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优秀的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11:55: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两首》优秀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两首》优秀的教学设计》。

第一篇:《诗两首》优秀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

【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我会说

老师让学生简介作者及背景并导入新课: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魁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煤蝶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控骼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是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条,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二、我会读

师生共同赏读诗歌,整体把握: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听读。

教师和学生一起明确朗读节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阴郁的/日子里/需要镇定,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学生齐读,议读,交流体会:

这首诗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挫折,我们应该积极昂扬,坚信未来是光明的。因而,作者的语气是娓娓而谈,有一种亲切感。

三、我会品

品读诗歌,合作探讨:

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同学要品味一下全诗,想想原因何在?明确:

⑴ 这是写给邻居小女孩的赠诗,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并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和一副教训人的语气,而是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来写,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好像诗人在与你促膝谈心;

⑵ 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性。

3、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4、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这两句诗道出人生体验中极为普遍的一种感觉。诗人强调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人生的体验应该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最宝贵的财富,有利于把握人生。

四、我会写

学生仿第一节诗的形式,写四句诗,如:

假如生活误解了你,不要失望,不要性急!

沉闷的日子里需要冷静,相信吧,石破天开的日子终将来临。

五、我会背

学生背诵全诗。

第二篇:诗两首教学设计优秀

【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课前准备】

根据提示,阅读这两首诗;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板书课题,出示相关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背诵这首诗。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亚历山大·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

三、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首诗,独立思考,仔细品味、感悟诗歌个的语言。

思考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特指在生活中应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性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问题探究

质疑: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回成为亲切的怀念?

(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道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五、朗读背诵

试着当堂背诵这首诗。

六、体验与反思

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七、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2、根据体验与反思的要求写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未选择的路》。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现在,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诗歌《未选择的路》。前者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后者则告诉我们将如何面对人生的选择。如果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话,那么《未选择的路》对人生的选择又是怎样的呢?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

2、认识慎重的选择人生的意义。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认真阅读这首诗,最好是默读。深入思考每节诗歌的意思,然后把握全诗,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题: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2、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静。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竟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

三、问题探究

1、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以引起人们对未选择的路的思索,所以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2、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什么不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3、这首诗歌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面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五、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试着写一篇随笔,评论一下这首诗。300字左右。

第三篇:《外国诗两首》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识记本课的生字词。

⑵ 掌握本课的作家作品常识。

⑶ 掌握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分析两首写景诗的意境及其各自特点。

3、情感目标: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济慈、叶赛宁的有关资料。

【教学媒体】

录音机、磁带。

【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分析学习济慈的《蝈蝈与蛐蛐》,第二课时分析学习俄国诗人叶赛宁的《夜》。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同的诗人面对大自然,总是有不同的感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就捕捉到了两种很平常的昆虫叫声,发出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而俄国田园诗人叶赛宁则给我们描绘了宁静、美好的夜,那么这节课就向大家来介绍一篇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蝈蝈与蛐蛐》。(板书)

1、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

要求:

⑴ 标画生字新词。

⑵ 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⑶ 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来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3、简介作品: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作者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味浓郁。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的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反衬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那草茸茸的山上鸣叫结尾,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这首诗的意境既精微优美又广大深邃,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读完了这首诗,请大家思考一下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本文的构思非常巧妙。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2、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味浓郁。这首诗的意境既精微优美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3、本文语言平易,通俗易懂:

作者为什么把昆虫的叫声称为大地的诗歌?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三、研读赏析

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后,明确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来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诗。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1、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领起的句子是()

A、前8行 B、全诗

2、蝈蝈鸣叫的环境是:。

蛐蛐鸣叫的环境是:。

但它们欢快的叫声却显示了。

3、请你找出这首诗中的两种修辞手法并分别举例。

4、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5、请你也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开头,写一种昆虫的的声音。

第二课时

一、导入,作者简介

叶塞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从小生活在野花杂树和歌谣祷词的氛围之中。他家附近的米歇拉森林、美丽的奥卡河给了他幼小的心灵以诗的熏陶。十九岁时,他的一本诗稿得到当时著名诗人勃洛克的称赞,称他为天才的农民诗人。他的诗以纯朴的浓郁的农村生活情趣和色彩绚丽、想像力奇特的语言引起了诗坛的惊奇,诗歌的主题大都是讴歌或哀叹俄国农村和美丽的大自然。诗集有《亡灵节》、《天青色》、《乡村祈祷书》、《玛利亚的泉水》等将近十本。

读完了这首诗,那么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首小诗主要写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提问:文章中是如何体现夜的美丽的?

本文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虽不言静而静自现。这里既有听觉,又有视觉,也有与白日的联想和对比。第二节接着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增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诗人所描写的夜景,是多么静谧,又是多么美丽,像优美的图画,像轻柔的音乐,像迷人的梦境,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作者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全诗虽是纯然写景,却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的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诗。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1、找出这首诗中的两种修辞手法并分别举例。

2、感受夜色,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

第四篇:有关《诗两首》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二首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

2、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未选择的路》诗人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的原因。

2、诗歌的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1、读、说、悟、品。

2、比较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第二课时:《未选择的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

当你身处困境,是前进还是后退,遇到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诗人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 38岁。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听读。

2、学生齐读,议读,交流体会。

3、解读诗歌大意:(学生讨论,自由发表见解)

教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诗人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四、《未选择的路》

1、教师引导:

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学生读诗,可分组读,齐读,范读:

自由议论,交流看法。教师适当引导。教师最后总结发言。

教师:诗分四节。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岔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显得无奈又无助。这样,很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

第二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的路,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

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最后一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3、佳句分析:

先向学生提供思考题,学生自由或分组讨论后,再课堂上交流,教师可以总结,也可点到为止:

⑴ 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⑵ 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的重点却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何要这么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五、练习与思考

(可以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完成)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的口吻,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它却是一首著名的诗,为世界各国人民广为传诵。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本题旨在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喜欢这类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诗,并对人生构成积极的影响。

这是一道主观题,学生回答喜欢或不喜欢都可以,但通过教师的教学,最好使学生能喜欢这样的诗,并说出一点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统一答案。

2、朗读《未选择的路》,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本题旨在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初步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进一步提高欣赏新诗的水平。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4、课堂小结: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

【教学建议】

1、普希金和弗罗斯特是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他们,教师可以做些介绍,使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书店里普希金的诗集很多,图书馆也不少,可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性的阅读。

2、《未选择的路》中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恐怕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对此要重点加以讲解。

3、给学生一点关于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第五篇:诗两首的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朗读时把握《我爱这土地》昂扬、深沉的意境和激昂悲壮的感情基调;《乡愁》哀伤柔美的意境和感情基调。

2、通过理解诗歌的所描写的对象(意象)来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鸟的形象、土地、河流、风、黎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我爱这土地》中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乡愁》中意象的组合及主题升华。

【教学设想】

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品读、析读中通过文中象征意象来把握诗歌的内涵,分析诗句的表现力,从而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主要教学过程为启发方式展开问题──诱导思维进行讨论──积极发言探究互动──拓展文本创新阅读。

我爱这土地

一、情境导入

二、交流课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识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课文

1、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

⑴ 朗读《我爱这土地》,体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诵这首诗?

⑵ 朗读、品味诗句,概括艾青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⑶ 《我爱这土地》一诗中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对象是哪几个?核心是什么?为什么在描述对象前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⑷ “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象征了什么?诗人对这些意象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就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进行质疑探究(重在读)。

3、指导学生寻找背诵思路,快速背诵课文。

有感情地朗诵(比赛)

四、拓展阅读

进一步探究:诗人为什么会有这么炽烈的为祖国而献身的爱国热情?

赏析诗歌《给战斗者》(节选)、《假使 我们不去战斗》

五、综合创新、产生新疑

指导学生以“假如我是……”开头,写一段诗,注意分节和分行,尽可能用一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乡愁

一、情境导入

二、交流课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识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课文

1、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

⑴ 《乡愁》一诗是撷取了哪些意象抒发情感的?有什么特点?

⑵ 所有的文学创作都要讲究形式美,诗歌尤其如此。《乡愁》一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⑶ 《乡愁》诗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前后四次重复,这样有什么好处?

⑷ 《乡愁》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诵读时应如何把握诗的感情基调和朗读节奏?

2、就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进行质疑探究(重在读)。

3、指导学生寻找背诵思路,快速背诵课文。

有感情地朗诵(比赛)

四、拓展阅读

赏析其它乡愁诗,如:席慕容的诗《乡愁》、舒兰的《乡色酒》。

五、综合创新、产生新疑

选择自已最拿手的方式来演绎这首诗(读诗、唱诗、讲诗、问诗)

下载《诗两首》优秀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两首》优秀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两首》高中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选择。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

    《诗两首》的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这两首诗歌的内容,能够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慎重面对人生选择。〖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品位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诗两首》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 艾青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熟读并背诵,把握诗......

    《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关于作者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二、本诗主题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

    课文《外国诗两首》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3、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内涵。4、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学设计范例

    【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把握全诗主旨。2、学会比较阅读。3、揣摩诗句,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歌意境。【教学重点】1、感受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两首》优秀的教学设计(大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 让学生借这两首诗了解并喜欢普希金和弗罗斯特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⑵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

    有关《诗两首》优秀的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朗读时把握《我爱这土地》昂扬、深沉的意境和激昂悲壮的感情基调;《乡愁》哀伤柔美的意境和感情基调。2、通过理解诗歌的所描写的对象(意象)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