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女博士相关的日记
女博士日记篇一:一位博士的返乡日记
【转载】《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我很庆幸我有故乡,可以随时回去,尤其可以回家乡过年。因为我的根在那里,我的亲人在那里,我的生活经验和记忆在那里。我的家乡在湖北的大别山区,L县。我导师王晓明教授在2004年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L县见闻》,写的就是这个地方。王老师以我家乡为对象,揭示了当时农村的破产状况,人的精神的颓败,以及乡村文明的没落。我家所在的那个村子,是一个东西两座大山夹住的狭长谷地。一个村子由十来个“塆子”组成,一个塆子有几十户人家,我家那里叫王家塆。直到现在,我每到一个地方,凡是碰见两山相夹或两排高大的建筑物相夹,我的第一意识就是,这两座山或两排建筑物,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所以我在外面经常迷路,尤其在城市里。上海7号线有两个靠得比较近的站:“长寿路”和“常熟路”。我好几次下错站,以致现在每到这两个站就紧张,怕弄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在我家乡的方言里,“长寿”和“常熟”是完全一样的读法。人要靠语言来思维,这个事情让我意识到:对有家乡的人来说,是用方言来思维的。
我有一个初中同学群,群里90%的同学只读到初中就出去打工。经过十七八年的积累,很多同学在城市里有房有车,有的还有了自己的事业。平时在群里,他们交流的最多的是工作问题,车子问题等,言谈中总少不了炫耀。
但有一次,有个同学忽然在群里说,他已经三年没回家过年了,另一个同学紧跟着说,他五年没回家了,接着很多人说起回家的情况。有一个说:不管怎么样,今年过年一定要回一次家!另一个说:如果能在家乡找一个两千块钱的工作,就回去算了。还有一个说:能找个一千块的工作,我这边什么都不要,也愿意回家。
我有一个从小学到初中的同学,已经十年没有回家。有一天他在qq里突然对我说,我的父母是很好的人,因为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去我家玩,我爸妈用腊肉下面给他吃。这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他还记得,其实我知道,这是因为他太想家了。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有位老师主持来沪青年工人的社会调查,最近在访谈工人。有一个打工者说:我真希望邓小平没有搞改革开放,我也愿意日子苦些,因为这样我就可以每天跟父母和孩子在一起。
回家过年,其实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一件事。套用贾平凹的话来说:家乡对我们的影响,就像乌鸡的乌,那是乌到了骨头里面。
回家的交通
十多年前我上本科的时候,从大西北到武汉,坐的是那种编码没有字母只有四个数字的绿皮火车,22小时,通常要晚点两三个小时。西北往武汉的路线,不是人流最多的,但春运那个挤啊,大大超出了今天90后的想象。好在那个时候,学生一般都可以提前集体订票,买得到座位。而站着回家的,几乎全都是农民工。每次上车的时候,无论有票的还是没票的,都一窝蜂往车上挤。
我对过年回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我背着一个包,提着一个包,与同学一起,从第一节车厢狂奔到第十几节车厢,然后被后面的人推着挤上了车。上车后一分钟,车就开动了。我记得火车广播里号召大家发扬风格,让站着的乘客挤一挤。大家真的很友好,四个人的坐位,挤了五六个。火车过道里人贴着人,想蹲下来都没有办法,连厕所里也挤着好几个人。男乘客还可以想办法,可苦了女乘客。记得有一次我身边坐着一个在西安读书的大学生,他要小便,就脱下外套让我给他挡住身体,想把尿撒在矿泉瓶里,但他很紧张,用了十几分钟才勉强撒出来。我还记得有一次身旁坐着一个从西北打工回家的河南妇女,尽管有位子,但她实在太困,太想睡觉了,就把位子让给别人坐,自己钻到座位底下睡觉去了。
应该要肯定,我们国家这十年间的铁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铁路线路的增加,尤其是动车和高铁的开通,极大缓解了交通压力。火车站、火车上,起码不会像过去那么拥挤了。过年回家那种路途的遥远、时间的漫长、竞争的激烈、拥塞以及不安全感,让我对“男儿有志在四方”的观念产生了极大厌倦。所以,本科毕业时,我找工作坚决要回到湖北。后来我就在家乡隔壁的县城一中当老师。自2004年到2011年来上海读研之前,我再也没有遭受春节回家难的痛苦。尽管从隔壁县回家的汽车在过年时依然被塞得满满的,但毕竟只有两个多小时,实在挤不下,还可以花两百多块钱请出租。我在上海读研的这几年,其实也没有遭受回家难的痛苦,因为上海到武汉的高铁和动车很多,普通车也有几趟,买票很方便。今天各位出行,如果坐火车,不是高铁就是动车吧?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那种速度慢、见站停的普通列车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大家有没有想过:到底是谁在乘坐普通列车?
我想大家肯定一下子就能给出答案:除非没有其他更好的交通工具,学生不会坐,城市人不会坐,主要是那些底层的老百姓,比如农民、农民工在坐。
去年暑假和寒假回家,我特意选择坐慢车,16个多小时的硬座。就是要看看是哪些人在坐慢车,看看慢车上还是不是过去那个样子。的确,主要是农民、农民工在坐慢车。对农民工来说,选择坐慢车,比动车起码节约一半的钱,比高铁节约三分之二以上的钱。从深圳到武汉,高铁一等座要八百多,二等座五百多,但慢车硬座不到两百。尤其对于全家在外打工的人,从深圳到武汉,可能要节约一千多元,这对农民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
不过,慢车也没有过去那么挤了,因为农民工虽多,但很多都被动车和高铁分流了——既有主动的分流,也有被动的分流,因为价格便宜的慢车越来越少了。
大家可以注意到,今年12306网站通告的春运期间的加班车,三分之二以上的是非动车高铁。这个安排还是挺人性的,因为说到底,加班车就是为了农民工而加,低价位的车符
合他们的需求。
而且,你会发现,普通火车与动车的氛围完全不同。
在动车上,相对比较安静,大家不是玩电子产品就是睡觉,相互间很少交流,;但是,在普通火车上,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热烈地交流,还有打牌、吃东西的,做什么的都有,也有用劣质手机放歌曲的,大家都不担心打扰到别人,也没有人认为别人的做法对自己是一种干扰。慢车上的风格是粗犷的,是人间生活的那种氛围。
对比动车高铁与普通火车,很容易就能发现这里的阶层差别、生活方式的差别。而且你还能感觉到,底层人的心理,比我们想象的要乐观得多,健康得多。底层的状况虽然普遍很糟糕,但大家还是很听话地活着,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如果在外面活不下去,还有家园可以退守。
开私家车回家过年,在青年打工者中越来越普遍。我待会进一步讲这个事情,因为它的意义大大超出了交通工具本身。
骑摩托车回家的情况,大家可能在新闻里看到了。每年春节,总有摩托大军回家过年。我的一个表哥,每到过年时就让他的儿子坐汽车回家,而自己骑摩托车带老婆回家,路上要两天一夜。另一个表哥也是骑摩托带老婆回家,有一年在途中撞了人,不知是真撞还是被讹诈了,反正被人家扣了一天多,赔了一万多块才放人,半年的收入就这样没有了。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失落
我觉得,当前农村的亲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辈建立的关系维系着。在老一辈那里,这种关系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时空里,但对年轻一代来说,大家的关系早已被现实割裂了。比如,我和我的众多表哥,小时候一起上山捉鸟,下河摸鱼,关系好得不得了,但这一二十年来,他们一直在外打工,我一直在外读书和工作,一年最多在过年时见一次,平均下来每年还没有一次,因为他们不是年年都回家。拜年的时候,大家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亲
戚家吃饭喝酒聊天,甚至留宿一晚,现在大家都骑着摩托车拜年,去亲戚家匆匆走一遭,放下东西,客套几句,就要离开了。平时的生活啊情感啊什么的,都没有来得及交流。大家拜年,不再是为了亲戚间互相走动,馈赠礼物,交流感情,而只是为了完成传统和长辈交代的一项任务。
悲哀的是:如果老一辈
都不在世了,新一辈的联系也就慢慢断了。
更让人悲哀的是:农村的日常生活充满着深刻的悲剧。自打工潮于九十年代兴起以来,很多农村人一直在外打工,二十多年来与父母团聚的时间,平均到每一年可能就十来天。很多农村老人倒毙在田间地头,病死在床上,儿女都不在身边。没有来得及为父母养老送终,成为许多人终身的悔恨。
每次回家,看到我身边的老人摇摇欲坠的样子,我就觉得心里难受得很。
如果一个人为了生存,连爱父母爱子女的机会都被剥夺了,你怎么可能指望他去爱别人,爱社会,爱自然?你怎么可能指望他能用超出金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的价值?所以我想说:现代生活是一种让人心肠变硬的生活。
在农村,还有什么可以将农民动员起来?
自从2006年免收农业税之后,中国农村的基层组织主要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不再与农民的根本利益发生关系,也不再能将农民组织起来,农民处于“个人自治”的状态。
(1)春节的力量。亲人团聚,过年拜年。过年的力量,亲情的力量,是当下动员中国人最有效的力量。这也是过年最让人感觉温暖的东西。当然,以前过年时的各种集体活动,都已消失殆尽了。
(2)祭祀。中国农村还是保持着过年、过十五给祖宗上坟“送亮”的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去祖宗的墓地给祖先点蜡烛,烧纸钱,放鞭炮,与祖先交流。很多已经在城市安家的人,也会赶在大家三十这一天开车回老家给祖宗上坟。许多曾被废弃的祠堂,这些年也逐渐恢复
女博士日记篇二:“博士返乡日记”走红调查(访王磊光)
“博士返乡日记”走红调查2015年03月02日新华社热度:
2[字号大中小]
王磊光(资料图片)
点击图像浏览高清图
对于离开故乡的人而言,无论生于农村还是城市,都有一份乡愁。只是乡愁与乡愁之间却不尽相同,因为故乡与故乡差别太大。正是这些差异,让春节期间走红网络的文章《一位博士生的春节返乡日记》引来很多争议,褒贬皆有。日前,新华社记者走进这篇文章中写到的王家塆,看看博士的家乡究竟什么样
“博士返乡日记”经典段落
“你会发现,普通火车与动车的氛围完全不同。在动车上,相对比较安静,大家不是玩电子产品就是睡觉,相互间很少交流;但是,在普通火车上,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热烈地交流,还有打牌、吃东西的,做什么的都有,也有用劣质手机放歌曲的,大家都不担心打扰到别人,也没有人认为别人的做法对自己是一种干扰。慢车上的风格是粗犷的,是人间生活的那种氛围。”“我觉得,当前农村的亲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辈建立的关系维系着。在老一辈那里,这种关系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时空里,但对年轻一代来说,大家的关系早已被现实割裂了??大家拜年,不再是为了亲戚间互相走动,馈赠礼物,交流感情,而只是为了完成传统和长辈交代的一项任务。悲哀的是:如果老一辈都不在世了,新一辈的联系也就慢慢断了。”(王磊光)
“博士”的家乡到底什么样?
山清水秀云雾绕,8个组只有1个通了水泥路
从湖北省罗田县城出发,车行10多公里的盘山路,就到了大别山最美的一段:凤山镇大雾山村。沿途风光迤逦,山清水秀,远处的大别山里云雾翻滚,像人间仙境。这里没有一些农村常见的污水河、垃圾山、光山头,也没有一些富裕农村里那么多的摩托车和汽车。这里,家家户户基本都建起了两层小楼,粉白的楼房掩映在幽绿的大山背景下,别有一番诗情画意。村支书滕夕除告诉记者,全村300多户人,只有五保户、低保户家没有修房子,其余都修了小洋楼。
修建于2006年的通村公路只能通到村部,去王家塆的路还没有修。连绵阴雨天已经把道路浸泡得松软,春节里放过的礼炮的纸屑被人们踩着和进了泥土中。
王家塆在一个“Y”字型的山坳里,十多户人家的楼房紧紧地依偎在一起,依地势而建,高低错落,没有一些平原农村常见的院子和门户,都是墙挨墙,房挨房,甚至门对门,路显得逼仄紧凑。
正月初九,塆子里却很冷清,路过的几户人家都闭着门,连狗都没有看到一条,只有几只鸡在屋檐下呆着。
与很多农村不一样的是,王家塆所在的1组没有通水泥路,整个大雾山村8个村民小组,仅有1个小组修建了水泥路,其余都未通路。一到雨天,出门异常困难。
有的塆子人去、田荒、屋塌
近年来,随着科技、市场、政策的多方利好,农村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王家塆这样的山村,变化着实不能算大。在很多地方正在搞的土地流转,在大雾山村还没怎么开始。做了4年村党支部书记的滕夕除介绍,全村有899人,外出打工的有300多人,超过三分之一,土地几乎全部季节性撂荒,但是也没有一户人家通过土地流转成为种植大户。在很多农村发展迅猛的专业合作社,在大雾山村也没出现。尽管这里以板栗闻名,但都以各家散种为主。“除了外出务工,村民们没有别的出路。”
在温州打了10多年工的周林告诉记者,他家原来就在老山坳里,每天早上上学要走1个多小时山路才能到村小。前几年父母花钱在村部所在的2组买了地,才总算飞出了山窝窝,但是土地、老房都留在那里了。“我们那个塆子只有五六户人家,现在一户都没有了,没人去了,房屋都塌了,土地也没人种了。”周林说。
滕夕除说,这样的“废弃”塆子,仅她所在的3组,就有两三处。整个大雾山村应该有十多处。
“磊光写的就是我们的村子”
王磊光的父母是典型的传统农民,勤劳、朴实,很热情。家里新修了两层楼,房间很大,因为借钱修楼,目前还没有余力装修。客厅的家具很简单,几把小木椅子,一台旧式电视机。
王磊光的堂哥王曙光说,他家是塆子最后一家修楼的,其他家早就修了。修楼的费用花了20多万,而且不算王磊光父母的人工成本。“这已是很不小的数目了,对农村人来说,修楼大多数都是要借钱的。”
王曙光说,这两天他从自己孩子的手机上看到了王磊光的文章。“磊光写的就是我们的村子,很客观,很真实。”
滕夕除没有把文章全部看完,她看了一部分,不过她认为,关于王家塆山村的描写还是很客观的。“大别山里,我们这样的村子很多,隔壁还有个村,比我们村更穷,条件更差。偏远的山村,跟平原和城市郊区的农村不一样,这些年发展了、变化了,但是没有想象的那么快那么剧烈。”
●对话村民
“我的乡愁就是想家想父母”
提到乡愁,今年31岁的周林羞涩地笑了笑:“我知道乡愁,我也有乡愁。”
初中没有毕业,年仅15岁的他就去温州打工,成为了一名制鞋生产线上的工人。十多年来,他每年春节都回家,以前是一个人回家,2012年结婚后,每年两个人都回家过年。今年才22岁的妻子,是在温州打工认识的老乡,湖北阳新县人,另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他们的儿子刚过两岁生日,在这个充斥着不太好懂的方言环境里,小孩却说一口普通话。周林说,我们一直教他说普通话,在家也让爷爷奶奶跟他说普通话。
周林理解的乡愁很朴实,就是思念家乡、思念家人。“形象一点,再过几天,我就又要离家去温州了,这几天心里都挺难受的,有一千个一万个舍不得,家里有父母有儿子,有重重的牵挂;然后,每到下半年要回家过年,数着回家的日子,觉得过得特别慢,难熬得很,这就是我的乡愁,我想家想父母。”
问及如果能留在城市安家,他会不会不回来了。这个80后农民工却给出了意外的答案。“我肯定是要回来的,在外漂泊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周林说,这些年他也尝试过回乡创业,就是想在家门口找到一份谋生的事业,一直未果。
中国农村也是千差万别的。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认为,在最近这20年里,农村几乎是“自由生长”,发展差距也日益拉大。城镇化的进程中,人、财、物等资源外流,农村相对于城市,衰落是必然趋势。这样一个现象和问题,不同的人、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解读,有文学的描述,有社会学的观察,有经济学的考量,等等,这也是“乡愁热”“乡村热”的原因之一。
●观点
莫让“伪命题”掩盖真乡愁
因为一篇博士的“回乡见闻”,中国人千百年来吟诵的“乡愁”在今年再次成为热点,也引发许多人的思考,既有城里人也有农村人,还有离开农村再不回农村的城里人。不管是博士的观察、描述,还是后来者的商榷、思考,其出发点都是盼着农村好,但这些讨论中不乏“伪命题”,夹杂在“乡愁”的大课题下混淆视听。
在一些人看来,现在农村衡量有没有“出息”的标准不再是读书多与少,而是“钱挣得多不多,官当得大不大”。不知是地域有差异还是认知有区别,我所在的老家农村,包括工作中接触的农村人,他们并非如此,而是囊括“知识”和“财富”。你书读得多、读得好,钱挣得多,同样受人尊敬。况且,在如今多元评价的时代,即使以财富的多寡来衡量地位,也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
至于许多人耿耿于怀的农村“一切都被物质绑架”,也是一个“伪命题”。且不说这种判断的真实性,就算是真的,城里不是早就已经这样了吗?婚姻被金钱绑架、爱情被房子束缚、友情取决于地位??这些情况城里也都有,突然跳出来指责农村是否有些过分?另一方面,农村攀比财富并非完全是坏事。只有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才有了物质基础。而对于农民来说,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实现“知识改变命运”,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不是理所应当而且值得鼓励的吗?
许多抒发乡愁的人都是脱离农村的城里人,不一定就是农民真正的声音。许多人一方面享受着城里优渥的生活,一方面指责农村“田园生活”不再,无非是满足他们片面而畸形的想象罢了。这种脱离实际的“愁”,很可能会掩盖农村的“真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改善,农民也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如外出打工、自主创业等,都比过去更为便利。当然,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诸如环境污染、人才流失、农村组织能力下降等问题,这些才是真的“乡愁”,需要社会关注。
从制度设计上发力,让农民拥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外部空间,如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如依靠农民这个职业可以获得财富和尊严,使每个人都出得去、回得来、住得下,这样才能“留得住乡愁”。(均据新华社)
女博士日记篇三:女孩的奋斗励志故事
女孩的奋斗励志故事
没有名校光环,没有倾城容貌,也没有只手遮天的父亲。她们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踽踽独行,一步一步前往那个最想去的终点。在如此芸芸众生中,她们都是那么普通的人,但却用尽全力活出了最好的自己。家长可以把这篇文章读给所有正在努力奋斗的女生听——与其羡慕别人这样或者那样,倒不如踏踏实实也去做,幸福真的是自己争取来的!
昨天和H聊天,她开心地说,我们住进新房子啦。特意拍照给我看,书房的照片墙里有我们大学宿舍的合照,窗台上一排绿植在明媚阳光下仍然青翠好看。
大学时,H的床铺在我的对面。她不止一次地跟我说,我一定要在毕业后两年之内让我爸妈住上新房子。我一直以为她只是说说而已,因为那时候哈尔滨的房价就已经很高了,刚入职普通本科毕业生的工资对于首付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吧。
没想到两年后,她竟真的完成了自己的承诺。
H的父亲在她初中时得了脑梗塞瘫痪在床,花了很多钱治疗,她母亲没有工作,原本便是低保户的家境更加雪上加霜。父亲刚生病时,她有一个星期没去上学,回去之后发现班主任召集全班同学给她捐了款。正好隔天开家长会,H上台发言,说了很多个谢谢,然后把那些钱全都退了回去,我不知道当时年仅15岁的她说了些什么话,只知她说完之后台下很多大人落了泪。
H说,从那之后她没再花过父母的钱。她从重点中学转学到了普通中学,因为那所学校不仅不收她学费还给了挺高的奖学金。上大学她申请了助学贷款,并且无时无刻不在打工。从每小时30元的家教到自己做各种各样的小生意。
当然了,做这些也没耽误她当学生会副主席,是全院600多个学生人人钦佩的“厉害的人”。她简直做任何事都任劳任怨,毕业前夕院里办毕业晚会,她熬了好几个通宵剪接视频,一点一点地做字幕,视频播放时那么多人感动流泪,她也坐在台下安静地看,但知道她辛劳的却没几个人,她也不会说。
我和她住在一起这么久,眼看着她过得如此拼命和辛苦,却没听过她一句怨言。她只是偶尔会说,其实我也羡慕你们能无忧无虑地长大啊,但是没办法,我有责任。所以她大学四年,不仅没向父母要过一分钱生活费,还每年过年交给他们几千块。工作之后在房地产公司上班,每逢开盘便加班累到团团转。为了早点攒够钱买房子,她跟我描述的生活是“一分钱掰成三半花”。如今她的工资应该已经挺高了,但仍然穿最朴素最便宜的衣服,仍然攒钱给爸妈买最好的东西。
今年五一,我们小聚,我讲起我最喜欢的电影《百万美元宝贝》里的一段。热爱拳击的女主角拿到了艰苦比赛的高额奖金,没有给自己买任何礼物,而是给妈妈买了新房子。没想到站在开阔明亮的新客厅里,她妈妈环视四周,气急败坏地说,你知不知道有了房子我就拿不到政府的低保补助了!她拿着钥匙的手颤抖了几下,原本期待欣喜的表情从黯淡褪变成绝望。
我跟H说,我看这一段的时候总是想起你,当然了,后半段不符合。H大笑,后半段也符合,有了新房子我们家现在也拿不到低保补助了,除非我从户口本上独立出去,因为房产证
是我的名字啊哈哈。
她一定不知道,在我苍白贫瘠的生活背后,因为她,因为她爽朗的笑声和弱小但蕴藏着巨大能量的背影,我竟凭空多了不知多少勇气。
在《我比谁都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那篇日记中,我写了自己的另一个大学舍友,和H一样又坚强又磊落。实际上,我还有好几个舍友,一个是家产过亿但低调谦逊、又美丽又温柔、大扫除时抢着刷厕所的富二代姑娘,一个是春夏秋冬四季都每天五点半起床或锻炼或学习、在院队连续三年获得校女篮冠军的勤奋小姐,还有一个是自学日语一年通过了二级、在上海过得金光闪闪的灿烂女孩。而在我如今的研究生女同学里,有人是一站到底某一期的站神,有人拿到了第一年年薪便20万的offer,有人开了自己的公司,有人25岁便博士毕业。
没有名校光环,没有倾城容貌,也没有只手遮天的父亲。唯一的那个富二代姑娘也从不任性炫耀,为了出国拼命咬牙复习GRE和TOEFL,丢失爱情时眼泪一颗一颗砸在他的短信上,同样的苦痛难堪。她们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踽踽独行,一步一步前往那个最想去的终点。在如此芸芸众生中,她们都是那么普通的人,但却用尽全力活出了最好的自己。
我在她们身边度过了成年之后最重要的时光。看着她们实习时起早贪黑、在寒冬大雪的公交车站下瑟瑟发抖;看着她们写论文时殚精竭虑、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一步一步攀爬;看着她们工作后兢兢业业,在偌大的城市里找到微弱但温暖的光芒。
我不喜欢那次聚餐,几个同事评论某行女客户经理“付出了很多”终于成为了支行副行长。一派烟雾缭绕中,他们读书时的意气风发一点点消失殆尽,目光炯炯也被难以掩饰的啤酒肚代替。他们讪笑着,交换着怀疑和嘲弄的眼神说,不知“多”到什么程度。而只有我悲哀地在心底发出感叹,不管传言是真是假,为何男生破格晋升掌声一片,而女生便要承受流言蜚语和质疑指责。
相比起来,我更欣赏身边的这些女孩们对校园对职场对生活的态度。她们在“剩女”被津津乐道的世界里坚持着宁缺毋滥的法则,毕业经年仍然保持着清澈的眼眸;她们在女博士被称为“第三性”的时代里守护着做学问的纯良,对枯燥无味没有尽头的学术生活保持着最初的热情。她们似乎天生具备一种独特的韧性,在荆棘遍地的大环境里既不呼天抢地也不固步自封,积极适应着种种残酷的法则,然后在孤独又狭窄的夹缝里倔强地成长着,直至幼弱的蓓蕾终于绽放出幽芳的香气。
我也不喜欢一个老气横秋的同学每每带着怨气絮叨:“这个国家坏掉了??”相比起来,我更喜欢陈文茜郑重其事的坦言:“在我成长的岁月中,日子不是一天比一天匮乏,反倒是一天比一天有希望,这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幸福。”她并非盲目蔽塞,她只是看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忧患与安逸,悲剧与欢乐,永远并存。”
前几天看书,财经作者吴晓波面对一名大学生对于大学教育的失望与不满,他说:“办法其实只有两个,一是逃离,坚决地逃离;二是抗争,妥协地抗争。”他讲了自己在复旦大学读新闻系时,将数千篇新闻稿件肢解分析,一点点学习新闻写作的方法。因为老师说知识每一秒钟都在日新月异,所以他将自己关进图书馆,然后一排一排地读书。从一楼读到二楼,再从二楼读到三楼,最后读到珍本库。如今他说:“当我走上社会成为一名职业记者的时候,我一点儿也不抱怨我所受的大学教育。到今天,我同样不抱怨我所在的喧嚣时代。我知道我逃无可逃,只能跟自己死磕。”
而我也愿意相信,无论酷暑隆冬,无论受难与否,日日都是好日。在我们至短至暂的生命里,希望并非聊胜于无的东西,它是所有生活的庸饶日常。改用廖一梅在《恋爱的犀牛》中的一段话,它是温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带着阳光味道的衬衫。它支撑着我们日复一日的梦想,让如此平凡甚至平庸的我们,升到朴素生活的上空,飞向一种更辉煌和壮丽的人生。
既然逃无可逃,就一起死磕到底。
我想,总会有一条路能带我们走向最想去的地方吧。
第二篇:女博士皈依正道后的感想
女博士皈依正道后的感想
从无神论到基督徒最后皈依伊斯兰的女博士
——卡丝的信仰历程
我在这里干什么?我感到惊讶,我的鼻子和额头贴着地板,我是在跪下礼拜,我的膝盖骨有点痛,我的手臂肌肉拉得紧紧的,以使我在叩头时尽量保持平衡,我静静地倾听着我旁边难以听清也听不懂的祈祷,那是阿拉伯语,他们都明白,可是,我不明白,所以,我只好用我自己的语言,希望安拉接受我的告白——一个只有十二小时教龄的新穆斯林。
安拉啊!我之所以加人伊斯兰教,只是因为我信仰你,亦因为伊斯兰使我自知自明。真的,我只能说这些吗?我抑制不住自己,流下了泪水。如果我的朋友们看到我鞠躬、叩头,他们会怎样说呢?他们一定会放声大笑,“你是不是丧失了理智?”他们肯定会这么说的:“你无法真正地告诉我你是一个虔诚的教徒!”
虔诚的教徒„„,我曾经是一个无忧无虑的“无神论推崇者”,我怎么竟然会成了一名信徒,成了一个穆斯林?我这样问自己。我回到了我的过去,回顾我的全部旅程,可是,从哪里开始呢?
我认识了几位身体力行的穆斯林,也许这是转机的起点吧。那是在1991年,当时我在加拿大安大略(Queen’s University,Kingston),那时我是一个性格开朗、温柔、开放的女性,正当24岁,我看到穆斯林妇女们在国际中心走来走去,我为她们感到愤愤不平,我知道她们是被压迫的。我问她们为什么带头巾?为什么在夏天穿长衣服?为什么在穆斯林国家她们受到特别不公平的待遇?她们竟然回答说她们应该戴上面纱,应该衣着整齐,因为那是安拉的命令。这使我的恐惧有增无减,太可怜了!那么,她们在穆斯林国家所受的遭遇呢?我看她们只能回答那是风俗习惯。我知道她们被骗了。她们从小就被洗脑了,这使她们认为那是正常的。可同时我觉得她们好幸福,她们真的是平易近人的,根本就没有一点丧气的表现。
我看到穆斯林男子也在国际中心走来走去,有一个人甚至来自利比亚,我开始担忧起来了,他们会不会以安拉的名义对我做出什么事来。我仍然记得暴跳如雷的阿拉伯人如何焚烧布什总统的画像——这是我在电视上看到的。这使我联想他们所信仰的主是怎样的。而且,使人难以理解的是他们还相信这样的主,并且确信他是人类的唯—依靠。但是,我注意到他们这些人非常地平易近人,助人为乐,我有一种平静的感觉。
他们的信仰究竟是怎样的,我百思不得其解。我读过《古兰经》,也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东西。那是中东战争之前的事了,竟然会有这样的主,可以说服人们去战争,去无故杀人、强奸妇女,处处与美国作对?!我决定最好读读《圣经》,以求找到他们行为的依据,我找到一本企鹅出版社出版的《圣经》,当然是可信度最高的,可是,我还是不能读完它,它甚至使我感到非常厌倦.说什么将有天堂,其中有无数的处女,准备给那些虔诚的信徒,(那么,那些虔诚的女信徒,和天堂中的处女有何关系呢?)这个主宰,顷刻间摧毁了所有城市。怪不得妇女们受到了压迫。狂热的信徒焚烧美国国旗。我这样想过,以为他们这些穆斯林被误导了。但是,他们的《古兰经》并没有这样说用!也许我找到了一本不可信赖的译本。
突然,领我礼拜的人站了起来,我也跟着站起来,我的脚踏住我的长裙,几乎使我跌倒„„我忍住了,否则,眼泪一定会掉下来的,我必须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地礼拜安拉,清高的安拉啊!我之所以在这里,就是因为我信仰你,也因为我对各宗教诸如基督教、犹太教、锡克教、佛教、印度教的深入研究中发现,只有伊斯兰教,使我不得不信啊!鞠躬时,我把手放到膝盖上,尽力保持平衡,安拉啊,请帮助我吧,使我成为一个言行一致的穆斯林!卡丝(Kah),你怎么了?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西方白人,竟然皈依一个把妇女视为二等公民的宗教!?可是,Kingston的穆斯林成了我的朋友啊,我审辩道。她们毫不迟疑、非常热情地欢迎我加人她们的行动中,我根本忘记了她们是被压迫的和来自暴力滋生的国家和地区。这正是我旅行的起点,但我曾是一个无神论者,对吗?晚上,我看着天上的繁星,面对着这海瀚无垠的天空,不知不觉地陷人冥思,繁星点点,星罗棋布,闪闪发光,它送给我一个神密的信息,我感觉到我被联接到一个超然的能力之上,也许这是人的第六感觉吧?平安和宁静从天而降,飞人我的心田里,我可以曲解我的这种感觉吗?否认有超然的存在吗?
“你曾经疑惑过安拉的存在吗?”我这样问过我那些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朋友们,他们都说“没有”,没有?没有?这使我更加迷惑不解,安拉真的那么明显吗?那么,为什么我看不见他呢?看起来好象不可思议,一个超然的存在影响我的生活,那么安拉是怎样倾听千百万人的祈祷的呢?怎样在极短的分秒内,处理他们的生命?那简直是不可能!也许是第一因素,可是,谁直接介入呢?世界上的不公正又如何解释呢?还有在战火中失去的小生命„„看来,公正、仁慈的主是不会存在的,取而代之的是人,我们参与其中,看来,第一因素不攻自破了。
我们又一次叩下头去,我深深地呼吸着,把我的手放到礼拜毯上。我确实喜欢我的礼拜毯,它是由天鹅绒织成的,上面的颜色是我所喜爱的:紫色的清真寺,绿色为其背景,有一条小络通向那黑色的寺门,它召唤着我,清真寺的门好象包含着真理,它不好捉摸,但确实在那儿存在,我被召唤到这门内,我感到无尚的光荣和幸福。
记得小时我有一张线条式的世界地图,在大学二年级时被撕破了。在Kingston期间,我常常提醒自己,必须去教堂,但是,那反而使我不自在,我觉得那里的人都那么守旧、古怪,令人厌烦。那么,看来,这些只能使我确信,宇宙万物的存在,没有一个无所不能的造物主是不可思议的。自从离开了教会,我一直感觉到无比轻松和幸福。
可是,不久,这种感觉就消失了,是不是我曾与之联系的主宰现在不复存在了呢?抑或这只是我的行程的起点?我不得不再一次地祈祷,但是,发现太困难,几乎不可能了,基督教告诉我,不信耶稣为神的人,必将受诅咒,那么没有听说过耶稣的人呢?或者信仰其它宗教的人呢?就历史来看,社会认为妇女是下等的,因为基督教教导我们那是由于夏娃惹下的祸,妇女曾经不被允许学习、选举和拥有土地,主是极其威严令人生威的,手中拿着一根长长的拐杖,我不可以和他讲话。
这样看来,我根本不可能信从基督教了,否则,我无法确认主的存在!然而,我却发现我是信主的女权主义者,基督教史中那些女权主义的妇女们,以及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妇女们,都认为她们所信仰的宗教是十全十美的。这又令我重新祈祷,并且自认为是一个基督教女权主义的信仰者,我再次感到稍许的轻松,可能主是存在的,我仔细地思考了我的生活,发现主对我无微不至的爱护和默助,即使我未曾在意到,或者注意到而又没有感谢。令我惊讶的是,尽管我没有忠诚信仰他,可他对我是非常地宽容和慈悯。
我的耳朵和双脚由于刚才作小净时所带来的兴奋而震颤起来了,小净使我纯洁而允许我通过礼拜与安拉神交。主啊!令人敬畏的主啊,我感到好害怕、好担心,但是我很平静,求你指引我端庄的大道。
可是,我能保证,你可以看到宇宙是一个非常美丽、和谐的整体,怎么可能自然的呢?或者是盲目进化的结果?难道你不知道科学根本就没有抵触伊斯兰吗?我对种种疑问到愤怒,难道他们没有对这些作过研究吗?
也许这是最明显的道路,我从收音机中听到一则对物理学家的采访录音,他认为当代科学应放弃十九世纪的各种唯物主义的假设,并承认许多的科学现象,如果没有一个规划者,确是不可思议的,实际上科学实验并非是消极地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而已。然而,观察改变了物理活动进展的方式。所以,看起来规划者是宇宙万有的根源,因此,我看了很多书,我发现只有那些顽固的人类学家到目前还相信进化论,尽管没有多少人对这件事大谈特谈,因为怕失掉工作。我的织条地图也扬成不字样子了。
是的,那么你已经确定了主是存在的,你是一个一神教徒,基督教也是一神教,而且是你的祖传,那末,你为什么要离开它呢?这些问题仍然索绕在脑际,当然,你应该知道诸如此类的问题中,这是最好回答的一个,我感到好笑,我认识到《古兰经》没有和科学抵触,如《圣经》和科学没有抵触那样。我决定我应该读一些《圣经》故事,可又读不下去,发现科学和《圣经》不可同日而语,是两回事。而用《古兰经》则不然,迄今为止,科学有时破译了令人费解的《古兰经》及中的某些节文,这是非常令人惊喜的事,有一节经文说,两海中的水,不能相互掺和在一起。经文对每一种概念的形容是正确的,无懈可击;也有经文涉及到天体运动的轨道。七世纪时,科学对这些一无所知,穆罕默德怎么如此精明呢?我的心灵不由地被吸引到了《古兰经》,可是我还是抑制住了。
我又一次回到了教堂的怀抱中,然而,每一次去教堂,都使我痛哭流涕,看来基督教对我是太困难了,太多的东西,不能使我心服口服:什么三位一体,基督是主的化身,崇拜圣母、圣徒和基督超过了对主的崇拜。可是,神父却对我说,祈祷主吧,不要管那么多!三位一体是不可以理解的,没有依据。我更深层地去钻研,最后,我询问我的文化,我的遗产和我的家庭?没有人理解,我只是单独一人,我尝试使自己成为一个很好的基督教徒,我认认真真地学习了,我发现复活节是基督离世几百年之后才开始的,基督从来没有自称是主的化身,他反而告诫人们他是一个凡人和其他人没有区别,三位一体的思想,只是在他之后三百多年所形成的,我每周诚心诚意,一字不漏地捧读的《圣经》,竟然是人的作品。在一次政治会议中,只有少数宣称基督是主的独生子,而多数人认为他是主的使者,可是,这个结果没有被公布于世。从此,再也没有被人过问,我非常愤怒,为什么教堂没有告诉我这些?好的,我知道是什么原因。人们应该明白,他们只能向安拉叩拜,这样礼拜才有意义,使他们自知自明,我必须向一个独一的主礼拜,不能向三个:圣父、圣子和圣灵,基督不是主,没有神性,圣母也莫不如是。穆罕默德真的是安拉的使者吗?《古兰经》是安拉所降示的语言吗?我继续捧读《古兰经》,它告诉我夏娟EVE不能一人承担人类被赶出天堂的责任,基督是一位使者。不信教的人,会嘲笑我成为一个信士,人们会问穆罕默德圣人所传的天经的真实性,可是叫他们尝试创作一章,以其合理性、连贯性以及精密性,即使是最短的一章,他们也无祛作出。这似乎是真的,因为自古到今,还没有人能拟作一章,伊斯兰要求我利用我的理智去思索真主,鼓励我追求知识,并告诉我,任何人(犹太教徒、基督教徒、穆斯林或其他人)只要信奉独一的安拉,都会获得报酬,它是一个非常宽容的宗教.我们又站起来了,而且一直站着,接着又跪下去叩头,我对安拉还说些什么呢?我想不到有什么可说的了,礼拜似乎很长,我轻轻地吹了口气。由于时上时下,我感到呼吸有点困难,那么,你还想我会加入一个使我成为二等公民的宗教吗?我仍然疑惑地问,你知道吗,穆斯林国家的妇女有很多是被压迫的,正如在西方一样,可是,这不是真正的伊斯兰!不要再提面纱了,你不知道戴头巾是安拉的要求吗?因为她们确信安拉的语言„„事到如今,我真能有勇气带上头巾吗?也许做不到,人们会盯着我的,一下子会成为他们的目标,出去时我最好混在人群中,那末,我的朋友们呢?她们会说些什么?噢!安拉啊,默助我吧!
一个月以来的生活变化,使我不知所措,处于进退两难的环境中,我不知道怎么办?离开我以前的生活,重新开始另一种生活?但是我不能戴上头巾去见众人呀!那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我实在是在十字路口徘徊着,非安拉的默助引领不能得道,我所获得的新知识完全符合于我的理智,那么我应该跟随不能不信的呢,还是原地不动、照旧生活?然而,我怎么守旧不求上进呢?压力似乎使我不能胜任。但是,对入教作证言,我一字不漏能背出来,“我作证万物非主,唯有安拉;我又作证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短短的几个字,我深信不疑,那末,必须入教,而我不可以入教,我又抑制住了,一天复一天地就这样与自己做斗争。然而,又好像安拉在那边召唤着我,使我身不由己,默示我必须单枪匹马走过去,才会得到他的恩顾,可是,我仍然犹豫不决,好象一只大袋鼠,在深在被汽车的灯光照着,不知所从„„。到后来,有一天晚上,我想安拉给了我最后通碟,我和我丈夫路过一所清真寺,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使我难以忍受.我内心的声音告诉我,如果你现在不想成为一个穆斯林,你就永远不会成为穆斯林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深信它是真理,好了,我会去入教的,可是,有一个条件,如果他们让我进清真寺的话,我就归信。然而,那儿一个人用也没有。我在寺外的一棵大树底下念出了“作证言”,我在等着,等待着晴雳似的消息,减轻我的感情和思想上的负担,但是,没有什么事情发生,我和往常一样。
现在,我们又一次叩下了头,这个世界完全变了,和以前我截然不同,即使著名的足球队员也这样叩头下拜,对这我还记忆犹新,掠过我的盖头一边,它落到我的礼拜毯上,在安拉面前,我们是平等的,一样的,都是他的仆人。现在,我们端坐着,领拜的伊玛目还在念着祷辞。我又看着我的礼拜毯,绿色中加着紫色和黑色,并没有什么两样,清真寺的黑色大门要求我进去。“别紧张,这不,我不是在这里了吗?”我的泪水在我的脸上已经干涸了,使我的肌肉绷紧,我在这里干什么?安拉啊!我在这里,因为我信仰你,信仰那祟高而使人不得不信的《古兰经》,以及信仰你的使者穆罕默德(愿安拉赐福并使他平安),我深信我的决定是正确的,恳求你默助我,在我的新生活和我的新生命里程中,使我成为一个你的真正仆人。这样,我对你坚信不移,完成你的主命和义务,终而复归于你,我微笑了,我站了起来,把我的礼拜毯折好,放到沙发上,下次做礼拜时再用它。
第三篇:一个女博士的艰难毕业过程
一个女博士的艰难毕业过程
经过了五年的鏖战,今天终于通过了正式答辩。可以毕业了!心里很轻松,也有很多感慨!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目前为止最大的理想了!五年博士生活,是目前为止我所经历的最为艰难的一段日子,我承受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和痛苦,每向前迈进一步都是那么艰难,流泪、伤心、难过、痛苦、自怨自艾整整伴随了我四年,尽管也有为数不多的成功与喜悦。想起这段经历,我都有一种庆幸的感觉,自己能坚持下来并有一个圆满的结果,实在是让自己都感到意外。
五年的博士生活,最轻松的莫过于入学第一年,每天除了上课就是运动,周末和同宿舍的姐姐逛街吃饭,看comic。初到上海,刚接触到花花世界,一下子被上海吸引了,新奇是少不了的,每天沉浸于上海的繁华、上海的时尚。一年时间很快便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了,这段时间我真真切切的实践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全部浪费了。其实应该早点查阅相关资料进入状态,但我没有。我是典型的中国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从小就在填鸭式教育环境中成长,加之父母的关爱,总习惯有人能告诉我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完成课后作业、复习备考,这样的学习生活是我擅长的,但读博却是另外一回事。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做实验,一切都要靠自己,没有主观能动性对读博是致命的。
通常读博可以从两个方面突破:一是完全掌握一个科研领域,二是在这个领域开创新理论。而这一时期,我根本无法转变以往的学习方法,表面看上去很轻松,整日无事可干,但心里却极为着急,这种情况可能很多人都会碰到,而我尤其严重。到了第二年,周围同学都纷纷进入了课题研究,而我还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性格和能力所限,自己不够主动。另外,导师没有合适的课题可做,这使我不断更换课题,往往一个课题还没搞清楚,就进入了下一个课题的调研,这样的状态整整持续了大半年,期间我只发表过一篇论文,还是硕士阶段所做课题的总结。同宿舍的姐姐是高校老师,很早就有了英文文章,其他人也是玩归玩,但心里都很有数。只有我还懵懵懂懂,根本无从下手。
转眼已是第四学期,但我还没确定课题方向!就是这样,暑假我还选择回家避暑,我的主动性可见一斑。到了第五学期,导师总算帮我确定了课题,是和一个企业合作的项目。我根本没考虑自己能不能做,或者做到什么程度,就开始了调研工作。我就是这样稀里糊涂的开始了课题研究。由于我做的课题属于偏门,很少有人关注,所以查到的资料非常少,但并不是没有,并且后来发现相关领域的文献甚至可以借鉴到自己课题中。这段时间我的进展非常缓慢,心里非常着急,但就是不得法。不知不觉已是第六学期,期间逐步作了一些分析,并开始建立数学模型。虽然我是女的,但每次跟导师讨论,都被导师批的狗血喷头。每次从导师那里回来,心情都很沉重。
第七学期开始了,我继续模型计算,但是编程却遇到了困难。我逻辑性非常差,没有任何自信,虽然也学过C语言,具有编程基础,但没人指导,我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将以前的书本知识运用到课题研究中。我一直很怕编程,确实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幸运的是,此时我碰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我的老公,可以说没有他的帮助我是无法毕业的。虽然是学机械的,但他帮我完成了第一个模型的计算,我的博士课题首次取得了进展。与此同时,我开始了第1篇论文的写作,不幸的是中文文章一次又一次被拒,所有能投的杂志我全投了,但全部被reject,心里感觉非常沮丧,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英文文章刚开始被导师痛批一顿,改了三个月还没通过,我只好偷偷投出去,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也算是读博期间与导师相处的技巧。大约在第七学期末,打开邮箱发现一封邮件,acceptance of …,这是出乎意料的一封邮件,也是这封邮件使我能够继续读下来。
第八个学期开始后,第一个模型的计算已经完成,我也逐渐进入了状态,尽管这个状态来的有点晚。在老公帮助下,我很快完成了第二个模型的计算,并完成了3篇英文文章,一股脑投了出去。我能如此高效写文章、发文章,重要原因是导师得癌症住院了,文章没有在导师手里拖延更长时间,当然这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正常情况下还是需要导师把关。后来这3篇英文文章相继accept,只有一篇经过2次修改后accept,这使我信心大增,虽然我中文文章的录用记录仍然为0。
导师康复后,开始和我讨论课题进展,认为过去一年我独立研究的内容与他的想法完全背离。导师要求非常严格,说话有时候很重,“你自己不努力,毕不了业我也没办法”“你这样我无法指导你了,不行你换导师吧”,已经是第八个学期了,这些话让我非常受打击,让我非常痛苦,每次和导师见面后,都要痛哭一场。多亏我老公每次都开导我、支持我,让我随意发泄、随意哭闹,这正是我能够坚持下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各方努力下,到了第九学期,我终于进入了实验阶段。非常感谢江苏**公司的支持,他们的老总非常好。实验期间,给我准备了一个单间,伙食也非常好,这样我可以一边做实验,一边写学位论文,终于在07年6月1日将论文交给了导师。这期间我在老公的鼓励下,开始找工作,平生第一次单独出去面试,说实话,心里有些发怵。但我准备非常充分,并且已经将工作定位到了山东高校,因为我以后不能不管父母,而且上海房子对我来说实在难以解决。面试了几个高校,对我的表现都很满意,最终选择了一所距离老公家很近的高校,虽然大家都认为不好,但是我很满意了,至少这是完全靠自己努力找到的,心里很自豪。
论文交给导师半个月后,导师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批评非常多。根据导师意见,我开始论文修改,这一阶段一点不比前面轻松,一直到8月底,还没得到导师认可。这时候,工作单位让我去上班,我就和导师商量,一边工作一边修改论文。起先他非常不乐意,当时在电话里,我急的大哭,哭诉自己年龄、生活各方面的困难,或许我的哭泣让他心软了一点吧,最终他同意了,呵呵。
到了工作单位,所讲课程自己根本没学过,还要从头学,论文也要修改,确实很忙,压力很大,但很充实,我也自信了很多,做着每一件事情。11月中旬导师终于安排我完成了预答辩,预答辩后,12月送了盲审。对大多数人来说,送审就意味着离毕业不远了,但我却又经过了很长一段路才到今天。由于送审时间接近寒假,寒假之前只回来一份盲审结果,这让我在单位非常尴尬,因为此时距离我签协议已有半年多了,学院和人事处经常催问我为什么还不答辩,这种感觉非常难受,因其他学校毕业没有这么复杂,他们不理解为什么我这么久还不答辩,各种猜测使人精神异常紧张,我非常着急得盼望盲审返回,但寒假过后,仍然没有结果,我心里真的非常苦,那种苦从未尝过。
好不容易熬到了正式答辩,一切都还顺利。如今一切痛苦已经过去,我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回顾整个读博过程,感慨颇多:
1、读博士之前一定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和读博的目的,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得很有道理。
博士不是让自己有声望,毕业后,周围每个同事都是博士。博士不是保障自己观点正确,博士只在一个领域有权威。并不代表所有领域的权威。
博士不是自己的目标,如果只想要个文凭,很多方法都比这容易。
博士不是工作的保障,很多公司不要博士。即使要了,当公司不景气时先把科研部门砍掉。
博士不是让自己和家人更有面子,你妈可以很骄傲的说自己孩子是个博士。但这不是你读博的理由
博士不是证明自己的聪明,要长期从事枯燥的工作,多次面对失败,折磨你的意志。
博士不是将来就研究一个领域,一辈子只吃一碗饭?你将来要不停地科研,学习新方法、新理论 博士不是找工作更容易,搞笑!
博士不是赚钱更多,至少5年之内你的收入是负的。除非你爱科研,否则这不是最好的赚钱方法。
而我自己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我上博士纯属跟风,也是为了让家人有面子,今天看来这是多么可笑的理由!我也为此浪费了5年的美好时光。另外,自己属于小富即安型的,从来没想过要比别人强多少,给我一份还算安稳舒适的工作就可以了,上这个博士真是浪费了,更何况我还回到山东,如果说留在上海也还算值,呵呵。
2、既然选择了读博,就只有坚持,像是踏上了不归路。自己能力不够,无法退学找到工作,中间无数次想退学出去找个工作,但发现更难,只有继续向前走,我们班一共四个女生,中间退了两个,剩下的两个其中一个就是我,现在我们两个都毕业了。“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最普通也确实是真理,贴切的反映了这一现象,只要大家努力、坚持,无论多苦、多累一定能度过难关。
3、和导师相处也是很重要的一项任务,相处不好就会影响毕业。不同的导师情况并不一样,我的导师是那种非常认真、严谨的教授,他希望我们能经常与他探讨课题进展,哪怕一个公式的推导他都希望我们与他讨论,但我比较懒惰,遇事不积极,认为自己会的东西不需要去和他讨论,这使得他认为我进展不快,对我不满意。同门师兄弟会将看过的文献整理出来发给他看,他很满意。因此多和导师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4、多倾诉、调节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学业上还是生活中的困难,要多和同学、朋友、家人倾诉,不要憋在心里。读博确实是最让人郁闷的一个阶段,面对学习、生活的多重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对身体不利,周围很多人都得了病,师兄就是由于压力太大,睡不好,得了甲亢。多参加体育锻炼,注意生活质量,不能因为读博变成苦行僧,走在校园里能很容易辨认出哪个是博士,多半面如菜色、形容暗淡、愁眉不展、低着头、弓着背、衣着简陋、头发蓬乱。调节情绪的最好方式就是倾诉和运动,每次碰到不开心的事情,被导师骂了之后,就是哭诉,然后出去散步,或者打球,走半个小时后一切都烟消云散了,继续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我还算是比较坚强的吧,嘻嘻,小赞一下自己。
5、读博期间,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力,这是我过去最缺乏的。我现在自信了,再苦再难的事情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之前我一直认为我是不可能毕业的,很多博士兄弟姐妹能力都比我强很多,所以只要坚持就能成功。很多事情我缺乏主动性,这也是我最大的缺点,以后我一定要克服这一点,改进自己的性格。
6、找到了可以终生依靠的人,是我读博期间最大的收获。认识老公后,我的课题进展很快,而且我也经历了很多之前从未做过的事情:做兼职锻炼自己,独自出去找工作,独自到外地做实验等等。我情绪低落的时候鼓励我、安慰我,我需要帮助的时候全心为我付出,哪怕自己的事情再多再忙也先替我做,为我出主意、想办法,为我制定计划。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在这期间我学会了打乒乓球,看足球、看网球、F1。特别是打乒乓球,从一拍都不会到现在一般男的都不是我的对手,全是他一拍一拍陪练的结果。去年11月份我们结婚了,他的父母很喜欢我,因为我很喜欢说话,性格也活泼,还有就是我不挑食,呵呵,这个优点为我加了很多分数,我比较有老人缘,很多老人都很喜欢我,这是题外话,又是夸自己。在我最困难的时候,老公的父母也都很支持我,他们对我像亲生女儿一样,让我觉得很幸福。点点滴滴,如今仍历历在目,毕业之际,我很感动的说一句:嫁得好真的很重要,这个嫁得好不是嫁给有钱人,而是一个能够给我梦想的人,一个帮我实现理想的人,能够和我共同面对困难的人,这一切一切比起给我一套房子、一辆汽车甚至再多金钱都要宝贵很多倍。今天的一切用多少钱我也不换,因为我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感。
++++++++++++++++++++++++++++++++++++++++++++++++++++++++++++++++++++++++++++++++++++++++++++++++++++++++++++++++++++++++ 众所周知,博士学位现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学位,博士生已经成为高级知识分子的代名词。谁家要是出个博士或者谁如果能念到博士,绝对会引起周围亲朋好友的钦佩及羡慕。
可是在“博士”光环的背后,众多在读博士研究生究竟面临着怎样的煎熬和磨难?恐怕知道者寥寥无几。很可惜,笔者本人已经博士在读三年,其中历经的苦难和心酸不可谓不多,想将其中内情向大家略说一二。
今天说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博士的毕业难的问题,这恐怕也是众多在读博士所面临的一个最头疼也是最现实的一个问题。“北大博士肄业后待业七年”,这个新闻大家可能都看过,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我来给大家分析分析:
1.为什么要读博士的问题。都有哪些人愿意去读博士?不外乎这么几类:一,极少数学习天才。二,各大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师或科研人员,或某些高级领导干部,需要博士学位去评高级职称的或可以带薪读博的(基本上都是有单位的人,这在博士比例中占了大多数)。三:硕士毕业后,课题没做完或导师要求直接上博士的或直接直博的(少数)。
使人忧虑的是,受整个中国社会“拜金思潮”的巨大影响,在整个博士圈里面也都充满了“急功近利”的思想,真心想做学问的人几乎没有,都充满了各种“功利”的目的,“为了博士学位去读博士学位”,这个态度怎么能搞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来?没有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如何才能毕业?
2.博士教育的体制问题。现在博士教育和硕士、本科教育的“严进宽出”体制完全不同,实行的是“宽进严出”的体制。也就是说,考博士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各大学自己命题,考的科目也只有英语,数学(以工科学位为例,这里的数学指的是《随机过程》,《矩阵论》,《数值分析》等课程),政治一般免考,再加上一门专业课(和数学一样,这个只要找找导师划划题,或做做前2年的题,基本没什么问题),考中博士跟考研相比,简直小菜一碟。但是考中容易,毕业难!一般大学的博士就读年限都在3年与7年之间,同时,博士毕业除毕业论文外,还要求至少要有两篇小论文被EI,SCI等国际三大索引检索,光这一条,就难倒多少博士!
写一篇高质量,能被索引的工科论文是非常难的!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找各式各样包括近几年国内外在此方向的中英文的文章和书籍去看,在看的过程中发现前人没有考虑到或还可以改进的课题,然后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提出一种新的算法或改进的策略,之后经过严格的实验和仿真之后得出结论,保证论文内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才可以!然后再去找合适的国内外杂志或期刊或会议投稿,然后等待结果直到文章确保被录用!但这样一套下来将要花费多少时间?据我的亲身经历,少则半年,多则一年!这才是一篇,除了这两篇索引,还得发3到4篇文章确保被国家一级核心期刊录用,这样下来得花多长时间?
3.学术腐败的问题。这个问题正是由第一个问题所引起的。能上到博士的,年龄至少都25了,将要面临着找工作,婚恋等种种问题,真正能静下心来什么杂事都没有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能有几个?多多少少的都会面临各式各样的问题。能不能快点毕业,就是大家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
为了能够早点毕业,有很多博士写出的论文水分都很大,有的剽窃,有的懒得做实验或没有时间做或干脆自己杜撰实验数据,有的把别人论文中的数据拿来自己稍加改改,有的把别人的英文文章翻译成中文发表,甚至一稿多投,这样的问题比比皆是!笔者就读的学校就有这么一个人,还是个女生,因为想早点毕业找工作,自己的文章中把上一年师兄的文章里面的数据和试验结果全部剽窃过来,稍加修改,就成了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最后被发现,学校开除了她的博士学籍。
现在的中国学术界,风气非常不好,没有人愿意甘守清贫,踏踏实实的去做学问,都一门心思的想去用“知识创造财富”!不是有那么句话嘛,“交易赚钱,现在的教授越来越像商人;著书立说,现在的商人越来越像教授”!不过说实话,在工科领域,博士和硕士都比较多,很难找到什么能够比较有创新性的方向去研究,做的基本上也都是别人(尤其是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做过的课题,别说两篇索引了,只要能发一篇高质量有水平的文章是非常非常难的!
4.导师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头疼,导师对博士毕业的影响那是相当的大的。不可避免的,大部分导师都会拉一些项目让自己的博士和硕士都去做,如果项目和自己的毕业研究方向一致的话还好,但是80%是和你毕业的研究方向任何关系都没有的,说白了就是赚钱的项目,作为导师的学生那必须得去做。有的项目很大,可能一做就好几年。笔者就曾经为导师做过一个铁路局的信号与通信的项目,说实话,与我的方向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必须得去做,导师还成立课题组,有一个副教授是组长,底下一批博士硕士。这个项目我整整做了一年,每个月只发给我象征性的400块夜餐费,呵呵,我整个一个廉价劳动力,连民工都不如!说实话也着实耽误了我一年!
个别人品有问题的导师甚至拒绝已经达到条件的博士毕业!因为如果毕业了那他承担的项目怎么办?不行,你得接着干!这样的倒霉的人我也遇到过不少。
博士难毕业会导致这么几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1.很少有人去报考博士,博士生源的质量无法保证。
2.大多数博士面临巨大的压力,对其人格和心里将造成巨大的影响。
3.学术造假这个问题将始终得不到解决。我国除了有限的几个领域,再很难出什么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4.博士在读期间,和社会脱节比较大,部分博士毕业后工作难找,“高不成低不就”。
总的来说,问题不少,博士都如此,硕士本科可想而知!中国的拜金思潮再得不到控制,中国的教育制度尤其是高等教育制度再不改革,什么“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用远只能是句空话。诺贝尔奖,永远只是中国人的一个梦。
第四篇:日记与作文
做 冷 冻
三年级四班王克圣
在我的脚上长了三个像鱼眼那样的小疮,虽然不很疼,但是已经几个月了,于是,今天爷爷、爸爸要带我去山大医院看看。
到了皮肤科,我们走进了2号诊室,一个医生叔叔坐在椅子上,亲切地问:“怎么了?”爸爸和爷爷说脚上长了三个小疮,那个叔叔认真地看了看,思考了一下,说:“这是瘊子,我给你们开一盒药,然后再去冷冻室做一下冷冻。”我想:“冷冻是怎么回事?我又不好意思问,就莫名其妙地跟在爷爷后面往冷冻室走去。
到了冷冻室,一位护士看了看我的收据,就用一个棉棒蘸上一点冷冻剂,棉花棒发出阵阵寒气,开始点第一下我感觉很清爽,第二下略微有一点疼,第三下可疼了,钻心得疼。这样点完了第一个,点第二个、第三个„„
三分钟过去了,我在这三分钟内一声不吭,咬着牙,“军神“的精神鼓舞着我,护士和爷爷都夸我好样的!
跳 绳
三年级四班王克圣
今天老师让我们每人带一根跳绳,来学校进行练习,目的是选跳得最好的几名同学去参加学校的运动会,我想:“这真是一次好机会,既可以给班级争光,也可以锻炼自己的身体。我一定要好好练习,争取被选上啊!”
课余时间,我就跑到操场上练习跳绳,我第一次跳了85个,我想这个成绩太差了,于是我又跳第二次,第二次跳了98个,有点提高,但还是不行。我休息了一会儿,考虑了一下如何跳得更多的方法,又开始跳第三次。我一开始比较慢,以后逐步加速,跳到100下的时候,我已气喘吁吁了,但我坚持着一直跳,两手使劲摇动着跳绳,跳呀跳呀,128、129、130„„,终于,我打破了以前的纪录,跳了132下。明天、后天我还要好好练习,争取让美梦成真!
看世界杯
三年级四班王克圣
7月12号凌晨两点半我和爷爷奶奶熬夜看世界杯。
裁判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我和爷爷奶奶全神贯注地看这场比赛。比赛双方是西班牙和荷兰。我小声问爷爷奶奶:“你们喜欢哪支球队?”爷爷奶奶都说喜欢西班牙队。
比赛一开始双方就争抢地十分激烈。听解说员说荷兰踢的是防式足球,西班牙踢的是攻式足球。果然西班牙队攻势很猛,一上来就占据了场上的主动权。不过荷兰队防得很顽强,西班牙队的多次进攻都被荷兰球员破坏了。比赛进行了三十分钟左右,荷兰球员得到一球,反守为攻,快速杀入禁区,正准备射门,西班牙球员拼命向前,把球从荷兰球员脚下抢了回来,好险啊!我和爷爷奶奶也捏了一把汗.西班牙球员把球传给了队友,队友又把球传给他,他杀入禁区,一脚吊射,球被守门员扑了出来,头球攻门,又打在横梁上,真可惜!双方踢得难分难解,大战了90分钟比分还是0:0,不分胜负。比赛进入了加时赛,加时赛进行到115分钟的时候,西班牙球员中场抢到一球,他疯狂地向前带球,把球传给禁区内的球员,这个球员一脚抽射,球进了!我和爷爷奶奶都欢呼起来,西班牙球员们高兴得紧紧抱在一起。4分钟后,比赛结束了,西班牙1:0战胜了荷兰。
这是我看过的最精彩的球赛,虽然比赛过去一个多月了,但比赛时的场面我还历历在目。
洗 碗
三年级四班王克圣
星期四晚饭后,我正想看电视,忽然看见妈妈正要洗碗,我想妈妈上班那么忙,回家还要洗碗,打扫卫生,不如我去帮帮她吧。我对妈妈说:“妈妈,你去休息吧,我来洗碗。”虽然妈妈一开始不同意,但最后还是被我说服了。
我围上了围裙,学起妈妈洗碗的样子,干了起来。洗碗看上去很容易,但做起来却不简单,虽然我洗过几次碗,但还是不熟练。
我先把盘、碗里剩下的饭菜倒进一个碗里,然后又把它们倒进马桶里,用水冲走。我再把碗、盘、筷子放进水池里用水冲了冲,用布擦了一遍,发现盘碗上还有一些油和粘乎乎的东西。于是我把洗洁精倒进盘碗里,每个都认真擦洗,擦洗完我又用清水冲洗,冲洗后的碗盘个个洁白发亮。
爸爸妈妈过来了,看见一个个洁白发亮的碗盘,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连声说:“不错不错。”这时,别提我有多开心了。
爸爸妈妈,以后我一定多帮你们洗碗,而且一次比一次好。
第五篇:沈阳这就是榛子女博士想要的人生(图)
沈阳这就是榛子女博士想要的人生(图)
沈阳:这就是榛子女博士想要的人生(图)
她不以回农村创业为丢脸,又深知必须用知识去改造落后;她是田间地头栽苗采收的老手,又是深谙市场擅长交际的都市白领;她开着奔驰与客户从容谈判,又能从几块钱的快餐里吃出闲适和快乐;她安然于创业带来的物质享受,更葆有一份质朴单纯的精神向往——
80后对话80后
胡宜男,1984年出生。孙丽金,1987年出生。胡宜男:传说中的学霸,请允许我先膜拜一下。孙丽金:我真不是学霸!念书一路都是跌跟头打把式的,老师讲的有些还不懂,还得找学长学姐和同学教我。再说,就算是学霸也没啥可羡慕的,不管是谁,能干自己喜欢的事,就是最好的生活。胡宜男:有人说,你们创业者其实就是拜金,你怎么看?孙丽金:如果单纯只有对钱的渴望,不足以支撑创业者闯过那么多难关。最大的动力还是想做事。别看我开奔驰,可我的包才50块钱,从五爱市场买的。物尽其用就行,车是给别人看的,包是装东西的。胡宜男:你希望你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孙丽金:在我家后山上盖一个房子,山上能把我们整个镇都看见。将来嫁给一个一心做学术的丈夫,他要善良,要正直。然后两人一起好好教育孩子。我的最大愿望,是当个老师,挣别人的钱不算本事,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才算有本事。
站在记者面前的孙丽金,笑容灿烂,身着时尚又清新,就是大学校园里最常见的女大学生形象。
可跟了她一整天才觉得,这个女孩可不一般,谈生意头头是道,办事情韧劲十足,有着80后少有的成熟练达。
这个融农业产业化经营、网络营销、青年创业等重大时代主题于一身的女博士,选择了一条与她的大多数同龄人都不同的创业之路。
在别人眼里,她有时是成功者:高学历,开豪车,年收入几百万;有时又招来一阵叹息,“女博士到农村种榛子,书不白念了?哎!”
孙丽金怎么想的呢?
大学生回农村不丢人。连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都轻视农村,这有多么可怕!
12月12日,沈阳农业大学的校园里,27岁的孙丽金掰着手指算自己的创业生涯,居然已经7年多了。而与榛子结缘,年头就更早了。说起创业的事儿,每一个镜头她都记得清清楚楚。
还是在2004年,念中学的孙丽金到沈阳苏家屯的大舅家串门,头次见到了新品种的“中国平欧杂交大榛子”。要是能在大田里成活,家里就不会受穷了,爸爸也不用为地里苗木卖不出去发愁了。第二年春,千棵大榛子苗栽进她家门前的5亩地里,由此改变了全家人包括她的家乡本溪县碱厂镇赵堡村许多农户的命运。
2007年,孙丽金到沈阳农业大学就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始在网上建网页,通过各种渠道推广榛子和种苗。农大老师成了她的技术后盾,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了自家的大榛子地里,榛子园的收益逐年增加。
大学毕业,考上了研究生,却没耽误孙丽金回赵堡村创业的计划。她拿着曾在学校的创业大赛获得冠军的“榛子专业生产合作社”创业计划书,开始组建团队。现在,合作社更名为“本溪市梦想成真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拥有占地800亩的榛子园,年产榛子50吨以上,树苗63万棵,年产值近800万元。
记者问:“你家在农村,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毕业后又回去,脸上挂得住吗?不怕别人说道? ”
孙丽金说:“我回农村不是来种地的,我是来创业的,哪来的丢人?实践证明,大学生只要摆正心态,找准项目,回农村比在城市里更能发挥所长,创造价值。”
记者又问:“你的同学有几个回农村的?你算不算'异类’? ”
孙丽金笑答:“算你问得狠。我当初拿着计划书找同学跟我一起干,没有一个人愿意,全拒绝了。”
记者问:“拒绝不对吗?年轻人都习惯城市生活呀。”
孙丽金认真道:“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都轻视农村,这有多可怕!盲目进城,不也难逃被城市边缘化的命运吗? ”
记者又问:“有人说,农民的素质低,观念落后,大学生在农村根本找不到适合自己文化层次的社交圈子,在城里过得再不好也比待在农村有发展。他们说的也是实情吧? ”
孙丽金说:“这确实是个现实问题。但越是这样,才越需要我们。农村没有一批有想法有拼劲的年轻人,将来怎么发展?就说我吧,没有同学愿意合作,我就找村里的农民,虽然解释项目的规划和前景费了很大周折,可到底还是做成了。”
得对得起自己受过的高等教育,要做就做有头脑的80后新型农民。
在食堂匆匆吃完饭,孙丽金要到南塔一家网络公司,洽谈给自己在阿里巴巴上的店面进行装修的事情。
笔记本电脑和一袋子榛子样品,是孙丽金的标准装备。“我把三颗榛子和我们家的名片放在一个自封袋里,到哪里都发一发,给大家尝尝,吃好了可以直接订货。以前我去过一些公司发过,比如百度什么的。这个方法虽然笨,但是挺有效果,吸引了不少客户。”
与网络公司的工作人员交流并不顺利。对方有自己的设计思路,孙丽金也有她的想法,她拿出电脑上自己画的图,跟对方讲了半天,可还是没能达成一致。虽然这样,临走时,她还是不忘掏出几大把榛子试吃装留在公司里,“给大家尝尝,自己家产的。吃好了,可以网购的。”
走出网络公司,记者笑着调侃她:“我本来想象着去榛子园里采访你呢,没想到你是个假农民啊,没见你认真种榛子,只见你在城里当白领。”
孙丽金倒是很认真地回答:“你可别小看我,栽苗、施肥、除草、采收榛子、起苗捆苗,一般农民会的我都会;关键是,我还会农民不会的本事。”
“什么本事? ”
“比如技术改良呀,提高单位面积收益呀,这是很专业的,我有一套标准流程。”孙丽金卖起了关子,“但光会这些,不还是一个懂技术的传统农民嘛?得对得起咱受过的高等教育不是,要做就做新型的80后农民。”
“80后农民啥样? ”
“得有头脑!”孙丽金滔滔不绝举了很多例子。上大一时,她就担负起了给榛子找市场、品牌推广及应对客户等营销重任,每年的农展会、农博会、林业会,她都会参加。微信平台、网上推广,只要是最新的销售手段,她都会尝试。而这些都是她做了一辈子农民的父母和乡亲们所不熟悉的。
今年,孙丽金的农林经济管理硕士学位到手了,又读了博士,知识和眼界更加开阔,目标更远大了:不光卖榛子,还要卖树苗,从榛子的生产者扩大成为榛子领域的运营商;扩大榛子园的种植面积,在全县更多乡镇建立高产示范园,逐步在全县形成产业集群;把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等市场销售做起来;申请产品有机认证,发展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建晾晒场、储藏室、加工厂、上生产线;注册“辽榛”、“美梦成榛”等商标,在全国打响品牌,把本溪县打造成全国最有名的平欧大榛子原产地;今后她还打算出国读书,学学国外的坚果种植、生产加工技术和农林管理的经验。
孙丽金所讲的每一步计划、每一个项目、每一种手段,都扎扎实实、自然而然。她对自己事业清晰的认知和敏锐的洞察,值得所有80后创业者借鉴。
不能自私,不能光扒拉小算盘,咱80后创业得有个大胸怀。
听了一上午的课,孙丽金是个认真的大学生。可一下课,把手机打开,她马上从女博士模式切换到了生意人模式。手机不断响了起来,她接起电话与对方聊:“你想在哪里种?”“承德那边气候还是挺适合的,这个不用担心。”“2000亩太多了,不适合你,开始的时候种200到300亩最好,等你技术成熟了,再扩大规模,不要着急……”原来是河北承德的一个客户,在网上看到了孙丽金相关销售广告后打来电话咨询,想买榛子树苗。
“客户要种2000亩,你为什么非要人家种200亩呢?大家现在都愿意挣快钱,现金为王,趁着市场好,能挣就多挣点呗。”记者问。
孙丽金笑着解释:“如果一下子买2000亩榛子树苗,那就是200万的投入啊。这要是没整好,赔了,我不是害了他吗?害了他,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呢?我是希望他买了我的树苗,回去先搞一搞小范围的实验,如果效果好,可以继续扩大经营。得让客户得到实惠,这样的客户才有黏性。”
“这种细水长流的生意经是你自己悟出来的?还是专门学习过? ”
孙丽金说:“不管做生意还是跟别人相处,都得让对方高兴,你说对不对?我爸妈都是农民,全家的收入都系在土地上。我家的地跟别人家的地挨着,我们家从来都是往里缩,宁可自己少种点,也不能让别人少种。他们就是这么教我的。时代再变,还得靠诚信二字。别看我们80后学了那么多新知识新技术,到了实践中,还是这些老理儿管用。”
“我在网上看到你给一个黑龙江的小伙朱鹏飞支招怎么种榛子,比如注册商标要趁早,建立合作社要完善规章制度和流程,借助当地政府平台做宣传积累信誉等等,包括在技术和管理上的很多独门秘籍。你就不怕技术都让外人学走了,抢了你的市场?”
孙丽金想了想:“这一点可能就是我们跟老一辈最大的不同了。小富即安的传统农民思维得改改,咱80后创业不能自私,光扒拉小算盘,得有个大胸怀,一个人发财只能是短时期的,把中国大榛子的品牌打造出来,那才叫个大事业。”
创自己的业不知道累。快28岁了还没谈过恋爱,憧憬与物质无关的爱情。
记者对孙丽金最初的好感,来自她的简单朴实。上午8点,第一节上课前,她在食堂打了两杯现磨豆浆,一杯自己端着,另一杯递给记者:“今天太冷了,喝点这个暖和。”中午也在食堂吃饭,一荤一素,二两米饭,一碗汤,一共7块钱。虽然不断被电话打断,饭菜早就凉了,但她毫不介意,吃得挺香。手机也是几年前出的白色IPhone4S,后壳已经碎了。作为一个年产值800万元企业的负责人,甘于过这样的简单生活令人佩服。
可吃过午饭走出校园谈业务,记者错愕了:面前停放的一辆白色奔驰车,车轮上还系着红色布条,显然刚提不久。
孙丽金很细心地察觉到了记者表情的变化,有点不太好意思地解释说:“我几乎每周都要回一趟本溪,所以才买了车。其实我觉得车实用就行,我最开始想买捷达。我们有些客户,一次订单就上百万,他们也希望与有实力的公司合作。最终买这个车,也是考虑到要给客户信心。”
“同学知道你开奔驰上学吗? ”
“在学校里我几乎不提生意上的事,也把车停得比较远,就是不希望同学们觉得我跟大家不一样。”
办完事回到学校,已经是下午4点,孙丽金除了早上的一杯豆浆之外,一口水都没喝,这个女孩精力旺盛得叫人意外。她说:“做自己喜欢的事,真的没觉得累。”
回到宿舍稍加整理,她就又出发了——到导师办公室上自习。临出门前,孙丽金掏出随身带着的小木梳,对着镜子梳了梳刘海,又侧面照照,满意地点点头。
走在校园里,地面的积雪有些已经冻成冰,很滑。孙丽金一脚前一脚后打起了“刺溜滑”,咯咯直笑:“我小时候,拿一块木板,下面紧紧地绷上一根铁丝,踩在脚底下就当冰刀,在河面上滑。小时候没咋坐过汽车,滑冰刀的速度就是最快的了,老开心了。”此时的她,哪里像个老板,分明是个没走出校园的小女生。
孙丽金也有自己的小烦恼——快28岁了,还没谈过恋爱。“现在回想起来吧,我念本科的时候太傻了。”她惋惜地说,“那时候我每天大早上就爬起来去网吧,上网更新阿里巴巴的信息,让我的店铺排名能靠前点。也不打扮,也不收拾,完全就是一个土里土气的小丫头片子。那时候有个男生挺喜欢我的,对我挺好,多难得呀,可我愣是没反应,就这么错过了。”
现在,有两个男生都对孙丽金颇有好感。她羞涩地告诉记者:“我在谈恋爱这事儿上挺迟钝的,但男生对我好,我心里也挺得劲儿的。”她憧憬的爱情是——在校园里谈一场恋爱,小清新的那种,男生是个学术尖子,能骑自行车载着她,路上吃个冰淇淋什么的最好了。
“可你是成功人士了,谈恋爱还能单纯吗?就不怕人家图你别的? ”
孙丽金赶紧说:“不会的不会的。其实我就是个种地的小村姑,念了几年书,离成功人士差远了。我现在就怕男生误以为我是女汉子,不喜欢我,不保护我。”
创业者档案
孙丽金,1987年出生,本溪满族自治县人,沈阳农业大学在读博士。大学期间就在家乡碱厂镇赵家堡村尝试开发榛子新品种,开网店进行营销。她创办的本溪市梦想成真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有榛子园占地800亩,年产榛子50吨以上,树苗63万棵,年产值近8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