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女性发展中的障碍谈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的研究

时间:2019-05-13 14:5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结合女性发展中的障碍谈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结合女性发展中的障碍谈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的研究》。

第一篇:结合女性发展中的障碍谈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的研究

结合女性发展中的障碍谈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的研究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式严峻。近年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因企业破产或减产而引起的就业岗位锐减,导致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女大学生就业则是难上加难,主要表现在就业率普遍较低、就业机会减少、工资待遇水平低、就业岗位层次低。下面结合女性发展中的障碍谈谈我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的分析,并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对策。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新阶段,各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不注重更新办学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我国人才市场需求并没有相应扩大,尤其是随着高科技的不断研发及应用,许多岗位所需人员相对减少,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突出,许多用人单位借此人为地抬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限制,使女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

1.女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不正确的择业观念是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思想因素。

女大学生因为不正确的择业观念而导致就业难的表现主要有三:一是择业的思想观念较落后,仍抱有端“铁饭碗”的想法,普遍倾向于选择稳定性较高的企业;二是就业期望值较高,就业成功率较低,热衷选择职业稳定、有发展空间和社会保障的文秘、财务、公关、行政、教师等职业,而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基层锻炼,没有勇气和信心投入到高收入、高风险的行业中去,导致在择业中“高不成,低不就”;三是女大学生普遍具有依赖心理,有回避择业责任的倾向,寄希望于学校、家长、老师帮自己解决择业困难,延迟了她们就业准备期的到来。

(2)择业能力的不足是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因素。

调查显示,因为缺乏工作经验而被用人单位拒绝的女大学生高达一半以上。许多用人单位认为部分女大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好于男大学生,但实际动手能力却低于男大学生。加之女大学生在校期间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忽视实践课、实验课等锻炼机会,导致男女大学生在实践能力上出现了差异。此外,部分女大学生将课余时间用在服饰、化妆、美容等穿着打扮上,使得她们较少读报,不关心时事政治,对参加校园活动和担任学生干部不太热衷,忽略了知识的积累、视野的开阔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综合能力偏低导致女大学生自信心不足而在应聘中处于被动。在问及对当前毕业的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时,半数以上的回答是女大学生不如男大学生。可见,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影响了女大学生就业成功的几率。

(3)女性的生理特征是遭遇就业歧视的根本所在。

女大学生就业的年龄段是她们结婚与生育的年龄段,而根据我国现有的福利政策,女职工的生育费用和生育带薪产假增加了所在单位的经济负担,导致许多单位不愿接受女大学毕业生,这就直接导致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多数单位不愿聘用女性,除考虑到用人成本的问题外,还有女性的力量小、生理周期影响等生理特征是她们遭遇就业歧视的根本存在。

2.高校的原因

(1)现有的教育体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等弊端。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新时代,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面临新的矛盾与压力:一是大众教育的现实与精英教育传统的矛盾。社会、家庭对大学生的期待以及“缴费上学”的大学生培养成本,迫使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在“自主择业”时仍难以摆脱精英情结的缠绕。当社会和用人单位将大学毕业生视为普通劳动者时,大学生并没有在高等院校接受应有的普通劳动者的思想普及及劳动技能训练,而自视清高、盲目优越、不愿从基层做起的精英情结依然普遍存在。二是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与就业工作分离的矛盾。在高校连续扩招的情况上,高校中青年教师普遍从校门到校门顺利成长,基本上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实践能

力普遍较差,从而直接影响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成为用人单位挑剔乃至拒绝女大学生就业的堂而皇之的理由。

(2)高校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课程设置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只是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才发现学校所学的很多东西已经过时或者根本派不上用场。

3.政府政策、就业制度不到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也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逐渐过渡到了 当前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

(1)政治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制约着女大学生就业。

在立法方面,国家虽已先后出台了一些列保障女性权益的法律,形成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更多的是强调对男女区别对待或照顾,而对平等的机会和平等的责任缺乏具体的规定,这使一部分法律、政策流于形式,在实际中难以操作。

(2)就业市场不够完善,供需沟通渠道不畅。

(3)配套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实现大学生就业市场化,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作支撑。然而,一些与大学生就业市场行为相适应的人事、用工、户籍、社保等政策、法规改革相对滞后,如政府对企业用人、落户指标的审批。

(三)在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思路

1.女大学生自身的对策

(1)改变就业观,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2)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信,勇于竞争。

2.高校的对策

面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巨大压力,高校必须敢于正视自身在办学思想、办学定位、学校内部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不足,主动缩短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要的差距,主动将招生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质量与大学生就业相结合、大学生就业与学校发展相结合。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创业教育新理念。

高校应通过各种方式,在女大学生中大力实施创业教育新理念,通过女大学生专题教育活动,如组织女大学生观看与创业相关的影视片、创业者传记、参观创业实地和采访创业成功女性等,让她们摒弃陈旧思想,明确创业的目的和意义,最终使她们愿意创业,乐于创业。

(2)高校要充分利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优势,促进女大学生充分就业。

高校在学科规划、专业和课程设计上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社会需求,提供充分的条件让师生走入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的变化,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针对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构建科学培养方案,通过夯实专业基础、拓展素质训练、组织职业培训等途径,提高女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高校还应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个性化辅导,帮助女大学生认清现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及早进行职业规划,适时调整个人的职业定位,同时通过就业技巧、求职礼仪、求职心理健康、权益保护等内容的讲座,增强女大学生求职的信心。

(3)学校应对女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推动高等教育体制市场化

一是加大力度,培养“全才”而不是“偏才”。应鼓励女大学生辅修第二学位,将其培养成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注重女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通过实习,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女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二是要分类指导,多提供就业机遇,学校

应为女大学生及时提供就业信息,组织各种招聘会,实现学校与省内外人才市场信息共享,降低女大学生就业成本。

3.政府的对策

(1)政府要积极干预,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一是要制定和出台鼓励女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如完善的信用制度,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女大学生可以通过银行贷款,以解决创业资金的问题。二是要通过税收等经济措施弥补用人单位的“性别亏损”,当政策规定用人单位的“性别亏损”由社会共同承担时,会增大女大学生的竞争优势。

(2)政府应创造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增加就业岗位。

政府应采取免还贷款等措施,积极鼓励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政府还应以是适当的物质鼓励、提供事业发展空间等优惠政策,特别要创造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引导女大学生去基层、农村、经济欠发达等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工作。

(3)政府要制定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

政府应采取以下两个措施:一是要设立必要的救济措施,建议把调解、仲裁、诉讼等救济措施规定在反就业性别歧视法中,让就业权被侵害的女性一目了然,依法维权;加大对就业侵权的损害赔偿;提高对用人单位性别歧视的惩罚力度。二是要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由于雇主和被雇佣者的地位和所占有的社会资源完全不同,传统的证据规则在反就业性别歧视中是不可取的,应将举证责任转移到用人单位方面,即受害人只需证明收到差别对待,就可以推定有人单位存在歧视,雇主必须用证据推翻歧视的假设,如果雇主不能提供客观的有效的证据来证明差别对待是合理需要的,即可判定歧视成立。

第二篇: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职业性别隔离、性别歧视等是其主要表现。结合阻碍女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来看,从文化政策、公共政策、法律建设、教育改革和自身修养等方面,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妥善解决矛盾,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女大学生

就业难

构建和谐社会

公共政策

近年来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本是社会建设的新力量,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极大压力。其中,女大学生更成为了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这种女大学生面临就业困境不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由此带来的后果不仅是个人也是社会的发展障碍。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消极影响

女性可撑半边天,她的社会角色并不局限于妻子与母亲,女大学生接受了国家高等教育,分享了国家重要的办学资源,其中不乏精英,但女大学生却一再面临就业难的尴尬处境,这于女性本身和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女大学生就业难会造成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和打击女性投入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女性的政治参与度和家庭婚姻地位,这显然不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最终也会转为社会成本,阻碍社会发展。

和谐社会讲求人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讲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而女大学生就业难却一再反映了社会中性别歧视、权利保护不健全等问题,违背了男女平等和同民同工,同工同酬等制度,不利于社会文明建设,不利于和谐文化的构建。实现充分就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目标和任务之一,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一)就业率低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或科研机构的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初次就业率明显低于男大学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04 年的大学毕业生有280万,有80万人不能及时就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大学生;2005 年的高等院校毕业生达到338 万,其中女大学生占44%,超过100 多万不能及时就业,女大学生占大多数。

在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2006年省内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中,截至06年9月1日,2006年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8.36%,相比去年的95%的就业率,这个数据不能不让人担忧,在涌流于各大招聘会的就业大军中,女大学生因为各种因素成为了就业弱势群体。

(二)就业领域受限制

女大学生的就业领域受局限,女大学生就业比较集中在传统的女性职业上,如文秘部门、服装制造、餐饮文娱等,女大学生的就业面并没有随着女性教育程度提高而合理拓展,在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建筑运输、水利电力等就业门槛较高的行业中,女大学生就业人数偏低。在我国的职业性别隔离状况中,女大学生不论从行业上还是职位上,在就业结构中的地位都低于男生。

(三)性别歧视,提高录用标准

性别歧视是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一大难题,许多用人单位从招聘要求上都优先招收男生或只招收男生,在聘用的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大量的隐性性别要求。用人单位以双重标准衡量男女求职者,造成起点不平等,除非是特别优秀的女生,否则难以得到同男生一样的就业机会,而且在相貌、身高、户口、出身等问题上,用人单位往往以挑剔的眼光对待女生,特别是来自农村较乏人际能力的女大学生更容易遭歧视。

(四)就业质量低

在已就业的女大学生中,就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由于女大学生的就业领域受局限,特别是在扩张速度快但技术含量低的第三产业部门中,女大学生只能得到较低的工资,即使在较好的岗位上,女大学生的平均工资也低于男生。

三、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从传统文化观念看,存在性别歧视和职业性别隔离

中国自进入农业社会以来,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深厚的“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文化,这样的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设置了一套文化模式和评价体系,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思想意识中,男性理所当然地取得有限的劳动机会和丰厚的报酬,男性在重要的行业领域中掌握了主导地位,女性被局限于低层次的劳动,被视为难以担当具考验和挑战性质任务的柔弱 2 角色。因此,社会中仍存在性别歧视,也人为地造成了职业性别隔离。

(二)从法律制度看,有法难依,尚待健全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法》第12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2 条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但是为什么在现实中仍有大量人为设置的障碍导致女大学就业难呢?

原因在于这些法律大多是原则上的规定,而且并没有具体的保护措施可以推进法律的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没有明确保护女性就业的责任部门,缺乏可操作性规范和有力的违法惩治措施,使得女大学生就业受到性别歧视等不公平对待时没有有效的救助途径,而且在证据方面,女大学生作为求职者很难掌握到或做好证据保全。

(三)从劳动市场看,总体供大于求,用人单位雇用女性劳动力存在较高的劳动成本约束

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面临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劳动市场总体情况供大于求。企业追求低成本高利润必然也在雇用劳动力方面精打细算,而雇用女性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成本,这点成了用人单位更愿意招收男性的主要原因。

从女性生理来看,女性担当生育后代的角色,在女性生育哺乳期间,其工资福利由单位负担,女大学生就业后大多都面临结婚生子的情况,因此用人单位往往回避这样的年轻求职者;而从长远考虑,女性工作时间短,对其退休金和培训费用的支出又高于男性,受这些劳动成本的约束,女大学生被用人单位一再冷落。

(四)从教育看,学校缺乏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和就业指导

我国高校扩招,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女性也享受了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在女性关怀和女生成才教育方面,并没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这种对男女生理心理因素的差异和各自优势的忽视,的确掩埋了女性可发掘的潜力,没有最大地发展女性的优势,在模式化的教育中,个性发展和素质提升没有落到实处。而在女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缺乏相关就业技能和心理指导,家庭及自身的期望值、就业规划等不够合理,造成了女生就业压力大、就业选择被动等难题。

(五)从自身看,女大学生也受心理和观念上的误区影响

女大学生除了女性心理影响外,其实也受到了一定的传统文化观念限制,在思想上往往不够自信也不够独立。女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较男生而言比较保守,追求稳定且往往带有点浪漫色彩,有些女大学生是因为过高的自我期望而高不成低不就,有些女大学生则是过早地将目光锁在婚姻家庭中,局限了自身的发展,缺乏社会竞争力。

四、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文化政策方面

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性别平等观念真正深人人心。国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应重视男女平等观念的确立和弘扬,营造关爱女性、尊重女性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对杰出女性事迹的宣传中,教育下一代,改变老一代观念,打破社会性别定轨带来的偏见,真正地使女性地位在社会各行各业得到体现,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二)公共政策方面

1、降低用人单位成本负担

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必须发挥一定的指导和规范作用,政府应考虑在财政上为用人单位减负,降低用人单位雇用女性劳动力的成本负担。合理的解决方式应当是推行生育保险制度,通过社会统筹方式将女性特殊的生理因素所产生的负担社会化分摊,使企业不致因招收女工而带来效率和效益的损失。女性在家庭和生育方面担当的责任应该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感激,女性在这方面的付出关系到一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女性为此给劳动带来的成本应该由全社会分担。

2、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建立女性就业维权职能部门

政府应该建立女性就业维权职能部门,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改善女大学生就业环境。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社会服务活动推动女大学生就业,比如开展维权宣传讲座,接受女性就业歧视等的投诉,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对困难女大学生就业给与指导和援助。政府应积极发挥其公共管理职能,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广泛开展便民服务,支持女大学生就业。

(三)法律建设方面

1、制定促进就业法律法规

我国法律法规关于保护女性就业的内容比较欠缺,在宪法、劳动法等部门法中劳动权利保护只有大体上的规定,不足以明确女性就业权益,有必要制定促进就业法律规范,细化女性劳动权益保护,具体到歧视的概念和侵权行为的构成等内容。女大学生就业需要得到法律的保护,保障充分行使合法权力,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立法,填补这方面法律空白。

2、明确侵权法律责任,增加可操作规定

虽然现行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能因为性别而提高录用标准,但是并没有明确一旦违反这些规定应负起怎样的法律责任;加之没有可操作性的维权程序规定,没有专门的权益保护监管机关,女大学生在就业中权益受损害屡屡发生,因此立法部门应该在相关立法中明确用人单位侵权的法律责任,增加可操作性的规定,使法律能真正得到实施,提高其严肃性和实效性。

(四)教育改革方面

1、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教育

在高校教育方面,应该重新面对客观上性别差异的问题。在淡化男女差异以求共同的良好发展的意识下,教育却逐渐忽视甚至无视女生的智力体力特质和发展的潜能与优势,容易造成模式化、低质量,降低了女生的竞争力。因此,学校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改革上,一方面尝试根据女生的特质开展特色课程,发展女生的个性教育,培养内外兼修的优秀女性;另一方面根据女性的性格心理优势,提高女性在擅长的领域的技能水平。

2、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建设就业信息渠道

学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了解社会需要并及时反映到教学工作中;组织各种活动为用人单位和女大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为女大学生展示风采创造条件;建设就业信息渠道,及时提供女生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

3、指导女生职业规划,加强女生心理教育

对即将面临找工作的女大学生,学校应指导其做好职业规划,开拓其就业思维,培养其理性思考和选择能力。为女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为其顺利走上社会走上岗位进行心理调适和思想教育,提高女大学生面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解决能力。

(五)女大学生自身方面

1、自主自强,追求自身价值体现

女大学生应该打破传统的陈旧观念,树立自主自强意识,追求自身价值体现。要开阔眼界和胸襟,与时俱进,坦诚面对人生和理想,增加奋斗精神和拼搏勇气。

2、打好知识基础,提高专业素养

女大学生应该发挥耐心细致的优点,在学习上勤奋努力,只有掌握知识拥有智慧的女性才能获得真正的独立和尊重,而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才能积极应对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女大学生要成为专业人才,提高在就业结构中的地位,必然能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3、培养实践能力,积极适应社会

传统教育造成女生动手能力差,社会经验缺乏,不少用人单位对女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持怀疑态度。因此女大学生应该加强社会实践,踏实肯干,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还应积极适应社会,不能逃避于自己构想的完美世界,多与社会接触,加强人际交往,学习女性成功者的经验,展示优秀女性的风采。

4、内外兼修,提高综合素质

女大学生应学会认识自身优缺点,提升综合素质,努力做到内外兼修:品质与学识、优雅与智慧、魅力与气度„„只有在突出女性优点的同时,不断提升其他方面的竞争力,才能灵活应对社会潮流。除了学习,应重视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等基本素质,进一步发展才艺技能等其他素质。

5、端正就业观念,开阔就业思维

对于即将找工作的女大学生来说,端正就业观念很关键。观念不同,一切事物的判断选择也很不同。应该放弃不切实际的期望,克服安逸享乐的惰性,理性地选择就业,无论是职业的类型、所处的城市、发展的前景等等都应该结合自身各方面条件作判断,不能好高骛远又不够努力自信,更不能被动、逃避。没有最好的职业,只有最适合的职业,女大学生应该放宽就业思路,不要局限于一小部分选择,不要停滞在拥挤的路上,当出现困难时不妨及时调整,多方面思考发掘,一定能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将实现人生价值和现实要求统一起来。

正如前文所述,就业问题事关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合理解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民生问题 6 得到保障,才能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昂首阔步,才能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从以上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的探讨中,我们不难发现,和谐社会的其他方面的建设,如经济、政治、文化等等,都能对女大学生就业起促进作用,因此,这些问题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只有将女大学生就业和其他方面的矛盾解决好,才能推动社会整体的发展,从而保护个体的利益。

相信通过政府积极引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一定能得到妥善解决,这不仅是社会公平、文明法治的重要进步,也为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增添力量,展开和谐社会的盛世篇章!

参考文献:

[1]冯 皓.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11月第24卷第6期.

[2]潘锦棠.完善女性社会保障,促进女性公平就业.中国妇运,2002年2月. [3]周晨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选择.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第20卷第1期 2006年2月.

第三篇: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在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和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用人制度环境下,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突出的社会性问题,如何解决此问题是当务之急。本文浅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对解决大学生就业有以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职业发展教育

一、原因分析

(一)社会经济因素

1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就业形势严峻。首先,大学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多,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毕业生数约为660万,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150万,总共超过800万。其次,国企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及其他城镇失业人员增多。最后,政府放松进城务工人员限制以及城镇化进程的的推进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率也大为增加,形成对就业机会的重要争夺力量。新增劳动力、失业人员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冲击就业的三大因素,这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另外,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人才竞争、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岗位需求人数一定程度上的下降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2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地区看,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毕业生倾向于发达的东部地区,致使有着较大用人需求的中西部地区找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85%,部门院校次之,地方院校再次之。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倾向于高学历,研究生的供需率小于本科生的供需率。从专业看,紧缺专业如通讯、计算机、机械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

3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弱。90年代以来经济每增长1%仅增加约80万个岗位。经济波动、产能过剩及贸易摩擦引发就业风险。4 市场经济的不公平歧视现象。市场转型期的市场与计划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人力资源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现在存在各种就业歧视现象,如地区歧视、性别歧视和学历歧视等各种歧视

5就业体制机制障碍问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错觉,严格的户籍管理限制了大学生的自由择业,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使得毕业生尽量避开农村等地区。企业用人制度存在一定的障碍,不合理的人才使用观。

(二)高等教育因素

“计划招生”与“市场就业”的矛盾,招生工作忽视对就业市场的预测。高校缺乏一定的市场敏感度,专业设置滞后,趋同现象严重。学校就业指导关注就业率,注重数量而忽视就业质量,注重静态就业而忽视职业发展的动态,职业发展教育严重滞后。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机制尚不健全。

(三)大学生主体因素

1自身定位不准,职业目标脱离实际,就业期望高于社会实际,盲目自负,要求过高。有的缺乏竞争意识,难以转变角色,不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对待就业消极依赖,观望徘徊。

2职前修炼不足,专业知识不够扎实,职业能力欠缺,实际能力与社会要求有差距,这也是造成很多企业拒绝没有经验的大学毕业生的原因。

3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只是在将要毕业时才关注相关的职业信息和进行择业就业准备。

4职业价值取向有失偏颇,非理性择业观,择业地位观、动机观、苦乐观存在一定的偏差。

二、对策

(一)社会经济方面的对策

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增长的贡献,从整体上降低就业率。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就业岗位的贡献作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更大的发挥中小企业的就业吸引力。

政府完善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宏观调控就业市场,切实保障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权利和良好的就业环境,积极引导大学生合理就业。例如现阶段的“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切实完善与就业相关的户籍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

企业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招聘选拔人才,树立合理的人才使用观,改革企业用人制度。加大与学校的合作力度,充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三方共赢。

(二)学校方面的对策

在教育育人为本的前提下,以社会需求为基础,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进行课程改革,增强社会适应性。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展学校特色,注重专业设置和学科结构及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适用性,积极发展通识教育,走内涵式发展路子。积极开展职业发展教育,转变就业指导部门的行政职能到服务性职能,建设一批专业化的职业发展教师队伍,加强课程建设能力,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切实提升大学生职前素质。

重视与就业市场特别是企业组织的联系,建立顺畅的就业渠道,这是毕业生就业的基础。同时要追踪调查毕业生的任职情况,建立完善的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三)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对策

1积极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身定位,进行职业测评,在自我认知、环境认知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确定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并在不断反馈调整中实施行动。

2知识和能力是紧密相联系的,建构系统扎实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积极参与校园社团活动、学校实习见习活动以及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态度的培养的内化迁移整合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职业能力,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好职前修炼,提升自己的职业认同力、职业形象力、岗位胜任力、社会活动力和自我推销力,塑造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多途径就业,可以充分利用家庭的社会资源就业。也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基层也是大有可为的,或者自主创业。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树立理性的择业观,端正职业价值取向,坚持动态发展的职业发展观点。

总之,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其合理配置关系着社会发展的全局问题,而解决此问题需要各方协同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全面的应对策略。

第四篇:5大原因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

5大原因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

2010年02月17日08:13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全国妇联党组成员、发展部部长崔郁表示,5大原因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

高校毕业生创历史新高

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人,2001和2002年分别为114万和145万人。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达到212万人),之后平均每年都要增长五六十万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达到611万人),今年则增至630万人。人保部门表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今年将力争使2010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层次和毕业生群体庞大的现实,实现这样的目标有一定难度,高校毕业生就业仍是所有就业群体中就业的难点。

为促进毕业生就业,今年我国还将启动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包括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同时做实“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会给予较大扶持。值得提醒的是,目前不少地方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已经启动,毕业生要随时了解相关信息,拓宽就业渠道。

5原因造成女生就业难

近日,山西、湖北等地两会期间政协委员提出健全相关机制,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于这一社会现象,全国妇联党组成员、发展部部长崔郁表示,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究其主要原因有5个方面:

一是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严峻,这是大背景。

二是劳动力供需总量失衡,产业结构失衡,欠发达的第三产业不能给新生劳动力包括女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

三是传统的社会分工模式和落后的性别观念,影响着女性的就业发展。劳动力市场存在性别歧视。对女性的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还不够完善。女大学生自身的择业观念、创新精神也是重要的因素。

四是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存在差距,难以满足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需要。

五是对就业市场的法律监管、纠察力度不够。比如如何界定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的性别歧视等问题。

崔郁指出,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社会保障机制,补充具体详细的实施措施和惩罚条例,以保障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权益。

第五篇:试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障碍及对策(转载)

试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障碍及对策 论文摘要:在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女大学生却依然在就业、升职等方面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障碍。本文在收集有关女大学生就业统计资料基础上,结合郑州大学20XX级女大学生就业问卷调查结果,探讨了女大学生在就业中所遭受的障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当前高校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提供借鉴。论文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障碍;权益保障

1993年6月,在维也纳召开纪念世界人权45周年会议上女性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组织提出了“女权即人权(Women’s Rights are Human Rights)”响亮的口号,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而广泛影响。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并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进一步明确了全球妇女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应采取的行动。该次大会是联合国举行的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国际会议,对全球妇女事业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也让男女平等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但在一些大学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上“仅招聘男生”“男生优先”、“女生形象好、气质佳”等歧视字眼却随处可见。大学生就业问题,特别是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上的一个突出问题,解决好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着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的未来。

一、女大学生主要就业障碍及现状分析

近年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不争的事实,给广大毕业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自卑、自负、焦虑、恐惧、急躁、挫折、依赖、盲目从众、攀比、矛盾、侥幸、观望等心理问题。探索合适的解决方法与对策,对提高大学

生心理素质和就业能力、推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有关资料显示,女性就业总量虽然较之以往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女性和男性在就业状况仍存在着显著的落差,女性就业率比男性低11.4%。《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主要数据调查》表明中国男女两性社会地位的总体差距和分层差距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女性就业率偏低,再就业困难。调查还显示,女大学毕业生签约薪资与专业对口率均明显低于男生,意味着女大学生在就业上不得不通过接受较低薪资和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工作来实现就业,社会对女性仍有就业障碍存在。作者通过郑州大学外语学院07级英语专业的毕业生的一份调查问卷得出,70%的女大学生认为在就业过程中感觉到有性别歧视现象的存在,只有30%的女大学选择了说不清或者没有。由此看来在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遭受的性别歧视依然很严重。最主要的就业障碍为:

(一)受性别歧视与偏见思想的束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还存在较重的性别差异观念

(二)用人单位从其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愿聘用女性,考虑到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还必须由用人单位来承担

(三)高校未根据女性教育特点开展与当前社会需求相符的专业

(四)现行法律法规对就业歧视规定的不完善

(五)女大学生自身定位错误,没有相对成熟的人生与事业规划。另外问卷统计结果同时表明,在求职和就业中性别歧视最严重的是民营企业,进一步说明我国在对民企男女平等的法律概念宣传上仍显不足。

二、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危害

前联合国事物总长在谈到女性问题时指出“女性要面对的问题是世界的中心问题。女性权利的不完全实现,世界上越来越深刻的政治经济问题就解决无望。”20世纪是科学技

术巨大进步与自然环境的空前被破坏的世纪,人类无休止的从地球掠取资源,人类始终笼罩在饥饿与战争的阴影中,这就是所谓的以男性为主的社会结构发展模式。有句名言:“推动摇篮的手,也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妇女发展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未来。世界的进步如果没有妇女参与发展,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难以想象的。2000年世界银行政策研究报告中指出,在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中高收入国家,妇女接受教育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人均收入就会相应提高三个百分点。男人和女人同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男性和女性的协调发展,以最优化的方式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动力”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社会全面进步。所以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男女平等的寄托,更是一个民族兴旺的保证、一个和谐世界建立的基础。

三、净化就业环境,完善法律保护

尽管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来保护男女平等、禁止性别歧视,但在就业中性别歧视现象仍时有发生。作者根据我国现行条件及法律法规内容,提出以下观点:

(一)完善女性劳动者就业权的法律体系

首先确保有法可依。法律保护是最根本的保证,我国虽然已有这方面的现有法规,但可操作性不强。例如《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2条第1款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而对于哪些岗位不适合妇女,标准不明确。为此,应制定出台详细的细则,对妇女权益的方方面面进行规定,切实加强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尽快完善立法、细化现有法律、增强法律约束力、明确就业歧视的判断标准、建立反就业歧视机构、健全就业促进机制。

(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就业领域

充分考虑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困难,积极引导,提供一定量的适合女大学生的岗位,唤起全社会对于女大学生就业的保护与关注。在全国行政管理的层面上建立起保护女性平等就业的劳动管理机制,取消对女性的显性或隐形限制,拓宽女性的就业领域。

为了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和质量,高校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调整课程的设置,不断地更新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所学到的东西和市场、企业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高校除了针对女性自身的特性和专业加强培养外,还应该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把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结合起来,不仅要培养女性人才的专业素养,而且要加强女性人才的职业技能的学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不仅具有足够的文化素养、专业基础,而且也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就职的层次和待遇等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改善。

(三)完善女性平等就业权的司法救济制度

根据《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第2条的规定,缔约国政府需要检讨是否通过法院或者其他裁判制度保证那些禁止歧视妇女的法律和政策的有效实施。根据《反就业歧视法》中应根据公约的要求,构建一个完整的对女性就业机会平等权进行保护的救济机制。建立专门的职能部门来切实维护女大学生的自身权力,加强就业平等的宣传,规范企业等用人单位的用人制度。在求职过程中遭受歧视的妇女,可提起民事诉讼并要求获得相应的经济赔偿。

(四)加强女性维权意识的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女性维权意识的普法宣传教育,以提高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使其积极主动地寻求法律救济。妇联等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权益保障作用,为广大女性同胞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在维权方式和途径等方面有所创新,如建立女性维权绿色通道,方便女性维护自身权益等。

(五)在市场经济社会,一切企业都是向利益看齐,传统的对女性的工作能力的偏见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劳动力市场,更重要的是女大学生在参加工作后不久就面临着结婚、生育和产假等一系列不可避免的问题,在这期间误工不说,企业还必须提供工资和各种福利,这势必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所以在具备同等学历或能力的人才中,企业更倾向选择男性人才。所以,要加大行政机关的执法力度,在法律层面上对行政机关的执法的立法保护,做到有法可依。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应该有详细的操作标准。倡导用人单位建立诚实信用的妇女就业健康环境,支持引导守信行为,惩戒失信行为。建立激励机制,用市场规则制约和淘汰违法企业,建立诚信的标杆。

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实现就业

实现女大学生的良好就业,不仅依赖社会的进步与法制观念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女大学生自身素质。女大学生应积极寻找适合自己性格特点、专业技能、能力的工作机会,积极规划自己的人生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开阔女大学生视野、塑造女大学生良好个性、锻炼女大学生才干、激发女大学生潜能。女大学生应建立女性主体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竞争力,有意识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女大学生还应抛弃旧观念、旧思想,改变传统文化对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建立起独立的人格与精神支柱,不断学习进步。

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越强,其就业预期越高。进入大学,人际交往能力强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并影响其自我评价。一个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强,人际关系融洽,其在处理事情时就能游刃有余。通过与人交往,能获取更多有效的信息,从而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就更加周全,获得良好的评价,自信心更进一步提高。有研究还表明,担任学生干部的女大学生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与其能有更多机会锻炼自己,在服务同学的过程中能施展才华并获得同学老师的认可、自信心增强有较大关系[7]。

五、小结

政府和社会对女性就业的高度重视形成了女大学生就业的宏观政策优势,受教育程度和自身素质提高使女大学生就业具备了竞争优势,而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兴起的新岗位增加了女大学生就业的发展优势。

女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的人力资源,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尽一切力量为女大学生的就业创造环境和机会,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对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载结合女性发展中的障碍谈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结合女性发展中的障碍谈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研究

    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的就业形势,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当下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分析了这种现状的形......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

    女大学生就业难分析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公共政策分析 新闻: 新华社北京8月9日电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9日表示,就业是民主之本,我国非常重视女大学......

    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随着多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接受教育的女性大幅增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女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然而,社会各界对高校......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英语)[★]

    Nowadays, more and more university graduates complain that graduation does not equate to employment. They experience great difficulties finding satisfactory job......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备受关注,主要是因为大学生专业结构性失业突出,个别专业严重供大于求持续性造成了大学生失业,2007、2008届本科半年后失业......

    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

    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

    女大学生就业隐性性别歧视原因及对策分析

    女大学生就业隐性性别歧视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越来越受重视,当前,我国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遭遇隐性性别歧视。隐性就业歧视给广大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