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礼仪养成教育的培养论文
一、以课程立德为主,将礼仪文化渗透于各领域教学活动之中
就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来讲,没有将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礼仪文化教育作为一个领域单独列出来,而是将它渗透于幼儿园的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领域之中。如,语言教育中的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活动中,不仅要完成语言教育的目标,还要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教育幼儿爱惜粮食,进餐时不掉饭粒。再如,艺术教育领域中的歌曲《我们都是好朋友》,不仅要让幼儿学会唱这首歌曲,还要求幼儿懂得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二、以经典诵读为突破口,开展幼儿礼仪教育和养成教育
大家都知道,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德育之根。我利用经典诵读活动让传统文化、文明礼仪走进幼儿园,走进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的日常行为。我们知道,真正的人格修养和品格行为是建立在厚重文化底蕴上的。于是我利用孩子早来园、晚离园的时间将《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名著,作为孩子们早期阅读的内容进行诵读,逐步将传统文化、文明礼仪内容渗透于孩子们的认识行为之中,使孩子们知道要尊敬长辈和老师;懂得相互谦让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始终贯穿于幼儿一日的生活当中,我也经常结合幼儿一日生活的实景引导幼儿练习。如:在课间盥洗的礼仪,问幼儿:你们早晨起床后要做什么呢?幼儿会回答说:洗脸刷牙。又问幼儿每次你们大小便后应怎么做呢?幼儿也会肯定地回答我:洗手。接下来我就会用弟子规中的“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这样盥洗的礼仪在不知不觉中已深入他们的心里,久而久之逐渐养成习惯,达到礼仪教育的目的。
三、以环境育人为辅助,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文化植根于地域,环境影响文化。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是孩子们当之无愧的第三任老师。因此,我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不断优化幼儿的生活环境,让孩子们随处可以看到名言警句、传统知识,以此来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例如,在教室的墙壁上绘有幼儿喜闻乐见并具有礼仪文化的故事内容,楼梯过道、教室内都有教师和孩子们的各类作品。让幼儿真正融入环境中,接受环境的影响,从而感知真、善、美。
四、以家园共育为重点,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对幼儿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每学期我都按时开展家教专题活动,较系统地对家长进行有关科学育儿知识讲座。分别开展了“如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等家教指导活动,使家长逐步掌握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方法和技巧,与幼儿园合作,共同努力,以达到共育的目的。我们还通过亲子情景剧的表演使家长加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家园合作,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礼仪品格。幼儿正处于人生重要的成长阶段,各种情感正在萌芽,各种习惯正在养成,抓好幼儿思想品德、礼仪文化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而且贵在扎实与坚持。当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看周围的大自然、看世界时,这其中内含着生机勃勃的冲动力,他们将会在不断的求知、探索中养成更好的思想品质与行为习惯,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体、智、德、美全面发展!这其中蕴含着最普遍而又最具有教育意义的道理————幼儿礼仪养成至关重要。
第二篇:浅谈幼儿养成教育培养
浅谈幼儿园依托关工委“一评三管好”
活动载体对幼儿的养成教育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美国教育家约·凯恩斯的名言有力地说明习惯养成对孩子的重要性。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对幼儿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将伴随幼儿的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坏习惯一旦形成,我们要花掉十倍、百倍的努力将他改正,会使幼儿终身受其害。另外,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也是幼儿园工作的根本需要。一是新入园的幼儿急需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其常规教育、习惯养成教育至关重要;二是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其家庭环境的影响,幼儿的生活习惯有较大差异。如何指导家庭与幼儿园配合进行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也是幼儿园不可忽视的工作。因此,以市关工委开展的“一评三管好”活动为活动载体,从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
一、依据活动载体,制定幼儿良好生活习惯教育目标
目标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进行优化,发挥其教育作用,就必须制定出教育目标,我们遵循幼儿心理、生理发展特点,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南》、“一评三管好”活动精神等,结合幼儿园具体实际,在孩子们都有意识管好口、手、腿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乖二美三学会”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总目标,在总目标的基础上又分成“一乖—乖娃娃、二美---最美家长和最美教师、三学会----学会赞美别人(口)、学会动手创作(手)、学会自我保护(腿)的子目标,形成层层分解的目标体系。
二、依据总目标,制定活动内容
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我们依据幼儿园《一评三管好》总目标,将研究的重点侧重于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包括良好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睡眠起居习惯、与个人生活有关的良好习惯等。
三、创设育人环境,活动落地生根
具有教育功效的优美环境,就像孩子身边的一位无形的引路人,默默地引导着幼儿向教育目标迈进。为了实现总教育目标,我们从审美、环保、节约、动手创作等的角度创设了相应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们在环境中学习。在学习良好生活习惯时,我们根据幼儿容易受环境暗示的特点,在适当地点布置提示环境,时刻提醒幼儿规范自己言行举止。例如: 做些醒目的标识牌,置放与种植园、草坪、绿化墙等,用于提示孩子们如何管好自己的口、手、腿。教职工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形成民主宽松的氛围、融洽的人际关系,展示一乖二美展板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使“一评三管好”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不仅要通过教师言行举止教育孩子,同时更要发挥孩子“小手拉大手”的作用,教育我们家长,家园共育共同发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四、优化教学方法,易于幼儿接受
教育方法的好坏是活动成功的关键。以往教育活动中,教师多采用说教形式,很难起到教育的实效。为此我们根据幼儿的特点,创编了一些朗朗上口儿歌,提高幼儿学习兴趣。例如:大班儿歌——“桂花香”,中班儿歌——“小熊小熊乖宝宝”等儿歌。让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边说边用,学得快、学得轻松。老师们还会根据情况创编小故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自我服务的内容,如单纯地进行讲解、示范,幼儿学习起来感到枯燥无味,这并不符和幼儿特点,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将生活自理融于游戏中,幼儿园开设了五个集体功能室“织布坊”“绣房”、“针织坊”“舂米坊”“石磨坊”利用游戏的方法,练习巩固生活技能,效果比较明显。
五、细化生活环节,培养良好习惯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来源于生活,完善与生活,通过一日活动来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是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渠道。例如:班级给幼儿分配值日生工作、让幼儿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体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并学会主动帮助他人,爱劳动等良好生活习惯,教师通过集体教学活动告诉幼儿正确方法,然后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进行练习,个别指导,直到形成习惯为止。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对于学前幼儿来说,表扬与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当小朋友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时,大声斥责是起不了多大效果的,这时就轻轻地说一声:“我来看看哪些小朋友最棒,能把地上玩具捡干净。”必要时还奖励几个五角星。地上的玩具会在顷刻间被拣得干干净净了。结合这一特点我们评选乖娃娃,将每一班做的最好的宝贝,展示在公开栏里面,用榜样的力量唤起其他小朋友的共鸣,共同来遵守良好的习惯。这既鼓舞了做得好的幼儿,大大的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给其他幼儿做了一个正面的宣传和参照,怎样做才是做得好的?做得对的?
六、家园共育,形成合力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家庭教育来完成,做好家长工作,使家长积极配合,是实验成功的一个前提。我们通过向家长发一些良好生活习惯教育方面的文章、举行家长开放日等,帮助家长端正与更新家教观念,使幼儿在离园后的各种生活习惯也能得到持续性的培养和巩固。并将家长们做得好的选出榜样示范,做成宣传张贴在公开栏里面,呼吁更多的家长做起来。在我们的教育中,常常会出现此类问题:幼儿在园很有礼貌,各方面行为习惯都很好,可是回到家里就判若两人,这主要是家园教育不一致造成的。由于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因此,我们制定了管好口、手、腿家园联系表,每周五发给家长周一收回,请家长及时反馈幼儿在家的情况,成为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检查者和监督者,配合教师一起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和发展,每学期结束前,组织幼儿通过各种表演形式和实际操作活动,向家长展示一学期的实验成果,使家长看到了孩子的发展,以便下学期更好地取得家长的支持与帮助。
总之,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要先从幼儿口、手、腿抓起,这对幼儿智力、情感、独立性、克服困难等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如何依据“一评三管好”活动载体,使幼儿的养成习惯进一步得到提高,还有待于我们继续探索、研究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篇:科研论文:浅议中班幼儿礼仪的养成
科研论文:浅议中班幼儿礼仪的养成
科研论文:浅议中班幼儿礼仪的养成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幼儿礼仪:是指幼儿在与同伴、成人交往活动中表现出的和谐、文明的态度、行为或品格。它主要包括生活礼仪、学习礼仪和公共礼仪三大方面,也是指幼儿在幼儿园、家庭、社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
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行为、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大半可在六岁前培养成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提出: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中。
中班年龄段是幼儿社会性迅速发展的的阶段,幼儿之间的交往行为逐渐频繁,我们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礼仪养成教育,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交往礼仪。
一、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幼儿讲礼仪的良好氛围
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环境的教育功能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幼儿园整洁的、和谐欢乐的教育环境,有规律的生活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文明礼貌,团结友爱的相互关系都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习惯的重要外部条件。
走进幼儿园,孩子们就可以看到“上下楼梯请靠右”、“不退也不挤”、“慢步走”等图案提示标志。教室门口墙面布置了“每月文明礼仪星”专栏,教室的图书角投放礼仪方面的书籍、图片,如:故事《幼儿日常文明礼仪》、《做个文明好宝宝》等。
在幼儿园,老师是孩子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长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早上来园时,老师主动和幼儿、家长打招呼,道一声“早上好!”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到幼儿体验到文明交往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学习的动机,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检查自身的言行,为幼儿做相互良好的榜样。
二、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外,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活动来培养,如:争当“文明礼仪星”,在日常生活中提出明确的阶段性礼仪要求,通过大家的评选选出“礼仪星”,身穿统一服装,胸佩礼仪绸带,站在幼儿园园门口,热情主动向家长、幼儿问早问好。这不仅是对孩子的一种锻炼,也是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一次次宣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声声“叔叔阿姨早上好!”“小朋友早上好!”给孩子们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时间长了,孩子们就能自觉地向老师行问候礼,能主动地相互问好,班级间的幼儿也能愉快地互致问候。又如:利用春游、社区活动,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外出的活动中,鼓励孩子们主动和叔叔阿姨、爷爷奶奶打招呼。
请幼儿带玩具,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也是促进同伴间交往的机会。可以让他们明白,自己又好玩的玩具应该和小朋友分享,为人要大方,并在交往过程中懂得要爱护他人玩具,不随便损坏别人的玩具。在分享玩具的交往中,也会出现玩具失踪这样的 “意外”。起因往往源于同伴新奇玩具对孩子的诱惑。孩子带来新的玩具,成为大家的焦点。而游戏结束的时候,一起玩的孩子,因为意犹未尽,对这个新玩具恋恋不舍。于是孩子有了“想法”。针对这个问题,首先通过谈话“我的小柜子”。让孩子们明确,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自己的小柜子,自己的柜子自己管理,打开别人柜子是不礼貌的。其次,故事引导,给孩子们讲关于借东西的礼仪故事谈话“先借再玩好孩子”。帮助孩子们明确,别人的玩具好玩,自己想玩先要借,要请主人打开柜子才是借,玩好还给主人,让玩具主人放回小柜子。借《小猫刮胡子》的故事引导孩子在别人做错事时不学样,并相互督促。最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地密切关注自由活动时孩子们的行动,对个别孩子,发现情况给予及时的制止,进行个别教育和引导。以正确的待人接物礼仪去引导,细心耐心的发现、督促,形成正确的幼儿行为导向。
三、在一日生活环节中融入礼仪教育
幼儿一日生活中包含着大量的文明礼仪教育契机,灵活地抓住这些教育契机,及时引导教育,强化文明礼仪意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1.早操和盥洗这两环节的文明礼仪教育。
中班幼儿交往技能不足,同伴间容易发生争执和攻击性行为。幼儿园在早操和盥洗这两环节,幼儿你推我挤,非常的不安全。所以非常有必要让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交往技巧,如轮流、等待、谦让、协商等,让幼儿学习自己解决交往活动中的冲突与纠纷。我们教师除了让幼儿适当错开一点时间外,要让幼儿开动脑子,讨论我们怎么做可以摆脱拥挤带来的烦恼。幼儿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一个一个跟着走”、“不推”、“不挤”、“要排队”。讨论后大家明白了,排队、谦让、有序,可以让大家都方便。当然,随机的教育引导切不可少。
2.进餐环节的文明礼仪教育。(1)做好值日生工作,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责任感。
餐前值日生工作,幼儿非常喜欢做。它不仅是幼儿为班级服务的一种形式,也是幼儿学习文明交往的一个好时机。为了让每个幼儿都有锻炼的机会,我们先请能力强的孩子做值日,做示范,在观察中讨论、调整,明确值日生制度。一组五人或六人轮流开展值日生工作。值日生工作让幼儿养成了劳动习惯和责任感。
(2)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养成“餐前洗手饭后漱口”的好习惯。每次进餐前,我们通过有趣的游戏《我的小手真干净》,严格要求幼儿做到饭前洗手;进餐时,不能大声说话,要求安静用餐。自觉吃完自己的一份,不挑食、不偏食,不做漏嘴巴;餐后漱口,收拾自己的桌面和餐具。
3.午睡环节的文明礼仪教育。
(1)教育幼儿尊重别人,培养幼儿的爱心。幼儿进午睡室后,经常会发现孩子们午睡前会发出很大的声音,比如:走路踩得咚咚响,朋友间交流会越说越响,甚至还会发出叫喊声……针对孩子们出现的这些不良行为,我们以儿歌《轻轻》为载体,让幼儿懂得做事要轻轻:开门、关门要轻轻的;说话要轻轻;走路要轻轻。做到不影响别人,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睡眠习惯。我们自编儿歌:《午睡》睡前解小便,上床脱外套。不说笑,不嬉闹。盖好被子睡睡好。让幼儿在儿歌的提示下,愉快的做到午睡要求。从而更好的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睡眠习惯。
4.在游戏中渗透礼仪教育
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幼儿基本的活动。抓住孩子好动好玩的天性,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文明礼貌知识。
(1)自主游戏中开展礼仪教育。在自由活动时间,能主动分享玩具、图书等,借阅图书、玩具要先征求主任的同意,并注意爱护图书、玩具。在户外活动滑滑梯时,提示幼儿“上下请排队”,不小心碰到他人时说“对不起”、“没关系”;玩跷跷板或木马时,让幼儿学会等待,别人玩着时,自己想玩就要说“请给我玩一下”、“谢谢”;在活动中有人摔倒,要及时把他扶起来等等。
(2)在角色游戏中开展礼仪教育。
角色游戏是幼儿学习交往、感受生活的游戏方式,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在设置角色区域时,我们就引导幼儿观察各角色人物在现实中的仪表仪态,让幼儿在其中扮演各种角色,模仿不同角色之间的行为礼仪,交往方式,逐步认识各个角色所需要的礼仪,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初步学会一些简单的人际交往礼仪。如:如何与他人打招呼;如何请求别人的帮助;如何接递物品……,在角色扮演中感知体验礼仪。
在游戏中,幼儿为了把游戏玩好,在与同伴交往,与材料交互作用过程中乐意抑制自己的行为,特别是角色游戏。幼儿在扮演角色过程中要实现角色转换,进入他人角色并体验他人情感和经验,从而易习得该角色的行为。为此,我们尽量创造条件开展角色游戏。如:为了加强幼儿的礼貌教育,引导幼儿学习说不同的礼貌用语。我们开设了“江南一品茶”“美味烧烤店”等游戏,要求营业员面带微笑,热情接待,会说“你好,请问想买什么?”顾客会说:“谢谢,麻烦你了!”在“娃娃家”开展 “做客”游戏,让幼儿学会说:“请进,请坐,请喝茶”,通过这类游戏,使幼儿得到良好的礼仪习惯练习,同时我们指导幼儿将游戏中对角色的礼貌要求迁移到晨间入园、课间交往、家庭生活、社会活动之中,使孩子们良好的礼仪习惯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使礼貌用语产生行为效应,让孩子们真正养成习惯。
总之,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我们以常规训练为主,注重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
四、抓住挈机,在移情体验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习惯
移情是指儿童在觉察到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运用这样的理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抓住挈机,采取体验法,遵循正面教育原则选用现实情境或创设人为情境,辅之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引导幼儿观察想象,体验感受,想象自己处于别人位置时的感受。从而知道正确的交往方法,处理好相互间发生的纠纷。
中班幼儿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为一些小事情小朋友之间很容易发生分歧,甚至纠纷。比如,当幼儿为一件玩具争抢不休时,我则会在一旁观察,把幼儿自己协商解决矛盾的机会还给幼儿,让幼儿通过自身的不友好行为体验到不谦让则游戏会无法进行下去,从而学会共同商量解决出现的矛盾。当幼儿间的矛盾解决后,对于谦让的小朋友我就会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个别礼貌行为较差的幼儿,我就利用移情体验法对其进行个别教育,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有一次早晨,孩子们在户外活动,玩得非常开心。这时,我忽然听到“哇”地一声大哭。原来,那个好动的景泰把小杭撞倒了,他不以为然地说了一句“对不起”就离开了。看到这一情景,我知道景泰只认为自己说声“对不起”就行了,就跟他没关系了。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后果。于是,我赶忙叫住了他,并伸手将小杭扶起,一边哄着他一边问:“你为什么哭呀?”“疼!”“景泰跟你说对不起了,你还疼吗?”我故意奇怪地问。“疼。”小杭答道。听了小杭的话,我问景泰:“你摔过跟头吗?”景泰点点头。“你摔跟头时什么感觉?”他低头说:“疼。”“那你疼时希望别人怎么办呢?”我问。“揉揉。”他想了想小声说道。然后蹲下去用他的小手给小杭揉搓,嘴里还说着:“疼不疼?”他这样一来还真见效。刚才还在哭的小杭竟然有点不好意思了,嘴里说着:“没关系,我不疼了。”看见景泰认真地做这件事,我摸着他的头对他说:“你看,光说对不起,小杭还在哭,说明他还疼,还委屈呢。你帮他揉一揉,他的疼痛就减轻了,他也很快地原谅你了。”他点点头。
看着他俩又在一起玩耍的背影,我想:教师一定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在处理孩子之间的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时,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对他进行移情体验教育,让他想象自己处于别人位置时的感受,让他看到自己的行为给同伴造成的影响,使他能够站在同伴的角度去思考,真心地表达歉意,真正理解“对不起”的含义,从而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尝试,我们深深感到孩子们确实变得懂事、礼貌了,孩子见到老师、同伴会主动地问好,有时在路上遇到也能听到他们的招呼声,让人感到真愉快。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我知道:好的礼仪习惯正逐渐在他们身上养成。
第四篇:幼儿礼仪教育培养的有效教学策略详解
2016年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参评论文(首页)
类
别:
教育教学理论
编
号:
06-A
题
目: 如何有效的开展及指导表演区活动 内容提要:
游戏是幼儿生活与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幼儿身心、智能、道德品质、情感、创造性以及个性成长的重要手段。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提出:“小孩子生性好动,以游戏为生命。”而幼儿期恰恰是孩子的游戏,游戏对孩子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主 题 词: 自主 调动幼儿积极性
作者单位: 海淀区(县)北京明天幼稚集团
作者姓名: 于燕辉
通讯地址: 海淀区新外大街小西天志强园小区明天三幼志强园
邮
编: 100081
联系电话
单位:
62250293
住宅:
62250293
手机:
***
2016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参评论文
(第一页)
类
别:
教育教学理论
编
号:
06-A
题
目: 如何有效的开展及指导表演区活动 内容提要:
游戏是幼儿生活与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幼儿身心、智能、道德品质、情感、创造性以及个性成长的重要手段。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提出:“小孩子生性好动,以游戏为生命。”而幼儿期恰恰是孩子的游戏,游戏对孩子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主 题 词: 自主 调动幼儿积极性
如何有效的开展及指导中班表演区活动
游戏是幼儿生活与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幼儿身心、智能、道德品质、情感、创造性以及个性成长的重要手段。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提出:“小孩子生性好动,以游戏为生命。”而幼儿期恰恰是孩子的游戏,游戏对孩子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表演游戏是幼儿以童话故事等幼儿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也有以自编的或即兴创作的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扮演角色,运用动作、语言和表情再现文艺作品或生活内容的一种创造性意愿游戏。有学者曾对幼儿园表演游戏开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幼儿园实施表演游戏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一刀切”现象较严重。幼儿照搬文学作品的内容,表演游戏成为故事理解与记忆的工具,成为故事教学的附属品。二是教师对表演游戏的理解不够深刻。大多数教师将表演游戏与歌舞表演、戏剧表演、角色游戏等混为一谈,这就导致教师将表演游戏的内容扩大或转移。三是教师强调表演游戏内容生动形象性,忽略了表演游戏的游戏属性。四是对表演游戏内容的选择上,多数教师是以幼儿园所订阅的语言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或教师选择、改编的文学作品为主要来源,很少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创编故事作为表演游戏的材料。五是教师的干预过多,幼儿游戏被动化,幼儿只能跟着教师的统一指挥进行表演游戏。由此可见,幼儿园实施表演游戏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忽视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针对本班中也有此现象存在的现状,根据自己的设想实施教学。本文试图从新的视角,结合本班中班实际情况,借以表演游戏《三只小猪》为例,初步探讨开展表演游戏的有效途径。
一、确定有效的表演内容
选择内容是表演游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表演的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那么如何选择有效的表演游戏的内容?
(一)幼儿熟悉、喜爱是选择表演游戏内容的基本条件。
小班时,《三只小猪》作为班中的阅读图书,因此我们班的幼儿对该故事较为熟悉,且在每次聆听的过程中,有许多幼儿会模仿其中角色的语句和动作,得知该故事深受幼儿的喜爱。因为只有选择幼儿喜爱的故事内容才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只有选择幼儿喜爱的故事角色,才能吸引幼儿,让幼儿有可能富有创造性的表演故事中的情节,抒发自己的情感,给幼儿积极、愉快的体验。
(二)故事内涵丰富,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是选择表演游戏内容的重要依据。
在表演《三只小猪》中,幼儿可模仿作品每一角色的语言和动作,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如:扮演猪老大、猪老二的幼儿表现出它们的图省事、懒惰的个性品质;扮演猪老三的幼儿则体验到其积极、勇敢的品质;扮演大灰狼的幼儿则可尽力表现其狡猾、贪婪的特性。通过这个故事幼儿体验到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征,从而初步树立自己的是非观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故事情节具有足够的灵活性,有让幼儿进行创造的空间,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是选择表演游戏内容的必要条件。
开展表演游戏的过程,是幼儿想象活动的过程。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是假的,但情感是真的,他们手中的道具是假的,却可以当作真物对待。这种以假当真,正是依靠想象活动进行的。表演《三只小猪》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举止神态中表现出猪老大和猪老二的懒惰、猪老三的勤劳以及大灰狼的凶狠;幼儿可以适当的增减对话、情节以及角色,想尽办法通过寻找替代物或使用动作来完善表演故事所需的道具或情节,这一切都让幼儿的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二、创设有效的表演游戏的环境
表演游戏环境的创设是顺利开展表演游戏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发挥幼儿主体性的良好契机。那么如何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创设有效的表演游戏的环境呢?
(一)引导幼儿参与游戏场地、情景的创设。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创设有意境的、丰富的游戏环境,会使幼儿产生遐想,萌发参与游戏的愿望。在环境创设的布置和材料的投放上,可以以师生共同商议的形式,按游戏的需要摆放场景、道具,还可以组织幼儿在设置好的场地里走一走、看一看,游戏结束后,可以让幼儿一起协助整理游戏场地、道具,使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如:在表演游戏《三只小猪》中,教师提出了:想一想,猪老大、猪老二和猪老三可能在哪儿遇见背稻草的人、背木头的人、背砖头的人?有的幼儿说在田边,有的幼儿说在森林里,有的幼儿说在池塘边„„教师请各组幼儿确定一个设想,创设不同的游戏场景。于是,活动室里出现了在田野、森林、池塘等不同的游戏场景。同时,在游戏场地、情景的创设中,教师还应重视与幼儿共同创设一个平等、和谐、温馨的精神环境,让幼儿在没有压力的、宽松的环境下心情愉悦地游戏。
(二)鼓励幼儿参与游戏道具的设计与准备。
道具是表演游戏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材料,它能吸引、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愿望与兴趣,提示幼儿在一定游戏情景中进行表演。在游戏中启发幼儿自己动手运用半成品材料或废旧材料加工制作道具,也是幼儿主体性发挥的良机。为此,我们尝试让幼儿根据表演作品确定需要哪些道具,这些道具应该怎么解决等一系列的问题,并注意引导幼儿通过动手动脑一起来制作游戏所需要的道具,让幼儿参与到道具的设计与准备中来,使幼儿充分体会到自己是游戏的主人,感受到游戏的快乐。如:在《三只小猪》表演前,教师讲完故事组织幼儿分组讨论:除头饰外,还需要那些道具?有的幼儿说:“要一口大锅好装下大灰狼。”有的幼儿说:“要三个门铃,大灰狼敲门时可以按门铃。”还有的幼儿说:“要有大扇子,大灰狼一边吹一边用扇子扇。”„„幼儿的发言不禁令我赞叹,他们提出的一些道具是老师都没有想到的,如:门铃、扇子,而这些道具对表演有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接着,教师请幼儿分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组准备游戏所需的道具,幼儿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准备活动中,成果颇为丰富:用胶粒、插塑拼插出门铃;用大型积木或纸箱来搭成大锅;用硬纸壳做的扇子„„幼儿准备的道具更切合他们的水平,适合他们在表演中使用,而且能不断深化游戏内容,锻炼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三)把握有效的指导时机
皮亚杰说过:“每当过早教一个幼儿那种他能自己发现的东西时,就抑制了发现它的机会,也就抑制了对它的完全理解。”因此,教师的指导要把握时机,不要因幼儿的一时失败而急于求成。在表演《三只小猪》的过程中,幼儿第一次用多种材料制作道具,原定用来做木房子的纸箱,在加工时被幼儿割成一块块碎纸板,没有一个孩子达到预期的目的,活动在看似不成功的情况下结束了。但是,下一次活动中,幼儿仍提出要用纸箱做房子,只是纸箱不能乱割,否则就站不住,没法用了。这说明幼儿从自己亲身尝试中发现的问题,获得的经验,比教师的说教印象更为深刻。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幼儿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而有效的指导时机应存在于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它可以是幼儿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也可以是获得成功体验后表达或与大家分享感受时。
三、使用有效的指导方法
教师的指导不应是借助规则对幼儿进行控制,而应通过对幼儿活动的关心、支持、帮助来实现。通过实践,我们认为以下指导策略效果良好:
(一)在表演过注意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将自主权应交给幼儿,充分发挥“讨论”在表演游戏中的作用。
表演游戏是幼儿充分肯定自我、表现自我的一种游戏形式,应是幼儿的自由游戏。幼儿的表演游戏不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教会的,而应是幼儿自己通过讨论、互相观摩、评议、采纳他人建议而达成的。以表演游戏《三只小猪》为例,在这个故事中猪老三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我们先组织大家一起讨论猪老三是一个怎么样的角色?大家都说猪老三勤劳、有智慧。其中有片段是猪老三盖砖头房子,教师弹奏《加油干》的音乐,让大家来尝试一下小猪盖房的样子,孩子们一个个上台表演后,我们大家讨论后得出表演时要表现出小猪努力、勤劳、一块块搭砖头、擦汗等情节,所以在以后的表演中,孩子都会以此为基础,同时加入自己的元素,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
(二)注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用商谈的方式来指导。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不是以指挥者、导演者的姿态出现,而应与幼儿平等相处。当幼儿的表现和自己预想的不一样时,不要催促幼儿,应缓一缓、放一放,要沉住气,放下心,不要一味按计划走,用商谈的口吻与幼儿商量表演的方法。如在表演《三只小猪》过程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小朋友不愿意来演大灰狼。问其原因,答曰大灰狼太坏了,我才不当坏人呢!除了他还有很多人都不愿意演大灰狼。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没有强制要求他,也没有将问题听之任之,而是将表演游戏停下来组织孩子来了一次讨论会:你最想演谁?为什么?这时孩子们可热烈了,有的说我想演猪妈妈,因为她是大人,可以管小猪们;有的说我想演猪老三,因为他勇敢、聪明又勤劳;还有的说我想演长颈鹿,因为他乐于帮助别人„„就是没人说喜欢演大灰狼。听了大家的讨论后,我又提出问题了:“那你们都不想演大灰狼,那我们这个故事中的主角都没有了,游戏就没有办法开展下去了,那怎么办呢?”孩子们听了都不说话了,这时我适时又问:“是不是演大灰狼的人在我们真实的生活中就是坏人呀?”“不是!”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对呀,就像我们看的电影和电视里的演员,他们有时演的角色是坏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并不是故事里的那个坏人呀,但是因为他们表演地很像,才能让我们知道我们周围有许多的坏人,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上坏人的当。”这时有小朋友说我看过电视里的一个演员上次演的坏人,这次他演的是警察。我接着说:“对呀,一个好的演员他能演很多角色,不管什么角色只要演得像他就是个好演员。你们想不想当个好演员呀?”“想!”孩子们响亮地回答我。这时就有小朋友们举手说:“老师我想演大灰狼!”我高兴地说:“好的,我相信你一定是个好演员。”于是我们的表演又顺利地开展下去了。采用商谈式的口吻与幼儿共同讨论,而不是指定幼儿怎样表演,这样幼儿演起来就更全心投入了。
(三)表演游戏应注重幼儿同伴间的互动学习。
在表演中,同伴间的互动和影响对幼儿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在讨论、制作道具,表演时发生的大量的形式多样的幼儿伙伴之间的互动,不仅有益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而且也有助于幼儿表演技能的提高和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在表演《三只小猪》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尝试让表演的一切事务由孩子们自己负责的,我们按电影表演那样让孩子分成几组:如演员组、道具组、合唱组、导演等,每一次表演他们会在小导演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进行表演,小演员们似乎还很听导演的分配和指导,道具组的成员会认真负责地在表演中为演员们提供场景的变化布置,使表演顺利地进行,合唱团声情并茂地演唱为表演起到了气氛的渲染,使表演游戏变得更愉快。这一切都帮助幼儿感受到合作的快乐。
(四)在开展过程中应充分肯定幼儿的创造力。
随着表演的向前推进,孩子们的创造力也得以充分挖掘。例如:就三只小猪如何获得盖房子的材料,孩子创编了农夫、伐木工人、建筑工人三个角色;有孩子提出,让小猪们独自盖房子太辛苦了,可以请其他小动物来帮忙,于是有产生了长颈鹿、大狗熊、老鹰、大象等角色;在小猪盖完房子后,有孩子自编了“房子盖好了,我要住进去了”的过渡语句,让表演看起来更顺畅;在表演故事结尾大灰狼掉进热水锅的情节时,表演三只小猪的孩子们自发的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并蹲下,让这个热水锅看起来更逼真,更易于让表演大灰狼的幼儿“掉入”。这一切都展现了孩子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同时教师的适时肯定也让孩子们热情高涨,更乐于表演。
总之,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旧观念,尽量避免教师干预过多。采取有效的指导方式,让幼儿放松自由游戏,大胆创新,让表演游戏真正发挥其有效的教育价值。
第五篇: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论文
论文摘要:基于诚信原则发展而来的附随义务是合同义务的扩张,它注重对合同关系发展全过程的调整,实现了合同当事人间利益的实质公平,因而得到各国理论界和司法界的广泛认可本文对附随义务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学说、合同附随义务的发展渊源及其价值论基础以及违反合同附随义务的法律责任等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
论文关键词:合同附随义务诚实信用合同义务法律责任
1附随义务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学说
附随义务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化和客观化,充分体现了诚实信用原则的利益衡量功能。关于附随义务的概念有多种观点。大陆法系国家在制定法中没有附随义务的明确称谓,法学界亦无统一概念称谓。德国学界对附随义务的概念名称为“从属性义务”。而英美法系国家则通过大量判例,确定在合同中除约定义务外尚有各种形态的诚信义务,如告知义务、劝告义务、保护义务,忠实义务、提供情报义务等,也未对这一类义务有统一的称谓。我国台湾地区法法学界有称之为附从义务,有称之为附随义务。王泽鉴先生认为,称为附随义务较能表现这类义务的特征,大陆学界显然接受了这一观点,一致称为附随义务。可见,附随义务在称谓上不一,其概念内涵也是观点纷呈。
此观点说明了附随义务的非约定性和非法定性特征。王泽鉴先生认为,附随义务是指法律无明确规定当事人之间亦无明确约定,但为维护对方当事人的利益,并依社会的一般交易观念,当事人应负担的义务。此观点在说明附随义务特征的同时,还说明了附随义务为利益衡量的结果。王利明先生认为,附随义务是指合同当事人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所应当承担的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由于此种义务是附随于主给付义务的,因此称为附随义务。
此观点着重说明附随义务与诚实信用原则的关系问题,但未指明附随义务的特征与我国《合同法》第6O条第2款的规定相一致。在我国法学界还存在附随义务概念的广义说和狭义说之分。有学者认为,附随义务不仅仅是表现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在合同成立前以及合同终止后,都会发生附随义务。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在构建附随义务理论时将先合同义务、后合同义务与合同履行中的照顾、保护、协作等义务,统称为“附随义务”。与之不同的观点则认为,附随义务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为辅助实现债权人之给付利益或周全保护债权人之人身或其财产利益,债务人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而应履行的通知、协助、保密、保护等给付义务以外之义务。
2合同附随义务的发展渊源及其价值论基础
2.1发展渊源
罗马法时期,合意契约作为罗马市民和外邦人的交易形式,是典型的诚信契约。随着商业的发展,罗马人不可避免地要与外邦人打交道,而市民法上的交易形式不能为外邦人使用,即使能使用,也是极不方便的。为此,外事裁判官不得不接受把市民法上的复杂交易形式简单化的商业实践,承认以单纯合意缔结的合同。当发生纠纷时,合意契约不像要式契约那样极为容易确定权利义务,于是外事裁判官在程式中加入“依诚信应该”字样,据此在当事人之间课加合理的不确定义务。
随着时间的流逝,万民法上的交易进入了市民法。内事裁判官吸收了“依诚信应该”的程式,它逐渐发展为市民法上的诚信诉讼。
进入20世纪以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时期,社会贫富分化,格式合同普及,契约自由逐渐成为强者凌驾弱者的幌子,这时的它给予人们的只是形式上的自由,而其无限制的发展带来的却是结果上的极不公平。于是各国纷纷开始限制和修正契约自由原则,从强调形式上的自由转向追求实质上的公平、正义,由此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契约自由的“正义”尺度得到了普遍适用,附随义务于是伴随着契约自由原则的衰落和诚实信用原则的兴起而产生了,其功能在于使当事人的权益获得完美的实现,以体现法律公平、正义之终极目的。
2.2附随义务的价值论基础——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体现着源于自然法的公平、正义思想,要求从事交易的人恪守信用,互不欺诈,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要保护交易相对方的利益。诚实信用原则的内容并不确定,随着特定案件而具体化,其目的在于平衡当事人之间以及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是道德价值在法律上的体现。诚实信用最初是社会为维护交换的和平与稳定,要求每一个从事交易的人都应遵守诚实善良、恪守信用的普遍道德。19世纪末2o世纪初,大陆法系民法已经意识到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对于弥补上述差距有重大意义,于是在法典中引入诚实信用原则这一一般性条款。《德国民法典》首次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在债法中的地位。诚实信用原则地位的确立带来了大陆法系立法权与司法权的一次重新分配,法官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进行了大量的判例活动。“附随义务”也正是基于诚信原则在法官的判例中产生的。我国《合同法》第6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这表明在我国,诚实信用已经成为合同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对当事人双方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所提出来的要求,它不仅规范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义务,而且要求当事人承担先合同义务和后合同义务。《合同法》第42、43、60、92条规定了当事人在合同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应承担的义务,包括先合同义务、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附随义务和后合同义务。
3违反合同附随义务的法律责任
附随义务产生于合同发展的不同阶段,违反不同阶段的附随义务所产生的法律责任性质不能一概而论,须依据合同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定性。
3.1缔约过失责任
我国《合同法》第42条对缔约过失责任作了明确规定。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的订立过程中,一方故意或过失违反先合同义务,而致另一方的信赖利益遭受损害,依法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缔约过失责任一般存在于合同不成立、合同无效或被撤销时,但在合同有效的场合也同样可能存在缔约过失责任。将缔约过失责任既非侵权责任又非违约责任的一种新型民事责任。缔约过失是合同缔约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特定关系的对方当事人信赖利益的侵害,当事人为了订立合同而形成了一种非侵权法上的接触和信赖关系,因此在行为标准、归责原则、举证责任、时效期问等方面均不能适用侵权法的一套法律规则。缔约过失责任不以有效合同存在为前提,且适用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它是合同责任的一个分支。缔约过失责任发生在合同缔结阶段,当事人之间必须已经为缔约实施了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并受该行为的约束,而另一方对此行为将产生合同能够成立的合理信赖。
3.2违约责任
违约责任是指当事人违反有效合同中的合同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附随义务既可以因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而存在,也可以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和交易习惯产生,无论其来源如何,均不影响其作为合同义务的属性,对其违反将产生违约责任。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违反附随义务还可能产生加害给付。加害给付作为一种特殊的违约形态,表现在债务人不仅实施了不符合债的规定的履行,而且此种履行造成了债权人固有利益的损失。加害给付是一种同时侵害债权人履行利益和固有利益的不法行为。合同法上的加害给付,必须以合同关系的有效存在为前提,并且该固有利益的损害与合同之间存在关联性。加害给付是将侵权法保护的固有利益合同化,是侵权法向合同法的位移,加害给付将导致合同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我国《合同法》第122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3.3后合同责任
合同履行完毕后,当事人间的信任关系并不立即消灭,作为合同信任关系的延伸,当事人间仍存在后合同义务,如保密义务。但是对于违反后合同义务产生的法律责任性质,理论界尚未形成通说。笔者认为,违反后合同义务产生后合同责任。后合同责任与缔约过失责任一样,属于合同责任的范畴,既非违约责任又非侵权责任。违反后合同义务不属于违约责任,因为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已经结束,违约无从谈起;若将其纳入侵权责任,显然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注意、保密、协助等附随义务不同于发生在两个毫无关联的主体之间的属于侵权领域的一般义务。因此原合同当事人仍需承担特定义务,这种义务来源于诚信原则,违反了此义务便要承担后合同责任。
4结语
合同附随义务是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合同安全价值和效益价值的要求,对于实现合同当事人利益平衡和合同利益最大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未来民法典应当继承现行《合同法》中附随义务的相关规定,但仍需要再进行一些完善,特别是在立法中应明确合同附随义务制度的归责原则和法律救济措施,确保司法审判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