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归去来兮辞》教案设计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
1《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
2《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
3《杂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
4《读〈山海经〉》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第二篇: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1、课文的思想内容
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导人课文,分绍陶渊明
资料链接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 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三.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四、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自由朗读——提名朗读(正音;注意语气、语调及语顿)——集体朗读——自由朗读
1、一读——正字音。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2、二读--断句读。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3、三读-- 明白音乐美 读出语调——升调、降调
读出语气——疑问、反问、感叹和陈述语气;
读出语速——快、中、慢;朗朗上口的音乐美,主要源自于骈偶的运用。
4、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如:
每段段首那三句话读法(可让学生分析探讨读法)
第一段的“ 归去来兮,”要读得豪迈,因为作者释放了所有做官的闷气,大呼一声“回去吧”
第二段的“归去来兮,”要读得愉悦而平静,因为它承上启下,承上,归家很高兴;启下,作者 心里很轻松 第三段“已矣乎!”有些无奈。
另外还要五读六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五、疏通字词 并完成练习三
六、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试着背诵;
2、完成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
(一)总体把握
1、归家之因
2、归家之乐
3、综述情态
(二)具体研习
1、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两个:一是田园荒芜,二是心为形役(真正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2、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分三层。
写归心似箭。以行动、心理表现的。前二句: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后二句: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更写出作者急盼归家之情。
写入家门时的热闹场面,满是浓郁的亲情和欢跃的气氛。作者的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然后写家人相迎、幽雅环境。“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松菊喻作者高洁的品格,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可以补充岁寒三友)
写归家以后闲适有趣的田园生活。饮酒赏树,扶杖游览,自得其乐。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出岫之云”“倦飞之鸟”,既写自然景物,又写诗人出仕与归隐。(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3、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5(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再表要与世相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点出与官场格格不入是归隐的原因。然后补充上段再写自由自在的生活:谈心、弹琴、读书、躬耕田地、徜徉山水,无不是乐事。末二句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4、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文章最后是上升到哲理高度,卒章显志。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作业
滕王阁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掌握相关文言知识点和成语。
2、感悟本文的景物描写语句,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文中出现的典故。
二、教学重点:感悟本文的景物描写语句,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文中出现的典故。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改写法。
五、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 一、四大名楼导入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陆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楼阁庙宇,比比皆是。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名扬天下。它们是哪四大名楼呢?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鸛鹊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
二、作者介绍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26岁时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写作背景介绍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 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三、文体知识
1.介绍“序”。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诵读指导】
本文是骈文,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有少数七字。①四字句的读法: “二二式”,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 “三三式”,如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 “一四式”,如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二二二式”,如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 “二四式”,如谁悲/失路之人;气凌/彭泽之樽;“一二三式”,如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二一四式”,如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二三二式”,如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二二三式”,如都督/阎公/之雅望。
四、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云销雨霁(“销”通“消”,消失)
2、古今异义: 千里逢迎:古,迎接;今,迎合。阮籍猖狂:古,狂放,不拘礼法;今,肆无忌惮。君子见机:古,看见细微的征兆;今,看机会看形势。
3、词类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动用法,使……放下来。腾蛟起凤:腾,起,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屈贾谊于长沙:屈,使动用法,使……受委屈。窜梁鸿于海曲:窜,使动用法,使……出走。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作状,像雾一样,像流星一样。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目,名作动,看,望。
4、特殊句式:
物(有)华天(有)宝:省略句。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省略句。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于)寒,声断衡阳之浦:省略句。童子何知:宾语前置句。怀帝阍而不见:被动句。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介词结构后置句。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介宾结构后置句。
5、成语:
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之人偶然相遇。
钟鸣鼎食: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物华天宝:物华:万物的精华;天宝:天然的宝物。指各种珍美的宝物。人杰地灵: “杰”是指有杰出才能的人;“灵”是特别美好的意思。指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成为名胜之区。
老当益壮:老:老年;当:应该;益:更加;壮:强壮,雄壮。年纪虽老而志气更豪壮。
穷且益坚:(穷:穷困;益:更加。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语。
桑榆暮景:落日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比喻老年的时光。胜友如云:胜友:良友。许多良友聚集一处。
高朋满座:高:高贵。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命运多舛:舛:不顺,不幸。命运充满不顺,指一生坎坷,屡受挫折。天高地迥:天空深邃遥远,大地平坦辽阔。
腾蛟起凤:蛟:蛟龙;凤:凤凰。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采。
投笔从戎: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达人知命:达人:通达事理的人。指心胸豁达的人,安于命运。
涸辙之鲋:涸:干;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鲋:鲫鱼。水干了的车沟里的小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
五、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第二部分(2):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第三部分(3-4):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第四部分(5):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第一部分】
1、表现洪州地理风貌的语句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2、表现洪州物产珍异、人才杰出的语句是: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3、参加宴会的人物有哪些: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4、写自己与会的荣幸的句子是: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第二部分】
1、填空:
第二段中,交代时间的句子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描绘秋景的句子是:潦水尽
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赴阁途中的句子是: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写楼阁四周山水的句子是: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登阁远眺所见的句子是: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2、选一个你觉得描写景物最绝妙的句子,赏析其妙处。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句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化之美: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其次,这两句不仅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描写的景物也显出层次:先写近水,后写远山。另外,一个“寒”字体现出潭的特征,给人清爽的感觉。
(2)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层叠的台阁耸立在翠绿的山上,向上直冲云霄;凌空的檐阁闪动着艳丽的色彩,向下俯视不见地面。仅用十六个字就形容出台阁建筑的壮丽。“上出重霄”“下临无地”,用夸张的笔法突出楼之高,水之深。借视角的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另外,“翠” 突出山的翠绿;“飞”字描绘出檐阁高耸如鸟之欲飞,“丹” 字形容檐阁色彩的艳丽。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王勃把这种景象用对偶句来表现,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在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野鸭——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同时,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成的画面不仅明丽,而且鲜活,有一种浑然天成之美,不愧为“千古绝唱”。
(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暮色里归舟传来声声渔歌,歌声响彻鄱阳湖畔;寒风中大雁发出阵阵惊鸣,叫声消失在衡阳水滨。这四句,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写手法传达远在“彭蠡之滨”、“衡阳之浦”的渔歌和雁声,让读者对景物既有具体的感受,又能开拓视野,展开联想,构想出目力难及之景,表现出虚实相映之美。
(5)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突出人烟之阜盛。
3、这篇骈文,摹写景物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段段华彩,一气呵成,使人犹如身临其境,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那么,滕王阁的景物美在王勃笔下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明确:(1)注重景物的色彩变化之美。例如:寒潭清,暮山紫,飞阁翔丹,层台耸翠,青雀黄龙之轴,彩彻区明。(2)注重景物的虚实相映之美。例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不是实景而是想象之景,体现本文精美特点之二:虚实相衬之美。(3)注重景物的上下浑成之美。例句:上出重霄,下临无地。闾阎扑地,舸舰迷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4)注重景物的远近层次之美。作者笔下,诸般景物纷至沓来,依次展现,既各尽其美,又有层次的变化。“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四句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两句写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川流、湖泽的迂回,是中景;“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长天一色。”则是水天浩淼的远景。笔墨由近及远地铺展开去,组成一幅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
【第三、四部分】
1、第三、四部分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那么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慨?他的身世怎样?他是怎样抒发这些感慨、述说自己身世的?
明确:①“遥襟俯畅,逸兴遄 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对酒当歌之逸兴。②“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对与会者的赞美之情。③“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人生苦短、个人渺小之叹息。④“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报国无门,济世无路。⑤“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去国怀乡之忧愁。⑥“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怀才不遇之悲愤。⑦“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时运不好,年华飞逝。⑧“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识时务、知命数。⑨“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自强不息之志向。⑩“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虽有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但却请缨无路,无所作为。⑾“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路过滕王阁的原因及与会的喜悦。⑿“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愿在宴会上写诗作赋。⒀“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感叹盛宴难再。⒁“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再赞盛会,表作序旨意。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抒怀(写人喻己),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总结】
本文是一篇序,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骈文,作者用富丽华美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手法上,景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环境与气氛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是本文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
第三篇: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一课的述课教案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述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述课。
一、教材分析
《归去来兮辞》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真情真性和品味课文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而在前面的几册书中已多次学习了不同文体的古文,在此基础上继续感知作者是如何“披文入情”的,“情”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本文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它也是作者诀别官场的宣言书。文章由两部分组成,主体是有韵的“辞”,主体前面有个“序”,序说明了写作本文的缘由,对于学习主体有很大的帮助。而主体部分的文句清新流畅,语言优美,音节和谐,感情真切,词句精炼,表现力强,把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所以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把握文章的“情”。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阶段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但是文言文对高二的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难题,尤其是职业高中的学生来说更是一个拦路虎,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加强对文言文的学习,除了对于文言文的实虚词的学习积累以外,同时应加强学生对于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注重对“情”的理解和体会。这也是检验学生对于文言文掌握的一种方法。但是职高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太理想,知识的储存也比较单薄,因此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只要引导学生答对了方向,合情合理则可多鼓励,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的熏陶和感染,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揣摩作者的“情”,欣赏文章的淡远潇洒的语言风格。
三、确立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行文线索,学习本文的寄托手法;理清文章的情感思路。
2、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章,熟悉复习重点字词,思考、讨论、探究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变化。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
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求。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掌握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感思路。
2、教学难点:掌握“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主要通过诵读法、讨论法及不断的深入探究,来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帮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课时安排:共两课时,本次重点讲述第二课时。
(一)简单述一述第一课时的知识
1、了解作者其人及作品。
2、自读文章,疏通字词的读音。
3、疏通重点字词的意思。
4、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二)第二课时正式述课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
1、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简单学习了《归去来兮辞》一课,同学们先一起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1)回忆复习一下字词掌握的情况(请几位学生解释加点的字):如生生所资眄庭柯以怡颜审容膝之易安(生:动词活用为名词,维持。怡:....
是动用法,使愉快。容膝:动词作名词,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2)再请两位同学来试着背诵一下课文(或只背一段也行)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作为花中的隐士的陶渊明的思想到底是如何变化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继续学习《归去来兮辞》,来进一步了解一下吧。第二环节,赏析探究。
1、诵读课文课文第一段
(1)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辞官不做呢?(学生读文,从文中试找原句)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学生从读文中感受体会,回答)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3)结合此诗和第一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学生学会概括)
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之一。)
2、读第2段,学生齐读本段,讨论下面的问题:(学生紧扣课文回答,也可自我归纳回答)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4)、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3、读第3段 体会“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指定小组朗读此段。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分组比赛,看哪组最先有回答的最全,并给予表扬)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复习加固字词的意思。如西畴、窈窕是指什么等等。)
总结: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2、读第4段,思考回答问题:
(1)、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学生齐读本段,思考回答。)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
(2)、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中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3)、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学生先翻译意思,明了的情况下再讨论分析。)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也是作者摆脱了现实的困扰而产生的真实、复杂的感慨。(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5.讨论总结: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文章的呢?即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学生读课文思考讨论。
明确:本文有两条线索,一行文(时间顺序),一抒情(感情变化)。
本文的行文线索:辞官抵家家中——室内——庭院:家居之乐
春耕——幽游:田园之乐
本文的抒情线索:自悔自责
自安自乐
乐天安命
6、最后试背诵全文,最后小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第三环节板书设计: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叙事线索 : 辞官归家 家居之乐
鄙弃官场,向往田园
隐士 淡泊明志,闲适自在情怀厌恶官场,固穷守节躬耕田园,诗酒琴书
抒情线索 : 自悔自责乐夫天命
第四环节课后反思:
对于《归去来兮辞》一文,字词的意思掌握不太复杂,但是对于文章的线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抒发则是关键,所以就要反复引导,从当时的社会情况,及联系《桃花源记》一课中所流露的社会黑暗、腐败情形,慢慢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情况,从而掌握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变化之情由。
第四篇:《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辞的体裁特点,领会作者的感情及志向。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一词多义现象,了解“以、而、之、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倒装句、省略句两种句式,能够将文本准确流畅地翻译为现代文。
3、把握全文的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的内容。
4、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
第一课时
导入:在《桃花源记》中,谁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陶潜。陶潜不仅仅为世人描绘出了一幅闲适静谧的世外桃源景象,他还带领我们走进了“五柳先生”,感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一、作家作品 指名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367~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生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但是,他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在传统道德理想消失殆尽之际,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风格,兼取平淡与爽朗,语言质朴自然。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少年时,受儒学熏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东晋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难有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他29岁开始出仕,历13个年头,时官时隐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4年。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辞官归隐,躬耕田园,赋《归去来兮辞》。
三、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四、指导朗读
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分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
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
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学生复听一次录音,细细品味。
第二课时
一、梳理整体结构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1、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品读并序,思考并序写了几层内容? 两层内容:A、描述了就任彭泽的心境。B、交代了弃官归田的缘由。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几点?你觉得哪一点是最根本的?
原因有三点: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不愿折节为吏,那冻饿更难以忍受。(3)“程氏妹丧于武昌”——亲妹过世,需要去奔丧。思考小序中讲到了 其中第一条是最根本的。
2、我们已经通读全文,同学们也已经大致把握了全文的内容。那么我们现在再来明确 疏理一下全辞的叙事脉络。学生相互讨论。明确:
第一段:辞官——归途(思想斗争)。
第二段: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家庭生活)。第三段:纵情山水(社会生活)。第四段:安度余生(反思与感悟)。
3、陶渊明想象自己从辞官回家一直到如何悠游生活,大家觉得他的情感是否也有一个随之变化的过程呢?那这个情感线索又是怎样的? 明确:
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
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旷达、悠然。归纳:自责---自悔---自觉----自醒
二、研读第1段:归家之因。
(1)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范进、孔乙己等一大批读书人不是每日做着“为官梦”吗?而陶渊明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在课文的小序里陶渊明已经明确说出了自己不愿意做官的原因。那么,辞中第一段哪些词又明确表达了这样的心愿?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可追…‘迷途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中的“已往””来者”分别指什么?“今是””昨非”各指什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有庆幸之意,自恕自慰之情;表现出作者对现在辞官的肯定和前半生做官的否定;仿佛是一种醒悟。
小结:所以“归去”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那一份遗世独立的品格。(2)从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沉痛的自责,决绝的宣言。“今是而昨非“对比鲜明。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迷途未远”,悔悟之情,溢于言表。
(3)作者的行程路线是怎样的?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引导体会: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回家的过程——先乘船,后上陆;“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你能想象出此时作者怀有怎样的心情? 引导体会:对仗工整
“轻飏”、“吹衣”——轻舟摇荡,和风吹衣,表现出冲出牢笼后的前所未有的欢快和迫切之情;前路、晨光;问、恨——归心似箭的心情。
三、研读第2段:归家之乐。
讨论两个问题:抵家时的欣喜又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又从何看出?(1)初进家门: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写出作者刚入家门狂喜飞奔的样子(突出强调:载……载……)
“童仆欢迎,稚子候门”,——浓浓亲情的自然表现,能不引起作者的欣喜之情吗?“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写出作者举家欢宴、兴高采烈的情景。作者在这里开怀畅饮,欢喜异常。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句写“松””菊”有何作用?
庭院虽已荒芜,但松、菊却保存完好,这给作者很大的精神慰藉。松、菊傲霜耐寒,一向是忠贞坚强的象征,陶渊明更是从来以松明志,以菊寄傲的,写松写菊,从中表现了陶渊明的清高人格,坚贞之志仍在。你能找到有关写松、写菊的诗句吗?(请学生从掌握的诗句中体会“松””菊”的形象特点)
有酒盈樽,示平生之愿足矣。
小结:以上几句话写出了作者归家及抵家时的欢快喜悦之情,表现了归家之乐,所以文章在句式有了一定的变化,由六字句至四字句,节奏明显加快。
(2)室中之乐:
引壶觞以自酌……易安”,写饮酒之乐,和傲然的情景。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容膝”是居室的狭小,精神上的富足,和物质的清贫对比,作者看重的是傲岸的情怀而非物质的富足。
(3)写庭院之乐:是写景,出岫之云,归飞之鸟,自然妥帖,毫无雕琢之痕;也是抒情,出仕本无心;归来实有意。这是出仕和辞官情形的真是写照,“无心“是自责和反省,辞官归田则是倦飞。
托物言志:抚孤松而盘桓,寓孤高坚贞之节有如此松。
提问:写家居生活时,作者用了哪些动词表现出了闲适、宁静的生活情趣? 引导学生体会:引、眄、倚、审、策、矫首、抚等动作。(想象体会,让学生上台表演)生活在如此宁静的生活环境中,作者有什么生活感受?哪些词可以看出?
引导学生体会:怡颜、寄傲、易安、成趣等词。
从居室到庭院,逸饱蘸诗情之笔逐层写出怡颜悦情的情事和令人流连的景色,展现一个和丑恶的官场截然相反的美好境界。
四、研读第3:春郊事农、锡山寻幽。作者写田园生活时,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一开头,以“归”冒头,表示要谢绝交游,与世相忘。
(1)交友——“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2)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作者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和亲戚们谈家常,弹琴读书,准备劳作,驾车出游,充分表现出了农村生活的乐趣。作者向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农村田园生活图。生活在这样的自由王国中,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作者的心境是恬淡的。
(3)如何理解“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一句?
面对着欣欣向荣的花草树木和涓涓泉水溪流,作者表现出了无限的向往之情和压抑不住的兴奋,可是毕竟已经老之将至,在激动兴奋的同时又产生出感慨,一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思想。
提问:
作者为何要化这么多的笔墨描写归家以后的生活?这对表达主题、抒发情感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写归家以后的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安逸、闲适、宁静的生活情趣,反衬出对官场生活的深恶痛绝。
小结:作者通过一些具体的景物和一些具体的生活细节描写,构成了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会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
五、研读第4段:抒发对宇宙、人生的感想 归去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分组讨论研究)
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归田以后充分享受到了人生的乐趣——天伦之乐、交友之乐、农作之乐、出游之乐。但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要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很痛苦的,毕竟他曾受到过的是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选择归隐,实在是迫于无奈呀!
1.哪句表现出了这样的低沉、伤感的情绪?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
2.但他毕竟已经厌烦了官场的生活,所以有了一段的思想斗争以后,他立即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心志。从哪几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不愿奔走求荣,不愿服药求仙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良辰胜景,独自出游。除草培土,躬亲农桑。登山长啸,临水赋诗。
这些文句照应了前面第2、3段的内容。表现出一种仰天长啸、纵情吟诗的豪放态度。C.本段最后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乐天知命”的思想,即弃绝世情,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地生活下去,直至生命的终结,这种态度反映了作者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虽不免消极避世,但是确实是发自内心,真诚的表达鄙视官场的人生观、世界观——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小结: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
六、总结课文内容:全文以“田园将芜胡不归”领起,接着以“归思”、“归途”、“归家”、“归意”为顺序,依次抒写,最后以“乐夫天命”作结,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本文通过脱离官场之后对田园生活乐趣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向往及热爱之情。
第五篇:归去来兮辞
作者: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原文及注释 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注释:(1)幼稚:指孩童。(2)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瓮之类。(3)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 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4)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5)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6)脱然:轻快的样子。(7)有怀:有所思念(指有了做官的念头)。(8)靡途:没有门路。(9)四方之事:指他接受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任命出使的事情。(10)诸侯:指州郡长官。(11)家叔:指陶夔,当时任太常卿。(12)以:因为。(13)**:指军阀混战。(14)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15)眷然:依恋的样子。(16)归欤之情:回去的心情。(17)质性:本性。(18)违己:违反自己本心。(19)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20)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21)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22)一稔(rěn):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23)敛裳:收拾行装。(24)寻:不久。(25)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26)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27)骏奔:急着前去奔丧。(28)仲秋:农历八月。(29)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正文 归去来兮(1)!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何,为什么。〕?既自以心为形役〔以心为形役:让心灵被形体所驱使。意思是说,为了免于饥寒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做官。形,形体,指身体。〕,奚惆怅(2)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谏:止,挽救。来者:指未来的事情。追:来得及弥补。〕。实(3)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遥遥:漂荡。飏(yáng):飘扬。形容船驶行轻快。〕,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4)以(5)前路,恨晨光之熹微(6)。乃瞻衡宇〔瞻:望见。衡宇:犹衡门。衡,通‚横‛。横木为门,形容房屋简陋。〕,载欣载奔〔载(zài):语助词,有‚且‛、‚又‛的意思。〕。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三径:汉代蒋诩隐居后,在屋前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7)壶觞以(8)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眄(miǎn):斜视。柯:树枝。〕。倚南窗以寄傲〔寄傲:寄托傲世的情绪。〕,审容膝之易安〔审:明白,深知。容膝:形容居室狭小,仅能容膝。〕。园日涉(9)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策:拄著。扶老:手杖。流:周游。〕,时矫首而遐观〔矫首:抬头。遐(xiá)观:远望。〕。云无心以出岫〔岫(xiù):山洞。〕,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景(yǐng):日光。翳(yì)翳:阴暗的样子。〕,抚孤松而盘桓(10)。归去来兮!请息交(11)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言:语助词。焉求:何求。〕?悦亲戚之情话(12),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13)于西畴〔畴(chóu):田地。〕。或命巾车〔巾车:有布篷的小车。〕,或棹(14)孤舟。既窈窕以寻壑〔窈窕(yǎo tiǎo):水路深远曲折。〕,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善:喜好,羡慕。〕,感吾生之行休〔行休:将要结束。指死亡。〕。已矣乎〔已矣乎:犹言算了吧。〕!寓形宇内复几时〔寓形宇内:寄身于天地之间。〕,曷不委心任去留〔曷(hé)不:何不。委心:随自己的心意。去留:指生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遑(huáng)遑:心神不定的样子。何之:到哪里去。〕?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帝乡:天帝之乡。指仙境。〕。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植杖:把手杖插在地上。耘(yún):田地里除草。耔(zǐ):在苗根培土。〕。登东皋以舒啸〔皋(gāo):水边高地。舒啸:放声长啸。‚啸‛是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临清流而赋。聊(15)乘化以归尽〔乘化:随顺著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归尽:归向死亡〕,乐夫天命复奚疑!——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陶渊明集》 补充注释(1)来兮:助词无义。(2)惆怅:失意的样子。(3)实:确实。(4)征夫:行人而非征兵之人。(5)以:拿(以前路问征夫)后文中:‚农人告余以春及‛也是这样的。(6)熹微:微亮,天未大亮。(7)引:拿来。(8)以:为了。(9)涉:走。(10)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11)息交:断绝交游。(12)情话:知心话。(13)有事:指耕种之事。(14)棹:本义船桨。这里名词做动词。(15)聊:姑且 作品译文 序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关使,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正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我悔悟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但坚信未来的岁月中可以补追。实际上我入迷途还不算远,已觉悟到回家为是而做官为非。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觉得遗憾晨光朦胧天不亮。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家僮欢快地迎接,幼儿们守候在门庭。院里的小路长满了荒草,松和菊还是原样;带着幼儿们进了屋,美酒已经满觞。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颜;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兴味无穷,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再驾车出去又有何求?跟乡里故人谈心何等快乐,弹琴读书来将愁颜破;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巾车,有时划着孤舟,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各得其时,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算了吧!寄身世上还有多少时光,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或去或留?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除草助苗长;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应造化了结一生,以天命为乐,还有什么犹豫彷徨? 文体介绍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文章题旨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词。背景 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这篇赋就是其在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赏析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语文人生 ·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教学教案 关于辞的体裁特点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了;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了解辞的体裁特点,对我们诵读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四句一节的形式没有变,全篇共15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这样读下来,全篇层次自然清晰。其次,仍以六字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亦有悦耳动心之效。应注意的是:①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寓形宇内(复)几时‛等。②‚归去来兮‛(出现两次)‚已矣乎‛当作一句读,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③‚乃瞻衡宇‛以下八句皆四字句,‚富贵‛两句为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辞是有韵的,也跟诵读有关,这一点要放在后面讲。主旨和结构 这篇文章的写作经过,序(见‚有关资料‛)里已有说明;《宋书·陶潜传》则特别提到作者辞官的近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从序和这段记录都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本文的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本文的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含两层:前一层是自责之词。诗人想到‚田园将芜‛,故应归家,但心为形体所役使而不能自主,这是何等可悲啊!表明诗人已有归意。后一层是自恕自慰之词。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深感欣慰。这两层点明了全文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可分三层:第一层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含三节:前一节写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中间一节写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一节写家中景况,有松,有菊,有幼儿,有居室,有酒,有樽,差足自慰。第二层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也含三节:前一节写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后两节写涉园观景,留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客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第三层写诗人在农村的出游经历。含四节:第一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第二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第三节写出游方式,‚窈窕以寻壑‛应上‚或棹孤舟‛,‚崎岖而经丘‛应上‚或命巾车‛;第四节写出游中所见,前两句写农村初春生机勃郁的景象,后两句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张本。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含三层:前一层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有振起下文的作用;下面两层是作者自答,‚富贵‛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说‚富贵‛而以‚帝乡‛为陪衬,中间四句从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
三、淡远潇洒的风格 欧阳修对这篇文章推崇备至,尝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大意是,本文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例如,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并无只言片语涉及官场中的黑暗情形,而只说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对已往的居官求禄,也只说‚不谏‛和‚昨非‛,不作更深的追究;他决定今后不再跟达官贵人来往,也仅用‚息交以绝游‛一语轻轻带过,胸怀何等洒脱,是见役于物的人做不到的。又如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句句如从肝肺中流出,而不见斧凿之痕。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解题指导
一、本题意在使学生理清本文抒情的线索,即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把握这条线索,才能了解文章的主旨。此外,本文还有叙事线索,即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问答中也应涉及,有利于记诵。参考答案: 1.鄙弃官场,追求自主的生活。2.见‚课文说明‛中‚主旨和结构‛第四段。3.‚乐天安命‛的思想,即弃绝世情,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地生活下去,直至生命终结。
二、本题意在使学生了解文言实词的多种义项。
三、设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应当指出,《五柳先生传》中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归去来兮辞》中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所有这些语句全都寄托着他的政治理想──他希望出现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能从事和平劳动的社会。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要搞统一答案。下面引用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的一段话,仅供参考: ‚但渊明究竟不是一个自了汉。他不完全提倡一个消极的躲避的办法。故桃花源也遂成为积极的理想,社会的模范,像‘乌托邦’(Utopia)、‘共和国’(Republic)、‘新大西洋’(NewAtlantic),那样的一个‘避’秦之地。避秦之地终于是一个寓言的世界,于是五柳先生遂不得不逃于酒,在醉乡里,也就是在理想国里,躲了过去。渊明全部理想几全可以此释之。所以他不仅是一位田园诗人,彻头彻尾的诗人,而且是伟大的政治理想家。‛ 教学建议 学习这篇课文,当以诵读为主,教师的示范朗读尤其重要,在有准备的条件下,一次成功的范读就可以使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大意。要使学生读得充分,达到当堂成诵,就必须贯彻以下方针:①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文题注为准,不必列为专题,该补充的可以穿插在诵读练习进程中,以三言两语带过。②句意易明的不要讲,难一点的也要讲得简要,更不要搞逐句翻译,要让学生在诵读中反复品味诗句的意蕴。③要像读诗一样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文章理解 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读悟第2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指定小组朗读此段。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1)归去来兮!(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5)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明确:(1)归去:字面意思是返故里回家乡;从感情看又有对官场的排拒感,‚世与我而相违‛说的就是同世俗对立;从述志的角度认识‚归去‛,陶渊明是在确立自己的精神归属,同官场的格格不入终于使他彻底明白自己是属于自然的。(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更让他激动而神往,质本洁来还洁去,菊前松下才是他孤洁灵魂的栖所。(3)这两句可以看出精神的富有和物质的拮据,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压倒优势。(4)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仕宦和辞官情形的写照。‚无心‛不是开脱而是反省和自责。‚倦飞‛当然不是生理而是心理,一个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要用多大力气才能抵御官场的玷污啊,他安能不倦!(5)前一句表白动摇了陶渊明为谋生而做官的说法,后一句表明年轻时的理想在现实中遭到了重击。陶渊明深感出仕一无所获,而生命却已耗损,尽管田园生活可以给他安慰,但是面对残生,他不可能不忧伤。-----------------------
1、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实为古今字)胡不归(胡,通‚何‛,为什么)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
2、词类活用: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3、一词多义: 心:因事顺心(心愿)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故:故便求之(所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四方之事(助词‚的‛)奚: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委:曷不委心任去留 顺从,随从 王年少,委国事大臣(委托)教化从来有源委(末尾)委命下吏(把……交给)寻: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不久)既窈窕以寻壑(探寻)往:怀良辰以孤往(去往)悟已往之不谏(过往)
4、古今异义:(1)于时**未静 **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2)尝从人事 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 配,奖罚等工作。(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 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4)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5)幼稚盈室 幼稚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6)于是怅然慷慨 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7)恨晨光之熹微 恨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8)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5、文言句式: 1 判断句(1)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2)富贵非吾愿 2 宾语前置(1)复驾言兮焉求(‚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3)乐夫天命复奚疑(‚疑奚‛)3 省略句(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4 被动句(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2)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5介词结构后置(1)农人告余以春及(‚以春及告余‛)(2)将有事于西畴(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