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的教案

时间:2019-05-15 11:1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鹬蚌相争的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鹬蚌相争的教案》。

第一篇:鹬蚌相争的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寓意深刻的寓言------《鹬蚌相争》,《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西汉的刘向专门把战国时候谋士们劝说君王的高招编成一部书,叫《战国策》。因为面对的是掌握生杀大权的国君,所以这些谋士就不能横冲直撞地对君王提出反对意见,而是常常拐弯抹角地假托一个故事来达到说理的目的,《鹬蚌相争》就是这样被成功运用了。

请同学们跟我板书一下课题。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鹬”这个字,你猜一下鹬是什么?同学们,见过鹬吗?我们来看看鹬。(出示图片)同学们,你看,鹬长着长长的腿,尖尖的嘴,它生活在河边,专门吃昆虫、甲壳动物等,也就是我们课文中的 “蚌”。同学们,请看,这就是蚌。(出示图片)蚌是一种软体动物,遇到敌害进攻,它把柔软的身体躲在两片硬硬的壳里,可以保护自己。

二、讲读课文。

1、认识了鹬和蚌,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鹬和蚌之间发生的故事吧。

2、读了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请同学们分段读一下课文。

其他同学思考问题:课文是围绕题目中的那个字来写的。(板书:争)

3、围绕“争”,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板书)

把事情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写,这就是一种写作顺序,事情的发展顺序。

有没有哪个同学可以帮他解决这些问题呢?

4、一天,风和日丽,蚌伸展开壳儿,伸了个懒腰,要晒晒太阳。这时,他怎样想?一只鹬从天空飞过,看到一只河蚌正在晒太阳,露出了肥美的肉,鹬会怎么说?于是?河蚌大吃一惊,急忙?

5、鹬是怎么表现的呢?威胁是什么意思?你能读出威胁来吗?

面对鹬的威胁,河蚌害怕了吗?一点也不害怕,就是毫不示弱。而是怎么表现的?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鹬和蚌的对话。请两个同学演一演。

同学们,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鹬和蚌吗?傻在哪?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不去考虑后果。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就这样过了很长时间(相持)(板书:互不相让两败俱伤”)

最后导致了什么结果呢?(板书:渔翁得利)

我请一个同学读一下最后一段。

三、思想升华。

渔夫喜笑颜开,会说什么呢?听了渔翁的话,鹬垂头丧气地想?蚌呢,瞟了鹬一眼,叹了口气说?

这个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这个寓言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双方争利,互不相让,有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让第三者从中获利的结果。这就是“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四、拓展运用。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个故事曾经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在2000多年前,就是这个小小的寓言故事,阻止了一场战争。战国的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自己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摩擦。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 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接下来,苏代开始讲了他的故事。你们知道他讲的是什么故事吗?我仿佛看到你就是战国时的苏代,正在给赵惠文王讲鹬蚌相争的故事。开始复述故事。

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赵惠文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校园学生间的冲突,委曲求全只有一个结果:弱小的孩子可能屡屡成为出气包,但是强者可以从容的退让,因为他的撤退并不足以让弱者趁机将它消灭,强壮的孩子即使再谦虚也不可能成为弱小孩子的“出气包。”

通过故事讲述道理,这就是寓言的作用,也是寓言的魅力。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燕策二》,在《战国策》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你还知道哪些?狐假虎威、亡羊补牢、画蛇添足······

每个寓言故事都蕴含着一个道理。同学们,只要你认真去读,用心去悟,你一定会领悟出故事中的道理,它会教会我们如何做人。课后你可以多找一些这样的小故事来读一读。

五、作业: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

第二篇:《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余彩虹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一课为国标本第六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教学一课时。《鹬蚌相争》,讲的是一个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但理解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

二、教学目标。

1、学会《鹬蚌相争》这则寓言里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历史故事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难点: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

(一)根据课题导入:

1、出示鹬的图片识“鹬”,鹬字是形声字,“矞”字怎么读呢?(利用形声字来识“矞”)

2、再识“冏”字,出示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的图片,“囧”与“冏”是形近字。(利用生活常识来识字)

3、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识字?(字典,网络等)

4、看图,引出课题,读课题,提醒读二类字“蚌”。

(二)初读课文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词语:啄肉威胁夹住不禁

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筋疲力尽喜笑颜开

3、学写生字:

(1)再读四个词语,挑出生字“弱”和“疲”。

(2)观察生字,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预设:“弱”左右笔画一样,但身材不一样。

“疲”字是疾病头,形声字。

(3)观察生字,仔细看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范写。

“弱”左右笔画一样,但身材不一样,要遵循左收右放的原则。

“疲”半包围结构,两竖撇较长,横撇较弯,捺舒展。

(5)背写字歌。

(6)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7)展示。

4、请生分别读课文。

(1)、鹬和蚌为什么争起来了呢?请生读第一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啄”的字义:鸟类用嘴叩击或夹住东西。

(2)、鹬和蚌是怎么争的呢?请生读第二三自然段。

(3)、鹬和蚌相争的结果是怎样的?请生读第四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大屏幕出示: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1、分组读鹬和蚌,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2、同位之间自由练读,注意语气,神情,动作。

3、请三组同学朗读,听好老师的提示。

第一组,刚刚开始争得面红耳赤;

第二组,已经争了三个小时了;

第三组,已经争了一天一夜了。

时间一长,鹬和蚌精神都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这就是“筋疲力尽”。双方就这样坚持对立,互不相让,这就叫“相持”。

4、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预设: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自取灭亡;不肯互相谦让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

5、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但鹬和蚌也许被渔夫装进了网里还不明白呢,那我们就送给它们几句话,告诉它们这个做人的道理。

你这只傻鹬,今天,明天,你们就会。你这个傻蚌,今天,明天,你们就会。你这对傻瓜,今天,明天,你们就会。展示交流。

(四)回顾历史故事,体会寓言的魅力。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

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言

(六)小结:本节课我们有感情地朗读了这则寓言故事,理解《鹬蚌相争》的意义,学会了本课的几个生字,课后同学们还可以阅读另一则寓言故事《螳螂捕蝉》。如果想要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可以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伊索寓言》。

(七)作业布置: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评论和意见;

2、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们蕴含的道理。

(八)板书设计:

寓言疲

鹬蚌相争

鹬蚌

↘↙

相持

渔夫得利

五、教学反思:

第三篇: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

主讲教师:黄婷

教学内容:课本110页—1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

2、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玉蚌相争中受到的启

发。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设疑自探

(一)了解鹬、蚌,导入新课

1、介绍鹬和蚌。

2、教师补充完整课题。

3、导:《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燕策二》。我们一起读一读原文《鹬蚌相争》。

4、学生自读课文链接部分的文言文。

(二)绕题质疑

1、齐读课题,根据课题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预设:

(1)、鹬鸟和河蚌为什么相争?(2)、它们相争的过程是怎样的?(3)、这个寓言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2、自学提示:

(1)阳光明媚的时候鹬和蚌在干什么?(2)时间慢慢溜走的时候它们又在干什么?(3)太阳渐渐投入大山的怀抱时它们怎么了?(4)这则寓言是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默读课文

(1)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勾画。

(2)做好批注,在问题的答案后面标上问题的序号。

(3)第4个问题可与同桌交流交流,可将体会写在课本的空白处

二、解疑合探:

(一)感悟鹬蚌相争的原因

故事的起因是什么?你能不能用上你找的词语说一说?

(生找出“阳光明媚”、“心旷神怡”等词语)

1、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出示:一条大河蜿蜒向东流去,清澈的河面像长长的镜子,蓝天白云倒映其中,微风轻轻吹来,河面上泛起阵阵涟漪。

阳光明媚,水鸟飞来飞去,河蚌们争先露出水面,爬到沙滩来享受阳光。

(指名读,评价,再读)

2、这么安逸的环境让人陶醉,河蚌感受到了什么?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河蚌的“心旷神怡”?

一只河蚌轻轻地张开两片贝壳,和暖的阳光照在它的身上,它觉得舒适极了,柔柔的微风吹来,河蚌感到心旷神怡。

(生读,评读,齐读)

3、美景让河蚌忘乎所以,但鹬鸟和它不一样,课文是怎么写的? 出示:

一只鹬鸟走到河蚌身边,看见河蚌那鲜嫩的肉,禁不住口水直流,就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从“一嘴”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请用家当的四字词语来概括一下。(迫不及待、急不可耐)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现鹬鸟的心理?

(生读,师评价,再读)

请用“阳光明媚、心旷神怡、口水直流”这三个词语来概括故事的起因?(生回答)

(二)感悟“鹬蚌相争”的经过

无计可施、饥肠辘辘、暗自得意、反唇相讥、怒目相视

1、鹬鸟的嘴那么长,河蚌是怎么做的让它无计可施?

河蚌正在做美梦,一阵钻心的疼,那他是怎么想的?

一切徒劳之后,鹬鸟会怎样?河蚌会怎样?

出示:河蚌既怪鹬鸟打断了自己的美梦,更怪它侵害了自己的权利,居然想吃自己的肉,它越想越生气,于是,把鹬鸟的嘴钳的更紧了。

鹬鸟用尽全力也摆脱不了被河蚌钳住的嘴,它无计可施,懊悔不该啄这只河蚌。

2、鹬鸟无计可施,一番挣扎再加上好久没有吃东西,它已经饥肠辘辘,同时又

暗自得意,为什么?

假如你是鹬鸟,你会对河蚌说什么?

挖苦的语气: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河蚌肉吃。威胁的语气: 得意的语气:

河蚌是如何反驳的呢? 引导学生个性化朗读: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死鹬鸟留在沙滩上。

3、河蚌和鹬鸟就这样互不相让,怒目相视,请三位同学合作分角色朗读。

4、请看大屏幕,你能用上面的这些成语来概括故事的经过吗?(生说并评价)

(三)故事的结果如何

你想用哪个词语说出故事的结果? 轻而易举

(四)体会故事的寓意

你有什么启示?

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三、质疑再探

课文学到这儿,前面提出的问题你都 解决了吗?

四、运用拓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老师送你们一副对联

上联:忍一时风平浪静

下联:退一步海阔天空

横批:宽容谦让

课堂小结: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老师希望同学们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教训牢记在心间,“不要做无谓的争论,不要做鹬蚌一样的傻瓜”,凡事“以和为贵”。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吃蚌肉

蚌夹鹬嘴

渔人得利

第四篇: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寓意。让学生明白遇事一味互相争斗,最终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会让第三者占了便宜。要学会宽容和忍让,要学会及时化解危机。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鹬蚌相争”“毫不费力”等词语的意义。教学重、难点:

1、懂得“鹬蚌相争”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鹬蚌相争”的实际意义。

4、发挥学生的想象,续编故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学

1.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来学习寓言两则中的另外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课题。2.大家认识鹬和蚌吗?看看图,能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吗?简介鹬(一种长嘴水鸟,以吃小鱼、小虫、贝类为食),蚌(软体动物,外面是硬硬的壳,壳里是雪白的蚌肉)

3.同学们,了解了鹬和蚌,再来读读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为什么争?怎样争?结果怎样?)

4.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寓言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出示自读提示。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3.学生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些问题的答案?

4.通过初读课文,能了解这么多问题的答案,真了不起。相信这些词语一定难不倒你们。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啄、弱”这两个生词,读音读得很准,谁再来读读。

指名读。

(2)“弱”是生字,发现这个字有什么特点?可双胞胎也有不同的地方,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师范写。

(3)通过课前的预习,理解了这些词,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指名读。

(4)听了他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我和同学们合作,读左边一串词,你们读右边的。交换读。

现在我们将词放回课文中,能不能读出刚才的感觉呢?

三、读中感悟,理解寓意

(一)知起因,入情境 1.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刚才通过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你看到鹬怎样想吃到河蚌的肉?(猛地)河蚌怎么做的?(急忙、紧紧地)为什么这样做?

3.所以我们读这一小节时,要注意这些词,让我们把这一小节完整地读一读。4.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一节写了什么?

(二)悟过程,体情感

1.鹬和蚌是怎样相争的呢?同桌两人分角色读读课文的2、3自然段,把它们心里的想法读出来,待会儿老师要采访大家的。2.出示2、3自然段,同桌分角色读。

3.指名一组读,其余同学读旁白。老师来采访你了:你这只鹬,你被河蚌夹住了,你心里怎么想的?你这只河蚌,你心里怎么想的?

4.还有哪一组来读?请问你这只鹬,你心里怎么想的?你这只河蚌,它威胁你,你害怕吗?你怎么想呢?

5.那其他的鹬,其他的蚌,你们心里是怎样想的呢?

6.同学们,走进人物的内心,才能读出人物的情感,现在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鹬和蚌的对话。

出示去掉提示语的对话,指名读。

你们觉得这只鹬和蚌读得怎么样?让我们感觉他们争得怎样?下面老师请男同

学读鹬说的话,女同学读蚌说的话,再一起来争一争吧。7.听了鹬和蚌的争斗,你们脑海中出现了哪些词?

8.如果鹬和蚌就这样互不相让,一直相持下去,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鹬会怎样?蚌会怎样?)

这就叫(两败俱伤或同归于尽)9.但是事情的结果却不是这样的。

(三)晓结果,明道理

1.出示第4小节,引读。最后它们都被渔夫捉住了。这真是鹬蚌相争,渔夫得利。(板书)

2.齐读,读好这八字成语。

3.能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4.老师引导学生想象:想一想:渔夫此时会说些什么?鹬和蚌在渔夫的鱼篓里,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5.我们劝劝它们吧。

6.揭示寓意:学了这个故事,你最想说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四、拓展延伸,深化寓意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就是这个小故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避免了两个国家之间的一场战争。教师讲述故事。

2.在这个故事中,你有没有发现鹬和蚌的影子?赵王为什么打消攻打燕国的念头?谁是鹬和蚌?谁是渔夫?

3.《鹬蚌相争》这个故事虽短小,却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五、阅读主题丛书1第158页《蚂蚁和蟋蟀》。

自由朗读主题丛书1第158页《蚂蚁和蟋蟀》,读了这个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呢?

六、课后乐园

1、把《鹬蚌相争》这个寓言故事说给家长听。

2、阅读丛书1第147-198页的寓言故事。

七、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 蚌

(啄)(和上 夹住)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第五篇: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阅读及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教具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鹬”、“蚌”图片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故事导入

师: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片。(课件出示《鹬蚌相争》的动画片,学生观看。)

2.学生思考:看了这段动画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还想知道些什么?

3.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认识鹬。

师: 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学生自由发言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自己练习朗读。

两人一组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

3.指名读:提出建议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对话练习

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

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小组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板书:毫不示弱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生: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

4.回顾历史故事。

师: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生:自由发言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 寓言

5、拓展延伸: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

四、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1、小组交流、全班自由发言

五、贴近生活,拓展练习

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3.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鹬 蚌 相 争

↘ ↙

(毫不示弱)

↓↓

渔夫得利

《鹬蚌相争》说课材料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力求把语文课上得厚实丰满,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促进语言感悟,获得实践能力。

2、教师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让语文课程富有创新活力,通过不同方法的情境创设,力求使学生在盎然的情与趣中积极参与,主动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文是《寓言两则》中的一则寓言故事,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双方争执不下,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利。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写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从而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2、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教学针对的是六年级学生,课文不长,孩子读起来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读准确,进而能把课文读下来,有一少部分学生能根据课下注解简单了解这则寓言的含义,但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要他们真正了解寓言蕴含的深刻寓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处理不好,可能会让他们读完后兴趣索然,机械谈寓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培养他们对阅读这样生动的故事的兴趣是关键。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

2、明白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本故事所讲的寓意。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明白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本课寓意。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本课生字,因此,本节课我先安排了听写生字的环节,以达到巩固、积累的目的。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听故事,了解内容

复习过字词以后,教师带领学生直接进入课文。“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鹬蚌相争》”,此时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举起手,跟老师书空练习书写“鹬”“蚌”二字。由于学生的生活积累有限,有些学生可能不清楚鹬、蚌是什么,因此,教师课前准备好图片,向学生简单介绍鹬、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主角就是鹬、蚌,它们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此时学生会很感兴趣,并迫不及待地想要听到鹬和蚌的故事。接着老师给学生讲故事——范读。读之前提出要求:同学们注意停一停鹬和蚌的故事,记住故事主演讲了什么,看看谁听得最认真,记得最清楚。这样安排是为了让学生有目的得去倾听。老师讲完故事,让学生说一说故事讲了什么内容,说得不完整可以补充。因为这篇寓言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理解,因此,这里的安排没有什么难度。可以锻炼学生倾听、表达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安排了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进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再把这个故事读一读,看看你还会有什么收获或者有什么问题。”学生读后可以把自己的收获或者疑问交流一下,看有没有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学生解决不了的通过学习课文,师生共同解决。

(三)朗读感悟

重点朗读鹬和蚌的话,在读中感悟什么是“毫不示弱”。这一环节教师可以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因素进行。教师可以问学生:“鹬蚌相争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学生会找到文章的开头,指名读一读。“鹬和蚌之间发生了这样的事,它们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找一找鹬和蚌的话,并试着读一读。”学生找相关的句子很容易,但是朗读出合适的语气对于有些孩子来说不容易。这时,应该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朗读,并引导孩子在朗读中感悟词句的意思。先借助课件出示鹬的话(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指名朗读这句话,如果语气读得不到位,引导学生注意提示语“生气了”。“鹬为什么生气?”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那怎样把鹬生气的语气读出来呢?”再指名读一读。通过对学生的指导,相信学生能够读出语气。接着教师提示学生:“鹬这样生气,并且说出了这样的话,河蚌一定作出了让步吧?”学生通过读课文,已经知道河蚌并没有示弱。“是吗?河蚌居然没有让步,它是怎么说的?”学生读句子,课件出示蚌的话(河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地饿死。”)“河蚌的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读后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能够说出原因,就可以说明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此时引导学生理解“毫不示弱”“你们是怎么理解毫不示弱的?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也可以用课文里的内容解释一下。”学生理解了这个词语后,引导学生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这样安排可以巩固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下面是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鹬和蚌的话。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感悟。“鹬和蚌这样争持不下,结果怎样呢?”指名读一读最后两句话。“能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鹬和蚌这样做的后果吗?”让学生理解双方争持不下,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得利的道理。学习完整篇课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再整体的读一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阐述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在下面的选题中,任选一题,写一写你最想说的话。

1、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2、你想对鹬和蚌说点什么?

给学生时间构思、写话,写完以后全班交流。这样安排既锻炼了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得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倾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学生回家后把这个故事将给家长或朋友听。

五、教学效果评价

1、读句子。

2、课堂表现,即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的积极性的检查。

3、读写结合训练,考察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情况以及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本节课的特点

1.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阅读与感悟结合更具实效性。

2、训练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入手分析课文内容。本课教学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因素对课文进行分析。

3.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想”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只有做到了边读边思,读后才有获。

二0一四年一月十二日

下载鹬蚌相争的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鹬蚌相争的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鹬蚌相争教案

    五年级上册《鹬蚌相争》第一课时教案 马蹬镇第一中心小学 2014年12月12日 五年级上册《鹬蚌相争》第一课时教案 马蹬镇第一中心小学 李 剑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

    鹬蚌相争教案

    教学内容:第24课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读绿线里的2个生字,学会田字格里的9个生字。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主生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阅读探究的过程中领会寓意......

    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教案 一、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

    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 贾红杰 教学过程:一、导入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政权更迭,并逐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局面。那么在这在战国七雄中, 秦国最强了。它总想......

    鹬蚌相争教案修改

    鹬蚌相争 学习目标: 1. 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互不相让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习作能力及动笔习惯。学习......

    鹬蚌相争教案 2

    鹬 蚌 相 争 一、导课 首先,我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有没有同学知道“战国七雄”?(请同学回答,并板书。)对,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他们就是秦、楚、韩、魏、燕、赵、齐。秦国是其中......

    鹬蚌相争的教案

    《鹬蚌相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肉”、“吵”“顿”,会组词造句。 3.懂得什么是寓言,明白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4.抓住重点......

    北师大 六下 《鹬蚌相争》教案

    北师大六下 《鹬蚌相争》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3、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体会鹬蚌相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