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活动《乐音和噪音》的教学反思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听到的声音无处不有.有悦耳动听的,听起来让人舒畅的乐音,有刺耳难听的,听起来让人烦躁的噪音。平时班级里总有些孩子喜欢大声吵闹或拖动桌椅发出难听的声音,通过这一活动让初步让幼儿理解什么是乐音,什么是噪音,并知道了噪音的危害。同时,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活动中我让幼儿用肢体动作和表情动作来表示乐音和噪音,加深对两者音的理解。在区分乐音和噪音这一环节,幼儿不难理解,他们都基本能区分辩别出来哪些是音乐和噪音。在与幼儿的互动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大都能发现生活中许多的噪音,尤其是班级里日常出现的噪音,能积极举手发言。在理解乐音的好处时,幼儿的知识经验有限,需要拓展。我借助图片的帮助,让幼儿更加感兴趣。
存在的不足之处:
1、在备课中忽略了举例说明噪音的危害这一环节,大多数幼儿只是知道噪音会让人耳朵不舒服。其中有位幼儿提到噪音污染,我在活动中并没有过多地拓展幼儿关于噪音污染的讨论,担心活动时间太长。
2、活动中,在使用作动表现噪音和乐音中未能考虑到能力弱的幼儿。
3、在制作“安静”标志时,对幼儿的启发和指导不够,使部分幼儿未能完成。
4、在教学环节中还不够紧凑,班级幼儿的常规还有待加强,个别幼儿规则意识不够,随意乱插话的情况较多。
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其实观察的很仔细,生活经验也逐步丰富起来,对于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和问题能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但是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性。今后我在备课中,在教学活动前要多思考,多反省,还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及时修补。
第二篇:中班《乐音与噪音》环保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乐音与噪音。
2、通过看、听、说使幼儿了解乐音的作用与噪音的危害。
3、通过幼儿感受乐音与噪音,培养幼儿养成不发出噪音的习惯。
活动准备:
相关图片与录音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感受乐音与噪音
1、听乐音说感受
提问:听了这些声音你感觉怎样?
师小结:这些声音听起来让人感觉很舒服,我们就给它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乐音。
2、听噪音,想想说说
提问:刚才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听了这些声音你又有什么感觉?
师小结:这些声音非常吵闹,听起来让人很不舒服,我们也给它一个名字,叫噪音。
二、了解乐音的作用与噪音的危害
1、请幼儿自由从书本上了解并交流。
2、了解乐音的好处
图一:病人
图二:小宝宝
图三:动物
图四:植物
2、了解噪音的害处
提供与乐音作用相反的图片资料。幼儿发现交流。师小结。
三、结合生活经验讲述:
师:你还在哪里听到过乐音?什么地方听到噪音?(幼儿交流后个别讲述)
四、教育幼儿平时不发出噪音
1、出示难受的、笑的两张脸谱图请幼儿说说他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2、师:帮助难受的人(引导幼儿说出平时要轻轻说话、走路、搬桌椅、做游戏等)转过脸谱,变成笑的。
五、延伸、请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找找哪里有噪音,并寻找有关资料,寻求解决方法。
第三篇: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乐音的三个特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2.常识性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探究活动增强体验,培养能力、学会思维与合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过程感受激发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2.初步建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的观念。【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开个小型音乐会,或播放一段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曲音乐视频,然后提出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同样是一首曲子,我们怎么就能分辨出它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呢?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声音是有大小、高低之分的,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有区别的,然后提出乐音的三个特征。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探究一下声音的三个特征,从而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1、音调
探究活动: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
按照教材中所给出的实验探究内容,组织进行探究。做做:学生用橡皮筋或刻度尺或小锯条依次取不同的长度使其振动。(如图所示)
为了使该实验气氛更加的活跃,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增加一些真实的乐器器材,如二胡、吉它等,这样学生探究的兴趣会更浓。
想想: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所发生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由此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主观感受的音调高低和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 再次提出频率的概念,并复习其单位。强调一下音调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声源振动的频率大,主观感受的音调就高。
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声的频率表”,重温人耳可听声的频率范围及其对超声、次声的定义。
最后总结结论:音调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教学说明:本实验是一个重点实验,由于探究之前学生还不知音调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还是由声源的振幅决定,所以他们探究的可能较混乱,等他们探究片刻后,教师应指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
2、响度 探究活动:
①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比较容易猜测到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因此可以再由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证实,例如利用将一根橡皮筋拉紧,轻轻拨动和重拨听一听所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 ②通过敲响队鼓,敲击由轻逐渐加重,让学生观察鼓面上泡沫塑料小球的跳动的变化,同时听鼓声的变化。启发学生自己得到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③另外,轻轻摇动响铃,使前排学生可听到铃声。后排学生几乎听不见,使学生意识到响度还与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总结]响度跟声源的振动的振幅有关,还与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
3、音色
(1)播放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同一个调的同一首曲子,让学生区分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进而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是凭什么区分出不同的乐器呢?
学生会感性地认识到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不同就是音色的不同。(2)观察声波的图形 观察声波的图形的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较为形象地认识声波,同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介绍:话筒把声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输入示波器后可在示波器的荧光屏上显示出相应的图像。通过演示,只要让学生知道看不见的声波可通过仪器显示,借助仪器是科学研究所必需的。
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的波形,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知道不同频率的声音在波形上有什么区别。然后可让不同的学生在话筒前发声,观察其波形。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观察波形,使学生知道不同响度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区别。指导学生观察不同乐器产生的声波波形的区别。
通过让学生观察声波的波形图,初步让学生感觉到频率相同、响度不同的两列的波形区别,响度相同、频率不同的两波的波形区别,使学生知道音色不同的声音,它们的声波波形也是不同的。
[总结]乐音的三特征。
三、课堂小结
一、音调:由声源的振动的振幅决定。
二、响度:即音量
它跟声源的振幅和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
三、音色:
1.不同的声音所特有的声音特色,也叫音品。2.音色与声源的材料、形状等因素有关。【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大约有以下几点:
1.以听声为主线,通过交响乐播放、击鼓、乐器演奏、辩音等环节,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逐步从无意转向有意,在潜移默化中体验乐音的三个特征。
2.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3.以媒体为依托,通过精心备课,理顺各知识点的衔接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流畅,方法科学、有效,语言简洁精练。
存在的不足或问题:
1.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一方面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熟练,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
2.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对物理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这也说明学生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状况的改变同样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虽然已领会了一些理念,摸索了一些做法,但要真正落实课堂教学的多元目标,实现高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第四篇:乐音与噪声教学反思(共)
《乐音与噪声》教学反思
声音的特性这一节比较重要。教材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
教材中“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和“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两个实验探究较为简单,但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本节教材没有从正面去叙述“什么是音色”这个难以理解的概念,而是着眼于通过实例和体验使学生了解,除了响度和音调外,声音还有另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是音色。音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体验。可设计游戏使学生切实感悟到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响度也相同,还是有区别的,有各自的特色。教材安排的观察波形的演示实验,除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声波,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外,还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不同音色的声音本质,增加学生对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的感性认识。本节教材名词、术语多,如音调、频率、响度、振幅、音色等,因此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讨论、阅读和交流等,以提高教学效率。
小班化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自尝试和感知乐音的产生过程以及乐音的效果,如果班级人数多的话不能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充分的了解乐音的一些概念。
第五篇:科学活动《美美和丑丑》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我分成了四个环节:认识蝴蝶特征——认识美美和丑丑,观察比较不同的外形特征——观看录像,了解蝴蝶的成长过程——拓展教育。
在第一环节中,我让幼儿回忆你见过哪些蝴蝶,再让幼儿仔细观看图片蝴蝶到底长的怎么样,知道蝴蝶的基本特征,知道蝴蝶是昆虫。
第二环节中,通过比较美美和丑丑不同的外形,引出蜜蜂的话:小蝴蝶,其实你小时候也是一条毛毛虫啊!并让幼儿猜测,激发幼儿的兴趣。
在第三环节中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利用一段录像引导幼儿观察毛毛虫是怎么变蝴蝶的。第一次在试教时,我把这段录像一下子全放好,中间没有停顿,教师没有引导。发现孩子看的时候很专注,但是问下去,什么都不知道。
所以在第二次上课时,我就把视频分成几段,每次停顿,都有提问。目的是让幼儿有目的的去看视频。看视频时,我还不停的在解说,让幼儿知道,毛毛虫不时一下子就能变成的。首先是蝴蝶妈妈在树叶上产下了卵,然后过了几天,变成的毛毛虫,毛毛虫不断的吃东西,睡觉,然后慢慢的变成蛹,再变成蝴蝶的。在做我想变成一只蝴蝶这个小游戏中,我让幼儿用动作来表现蝴蝶的成长过程,来巩固幼儿知道蝴蝶的生长过程。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没有把握好活动时间。对于中班即将升入大班来说20分钟有点短。还有可能我比较急吧,一些问题都是我在说,没有让幼儿说。在活动中,应让幼儿自主说,把主动权交给幼儿。我想以后我应该再耐心一点,听听幼儿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