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雪咏梅诗歌(定稿)
真的好想,
真的好想骑一匹骨格清瘦的汗血马;
挎一支古朴粗狂的太阿剑;
吟起那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曲子,去浪迹天涯。
真的好想西出阳平关,去八百里秦川一抒胸臆,煮酒化块磊。
而雪,却依旧一如既往的飘来飞去。
我于是把自己幻化成一束卓然不群的梅,虬曲张扬的铁杆,就是我刺破云翳的旗帜;
暗香浮动的蕾,就是我欺霜傲雪的箴言;
我没有誓言,我的誓言刻成了我清瘦的身姿;
我也没有身姿,我的身姿早印作了一帧狂傲的卷轴;
我甚至连卷轴也不是,我————只是大化中,一次无畏的绽放。
想林冲雪夜投梁山时,令她驻足太息的,一定是沧州古城畔那簇楚楚灿烂的梅吧?
霸王勒马回首处那最深情的一眸,必然是看到了八千子弟的忠魂,化作了断崖上的铮铮铁骨了吧?
寒冷的季节,我找不出温存的句子。
那么,就算我流泪了,也别笑我软弱,我就是乌江岸边,那个号叫着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延续。
吹起那支萧吧,箫声的婉约中,我就会酹起一壶竹叶青,和着这节拍起舞翩然。
把这清冷的雪地,舞成自己孤独的节日。
或然,咏起一阕豪放的东坡词,让我循着这掷地有声的 铿锵,燃烧起绝尘而去的万丈豪情!
第二篇:看雪的日子诗歌
原本约定一起去看雪
但还是错过了一个季节
挥手流逝的青春世界
谁在留恋美丽的童话故事
明月依旧断桥依在凌乱的思绪还在夜里随风凝结
断桥上慢慢放飞心中的白蝶
拾起红尘中那一片孤叶
在菩提树下梳理走过的季节
明月依旧断桥依在清清的易水河依旧寒风凛冽
明月依旧断桥依在斑驳的断桥守着斑驳的石阶
斑驳的纸笺还在眷恋远去的足迹
明月依旧断桥依在在那洁白莲花盛开的歌声里
只有雪花还在把破碎的故事重叠
一幕秋水云波伴着落日西斜
是谁把昨夜的往事静静书写
窗棂里飘出的墨香还在烛光里飞翔
静静的脚印牵着静静的目光
静静的断桥还在落着白的雪
长长的路上梅花在悄悄开放
只有雪花还在把破碎的故事粘贴
原本约定一起去看雪
但还是错过了那个时节
飘落的雪花覆盖了光阴的日子
守候的眼眸凝固了一世的花开花谢
明月依旧断桥依在日出日暮在长长的路上
明月依旧断桥依在只有琴音还在雪夜里敲打着记忆的心结
第三篇:中日咏梅诗歌之比较
中日咏梅诗歌之比较
摘要:“咏梅”是中日古典诗歌共同出现的主题。文章以比较文学的视点出发,从二者体现在内容方面的异同点入手,从“梅香”这个共同主题、以及中国咏梅诗的“个性”与日本咏梅和歌的“交流性”等方面,分析二者在反映意境方面的分歧。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有借鉴与受容,但前者更倾向于以“物哀”、“为艺术而艺术”的纯文学;而中国文学则以“诗言志”、强调诗歌的教化功用见长。
关键字:咏梅;梅香;万叶集;个性;交流性;诗言志
梅,果树,蔷薇科。早春开花,色有红白两种。中国是梅花的原产地,梅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史。在中国,梅花进入人们的审美领域,最初被引为诗歌意象是在魏晋时期,在宋代时达到了咏梅诗的高潮。日本于奈良时代作为观赏从中国引进了梅花,从此梅就在日本列岛生根开花。在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及《日本书纪》里均无有关梅花的记载。“梅”作为一种文学意象被人们关注则最早出现在奈良时代的《万叶集》,以及与之同时代的汉诗集《怀风藻》中。
古代日本同朝鲜、越南等国家一样,都同属于汉文化圈的国家。因此,有著许多共同的欣赏习惯和文化习俗。然而,由于文学观、自然观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种事物、同样景象,表现在中日文人诗学作品中的情感与意境往往又大相径庭。就中日两国的咏梅诗来讲,亦存在著
许多异同点。
一、关于“梅香”
梅花香味清幽,沁人心脾,非它花可比。因之,不少诗人在其咏梅诗中,均是针对梅花的香味而咏的。
牆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北宋 王安石《梅花》)在这首诗中,既写了梅之色,更写了梅之香。诗人紧紧抓住梅花凌寒开放“为有暗香来”这一特点,用以表现一种倔强的风骨精神。梅花不仅凌寒吐豔,而且还在严寒中播送“暗香”,严寒既压不倒其色,亦挡不住其香。诗言志,歌咏言。在中国诗歌中,梅花的香是一种人格与风骨的暗喻,一种精神的体现。中国历代诗人都颇为注意梅花的香。如杨炯咏梅云:“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梅花落》);柳宗元诗说:“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早梅》);更有陆游的名句:“一春花信二十四,纵有此香无此格”(《芳华楼赏梅》)等等,都有著一种深刻的寓意,体现作者忠贞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思想。
日本咏梅诗中的“咏香”之作则与此大不同。春の夜の闇はあやなし梅の花色こそ见えね香りやは隠るる(《古今和歌集》 卷一春歌上0041凡河内躬恒)译诗曰:春夜亦何愚,妄图暗四隅,梅花虽不见,香气岂能无。梅花盛开,花香弥漫。而春天的夜色,又是何等的娇憨,企图以夜色来加以掩盖,岂不知即使夜色弥漫辨不见花色,但那扑鼻的清香岂是可
挡之物? 没有高风亮节的风骨,只是单纯的描写梅花的香味。甚至为了描写梅香,居然将梅花本身也弃掉了。《万叶集》和《古今和歌集》之间的约两百年,当时日本诗人无比讲究、偏重审美,表现在诗中的也多单纯的审美感动,与中国咏梅之作的厚重、尖锐相比,就显得轻快而单纯许多。
二、中国咏梅诗的“个性”与日本咏梅和歌的“交流性”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梅花有著各种各样的别称: 疏影:吴可《探梅》“喷月清香犹吝惜,印溪疏影咨横斜。”
孤根:李新《次韵任吏君咏梅二首》“堂上高人解赏音,孤根未放草来侵。”
孤芳:林埔《梅花三首》“几回山脚又江头,绕著孤芳看不休。”
寒颜:张峰 《梅》“一枝寒颜映窗光,蕊气侵衣断客肠。” 擅长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文风是作者心灵的自然流露,诗词的风格就是作家个性的体现。梅树本身是毫无灵性的植物,可一旦进入艺术领域,成为审美对象,它就成了充满感情的生灵。中国诗人们借用梅花来尽情抒发个人情感。
众芳摇落独暄研,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尊。(宋 林埔 《山园小梅》)
本诗中的梅花孤高冷峻,成了淡泊出世思想的化身。林埔是北宋颇具代表性的咏梅诗作者之一。他长住杭州西湖的孤山,性情清静淡泊,每日以赏梅养鹤为乐,过著“梅妻鹤子”的生活,他把赏梅作为一种清高的标志,其笔下的咏梅诗境界清幽,突出了梅花清高绝尘的品格。苏轼的咏梅诗也同样,不是重在描写,而是借助梅花抒发个人感受。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馀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宋 苏轼 《红梅》)
他讚美梅花的耐寒与多情,把梅花当成知己,表达自己屡遭挫折亦不以为意的胸襟。
在“咏梅”这个题材诗中,无关乎科举,无关乎谄媚,无关乎交际,中国诗人们借助梅花来寄寓自己的“情”抒发自己各种各样不同的“志”,通过形形色色的咏梅诗,我们也感受到了诗人们充满魅力的个性风采。
于此处,日本古典和歌又表现出极大的不同。如果说中国诗人在咏梅诗中尽情表现了自己的“个性”的话,那麽日本古典咏梅诗则彰显了一种有别于此的“交流性”。
梅の花散らまく惜しみわが园の竹の林にうぐいす鸣くも
(《万叶集》卷五——八二四少监阿氏奥岛)
译诗曰:梅花飘零散落,痛惜岂无声。我苑竹林里,黄莺正乱鸣。
梅の花咲きたる园の青柳をつるにしつつ游び暮らすさな
(《万叶集》卷五——八二五少监土氏百村)
译诗曰:梅花开满苑,柳色正青青,青柳犹人发,欢游且莫停。
收录在《万叶集》的一一二首咏梅和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创作于宫廷贵族举办的各式各样的“诗宴”之上的。天平二年正月十三日,在大宰府帅大伴旅人的官邸举行了史上有名的梅花诗宴,又包括他本人在内的三十二位官员出席。席间,人们饮酒作诗,觥筹交错间,互相抒发著对早春梅开的喜悦,以及面对梅落花散的惋惜,亦或类似于之类的情绪。人们通过咏梅来达到一种交流,应酬的目的。这样活泼欢快,略带寒暄性质的咏梅和歌,显然与中国咏梅诗的深刻意境有著巨大的不同。
三、小结
由一种花卉的流行而引起一类咏花诗的流行,其中花卉的生物特性及观赏活动的举行,都构成其流行的基本条件。梅花在我国已有了三千多年的栽培史,由于梅花的成活率高,在中国古代上至皇室王宫,下至文人百姓,种植梅花非常普遍。梅花的普及为咏梅诗的兴起提供了最基本条件。梅越多,赏玩之风越盛,诗作也越多。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对象,梅被赋予了各种高尚品格,中国文人们在对梅花的欣赏过程中获得了精神源泉和力量。
日本对中国文明积极而系统的吸收,始于7世纪大和王朝的飞鸟时代。到了8世纪的奈良时代,因遣唐使的不断派遣而日见其盛。中国诗学对日本也有影响。《万叶集》的咏梅诗作者,大多是汉学家或遣
唐使僧,汉学造诣得天独厚。梅花以及赏梅之风在奈良时代传入日本后,在宫廷士大夫之间迅速掀起一股新的风雅热潮。但与中国的梅花庶民性相比,在日本,植梅,赏梅,咏梅作为一种流行风雅只为上层的宫廷贵族所津津乐道。可以说,梅作为审美对象为日本人所认识也是通过汉诗中的咏梅诗而实现的。
在通过对两国咏梅诗歌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继承性。但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不是全盘地接受而是借鉴地部分吸收,在日本人心底有一种扎根于本土的底层的文化渊源。从万叶时代的和歌理念(真情,男子汉气概),到古今集推崇的(优雅、高贵的女性美),日本本身具有自己独特的文艺理念。与此不同,“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即所谓的“诗言志”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理念特徵。就咏梅题材诗来说,日本文学也仅仅是从中国借鉴了“咏梅”这种“形”,歌人们没有托物言志的意识,只是习惯于欣赏自然之美,为赏花而赏花,或真实,或优美高贵,形成了与中国“诗言志”特徵大不同的日本咏梅和歌。参考文献: [1]缪钺.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清]厉鹗辑.宋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杨烈.古今和歌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4]孙映逵.中国历代咏花诗鉴赏辞典[M].苏州:江苏科技出版社,1989.[5]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6]程杰.一个咏梅模式的发展[J].文学研究, 2003,(4):113-118.
第四篇:《花犯咏梅》的诗歌鉴赏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
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
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共燕喜。
更可惜、雪中高土,香篝熏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
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
相将见、脆圆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
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花犯 咏梅作品赏析【注释】
①冰盘:果盘。燕:通“宴”。指喜得梅子以进酒。
②簿:熏笼。比喻梅花如篝、雪如被。
③悴:忧也。
④相将:行将。翠丸:指梅子。
⑤潇洒:凄清之意。
【评解】
这首词借咏梅花,抒发自己萍踪无定、离合无常的慨叹。
上片从眼前写起,梅花盛开,风情如旧,忆及去年独赏雪中素梅的雅兴。下片仍从
今年写起,人将远行,梅花亦似惜别而坠落。待到梅子熟时,自己身在江上,只能遥想
潇洒扶疏的梅影。全词句句紧扣梅花,也句句紧扣自己。人与梅花溶为一体。委婉地透
露自己年来落寞的情怀。作者善于从虚幻处着笔,写得曲折含蓄,余味无穷。
第五篇:《看雪》教案
《看雪》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认识省、店、橱等10个生字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在自主体会和朗读中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情感目标:
1、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体会大陆和台湾的儿童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孩子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两岸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一片一片又一片片片鹅毛飞满天,掉在地上处处白,落在水里都不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2、师提问:是哪的小朋友想看到雪?他们希望到哪里看雪?(板书:台湾、北京)
3、为什么台湾小朋友看到的雪是用洁白的棉花做成的呢?(很难看到雪)
4、你对台湾有哪些了解?指名说。
5、教师介绍台湾的位置和气候特点。(结合中国地图)
6、台湾省概况 台湾是祖国的宝岛。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它和大陆息息相关,荣辱与共。从三国时期开始,我国便逐渐开始经营、管理台湾。从1895年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台湾50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恢复了在台湾的主权。解放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目标已为期不远。台湾地理位置优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隔海相望。全年气温高,雨多,年平均气温在20度-25度。冬天最低温不过12-17度,所以这里的冬天看不到霭霭白雪,只有在少数的高山地区,可以一瞥雪花的影子。那里的孩子多么盼望看到雪啊!
(三)以读促讲,理解全文
一、理解1、2自然段
1、你能带着带着盼望看到雪的心情朗读第1、2自然段吗?谁来试一试? 谁还愿意读?
师:只看到了用洁白的棉花做成的雪,同学们想一想,台湾的小朋友喜欢雪吗?
2、把你那种迫切想看到真的雪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3、齐读1、2自然段,读出台湾孩子对雪的向往和喜爱。
二、理解3~11自然段
1、台湾小朋友和他们的老师说了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读3-11自然段,边读边数他们进行了几次对话?(四次对话)
2、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 孩子们问老师:“您看见过真的雪吗?”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3、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 “您是在哪儿见过的?”孩子们惊奇地问。
老师说:“小时候,在我的故乡。”她顺手指了指地图上的北京。
①孩子们为什么感到惊奇呢?你能读出惊奇的语气吗?指名反复读,再齐读。
②老师是怎么回答的?老师的故乡在哪儿?她想念故乡北京吗?你能不能带着思乡之情读一读老师说的话呢?指名读,再齐读。
4、指导朗读第三次对话: “北京离这儿很远吧?”孩子们问。老师说:“不算太远。”
5、老师小时候在故乡看到了怎样的雪呢?师范读第九自然段 同学们,想亲自感受下雪的美景吗?
①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九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②喜欢第一句的同学来读读吧?指名读。师:“雪毯”、“银装”指什么? 指名说(“雪毯”就是白色的地毯。雪落在地上,厚厚的,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白白的毯子,就是“雪毯”。我想说“银装”,雪落在树上,白白的,就像给树上穿了一件白色的衣服。)
6、师:同学们,我们把对雪的喜爱和赞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行吗?谁来读一读。师: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师:下雪了,小伙伴们来到了雪地上,看,他们在干什么?师:玩得高兴吗? 师:来,读读这句话(出示玩雪的句子)师:谁先来?就请你。
生1: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师:来,评一评,她读得怎么样?再指名读。师:读得真棒!好!孩子们,站起来,把玩雪的快乐大声的读出来吧!
7、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美好的雪景,体会北方孩子玩雪的乐趣吧!让我们美美地齐读第九自然段。
8、台湾的孩子们听到老师的讲述,他们跟老师说了些什么呢?
①争着问是怎样问?我们也来抢着问好吗? 老师读旁白,同学们抢着问老师。
师:当老师给孩子们讲起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时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
9、老师是怎样对他们说的呢? 生(齐):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老师在想着她的故乡,希望台湾统一以后能回到故乡去看一看。老师希望孩子们能早点到北京去看一看雪。老师期盼着台湾早点回到祖国的怀抱。)师:谁能读出感叹的语气?指名读,评一评。齐读这一句。
10、分角色表演读全文 让学生按课文内容分为“叙述者(旁白)”、“孩子们”和“老师”三种角色表演朗读。
10、师小结:台湾是我国的宝岛,台湾的小朋友永远是我们祖国的一员,相信总有一天,台湾的小朋友会和我们一起在北京玩雪。
(四)作业布置
1、给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我们的学校来做客。
板 书 设 计
12、看雪 台湾省 北京
很难看到雪 洁白的雪花
洁白的棉花 堆雪人、打雪仗 盼着统一 早日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