扶风也罢,怀风也罢,只有这风,是泥土捏的东西的灵魂。
第二篇:泥土的芬芳美文
自小在农村长大,听到长辈们从口中嚼出的许多鲜活、质朴、精彩的民谚俗语,像一串串紫晶晶、亮闪闪的桑葚,抑或萄萄,脍炙人口。现在回想起来,这些民谚俗语,是他们或祖辈们从生活中提炼而生的,蕴含着朴素的哲理,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给人以有益的启迪。现撷取几则,欣赏于下,以飧读者。
“楝树开花你不做,蓼子开花把脚跺”
楝树开花,正是春耕播种的时候,蓼子开花,已是金谷飘香的秋天。这句话原是说农民种田要趁农时,赶紧播种,不要好吃懒做,游手好闲,一旦误了季节,到头来即便懊悔不迭,一蹦三尺高,把脚跺肿了,也是枉然。小时候,常听大人们对我们说这句话,寻陧尚小,不明事理。今天想来,这正是长辈们的良苦用心。他们是在教育我们,一个要想将来立住脚,做个有用之人,就得自小珍惜光阴,学会勤劳、勤奋,这样方能受用一生。
“囤里有粮,心中不慌”
农民种田,有时自己虽然尺了力,但要是遇上水灾、旱灾或虫灾,就会减收,甚至绝收,一年的辛苦就化为泡影。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农业也还是离不开“靠天收”。所以,遇上好年成,粮食丰收,仓盈囤满了,农民脸上才能挂满喜悦,心里也才会踏实。可见,粮食在农民心中的神圣地位,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粮食都是至关重要的,有了粮食,就有了生活和发展的保障。其实,对这句话,还可以做这样的延伸理解:一个人只要有真本领,或掌握一门技艺,无论何种情况下,都不会惊慌失措,不愁没有一碗饭吃。
“再好的月亮也晒不了谷子”
在乡下,长辈们喜欢对孩子们评头论足,说这家的小孩如何,那家的小孩怎样。要是提到一个孩子,直把头摇,说那孩子是“再好的月亮也晒不了谷子”,等于是说那个孩子,徒有其表,既无品,又无才,“固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绣花枕头一个,摆设而已,没什么作用。与这句话相对应的另外一句是:“再深的水也淹不死鱼。”这句话意境与上句截然相反,细细品味,当会有所启发和领悟。
“麻雀别跟燕子飞”
我有一位乡下亲戚,其孩子在城里念书,谁知那孩子不好好学习,却搭上一帮城里的小混混,成天出入游戏室,咖啡厅,花着父母的血汗钱。其母亲知道后,流着泪对他说:“你这不孝子,也不知我们是什么人家,我们供钱是给你念书的,不是让你打水漂的,你‘麻雀别跟燕子飞’,那城里的孩子鬼混,家里能养得起,可我们是做田的,牙缝里刮下的钱,能经得起你这么瞎折腾?”一席话,说得那孩子幡然悔悟,专心读书,最终考取了学校,毕业后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人狂栽跟头,狗狂挨砖头”
长辈们说这句话,意在叫人要诚实稳重,不管你有了多么了不起的成就,都要谦虚待人,不能摆谱扎势。譬如你发了一点财什么的,出人头地了,立马就狗眼看人低,张狂啸傲起来,总有一天,阴沟里也会翻船。回过头来看一下,今天社会里,确有一些人,经如有的人兜里有钱了,就学起螃蟹来,横着走路,说话拿腔作调,待人颐指气。不过,这样的人,时间不长,定会跌个倒栽葱。
第三篇:会说话的泥土美文
儿子失败了,带着沮丧从那个城市回来。母亲是个哑巴,从菜园里回来,见了儿子就明白了一切,用手比划着,又觉得比划不清。于是,将准备放下的锄头又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递给儿子。
这一夜,儿子没睡。月光照在方桌上,方桌上放着那块泥土。儿子望着泥土出神。后来,他仿佛感觉到泥土在跟他说话。是啊,没什么大不了的,就算输光了一切,家乡的泥土输不掉。就算不被任何城市收留,这块泥土会接纳他。就算失败如影相随,只要是块泥土,播下种子总有发芽的机会。
儿子看着泥土对着月光想了一夜。
带上那把泥土重新上路。儿子的心如泥土般踏实,性格如泥土般坚韧,待人如泥土般诚恳,为人如泥土般坦荡。
十年的挣扎、打拼,儿子成功了。一身光亮地从城里回来,双眼望天,意气洋洋。母亲从菜园回来,比十年前苍老了许多。儿子接过母亲的锄头,怨责母亲:您老这是何苦?这锄头您今后再也用不上了。说完就要把锄头扔掉。母亲比比划划,感觉到比划不清时,又把锄头重新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送给儿子。
一如十年前的那个夜晚,月光照亮了儿子屋里的小方桌和方桌上这块新的泥土。眼前的情景让儿子想了又想,又和泥土对了一夜的话。泥土永远处在低处,所以不会从高处落下来,跌得很痛。月光下,只有泥土黑漆漆一片,它不以光亮示人,它的光芒永在内心,才有质朴浑厚的力量。泥土不会因为身处山峰而自傲,也不会因为身处低谷而自卑。每一块泥土都很自然、平静、从容,所以才如此博大。
第二天,儿子走了。带着深深的羞愧。
从此,儿子处世如泥土般低调,性情如泥土般内敛,为人如泥土般虚心,对待成败得失亦如泥土般自然、平静和从容。
几年之后,与儿子同时发迹的伙伴,三三两两地从很高的位置掉了下去,跌得很痛。只有儿子一步一步走得很稳。
“发迹之后,我扔掉了那把土。不过,好在失败之前,母亲又送给了我这把土。”眼前的朋友认真地对我说:“如果再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
第四篇:每个人都是一块小小的泥土美文
“没有人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着整个陆地……”英国诗人约翰·多思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每个人都是一块小小的泥土,但大地没有把一块又一块小小的泥土隔开,而是把它们连在一起,一小块一小块地连在一起,不断地连接下去,便连成了一片陆地,连成了一个圆满的地球。
每个人都是一块小小的泥土,每个人都在属于自己的那块小小的泥土上休息、劳作、生老病死,但生活没有把我们隔开,而是把我们的命运连在一起,把我们的喜怒哀乐连在一起。当别人快乐时,我们要懂得快乐着别人的快乐;当别人忧伤时,我们要懂得忧伤着别人的忧伤。
每个人都是一块小小的泥土,一块小小的泥土荒芜了,也是整个地球的荒芜;一块小小的泥土丰收了,也是整个地球的丰收。
每个人都是一块小小的泥土,耕耘好属于自己的那块小小的泥土,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整个世界负责。
第五篇:与泥土的亲密接触美文摘抄
许是因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缘故,我对泥土总怀有一份亲切的感情。
住在乡下的20年里,双脚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土地。周围是泥土的世界,水田、旱地、圩岸、龙沟、田塍、河滩……家也是泥土的世界,泥夯的板墙、泥砌的土灶、泥垒的土台、泥土制成的坛坛罐罐……就连居住的房子,也是砖瓦结构的泥墙矮屋。
记忆里,和泥土总有那么多的亲热。
开犁了,我把牛牵到田头交给负责犁田的大叔。一会儿,我便看到泥土被犁头一浪一浪翻开。翻开的泥土,像一页页翻动的书页,在阳光下跳跃着令人心颤的光泽。此时,牛“哞”一声,人语一句,给平原水乡平添了生动和活力。耕作时,牛,是弓着背的;犁,也是弓着前进的;而扶犁的大叔,身子也是弓着的。我明白,庄稼人只有当他们的双脚踩在泥土上时才会弯下他们的腰,只有接触泥土,亲近泥土,他们的心才会踏实。
仲夏,谷场上的凉棚下,不时传来“啪、啪”的响声。邻居婶子跨坐在宽厚的坯凳上正在掼坯(制作土坯)。她穿着蓝印土布的身子也是弓着的。在她身边堆放着一堆刚踏好的烂泥,只见她用泥弓在烂泥堆上扣下一块泥巴,在坯凳上笃几下,然后对准坯匣子“啪”的一声甩下去,那泥巴不偏不倚正好塞满匣子。接着,她又用一把小泥弓将上面的多余部分扣下来,再用推棒来回推平,拆下坯匣,就那么三下五除二,一块方方正正的泥坯就做成了。用泥巴捏各种各样的人或物,是一种纯然的乐趣,孩子们自然会常来凑热闹。泥土在手中不断变幻,刚才还是一只歪歪扭扭的小泥碗,一眨眼,就成了一头憨态可掬的小猪……玩到高兴时,索性脱了鞋,卷起裤管,站在粘粘的烂泥堆上,任双脚慢慢往下陷,淹没脚板,淹没小腿,淹没膝盖……这时,泥土的温润,泥土的芳香,便一齐向周身漫延开来。
父辈告诉我,人的衣食住行,哪一样也离不开泥土,泥土才是我们的命根子。在那落后的农耕时代,我们的祖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土里刨食,为的就是生存和繁衍。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他们辛勤的汗水连同丰收的希望全都糅进了脚下的土地。
如今,长期住在钢筋水泥堆积物中,每当感到狂躁不安抑或忧郁难解时,我就会去乡下走走,在泥地上坐坐;或干脆脱去鞋袜,赤足走在泥地上,在泥土和野草的一阵阵摩挲间,人,似乎无端地就舒坦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