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论文
[摘要]在高职院校倡导“好就业、就好业、就业好”的今天,高职女生就业难越来越被关注。本文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了将“难”变“易”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对策
近日社会科学院公布2008年《社会蓝皮书》,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说,2007年全国485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有100万毕业生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上升为社会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改变分配安置政策,实行市场化的“双向选择”开始,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女大学生受过一定专业教育和训练,比起社会上其他女性,具有更高的择业要求。但由于社会和其他各种因素,她们中的许多人择业不成功。这种状况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从社会角度寻找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一直呈上升态势,如全国2007年毕业生总量达485万人,而2008年的毕业生总量达到550万,仅2007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就近10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1)传统性别文化的抵制。“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意识把养家糊口的任务压在男性的肩膀上,在外就业挣钱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男性的单性别社会活动,把有限的就业机会或者工资收入、更丰厚的工作岗位留给男性是一种天经地义的社会安排。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男女大学生就业机会的不平等。统计性的性别歧视。统计性歧视是“男强女弱”性别偏见的一种翻版,它把大量统计观察的性别差异简单地推延到每一个个体的女大学生身上,不管作为个体的女大学生多么优秀,她就是不如男性。
(2)较高劳动成本的约束。这是企业最现实的盘算,根据一些企业的计算,雇用女性劳动力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加企业的劳动成本:首先,从劳动时间的连续性来看,女性的生育哺乳期需要一段时间,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仍不健全,女职员这一阶段的工资、福利需要企业负担;其次,从退休金的负担分析,女性比男性要早退休5~10年,而且由于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女性雇员一般要比男性领取更长更多的退休金;再次,从业务培训费的利用率来观察,由于女性工作时间比男性短,因而,女工的年均培训费要高出男性,其利用率相应的也比较低。
2.从女大学生自身寻找就业难原因:
(1)女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弱点。当代女大学生一个比较普遍的心理弱点就是缺乏竞争意识和冒险精神,依赖心理重。
(2)在校期间的综合能力锻炼有所欠缺。女大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和综合测评排名较靠前,但女生在校期间比较重视专业学习,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如一些必要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等。
(3)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女大学生自身较高的就业期望值或就业偏好是造成自身就业难的主观原因。多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女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充满一种“浪漫”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多数女生把“国家机关”、“外资企业”作为自己理想的工作单位;有的女生还希望未来的工作单位有“出国”和“培训”等机会。
(4)就业期望高。调查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在职业选择的条件上基本一致,都强调收入、工作地点和良好的发展趋势,比起男生而言,女大学生更为怕苦、怕累、怕脏、怕加班。在就业选择中,比男生更为挑剔。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女大学毕业生因为劳动市场的性别歧视不能及时就业或者就低上岗的社会后果是十分严重的。第一,它会造成专业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第二,它会产生消极的社会示范效应,打击父母对女孩子教育投入的积极性。第三,女大学生经济不能自立还影响她们的社会政治参与和降低婚姻家庭地位。最后,按专业能力就业的障碍还会促使部分女大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对自己自然资源的非正常利用,走上一条缺乏自爱又危及社会的生存之路。因此,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最终会转变为社会成本,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女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就好业,不仅仅是个人、家庭以及学校的事,应该全社会共同来关注,共同来解决的问题。
(三)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几点对策
1.国家出台保护女大学生就业的系列措施并倡导社会关怀女大学生就业。
(1)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为了保护女大学生的“公平竞争”的权力,真正落实“同民同工”,国家应积极鼓励各企、事业单位抛弃传统“男尊女卑”观念,按实际岗位需求录用人才。对于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国家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制裁机制。有些企业之所以存在“性别歧视”,是为了追逐资本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站在用人单位的立场上考虑也是可以理解的。从用人成本上来说,女员工的生育哺乳期间的工资支付以及岗位空缺问题是很多用人单位所顾虑的。改革女性职工生育和哺乳期的工资支付方式,降低用人单位的成本负担。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对女职工生育和哺乳的误工进行社会化补偿,女性的生育既是满足个人和家庭需要的微观选择,又是实现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社会行为,我们不能把与生育有关的所有负担和损失都由企业来承担,这应该是社会的公共责任与义务。我们建议,设立犹如“养老保险”类的“生育保险”,由国家补贴到每位适龄女性。
(2)加强引导,继续强化“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的宣传。在制度方面,建议以“男女平等”国策作为唯一标准,对各种公共立法条文、各级政府政策规定进行盘点,彻底清除违反国策或与国策不符的内容;保护女性的劳动权益和帮助她们获得合理的就业待遇。解放思想,呼吁家务由家庭成员共同承担,让女性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保证持续的人力投资和职业发展。鼓励已婚生男性更多地分摊家务事和对孩子的家教责任;社区也要通过务实的公共安排,如建立具有多元化服务功能的托儿中心,在学校放学至单位下班这一间隔时段、在单位需要加班的时候和在外出公办与培训学习期间,能够为职业女性提供优质和放心的“托儿”服务,以解除女性职业发展的后顾之忧。通过社会、用人单位、家庭共同协调,以消除用人单位对使用女性劳动力提高人工成本的顾虑,为实现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利提供必要保障。
2.学校给予女大学生群体高度关注和正确引导。
(1)关注女大学生的成长,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指导完善女大学生综合素质。学校要着重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通过切实有效的素质教育,培养她们的沟通协调、团队协作、适应创新等能力;通过思想教育,培养她们健康向上、诚实守信、勤奋敬业的精神;通过心理辅导,培养她们积极开朗、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适时地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将“两个指导”贯穿于她们的整个大学生涯中。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教育指导,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率。
(2)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提高工作能力,做好女大学生就业推荐指导工作。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直接负责部门。该部门人员是否具有相应的指导知识,对整个学校就业工作的开展起着重要作用。该部门工作人员要求具备相应的资格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就业咨询工作办公室,安排专业咨询师为毕业生解答疑问。在就业推荐过程中,要着重关注女大学生这个群体,做到因才推荐,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从而提高女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就业信心。
(3)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增加符合女性特征的专业。高等院校在学科规划、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应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可以根据女性生理、心理共性,开设如学前教育、花卉设计、商务文秘等一些适合女性又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
3.女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女大学生要努力提高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加强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主动就业意识,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文理兼通、视野开阔、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同时又要树立自主创业的择业观,化消极被动地等待用人单位的招聘为积极主动地自我创造就业机会。在自主就业方面起到示范和先导的作用。所在学校、各级政府和整个社会都应该对女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给予鼓励和扶持。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得到切实解决,真正实现“同民同工”。
参考文献:
[1]黄宇.新形势下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J].高教论坛,2006,(2).
第二篇:浅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对其就业问题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本文提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些对应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是社会的焦点、难点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3/5,他们能否顺利就业,就业质量如何,事关政府公信力及和谐校园建设。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探索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律,切实解决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根据本人从事就业工作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对策,供同仁参考。
制定对策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将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种环境因素系统分析,加以组合,可以得出一系列有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可供选择的对策。
对策一:依靠内部优势抓住外部机会:①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订单式”培养的深度与广度。由于竞争激烈,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需要学校为之培养“量身定做的专业人才”,因此,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②树立理性就业观。要拥有阶段性就业的理念,即不要想通过一次就业就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而应是分阶段从低级向高级理想岗位迈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不要一味地追求高薪,要在日常工作中学会忍耐和积累,要在职场中获胜,必要的经验储备是必不可少的。③灵活务实地设置专业,强化竞争优势。从理论上讲,专业技能应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看家本领,而这种技能的获取主要来自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是否具有时代价值,是否能满足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学校的专业设置对毕业生就业影响很大,俄新社观察家奥莉加·索博列夫斯卡娅尖锐地提出:“如果全国紧缺高级技工,而与此同时高达60%的大学毕业生又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那么,高等教育的意义何在?”面对时代的“日新月异”和就业形势的“风起云涌”,高职院校必须审时度势,根据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灵活务实地设置专业,加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时效性与前瞻性。
对策二:利用优势回避、转换、削弱甚至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①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普通高校偏重理论教学,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发挥这种优势,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②以过硬的职业技能弥补学历的不足,以能力对抗学历。“技术和技能是职校生的看家本领。”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进一步加强技术技能训练,以消除在学历上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威胁。③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业教育,以创业促进就业。创业不分学历的高低,高职院校毕业生应抛开文凭弱势,利用自身技术技能的优势和吃苦耐劳的品性,独立创业或合伙创业。
对策三:是利用外部机会弥补、改善内部条件的不足和基础的薄弱:①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需要大量技术工人,而许多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一心想进大公司、大企业,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调整就业心态,不放弃进小企业、民营企业就业的机会。②加强职业道德的培育,用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个性修养弥补文化素质的不足。当今企业越来越重视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等非技能、非学识性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评价实际上包含了工作态度评价和工作能力评价两个方面,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毕业生最欠缺的是敬业精神。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要顺应当今企业文化的发展潮流,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养成诚实的品性、踏实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这些职业技能之外的因素也能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成功就业。③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在就业竞争面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学历低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一时无法改变,但可以利用一些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职业技能这一契机,进行多种职业技能培训,获取较多的职业资格证书。多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就多一份就业竞争的筹码,也就多一线就业成功的机会。
对策四:通过克服劣势减轻威胁,寻求突破,应对不利因素的影响:①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知名度。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看重的几种因素是:工作能力、学历、专业、学校的知名度和地位。学校的知名度是隐性的就业筹码,能为毕业生“镀金”。②完善高职院校网络信息服务系统。据调查发现,与2008年相比,2009年毕业生通过“网络招聘”求职成功的比例上升了2个百分点,而通过“招聘会”求职的成功率则下降了5个百分点。这表明网络在求职招聘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应大力构建就业信息网络体系,探索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上联盟,进一步整合网络资源,促进部门、行业、高职院校等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随时在网上查询就业服务信息。③利用各种人脉关系,为自己的就业“搭桥铺路”。人脉关系包括血缘关系以及亲戚、伴侣、同学、朋友、同事、邻居等各种关系。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利用人脉关系提供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甚至直接找到工作岗位。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指出:“我所认识的全世界所有成功者最重要的特征是‘创造人脉,维护人脉’。”有人说,21世纪的成功哲学是:20%专业能力+40%观念想法+40%人脉=100%成功。拥有良好的人脉关系,就能使人左右逢源,事半功倍,这也是高职毕业生就业时弥补内部劣势、减少外部威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尚不能结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综合判断。然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也是动态的,因此,必须审时度势,适时调整策略,促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更好地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杨金土。中国职教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9)。
[2]蒋建华,赵学敏。2005教育中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69。
[3]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96。
[4]晓方。毕业生求职手段呈现多元化趋势[J]。成才与就业。2006。(281—282)。贴。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论文女大学生就业难论文
大学生就业论文女大学生就业难论文:现阶段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与对策剖析
摘要:现阶段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陷于就业的困境,为了帮助女大学生走出就业的困境,深入分析这一社会问题的成因,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对策:健全就业政策与法规体系,进一步消除社会上传统落后观念的影响,扩大就业渠道,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女大学生也必须改变自身的就业观念,增加自信心,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等,对于帮助女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女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难度不断增加,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更为突出,为了解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深入分析这一社会问题的成因,从而提出解决这一难题对策,对帮助女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1.1 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并限制女大学生的就业
首先,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工作岗位缺口在1300万至1400万左右。其次,社会有效需求赶不上毕业生人数的增长速度,高校毕业生供求矛盾突出。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从2006年的413万增加到2010年的630万,加上历年
来未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历史新高,同时就业环境也空前复杂,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本已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特别是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雪上加霜。
1.2 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致使女大学生在就业在处于劣势
中国封建社会有几千年的历史,“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男权主义社会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社会性别理论暴露出传统文化观念对女大学生就业观念意识的滞后影响;传媒中的陈规性别角色定型,对女性消费人格、依赖人格的片面塑造,造成男性群体对女性社会参与的排斥,对妇女工作能力的怀疑,认为女孩没有多大的挖掘潜力。传统文化也消解了女性的主体意识,使女性在“我不能”的阴影下放弃了开发自我潜能的努力,使其生活领域更加私人化、附属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女孩处于两难境地,形成双重人格。一方面诅咒传统,一方面常常不自觉地充当传统的卫道士,如不善于张扬、宣传自己,压抑工作欲望。角色期待对男女的不同,使女性在事业和家庭间陷入两难。
1.3 国家劳动保障政策及法律法规不完善,影响女大学生就业
我国的《宪法》、《就业促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都对于保障女性的就业权有明文规定。《就业促进法》第三章第二十七条规定:“国家保障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女子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妇女的录用标准。用人单位录用女职工,不得在劳动合同中
规定女职工结婚、生育等内容。”在《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四章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七条也有类似的规定。可在求职过程中,女大学生却经常遭遇性别歧视。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62个城市的调查显示,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或规定女性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其原因在于这些政策法规还欠完善,可操作性较低,对用人单位性别歧视不能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1.4 用人单位对培养女大学生的认识不到位
用人单位在女大学生的使用、开发、培养上,还存在着认识不够的问题。我国虽然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培养选拔女性人才的政策体系,但还存在着认识上的问题以及执行中的问题。主要有:女性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全社会真正认识,缺乏使命感和紧迫感;对男女平等国策认识不够,不能像对待其他国策那样认真落实;认为男女之间在智力上存在差异,女生不如男生能干,把女大学生的优点当弱等。这样用人单位过多看到女性的缺陷和不足,进而对女大学生的能力、事业心、责任感和吃苦精神抱有怀疑态度。这些认识上的问题不解决,将严重阻碍女大学生的就业。许多调查和事实表明,女大学生的能力并不差,岗位的适应性也强于男性,关键是使用不当,没有舞台。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2.1 不正确的就业观念影响女大学生就业
近几年,女大学生普遍希望到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校等大单位工作,并希望所去的单位名声好、效益高、生活条件舒适。
而目前,我国最需要人才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中小城市、艰苦行业和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型单位,部分女大学毕业生不切实际的抱着过高的期望值,这是导致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的女大学生求职缺少主动性,存在等、靠、要心理,以致耽误了就业;部分女大学生认为“工作好,不如嫁的好”,把人生未来寄托在婚姻上,也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另一方面,部分女大学生在校期间曾经有一些过失,或在专业、相貌、心理、家庭等方面有缺陷或不足,存在自我贬低的自卑心理,害怕用人单位看不上,对于中意的岗位不敢鼓起勇气,大胆应聘,缺乏主见,担心别人嘲笑自己,结果错过时机以致难以找到工作。
2.2 就业能力不足影响女大学生就业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与市场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更注重毕业生的事业心、吃苦耐劳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更加青睐复合型人才,但女生在校期间一般学习比较刻苦,成绩也较好。但过于看重学习成绩,不愿参加更多的文体活动,忽略了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缺乏竞争意识和冒险精神,且工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与男生存在一定差异。有的女大学生过于注重外表上的包装自己,期望以青春和外貌做筹码,从而忽略了自身修养和内在素质的加强,这种不良的意识影响了就业。
2.3 女生的生理因素影响就业
女大学生由于生理上存在的与男大学生的差异,特别是女大学生要生孩子,孕育生命的过程会给女大学生造成阶段性的体能下降、精力不足,在孕产期不但要中断正常的工作,单位还要根据国家福利制度担负补偿费用较高的成本,加上女性比男性要早退休5-10年,女性员工就要比男性领取更多的退休金,这些都不符合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宗旨,对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造成一定的影响。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3.1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
要提倡民主、文明、公正的性别文化,首先要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形成有利于女性充分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特别是用人单位应当认识到女性的生育也属于社会责任,应该得到关怀和支持,而不应该成为就业的障碍。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应充分认识到女大学生的优势:女大学生具有更强的形象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强,做事细致认真,还有她们的事业心、责任心、吃苦精神也不差于男性。还有,在政策法规上,国家应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就业保障制度,例如,通过国家给企业减免税收或由企业、保险业和国家共同负担女性生育保险等办法,建立起女性生育保障制度,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从而提高女大学生就业。
3.2 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就业岗位
解决就业难的根本途径在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扩大劳动力需求,从总量上缓解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为女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
业岗位。据统计,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社会就增加10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采取有效措施,挖掘就业潜力,扩大有效岗位供给,以便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
3.3 提高高校教学质量,调整专业结构,完善就业指导
(1)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是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根本因素。毕业生能否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毕业生素质的高低,在于毕业生能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学校必须在学生培养质量上下功夫,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放在首要位置,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力,以质量争市场,以高素质的毕业生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2)大力调整专业设置。目前一些高校依然存在着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盲目开办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失衡;另一方面对一些冷门专业没有及时根据市场调整招生人数,没有及时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导致了学生未毕业先失业。因此,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材施教,开设增加选修课比重,方便女大学生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有助于提高女大学生就业。
(3)完善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就业指导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与成才,促进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
指导工作,积极为毕业生“自主择业”提供服务。在内容上,要制订毕业生就业法规政策、收集职业需求信息、组织市场招聘、开设职业生涯培训、讲授求职技巧、跟踪市场、调查研究等,指导毕业生正确择业;在时间上,要改变过去就业指导仅限于学生毕业阶段才进行的做法,而是要从新生一入校就开始,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能按照社会的需要,塑造和完善自我,并对其以后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的认识。
(4)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女大学生不应该产生自卑心理,更不能够自暴自弃,应该认识到困难和挫折对于男性和女性都一样,是难以避免的,不要过分归咎为社会的歧视并由此产生各种抱怨,不应总是盯着灰暗面,而要多把眼光放在就业竞争力的阳光之处,要从用人单位的得益及用人单位实际情况这一较少讨论的角度去分析,调整自我培养的脚步,争取就业竞争的成功。传统的偏见也不能阻碍我们自立的希望。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学以致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调整好心态,不计较个人得失,付出之后,得到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收获的是更多的经历和成熟。培养心理调节和承受能力,保有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心理准备,着眼眼前,立足基层,调低就业期望值,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以自己的真才实学谋得工作岗位。这是当代女大学生应有的态度和精神风貌。适时调整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应该是更多的女大学生的明智选择。转变就业观念,采取
主动进取的姿态。
(5)加强有关女性职业培训方面的立法。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培训成为提高劳动就业能力、就业层次的一个有效途径。许多国家如日本、美国、德国等都将员工的就业培训纳入法制轨道,建立了完善的就业培训制度。改革开放后,我国也制定了相关的职业培训法规,然而那些法规多为原则性规定,尤其缺乏有关女性职业培训的立法。客观地讲,女大学生其劳动技能的增强,就业水平的改善乃至社会地位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国家政策和法规的引导、扶持,否则只能使女大学生在低层次的劳动环境中生存,从而人为地造成女大学生地位的沦落。
(6)鼓励创业,拓宽就业渠道。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强调,要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狠抓政策落实,努力营造“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制度化环境。各高校应继续组织实施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强就业服务和对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政策扶持。各高校也要将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工作纳入就业培训总体规划,开展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实训,推动高校毕业生创业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经济蓝皮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2]张辉.关于高校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困扰分析[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7,(3).[3]王静.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体性原因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3).[4]杜艳艳.从性别角度解析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3).
第四篇:女大学生就业难分析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公共政策分析
新闻:
新华社北京8月9日电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9日表示,就业是民主之本,我国非常重视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有效的公共政策推进女大学生就业。
宋秀岩是再国务院新闻办9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做出如上表述的。宋秀岩之处,在整体就业形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要保证女大学生拥有公平而充分的就业机会还应做出更大的努力。为了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政府有关部门一方面开展了促进就业的各项活动,是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建立更加便捷、相互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在招生和教育全过程中加强指导,使毕业生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提高就业能力。据介绍,2008年以来,教育部、人设部和全国妇联共同开展了女大学生创业导师行动以及创业扶持行动,全国已经创建了女大学生的实践基地6000多个,帮助了一大批女大学生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实现创业就业。
同时,国家还出台了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的财政政策,就是对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国家将提供5—10万元的小额大款,由国家贴息扶持女大学生创业就业。目前全国已经贷出妇女创业就业的小额贷款260多亿元,国家和省级财政已经贴息将近1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妇女中包括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的创业就业问题。
分析:
从公共政策的特征上来讲,首先,国家对于促进女大学生毕业就业以及创业的问题所出台的政策就是国家的一项公共政策,这个政策是由国务院提出并经过审核通过实施的政策,因此它具有合法性和强制性,一切政策只有经过合法化的过程,才能对公众有约束力,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公共政策,因为经过了国家的认可因此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从而加大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并为女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提出了综合的政策来增加就业量,还从根本上加强了女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创建实践基地,不仅创造就业机会还有效的锻炼了他们的工作能力,使其更适应社会上岗位的需要,一个问题多方位解决,这就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整体性和多样性,正因为各个击破所以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任何一项政策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万无一失,他可能导致人们希望的结果也可能出现人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对于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其真正的功能不言而喻,可以降低女大学生的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新一代的发展,但他们也有明显的副作用,在未来可能会出现女大学生利用政策作出违法乱纪的事:逃税等,还有可能让他们的竞争意识降低从而不求上进等问题,这就充分体现了公共政策的多样性。
最后,国务院能够就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个问题做出全方位的应对措施,从各个方向考虑来解决问题,从自身条件到外在环境都考虑周全,这也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明确性。就业难的问题不能单单加大就业量那样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且坚持的时间也不会长久,所以,我们国家的政策不仅从外部环境上作出很大的调控,以经济支持女大学生创业,还能享受很多优惠政策,从大学生自身上也做出了应对措施,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习好基础知识,还要加强自身素质以及能力的培养,建立实践基地等都给他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明确提出为保证女大学生拥有公平而充分的就业机会还应做出更大的努力为这个政策指出了明确的目的,充分体现政策的明确性。
第五篇: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职业性别隔离、性别歧视等是其主要表现。结合阻碍女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来看,从文化政策、公共政策、法律建设、教育改革和自身修养等方面,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妥善解决矛盾,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女大学生
就业难
构建和谐社会
公共政策
近年来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本是社会建设的新力量,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极大压力。其中,女大学生更成为了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这种女大学生面临就业困境不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由此带来的后果不仅是个人也是社会的发展障碍。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消极影响
女性可撑半边天,她的社会角色并不局限于妻子与母亲,女大学生接受了国家高等教育,分享了国家重要的办学资源,其中不乏精英,但女大学生却一再面临就业难的尴尬处境,这于女性本身和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女大学生就业难会造成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和打击女性投入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女性的政治参与度和家庭婚姻地位,这显然不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最终也会转为社会成本,阻碍社会发展。
和谐社会讲求人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讲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而女大学生就业难却一再反映了社会中性别歧视、权利保护不健全等问题,违背了男女平等和同民同工,同工同酬等制度,不利于社会文明建设,不利于和谐文化的构建。实现充分就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目标和任务之一,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一)就业率低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或科研机构的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初次就业率明显低于男大学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04 年的大学毕业生有280万,有80万人不能及时就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大学生;2005 年的高等院校毕业生达到338 万,其中女大学生占44%,超过100 多万不能及时就业,女大学生占大多数。
在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2006年省内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中,截至06年9月1日,2006年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8.36%,相比去年的95%的就业率,这个数据不能不让人担忧,在涌流于各大招聘会的就业大军中,女大学生因为各种因素成为了就业弱势群体。
(二)就业领域受限制
女大学生的就业领域受局限,女大学生就业比较集中在传统的女性职业上,如文秘部门、服装制造、餐饮文娱等,女大学生的就业面并没有随着女性教育程度提高而合理拓展,在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建筑运输、水利电力等就业门槛较高的行业中,女大学生就业人数偏低。在我国的职业性别隔离状况中,女大学生不论从行业上还是职位上,在就业结构中的地位都低于男生。
(三)性别歧视,提高录用标准
性别歧视是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一大难题,许多用人单位从招聘要求上都优先招收男生或只招收男生,在聘用的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大量的隐性性别要求。用人单位以双重标准衡量男女求职者,造成起点不平等,除非是特别优秀的女生,否则难以得到同男生一样的就业机会,而且在相貌、身高、户口、出身等问题上,用人单位往往以挑剔的眼光对待女生,特别是来自农村较乏人际能力的女大学生更容易遭歧视。
(四)就业质量低
在已就业的女大学生中,就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由于女大学生的就业领域受局限,特别是在扩张速度快但技术含量低的第三产业部门中,女大学生只能得到较低的工资,即使在较好的岗位上,女大学生的平均工资也低于男生。
三、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从传统文化观念看,存在性别歧视和职业性别隔离
中国自进入农业社会以来,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深厚的“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文化,这样的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设置了一套文化模式和评价体系,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思想意识中,男性理所当然地取得有限的劳动机会和丰厚的报酬,男性在重要的行业领域中掌握了主导地位,女性被局限于低层次的劳动,被视为难以担当具考验和挑战性质任务的柔弱 2 角色。因此,社会中仍存在性别歧视,也人为地造成了职业性别隔离。
(二)从法律制度看,有法难依,尚待健全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法》第12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2 条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但是为什么在现实中仍有大量人为设置的障碍导致女大学就业难呢?
原因在于这些法律大多是原则上的规定,而且并没有具体的保护措施可以推进法律的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没有明确保护女性就业的责任部门,缺乏可操作性规范和有力的违法惩治措施,使得女大学生就业受到性别歧视等不公平对待时没有有效的救助途径,而且在证据方面,女大学生作为求职者很难掌握到或做好证据保全。
(三)从劳动市场看,总体供大于求,用人单位雇用女性劳动力存在较高的劳动成本约束
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面临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劳动市场总体情况供大于求。企业追求低成本高利润必然也在雇用劳动力方面精打细算,而雇用女性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成本,这点成了用人单位更愿意招收男性的主要原因。
从女性生理来看,女性担当生育后代的角色,在女性生育哺乳期间,其工资福利由单位负担,女大学生就业后大多都面临结婚生子的情况,因此用人单位往往回避这样的年轻求职者;而从长远考虑,女性工作时间短,对其退休金和培训费用的支出又高于男性,受这些劳动成本的约束,女大学生被用人单位一再冷落。
(四)从教育看,学校缺乏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和就业指导
我国高校扩招,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女性也享受了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在女性关怀和女生成才教育方面,并没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这种对男女生理心理因素的差异和各自优势的忽视,的确掩埋了女性可发掘的潜力,没有最大地发展女性的优势,在模式化的教育中,个性发展和素质提升没有落到实处。而在女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缺乏相关就业技能和心理指导,家庭及自身的期望值、就业规划等不够合理,造成了女生就业压力大、就业选择被动等难题。
(五)从自身看,女大学生也受心理和观念上的误区影响
女大学生除了女性心理影响外,其实也受到了一定的传统文化观念限制,在思想上往往不够自信也不够独立。女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较男生而言比较保守,追求稳定且往往带有点浪漫色彩,有些女大学生是因为过高的自我期望而高不成低不就,有些女大学生则是过早地将目光锁在婚姻家庭中,局限了自身的发展,缺乏社会竞争力。
四、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文化政策方面
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性别平等观念真正深人人心。国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应重视男女平等观念的确立和弘扬,营造关爱女性、尊重女性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对杰出女性事迹的宣传中,教育下一代,改变老一代观念,打破社会性别定轨带来的偏见,真正地使女性地位在社会各行各业得到体现,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二)公共政策方面
1、降低用人单位成本负担
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必须发挥一定的指导和规范作用,政府应考虑在财政上为用人单位减负,降低用人单位雇用女性劳动力的成本负担。合理的解决方式应当是推行生育保险制度,通过社会统筹方式将女性特殊的生理因素所产生的负担社会化分摊,使企业不致因招收女工而带来效率和效益的损失。女性在家庭和生育方面担当的责任应该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感激,女性在这方面的付出关系到一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女性为此给劳动带来的成本应该由全社会分担。
2、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建立女性就业维权职能部门
政府应该建立女性就业维权职能部门,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改善女大学生就业环境。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社会服务活动推动女大学生就业,比如开展维权宣传讲座,接受女性就业歧视等的投诉,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对困难女大学生就业给与指导和援助。政府应积极发挥其公共管理职能,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广泛开展便民服务,支持女大学生就业。
(三)法律建设方面
1、制定促进就业法律法规
我国法律法规关于保护女性就业的内容比较欠缺,在宪法、劳动法等部门法中劳动权利保护只有大体上的规定,不足以明确女性就业权益,有必要制定促进就业法律规范,细化女性劳动权益保护,具体到歧视的概念和侵权行为的构成等内容。女大学生就业需要得到法律的保护,保障充分行使合法权力,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立法,填补这方面法律空白。
2、明确侵权法律责任,增加可操作规定
虽然现行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能因为性别而提高录用标准,但是并没有明确一旦违反这些规定应负起怎样的法律责任;加之没有可操作性的维权程序规定,没有专门的权益保护监管机关,女大学生在就业中权益受损害屡屡发生,因此立法部门应该在相关立法中明确用人单位侵权的法律责任,增加可操作性的规定,使法律能真正得到实施,提高其严肃性和实效性。
(四)教育改革方面
1、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教育
在高校教育方面,应该重新面对客观上性别差异的问题。在淡化男女差异以求共同的良好发展的意识下,教育却逐渐忽视甚至无视女生的智力体力特质和发展的潜能与优势,容易造成模式化、低质量,降低了女生的竞争力。因此,学校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改革上,一方面尝试根据女生的特质开展特色课程,发展女生的个性教育,培养内外兼修的优秀女性;另一方面根据女性的性格心理优势,提高女性在擅长的领域的技能水平。
2、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建设就业信息渠道
学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了解社会需要并及时反映到教学工作中;组织各种活动为用人单位和女大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为女大学生展示风采创造条件;建设就业信息渠道,及时提供女生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
3、指导女生职业规划,加强女生心理教育
对即将面临找工作的女大学生,学校应指导其做好职业规划,开拓其就业思维,培养其理性思考和选择能力。为女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为其顺利走上社会走上岗位进行心理调适和思想教育,提高女大学生面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解决能力。
(五)女大学生自身方面
1、自主自强,追求自身价值体现
女大学生应该打破传统的陈旧观念,树立自主自强意识,追求自身价值体现。要开阔眼界和胸襟,与时俱进,坦诚面对人生和理想,增加奋斗精神和拼搏勇气。
2、打好知识基础,提高专业素养
女大学生应该发挥耐心细致的优点,在学习上勤奋努力,只有掌握知识拥有智慧的女性才能获得真正的独立和尊重,而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才能积极应对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女大学生要成为专业人才,提高在就业结构中的地位,必然能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3、培养实践能力,积极适应社会
传统教育造成女生动手能力差,社会经验缺乏,不少用人单位对女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持怀疑态度。因此女大学生应该加强社会实践,踏实肯干,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还应积极适应社会,不能逃避于自己构想的完美世界,多与社会接触,加强人际交往,学习女性成功者的经验,展示优秀女性的风采。
4、内外兼修,提高综合素质
女大学生应学会认识自身优缺点,提升综合素质,努力做到内外兼修:品质与学识、优雅与智慧、魅力与气度„„只有在突出女性优点的同时,不断提升其他方面的竞争力,才能灵活应对社会潮流。除了学习,应重视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等基本素质,进一步发展才艺技能等其他素质。
5、端正就业观念,开阔就业思维
对于即将找工作的女大学生来说,端正就业观念很关键。观念不同,一切事物的判断选择也很不同。应该放弃不切实际的期望,克服安逸享乐的惰性,理性地选择就业,无论是职业的类型、所处的城市、发展的前景等等都应该结合自身各方面条件作判断,不能好高骛远又不够努力自信,更不能被动、逃避。没有最好的职业,只有最适合的职业,女大学生应该放宽就业思路,不要局限于一小部分选择,不要停滞在拥挤的路上,当出现困难时不妨及时调整,多方面思考发掘,一定能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将实现人生价值和现实要求统一起来。
正如前文所述,就业问题事关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合理解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民生问题 6 得到保障,才能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昂首阔步,才能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从以上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的探讨中,我们不难发现,和谐社会的其他方面的建设,如经济、政治、文化等等,都能对女大学生就业起促进作用,因此,这些问题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只有将女大学生就业和其他方面的矛盾解决好,才能推动社会整体的发展,从而保护个体的利益。
相信通过政府积极引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一定能得到妥善解决,这不仅是社会公平、文明法治的重要进步,也为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增添力量,展开和谐社会的盛世篇章!
参考文献:
[1]冯 皓.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11月第24卷第6期.
[2]潘锦棠.完善女性社会保障,促进女性公平就业.中国妇运,2002年2月. [3]周晨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选择.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第20卷第1期 200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