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考重燃生命之火同路人故事
他在日记中写道:“当别人以年为单位计算寿命的时候,我却是以天为单位来计算的,我把每一天都当成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同路人故事:自考重燃生命之火。”
13年前,他不幸患上号称“人类健康第三杀手”的IgA肾病,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生命的热爱。相反,他以坚强的毅力,先后拿下了自考汉语言文学专科、本科和心理学本科文凭,成为文理双学士。
近日,记者走进丰台区海军某大院,军人张应龙正在宿舍做午饭。菜里有辣椒,身为湖南人的他,喜欢吃辣。“来,尝尝我的手艺”,他笑呵呵的,一点看不出是位曾被医生判了“死缓”的重病患者。
风华正茂身患重病
1995年9月的一天,海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疗系学生张应龙突然病倒了——他眼睑浮肿,头痛难忍,全身乏力。学员队干部把他送到了海军第414医院,最终被确诊为IgA肾病。
学医的张应龙脑袋“嗡”的一声,顿时一片空白。他知道,这种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这一年他才23岁,即将毕业成为一名海军军医。为了这个梦想,他已付出了太多努力。参军3年后,他凭借努力,从文科改学理科,成功地考取了军校,是全队160名学员中唯一的文科生,是父母家人眼中的骄傲。
1997年3月是他生命中的一道重要关口,那时他在军校已修完全部课程,并且通过了考试。遗憾的是,一年多的治疗并没有取得明显效果,他被迫退学了。
在痛苦与绝望中,他悄悄地从医院溜出来,独自走上了南京长江大桥。他在大桥上徘徊了很久,想了很久,甚至跨上了大桥栏杆,想跳入滔滔江水一死了之。理想的风帆刚刚扬起,难道就要被这突如其来的风暴折断桅杆吗?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张应龙最终说服了自己,又悄悄地从大桥上走了下来。
自考重燃生命之火
退学后,单位送张应龙到海军总医院进一步治疗,他的病情基本稳定了。
一天,张应龙在医院附近散步,路过报摊儿时,他眼前一亮:北京自学考试报。他买了一张,细细读后,他知道了还有自考这样一种可以重圆大学梦的学习形式,他看到了新的希望。“我知道死亡离我并不遥远,难道就让生命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吗?虽然我患有重病,可我还有健全的大脑,还可以边自学、边写作。”
第二天,张应龙拖着病躯去买教材。他选择了最感兴趣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从此他踏上了漫长的10年自考路。张应龙拿出了发黄的北京自学考试报,这是一张他珍藏许久的报纸,他说:“是自考报把我引进了自考大门,让我这10年活得更加充实。”
由于病情的反复,张应龙曾先后8次住院接受治疗。在那些难忘的日子里,他不止一次亲眼目睹曾经和他一起打牌、聊天的病友一个又一个地离开人世,其中最年轻的一位仅有23岁,经验交流《同路人故事:自考重燃生命之火》。这让张应龙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短暂。
他把每一天都用在了读书上,加倍珍惜每分每秒。为此,他还自创了计时学习法。每次学习前和学习结束后,他都会看下手表,把时间记在旁边的小本子上,时间以分为单位。每晚睡觉前,还要给自己算笔账,看今天学了多长时间。“在那些别人认为我会痛苦不堪、悲观失望的日子里,是自考让我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是自考让我忘掉了烦忧和痛苦,更加热爱生命。”
从2002年7月开始,他的病情竟然奇迹般地趋于稳定,化验结果也显示,病情没有进一步恶化。学医的张应龙这样解释:人患病后,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就会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从而增强自身抵抗疾病和恢复健康的能力。他还幽默地称之为“精神疗法”。
抱病拿下文理学位
张应龙的单身宿舍陈设极为简朴。他打开柜子上的旧皮箱,拿出了5本证书: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证、本科毕业证、心理学本科毕业证、文学学士学位证、理学学士学位证。
他打开一本本证书,抚摸着内页,这是他心中的“宝贝”。这些“宝贝”见证了他艰难的自考路。
1997年10月,张应龙首次报考了自考,虽然身体状况还不稳定,但他还是报考了4科。当时,医生们想尽了办法也没法使张应龙从头痛头晕和全身乏力的痛苦中解放出来。为此,他每次看书不能超过两小时,当剧烈的头痛像针扎时,他就稍稍休息,症状稍微减缓后,他又会捧起书来。
病房里经常人来人往,声音嘈杂,为了顺利通过考试,张应龙硬着头皮啃书。一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要考5本书,医院晚上9点熄灯,他就在每天天微亮起床,借着窗外照进来的光线读书。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首次考试他就通过了两科,这给了他极大的鼓励。凭着超常毅力,他于2002年考下汉语言文学本科。
等到写毕业论文时,他选择了一个难题:《论沈从文散文的自然美和人性美》。他把沈从文的4本散文集精读了一遍,写出了一篇较高水平的毕业论文,受到了导师北师大中文系教授钱振纲的称赞。
拿到文学学士学位后,2003年张应龙开始报考心理学专业。他说:“总觉着自己理科基础不太好,想拿个理学学位,再说,学心理学也比较符合我自身情况,也许以后能派上用场。”又是4年艰难跋涉,2007年4月他考完了本科全部课程,开始撰写毕业论文。这次的论文题目是《抑郁症躯体化症状的统计分析》,导师要求收集100例以上抑郁症患者的资料,他和导师罗和春教授协商后,决定跟随罗教授到医院出诊。
每天早上5点他就起床,先骑自行车再倒公交车,赶到北大第六医院,跟着罗教授一起出诊,收集案例。整整坚持了3个月,他才做出了论文,论文成绩为优,他顺利获得北大理学学士学位。
他把自己比作一朵无名的小花,在遭遇了暴风雨袭击后,却奇迹般地挺过来了。“我得到了部队和社会上太多人的爱,没有这些营养,我也许早就枯萎了。”他说,自己正在备考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尽管自己能力有限,但也要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天,全力回报社会,回报关爱他的人。
第二篇:学习燃尽生命之火的精神
学习燃尽生命之火的精神
李林森生前任四川达州万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他坚持党的干部路线和用人导向,大力推荐使用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干部;注重改革创新,主持推进的“四评村官”等多项工作得到地方党委和上级组织部门的充分肯定;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从不用手中的权力徇私情、谋私利;始终以事业为重,即使身患癌症,仍然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拼命工作,2011年7月31日因治疗无效不幸去世,年仅42岁。他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扎根基层、干事创业,身患绝症后仍坚持工作,直至燃尽最后的生命之火。李林森的模范行为和崇高品德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赞誉。日前,中央组织部追授李林森“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称号。
李林森同志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一名基层组织部长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高度负责、对自己严格要求的高尚品质。我们应以李林森同志为榜样,学习他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像他那样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学习他把人民群众当亲人、为民尽责的公仆情怀,像他那样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学习他坚持党的组织原则、公道正派的职业操守,像他那样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坚持按制度办事、按规矩办事;学习他勇于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像他那样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学习他严格要求自己、清正廉洁的优秀品德,像他那样光明磊落、淡泊名利,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
第三篇:生命之火(定)
生
命
之
火
——一个基层组织部长的无悔人生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由我领学林森同志先进事迹。下面,我以《生命之火——一个基层组织部长的无悔人生》为题,向大家作一简要汇报。
我首先介绍一下林森同志基本情况:李林森,男,汉族,1969年9月出生于宣汉县,1991年参加工作,199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宣汉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人民检察院起诉科副科长(其间,下派宣汉县五宝镇梨耳村任党支部书记),宣汉县五宝镇党委书记,宣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中共万源市委常委、副市长等职务,逝世前任中共达州市委委员、中共万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他先后获得“达州市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抗洪抢险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被中组部追授为“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习近平同志指出:李林森同志是新时期基层组织部长的优秀代表,是组工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楷模,是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典范。李源潮同志指出:李林森同志是一位公正廉明、无私奉献,愿为党的事业燃尽生命之火的基层组织部长。
下面我用五个部分十个字,对林森同志的先进事迹作一介绍:
第一部分:我将所讲内容概括为热血两个字,专题讲解林森同志始终把工作当命,把事业当命,把命令当命。
1969年,林森同志出生在宣汉县大山里的一个普通农家。大学毕业后,本可留在城市工作,林森同志却选择回家乡做一名教师。3年后,考到县检察院,成为一名检察官。
1997年,在检察院工作顺风顺水的林森同志作出了一个大胆决定:申请下派当村官!那个时候,大学生干部申请到乡镇工作的都少、到村工作的就更少,他是全县头一个,而且还是到最贫困落后的村。
五宝镇梨耳村,穷得出名,离五宝镇有20多公里山路。“来了,就要干出个样!”林森同志当时给自己定下目标。建广播站、修渠筑道、发展党员……一年的经历成为了他攻坚破难的宝贵财富。
2004年2月,林森同志任五宝镇党委书记。在五宝镇2万2004年9月5日深夜,前河边的五宝镇下游突发超大规模多名乡亲眼中,林森同志是他们的“救命书记”!
山体滑坡,河床瞬间被堵,洪水不泄反涨,圈出一个宽1300米、库容2亿立方米的巨型堰塞湖——地势低洼的五宝坠入“湖底”。洪水漫过山庄、漫过田地、漫过河堤、漫过街区……不到两个小时,平日繁华热闹的小镇,就成为了“水中孤城”,停水停电。
时间就是一切!林森同志紧急召开只有3分钟的动员会强调:老百姓的命就是我们的命!
9个火线组建的应急分队迅速行动,通知村民紧急转移。一次、两次、三次,背出80多岁的覃宗秀老人,疏散出被困在教室里的50余名师生……林森同志嗓子喊哑了,衣服扯破了,身上也划出血痕,记不清往返跑了多少趟,背不动了,搀扶着也要让群众脱离危险……通过三天三夜的奋战,两万多名群众全部安
全转移,创造了当地救灾史上的奇迹。
由于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严重缺睡眠,林森同志连续3次晕倒在抗洪救灾第一线,一醒过来,他又一手打着吊针,一手掏出手机询问灾情。一位副县长强行夺下他的手机,责备他“太不爱惜身体”,他却说“还有那么多事等着我干!我躺下了,老百姓怎么办?”
洪水消退后,迎来了艰巨的重建重任。林森同志不分昼夜地奔波在第一线,白天,去安置点巡查;晚上,到建房点督工,天天如此。在全体干部群众的努力下,省委、省政府提出“两年重建一个新五宝!”的艰巨任务提前圆满完成。一幢幢灾民新居拔地而起,一幅幅“共产党好”的门联透出了老百姓心中的喜悦……这场天灾,也让五宝人领略了林森同志“拼命三郎”的精神。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洪灾中,未死伤一人,未发生疫情,未因饥饿病倒一人;而且,泡在洪水里3个月,无一人上访……
由于抗洪得力,林森同志被火线提拔为宣汉县副县长。2006年2月,林森同志从宣汉调往万源工作,消息不胫而走,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放鞭炮为他送行。五宝镇不足两公里长的街道,他足足走了1个多小时。
林森同志把工作当命!把事业当命!把命令当命!即便不眠不休,即便频频吐血,还是充满干劲。
有人说,决定人的一生有三种因素,高度、宽度和长度。高度代表信念与职守,宽度代表视野与胸怀,长度代表生命与时间。林森同志生命的长度虽然很短,但他选择了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事业的高度,选择了服务人民群众的宽度,并为此而默默践行着,却使生命的容积拉伸得很大。林森同志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的一生,时间跨度或长或短,而生命的真谛在于价值、在
于人生的高度、宽度与内涵。
第二部分:我将所讲内容概括为公道两个字,专题讲解林森同志公道正派选任干部,并以他自己的话“组织部是渡人的梯!就是要树立重品行、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认的用人导向”来做注解。
林森同志到万源工作9个月后改任组织部长。万源,三省结合部、七县交汇处,基础差、底子薄、实力弱,矛盾亦多。
上任伊始,林森同志对工作进行清醒定位,他认为,“组织部是渡人的梯,导向至关重要”、“贫困山区,都不容易,风气搞坏了,谁还干事”、“以德才选干部、凭实绩用干部、靠公论定取舍”。
作为组织部长,林森同志考虑最多的就是怎样选好干部、配强班子。他鲜明地提出选人用人要“重品行、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认”,坚持做到“提拔干部要让群众信服,使用干部要让社会信服,调整干部要让本人心服”,对那些敢于攻坚克难、做出实绩的干部,对那些在基层一线、特别是在艰苦地方埋头苦干的干部,总是为他们鼓与呼,积极向市委推荐使用。
万源紫溪乡,地处大巴山北麓,距城区约70公里,是万源边远的高寒山乡,每年十月大雪封山,次年四月才冰消雪融。乡党委书记王承兴扎根紫溪,一干就是15年。林森同志在一次下乡调研中,了解了他的工作情况,并开始关心他。去年初,提名将王承兴调任森林公安局局长。常委会上,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说其他大乡大镇的党委书记都没这样安排,王承兴凭什么安排进城当“一把手”?面对质疑,林森同志坚定地说:“在那么偏远艰苦的地方,当了7年乡长、8年书记,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谁
能做到?这样的干部不关心、不重用,怎么能体现市委的用人导向?”后来,市委一致通过了对王承兴的任用。近年来,万源先后有18名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得到提拔重用,11名长期坚守边远高寒山乡的乡镇干部被交流回市级部门,18名家庭困难、需要照顾的干部得到了妥善安排。“四重”的用人导向在万源深入人心。
对干部,严字当头;对亲人,严上加严。
林森同志的大妹妹一直在宣汉县汽车站干临时工,很想让哥哥打个招呼转正。林森同志不但不开口,还让她要知足,说在城里条件比农村强多了。妻子三叔的儿子中专毕业,也想投奔他,让他想办法找个工作,林森同志却说:“符合条件,就凭本事考吧”,最后,其堂弟出门打工。
作为组织部长,他不是没有机会,但他从来不用,他说:“做人要有原则,做事要有准则。”
一位在偏远山区干了5年的乡党委副书记,业绩很突出,多次获得“万源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但因长期顾不上家,妻子一直闹,孩子中考也不理想。2009年,得知万源要动干部,他觉得机会来了,借向林森同志汇报工作之名送钱送物,希望“照顾”。林森同志严词拒绝,厉声批评:“歪门邪道你少来!只要你干出实实在在的成绩,群众信任你,组织会考虑的!” 2010年春节,他特意跑到林森同志宣汉老家去“拜年”,结果连门都没让进。其实,林森同志对这位干部的情况非常清楚,多次向市委主要领导提起这名干部的情况。后来,他提议,这名干部被提名为另一个乡的乡长候选人。
作为组织部长,这样的经历不少,曾有人提着一包现金送到面前,希望动干部时“关照关照”。林森同志一字一顿地告诉他,“钱,我不会要;事,按政策办。组织用人不是看钱多钱少!”还有人
借洗手之名,把厚厚的“信封”丢在他家厕所,他一路追出去,物归原主。
这几年,万源的干部工作风清气正,没有一件因干部选任不公的信访。
林森同志把公道根植于心、正派付之于行,只对正义尊崇、真理膺服,不为亲疏左右、沟兑收买,做到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决不让老实人吃亏,决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是公道正派的一面镜子、一把尺子。林森同志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有把公道正派作为履职之要、正气之源,才能赢得群众的衷心拥护和良好口碑。
第三部分:我将所讲内容概括为创新两个字,专题讲解林森同志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并以他自己的话“小县也要争一流、穷县更需大作为”来做注解。
“把忠诚作为一种职守、把服务作为一种责任、把优秀作为一种习惯、把创新作为一种求索、把清苦作为一种财富、把形象作为一种生命。”这是林森同志对组工干部的要求,也是他自己多年来一直秉持的操守。
大家都知道,万源是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贫穷与落后,让老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一直没有起色。
“小县也要争一流、穷县更需大作为。”刚一上任,林森同志便下决心“有所改变”。
上任之初,花了两个多月,跑遍全市52个乡镇的每个村,对干部的优势劣势,都做到了心中有数。
2007年达州市委把村级党组织换届试点的任务交给万源,为摸清村级党组织的真实情况,研究适合万源实际的方式方法,林森同志经常和组织部的同志蹲在村上,加班加点研究。他说:“万源要发展,关键靠基层组织,重在选好书记。选好一个带头人,就能带富一个村,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经过深入调研,林森同志发现存在“村干部普遍老化、观念守旧、缺乏活力,一些地方宗族势力介入,基层组织软弱无力”等问题。针对这一现状,他精选8个不同层次的村,经过两个多月的试点,探索总结出了“自我荐评、群众相评、组织考评、公开竞评”的“四评村官”模式,为农村优秀带头人脱颖而出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通过“四评村官”,一批乡村能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当年全市新当选的村干部平均年龄36岁,比上届低了19岁,村级班子的整体素质大大提升。“四评村官”这一基层干部选任模式,得到了李源潮部长的充分肯定。
针对干部自我要求不严、作风拖拉等问题,林森同志带领组织人事部门干部,创新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良操行档案”,记录干部无故迟到早退、不孝敬父母等不端小节,并跟干部考核、交流、表彰、使用等直接挂钩。这项举措又开四川先河,有效解决了干部日常监管中“法规条例管不着、规章制度管不了、领导干部管不到”的问题。
2007年底,林森同志翻阅干部花名册时发现:全市30岁以下的科级领导干部仅3人,部门局长、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等正科级领导干部,年龄普遍偏大。林森同志迅速向万源市委提议并报告上级组织部门:贫困革命老区,发展的希望在人才,干部的活力在青年,要抓紧研究对策、不拘一格引进人才。
2009年,大学生出现了就业难情况,林森同志觉得这是贫困山区招才引智的好机会,于是组织实施了“千名大学生进万源”,面向全国招才引智。他多次带队跑成都、到重庆,进高校、搞推介,千方百计动员大学生到万源建功立业。为了引进一名建筑规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林森同志主动找他面谈3次,又和他电话交流了8次,最后这名研究生终于来到了万源。在林森同志的努力下,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万源引进了300多名大学生,相当于过去8年的总和,其中还有10多名研究生,大大缓解了高层次人才短缺的窘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事业发展不竭的动力。林森同志十分注意研究新情况,推出新举措,解决新问题,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敢于突破,在工作中树高点、立标杆、创品牌,锐意改革推动组织工作创新发展,使组织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林森同志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有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工作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才能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
第四部分:我将所讲内容概括为奉献两个字,专题讲解林森同志与死神抗争,跟时间赛跑,以“工作就是他的良药”来做注解。
2009年7月1日,万源市委“七一”表彰大会召开,由于连续熬夜,林森同志感觉前所未有的疲倦,腹泻不止,人几近虚脱,转院成都,被诊断为肝癌!
尽管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林森同志还是冷静地作出了决定:不对外说病情,不给组织添麻烦,不能让父母痛苦。拿出全部积蓄,又向弟妹借钱筹齐了首次手术费用,悄悄赶到北京,进行了风险极大的肝脏移植手术。医生告诉他:“不能太劳累,好好休养,可以维持5到10年。”
2个月后,林森同志就回到了万源,回到了工作岗位,对外人说只是做了一个小小的“胆管结石手术”。可是,他身体已大不如前,面容发黑,常常感冒。但他仍然忘我工作,审签文件、组织会议、接访群众、下乡调研……林森同志的工作节奏比以往更快,忘记了医生“多静养、少操劳”的嘱咐,只有在中午或是晚上,他才独自一人拖着疲惫的身体去医院输液。
由于太过操劳,术后才半年,林森同志就出现了严重的肝移植手术排异反应。转氨酶指标陡升至300多单位,手指、脚趾关节开裂,他连拿东西、走路都痛,不得不到重庆复查。刚办妥住院手续,万源市委来电话:第二天开市委常委会。于是,他连夜赶回400公里外的万源。为了不耽误工作,他把做手术时间定在去年12月28日,为的是“跟元旦假期接上”。
对林森同志来说,工作有乐趣,工作是嗜好。
为了给全市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讲一课,他专程从北京飞回来,吃上3倍激素药,两个半小时下来,面容惨白,咳血不止。有时,病痛袭来,林森同志也会抱怨:“死了算了!”可一转身,又忙去了。
2011年4月12日,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书前16天,林森同志实在无法坚持正常上班了,就把组织部各股室负责人召集到宿舍,靠在床上开会。从早晨一直到下午两点,他都专心地听,不断地说,不停地咳嗽。咳出的血,他都小心翼翼地用纸巾捏住,不让大家看到。中午时分,他轻声告诉母亲:“妈妈,帮我削个梨子,我得补充点能量,实在撑不住了。”
在一如既往地工作了21个月后,病情严重恶化的林森同志再赴重庆。诊断结果:肝癌!晚期!
林森同志知道再也瞒不下去了,于是给万源市委书记王成军
发了一条短信:“对不起,我的身体实在难以坚守岗位,请求辞去组织部长职务。”这时,大家才了解到他的真实病情。
一个癌症病人后期的手术时间会以法定假期来确定;一个生命进入倒计时的病人经常加班至凌晨3时;一个病危的人还要一个字一个字修改长达几十页的材料;一个仅靠吃一个梨补充能量的病人还要连续开5个多小时的工作安排会……工作带给林森同志的快乐,什么药都无法替代。在与病魔抗争的最后时刻,他向关心他的各级领导发去短信:“自己的工作远没有做好,惭愧呀!”——落款是“不争气的李林森”。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句名言是林森同志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他对党忠诚、孜孜追求,生命不止、奋斗不息,把满腔热血都献给他热爱的事业直至最后一刻,用昙花般生命诠释了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林森同志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无私奉献是一种觉悟,更应成为一种基本的素养;是一种能力,更应成为一种重要的习惯;是一种境界,更应成为一种永久的追求。
第五部分:我将所讲内容概括为大爱两个字,专题讲解林森同志亲民爱民,并以“心中有爱,心境如春,他总是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来做注解。
在很多人眼中,林森同志不像个官,像隔壁的大兄弟。在他口中,听到最多的也不是官,是“兄弟、伙计、大姐、小妹”。谁来办公室,他都亲手泡上一杯茶;走时,一定坚持送到楼梯口。他说:“一个基层干部跨进组织部长的门不容易。也许我们只谈了半小时,但他下决心走进来可能已考虑了半年,如果几句话就打
发,他会认为组织太草率,伤到干部的心。”跟他打过交道的基层干部都说,他是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的好领导。
李国元,让水坝村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党员,他曾是50年代的老乡长,老伴走得早,儿子常年在外务工。今年春节前,林森同志下乡慰问困难群众,看到李国元老人孤身一人住在破旧的土坯房里,心情格外沉重。他走进屋里到处看,摸着潮湿的被盖,眼泪直往下掉。他握住老人的手,连声说:“老乡长,您操劳了一辈子,没想到日子还这么难,我该做检讨,我这个组织部长当得不称职啊!”他当即表态,协调1.5万元为老人盖新房子;临别时,掏空口袋,硬塞给李国元老人1000多元。
林森同志经常说: “人不在于当多大官、挣多少钱,要看自己为别人做多少有用的事。”本来工资就不高的他,还经常三五百的救济困难群众、贫困学生。早年救济群众欠下的1万余元债务,前两年才还清。
爱人者,人恒爱之。
当林森同志病危的消息传出后,重庆大坪医院住院部A区8楼就像周末的超市、年尾的车站。领导、同事、朋友,还有他工作过地方的百姓,数以千计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病房前,楼道间,人头攒动。人群中,有的从来没出过这么远的门,甚至都没坐过火车。
2011年7月31日,听妻子念完达州市两会新闻后,林森同志永远地闭上了双眼……生命定格在了42岁。他用生命书写的忠诚,为共产党人、组工干部留下了不朽的精神。
林森同志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他廉洁奉公、淡泊宁静,充分展现了一名党员干
部的公仆本色。林森同志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只有保持心灵的纯净,才能树崇高之志、做普善之举。
结束语
林森同志短暂的一生,平凡而又耀眼,其先进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细细品味他的人生历程,我们一点也不难感觉到,他跨出的每一步,都是那么坚实有力,那么无怨无悔,那么执着顽强。这一切都源于他对党的忠诚、对信念的坚定、对人民的真情、对事业的执着、对名利的淡泊。林森同志用实际行动为新时期党员干部树立了学习的标杆,他让我们懂得了:共产党人一生的最高价值在于为党的事业奋斗和奉献终身;要实现这一价值,就需要不断创造先进与优秀。
习近平同志接见林森同志的妻子和报告团成员时,高度评价林森同志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无私奉献的一生。习近平同志要求,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组织系统的干部要学习李林森,争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李源潮同志要求,全国组织系统要按照习近平同志要求,兴起向李林森同志学习的热潮。
在下步工作中,县委组织部将以“五个一”活动为抓手,即:拟制一个学习活动文件。起草大竹县学习李林森先进事迹活动实施意见,突出“比学习、比实干、比创新、比效率、比业绩”,在全县范围内掀起学习李林森先进事迹热潮。开展一个主题活动。在县委组织部深入开展以“学习李林森精神,争当四心标兵”为主题的活动。召开一次组织生活会。围绕“学习李林森、走近杨帮武,对党表忠诚、我要怎么干”召开组织部组织生活会。进行一
次谈心谈话活动。按照“四照四查”要求,在组织部内深入开展谈心谈话。上报一批学习活动宣传稿件。组织力量撰写高质量的学习活动信息,多角度宣传我县开展学习李林森活动的特色做法和显著成效。
市委第三次党代会对新形势下组织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县委组织部把学习李林森活动转化为推动组织工作创新发展的实际行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从全局,以改革创新精神、勇争一流气魄,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为大竹“两化”互动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为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幸福达州做出自己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四篇:重燃理想(演讲稿)
重 燃 理 想
岁月呼唤着阳光,青春期待着激扬。当我们带着年轻的梦想与渴望,踏入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时,常常按捺不住这样的冲动,仿佛人生的成熟就是对成就事业的热望,就是对破浪乘风的向往。然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们面对今天的现实生活,又或多或少生出些许的迷惘:伴着轰鸣的机器值守泵房,拿着抄表簿成天走街串巷,甚至在维修管道时还要溅上满身的泥浆,难道这样的事业也能闪光,难道这就是我们曾经的理想?
在困惑中,我开始审视身边的每一个人,但这样的审视更让我感到了迷惑:在他们中间,有着许多这样的人,拿着微薄的工资,干着又脏又苦又累的活,却依然洋溢着热情,处处带头,做在前面,尤其是我们维修队的老王。我还记得这样的一个情景,那是去年隆冬的一个傍晚,我们接到市民的报告,长征路一处供水管道发生了爆管;当抢修队伍赶到现场时,发现情形确实非常严重,发生破裂的是大口径供水主管,裂口处喷射出来的强大水流,已经在路面处冲刷出一个大坑,坑内水流四溢,像喷泉一样翻滚着涌浪,如果不及时修复,不仅将造成很大的损失,而且还直接影响到管道后大片区域的居民用水;由于待停泵减压后再修复需要较长的时间,为了抢时间只能采取带水作业了,然而抽水设备运行了上十分钟,坑内水流没有一点消停的迹象,这时老王急了,脱下身上厚重的棉衣裤,套上齐 腰的防水裤就跳进水坑
里,刚一下去,浑身就喷了个透湿--要知道这是寒风冷冻的冬天呀--这时的老王似乎没有了对寒冷的感觉和畏惧,一个劲地招呼还没回过神来的同事们赶快帮着下堵漏工具,大家一拥而上抢着帮忙,全然不顾水流还在往身上喷溅,后来大家索性也跳进了水坑里,一个、两个、三个......到底是人多力量大,十分钟后管道破漏口终于被堵住了,积水也排干了,可以进行管道加固作业了。当老王他们从水坑里爬上来时,脸色苍白、嘴唇乌紫、浑身颤抖,连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事后,我曾疑惑地问老王,作为一个普通的维修工,他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难道他不担心这刺骨的水流会摧残身体,难道他一个人跳进去就能把破口给堵上?老王憨厚地一笑说:“当时的情形你也看到了,不下去这破口就堵不上,那还要我们抢修个啥?”再往下问,他憋了半天才说:“我一个人哪有这大的力量?总得有人带个头嘛。我是党员,这个头当然得我来带。”这朴实的语言似乎诠释了我前面的疑惑,同时也让我看到即便是在平凡的事业中,一名共产党员也能够闪耀出不一样的光芒。
这也让我回忆起一位领导的话,他是党支部委员,更是名老共产党员。那时我刚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跟我有了一次谈心,他看出了我对枯燥单调工作的困惑,也看出了我渴望成就事业的理想。他用平实的话语,说起了我们身边的许多共产党员,他们有的长年坚守在位于血吸虫疫区的取水泵房,不可避免地染上了疫病,每年经过短暂的治疗后,仍然无怨无悔地返岗;
有的就像党员老王一样,不论严寒酷暑、不分昼夜地奔波在城区的大街小巷,默默无闻地搞维修,保管网的通畅;有的面对群众的误解和中伤,还要不厌其烦地做工作,只为要把供水事业做大做强。这些共产党员,都曾经年轻,都是带着梦想走上了社会舞台,谁不希望自己能扮演一个引人注目的主角,赢得更多的鲜花和掌声呢?但当我们平静地融入生活,理性地审视现实时,就会发现每一项事业都不仅仅是只需要波澜壮阔的背景和勇立潮头的形象,更多的是需要责任、奉献和务实,在每一个共产党员眼里,平凡中都蕴含着对事业的追求,辛苦中都没有放弃执着的理想。
这些谆谆教诲,或许现在我还无法全部理解。但我想,有身边的这些共产党人为榜样,在他们的带动下,我们做为城市建设战线的一兵,将把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作为舞台,为这座城市展示新的形象;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单调工作视为土壤,为这座城市培植新的力量。同时我也深信,只要以身边的这些共产党人为范,我们所经历的每一段青春都不会缺少追求,每一段成长都不会缺少理想。我们将重燃依然年轻的理想,让青春在平凡的事业中昂扬!
第五篇:燃文明之火 铸征费辉煌
燃文明之火
铸征费辉煌
——福建省水口通行费征管所创建全国级“青年文明号”工作纪实 福建省水口通行费征管所座落在风景秀丽的闽江之畔,位于“中国食用菌之都—古田县”境内。该所1996年12月31日成立,现有征管人员65名,其中35岁以下青年50人,占总人数的76.5%,党员16人,团员8人,本科以上9人,大专以上16人,中专25人, 是一支年轻的、文化素质高、充满朝气的征费队伍。自成立以来,该所以“一通百通、海西八方纵横”的福建交通精神为指导,以省公路局“文明窗口”建设为主线,以创建“青年文明号”为主要载体,带动了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先后获得市级青年文明号、市级红旗团支部、省级青年文明号、全省十佳收费站、省级模范职工之家、省级文明单位、交通部文明示范窗口等五十七项荣誉,连续十一年保持全省稽征系统“文明窗口单位”称号。2006年12月该所被福建省组委会授予“第九届福建省十佳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实践充分证明,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在该所“以创新求发展、以征费求作为、以服务树形象”的风雨征程中,“号”声嘹亮,催人奋进,荡开了一片征费“艳阳天”。2007年,该所提出了争创全国级“青年文明号”的宏伟目标,得到省厅、省局和宁德稽征处的重度重视,省、市领导曾多次到所指导青年文明号创建工作。所部党、政、工、团积极行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成立工作机构,落实创建经费,紧紧围绕“四个一流”的总目标,加强征费规范化管理、创新服务载体,提升服务质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人才效益 和社会效益。开征至今共征收公路通行费超过1.58亿元,年均超奋斗目标10.03%,列福建省省属普通公路第二名。售票金额差错率为0.03‰,错票率为0.5‰,作废率为0.4‰,均居全省前列。他们有信心造就一支文明、高效、廉洁的闽东征费铁军,有决心将水口征管所建设成为316国道线上“文明的和谐的花园式收费站”。
一、注重素质教育,创建一流的征费队伍
“青年文明号”作为一流服务、一流管理、一流业绩、一流人才的代名词,自1997年在该所开展以来,以其鲜明的人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赢得了全所党、政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全所广大团员青年的积极参与,并发展成为该所最具影响的品牌工作之一。2007年来,该所以培养“一流征费队伍”为目标,坚持“号手联动”,把培养一流人才的“精品工程”放在创建青年文明号的重要位置。针对全所征费员思想素质、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等状况,该所在创建全国“青年文明号”活动中始终坚持思想领先,教育先行,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提高征费员综合素质。一是培养政治思想素质。坚持开展职工政治思想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立足本职岗位诚实劳动生产、服务海西交通建设。同时,全所把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作为建设“奉献型”青年文明号的行动指南。通过推行“四个一”工作法:即每季一书(读一本书)、每月一歌(学唱一首革命歌曲)、每周一文(写一篇心得体会文章)、每天一题(背会一道公民道德建设问答题),时刻提醒青年职工做一名讲 道德、讲文明、讲奉献的好青年。二是提升征费业务技能。每月定期召开征费形势分析会,及时传达省里的征费政策和上级的征费文件,在会上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不定期组织征费员参加征费业务知识、微机操作知识、廉政法规知识、文明礼仪知识培训班,为检验征费员的学习成效,每季度还进行一次闭卷考试。通过办培训班,广大征费员不仅成为懂政策、懂业务的行家能手,而且成为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仪态端庄的征费骨干,使征费服务、稽查执法准确率得到整体上升。近两来年,全所共举办培训班十余期,参加学习达500余人次,培训结业率达100%,成绩优异者占97%。三是提高文化素质。为了增强为车户服务能力,该所积极开展“创学习型征管所、做学习型职工”活动,鼓励职工利用业余时间,以参加自学考试、成人教育、党校函授、网络教育等多种形式来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同时,为想学习深造的同志创造条件,并给予政策上的优待。目前,已有25位同志通过深造拿到了大专以上文凭,全所上下已形成了“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良好学习氛围。四是重视业务能手的培养。在青年文明号创建中该所注重岗位建设,培养业务能手,举办点钞识假币比赛、电脑五笔输入比赛、汽车征费吨位识别比赛,力争使每位征费员“人人树形象,个个是窗口”,努力成为广大车户的咨询员、讲解员、服务员、救护员、维修员等多面手。陈夷安同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同志通过自学“计算机管理及应用”专业,不但拿到了本科文凭,被省自考办评为“优秀自考学生”,还在学习实践中设计制作了本所网站,并 义务承担网站的日常维护工作,被所部授予“自学成才标兵”。通过岗位建设,涌现了一批又一批青年岗位能手和服务标兵。吴锦栋被团省委授予“青年突击手”,陆修南、甘秀珍同志被评为全省“百佳征费员”称号,林剑秋同志被评为“售票百万无差错能手”,陈传杰、黄光、朱光荣被评为“五星级服务明星”。五是加强典型示范和引导。大张旗鼓地开展向先模学习活动,学习许振超、孔祥瑞、熊文清等同志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榜样引路,以典型激励,进一步激发了全所职工爱岗敬业、见义勇为、真诚奉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全所“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格局形成。开征十年来共培育出科级干部5名、股级干部7名,曾其述同志被团省委、交通厅授予“创建青年文明号先进工作者”,人才效益十分显著。
二、加强征费监管,争创一流管理水准
青年文明号的创建是以倡导职业文明为核行,以行业管理规范为标准。为了使创建工作与征费工作很好结合起来,实现每年的征费奋斗目标,该所克服各种负面影响,认真落实省局“文明窗口”创建标准,按照通行费专监办的“一规一案”加强征费监管,努力做到应征不漏、应免不征。
(一)实施征费目标责任制管理。加强费源管理,以每季度开展的征费竞赛活动为载体,把全年的征费奋斗目标按季分解落实到班组,并进行有效地激励,以季促年,增强了工作人员自觉抓费源的责任心。严把费源审批关,对通行费月票和免征证的发放,坚持集体研究决定和严格权限报批制度。认真开 展对“特权车、人情车”清理整顿活动,严格征费管理,杜绝私放“人情车”。
(二)把好岗亭征收关,确保应征不漏。征费员把好了岗亭征收关,努力挖掘增收潜力。主动融入治超工作,加强了对大吨小标车的查验工作,严格执行《汽车征费标准计量手册》(第三册)和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载货类汽车质量调整更正表》内容,有力地促进了征费额稳步提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严格管理制度,规范征费行为。注重制度建设,规范征费行为,修订完善了《水口征管所绩效考评办法》、《水口所职工考勤管理办法》《水口所评先评优管理办法》,加强征费监管,严格落实三级审片制度,对查出的问题坚决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三、创新服务载体,实现一流服务水平
为了切实起到典型示范效应,巩固创建成果,该所坚持做到常变常新,不断深化青年文明号创建内涵。一是认真开展青年文明号优质服务示范月活动。积极响应省组委的号召,坚持开展每年四月的优质服务示范月活动,在全省公路稽征系统率先推出“青年文明号特别服务周”活动,在征费亭旁边摆摊设点,为过往车户提供茶水、应急药品、政策咨询、修车工具、义务洗车等服务,并大力倡导“诚信为本,有诺必践,恪尽职守,率先垂范”的信用公约。向社会推出“青年文明号”服务卡,服务卡推出后,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涌现了像:《桑塔纳翻入深谷、征费员鼎力相救》、《的士不幸坠入河沟、征费班长见义勇为》等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通过开展优质服务示范月活动,既陶冶青年职工的情操,使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又真正想车户之所想、急车户之所急,体现 青年文明号高尚的职业文明。二是大力弘扬三平精神,争做海西文明先锋。通行费征收工作单调、枯燥,要征费员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就必须弘扬伟大的三平精神(平凡之中伟大追求,平静之中满腔热情,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该所从征费人员职业行为着手,从征费员列队上下班、交接班、售票动作、稽核到缴销等一系列征费工作程序进行规范,在创建实践中,总结出一套服务创优的“三快两准一及时”标准,即:辩认车型快、操作微机快、收款给票快,判断吨位准、打印票据准,交接班结算及时。在办公区坚持做到“三统一”,统一桌牌、胸牌、监督牌。工作中坚持使用文明用语,杜绝服务忌语,做到“三个一”即:一个微笑、一杯热茶、一句问候。三是精心打造“一区一站”服务品牌。为深化青年文明号创建,扩大社会影响力,促进“和谐稽征”建设,该所以争创全国级青年文明号活动为契机,花费数万元精心打造“青年文明号服务区”和“青年文明号服务站”。制定和完善服务站管理办法和服务区巡逻制度。向社会推出“青年文明号服务卡”,推行“限时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和征费导办等四项服务。在国道316线古田段13公里内,推出青年文明号服务区,全天24小时为驾乘人员排忧解难,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优化办事环境、树立窗口形象。在古田水果丰产季节,开辟“绿色专用通道”,急车户之所急,为车户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健全与车户的沟通渠道,主动上门走访车户、公布投诉电话、设立举报箱和监督台,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设立车户接待室,建立“所领导接待日”制度,接受车户投诉和举报,为车户答疑解惑,并定期进行满意度调查,车户反映良好。四是大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积极实施“号户结 对”工程,与古田十五中学学习成绩优异、家庭经济困难的何国强、卞欣欣、李京瑾三位贫困生结下帮扶对子,定期资助其完成学业。组织青年团员参加省局团委助推“绿色长廊”活动启动仪式,向全所团员青年发出了“我为绿色长廊和谐公路作贡献”的号召,并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以实际行动积极推动和谐公路建设。实施金秋扶困送温暖活动,为古田县一中毕业生丁楠送去2000元助学金,帮助其圆了大学梦。开展金晖助老活动,慰问我所社会主义新农村挂钩扶贫点—水口镇邻边村杨元钦老人,并帮助其承担部份家务。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积极参与闽江水糊莲治理,开展环保宣传。加强警民共建,广泛服务社会,先后帮助古田水口派出所提供线索,打击车匪路霸和破案10余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强化社会监督,实现一流的工作业绩
该所以构建“和谐稽征”为载体,始终坚持一个标准,即:“以车户满意”为标准,从车户的需要地方做起,从车户不满意地方改起,努力展示青年文明号服务社会的良好形象。
(一)推行所务公开,增强服务意识。本着简化、优质、高效、便捷的原则,注重为车户提供方便、舒适的办事环境,公开办事程序,设置工作人员去向牌和月票办理、违章车辆处理流程图,方便车户及群众办事。深入开展“五比五心”活动,“五比”即:比征费质量、比文明用语、比服务态度、比征费时限、比征费业绩;“五心”即:耐心、细心、爱心、热心、称心,真正“用创新的服务打动人、用无私的奉献感染人、用规范的服务说服人”。2007年4月29日晚,一辆挂“皖K-60397”号车牌的大货车经水口征费岗亭,原本该车要缴25元,但司机只拿出15元,并与当班征费员陈传杰发生争执,征费员陈传杰一直耐心向司机解释征费政策,但司机就是不服,高声叫骂,还向陈传杰脸上吐口水,尽管如此,陈传杰同志始终坚持心平气和,忍辱负重,骂不还口,无奈之下司机只得交钱走人。该所就是这样本着“你是一块坚冰,我就是一炉炭,你是一块生铁,我就是一座熔炉”的职业风范,树立了良好的文明执法形象。
(二)强化检查监督,健全制约机制。为增强全体征费员组织纪律观念和廉政勤政意识,帮助他们过好金钱关,做到秉公执法,不徇私情,该所始终加强征费员廉政法纪教育,用正反两方面事例典型进行以案释法,以法促廉、警钟常鸣。加大对白天跟班,夜晚查岗制度,票不离亭、现金不过夜等制度执行的督查力度,采取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自我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办法,要求征费员自我曝光、公开曝光、进行自查、自摆、自纠、自改,从“他律”走向自我完善的“自律”。为进一步巩固窗口行风政风建设工作成果,密切征缴关系,该所不定期召开廉政监督员及车户座谈会,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实现了行风政风“零投诉”。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全所征费员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用真心和亲情,谱写着“青春献征费、服务创一流”的乐章,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赏和服务对象的高度评价,真正使每一位征费员的青春在征费岗位中闪光!
二○○八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