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九义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第2小节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备课伊始,我们首先研读教材和教参,明确本节课在这个单元中的地位和意义,以及这个单元在整个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学习中的地位和意义。
在上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在本单元的前几节课学生又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而本节课是小学阶段探究图形面积的第一节课。学好本节课的内容,能为以后探究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本节课内容的计算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我们的教学思路是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这些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注重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扬长避短:有些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但有些内容,不如使用常规教具和学具的,就让学生真实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操作经验,更有利于他们认识表象的形成。以上这些都成为我们进行最初预设的基础。
二、磨课历程:
本节课我们大体经过三轮的备课、试教和修改。在此过程中,让我们感触最深的是专家们所强调的两个“充分”:一是要充分运用教材资源,二是要充分领会教材意图。
(一)、导入部分
在这一部分,我们原来设计了一个情境:“两个操场,要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你怎么想?”我们的意图是:让学生复习比较面积大小的一般方法:重叠法,用单位面积测量后再比较的方法……,体会出此处用这些方法都不方便,不现实,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如何利用面积公式,直接求出这2个操场的面积?
听过我们的预设后,专家老师提示我们两点:
一是没有立足于教材的前后联系,完全抛开了前面所学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以及图形的面积大小就是看这个图形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这些与本课相关的知识。
二是教材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单元主题图并不仅仅是一块“单元敲门砖”,不能只在单元起始时使用一下就扔掉。为何不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又另外寻找导入的载体呢?新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常态教学的研究,要注重节约教育成本,解放教师。
所以,我们最终选择直接使用单元主题图引入。因为这幅教室场景图是学生十分熟悉而亲切的,并且图中提供了关于面积的丰富的学习信息,可充分加以利用。
我们设计教师从图中选取墙上的一幅长方形的画作为导入的载体,让学生估一估这幅画的面积,然后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以帮助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如何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来进行测量,以及图形的面积大小就看其中包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这样在与学生相关联的背景下呈现有关的学习内容,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感觉比较自然流畅。
(二)、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原来的设计思路是:实验操作→猜想→验证。
⑴.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来测量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
⑵.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来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⑶.再通过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不同大小的长方形,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验证猜想,得出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2、出现的问题:
专家指出:一般我们都是根据多次操作、实验获取结果,再观察、发现其中规律性的地方,才能依此做出猜想。像例2的第1小题这样,只根据一组数据就要求做出相关的猜想,这是不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和研究规范的。这样,不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同时,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两个问题:
⑴.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无法得到长和宽的数据。
由于第1次操作时直接给出了长和宽的数据,学生在此只是量出了面积,而对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三者之间的关系感受还不够,因此到摆不同的长方形时,部分学生对于通过操作得出长、宽的数据有些困难。
⑵.猜想过程中结论过早出现,导致部分学生直接套用猜想填数据,出现“伪验证”。
我们发现部分学生未按要求摆不同大小的长方形,而是直接套用猜想,填写长、宽的数据,未能达到验证的真实效果。
有鉴于此,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对此环节进行了重新设计。
3、修改后的设计:
此处分成4个层次:
⑴.出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铺摆,然后通过铺摆结果能看出长方形的面积以及长和宽。
这次的铺摆,着眼点在于通过操作找到铺摆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铺摆面积单位的个数得到长和宽的数据,通过这样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操作的基本方法,为后面的活动扫清障碍。
同时帮学生感悟所摆面积单位的个数与长和宽的关系,便于学生接下去理解、推导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⑵.学生拼长方形,运用刚才掌握的方法得到长方形面积以及它的长和宽。由于学生拼的长方形各不相同,这里就可以得到多组数据,为观察、归纳提供了素材。
⑶.观察、比较这些数据,发现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⑷.验证:出示一个长方形,直接告诉它的长和宽,让学生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了第3次的铺摆,再一次验证,以最终确定结
第二篇:《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小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已经具备了观察、比较的意识,并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了面积及面积单位,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小组协作法、观察法和发现法三种方法。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流程设计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下午学校安排咱们班的同学给教学楼前的两块草坪浇水,(课件出示两块草坪)老师准备分成男女两组,请你们自己选择。教师鼓励男生承担较大块的草坪,究竟哪块草坪大呢?(男女生争执不休)怎样比较草坪的大小呢?从而得出要比较草坪的面积。(适时提问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进一步引导如何比较面积大小?你有哪些方法?(重叠、数面积单位)对于面积较大的草坪这两种方法又太麻烦。从而引出本课主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通过真实情景的创设,自然地引出了本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主题的思考,引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为学习新知丰富了情趣,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二)观察发现,猜一猜
课件出示四幅图片(背后画有一平方厘米的小方格),大小关系为①长相同,宽不同;②宽相同,长不同;③长宽都不同。请学生根据小方格的提示回答三副图的面积,并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得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求证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数量关系。
观察课件上的三幅图片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教师板书:
长(厘米) 宽(厘米) 小方格个数 面积(平方厘米)
8 54040
8 64848
7 64242
10 33030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排的`个数(长所包含的个数)×排数(宽所包含的个数)=总个数(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三)自主探究,验一验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已知长、宽的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教师择机板书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并介绍字母公式S=a×b
【在验证归纳过程中,做到了学生人人参与教学,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验证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四)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把一个长8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6分米、宽6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有了明确认识以后,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前提出的选草坪的问题。安排相应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采用闯关游戏的方式进行,最后出示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拓展题目作为作业,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期待下一课的到来。
在这节课上,我主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实验—发现—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测量、猜测、验证、想像等过程,在合作探究中归纳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学具操作和课件演示,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积累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从而形成丰富的数学体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第97—98页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例1。在此之前,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
在学习和研究这一内容后,让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2、学习目标:
⑴、认知目标:
①、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⑵、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3、学习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二、说教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学生分小组活动:用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和有意义的材料,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
1、沟通知识,建立联系(摆一摆)
①学生估计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面积大约有多大?
②学生把准备好的学具(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拿出来摆各种长、宽数据不等的长方形,想一想:自己摆出来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2、自主探索,领悟方法(猜一猜)
①教师准备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选择一种进行探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学生先讨论、交流想法,再在练习本上求长方形的面积
③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
④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教师相机指导)
通过拼、量,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关系,并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利用迁移,探究知识(验一验)
①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学生交流、验证计算公式的产生过程是否正确?
③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
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①请你帮老师配玻璃:老师办公桌上的一块玻璃面积是24平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碎了,我想配一块和桌面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忙算一算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②学校有一块边长16米的正方形园地,中间有一个边长4米的正方形花坛,周围是草坪。请你算一算草坪的面积。
在本节课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让学生操作,观察讨论,猜想验证;在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创设情境、提供帮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积极组织活动,变被动的教为让学生主动的学,那么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我们的学生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3
一、说教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77~79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教材首先安排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长方形并填写表格,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填写表格。通过测量和观察,最后通过交流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材接着安排学生依据正方形的特征,运用知识迁移直接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
二、说目标:
1、认知目标:
①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2、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3、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教学重点:掌握公式,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关键:借助学具操作,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用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道理,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说学生
《数学课标》指出:学生学习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我班的学生对数学有较浓的兴趣,思维较活跃,好动,想像丰富,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动手能力较强。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我主要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索、交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以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1、复习
(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面积单位?这些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出1cm2、1dm2、1m2的面积规定)
(2)(课件显示)下图是由边长1cm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它的面积是多少?
2、引入
(1)(课件出示教室黑板图)
教师:要想知道黑板的面积,你有什么办法?用面积单位去量。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面积用面积单位去量是既不方便又不实际,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计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方法
1、操作一
(1)谈话: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次研究活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边长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四人小组合作,用3个、6个、28个小正方形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然后一起看一看摆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最后由组长填写在表格里。
1cm2正方形个数
师问:你们摆成的长方形是什么样的?组长汇报,课件展示部分情况。
师问:表格中长方形面积的平方厘米数与所用的小正方形个数有什么关系?(用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
2、操作二
出示例2的三幅图。
3、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让学生观察例2中的表格。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呢?小组内讨论一下。
指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就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1、谈话:下面我们就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
出示例3情景图:求面积。
(1)谈话: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幅情境图,电视荧屏是什么形?(长方形)你们会计算电视荧屏的面积吗?让学生独立完成。56×42=2352(cm2)。
(2)这儿有一块遮电视机的方巾,它又是什么形呢?(正方形)那么,大家想一想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小组内讨论一下,指名回答。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遮电视机的方巾的面积又怎么计算呢?让学生独立完成。9×9=81(dm2)
2、师问:根据我们刚才的学习,小熊遇到的困难你们可以帮助它解决了吗?我们只要知道长方形的什么就可以算出水池的面积了?课件出示水池的长和宽,同学们帮助小熊计算一下水池的面积吧。8×5=40(m2)
四、巩固练习。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4cm6m
六、说板书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围绕这节课的两个重点内容,在揭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时直接板书公式,让学生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起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第40—42页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
2、学习目标:
⑴、知识技能:
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
①、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并尝试克服困难
3、学习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5、突破重难点的策略: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疑难引入,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二、说教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所学知识用来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数学资源。加之学生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了用方格来度量一个图形面积的经验,所以在这节课设计时我换掉了例1,用问题直接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关注,通过摆一摆,猜一猜抽象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利用例2来验证公式。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三、说学法
学生分小组活动:用小正方形去拼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个方格,宽是多少方格,面积是多少个方格。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并用摆和计算两种方法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把一个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4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边长4厘米的,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
1、沟通知识,建立联系(摆一摆 )
①、学生估计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面积大约有多大?
②、大屏展示疑难: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学生把准备好的学具(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拿出来摆,看用几个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能摆出来。想一想:自己摆出来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2、师生交流,提炼方法:(猜 一猜)
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你能大胆猜一猜吗?
通过拼摆,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关系,讨论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自主探索,验证方法(验 一验)
①教师准备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选择一种进行探究。
一种:一个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8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学生先讨论、交流想法,再在练习本上求长方形的面积
③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再相乘……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同一个图形的面积都相同。)
4、利用迁移,探究知识(验一验)
①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把一个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渐变成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学生交流、再一次验证计算公式的产生过程是否正确?
③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5、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用一用)
①口答。这些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②、电视机荧屏长56厘米,宽42厘米。多少荧屏的面积是多少?
③、一个正方形方巾的边长是9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④、下面是一套房子的平面图,你能算出喜欢的房间的面积吗?
6、总结回顾,加深印象。
在本节课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让学生操作,观察讨论,猜想验证;在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创设情境、提供帮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积极组织活动,变被动的教为让学生主动的学,那么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我们的学生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九义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第2小节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备课伊始,我们首先研读教材和教参,明确本节课在这个单元中的地位和意义,以及这个单元在整个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学习中的地位和意义。
在上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在本单元的前几节课学生又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而本节课是小学阶段探究图形面积的第一节课。学好本节课的内容,能为以后探究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本节课内容的计算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我们的教学思路是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这些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注重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扬长避短:有些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但有些内容,不如使用常规教具和学具的,就让学生真实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操作经验,更有利于他们认识表象的形成。以上这些都成为我们进行最初预设的基础。
二、磨课历程:
本节课我们大体经过三轮的备课、试教和修改。在此过程中,让我们感触最深的是专家们所强调的两个“充分”:一是要充分运用教材资源,二是要充分领会教材意图。
(一)、导入部分
在这一部分,我们原来设计了一个情境:“两个操场,要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你怎么想?”我们的意图是:让学生复习比较面积大小的一般方法:重叠法,用单位面积测量后再比较的方法……,体会出此处用这些方法都不方便,不现实,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如何利用面积公式,直接求出这2个操场的面积?
听过我们的预设后,专家老师提示我们两点:
一是没有立足于教材的前后联系,完全抛开了前面所学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以及图形的面积大小就是看这个图形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这些与本课相关的知识。
二是教材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单元主题图并不仅仅是一块“单元敲门砖”,不能只在单元起始时使用一下就扔掉。为何不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又另外寻找导入的载体呢?新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常态教学的研究,要注重节约教育成本,解放教师。
所以,我们最终选择直接使用单元主题图引入。因为这幅教室场景图是学生十分熟悉而亲切的,并且图中提供了关于面积的丰富的学习信息,可充分加以利用。
我们设计教师从图中选取墙上的一幅长方形的画作为导入的载体,让学生估一估这幅画的面积,然后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以帮助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如何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来进行测量,以及图形的面积大小就看其中包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这样在与学生相关联的背景下呈现有关的学习内容,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感觉比较自然流畅。
(二)、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原来的设计思路是:实验操作→猜想→验证。
⑴.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来测量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
⑵.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来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⑶.再通过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不同大小的长方形,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验证猜想,得出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2、出现的问题:
专家指出:一般我们都是根据多次操作、实验获取结果,再观察、发现其中规律性的地方,才能依此做出猜想。像例2的第1小题这样,只根据一组数据就要求做出相关的猜想,这是不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和研究规范的。这样,不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同时,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两个问题:
⑴.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无法得到长和宽的数据。
由于第1次操作时直接给出了长和宽的数据,学生在此只是量出了面积,而对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三者之间的关系感受还不够,因此到摆不同的长方形时,部分学生对于通过操作得出长、宽的数据有些困难。
⑵.猜想过程中结论过早出现,导致部分学生直接套用猜想填数据,出现“伪验证”。
我们发现部分学生未按要求摆不同大小的长方形,而是直接套用猜想,填写长、宽的数据,未能达到验证的真实效果。
有鉴于此,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对此环节进行了重新设计。
3、修改后的设计:
此处分成4个层次:
⑴.出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铺摆,然后通过铺摆结果能看出长方形的面积以及长和宽。
这次的铺摆,着眼点在于通过操作找到铺摆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铺摆面积单位的个数得到长和宽的数据,通过这样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操作的基本方法,为后面的活动扫清障碍。
同时帮学生感悟所摆面积单位的个数与长和宽的关系,便于学生接下去理解、推导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⑵.学生拼长方形,运用刚才掌握的方法得到长方形面积以及它的长和宽。由于学生拼的长方形各不相同,这里就可以得到多组数据,为观察、归纳提供了素材。
⑶.观察、比较这些数据,发现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⑷.验证:出示一个长方形,直接告诉它的长和宽,让学生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了第3次的铺摆,再一次验证,以最终确定结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是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模式的背景
(一)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剖析
回想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尽管已经融入了新课程的理念,可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带着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子:课堂上淡化情境的创设;教师讲的多,学生探究的少;关注更多的还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忽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知识建构环节时间分配少,套用公式的巩固练习时间多,课堂小结流于形式等。
(二)对学生现状的分析
学生对于数学概念这类知识的学习习惯于死记硬背,只知道其然却不知道其所以然,因此出现了只会套用,而不会灵活应用的弊病。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的数学概念就会零散,自然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基于上述原因,我以新课标为依据,以我县开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为契机,结合我校的数学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和自己数学教学的实际,确定了:铺垫引入、温故知新——情境激趣、引发思考 ——自主探究、建立模型——巩固应用、反馈调节——自我梳理、总结提升”的主体发展式五环节教学模式。
所谓主体发展是指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二、模式的论证
我从五个环节对我的教学模式进行论证.
环节(一)铺垫引入、温故知新
小学数学新知识的学习,大多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利用知识的迁移获得的。复习旧知,可以为学习新知打下扎实的基础,会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此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抓住新知与旧知的联系点,可以通过填空、口算、笔算、解决问题等形式对旧知识进行回顾,做到温故而知新。
环节(二)情境激趣、引发思考
一个源于生活实际的、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会使他们非常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力量。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情境的创设,可以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可以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可以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也可以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等。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思考。
环节(三)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 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适时引导、点拨,提升学生的发现,建立正确的模型。学生可通过质疑、猜测、尝试、验证、操作、交流等形式进行探究,可以是自主探索,也可以是合作交流;可以是直观演示,也可以是动手操作;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也可以是对结论的验证。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建立表象、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而明理。
环节(四)巩固应用、反馈调节
课堂练习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反馈的`主要途径。
练习设计应与教材习题紧密结合,要做到“课本习题为主,课外习题为辅”。习题设计要注意形式新颖,循序渐进,从生活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同时, 课堂练习要与学生反馈相结合,做到及时反馈,适时“调节”。
环节(五)自我梳理、总结提升
有效的课堂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突出重难点,提升学生的思维。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进行自我梳理,“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难?”“你今天表现如何?”是我们常用的总结语。教师可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从知识、方法、思想、情感态度等方面再进行总结提升。
三、模式的论证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的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学习过程中,锻炼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合作意识、应用意识,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教学设计:
【环节一】铺垫引入、温故知新
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复习常用的面积单位,接着让学生为网球场、橡皮、课桌面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让学生结合实物正确区分面积单位,进一步巩固了用面积单位来计量面积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此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环节二】情境激趣、引发思考
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图画、估计面积、动手摆面积单位来测量面积,让学生初步感知每行、几行与长和宽的关系。接着出示我们学校的操场图,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摆面积单位比较麻烦,应寻求计算的方法,从而明确学习本课知识的目的。然后让学生猜想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最后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宽到底什么有关系呢?引发学生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
(此环节大约需要8分钟)
【环节三】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这个环节我将分为4步来实施:
1、动手验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并记录相关数据。
2、交流归纳。观察表格得出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深入明理。为什么长乘宽就能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呢?学生思考交流后,教师结合课件进行演示后小结,让学生既掌握公式,同时明白其算理。
4、知识迁移。引导学生明确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此环节大约需要15分钟)
(四)巩固应用、反馈调节
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学以致用,同时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基础练习:包括填一填、选一选,计算花坛的面积和周长。
变式练习:求正方形的面积
综合练习:求剩下图形的面积
拓展练习:巧算面积
这些练习,从多种角度训练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此环节大约需要11分钟)
(五)自我梳理、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在课的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收获,注重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又总结了学习新知的方法。最后布置生活作业,让学生更充分地体验数学的实际应用。
(此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
长
(分米)
宽
(分米)
1平方分米正方形的个数
(列式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
(平方分米)
(1)
3
2
3×2=6
6
(2)
4
3
4×3=12
12
(3)
4
1
4×1=4
4
(4)
6
3
6×3=18
18
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 × 边长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第97—98页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例1。在此之前,同学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局部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在学习和研究这一内容后,让同学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同学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同学勇于探索,培养同学的探索精神。让同学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让同学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在同学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测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同学积极、主动、发明性的思维。
2、学习目标:
⑴、认知目标:
①、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②、培养同学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渗透“实验——猜测——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⑵、情感目标:
①、让同学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测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3、学习重点:让同学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二、说教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同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同学已有的经验动身,让同学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笼统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向同学提供充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同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同学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同学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同学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同学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身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同学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同学分小组活动:用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测,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和有意义的资料,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生长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同学大胆猜测、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同学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想、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同学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想——验证,让同学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发明,培养了同学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优秀教案
1、沟通知识,建立联系(摆一摆 )
①同学估计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面积大约有多大?
②同学把准备好的学具(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拿出来摆各种长、宽数据不等的长方形,想一想:自身摆出来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2、自主探索,领悟方法(猜 一猜)
①教师准备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选择一种进行探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②同学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方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同学先讨论、交流想法,再在练习本上求长方形的面积
③同学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身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丈量或只丈量长和宽再相乘……)
④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教师相机指导)
通过拼、量,同学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关系,并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利用迁移,探究知识(验一验)
①引导同学猜测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的过程;让同学去猜测、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同学交流、验证计算公式的发生过程是否正确?
③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同学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需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
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用一用)
①请你帮老师配玻璃:老师办公桌上的一块玻璃面积是24平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碎了,我想配一块和桌面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助算一算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②学校有一块边长16米的正方形园地,中间有一个边长4米的正方形花坛,周围是草坪。请你算一算草坪的面积。
在本节课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让同学操作,观察讨论,猜测验证;在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沛创设情境、提供协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积极组织活动,变被动的教为让同学主动的学,那么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发明的火花,我们的同学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8
一、备课设想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知道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教材在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
本节课,主要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在备这节课时,结合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知识经验。
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二、试教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复习导入 ,夯实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生理解起来,并且能够很好的建立起面积空间观念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记得我在试教的过程中,将新课的导入部分也做了精心的设计。以我校运动会为切入点,出示三张运动会上同学比赛的长方形照片,通过比较三张照片面积的大小引入本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是在试教的过程中,我感到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知识点,对于本节课教学实在太重要了。在新课教学中,我们感到班级中,中下等学生对于面积、周长;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等出现知识上的混淆,直接影响学生对本节课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遗忘规律的特点,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我狠心将创设的情境删掉,换上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复习旧知最为导入新课的基本环节,这种设计可能在现在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教学中很少再看到复习旧知的环节了,但是我觉得教学始终是要为学生服务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
虽然这样的设计让听课者少了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对学生学习新知意义还是深远的,扫清了知识障碍,为顺利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第二,引导学生参与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建构主义认为,所谓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更不是一个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这些知识的意义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很显然,这个知识构建的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来完成的,它必须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来完成。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研究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探索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宽的算理,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的这些特点,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猜想和探究活动。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我分为三个层次:
1、猜想;让学生感受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关系
2、验证:
(1)明确目的:我们验证什么?
(2)明确方法:怎么验证?
(3)明确要求:合理分工。
(4)实践活动:合作探索。
通过同桌合作,用多种方法验证上面的猜想。进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公式是刻板的,而公式的再创造过程却是鲜活的、生动而有趣的。在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体现了《标准》中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第三,搞好课堂训练,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素质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性环节。所谓有效是指通过老师在一节课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是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我既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从多种角度训练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第三篇:《长方形面积计算》说课稿
《长方形面积计算》说课稿
《长方形面积计算》说课稿1
一、教学目标
1、能探索总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
3、做到认真操作、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二、教学重点:
能探索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教学难点:
探索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说教法:
依据尝试教学理论和新课标的改革,本节课采用尝试教法,同时利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方法。如:让学生在小组里用学具任意摆出三个不同的长方形,并把数据填入表里,再量出给出的长方形的长、宽,量出它们的面积。通过这两次活动,使学生出步体会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五、说学法:
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2、动手操作学习的方法。
六、说教学程序:
1、首先出示媒体长方形,并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出它们的面积,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长、宽个是几厘米?这样为学生下步的动手操作创设情景,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2、导入新课
(1)面积小的长方形可以用小正方形摆出它的面积,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想知道大的长方形的面积用这种方法行吗?揭示课题并板书
(2)手操作、初步感知
学生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领悟数学思想的方法,操作是不可少的。学生在操作中手、脑并用,充分感知形成表象。
(3)直观演示,明确道理
充分发挥媒体教学功能,作到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形象思维提供了依据。较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演示为:
A、出示长方形面积24平方厘米(长6厘米、宽4厘米)。
B、出示一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左边角注明边长为1厘米。
C、横着再放5个。
D、左起按顺序纵着放其余的。
E、实践操作。如:让学生说出长摆几个小正方形是几厘米,宽摆几个是几厘米,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让学生真正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质疑,实际测量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还要重要,鼓励引导学生针对结论质疑。重点理解为什么用长乘宽就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看书自学的探索中,进而弄清为什么用长乘以宽就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充分利用媒体演示,使学生明白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面积。为了使学生真正达到会运用的目的。我们让学生去测量,计算身边的长方形物体的面积的大小,通过动手学生就已经把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了。
《长方形面积计算》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是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模式的背景
(一)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剖析
回想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尽管已经融入了新课程的理念,可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带着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子:课堂上淡化情境的创设;教师讲的多,学生探究的少;关注更多的还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忽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知识建构环节时间分配少,套用公式的巩固练习时间多,课堂小结流于形式等。
(二)对学生现状的分析
学生对于数学概念这类知识的学习习惯于死记硬背,只知道其然却不知道其所以然,因此出现了只会套用,而不会灵活应用的弊病。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的数学概念就会零散,自然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基于上述原因,我以新课标为依据,以我县开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为契机,结合我校的数学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和自己数学教学的实际,确定了:铺垫引入、温故知新——情境激趣、引发思考 ——自主探究、建立模型——巩固应用、反馈调节——自我梳理、总结提升”的主体发展式五环节教学模式。
所谓主体发展是指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二、模式的论证
我从五个环节对我的教学模式进行论证.
环节(一)铺垫引入、温故知新
小学数学新知识的学习,大多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利用知识的迁移获得的。复习旧知,可以为学习新知打下扎实的基础,会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此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抓住新知与旧知的联系点,可以通过填空、口算、笔算、解决问题等形式对旧知识进行回顾,做到温故而知新。
环节(二)情境激趣、引发思考
一个源于生活实际的、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会使他们非常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力量。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情境的创设,可以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可以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可以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也可以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等。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思考。
环节(三)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 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适时引导、点拨,提升学生的发现,建立正确的模型。学生可通过质疑、猜测、尝试、验证、操作、交流等形式进行探究,可以是自主探索,也可以是合作交流;可以是直观演示,也可以是动手操作;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也可以是对结论的验证。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建立表象、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而明理。
环节(四)巩固应用、反馈调节
课堂练习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反馈的主要途径。
练习设计应与教材习题紧密结合,要做到“课本习题为主,课外习题为辅”。习题设计要注意形式新颖,循序渐进,从生活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同时, 课堂练习要与学生反馈相结合,做到及时反馈,适时“调节”。
环节(五)自我梳理、总结提升
有效的课堂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突出重难点,提升学生的思维。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进行自我梳理,“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难?”“你今天表现如何?”是我们常用的总结语。教师可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从知识、方法、思想、情感态度等方面再进行总结提升。
三、模式的论证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的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学习过程中,锻炼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合作意识、应用意识,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教学设计:
【环节一】铺垫引入、温故知新
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复习常用的面积单位,接着让学生为网球场、橡皮、课桌面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让学生结合实物正确区分面积单位,进一步巩固了用面积单位来计量面积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此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环节二】情境激趣、引发思考
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图画、估计面积、动手摆面积单位来测量面积,让学生初步感知每行、几行与长和宽的关系。接着出示我们学校的操场图,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摆面积单位比较麻烦,应寻求计算的方法,从而明确学习本课知识的目的。然后让学生猜想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最后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宽到底什么有关系呢?引发学生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
(此环节大约需要8分钟)
【环节三】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这个环节我将分为4步来实施:
1、动手验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并记录相关数据。
2、交流归纳。观察表格得出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深入明理。为什么长乘宽就能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呢?学生思考交流后,教师结合课件进行演示后小结,让学生既掌握公式,同时明白其算理。
4、知识迁移。引导学生明确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此环节大约需要15分钟)
(四)巩固应用、反馈调节
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学以致用,同时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基础练习:包括填一填、选一选,计算花坛的面积和周长。
变式练习:求正方形的面积
综合练习:求剩下图形的面积
拓展练习:巧算面积
这些练习,从多种角度训练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此环节大约需要11分钟)
(五)自我梳理、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在课的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收获,注重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又总结了学习新知的方法。最后布置生活作业,让学生更充分地体验数学的实际应用。
(此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
长
(分米)
宽
(分米)
1平方分米正方形的个数
(列式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
(平方分米)
(1)
3
2
3×2=6
6
(2)
4
3
4×3=12
12
(3)
4
1
4×1=4
4
(4)
6
3
6×3=18
18
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 × 边长
《长方形面积计算》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分别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77—78页的内容,是本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学好这一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等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作用。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与实际相结合,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了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二、学情分析
(一)心理特征:三年级的学生好学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联系和模仿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成功的快乐。
(二)认知状况: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加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教法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法、设疑诱导法、类比法。
(一)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本课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过程来学习。
(二)设疑诱导法:在讲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需要老师给予设疑诱导,深入浅出的帮助学生理解。
(三)类比法: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是由一个长方形渐变成正方形,求面积的过程中得来的。
教具:多媒体
四、学法分析
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
在学生的学习方面,我将小组合作探究作为首选。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等活动,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具:预习纸、学具盒中的1平方厘米卡片、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情境导入
这一环节将用时7分钟。首先复习两个概念,一是面积,二是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再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通过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这一环节是重点环节,将用时17分钟。有四个步骤:做一做、猜一猜、验一验、说一说。
首先做一做,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例题1,在预习纸上写出自己的方法,再交流。例1: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想办法测量出它的面积。
小组成员可能三种方法:(1)画一画(画方格)(2)摆一摆(两种摆法:一是全摆上,二是只摆一行一列)(3)算一算(5×3=15(平方厘米))
同学们合作交流后得到共识:用乘法计算最简便。
接着猜一猜,我将提问学生有什么样的猜想?有人可能会说出:这个长方形面积=长×宽。
我会肯定这一猜想是对的,然后提问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
然后验一验,学生自己根据预习纸上的3个图形(图A:2行6列,图B:4行3列,图c:1行8列),摆一摆填一填,之后再汇报结果。
图形长/厘米宽/厘米面积/平方厘米
图A
图B
图c
通过刚才的过程验证了这个猜想是对的,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最后说一说,我以例题1为例设疑诱导,找同学说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断的提问:长方形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行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说可以摆几行?(同时配合课件的演示)继续提问:这个长方形每行摆5个正方形,摆了3行,一共摆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怎样列式计算?算式中5、3、15是长方形的什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每行摆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摆的行数是宽,小正方形的个数(即长方形面积单位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也就得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同时也体现课堂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当中来。
(三)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这一环节将用时8分钟。
首先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把一个长7米、宽6米的长方形花坛,渐变成边长6米的正方形花坛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得出: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接着让学生交流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否正确?
最后让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明确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间异同。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将用时10分钟。
为巩固本节学习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我设计以下习题:
活动一,求一张长方形餐桌的面积。(学生联系生活,练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课本例3)
活动二,求出数学课本的面积。(学生自主操作,独立完成。课本78页下边做一做)
活动三,强化训练,提高难度。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外面长方形,里边正方形,剩余阴影部分)
(五)总结过程,突破重点
这一环节我将用时2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并引导回顾研究的过程。
设计意图:一节课总结必不可少,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节重点内容的掌握。
(六)作业布置
为巩固本节学习内容我布置以下习题:课本79到80页2、4、6(必做),8(选做)。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习题,让水平不同的同学都能达到很好的练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行面积=长×宽7×6=42(m2)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6×6=36(m2)
《长方形面积计算》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第40—42页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
2、学习目标:
⑴、知识技能:
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
①、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并尝试克服困难
3、学习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5、突破重难点的策略: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疑难引入,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二、说教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所学知识用来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数学资源。加之学生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了用方格来度量一个图形面积的经验,所以在这节课设计时我换掉了例1,用问题直接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关注,通过摆一摆,猜一猜抽象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利用例2来验证公式。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三、说学法
学生分小组活动:用小正方形去拼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个方格,宽是多少方格,面积是多少个方格。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并用摆和计算两种方法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把一个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4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边长4厘米的,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
1、沟通知识,建立联系(摆一摆 )
①、学生估计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面积大约有多大?
②、大屏展示疑难: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学生把准备好的学具(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拿出来摆,看用几个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能摆出来。想一想:自己摆出来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2、师生交流,提炼方法:(猜 一猜)
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你能大胆猜一猜吗?
通过拼摆,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关系,讨论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自主探索,验证方法(验 一验)
①教师准备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选择一种进行探究。
一种:一个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8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学生先讨论、交流想法,再在练习本上求长方形的面积
③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再相乘……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同一个图形的面积都相同。)
4、利用迁移,探究知识(验一验)
①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把一个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渐变成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学生交流、再一次验证计算公式的产生过程是否正确?
③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5、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用一用)
①口答。这些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②、电视机荧屏长56厘米,宽42厘米。多少荧屏的面积是多少?
③、一个正方形方巾的边长是9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④、下面是一套房子的平面图,你能算出喜欢的房间的面积吗?
6、总结回顾,加深印象。
在本节课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让学生操作,观察讨论,猜想验证;在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创设情境、提供帮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积极组织活动,变被动的教为让学生主动的学,那么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我们的学生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能力。
《长方形面积计算》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
2、教材地位作用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利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安排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更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总结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亲身探索公式的过程,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与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推到过程以及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如下教学方法:一是自主探索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自主研究才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通过学生探索、验证后,再运用概括、迁移的过程来完整地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应用就是本课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设计程序
(一)情景引入
1、课件出示“运动会”情景(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上出现的田径场和举重场,从场地中发现学生熟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并通过师生谈话激发学生计算面积的兴趣。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创设动物运动会的故事情景,不仅趣味浓厚同时也通过田径场和=举重场很自然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为接下来的探索工作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设计了四个层次猜想—验证—概括—类推。
1、猜想
在这一层次里首先让学生猜想要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呢,会有学生回答与图形的长和宽有关。
设计意图:学生之前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因此会联想到面积计算也可能和周长有关,而且猜一猜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开拓学生思维。
2、验证
a、探索
让学生带着猜想,利用教师提供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各种不同的长方形,并把它的长、宽、面积记录于表中。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并思考: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和它的长与宽所含的厘米数有什么联系?它的长、宽分别是多少?面积呢?
设计意图: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工具,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良好习惯,更符合了人人参与数学活动的数学理念。
b、结论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数据并提问:你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了吗?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并且是长乘宽就可以求面积。长方形面积=长×宽(板书)。
设计意图:此结论并不是最终结论,提出此结论让学生获得了探索后的成果,但是同时又为学生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即要验证此结论的正误。使学生思维进一步拓展。
c、验证并概括
师提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乘宽的方法来计算呢?我们再来研究几个例子。随后再让学生同坐之间互相再用小正方形摆摆看并自己做记录。发现:长方形面积=长×宽。
设计意图:刚才的结论有可能是错的,因此再次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并与同桌互相合作验证出长方形面积就是长乘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最终结论,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感觉到探索道路的艰辛,数学知识的宝贵。
3、类推
师提问那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呢,学生发现正方形面积是边长乘边长,并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是长与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很容易类推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在这过程中不仅回顾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推理与逻辑思维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课本P78两题做一做;
2、发展练习:课本P80第8题。
课本P80第10题。
设计意图:设计有层次的练习,把巩固计算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体现了数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和练习的挑战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全课小结
1、学生谈谈本节课收获;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谈体会随后教室作适当的评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教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
《长方形面积计算》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九义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第2小节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备课伊始,我们首先研读教材和教参,明确本节课在这个单元中的地位和意义,以及这个单元在整个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学习中的地位和意义。
在上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在本单元的前几节课学生又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而本节课是小学阶段探究图形面积的第一节课。学好本节课的内容,能为以后探究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本节课内容的计算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我们的教学思路是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这些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注重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扬长避短:有些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但有些内容,不如使用常规教具和学具的,就让学生真实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操作经验,更有利于他们认识表象的形成。以上这些都成为我们进行最初预设的基础。
二、磨课历程:
本节课我们大体经过三轮的备课、试教和修改。在此过程中,让我们感触最深的是专家们所强调的两个“充分”:一是要充分运用教材资源,二是要充分领会教材意图。
(一)、导入部分
在这一部分,我们原来设计了一个情境:“两个操场,要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你怎么想?”我们的意图是:让学生复习比较面积大小的一般方法:重叠法,用单位面积测量后再比较的方法……,体会出此处用这些方法都不方便,不现实,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如何利用面积公式,直接求出这2个操场的面积?
听过我们的预设后,专家老师提示我们两点:
一是没有立足于教材的前后联系,完全抛开了前面所学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以及图形的面积大小就是看这个图形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这些与本课相关的知识。
二是教材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单元主题图并不仅仅是一块“单元敲门砖”,不能只在单元起始时使用一下就扔掉。为何不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又另外寻找导入的载体呢?新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常态教学的研究,要注重节约教育成本,解放教师。
所以,我们最终选择直接使用单元主题图引入。因为这幅教室场景图是学生十分熟悉而亲切的,并且图中提供了关于面积的丰富的学习信息,可充分加以利用。
我们设计教师从图中选取墙上的一幅长方形的画作为导入的载体,让学生估一估这幅画的面积,然后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以帮助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如何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来进行测量,以及图形的面积大小就看其中包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这样在与学生相关联的背景下呈现有关的学习内容,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感觉比较自然流畅。
(二)、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原来的设计思路是:实验操作→猜想→验证。
⑴.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来测量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
⑵.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来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⑶.再通过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不同大小的长方形,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验证猜想,得出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2、出现的问题:
专家指出:一般我们都是根据多次操作、实验获取结果,再观察、发现其中规律性的地方,才能依此做出猜想。像例2的第1小题这样,只根据一组数据就要求做出相关的猜想,这是不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和研究规范的。这样,不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同时,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两个问题:
⑴.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无法得到长和宽的数据。
由于第1次操作时直接给出了长和宽的数据,学生在此只是量出了面积,而对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三者之间的关系感受还不够,因此到摆不同的长方形时,部分学生对于通过操作得出长、宽的数据有些困难。
⑵.猜想过程中结论过早出现,导致部分学生直接套用猜想填数据,出现“伪验证”。
我们发现部分学生未按要求摆不同大小的长方形,而是直接套用猜想,填写长、宽的数据,未能达到验证的真实效果。
有鉴于此,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对此环节进行了重新设计。
3、修改后的设计:
此处分成4个层次:
⑴.出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铺摆,然后通过铺摆结果能看出长方形的面积以及长和宽。
这次的铺摆,着眼点在于通过操作找到铺摆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铺摆面积单位的个数得到长和宽的数据,通过这样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操作的基本方法,为后面的活动扫清障碍。
同时帮学生感悟所摆面积单位的个数与长和宽的关系,便于学生接下去理解、推导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⑵.学生拼长方形,运用刚才掌握的方法得到长方形面积以及它的长和宽。由于学生拼的长方形各不相同,这里就可以得到多组数据,为观察、归纳提供了素材。
⑶.观察、比较这些数据,发现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⑷.验证:出示一个长方形,直接告诉它的长和宽,让学生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了第3次的铺摆,再一次验证,以最终确定结
《长方形面积计算》说课稿7
一、备课设想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知道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教材在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
本节课,主要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在备这节课时,结合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知识经验。
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二、试教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复习导入 ,夯实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生理解起来,并且能够很好的建立起面积空间观念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记得我在试教的过程中,将新课的导入部分也做了精心的设计。以我校运动会为切入点,出示三张运动会上同学比赛的长方形照片,通过比较三张照片面积的大小引入本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是在试教的过程中,我感到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知识点,对于本节课教学实在太重要了。在新课教学中,我们感到班级中,中下等学生对于面积、周长;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等出现知识上的混淆,直接影响学生对本节课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遗忘规律的特点,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我狠心将创设的情境删掉,换上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复习旧知最为导入新课的基本环节,这种设计可能在现在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教学中很少再看到复习旧知的环节了,但是我觉得教学始终是要为学生服务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
虽然这样的设计让听课者少了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对学生学习新知意义还是深远的,扫清了知识障碍,为顺利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第二,引导学生参与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建构主义认为,所谓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更不是一个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这些知识的意义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很显然,这个知识构建的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来完成的,它必须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来完成。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研究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探索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宽的算理,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的这些特点,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猜想和探究活动。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我分为三个层次:
1、猜想;让学生感受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关系
2、验证:
(1)明确目的:我们验证什么?
(2)明确方法:怎么验证?
(3)明确要求:合理分工。
(4)实践活动:合作探索。
通过同桌合作,用多种方法验证上面的猜想。进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公式是刻板的,而公式的再创造过程却是鲜活的、生动而有趣的。在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体现了《标准》中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第三,搞好课堂训练,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素质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性环节。所谓有效是指通过老师在一节课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是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我既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从多种角度训练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长方形面积计算》说课稿8
一、说教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77~79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教材首先安排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长方形并填写表格,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填写表格。通过测量和观察,最后通过交流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材接着安排学生依据正方形的特征,运用知识迁移直接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
二、说目标:
1、认知目标:
①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2、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3、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教学重点:掌握公式,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关键:借助学具操作,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用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道理,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说学生
《数学课标》指出:学生学习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我班的学生对数学有较浓的兴趣,思维较活跃,好动,想像丰富,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动手能力较强。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我主要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索、交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以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1、复习
(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面积单位?这些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出1cm2、1dm2、1m2的面积规定)
(2)(课件显示)下图是由边长1cm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它的面积是多少?
2、引入
(1)(课件出示教室黑板图)
教师:要想知道黑板的面积,你有什么办法?用面积单位去量。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面积用面积单位去量是既不方便又不实际,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计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方法
1、操作一
(1)谈话: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次研究活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边长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四人小组合作,用3个、6个、28个小正方形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然后一起看一看摆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最后由组长填写在表格里。
1cm2正方形个数
师问:你们摆成的长方形是什么样的?组长汇报,课件展示部分情况。
师问:表格中长方形面积的平方厘米数与所用的小正方形个数有什么关系?(用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
2、操作二
出示例2的三幅图。
3、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让学生观察例2中的表格。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呢?小组内讨论一下。
指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就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1、谈话:下面我们就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
出示例3情景图:求面积。
(1)谈话: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幅情境图,电视荧屏是什么形?(长方形)你们会计算电视荧屏的面积吗?让学生独立完成。56×42=2352(cm2)。
(2)这儿有一块遮电视机的方巾,它又是什么形呢?(正方形)那么,大家想一想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小组内讨论一下,指名回答。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遮电视机的方巾的面积又怎么计算呢?让学生独立完成。9×9=81(dm2)
2、师问:根据我们刚才的学习,小熊遇到的困难你们可以帮助它解决了吗?我们只要知道长方形的什么就可以算出水池的面积了?课件出示水池的长和宽,同学们帮助小熊计算一下水池的面积吧。8×5=40(m2)
四、巩固练习。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4cm6m
六、说板书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围绕这节课的两个重点内容,在揭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时直接板书公式,让学生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起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方形面积计算》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教材首先安排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长方形并填写表格,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交流量的方法。再通过“试一试”运用测量面积时的经验思考出一个给出长和宽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最后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材接着安排学生依据正方形的特征,运用知识迁移直接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练习中先安排看图计算,再安排运用面积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中重视了面积的估计和测量。
2、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教学重点:掌握公式,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关键:借助学具操作,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而不是由老师灌输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呆板的机械的学习只能让学生觉得无趣没有生气,所以这节课里我主要是让学生去体验,去感知、去总结,一切都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不断探究的过程就是儿童不断学习自我完善的过程。
1、观察比较,进行猜测
在课的一开始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教等宽不等长和等长不等宽的两组长方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进行猜测长方形的面积会和它的什么有关,从而引出新课。
2、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通过动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联糸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实际应用,提高估计意识
在练习中设计一些实际应用和估计的题目,使学生学以至用,提高估算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以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复习,并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让学生来猜猜这两张纸面积可能是多少平方厘米?并用摆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的方法来验证。
在学生摆方块的基础上继续提出问题,如果要求一块很大的长方形土地面积或一个长方形游泳池的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就不方便了,甚至是行不通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让学生根据刚才的一次操作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
二、小组合作,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
1.这里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灵活多变性,形象直观性,让四人小组合作实验操作。要求: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并把结果记录下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2.唐老鸭的两个画框中要配面积是多少的照片比较合适?
这一次我先让学生利用刚才寻找到的规律,先在作业纸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算算有多少平方厘米?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长方形的面积再次验证刚才的结论。学生就会想到“沿着长方形的长摆一排面积单位,然后再沿宽摆,就可以知道能摆几排了”这样的方法。经过两次这样的操作以后,教师再进一步地提出:“不用面积单位去摆,能不能用测量和计算的方法求出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这样很容易地就能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最后再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感受自己发现的长方形面积=长×宽这个规律的正确性和简便性,进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小结,那么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三、观察讨论,探究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
1.在运动变化中,推导出正方形面积公式
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先计算长方形面积,再演示宽不变,逐次缩短,最后变长为宽同样长。问:长和宽怎样?它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点?怎样求正方形的面积?然后小组讨论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
四、巩固练习。
1.小练习。说说什么形状?用什么公式?怎样计算的。书P84第1,2题。
2.比赛,这9格小格每个都有一道题,做对一题可以看到图片的一个角。看看谁先把题目都做对,看到最后的图片。
3.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请各小组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长方形量一量它的长和宽,算一算它的面积是多少?
4、挑战题,帮奶奶设计游泳池。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种根据面积,拉动画面选择合适的长和宽,一种根据面积和周长,选择合适的长和宽)
《长方形面积计算》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2-83页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以及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方法。这节课就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打下坚实基础。于是,我对教材进行了认真地研究。
2.本课教材主要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例1通过先让学生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3个不同的长方形,并填好表格,让学生通过这个操作初步体会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例2通过测量面积及试一试,探索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三部分从正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四部分练一练主要目的在于巩固新知,让学生能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3.由此我根据教学内容把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过程又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中,先计算长方形面积,再演示宽不变,逐次缩短,最后演变成长与宽同样长。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基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发现、验证并归纳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利用知识的迁移由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②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发现问题的意识,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③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合作与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里我安排了3道题,第1题用数面积单位的方法求面积。
第2题用面积单位去量的方法求面积。第3题出是一道既难数有难量面积单位的情景下引入新课,这样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层层导入,引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
(二)实践探究,发现方法
1.动手操作。
先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小组合作,在纸上摆一摆,摆出3个你们最喜欢的长方形,并填写下表。
2.反馈交流。
填完表后,老师带领学一起观察摆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老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怎样的联系?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初步发现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发现:长与宽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抓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发现进入第三个环节。
(三)动手实验、验证方法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再来做第二实验。
请各小组测量例2的第一个长方形的长、宽,
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面积是多少?
学生操作完后小组交流
1、交流测量结果
长4厘米,宽3厘米,面积12平方厘米。
2、交流测量方法。你是怎样去测量的?
(①每排摆4个,摆3排,共有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2平方厘米。②可以沿着长摆一排,共可以摆4个小正方形,沿着宽摆3行.说明每行4个面积单位,可以摆3行,一共有12个面积单位,面积是12平方厘米),如果没有第二种测量方法,教师运用多媒体引导出第二种测量方法。
并比较哪种方法简便?(这里通过比较培养学生从多种方法中学会选择最佳方法。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不同策略的能力。)
在出示例2的第二个长方形,要求学生量出长和宽后用简便的测量方法测量它的面积,并说出面积是多少?
让学生用这两个长方形的长乘宽是不是也等于它的面积
第四个环节
(四)归纳评价,总结方法
(1)通过刚才的验证,你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呢?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呢?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到: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随后老师介绍用字母表示公式。
接下来老师出示两道题,用刚刚学到的新知来解决。
1、第82页的试一试
2、解决一开始出现的求游泳池的面积题目。经过刚才的学习你有办法求出面积吗?
练习完毕后就进入第五个环节.
(五)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把一个长7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3分米、宽3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紧接着我们进入第六个环节
(六)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出示书第83的第1题。
2、出示书第83的第2题。
本节课采用实验—发现—验证-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去实验发现,自己去求证,自己去总结,自己去推行,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积累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长方形面积计算》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第97—98页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例1。在此之前,同学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局部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在学习和研究这一内容后,让同学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同学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同学勇于探索,培养同学的探索精神。让同学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让同学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在同学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测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同学积极、主动、发明性的思维。
2、学习目标:
⑴、认知目标:
①、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②、培养同学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渗透“实验——猜测——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⑵、情感目标:
①、让同学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测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3、学习重点:让同学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二、说教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同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同学已有的经验动身,让同学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笼统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向同学提供充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同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同学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同学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同学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同学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身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同学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同学分小组活动:用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测,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和有意义的资料,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生长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同学大胆猜测、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同学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想、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同学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想——验证,让同学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发明,培养了同学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优秀教案
1、沟通知识,建立联系(摆一摆 )
①同学估计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面积大约有多大?
②同学把准备好的学具(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拿出来摆各种长、宽数据不等的长方形,想一想:自身摆出来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2、自主探索,领悟方法(猜 一猜)
①教师准备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选择一种进行探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②同学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方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同学先讨论、交流想法,再在练习本上求长方形的面积
③同学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身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丈量或只丈量长和宽再相乘……)
④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教师相机指导)
通过拼、量,同学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关系,并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利用迁移,探究知识(验一验)
①引导同学猜测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的过程;让同学去猜测、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同学交流、验证计算公式的发生过程是否正确?
③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同学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需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
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用一用)
①请你帮老师配玻璃:老师办公桌上的一块玻璃面积是24平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碎了,我想配一块和桌面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助算一算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②学校有一块边长16米的正方形园地,中间有一个边长4米的正方形花坛,周围是草坪。请你算一算草坪的面积。
在本节课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让同学操作,观察讨论,猜测验证;在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沛创设情境、提供协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积极组织活动,变被动的教为让同学主动的学,那么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发明的火花,我们的同学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能力。
《长方形面积计算》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小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已经具备了观察、比较的意识,并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了面积及面积单位,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小组协作法、观察法和发现法三种方法。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流程设计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下午学校安排咱们班的同学给教学楼前的两块草坪浇水,(课件出示两块草坪)老师准备分成男女两组,请你们自己选择。教师鼓励男生承担较大块的草坪,究竟哪块草坪大呢?(男女生争执不休)怎样比较草坪的大小呢?从而得出要比较草坪的面积。(适时提问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进一步引导如何比较面积大小?你有哪些方法?(重叠、数面积单位)对于面积较大的草坪这两种方法又太麻烦。从而引出本课主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通过真实情景的创设,自然地引出了本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主题的思考,引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为学习新知丰富了情趣,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二)观察发现,猜一猜
课件出示四幅图片(背后画有一平方厘米的小方格),大小关系为①长相同,宽不同;②宽相同,长不同;③长宽都不同。请学生根据小方格的提示回答三副图的面积,并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得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求证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数量关系。
观察课件上的三幅图片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教师板书:
长(厘米) 宽(厘米) 小方格个数 面积(平方厘米)
8 54040
8 64848
7 64242
10 33030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排的个数(长所包含的个数)×排数(宽所包含的个数)=总个数(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三)自主探究,验一验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已知长、宽的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教师择机板书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并介绍字母公式S=a×b
【在验证归纳过程中,做到了学生人人参与教学,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验证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四)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把一个长8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6分米、宽6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有了明确认识以后,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前提出的选草坪的问题。安排相应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采用闯关游戏的方式进行,最后出示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拓展题目作为作业,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期待下一课的到来。
在这节课上,我主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实验—发现—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测量、猜测、验证、想像等过程,在合作探究中归纳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学具操作和课件演示,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积累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从而形成丰富的数学体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长方形面积计算》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第97—98页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例1。在此之前,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
在学习和研究这一内容后,让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2、学习目标:
⑴、认知目标:
①、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⑵、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3、学习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二、说教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分页标题#e#
三、说学法
学生分小组活动:用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和有意义的材料,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
1、沟通知识,建立联系(摆一摆 )
①学生估计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面积大约有多大?
②学生把准备好的学具(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拿出来摆各种长、宽数据不等的长方形,想一想:自己摆出来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2、自主探索,领悟方法(猜 一猜)
①教师准备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选择一种进行探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学生先讨论、交流想法,再在练习本上求长方形的面积
③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
④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
通过 拼、量,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关系,并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利用迁移,探究知识(验一验)
①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学生交流、验证计算公式的产生过程是否正确?
③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分页标题#e#
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用一用)
①请你帮老师配玻璃:老师办公桌上的一块玻璃面积是24平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碎了,我想配一块和桌面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忙算一算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②学校有一块边长16米的正方形园地,中间有一个边长4米的正方形花坛,周围是草坪。请你算一算草坪的面积。
在本节课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让学生操作,观察讨论,猜想验证;在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创设情境、提供帮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积极组织活动,变被动的教为让学生主动的学,那么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我们的学生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能力。
《长方形面积计算》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7、78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考虑到我班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归纳、推理、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根据教材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以至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知识的重点。
二、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和操作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法的选择以直观教学法为主、操作法和演示法为辅。
教具和学具: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两个长方形纸片、表格等。
在学法上可归纳为: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2、创设操作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3、运用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以便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三、教学程序:
(一)课前谈话,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用面积单位密铺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的谈话来导入课题。使学生明白要学什么,知道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让学生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采取以下的方式进行:
1、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是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从而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再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并完成表格。并将长方形的长,宽,以及面积的数据统计出来。
2、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交流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了长方形的长所含厘米数×宽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运用结论,抽象归纳。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它的长乘以宽来计算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以此提问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要求学生通过现有的材料,小组操作、探讨、验证。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独立去探索、去发现,验证、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进一步的验证,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结论。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通过出示下面几个图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长3厘米、宽2厘米;长5厘米、宽3厘米;长4米、宽3米;长3米、宽3米(实际上是边长3米的正方形)指着最后的图形:这个长方形特别在哪里?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巩固应用。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让学生完成如下练习:
1、P79练习十九第1题:计算黑板的面积?
2、P79练习十九第3题:计算篮球场的面积?半场的面积?
(五)、提高延伸
李小林要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通过这一基础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来解决一般问题。
(六)、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自己的收获与同学交流,既是对一节课自己掌握情况的回顾,也是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最后,教师以提问,学生自行小结的方式结束:这节课你们学了哪些知识?这一部分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在进行补充,使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课知识,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这样,学生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长方形面积计算》说课稿15
教学内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并且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思维的深刻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和初步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了好的开头,才意味着有好的结尾将出现。现在我就本节课的设计说明如下:
一、从生活中来引发问题
在一节课的开始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镜,并能引发新的问题,让学生能轻松愉快自然的接受,老师导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如:课的伊始,师生共同复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温古而知新,于是从生活入手,如测量橡皮用哪个面积单位、书本表面、再到黑板、操场等,很自然地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体现数学生活化,孩子们也能较自然地接受学习任务。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猜测——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我认为“猜”是自古至今的一种很好的游戏,一种娱乐项目。通过猜测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们带着迫切的心情,想知道猜的结果,才能做的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
如:在得出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后,我让小朋友大胆地猜想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相信学生的能力,这样老师省力,学生更乐于学。
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探索,善于发现。
2.动手合作探究
通过先猜测,然后有序地开展实验操作,能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交流、展示探究结果
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
4. 推测——验证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测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推测完成,培养学生的类比联想能力。
三、迁移运用、分层提高
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练习题。并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如:我们班都是数学爱好者,回答得真好,请你大胆地猜想,愿意与大家分享你的成功吗?等等……
四、总结很关键
老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加快专业成长,作为学生的表率,我们老师应该在平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和提醒,培养他们也成为一个会学习、善反思,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这对他们终身收益!所以,课的最后,我们一般都要加上让学生或老师小结课堂。
第四篇: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类推联想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教学难点:
在操作、探究活动中自己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教学准备:
尺、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教与学互动: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多媒体演示两个大小相当的书房。(其地面铺有规格相等的地板砖)师:同学们,你们看小明和小红的书房漂亮吗? 生:漂亮。
师:他们的书房地面是什么形? 生:都是长方形。
师:你们觉得谁的书房更大些?如何判断的? 生1:小明的书房大些。可以数地板砖的块数。
生2:我觉得小明的书房大些。因为他书房的宽和小红书房的宽差不多,但小明书房的长度要比小红的长得多。…… 师:同学们的回答真不错。有的是用数数的方法,有的是用估一估的方法,那到底谁的大呢?怎样算出来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动手合作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1. 分小组开展实验。探究例2(1)2. 交流、展示探究成果。
第(1)小组:用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成1行,得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15平方厘米。第(2)小组:每行摆5个,(即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可以摆3行(这个长方形的宽是3厘米)。这个长方形面积就是15平方厘米(5×3)
3. 师:同学们的思路清晰,表达清楚。特别是第(2)组的同学,不难看出他们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他们的发现真不错。
(二)推测、再次验证。
1. 刚才同学们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那其他长方形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计算呢? 2. 生操作、验证完成例2(2)3. 汇报、交流。4. 总结、验证: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类推——验证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1. 大胆推测: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怎样求?与它的边长有关系吗?
生:我认为正方形的面积与它的边长有着密切关系,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那正方形的面积就应该是边长乘边长。
师:同学们对他的推测有异议吗? 生:没有。
师:那我们就一起想办法来验证吧。2. 操作、验证。3. 师生交流。4. 直观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三.师小结(略)四.反馈练习:
1. 课件回放: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现在可以判断小明和小红谁的书房面积大些了吗? 2. 思考:求长方形的面积一定要知道它的长和宽吗? 求正方形的面积一定要知道它的边长吗?
思路设计: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我设计了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的开场白,在良好的求知热情中揭示课题,形成了一定的知识网络。为了突破重难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大胆猜测、主动操作、探究中来验证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第五篇: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通州区川港小学 沈国军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P82~8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过程。
2、使学生理解并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4、向学生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对立的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过程。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个数不等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猜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出示3幅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图案。
提问:你知道他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吗?为什么形状不一样,而面积却都是8平方厘米呢?
小结:看来用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的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活动一:量一量
1、出示一个长方形。(1)估一估长方形的面积。
(2)验证估计的对不对,动手量一量。一位学生上台摆,其余在学习单上摆。
提问:这个长方形里一共摆了几个?你是怎么数的? 小结:小正方形的个数=每行摆的个数×摆的行数。
2、再出示一个稍大的长方形。(1)用刚才的量法,量出它的面积。
(2)小正方形不够用你是怎么知道它的面积的?
小结:长里摆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它的长就是几厘米,宽里摆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它的宽就是几厘米。活动二:想一想
出示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
1、思考: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2、总结长方形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活动三:学一学
1、自学课本知道字母公式。
2、一起总结字母公式。
三、课堂小结
思考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揭示课题)
四、检测反馈
1、计算校园里有关长方形,正方形物体表面的面积。
2、拓展。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个数=每行摆的个数×摆的行数
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 S = a × b 正方形的面积= 边长 × 边长 S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