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怎么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而在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一个语文学习活动的全新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随着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各界都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教学整合,身为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也在不断的实践着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小学语文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下面就以《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研究问题
问题是研究学习的核心,是凝聚、汇集、激活学生知识技能的“触发点”,它更依赖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把握和理解。作为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有些课文内容不是学生能直接面对的现实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去创设一个基于问题的情境。
1、制作网络教材,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我把与课文有关的黄河资料用网页的形式制作成为网络教材。那么,在网络教材中怎样创设一个基于问题的情境呢?我把课文内容与黄河的资料进行链接,如“黄河综述”、“灿烂文化”、“黄河变化”、“治河之道”等,只需在这些词语上轻轻一点,就进入集文字、图片、影片于一体的丰富的网页中。学生通过网络教材的阅读,能够在了解与黄河有关的所有知识,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通过网络技术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足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
2、结合资料初读,提出研究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教材初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资料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了一大堆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在课堂上研究。如黄河以前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今又成了“祸河”,它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人们是怎样治理黄河的?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可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
3、提供研究场所,合作探究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老师对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伙伴间的合作学习提供一个便于研究的场所,通过网络教室、教学网络、网络教材等构建一个研究的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从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4、自主合作学习,深入探究问题:
学生有了问题,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当代信息技术导致我们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阅读,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片、声音、动画、影片,这就是信息时代“超媒体”阅读。在制作《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网络教材中,我通过采集、编辑制作了“黄河图库”、“泥沙流失”、“当今黄河”、“黄河灾难”等影片,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进真实的生活场景。我还搜集了大量的黄河风光、古迹遗址、风土民情的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阅读课文,感受课文,理解课文。另外,在网络教材中,我整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有著名诗人吟咏黄河的诗篇,有黄河的历史、传说、典故、风俗等人文景观,有对黄河灾难的具体说明,及治理黄河的举措……这种“超媒体”的阅读方式,使阅读与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将阅读的触角伸向更广袤的空间,便于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资料阅读课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虚拟生活空间,架设展示平台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想把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展示、发表出来,会受到时间、空间和途径的制约,而用信息技术给学生虚拟一个展示自己的生活空间就比较容易了。这种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展示学生自己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促进研究学习的深入,而且可以满足学生展示自己的需求,提高学生研究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1、虚拟生活空间,激发创造情感: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语文教学的核心。我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网络教材中设置了“黄河论坛室”这个栏目,教学中先通过“黄河论坛室”激发学生的创造情绪:“通过网络教材《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学习,你是否已被黄河着惊天动地的变化所震慑了呢?你是否已深深地感受到人们这种肆意破坏环境的危机了呢?你是否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冲动,产生一种强烈的保护欲望了呢?那我们就为黄河写一则公益广告吧,让更多的人都来保护这——我们赖依生存的母亲河。请你根据‘创造天地’的提示去研究、去完成。”这种通过信息技术虚拟的生活空间提出研究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新鲜的事情,能激发起学生去探究、去完成的激情。
2、搜集整理资料,汲取内化积淀:
探究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与整合。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中,我把学生要研究的内容(变化、原因、治理)和网络教材链接起来,在小学中年级阶段教会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一般方法:
⑴ 确定自己研究的主题,即研究一个有关黄河的最感兴趣的问题,根据主题去广泛地阅读有关资料。
⑵ 搜集自己需要的有关资料并做必要的记录,可以摘录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整理。
⑶ 根据自己研究的主题把相关的资料和图片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学会了将资料进行内化积累;学会了将自己的亲身体验与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3、架设展示平台,鼓励发表交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成就需要与自我理想实现的需要。教学中教师就要给学生架设一个展示的平台,用网络教室、教学网络、网络教材、互联网等设施给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天地,让学生品尝到自己努力后的成功喜悦。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展示自己、推销自己的成果,指导他们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展示与交流。可以用自制PP(幻灯)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可以用朗读的方式汇报,可以用Email将自己的作品发送给朋友,也可以将作品通过网络提交给老师,还可以将作品在网络上发表等。在组织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努力给学生营造交流的机会,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交流已不再仅仅是面对面的交流,更多的是跨越时空的多种交流形式了。
综上所述,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领航者、组织者。全体师生参与到探索、研究、创造的活动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网络互动,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敢于创造的情感。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了信息时代学生的基本学习技能,如:浏览的技能,获取、过滤、分析、处理信息的技能,交流、沟通的技能,信息发布的技能和网络参与的技能,为学生将来投身信息化时代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促使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且可以促使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丰富语文学科的情境、协作、交流与自主探究学习的新内容,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与创造潜能,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语文学习能力和创新愿望!
第二篇:黄河是怎样变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关于黄河及黄土高原的课件。设计形象介绍“流域、河道、悬河、河段、河床”的课件。
2、教师准备小黑板,上面写有“资料袋”内容。
3、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理解“生息繁衍、叫苦不迭、随心所欲、数管齐下”等词语。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扣题质疑
1、播放课件:江水涛涛、奔腾不息的黄河;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暴雨频频、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音乐——由舒缓到严肃、高亢)
2、观看了这段关于黄河的片子,你最想说什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大家读了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呢?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黄河呢?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4、指导方法: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重点问题来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读思结合,圈点勾画
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认读生字词。教师适当检查。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默读、轻声读、跳读),边读边思考问题,在书巾圈点勾画,还可以在语句、段落旁批注自己的感受。教师巡回指导,表扬善于学习的同学,耐心辅导学习吃力的学生。
3、选择自己乐意交流的伙伴,相互交流。
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由学生或小组代表自主向全班汇报读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全班同学针对重点问题充力发表意见,抓住重点语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当交流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式感悟黄河由“摇篮”变成“祸河”,适时出示课件,形象介绍什么是“流域、河道、悬河、河段、河床”,抓住数字体会黄河之“祸”,感受黄河之祸的严重性,谈出忧患之情。
当交流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时,可采用图示的方法,引导重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社会原因:人口迅速增长
无限制地开垦放牧 农作物大量减产
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土壤肥力显著下降
水土流失
当讨论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时,可紧扣“数管齐下”归纳要点,适当补充有关黄河治理的情况。
联系“资料袋”,畅叙感受
读读课文及课后“资料袋”,以一分钟即兴演讲的方式畅谈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鼓励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及本地河流湖泊的状况畅谈感受。
小结学法,延伸拓展
1、学生小结学习方法与收获。如学习本文,主要是采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阅读的。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在“展示台”进行交流。地处黄土高原地区的师生,可结合本文的学习和国家、地方的有关政策、措施(如“退耕还林”“计划生育”、为治黄移民等),开展向家长、亲友、邻居进行宣传的课外实践活动。
第三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田洪敏
一 教材分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写了黄河带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二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大意。
3.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 原因,从中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三 教学重难点:
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以及治理黄河的方案。四 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3分钟)
谁知道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什么河?(黄河)
你所知道的黄河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们谈平时从课外了解到的有关黄河的情况)
那大家想不想看到现在真实的黄河的样子呢?下面请大家观看黄河的图片看完后老师找同学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出示投影仪1,画面所展示的浊浪翻滚、凶猛暴烈的河水就是黄河水。让学生谈一下看了图片后对黄河的感受。
下面老师再为大家展示一组图片,看完后老师请同学来猜一下这是哪一条河流。
出示投影仪2,这条河水质清澈,两岸森林茂密,土地肥沃,风景宜人。同学们能猜出这是什么河吗?
大家看完这两组图片,比较一下,会有什么疑问呢?(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理清结构,概括段意 1.检查预习情况。读生字词,对个别难理解的词语进行讲解。
2.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两个问题来朗读课文:一,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二,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一会找同学起来回答。(7分钟)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括地讲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苦难。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讲黄河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第三部分(第四、五、六自然段)讲黄河变化的原因。第四部分(第七自然段)讲治理黄河的方案。
(三)围绕重点,自读自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新课标语),肯定了阅读中应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内容。更由于本课的课型特点,突出强调了学生的独立阅读,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活动。
1、展示提纲,引导学生阅读。
给出学生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提纲中的四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并在 朗读课文后找同学起来回答每个问题分别在哪个自然段。
自学提纲:(1)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
(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归纳出两个方面原因)
(4)怎样治理黄河?(总结出三条措施)
2、全班反馈,检测自学情况。(师生评议,比一比谁的自学效果好)全班同学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交流,老师融入到学生中间进行交流,最后找几个学生代表反馈他们的结果,从而锻炼了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注意在回答完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这一个问题后加入一个小环节,就是让学生们谈一谈从变化原因中得到的启示,如:我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大自然;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为子孙后代造福;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等。由于绝大多数学生对黄河是陌生的,不如对他们赖以生存的家乡的河湖更有感情,所以引导学生在谈受到的启发时,可与学生身边的河湖以及生存环境联系起来,引发生活的体验,激起内心的情感,认识到保护家乡的河湖同保护黄河一样,都是为了我们的生存与发展,从而把抽象的环保意识转变为实在的环保行为。
3、全班一起朗读,升华情感。一起朗读第六和第七自然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保护大自然的欲望。
(三)布置作业(1分钟)
1.将黄河变化的原因讲给你的家人听。2.每人写两条有关保护黄河的标语。
第四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执教者:四会市地豆镇中心小学
江林妹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搜集黄河资料,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读懂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学习难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发。【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黄河颂》
一、创设问题
(一)导入课题
1.导入:同学们,课前我们听了一首歌,在歌中听到我们中国的一条——黄河。2.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黄河。(课件出示)
教师讲解:同学们,这就是黄河,她蜿蜒曲折、绵延万里;这就是黄河,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这就是黄河,她一泻千里、气势磅礴。唐代诗人曾赞颂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学生读)
3.黄河就是这样的气势磅礴,令无数诗人作家竞折腰。今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黄河,了解她的变化与她是怎样产生这种变化的?
4、齐读课题,突出“怎样变化”。
(二)归纳后出示问题
认真读读“导读提示”,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1)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2)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如何治理黄河?
(4)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自主探究
1、认真默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2、借助字典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3、同学之间互相检查生字,提出不理解词语,请同学们帮助检查。
三、讨论解疑(带着你在预习和自主探究中的收获,在小组里交流解疑。)
1、各小组分别选一至两个问题进行讨论解疑,小组长检查学习情况。
2、议一议:
(1)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1)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2)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如何治理黄河?
(4)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四、展示提升
(一)检查学习生字词情况,了解课文大意。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2、师结合图示简要讲解“流域、河道、河床、悬河”的意思。
3、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分小组交流发言。
探究问题一: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
(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1、摇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1)找出黄河流域原先的句子。
出示: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2)正因为黄河流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山林川谷美。因此我们的祖先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理解生息繁衍)
正是黄河流域给我们的祖先如此美好的生活环境,让人类生生不息,成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作者这样说:(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后来黄河变了。)
2、祸河: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出示课件:
句子一: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
句子二: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忆吨,其中12忆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
沉积在下游河道中。
句子三: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的泥沙上。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
句子四:每到洪水季节,肆无忌怛地涌向黄河两岸,造成可怕的大水灾。
3、说话练习:黄河水决口了,肆无惮忌地涌向黄河两岸,卷走了,卷走了,卷走了,卷走了。
4、师生读:“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人民叫苦不迭。” 悲壮地读: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探究问题二: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让黄河由民族的摇篮成为中华民族的忧患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小组查找的资料来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原因 : 自然 气温转寒 暴雨集中
人为 人口增多 大量砍伐
探究问题三:如何治理黄河?(要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
为了拯救黄河,科学家们已经为黄河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哪一小组来说说。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治理:牧林为主 规划土地
修筑水利 防止水土流失
五、总结感悟
1、同学们,身为炎黄子孙,当我们了解到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后,说说你从这篇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
2、同学们,只要人人都能明白书中的道理,把黄河的泥沙管住,那么黄河一定会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六、当堂检测
(1)我们的祖先选择黄河下游一带生息繁衍是因为。(2)哪些原因导致黄河发生了变化? 黄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 二是
(3)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措施分别是什么?在课文力找出有关语句并写下来。
治理黄河的关键是: 治理黄河的措施是:1.2.七、布置作业
为保护黄河设计一句广告词。
【板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原因: 气温转寒 暴雨集中
人口增多 大量砍伐
治理: 牧林为主 规划田地 修筑水利 防止水土流失 4
第五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2、学习难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扣题质疑
古老的中国有两条大河,一条是长江,一条是黄河。人们都说黄河石中华民族的“摇篮”。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它,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板书: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二、初读课文,提出疑问
(1)、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怎样治理黄河?
三、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认读生字词,教师适当检查。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默读、轻声读、跳读),边读边思考,在书中圈点勾画,还可写感受。(3)、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和要求、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步骤地、有选择性地自主学习,并质疑问难。
a、黄河以前为什么会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b、黄河为什么会变成祸河? c、黄河怎样危害两岸人民?
d、有什么方法可以让祸河再变为母亲河? „„
(意图: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阅读课文的教学重点。同时,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又培养了学生明辨是非和解惑的好方法,我在教学中安排这项内容,意在培养学生克服“从众心理”,养成问一问“为什么”的好习惯。)
四、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1)、黄河原来的样子、后来的变化及其原因。
黄河原来的样子: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后来的变化:凶猛暴烈,含沙量大,河床逐年升高,很容易决口,造成大水灾。变化的原因:一是气温转寒,二是人口迅速增长。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或灾难:严重的水灾,使耕地面积剧减。
(2)、本文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章,试讨论有哪些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
五、趣味活动,升华理解
(1)、小记者采访:在学生“说”的互动中理解: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河为什么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2)、资料展示:读读有关环境破坏的资料。
六、治理方案,环保意识
(1)、科学家为黄河设计的治理方案是什么?(2)、你有什么方法?
(3)、讨论:小学生该为环保做些什么?
七、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你知道了那些有关黄河的知识?
(2)、学了本课后,你打算今后怎么做?
(3)、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但老师更希望你们在今后写说明文的时候也像作者这样能和用做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变化的过程和原因。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有信心吗?那就多找一找有关说明文体裁的文章读一读吧!
八、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
2、练习册。
3、读课文。板书设计:
原来——摇篮 后来——忧患 原因——水土流失 治理——管住泥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