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研究
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的就业形势,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当下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分析了这种现状的形成原因并从实际出发提出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
女大学生
就业价值观
西部经济
社会传统价值观
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是以民族文化为支撑的价值观念在职业与就业领域中的体现。西部民族地区的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她们生存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在追求平等与民主的当下社会,一方面在同一民族中寻求与男子的平等地位,另一方面与同民族的男性一起追求民族平等。受市场经济物质文化的冲击,体制改革和民族习惯法(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长久被教民共同遵行的独立于国家制定法之外的自然法)的变迁,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们的思想意识,文化观念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她们更多的摆脱了依赖性与客体地位。接受现代文化的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与其他社会群体有着同样的就业需求,她们不仅会遭受社会对民族的不平等待遇,也会遭受社会对女性的不公正待遇。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女性就业难本来就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在经济欠发达、社会传统价值观浓厚的西部民族地区研究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实为重要。
1.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通常所说“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指与男大学生相比,女生的择业时间相对较长,择业机会较少,工作单位和待遇较差。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对女性各方面的要求太过苛刻。由于西部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相对落后,民族生升学在国家教育制度中享受加分政策,同一时段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中,民族生的整体素质相对较弱,因民族之间的习惯差异,民族生在外地就业或多或少会受到民族区别对待。所以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大多停驻西部本地区或家乡就业。而整体素质较低的民族女大学生从业者更多就业于服务性与辅助性的行业,在一定技术要求的行业中女性从业者甚少,导致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又更小。社会对女性的过分要求,民族之间的区别对待与择业空间小造成了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2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2.1求稳心态严重
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就业求稳心态明显,依然保持着正统的就业观念。每年公务员、事业编制、银行等岗位报名人数居高不下,这些岗位的选拔不受性别、民族的影响,待遇优越,职业终身,只要凭着个人努力与实力就可以任职,成为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就业的首选。
2.2功利色彩明显
与计划经济时代就业注重职业奉献精神相比,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就业更注重现实。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昔日长期被压抑的个人成分显现,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个人目标的追求开始主导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她们更乐于把小我从大我中分离出来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谋求发展时更注重自己的发展(前景与待遇),将奉献与索取同时权衡。她们的就业观念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个人发展为目标,以就业区位选择为保障,功利色彩明显化。
2.3诚信意识弱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人们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人们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丢失了诚信任何人都不可能获得生活与事业的成功。当今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许多用人单位不是担心聘用的大学生缺乏职业道德素养,而是担心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我国就业体制改革以来大学生们走向人才市场要就业签约,因为他们太关乎个人利益,违约、毁约的行为越来越多。他们忽视用人单位的利益同时损坏毕业院校的声誉,诚信意识弱化。在西部民族地区,虽然就业岗位充分,但趋于个人利益,大学生们个别的不良行为更导致社会对大学生诚信的否定,不利于女大学生就业,这要引起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们的足够重视。
3.形成现状的原因
3.1客观方面
3.1.1社会就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
基于女性特殊生理特点,法律规定限制妇女在特殊状况下从事某些工作。如劳动法中规定女性在孕产期不容许被解雇,且工资正常发。然而实施这些法律机制只会增加女性就业时的负担。因为这对于女职工较多的企业来说显然很不切实际。企业为雇佣女性职员就要付出比用男性职员更高的代价。因此法律立法很重要但同时要完善执法体系,考虑到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不健全的社会就业保障体系只会为女性就业更添困难。
3.1.2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
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区位的边际性,自然环境相对不利,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会折射出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缺乏效率与个人效能感,缺乏突破陈旧方式的创造性思维和行为,自信心差,甚至对现状麻木不仁,被动接受命运等。因几千年来形成女性的社会从属地位更使女性一些人生观念的糟粕部分根深蒂固。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在观念上有些封闭、落后、守旧。贫困还会导致该地区政府财政能力弱,电子政务建设力度不够,基础设施落后,对当地大学生就业服务的电子化程度不高,就业信息不及时。因而西部经济的滞后是导致西部民族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3.1.3西部民族地区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
首先,宗教信仰下的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念对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在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里,男性是主体,女性起辅助作用。在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观念支配下,重男轻女尤为强烈。以伊斯兰教为例,伊斯兰教义中女性有自己的事业是不被看好的,女性职责以照顾丈夫、子女为主,在这种传统价值观念影响之下,回族女性过多的思维与行为束缚,导致回族女性思想观念保守。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虽然受教育程度高,但仍然有很多女大学生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对以家庭为主的社会分工表示接受。女性的家庭责任被放大,争名利闯事业被认为是男性该做的事。这削弱了女性自我独立、平等与开拓的能力,安于现状、乐于天命,这些思想很容易导致这些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遭遇挫折时选择回归传统家庭生活的后果。
其次,社会赋予女性的性格预期对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一个社会人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环境的教育,在对女性教育问题上,不论家庭与社会都受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认为女性的社会职责就该培养相应的性格气质,从而造成与男性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按照传统女性性格特质,家庭教育中受成人世界观的价值导向,女孩被赋予温柔、保守、内敛、乖巧、文静的传统女性特质。学校教育中,教师评价女学生的词语往往也以文静、乖巧、细心、团结同学、勤奋好学等词语为鼓励。在社会传统价值导向中女性也过分强调“淑女气质”和“女人味”,这种社会化的过程最终导致这些女大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精神,在追求独立、平等的社会地位时,显得被动、弱势。
3.1.4用人单位因素
任何单位招聘员工总倾向于能否创造最大效益。在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状况下,相对于聘用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就职对企业来说创造收益较低而且支出成本较高。受地区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企业在选定求职者时,总对女性工作能力预期偏低。且认为女性一旦生育后会可能将重心转移到家庭,造成工作能力的下降,国家规定女性职工退休年龄早于男性,这两方面原因都最终会导致女性工作能力方面和升职潜力方面的下降。
3.2主观方面
少数民族地区信仰规范、行为惯例与一些自我强制准则束缚了当代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使培养出的大学生缺乏进取精神,不敢竞争,缺少担当。西部民族地区的女大学生在面临同样的工作机遇时,她们会低估自己,认为自己不如男性,畏手畏脚。在职场中,她们应变能力不足,知识面狭窄,面对新的状况无动于衷,自信心不够。然而她们越是这样轻视自己,社会不平等的现象就愈加明显。4.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4.1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与社会劳动保障体系
现国家立法诸如《妇女权益保护法》第22条第一款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这些立法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完善执法缺陷,落实每项法律。这就要求设立专门的机构监督和管理检查实施。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在解决这方面问题的一些优点:一方面制定就业性别歧视行为的惩罚赔偿制度,另一方面还需要社会分担企业的负担,让企业雇佣女性就业成本同男性处于同一水平,主观上让企业愿意聘用女性职员。同时要注意其间分配公平合理,要在确保竞争前提下分配,不能倾向于性别保护主义,否则将会进一步促使女性弱势群体的观念形成。还有如生育保险制度,男性带薪护理假——两性共同承担生育事物的制度,这些政策对就业性别歧视具有重要作用。
4.2用人单位公平甄选
用人单位在招聘环节上,因受招聘成本和应聘人数过多的限制,企业无法确切评估每位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在选拔过程中难免会受到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导致认识偏差,因此作为企业人事部门要尽量克服这种观念,让更多的女大学生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
4.3大力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经济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改革开放程度要滞后东部10年左右,经济贫困就很难吸引优秀人才到西部驻留,人才就是思想与技术的集合,只有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驻留西部才能挖掘西部经济潜力,活跃西部民族地区人们的社会价值观。有资本的投入才会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就业保障工作才能做好。生产力是上层建筑的基础,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解放思想,东部人才流入西部地区,不仅利于西部生产生活中与西部民族地区人才交流注入新鲜思想和行为,而且满足于西部民族地区的精神需求(开拓、进取、自信„„),文明的碰撞才能促使文明腾飞,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会随着就业现状和社会传统观念的改善而改善。
4.4改变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自身观念
社会就业问题的改善不仅在于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女大学生自身也要争气。女大学生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解放思想,追求独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己也能认识社会,改变社会。在竞争中遇到不平等现象,也要勇敢的用法律去维护,要摒弃“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男主外女主内”的这些观念。女大学生作为劳动力市场竞争的直接参与者,要树立平等的性别观念,争取权利的同时勇于担当应尽的义务,培养个人独立解决问题、承担风险的能力,敢于突破“女性职业”限制,发现自身优点,拓宽就业范围,利用细心、耐性、思维缜密的性格优势,改变社会偏见。同时女大学生要树立平等责任观念,不论婚姻与职业生涯中,都要承担起任何一方面的平等的责任。在进行职业规划时也要将婚姻与职业巧妙结合,平衡计划。
4.5完善高等教育就业指导工作
高等院校在吸纳每届新生的同时都在准备毕业生就业的工作,衡量一个高等院校是否优秀的指标是顺利就业的比例。在西部民族地区,许多高等院校只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却在就业指导方面还做得不到位。当前,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存在很大空间但还是有女性就业难的现象,除了就业歧视、社会性别预期外还有大学生自身的就业价值观的问题。因而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中要注重对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教育。诸如引导她们树立到基层发展的就业理念,提高就业竞争的意识,树立自主创业意识与终身学习的观念。结合西部社会状况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经济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管理。就业信息中心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为求职女大学生提供适当的就业信息,引导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树立起良好的就业态度。
事物的影响都是相互的,在经济滞后的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西部民族地区就业现状和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传统观念三者相互影响。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就要从发展生产力,解放社会观念,推动文明进步入手,完善妇女劳动立法与执法体系,并由社会、企业、家庭和学校提供良好公平就业前提,以及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自身观念的转变。女权运动的实质是平等、独立。随着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逐步改善,女性将与男性会有平等的经济地位,物质文明的进步推动着精神文明的进步,社会价值观也将被逐渐重建,这其中各项因素相互拉动将最终实现西部民族经济的腾飞和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云龙著.《求职恐慌》.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年10月第一版 [2] 张伟著.选准职业入对行.北京海潮出版.2007年1月第一版
[3] 王创峰.王朝庄主编《职业与人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4] 刘书林著.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
[5] 杨贞.当代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张向战.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河南教育(高校版),2009年06期
[7] 张存库.李英荣.我国东西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分析.高等理科教育, 2009年03期
[8] 杨贞.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11 [9] 龚惠香.汪益民.男女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比较.高教探索,2000年02期 [10] 源荐文.择业,女大学生路在脚下.中国就业,1996年04期
[11] 孙云海.关于改进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初步探索.经济师,2011年03期 [12] 殷雷.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心理科学,2009年06期 [13] 张倩,郝玉凤,周秋雨.结合人格类型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5期
[14] 杨凤勇.论构建和谐社会的传统文化基础.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5] 焦杰.传统思想文化与和谐社会建构.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03期 [16] 黄中.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在学生职业心理指导中的应用.科技信息,2011年 10期
第二篇: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职业性别隔离、性别歧视等是其主要表现。结合阻碍女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来看,从文化政策、公共政策、法律建设、教育改革和自身修养等方面,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妥善解决矛盾,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女大学生
就业难
构建和谐社会
公共政策
近年来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本是社会建设的新力量,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极大压力。其中,女大学生更成为了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这种女大学生面临就业困境不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由此带来的后果不仅是个人也是社会的发展障碍。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消极影响
女性可撑半边天,她的社会角色并不局限于妻子与母亲,女大学生接受了国家高等教育,分享了国家重要的办学资源,其中不乏精英,但女大学生却一再面临就业难的尴尬处境,这于女性本身和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女大学生就业难会造成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和打击女性投入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女性的政治参与度和家庭婚姻地位,这显然不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最终也会转为社会成本,阻碍社会发展。
和谐社会讲求人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讲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而女大学生就业难却一再反映了社会中性别歧视、权利保护不健全等问题,违背了男女平等和同民同工,同工同酬等制度,不利于社会文明建设,不利于和谐文化的构建。实现充分就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目标和任务之一,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一)就业率低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或科研机构的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初次就业率明显低于男大学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04 年的大学毕业生有280万,有80万人不能及时就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大学生;2005 年的高等院校毕业生达到338 万,其中女大学生占44%,超过100 多万不能及时就业,女大学生占大多数。
在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2006年省内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中,截至06年9月1日,2006年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8.36%,相比去年的95%的就业率,这个数据不能不让人担忧,在涌流于各大招聘会的就业大军中,女大学生因为各种因素成为了就业弱势群体。
(二)就业领域受限制
女大学生的就业领域受局限,女大学生就业比较集中在传统的女性职业上,如文秘部门、服装制造、餐饮文娱等,女大学生的就业面并没有随着女性教育程度提高而合理拓展,在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建筑运输、水利电力等就业门槛较高的行业中,女大学生就业人数偏低。在我国的职业性别隔离状况中,女大学生不论从行业上还是职位上,在就业结构中的地位都低于男生。
(三)性别歧视,提高录用标准
性别歧视是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一大难题,许多用人单位从招聘要求上都优先招收男生或只招收男生,在聘用的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大量的隐性性别要求。用人单位以双重标准衡量男女求职者,造成起点不平等,除非是特别优秀的女生,否则难以得到同男生一样的就业机会,而且在相貌、身高、户口、出身等问题上,用人单位往往以挑剔的眼光对待女生,特别是来自农村较乏人际能力的女大学生更容易遭歧视。
(四)就业质量低
在已就业的女大学生中,就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由于女大学生的就业领域受局限,特别是在扩张速度快但技术含量低的第三产业部门中,女大学生只能得到较低的工资,即使在较好的岗位上,女大学生的平均工资也低于男生。
三、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从传统文化观念看,存在性别歧视和职业性别隔离
中国自进入农业社会以来,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深厚的“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文化,这样的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设置了一套文化模式和评价体系,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思想意识中,男性理所当然地取得有限的劳动机会和丰厚的报酬,男性在重要的行业领域中掌握了主导地位,女性被局限于低层次的劳动,被视为难以担当具考验和挑战性质任务的柔弱 2 角色。因此,社会中仍存在性别歧视,也人为地造成了职业性别隔离。
(二)从法律制度看,有法难依,尚待健全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法》第12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2 条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但是为什么在现实中仍有大量人为设置的障碍导致女大学就业难呢?
原因在于这些法律大多是原则上的规定,而且并没有具体的保护措施可以推进法律的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没有明确保护女性就业的责任部门,缺乏可操作性规范和有力的违法惩治措施,使得女大学生就业受到性别歧视等不公平对待时没有有效的救助途径,而且在证据方面,女大学生作为求职者很难掌握到或做好证据保全。
(三)从劳动市场看,总体供大于求,用人单位雇用女性劳动力存在较高的劳动成本约束
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面临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劳动市场总体情况供大于求。企业追求低成本高利润必然也在雇用劳动力方面精打细算,而雇用女性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成本,这点成了用人单位更愿意招收男性的主要原因。
从女性生理来看,女性担当生育后代的角色,在女性生育哺乳期间,其工资福利由单位负担,女大学生就业后大多都面临结婚生子的情况,因此用人单位往往回避这样的年轻求职者;而从长远考虑,女性工作时间短,对其退休金和培训费用的支出又高于男性,受这些劳动成本的约束,女大学生被用人单位一再冷落。
(四)从教育看,学校缺乏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和就业指导
我国高校扩招,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女性也享受了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在女性关怀和女生成才教育方面,并没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这种对男女生理心理因素的差异和各自优势的忽视,的确掩埋了女性可发掘的潜力,没有最大地发展女性的优势,在模式化的教育中,个性发展和素质提升没有落到实处。而在女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缺乏相关就业技能和心理指导,家庭及自身的期望值、就业规划等不够合理,造成了女生就业压力大、就业选择被动等难题。
(五)从自身看,女大学生也受心理和观念上的误区影响
女大学生除了女性心理影响外,其实也受到了一定的传统文化观念限制,在思想上往往不够自信也不够独立。女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较男生而言比较保守,追求稳定且往往带有点浪漫色彩,有些女大学生是因为过高的自我期望而高不成低不就,有些女大学生则是过早地将目光锁在婚姻家庭中,局限了自身的发展,缺乏社会竞争力。
四、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文化政策方面
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性别平等观念真正深人人心。国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应重视男女平等观念的确立和弘扬,营造关爱女性、尊重女性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对杰出女性事迹的宣传中,教育下一代,改变老一代观念,打破社会性别定轨带来的偏见,真正地使女性地位在社会各行各业得到体现,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二)公共政策方面
1、降低用人单位成本负担
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必须发挥一定的指导和规范作用,政府应考虑在财政上为用人单位减负,降低用人单位雇用女性劳动力的成本负担。合理的解决方式应当是推行生育保险制度,通过社会统筹方式将女性特殊的生理因素所产生的负担社会化分摊,使企业不致因招收女工而带来效率和效益的损失。女性在家庭和生育方面担当的责任应该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感激,女性在这方面的付出关系到一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女性为此给劳动带来的成本应该由全社会分担。
2、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建立女性就业维权职能部门
政府应该建立女性就业维权职能部门,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改善女大学生就业环境。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社会服务活动推动女大学生就业,比如开展维权宣传讲座,接受女性就业歧视等的投诉,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对困难女大学生就业给与指导和援助。政府应积极发挥其公共管理职能,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广泛开展便民服务,支持女大学生就业。
(三)法律建设方面
1、制定促进就业法律法规
我国法律法规关于保护女性就业的内容比较欠缺,在宪法、劳动法等部门法中劳动权利保护只有大体上的规定,不足以明确女性就业权益,有必要制定促进就业法律规范,细化女性劳动权益保护,具体到歧视的概念和侵权行为的构成等内容。女大学生就业需要得到法律的保护,保障充分行使合法权力,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立法,填补这方面法律空白。
2、明确侵权法律责任,增加可操作规定
虽然现行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能因为性别而提高录用标准,但是并没有明确一旦违反这些规定应负起怎样的法律责任;加之没有可操作性的维权程序规定,没有专门的权益保护监管机关,女大学生在就业中权益受损害屡屡发生,因此立法部门应该在相关立法中明确用人单位侵权的法律责任,增加可操作性的规定,使法律能真正得到实施,提高其严肃性和实效性。
(四)教育改革方面
1、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教育
在高校教育方面,应该重新面对客观上性别差异的问题。在淡化男女差异以求共同的良好发展的意识下,教育却逐渐忽视甚至无视女生的智力体力特质和发展的潜能与优势,容易造成模式化、低质量,降低了女生的竞争力。因此,学校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改革上,一方面尝试根据女生的特质开展特色课程,发展女生的个性教育,培养内外兼修的优秀女性;另一方面根据女性的性格心理优势,提高女性在擅长的领域的技能水平。
2、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建设就业信息渠道
学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了解社会需要并及时反映到教学工作中;组织各种活动为用人单位和女大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为女大学生展示风采创造条件;建设就业信息渠道,及时提供女生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
3、指导女生职业规划,加强女生心理教育
对即将面临找工作的女大学生,学校应指导其做好职业规划,开拓其就业思维,培养其理性思考和选择能力。为女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为其顺利走上社会走上岗位进行心理调适和思想教育,提高女大学生面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解决能力。
(五)女大学生自身方面
1、自主自强,追求自身价值体现
女大学生应该打破传统的陈旧观念,树立自主自强意识,追求自身价值体现。要开阔眼界和胸襟,与时俱进,坦诚面对人生和理想,增加奋斗精神和拼搏勇气。
2、打好知识基础,提高专业素养
女大学生应该发挥耐心细致的优点,在学习上勤奋努力,只有掌握知识拥有智慧的女性才能获得真正的独立和尊重,而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才能积极应对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女大学生要成为专业人才,提高在就业结构中的地位,必然能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3、培养实践能力,积极适应社会
传统教育造成女生动手能力差,社会经验缺乏,不少用人单位对女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持怀疑态度。因此女大学生应该加强社会实践,踏实肯干,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还应积极适应社会,不能逃避于自己构想的完美世界,多与社会接触,加强人际交往,学习女性成功者的经验,展示优秀女性的风采。
4、内外兼修,提高综合素质
女大学生应学会认识自身优缺点,提升综合素质,努力做到内外兼修:品质与学识、优雅与智慧、魅力与气度„„只有在突出女性优点的同时,不断提升其他方面的竞争力,才能灵活应对社会潮流。除了学习,应重视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等基本素质,进一步发展才艺技能等其他素质。
5、端正就业观念,开阔就业思维
对于即将找工作的女大学生来说,端正就业观念很关键。观念不同,一切事物的判断选择也很不同。应该放弃不切实际的期望,克服安逸享乐的惰性,理性地选择就业,无论是职业的类型、所处的城市、发展的前景等等都应该结合自身各方面条件作判断,不能好高骛远又不够努力自信,更不能被动、逃避。没有最好的职业,只有最适合的职业,女大学生应该放宽就业思路,不要局限于一小部分选择,不要停滞在拥挤的路上,当出现困难时不妨及时调整,多方面思考发掘,一定能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将实现人生价值和现实要求统一起来。
正如前文所述,就业问题事关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合理解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民生问题 6 得到保障,才能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昂首阔步,才能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从以上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的探讨中,我们不难发现,和谐社会的其他方面的建设,如经济、政治、文化等等,都能对女大学生就业起促进作用,因此,这些问题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只有将女大学生就业和其他方面的矛盾解决好,才能推动社会整体的发展,从而保护个体的利益。
相信通过政府积极引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一定能得到妥善解决,这不仅是社会公平、文明法治的重要进步,也为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增添力量,展开和谐社会的盛世篇章!
参考文献:
[1]冯 皓.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11月第24卷第6期.
[2]潘锦棠.完善女性社会保障,促进女性公平就业.中国妇运,2002年2月. [3]周晨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选择.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第20卷第1期 2006年2月.
第三篇:女大学生就业难分析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公共政策分析
新闻:
新华社北京8月9日电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9日表示,就业是民主之本,我国非常重视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有效的公共政策推进女大学生就业。
宋秀岩是再国务院新闻办9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做出如上表述的。宋秀岩之处,在整体就业形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要保证女大学生拥有公平而充分的就业机会还应做出更大的努力。为了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政府有关部门一方面开展了促进就业的各项活动,是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建立更加便捷、相互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在招生和教育全过程中加强指导,使毕业生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提高就业能力。据介绍,2008年以来,教育部、人设部和全国妇联共同开展了女大学生创业导师行动以及创业扶持行动,全国已经创建了女大学生的实践基地6000多个,帮助了一大批女大学生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实现创业就业。
同时,国家还出台了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的财政政策,就是对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国家将提供5—10万元的小额大款,由国家贴息扶持女大学生创业就业。目前全国已经贷出妇女创业就业的小额贷款260多亿元,国家和省级财政已经贴息将近1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妇女中包括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的创业就业问题。
分析:
从公共政策的特征上来讲,首先,国家对于促进女大学生毕业就业以及创业的问题所出台的政策就是国家的一项公共政策,这个政策是由国务院提出并经过审核通过实施的政策,因此它具有合法性和强制性,一切政策只有经过合法化的过程,才能对公众有约束力,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公共政策,因为经过了国家的认可因此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从而加大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并为女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提出了综合的政策来增加就业量,还从根本上加强了女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创建实践基地,不仅创造就业机会还有效的锻炼了他们的工作能力,使其更适应社会上岗位的需要,一个问题多方位解决,这就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整体性和多样性,正因为各个击破所以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任何一项政策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万无一失,他可能导致人们希望的结果也可能出现人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对于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其真正的功能不言而喻,可以降低女大学生的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新一代的发展,但他们也有明显的副作用,在未来可能会出现女大学生利用政策作出违法乱纪的事:逃税等,还有可能让他们的竞争意识降低从而不求上进等问题,这就充分体现了公共政策的多样性。
最后,国务院能够就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个问题做出全方位的应对措施,从各个方向考虑来解决问题,从自身条件到外在环境都考虑周全,这也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明确性。就业难的问题不能单单加大就业量那样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且坚持的时间也不会长久,所以,我们国家的政策不仅从外部环境上作出很大的调控,以经济支持女大学生创业,还能享受很多优惠政策,从大学生自身上也做出了应对措施,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习好基础知识,还要加强自身素质以及能力的培养,建立实践基地等都给他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明确提出为保证女大学生拥有公平而充分的就业机会还应做出更大的努力为这个政策指出了明确的目的,充分体现政策的明确性。
第四篇: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随着多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接受教育的女性大幅增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女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然而,社会各界对高校女生就业歧视却日趋严重,“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并日益成为政府、社会、家庭和女大学生个人密切关注的问题。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不仅给女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心理压力,还可能助长部分女大学生“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女大学生就业难还直接导致女大学生考研率高,然而,即便是拥有了研究生学历,她们也得不到应有的公平的待遇,女大学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就业歧视在我国呈现出日益普遍化的趋势,所谓的就业歧视是特定的经济关系在人们理论思维中的再现,它深刻、完整地反映了现实经济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其中最严重的是性别歧视,即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所谓的女大学生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的各个环节中,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生或提高对女大生的录用标准从而导致女大生平等择业机会的丧失及其他损害的情况。1
虽然我国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都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但是,关于何谓歧视以及法律要反对怎样的歧视,我国法律并无任何明确界定。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开宗明义反对就业歧视,在总则的第三条明确写到:“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但也没有就就业歧视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现实生活中就业歧视依然存在。
在现实择业过程中,男女存在着极大的不平等,目前社会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就业过程中,“女硕士=男本科、女本科=男专科”,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男生一般投2到3份简历即可得到一次面试的机会,而女生要得到一次面试机会,要投8到10份简历。女大学生就业歧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每年女大学生考研比例高于男生,考研也成为女生逃避就业的一种方式,可是就算一路考到博士,仍然对就业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甚至造成女大学生“赢在考试输在就业”的现状。女大学生就业前途惨淡。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用人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
经济学假定人都是理性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资源条件下追逐个人效用最大化。对用人单位而言,即利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组合追逐利润最大化。总之,用人单位要全面衡量使用某种劳动力的“性价比”。由于生理因素、婚姻因素,以及生育保险费用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等等,使得“女牌”劳动力的“性价比”低于“男牌”劳动力,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2、女大学生对工作期望、要求较高。
女大学生一般都会认为自己经过多年的苦读,且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对未来的工作都有一个过高的期望:不希望工作流动性太大、对工作稳定性的要求高、对劳动环境的要求也较高、不能从事劳动强度高的工作、有些工种也不适合女性、还有人身安全问题,这些都需要用人单位给予额外的关怀和照顾,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而这些要求无疑也限制了女大学生的择业范围。
3、女性家庭角色的局限。
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对某一事件做怎样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该事件的态度。调查表明,大多数女性认为女人应把妻子的角色放在第一位,其次是母亲,第三位才是工作,因此,婚后的女大学毕业生家务劳动仍是其主要职责,这必然会导致她们工作时精力分散,从而降低劳动生产率。此外,女性较重家庭的观念也会使用人单位不好安排工作,而男员工却可以随时待命、随时出发。
4、女大学生自身特点。
男女两性在生理上存在差异,大多数女性在体力和精力上往往不如男性,这是众所周知且无法选择的。男女两性生命周期的显著差异就是女性承担着生育孩子和哺乳的任务,由此必然造成女性职业生涯的中断。
三、解决女大学就业难问题的相关对策
现如今,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要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需政府出台相应政策以支持,还需女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一)女大学生自身应如何应对
1、女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端正择业态度。
女大学生首先应正确的认识自己,不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其次应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努力发展自我、提高自我,以自己的实力、能力赢得社会的认可,从容应对社会的不公正待遇。
2、女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我价值。
女性心思细腻、有耐心、忍耐力强,这些性格优势使她们能够从事一些枯燥单调的工作。女大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更能接受新事物,更好地适应新工作。此外,女性天生的亲和力、善解人意和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在社交和人际协调方面显示出极大地优势。
3、树立维权意识和敏锐的社会认知。
女大学生要树立维权意识,树立敏锐的社会性别意识和权力认知,善于发现和抵制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维护自己的合法劳动权益。同时树立良好的心态,正确的面对就业中的不公正待遇,并积极、从容应对。
(二)政府的应对策略
生育行为是人类繁衍和文明延续的基石,是事关民族、国家的大事,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女性肩负这一神圣职责,却因此在就业中遭到歧视,所以,政府应采得力、务实的措施将这一成本社会化,而不应由女性这一弱势群体承担,也不应完全由用人单位承担,应多方共担。
1、给企业以一定的税收优惠,从而弥补其“性别亏损”,鼓励企业雇佣女大学生。
2、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家务劳动市场化,使女大学生从家务中脱出身来,从而专注于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3、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反歧视立法,把对女大学就业的保障提升到法律层面,并严格执行。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把就业歧视真正落到实处。
此外,学校应加强对女大学的就业指导,特别开设女大学生求职技能培训和
心理辅导班,培养她们的求职能力、化解就业焦虑;帮助女大学生尽可能多地搜集就业信息,降低女大学生的求职风险和求职成本。
总之,在劳动力市场上以及工作环境中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它们对女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而克服这种不平等则需要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由于,女性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减少这种不平等,将有助于女性和整个社会的发展。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难以及解决措施
面试热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http://www.xiexiebang.com2011-09-13来源:国家公务员网
【字体:大 中 小】
近年来,我国开始连续扩大招生规模,2003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212万,2004年达到250 万,而2005 年和2006 年各增长到330万和413万,2009年毕业生达到610万。伴随着毕业生如潮水般地涌向就业市场,而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则是呈现一个缓慢增长趋势,毕业生与就业岗位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现象,这里有诸多原因。
一、主观原因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好是造成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主要表现在:一毕业后眼光高,刚毕业就想拿到高工资;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合理的规划;毕业生在毕业后没有给自己定下合适的目标,面对社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二)片面的“人才观”带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在我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思想根深蒂固,大部分的毕业生都想去大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大型国企工作,都希望能够在大城市就业。而一些位置相对偏远,待遇较低的单位都遭到冷落,毕业生都冒着风险去挤独木桥。一方面是有业不就,另一方面又是招不到合适的人。每一个单位、企业,他们的人员结构都是呈金字塔型,他们分别由基础人力、基本人才、管理人才、研发人才、决策者组成,越到上层,人员需求越少。如果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想要往上走,需求量小竞争性大,那就业的压力也就相当大。
(三)家庭因素产生就业难,相当家长认为,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付出了很大心血,经济支出不计其数,认为既然孩子受了高等教育,就应有出息,应该干一份体面工作,这样心里才能平衡。对此可以理解,这样带来的就是“择业”的问题。孩子选择的职业必须经过父母同意。由此也引发就业难。
二、客观原因
(一)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人口占的比例相当大,文化水平不齐,地区经济发展又不平衡,工业化水平不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2000万(2010 年大学生630 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 万,城镇人口和新增劳动力1000万)。以我国每年经济增长10%算,每一个经济增长1%带来80~100 万个就业岗位,每年还有近1000 万人失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带来就业的压力相对增大,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二)社会就业环境相对不公平造成就业难应该说,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正在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就业环境,如公务员凡进必考,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必须面向社会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取。但靠关系就业,灰色就业等现象还确实存在,特别是一些事业单位,垄断企业,大型的效益好的国有企业,这一现象还相当严重,还有户籍因素等等,这给一部分没有“先天”资源的大学毕业生,造成不好的负面影响,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高校的教育、管理质量不过关,造成学生就业难近几年由于大学扩招,大学、学院一起上,专业设置一哄而上。虽说解决了年轻人的上学问题,但是也给就业带来了困难。我们国家用几年的时间,完成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这一个阶段。大学的建设表现在学生数量的膨胀上,而真正的大学内涵建设一下子跟不上,教学、管理水平距大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从而造成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关。这些学生虽有大学毕业生之名,但没有大学毕业生之实。
(四)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直接原因就是出口减少,失业增加,本来就业就困难,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停滞,国际国内就业难上加难。
为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提高大学就业率,提出以下几点粗浅建议: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思想,每位大学生要从自己的家庭实际和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作出职业选择,能出国留学、考研继续深造的就选这条路,能就业的就先就业,通过锻炼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谋生是主要的。千万不能攀比,要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决不能跟风。
二、更新就业观念
观念是人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它支配着人做出某种选择,而在做出选择的时候,观念的支配认为这种选择是正确的,但事实是否如此,就需要检验观念,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增强和规范就业意识。合理角色定位。由于高等教育将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因此在现代社会,知识只是个人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合格成员而必须掌握的基本劳动技能和生存技能。大学生不应该是有优越感的特殊群体,而应该是就业劳动大军中的普通一员。有了合理的自身角色定位,才能正视自己的身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恰当职业评价。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学生要摆脱轻视体力劳动或服务性劳动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特别要摒弃计划经济时代“一步到位”的传统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
2009 年5 月2 日胡锦涛总书记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共迎五四青年节时希望同学们到基层一线去经受锻炼、发挥才干。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对学生们说,五四运动昭示的青年运动正确方向,就是在党的领导下,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对青年学生来说,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希望同学们自觉到基层一线去发挥才干,到艰苦的环境里去经受锻炼,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切实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开辟事业发展的新天地。
三、社会关怀
2008 年12 月5 日,胡锦涛到辽宁考察工作。关于就业问题他指出“越是在经济困难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就业是民生之本,这关系到千家万户。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希望各类就业服务机构急求职人员所急,解求职人员所难,努力帮助更多的求职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大学生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党和政府积极想办法寻出路,先后对就业问题开会发文件,各级政府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现在社会上就业形式多样化,公务员考试、行政事业单位招考、参军、村官选拔等等,但是,面对就业大军,只能起缓解作用,政府在这方面还要加大力度,提出不成熟对策:
①要对未就业的大学生,进行规范管理,从政治上关心他们的思想进步,可以将学生按归属地管理,成立党支部,定期进行学习,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②从生活上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性政策,确保他们的生活有来源,不能因为未就业受到大的影响;
③给他们提供学习机会,根据个人在校所学的专业以及即将上岗专业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学习,为就业作充分准备;④未就业大学生所属地包括父、母单位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就业方式,可以采用临时聘用、合同制的录用管理方式,包括过去行之有效的就业形式。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到家庭、社会稳定的大事,务必引起更高重视!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就业问题。只有党和政府全社会齐抓共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会出现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