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顾自成影杂文随笔
回家的公车上,我最后一个上车,坐这最后一个位置,正要开车时,又上来了一个带着两岁左右孩子的妈妈。我起身把座位让给她,转身坐到司机旁边的大方台上。那位年轻的妈妈马上喊着孩子说:“谢谢阿姨……”。那一刻,我有些堵心了,在这之前一直都被叫姐姐的,前几日还被叫着小妹妹来着,怎么这几日功夫,我居然活成了阿姨了。可就怎么成了阿姨了呢?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惧怕每天的匆忙,害怕天亮,害怕新一天的开始,曾和友人笑语,为了不做那个年老垂危的老人,为了不必看着身边一个一个熟悉的面容离去,我决定六十岁那年消失不见。生命之痛,便是不忍眼睁睁地看着离去。
朋友说起要再去长沙,这个词出现的瞬间,使得我心酸不已,那个六年前的一切即刻呈现,我们一起闯荡的地方,那个去时成群结队,归来却只剩我一人的城,我很怀念。
一直以来,无论在哪里,我都变成最后一个离开的人,想起毕业那年的最后一天,便是如此,我们都彼此默默地在宿舍里收拾着自己这几年的东西或是蒙头大睡,都没有说话,想着才开学军训,我们宿舍还闹了次水灾,我们醒来就看着解放鞋浮在水面上,可害惨了楼下的校友们,我们曾霸道地占用着水房,关上门,十几个人脱了衣服在里面洗澡,互相泼水打闹嬉戏,想着一到周五便挤在床上听的潇湘夜话,每次都吓得不敢上厕所,想着我们故意在校园里淋过的雨……。
毕业晚会那天,一个个说着说着就哭了,我们知道再也没有机会在教室里挤在一起边看贞子一边防着老师突然来查。
然后我们为了生活和理想奔波,再也不是那个妈妈怀里的宝贝,老师眼里的学生,不管委屈还是难过我们都学着自己承担,一路遭遇,只能和朋友们说说,彼此鼓励安慰,各自安好。
初次离家几百里,每个人都是怯生生的盲目,带着互相照顾。喜悦于烈士公园的那个元宵灯会,不谋而遇的激动。此后我们翻过大铁门,走过无人的夜路。我们曾于烈日炎炎的夏日爬岳麓山,互相晒成大红脸。我们在公园里的每个人少的角落扮着鬼脸拍照。也在第一个遇到男朋友的她家里制作着从老家带来的腊肉。我们更是坐着连夜的火车只为回校考试。
后来,那一群人逐渐散了,她成了孩子她妈,她回到了那个老家听候安排,说过的倚剑走天涯,都论落为不可提及的傻话,该怎么互相问候都成了难题,我的周末变成了一个个各地而来的人,走了熟悉的又来了陌生的,虽然也和他们在农大的果园里摘石榴,甚至走夜路回家,可始终无法匹敌和你们一起的快乐。等到只剩我一人独守长沙时我才发现,我们真的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到二十岁的模样。
这些年,我所做的事是始终想念着你们……
第二篇:古惑仔观影随笔
观影随笔
这两天把刘伟强导演的《古惑仔》系列
电影翻出来又看了一遍,有些小感慨,在我的印象中,古惑仔似乎对80后的影响要超
过我们这些90后,还记得小学时学校是明
令禁止观看古惑仔系列电影的,但这似乎没
有什么用,学生们还是狂热地追捧。我与大
部分人不太一样,我第一次看《古惑仔》是
在高中的时候。电影所表现的内容是我很震
撼,换句话说,我羡慕影片里的那种真性情,或者说如果我出生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也许会疯狂地爱上那种生活。确实,这一系列的电影让很大一批本来就向往糜烂、沉沦、堕落之美而又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知道原
来黑色的世界可以这么迷人,因此而导致的犯
罪事件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间接引发的街头
斗殴、校园暴力事件更多不胜数。“粗口”、“泡
妞”、“单挑”、“砍人”、“跟大佬”等已成了不少
人追求时尚自我;放纵、燃烧青春的行为模式。
但是,我所看到的《古惑仔》里表现出的那些
兄弟情谊、江湖仗义正好弥补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情感空虚、孤独感与幻灭感。
电影根据香港漫画家牛佬的系列漫画《古
惑仔》改编拍摄,从1996年的《古惑仔之人在江湖》到2000年的《古惑仔之胜者为王》,刘
伟强的六部“古惑仔”系列包括由其衍生的跟风
之作,将古惑仔之风蔓延到了21世纪,毋庸置
疑,在香港本土乃至大陆,《古惑仔》系列影片的影响力都是相当大的。影片讲述了《古惑仔》
系列的主要群体——古惑仔,也就是黑社会中的青少年的生活,却表达了现代社会青少年的孤独、幻灭感。一直有人觉得《古惑仔》粗制滥造,或者无甚内涵,宣扬的是一种黑色浪漫的青春亚文化。然而,透过这些表面的迹象,我们依然可以从《古惑仔》系列中找到各种问题存在的合理性。正如心理学家所说:“如果说借钱是友情的痔疮,而利益最大化是婚姻幸福的金标准,或者死亡是终结心理创伤的最佳方式,那么我们就应该承认,《古惑仔》系列是到目前为止可以找到的最好的青少年德育片。”《古惑仔》系列是一把双刃剑,存在弊端的同时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突出了影片的现代性,用他们的独特经历教育着现代人。
时代的发展进步确确实实给人们的生活带
来了便利,但与此同时,人际关系却变得越来越
冷漠,人也变得越来越不像人,我们这一代人得
到的很多,失去的也很多,社会口口声声说我们
是幸福的一代,但我们却从来没有体会到什么是
幸福。反之,我们拥有更多的是无穷无尽的孤独
感与幻灭感,我们的情感极度空虚。或许不是每一个青年都这样,但我相信绝大部分是这样的。
当心理学专家、影评人、父母们都在痛不欲生地哭诉《古惑仔》系列对社会的危害,痛斥《古惑仔》系列为青年人提供了一种去实现梦的冲动的时候,这个社会是否想过,为什么古惑仔会让我们这些青少年如此痴迷?当这样一部电影出现,当它在青少年以及白领、学生层面的观众之间走
红,他们跳出来控诉其造成的危害,但他
们却忽略了自己是否与自己的骨肉越来
越远,从不诘身自问自己是否有责任,这
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我认为《古惑仔》系
列只是在以一种隐藏的方式向观众展示
它所具有的反思和教育意义。
其实我相信,古惑仔之所以能够吸引那么多青少年,不是因为影片里的那些暴力,也不是为了“拽”,更多的是因为我们羡慕影片里我们这一代人所缺乏的那种真性情,如陈浩南与山鸡之间的兄弟情、陈浩南与苏阿细之间的爱情以及帮派里兄弟间的仗义情。影片中的 这些人物对老大忠诚,讲求一个忠字;对朋
友诚信,讲求一个义字;对爱人忠贞,讲究一个
诚字;对父母爱护有加,讲究一个孝字;对弱者
表示同情,讲究一个仁字;对坏蛋嫉恶如仇,讲
究一个勇字。他们以敏锐的头脑和优异的战绩勇
敢无畏积极的维护洪兴帮的集体荣誉和公共利
益。在黑社会街头混混的背景包装下,我们都忽
视了《古惑仔》系列带给我们的道德教育。
最后再说说我的2013吧,2013虽然才过了三个多月,但在这三个多月里却发生了很多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在这以前,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但这些让我措手不及的事情结束之后我却有点怀疑了,从假期到开学的这几个月里,学习、生活、交际,没有哪一样是让自己满意的。究竟要怎样说我也不知道了,反正现在的我就想找个袋子把自己装起来,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学习,一个人生活。不是有人说最好的生活是:时光,浓淡相宜;人心,远近相安么?
即使《古惑仔》里有再多我想要的东西,也都是强求不来的。所以,我还是祈祷“人心,远近相安”吧!
第三篇:古惑仔观影随笔
观影随笔
这两天把刘伟强导演的《古惑仔》系列电影翻出来又看了一遍,有些小感慨,在我的印象中,古惑仔似乎对80后的影响要超过我们这些90后,还记得小学时学校是明令禁止观看古惑仔系列电影的,但这似乎没有什么用,学生们还是狂热地追捧。我与大部分人不太一样,我第一次看《古惑仔》是在高中的时候。电影所表现的内容是我很震撼,换句话说,我羡慕影片里的那种真性情,或者说如果我出生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也许会疯狂地爱上那种生活。确实,这一系列的电影让很大一批本来就向往糜烂、沉沦、堕落之美而又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知道原来黑色的世界可以这么迷人,因此而导致的犯罪事件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间接引发的街头斗殴、校园暴力事件更多不胜数。“粗口”、“泡妞”、“单挑”、“砍人”、“跟大佬”等已成了不少人追求时尚自我;放纵、燃烧青春的行为模式。但是,我所看到的《古惑仔》里表现出的那些兄弟情谊、江湖仗义正好弥补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情感空虚、孤独感与幻灭感。
电影根据香港漫画家牛佬的系列漫画《古惑仔》改编拍摄,从1996年的《古惑仔之人在江湖》到2000年的《古惑仔之胜者为王》,刘伟强的六部“古惑仔”系列包括由其衍生的跟风之作,将古惑仔之风蔓延到了21世纪,毋庸置疑,在香港本土乃至大陆,《古惑仔》系列影片的影响力都是相当大的。影片讲述了《古惑仔》系列的主要群体——古惑仔,也就是黑社会中的青少年的生活,却表达了现代社会青少年的孤独、幻灭感。一直有人觉得《古惑仔》粗制滥造,或者无甚内涵,宣扬的是一种黑色浪漫的青春亚文化。然而,透过这些表面的迹象,我们依然可以从《古惑仔》系列中找到各种问题存在的合理性。正如心理学家所说:“如果说借钱是友情的痔疮,而利益最大化是婚姻幸福的金标准,或者死亡是终结心理创伤的最佳方式,那么我们就应该承认,《古惑仔》系列是到目前为止可以找到的最好的青少年德育片。”《古惑仔》系列是一把双刃剑,存在弊端的同时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突出了影片的现代性,用他们的独特经历教育着现代人。
时代的发展进步确确实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与此同时,人际关系却变得越来越冷漠,人也变得越来越不像人,我们这一代人得到的很多,失去的也很多,社会口口声声说我们是幸福的一代,但我们却从来没有体会到什么是幸福。反之,我们拥有更多的是无穷无尽的孤独感与幻灭感,我们的情感极度空虚。或许不是每一个青年都这样,但我相信绝大部分是这样的。当心理学专家、影评人、父母们都在痛不欲生地哭诉《古惑仔》系列对社会的危害,痛斥《古惑仔》系列为青年人提供了一种去实现梦的冲动的时候,这个社会是否想过,为什么古惑仔会让我们这些青少年如此痴迷?当这样一部电影出现,当它在青少年以及白领、学生层面的观众之间走红,他们跳出来控诉其造成的危害,但他们却忽略了自己是否与自己的骨肉越来越远,从不诘身自问自己是否有责任,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我认为《古惑仔》系列只是在以一种隐藏的方式向观众展示它所具有的反思和教育意义。
其实我相信,古惑仔之所以能够吸引那么多青少年,不是因为影片里的那些暴力,也不是为了“拽”,更多的是因为我们羡慕影片里我们这一代人所缺乏的那种真性情,如陈浩南与山鸡之间的兄弟情、陈浩南与苏阿细之间的爱情以及帮派里兄弟间的仗义情。影片中的 这些人物对老大忠诚,讲求一个忠字;对朋友诚信,讲求一个义字;对爱人忠贞,讲究一个诚字;对父母爱护有加,讲究一个孝字;对弱者表示同情,讲究一个仁字;对坏蛋嫉恶如仇,讲究一个勇字。他们以敏锐的头脑和优异的战绩勇敢无畏积极的维护洪兴帮的集体荣誉和公共利益。在黑社会街头混混的背景包装下,我们都忽视了《古惑仔》系列带给我们的道德教育。
最后再说说我的2013吧,2013虽然才过了三个多月,但在这三个多月里却发生了很多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在这以前,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但这些让我措手不及的事情结束之后我却有点怀疑了,从假期到开学的这几个月里,学习、生活、交际,没有哪一样是让自己满意的。究竟要怎样说我也不知道了,反正现在的我就想找个袋子把自己装起来,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学习,一个人生活。不是有人说最好的生活是:时光,浓淡相宜;人心,远近相安么?
即使《古惑仔》里有再多我想要的东西,也都是强求不来的。所以,我还是祈祷“人心,远近相安”吧!
第四篇:临水扶桑顾影怜——读《扶桑》有感
临水扶桑顾影怜——读《扶桑》有感
扶桑„„
曾从字里行间觅得有关于你的只言片语。彼时,仅仅觉得这一声“扶桑”文雅至极,仿佛两千年前那水边摇曳的蒹葭般不谙世事,清新可人。偶然得知扶桑确是种花,一种独自红火的花——一如你,这个披着深红衫子,在黑暗中默默散放自己的光辉,于苦难中浴血重生踽踽独行的女人„„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在天朝盛国的外衣刚刚被武力强行剥落,露出内在的腐朽不堪,固步自封的“闭关锁国”被火药武器轰炸得分崩离析时,无数廉价劳动力源源不断输送至地球另一端的资本主义市场,由此形成了中国第一批移民潮。彼时的旧金山才刚刚在世界版图上落户,它那“黄金遍生地”的形象如罂粟般吸引着欧洲、中国、印度和世界各地的狂热者们来到这个美国西海岸的小渔村。在一艘艘运送华工的船只上,饥寒交迫,疟疾横生,无数人怀揣着对海那边的黄金地的幻想早早谢幕,可是扶桑却好好地活了下来。你本是偏僻山村里一个平凡的种茶姑娘,幼时与一个广东的八岁少爷定了亲,十四岁时,嫁往海边,你的丈夫早早出海淘金,于是你安稳地在从未谋面的丈夫家里当牛做马。二十岁时,一个男人说要接你去海那边与你的丈夫相见,于是,几经辗转,你被卖往了那个尚在蒙昧与开化间挣扎的混沌城市,与无数少女一样,在唐人街从事皮肉生意。
该如何看待你呢?你是那三千漂洋过海中的一位,是特定时代特定背景下无闻的牺牲者;可你也是独一无二的,唯有你能够微笑着、温存着、包容着,用一双三寸金莲走过一个又一个灾难。而与你一样的她们,往往“在十八岁开始脱发,十九岁落齿,二十岁已两眼混沌,颜色败尽”,她们遭受着人贩子、妓院阿妈、唐人街地痞的多重盘剥欺凌,早早地结束生命。可你不同!你在苦难面前不作无谓的抵抗,却也从不显示卑微,你微笑着温存着包容着宽恕着,以独特的方式享受着苦难,正因如此,你才绝不会被苦难击溃,才最终成为高高在上的主宰者!于你而言,正是苦难,才成就了一朵炼狱里绽放的纯净之花,一朵如火燃烧的美丽扶桑。你给予荒唐世界里空虚无望的男人们以梦想,那些从你生命里穿过的过客,甚至是克里斯,这个12岁的白人少爷,甚至是大勇,这个流传于唐人街或洋人区的传奇人物„„
克里斯朵夫初次被你吸引时,只是出于好奇——对一双传言中的三寸金莲的好奇,对一间暗红色颓败闺房的好奇,对一个女人举手投足间显现的神秘的好奇,对字正腔圆的陌生语言的好奇,对一切他未曾听闻见识的东方文明的好奇。于是,就如同那个时代无数男孩一样,花几毛钱去唐人街享受欢愉。可是,扶桑你不经意一个瞬间怒放的空前绝后的美丽令他油然而生一种战栗的感动,从此,再没有单纯的男欢女爱。
那男孩向你承诺:等着我。等?怎么等?一个卑贱的娼妓,凭什么自主?你在随后两年不停转卖的辗转中,遇见了大勇,那时,他还叫阿丁。又是淘金流里的微小生物,却一路摸爬滚打,不择手段,开辟了自己的天地。他手段毒辣,却又有着英勇之名,令华人或洋人心生敬畏;他精明圆滑,却坚守自己的原则,容不得半点同胞间的出卖与残害;他为求自保可以杀死一个婴儿,却也尊重每一个无辜的死者„„他是个矛盾体,是一个传奇,可是也许只有扶桑才知道,他坚强的外表下,同样拥有一颗向往温暖,渴望回家的游子之心,因此,才对地球另一边的老母和娇妻念念不忘,才在想家的时候内心泛起温柔燃起希望,才在知道自己一手捧红的扶桑就是素未谋面的妻子时那样惊慌地选择逃避。
我们一次次追问:扶桑到底美在哪里?她长相并不惊艳,甚至带上一份憨傻;可是她总是真诚地微笑着,对每一个男人给予平等的关怀,在满是苦难的异乡,这一份温暖足以让人热泪盈眶。扶桑的美,是神秘颓靡的东方缩影,吸引着好奇的西方人慕名而来;对克里斯这个缺少母爱的贵族少爷,扶桑如同圣母玛利亚,用天生的母性给予他陌生的爱与温暖;对我们这些看官,扶桑的美丽是与苦难相生相存的,在她被基督教拯救会收留的那段日子,我们才发现,那个一身素衣的扶桑,只不过是个最最平凡的女人,“她的微笑也失去意味了„„在她对一切痛楚和罪孽全身心接受时,她温暖的笑是那样的安慰,人在这笑中感到羞愧的同时明白自己被宽恕了。而宽松无形的白麻布里,那笑是舒适,无所用心,仅仅是微笑本身!”的确,逆境之中更显人性坚强,苦难之后方得真正美丽!
我难以忘怀你们的结局。你与克里斯始终阴差阳错,人群中一次次机缘巧合地偶遇,却在短暂的相交后分道扬镳。一次不成熟的反华暴动,让克里斯从惶惶不安、徘徊迷惑的男孩堕落成一个直面人生的男人,让大勇终于放弃了满手繁华灰烬,重新用一份对待妻子的认真与尊重与你诀别„„终于将反对迫害华人,反对华人间互相残害视作自己一生的事业,克里斯回来了,跪在你面前,痛哭流涕地对你说“扶桑我要娶你!”大勇却在这时被捕。那一个黎明,你温柔的剪去缠绕在克里斯指尖的一缕头发,然后盛装出席大勇的枪决,与他完成十年前的婚约„„
五十年的美满婚姻让克里斯在谢世前认识到你的高明:你狡猾得用与一个死人的婚姻归还自己永远的自由,从此,将再不会受爱情的侵扰、伤害,从此,像从远古走来,健壮、自由、无懈可击。
多年以后,上天再次送你们一个精致到无可挑剔的邂逅,在唐人街的一个小餐馆,“你在这时接过账单,付了钱,朝门口走去。你到门口时回头,他却给了你一个后脑勺。可你刚调脸,他又转头来看你。他看见的是你年迈的、蹒跚的背影。” 竟又是一次形同陌路!如此,也罢„„隔着的何止是时光海?!相忘于江湖,未必不是最美的结局„„
最后,不得不回顾一下萦绕在全书中的百万华工的生存情况。
我还记得那艘驶向大洋彼岸的船,肮脏不堪,充斥着饥饿与疟疾,多半人的一生早早在这里黯然谢幕。几个月的航程,最终抵达的少女像被牲畜一样按斤出卖,“大米,二元一袋。鲜虾,十分一磅。成鱼,八分一磅。„„女仔,六元一磅。”随后,在一次次拍卖会上,娼妓像商品一样供人观摩评价,讨价还价中去往不同的未知地。前面已经提到,二十岁算是娼妓的大限,她们往往经不住命运的折磨,像是叶至初秋,身未枯而心已死,然后过早凋零。对于“金山”里的十万华工,他们并未获得期许中的好日子,作为殖民主义权力蹂躏、倾倒的对象,在异国他乡受尽欺凌。满清政府懦弱无能,主权不在,何来人权?在七十年代圣弗朗西斯科一份报纸的统计中,一半的人认为中国人是比黑人更低劣的人种,三成的人认为中国人与黑人同样低劣。于是廉价的华工像狗一样被资本家驱使,即使是白人工友,也可以对这“低贱”的人种颐指气使。在唐人街,被警察、贵族、地痞流氓殴打到不成人形、奄奄一息的华工随处可见,也许天明以后你的家门口就会出现一具衰朽的尸体„„美国西海岸的排华浪潮声势渐大,政客推动下出台的反华法案成为一系列暴力活动的依据。在白人们要求驱逐华人的“请愿书”上,罗列了中国人的十几条罪状:“男人梳辫子,女人裹小脚,主食大米和蔬菜,居住拥挤,生肺病„„”请愿书暗示如此一个藏污纳垢的低劣人种该被灭绝!
与此同时,中国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对压迫的反抗精神、灾难面前的前所未有的凝聚力也彰显出独特的魅力。书中记载两件事:一是华工罢工潮中出现的汉奸被中国人群起攻之,二是由扶桑引起的唐人街的广场对决。那场夕阳下的惨烈对决至今仍历历在目,勇士们如同奔赴一场盛大而隆重的死亡,广场周围的阳台被高价出租给了洋人们。壮士们使用原始的刀斧,劈砍的技艺也十分古典;一人倒下,就有另一个兄弟拾起刀来继续冲上去。洋人们说,这是东方的罗马角斗,也说,这只是自相残杀。可是直到鲜血将夕阳染得惨烈悲壮,洋妇人们的望远镜抖得不成焦距,白人们借着烈酒掩饰自己内心的仓皇与震慑,所有人才明白:这不是自相残杀,这是借自相残杀而展示和炫耀古典东方的勇敢和义气;他们在拼杀中给对手的是尊重和信赖;他们用这番血换血、命换命的厮杀告诉世界,死,其实是可以非常壮烈的!„„散场了。洒满热血的广场仿佛还在喧嚣着:死都不怕的人,还有什么可怕的?死都能面对,还有什么不可面对!
时隔一百四十多年,我透过严歌苓的文字寻觅到你们的踪迹。早期的移民确已在异国生根发芽,而你们的艰辛,我们怎能体会出十之一二?所幸,今天的中国人,终于顺着你们的方向走出了自己的康庄大道!
又念起扶桑花的花语——新鲜的恋情,微妙的美。想起她每一次忍人之所不能忍的痛苦时露出的恬淡微笑,想起她对待疲惫的游子时全身心的包容,想起她一次次静默的下跪,宽恕了面前的罪人,也宽恕了全世界„„这一些属于扶桑的“微妙的美”,终将随着时光流逝被打磨成至真至善的卵石,永远沉淀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
第五篇:玫瑰,人生 观影 随笔
玫瑰,人生
——《玫瑰人生》观影随笔
玫瑰,娇艳的外表下隐藏着带刺的躯干,有时伤到旁人,有时伤到自己。但是玫瑰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她的娇媚她的幽香,让众人为她倾倒,哪怕遍体鳞伤。玫瑰的一生,如此短暂,却又如此芬芳。
艾迪琵雅芙,天使般的歌喉,法国香颂般的气质,但却有着遍体鳞伤的一生。很难界定琵雅芙的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她是当之无愧的法国香颂女王,却整日沉迷在酒精、麻醉药品的荒诞生活之中。排除她在音乐上的成就,琵雅芙的的生命是堕落的,正如玫瑰娇艳的外表和带刺的躯干。艾迪琵雅芙本人和和本片的导演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玫瑰人生”来总结这充满争议的短短47年,(《“玫瑰人生”也是琵雅芙最出名的歌曲之一》)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历史的必然。
导演奥利维埃用了一种非常与众不同的叙事手法讲述琵雅芙传奇的一生。不同于以往传记题材影片插叙或者是顺序的讲述方式,《玫瑰人生》用了一种片段交叉式的貌似非常杂乱的叙事结构,整部影片由琵雅芙童年、青年、中年和临终时的各种画面穿插而成,这种手法另许多观众脑子转的有点晕。也许导演是参照一个人在晚年临终时的杂乱回忆状态来铺陈叙事,力图另用一种自然地方式展现人物复杂的一生。其实琵雅芙生命何尝不是这样的交织错落,到了晚年,经历了如此的沧海沉浮,她的记忆状态也就是如此的交织错落。导演试图带领观众从琵雅芙的角度去回忆琵雅芙的一生,起到另了一种的效果。
许多看过《玫瑰人生》的中国观众都会拿她和《梅兰芳》相对比。相同的题材,都是讲艺术人物的传记型影片,但总感觉到《梅兰芳》比起《玫瑰人生》少了一分气韵,少了一分历史的真实感。《玫瑰人生》中导演着重使用音乐进行叙事,选取了许多琵雅芙本人的歌曲作为叙事元素穿插其中,带有明显法国印记的香颂歌曲让观众领略了法国文化的魅力。《梅兰芳》本身也注重京剧在其中对于情节叙事的推动作用,但总感觉味道不够,没有把京剧的气势完美展现。《梅兰芳》的人物性格、形象有些正统,没有进入到人物内心深处的潜意识进行发觉,所以人物的形象显得没有《玫瑰人生》中的琵雅芙真实、丰满。
《玫瑰人生》中的主角性格非常多元化,多重性格所构成的矛盾冲突成为本片的另一大亮点,琵雅芙市井的出身,与父亲母亲另类的关系,年轻时混乱的人际交往似乎注定了她堕落萎靡的生活态度,但与生俱来的歌唱天赋似乎又注定了她对艺术的无限执着。她有着放荡的生活态度,对母亲的态度极度恶劣,晚年又对失去曾经的孩子无限悔恨,体现了她内心对于亲情的渴望。琵雅芙从市井街头到歌舞厅一直到纽约大剧院的成长历程也反映出了法国社会各个阶层的方方面面,实践了一种超现实主义的风格。
片中有一处长镜头运用的特别出色,就是在琵雅芙的情人马赛飞机失事之后的早上,琵雅芙先是出现幻觉马赛到她身边,兴致勃勃为他准备早点,为她找礼物,后来工作人员不得不告诉她马赛飞机失事,琵雅芙的性格急剧变化,到了疯癫的边缘,最后走到了一个舞台之上,她平息心中的情绪又唱起了法国香颂。导演用有点梦境效果的写意方式来处理这个段落,仅用了一个长镜头就刻画出了人物性格的的三次转变,并转换了四个场景,集中展现了琵雅芙多重性格的对比:对爱情的渴望、对他人的轻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艺术的执着。将这些复杂元素融合在一个单一镜头之中,可以窥见导演的功力。
《玫瑰人生》中女主角的饰演者玛丽昂 歌迪亚将琵雅芙的多重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从20岁到临终的巨大跨度挑战者演员的演技,而歌迪亚将琵雅芙的每个年龄段都表现的几近完美,她充分完成了琵雅芙每一个侧面的演绎,并将琵雅芙的内心从内而外的呈现在观众面前,让我们仿佛置看到了一个真正的琵雅芙。
《玫瑰人生》是成功的,她表现了一个真正的琵雅芙,让世界看到了法国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