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底下,咱家的井水是最好喝的散文
赵家庄200多口人日常生活用水都是这口井里的井水,喝茶做饭都离不开这口井,所以从井里取水是男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项每天必做的活计。
在早晨或者傍晚,在朝霞或者暮色中,常常可以听到“xxx,来家挑水”的女高音在小村庄的上空回荡。不要说被唤的男人一定是一个不理家的人,一个做事有条理的男人,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老井挑水。水筲(水桶、木制的)和扁担都依次放在水缸旁的墙根上,男人走到跟前,伸手捋起扁担往肩头一放,一个右侧身用扁担头上的铁链勾勾起一个水筲,然后又一个左侧身,扁担的另一头再勾另外一只水筲。接着,两个水筲按照主人的步点随着主人有节奏地摇晃着走向老井。
男人在路上常常会碰到很多去挑水的人,他们互相打着招呼,拉着关乎庄稼的家常,一起走向老井。老井旁早已聚集了很多来挑水的人,大多是男人,极少有女人。大家没有排队的队形,但是秩序是井然的,先到的先打,后到的后打,一点都不会乱,从来都不会起纷争。
一家人,一担水是不够一天用的,特别是人口多的家庭,所以男人们要来来回回挑上好几趟。挑多少是有讲究的,挑少了不够用,会惹得女人急,满村庄地嚎“xxx,来家挑水”,会让男人很难堪的;挑多了,用不完,第二天水缸里的水就不新鲜了。到底挑多少,每个男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数。
小时候,没有喝开水这一说,因为家里买不起暖瓶。渴了,就是拿起水缸里的水瓢,哗啦舀上半瓢,扬起脖子“咕咚咕咚”下肚,一切OK。盛夏时节,水缸里的水被太阳晒得温吞吞的,喝了一点都不解渴,这时,就会拎起一个家里常备的水罐,走到古井台上,打起一罐井凉水,抱着罐子,扬起脖子灌进去,把小肚灌得圆圆的,在太阳如毒、汗流浃背的季节里,那叫一个“爽”字。
来井台打水之前,妈妈会告诉你,井水太凉,猛喝会肚子疼的,喝前多吃几个蒜瓣就不会肚子疼了。所以来打井凉水的时候,我们右手拎着水罐,左手里都会攥着一头蒜瓣。井水打上来之后,水罐放到井沿光滑的石板上,把蒜瓣剥开,放到嘴里一嚼,蒜汁溢出,辣得我们嘴歪眼斜、乱踢乱蹦的时候,捧起水罐一气猛喝,冲去了辣感也解除了渴感。那个时候产生的快感,进城以后是从来都没有体会到过的。
小时候到姥姥家去,不喝姥姥家的稀饭,姥姥问我咋不喝稀饭,我说我不喜欢喝稀饭。母亲困惑地看着我,意思是:你不是挺喜欢喝稀饭的吗?今天怎么啦?我向母亲眨巴眨巴眼睛,母亲会意,也就没有再说什么。回来的路上我偷偷地跟母亲说:“姥姥家的水真难喝!跟咱井里的水差远了!”母亲说:“是吗?我咋没有感觉出来呢?”我坚定地说:“肯定是,天底下,咱家的井水是最好喝的。”
后来我进城工作了,母亲来我城里的家也不大喝我烧的开水。母亲回家告诉乡亲们:“城里的自来水真难喝,一股子说不上来的味道。走千走万,还是咱家里的井水最好喝啊!”
第二篇:我是天底下最幸福的老师演讲稿
我是天底下最幸福的老师
里木店中心小学孙书轶
儿时,我就认准了教师这个职业,憧憬着有一天能够站在讲台上。因为它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伟大的职业。教师和军人一样是最可爱的人,是最让人尊敬的人。1997年我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师范学校,盼望着有一天一群学生簇拥着我,亲切地喊:“老师好。”
三年后师范毕业,我被分配到一所农村小学。开学前夜我居然因为一朝梦圆失眠了。想到明天将要正式登上三尺讲台一展抱负,兴奋充溢着我的整个心房。那一夜,我酝酿着上课的激情、幻想着为师的快乐、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可现实并不理想,美好遭遇了窘迫,意欲腾飞的翅膀似乎遭遇到了无情的桎梏。农村小学工作环境的恶劣、工作任务的繁重、学生基础的薄弱、家长观念的落后,加上无休止的统考排名和为数不多的工资,让人窒息。那是令人难熬的一段日子,一时我原本亮丽的天空被阴云笼罩。我动摇了。当初选择做教师对吗?是我入错行了吗?迷茫、失落、彷徨的情绪像野草一样疯长起来。
终于有一天拨云见日,不因为调薪、升职、返城;只因为一句话、一瓶药、一个学生。2003年9月3日的早晨,下了点小雨,天气有点凉。学生还没到齐,我坐在讲台旁的椅子上批改早自习的作业:王鹏的字还是这么潦草,怎么看不清啊;刘婷还是那么粗心,简单的题目都没能做对啊……看来得开班会端正学生
们的学习态度啦,是该让学生收收心了,要让他们尽快从暑假休息的状态回归到开学上课的状态中来。“咳——咳”开学这几天忙得够戗,加上昨夜着凉,我忍不住咳嗽了几声。
“老师,下午我给您带止咳糖浆。”一个怯生生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
抬头一看,一向木讷的宋凯不知不觉地站到了我的面前,一双明亮的眼睛关切地盯着我。我一下子愣住了,时间仿佛在那一刻凝滞了,“砰——”心房陡然被重重地撞击了一下,感动瞬间流遍了全身。宋凯这一声稚嫩但真诚的话语,像一缕阳光不经意地射进了我阴暗的心田。不着痕迹,容不得我迎接或是阻挡,就悄无声息地推开了我心灵的“另一扇窗”,原来思想的转变并不需要多么伟大的理由,学生的爱戴就是做教师的最大成功!窗打开了,关上的门迟早也会打开的……
在我为师的第三个教师节,我走出了迷茫、失落、彷徨的心中历程!那一年的教师节,我一脸灿烂地对学生说:“我是天底下最幸福的老师!”
现在我还留守在农村小学,依然在面对种种窘迫,但是我很幸福,每次收到学生们的短信、电话、祝福卡片,我都觉得我是最幸福的老师,更值得心慰的是,寒、暑假毕业的学生都不忘来看看我这个小学老师,话语间标示着时间的飞逝“老师,您见老了,您的脸上都有皱纹了。”“老师,您还记不记得您给我梳的表演节目中的发型了?”“老师,我还记得,因为学习,我总惹您
生气”“……”这对于一名真正的教师来说已然足够!做一辈子的教师,今生无悔!因为我是天底下最幸福的老师!
第三篇:老师,天底下最优秀的人
老师,天底下最优秀的人
教之以才,导之以德,可为师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堪作表矣。
不想说你是罗盘、是蜡烛或是园丁;却想说你是一抷泥土,孕育希望;一曲仙乐,荡涤心灵;一缕阳光,照亮人生。三尺讲台上,您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用知识浇灌,用心血滋润,用青春和生命谱写着无悔的乐章!我一生有幸遇见您——亲爱的许老师。
还记得,那天您正在上着课,手机嗡嗡的响了几次,但都没有接听。上完课后,您回了电话,才知道您的孩子马上就要降生了。您兴高采烈地准备赶去医院。然而就在课间休息时,班上两位男生嬉笑打闹,一名同学不小心用随手拿起的圆规,一下子就划到另一名同学的手臂,留下了一道很长的口子,血不断地从伤口流出来,班上同学顿时愣在那里,手足无措。有一个同学突然反应过来,急忙跑去告知快出校门的许老师,您没有任何犹豫,以最快的速度跑回了教室,对受伤同学的手臂进行了相关处理后,拍了拍伤人同学的肩膀,轻轻的说:“没关系,有我在。”说完,扶着受伤同学赶往了最近的诊所。您没有看到,在您离开的那一瞬间,伤人的同学无神的眼睛里有了光彩,晶莹的泪珠顺着脸颊在缓缓滴落。
后来,我们才知道,您的妻子左眼几近失明,又是高龄产妇。而就在那个妻子最需要丈夫,孩子最需要父亲的时候,您却强忍着内心的渴望,默默地守候在受伤同学的身旁。我们感受不到,却能想象到一位丈夫、一个父亲在做出这样的抉择时内心的愧疚与纠结。
您可还记得学校春季运动会那场激动人心的拔河比赛?赛场上,对手个个身强力壮,气势逼人,可我们班同学个子都比较瘦弱,看上去也没多大的力量,丝毫看不到胜利的希望,队员们都有一些气馁;但您毫不泄气,大声地为我们鼓劲加油,告诉我们决不放弃,即便是输,也不能丧失斗志,必须放手一搏。
随着裁判的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您比我们还紧张,在队伍旁边一边声嘶力竭为我们班加油,一边还用夸张的手势指挥着参赛队员们。随着比赛的进行,您的身体也如队员们一般双腿下蹲,向后倾斜着,您的激情感染了同学们的热情,也激发了同学们不服输的斗志。
在长达6分钟的对抗之后,终于,我们得到了胜利女神的眷顾。那一刻,我们班沸腾了,班上的所有男生一拥而上,把瘦小的您举了起来,“一、二、三——”,您被抛到了空中…
短暂的三年时光里,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同学们拼搏、努力、成长还有遇到危难的无数个重要时刻,您从未缺席。谢谢您,真的,谢谢!
各位老师,这些事情或许在您的身上也发生过吧?这些事在一些人眼中或许是不值一提,它既不新奇,也不壮烈,着实难以吸引人的眼球,但,就是这些小事,对于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来说,却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我认为天下的每一位老师,是真的耕耘者、是善的播种者、是美的塑造者,正是你们的辛勤才让教育的大花园繁花似锦。而我们的许老师正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也正是像他所做的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滋润着我们,影响着我们,改变着我们。我想:不论是世事变迁、不论是物欲横流、不论是师道不尊,我都要坚定地告诉大家:老师,就是天底下最优秀的人!
第四篇:宋才发: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是教师
宋才发: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是教师
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是教师
宋才发
教师是承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汉代教育家杨雄指出:“务学不如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1]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直观、最有教益、最活生生的榜样。我国自古就有注重教育的传统,历来把它作为立国之本。西汉贾谊认为:“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2]“以教兴国,正风敦俗”[3]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以教为业的职业教师始于孔子办私学。私学中的教师别称为“塾师”、“书师”、“学究”、“老学究”、“村夫子”等。“塾师”就是教师,“书师”指汉时教初学的教师;“学究”和“老学究”指私塾的教师;“村夫子”等是对“乡村塾师”的称谓。自战国至唐宋诸朝历代,教师的地位一直非常崇高。孟子把“师”与“君”并列,荀子则进一步把“教师”纳入“天、地、君、师、亲”的牌位序列。《吕氏春秋》曰:“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4]一些帝王对自己的老师,确实是“屈万乘之重”[5];“厚师臣之遇,执弟子之礼,或不名以士恩,或乞言以敦教。”[6]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尊师传统。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就说:师者“又如父子,若子不肖,父亦管他不得。圣人之所以立教,正是要救这些子。”[7]教师当之无愧的职责,是把世代所有优秀人物的道德经验、精神财富,牢牢地确立在他所培育的青年一代的意识和心灵之中。所以,宋代理学家程颢认为:“古者自天子达于庶人,必须师友以成就其德业,故舜禹文武之圣,亦皆有所从学。今师傅之职不修,友臣之义未著,所以尊德乐善之风,未成于天下,此非有古今之异者也。”[8]康有为也认为:“鹦鹉能言,武舞马能舞,不能传授扩充,故无师友之相长,无灵思之相触,故安于其愚,而为人贱弱者。”[9]教师做的是塑造人的工作,肩膀上承载的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教师的工作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创造性劳动。教师职业并不是造神、造石像,他所创造的是具有真善美的活人。因而教育乃社会之基、国运之肇、为政之本、成才之道。教育兴则人才盛,人才盛则百业旺。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够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或多或少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总之,我认为一个教师一辈子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培养出值得自己自豪的人;一辈子最大的快乐之事,就是培养出值得自己骄傲的学生。
天底下没有比教师更高尚的职业。宋代哲学家张载认为:教师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0]这四句话表达了儒者的襟怀,开显了儒者的器识与宏愿,可称是人类教育最高的向往。正由于我国历代教师胸怀天下矢志报国,耿耿丹心辉映日月育英才,才换来百年桃李绽放天下,千古红烛永远照人间。历史上不少贤哲克服重重困难兴办学校,禅心竭虑地探讨教育规律,表现出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以及对文明进步、社会完善高度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也指出:“为之君臣,所以持之也。君不得师,则不知所以为君;臣不得师,则不知所以为臣。为之师,所以并持之也,君不知所以为君,臣不知所以为臣。人之类,其不相饿杀以至于尽者,非幸与?信乎其为师之重也。”[11]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乐正克说:“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12]近代以来的教师具有两种涵义:狭义而言的教师是指某门学科的讲授者;广义而言的教师是指具有威望的、明智的、对人具有巨大影响的人。我们经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说教育具有百世不迁的重要意义。我以为真正的人才培养,不能仅看他毕业的时候有用,只有当学生毕业后30年、40年仍然有用,才叫真正有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发出的声音,并非像人们一般所说的“食粮”,我以为它就像普照人 1 间的“太阳”。因为食物只能够满足一定数量人的需要,而太阳却能以同样份额的光和热,无私地传布给每一个需求者。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的培育和形成,我以为具有如下特定的作用:(1)从振兴经济、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出发,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直至研究生教育,既有分阶段的德、智、体、美、劳动技能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和科学文化水平的具体要求,又有上下衔接、循序渐进、相互配合的系统的、综合的、全面的教育,这是任何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无法替代的。(2)学校教育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要经历的幼年、儿童、少年到青年成长和形成的阶段。因而有些教育家认为孩童就像一张白纸,学校就像一台复印机,这张纸被印上什么样的文章和图画,就是什么样的文章和图画,它对于一个人的终身有其巨大的作用。(3)教师既是塑造孩子心灵的工程师,又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指导学生面向社会的引路人。所以,我国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就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13]。无论是学生的家长或是社会教育工作者,他们比起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教师来说,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精力上,都难于全面地、集中地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说过:“不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就谈不上任何文化,既谈不上无产阶级文化,甚至也谈不上资产阶级文化。”“应当把我国人民教师提高到从未有过的,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地位。这是用不着证明的真理。”[14]我坚信教育是人类最崇高的职业,教师为传授文化、培养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而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他们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这种蜡烛般的奉献精神,理应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尊重。尊师不仅是对教师所从事的高尚职业和巨大贡献的崇敬,也是对体现在教师身上的人类文明的一种价值肯定。文明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对人类文化精华的浓缩。因而尊师的实质不只在于对教师谦恭有礼,而在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崇尚与追求。
我从小就敬仰和羡慕教师职业。人生来就像一枚硬币有其正反两面,既有“禽兽”的一面,也有“天使”的一面,自私自利、趋利避害呈现的就是人的兽性。所以,自私是人和动物共通的本性。人性则表现在凡是能够考虑到别人的道德行为上,这也正是区别人和动物的关键。任何一个不文明的人即使他(她)全身穿金戴银,也无法掩饰其内心的粗俗,他(她)的一举一动都会泄露出文明的程度。因此,在任何一个经济表现卓越、物质丰厚的社会,最需要忧虑的是人的私心也同时受到激励,这时候要维持一个进步、稳定的社会,就迫切需要加倍关注公德心的培养。教师的天职就是塑造和锻炼一个人的灵魂,即通过教师循循善诱的教育实践活动,最终使这个人以“天使”的一面去击败“禽兽”的一面。通常说来,任何人的孩子都需要学校和老师去培养教育,即使大学教授的孩子,也必须交由学校的教师按部就班地进行培养,家长本人是没有办法完全靠自己的能力培养好自己孩子的。因而我以为“尊师”就是“重道”,“贱师”则是一个国家或者社会走向衰亡的征兆。荀子以“天地君师亲”并提,把教师称为“严师”、“良师”、“恩师”,不仅“执礼甚恭”,而且“修学弘道”不敢稍有懈怠。因而荀子认为:“人无师无法而智,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辨,则必为诞。人有师有法而智,则速通;勇,则速威;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辨,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无法,人之大殃也。”[15]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够成人,人几乎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当然,广义的教育除了学校教育之外,还有来自实践的教育和社会的教育。但是在现时代,无论什么教育都没有学校的教育正规,也没有学校的教育来得快。人们之所以把教师称之为“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我以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在我还没有读小学的时候,就非常羡慕那些坐在教室里读书的学生,尤其敬仰和崇拜那些教学生文化知识的老师,总觉得这些做老师的人似乎什么都懂得,显得特别“伟大”。用现在的话来形象地说,如果把开始接受教育和培养的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几个雕刻家带着自己的刀子同时来到它旁边,经过一番雕刻把它塑造成一座雕像,并且使这座雕像具有灵性,能够体现出人类的理想。那么这些伟大的雕刻家不是别人,就是我心目中崇拜已久的“教师”。在我看来,天底下再也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更高尚和更伟大的了。正所 2 谓:“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师者,所以制民命,其可以非其人哉?”[16]“学士简练于学,成熟于师。”[17]要当教师就要做一个优秀教师,他不仅是教课的老师,而且是学生成长的老师,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对于一个研究生导师来说,尤为重要的是在课堂上讲真话,不说假话和套话,更要有勇气站出来驳斥假话。要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养成学生大气的风度,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生活习惯,时刻铭记德行和智慧的原则。历史上每个时期都会有一些套话,这是研究生导师应当尽力回避的。通常真正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和敢讲真话的科研高手,多是一些在人看来属于“蛮倔”的人,因为他们一般心气高,不会采用被人频频使用的时尚套话。尽管这样做会给教师本人带来诸多麻烦,也会因之而失去许多本来属于自己的待遇和机会。我以为做人要学道家,必须放“大气一点”;做事要学儒家,应当放“实在一点”。我历来认为一个人只有大气大度,最终才能做出大学问,成就得了大事业。大器之人要大气,大器之人心中的梦想高远、博大。注释:
[1] [东汉]杨雄:《学行》,《法言》。[2] [西汉]贾谊:《新书·大政下》。
[3] 唐凯麟、张怀承著:《成人与成圣儒家伦理道德精粹》,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参见第八章“处世之德”——儒家的社会公德观念,第三节:尊师重道。
[4]《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5] [清]昭连:《啸亭续录·亲祷》:“二圣轸念农食惟艰,甘屈万乘之尊为民请命。” [6] 初阳:《教师的古今称谓》,《中国教育报》2006年2月24日,第8版。[7] [南宋]朱熹:《理性一》,《朱子语类》。
[8] [北宋]程颢:《论十事札子》,《明道文集》卷二。[9] [清]康有为:《长兴学记》,《康有为政论集》。[10] [北宋]张载:《为万世开太平》。
[11] [北宋]王安石:《请杜醇先生八县学书一》,《临川先生文集》。
[12] [战国]乐正克:《学记》。据《礼记·王制》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13] [唐]韩愈:《师说》。
[14] [俄国]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418—419页。[15] [战国]荀况:《儒效》,《荀子》。
[16] [北宋]李觏:《广潜书十五篇》,《李觏集》卷第二十。[17] [东汉]王充:《量知》,《论衡》卷第十二
(摘自宋才发著:《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版)
照片为1996年宋才发在华中师范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上
照片为2013年6月29日宋才发教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当代民族法学研究暨宋才发教授从教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接受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徐明江对宋才发教授从教40周年和60岁华诞的祝贺。
照片为2013年6月29日宋才发教授携夫人夏桂霞教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当代民族法学研究暨宋才发教授从教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接受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法司司长、中国法学会民族法学研究会会长毛公宁研究员对宋才发教授从教40周年和60岁华诞的祝贺。
第五篇:青春是最美的诗散文
1.
没有人永远十七岁,但永远有人十七岁。关于十七岁的青春,你还能回忆起多少?甜的苦的,喜的乐的,平白无奇的的精彩纷呈的,都是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年华。
十七岁的夏远远,是一个不知疼痛为何物的失痛症患者,八岁那年父母离异,由奶奶一手带大。那些没有父母陪伴成长的日子里,是王力宏的歌伴随她熬过漫漫长夜,给她勇气和力量。
在她尚且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时,学习成绩还算不错,称得上一个好学生。或许是父母感情破裂带来的影响,她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对现实世界感到深深的无力。高三课堂上,打瞌睡,看动漫,时时遨游在二次元的世界里,常常幻想着自己成为了魔法少女,不觉在课堂上乐开了花。打碎她美梦的,就是班主任古老师。
月考雷打不动的倒数第一,顶着学渣的头衔,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对于高三三班这个重点班来说,她成为了最大的难题。古老师对她失望透顶,终于忍不住想把她赶出课堂。
在学校接受教育是学生的权利,你无权把我赶出去,这是她对老师的回应。气急败坏之下,古老师征求学生的意见,问大家夏远远的存在是否影响到了各自的学习成绩,同意她出去面壁反思的同学站起来。意外的是,同学们齐刷刷站了起来,她不得不摔门而去。这时的高三三班,只是各自在乎各自学习成绩的冷漠集体。
2.学渣自然是不受人待见的,新来的代课老师黎米却不这么想。在她眼里,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同学们之间应该团结互助,应该建立深厚的友谊。
看着班里学生们座位各自隔得很远,那种彼此间的冷漠,她提出了换座位的要求,以此拉近同学之间的距离。在了解夏远远的情况后,主动找到学霸顾明耀,问他是否愿意与夏远远做同桌,帮助她提高学习成绩。明耀爽快的答应了。
这个勇敢的男孩,给十七岁的夏远远,带去了温暖和希望。在他的帮助下,夏远远的成绩有了显著提高。本以为故事就此走向美好的结局,突如其来的转折又改写了剧情的发展。
3.误会和诋毁,打碎了她就此好好学习的美梦。她回到家里,又生出了辍学的想法。收拾好行李,打算去上海看一场王力宏的演唱会,了却这个她深藏心中多年的梦。然后自己找份工作,换个新环境好好生活。
奶奶疼爱她,不放心她一个人跑老远,才十七岁自力更生谈何容易。提出要陪她一起去,两人拥抱着各自流着泪。
顾明耀的父母,这时候找上家门兴师问罪,数落夏远远影响了他们孩子的学习和前途,奶奶气倒了。
癌症晚期,猝不及防的打击,击碎了十七岁少女的心。最亲近的人就这样离去,撕心裂肺的痛是那么的清晰,这一刻,世界崩塌了。
奶奶临终前,握着她的手对她说:回学校去,别放弃,走出去你会找到真正的朋友。在走廊里蹲着流泪,找不到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庆幸的是,明耀来了。
4.终于,感受了真实的痛楚,她找回了属于自己的珍贵友谊,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明媚青春。
没有痛过的十七岁,或许也不会有真正的成长,因为成长总是伴随着疼痛。
我们这代人的十七岁,有着共同的青春记忆:高三和高考。都是这样走过来的,那些踽踽独行的日子,那些默默坚持的日子,那些哭过痛过的日子,那些奋不顾身的日子,叫青春。而青春,无疑是最美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