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案修改

时间:2019-05-13 21:5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鹬蚌相争教案修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鹬蚌相争教案修改》。

第一篇:鹬蚌相争教案修改

鹬蚌相争 学习目标:

1.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互不相让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习作能力及动笔习惯。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互不相让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学习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新意识,续编故事。

学具准备:优课课件

学习流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有七个国家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在这七个国家当中秦国实力最强,因此秦王有吞并其他六国的野心。这时赵国与燕国发生点矛盾,赵王想要攻打燕国,燕王赶紧派大臣苏代去劝说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阻止了战争的发生。大家知道是什么故事具有这么大的力量能阻止战争的发生呢?

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2)板书:蚌。

(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1.揭示课题,齐读。

2.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

二、学习寓言的方法

我们今天学的是文言文的寓言,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学好这则寓言呢?(1)读通顺----

(2)解文意-----

(3)明寓理

对,因为文言文的语言表达跟现在的白话文差别很大,所以要先读得清楚,意思也比较深奥,所以我们还要结合课文注释理清每个句子的意思,这就是解文意。那么对于寓言而言,故事本身不是目的,通过故事说明某个道理才是这个故事的目的所在。所以最后还要明寓理。现在我们就先来读一读这则寓言。

三、读通顺

1.自读古文,勾画不认识或是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字词,交流; 2.请同学展示朗读,指名评议; 3.读得好的同学领读;

4、听课文朗读,全班齐读。

三、解文意

1、出示要求,分组学习(a、和小组成员一起读流利全文;b、根据译文,理解古文中加点字的意思;c、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5句话的大意。)

2、汇报交流

四、明寓理。

既然是寓言,明白寓意是至关重要的。从课题《鹬蚌相争》看,故事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情节的? “争”

(1)“争”的原因:鹬啄蚌, 蚌夹鹬。(大家这时要注意在这里面,谁是进攻者)

(2)“争”的过程:

那么它们是怎样争的呢?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对,鹬知道蚌要喝水,如果蚌不张开双壳,只能期待下雨,一连两天不下雨,蚌就会被渴死,鹬是抓住了蚌的弱点了。

蚌是什么反应的?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蚌也知道鹬挨上两天,它也会饿死,也抓住了鹬的弱点。

他们可都抓住了对方的弱点,好比针尖对麦芒,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毫不示弱

有没有同学来来模仿一下怎么读这两句,找两位同学读一读鹬蚌相争的厉害劲儿。同学推荐两位灵牙利齿的同学来读一读这两句,语气要坚硬冲撞一些,读出气势汹汹,毫不退让的感觉。

同桌之间再读一读。全班男女同学分角色读一读。(3)“争”的结果: 两者不肯相舍,渔翁得而并禽之。

鹬与蚌的争吵不休换来了什么结果?

对二者僵持不下,却被第三方渔翁轻而易举拣了个大便宜,对于鹬与蚌来说就叫两败俱伤啊。

(4)从两败俱伤的这个结果来看,你能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在这个故事中,受到教训的是谁?鹬与蚌

它们都怎样做的?僵持不下,互不相让。

从它们所受到的这个教训,我们可不可以总结出如果发生矛盾冲突时应该怎么做更妥当呢?

告诉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相互谦让,化解矛盾冲突。否则第三方得利。

对,应该相互谦让,才能化解矛盾。那么我们再退一步设想一下,如果鹬与蚌不想两败俱伤,而且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了,你认为应该谁先做出退让呢?

蚌先退让 二者同时----诚信

还有没有第三种看法?

(1)在这个故事中,鹬与蚌谁是进攻者,是谁最先导致了可能出现的两败俱伤?

(2)当双方发生冲突僵持不下即将两败俱伤的时候,如果一方是强者,一方是弱者,你认为谁应先退让?为什么?

蚌是弱者,它若主动畅开双翼,无疑于送肉给鹬吃,而鹬是强者,它的退让并不会导致蚌趁机将它消灭。答案只有一种,只有鹬先作出退让的姿态。

校园学生间的冲突,委曲求全只有一个结果:弱小的孩子可能屡屡成为出气包,但是强者可以从容的退让,因为他的撤退并不足以让弱者趁机将它消灭,强壮的孩子即使再谦虚也不可能成为弱小孩子的“出气包。”

五、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2.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六、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总结拓展: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2.分组讨论:渔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3.续写故事。

板书:

鹬蚌相争

相争

(互不相让)

渔夫得利

第二篇:《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余彩虹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一课为国标本第六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教学一课时。《鹬蚌相争》,讲的是一个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但理解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

二、教学目标。

1、学会《鹬蚌相争》这则寓言里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历史故事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难点: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

(一)根据课题导入:

1、出示鹬的图片识“鹬”,鹬字是形声字,“矞”字怎么读呢?(利用形声字来识“矞”)

2、再识“冏”字,出示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的图片,“囧”与“冏”是形近字。(利用生活常识来识字)

3、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识字?(字典,网络等)

4、看图,引出课题,读课题,提醒读二类字“蚌”。

(二)初读课文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词语:啄肉威胁夹住不禁

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筋疲力尽喜笑颜开

3、学写生字:

(1)再读四个词语,挑出生字“弱”和“疲”。

(2)观察生字,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预设:“弱”左右笔画一样,但身材不一样。

“疲”字是疾病头,形声字。

(3)观察生字,仔细看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范写。

“弱”左右笔画一样,但身材不一样,要遵循左收右放的原则。

“疲”半包围结构,两竖撇较长,横撇较弯,捺舒展。

(5)背写字歌。

(6)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7)展示。

4、请生分别读课文。

(1)、鹬和蚌为什么争起来了呢?请生读第一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啄”的字义:鸟类用嘴叩击或夹住东西。

(2)、鹬和蚌是怎么争的呢?请生读第二三自然段。

(3)、鹬和蚌相争的结果是怎样的?请生读第四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大屏幕出示: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1、分组读鹬和蚌,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2、同位之间自由练读,注意语气,神情,动作。

3、请三组同学朗读,听好老师的提示。

第一组,刚刚开始争得面红耳赤;

第二组,已经争了三个小时了;

第三组,已经争了一天一夜了。

时间一长,鹬和蚌精神都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这就是“筋疲力尽”。双方就这样坚持对立,互不相让,这就叫“相持”。

4、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预设: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自取灭亡;不肯互相谦让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

5、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但鹬和蚌也许被渔夫装进了网里还不明白呢,那我们就送给它们几句话,告诉它们这个做人的道理。

你这只傻鹬,今天,明天,你们就会。你这个傻蚌,今天,明天,你们就会。你这对傻瓜,今天,明天,你们就会。展示交流。

(四)回顾历史故事,体会寓言的魅力。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

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言

(六)小结:本节课我们有感情地朗读了这则寓言故事,理解《鹬蚌相争》的意义,学会了本课的几个生字,课后同学们还可以阅读另一则寓言故事《螳螂捕蝉》。如果想要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可以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伊索寓言》。

(七)作业布置: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评论和意见;

2、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们蕴含的道理。

(八)板书设计:

寓言疲

鹬蚌相争

鹬蚌

↘↙

相持

渔夫得利

五、教学反思:

第三篇:鹬蚌相争教案

教学内容:第24课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读绿线里的2个生字,学会田字格里的9个生字。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主生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阅读探究的过程中领会寓意。

3.在自主探究课文怎么写揠苗助长和鹬蚌相争的过程中领会课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教学重点:

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教学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教学准备:一些寓言故事

主备人:李祝成参备人:杜峰

马娟 课时划分:

第 一 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学生“展示自学” — 教师“了解学情”

认读生字词。

寓言

两则

宋国

焦急

巴望 纳闷

枯死

毫不示弱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鹬蚌相争

用尽力气 喜笑颜开 1.指名读。2.评价;正音。3.指名读。

二、学生“提出疑问” — 教师“定向目标” 1.板书课题;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3.我们仍然带着“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去读书解决问题。

三、学生“探究疑问” — 教师“点拨释疑” 学习揠苗助长(一)解决“写什么” 1.默读课文,思考写什么? 2.交流。

(二)解决“怎么写、为什么写”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巴望”什么意思?课文怎么写农夫巴望禾苗长快些?

3.农夫急什么?

4.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怎么写?

2.农夫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

3.“筋疲力尽”的意思是什么?想象一下农夫累得怎么样?出示: 农夫忙得头上

,腰酸得

,两条腿累得

,肚子饿得

。可是他的心里却

,因为。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农夫?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第四自然段

齐读;说说怎么写的。

四、学生“反思学习” — 教师“反思教学”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觉得农夫傻吗,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小结:我们要告诉农夫同时也要警醒自己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要急于求成。2.讲讲这个故事。

五、学生“书写生字” — 教师“指导书写” 学习:寓

枯 重点指导:

则:第四笔是“点”不是“捺”。焦:上半部是“隹”不是“住”。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教学重点:

读懂词句,理解寓言的寓意。教学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2)板书:蚌。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鹬和蚌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鹬和蚌的外形基本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有助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

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题目着手,质疑问难,引起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切实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学生先概括段意,然后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后来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让他们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检查了学生的读书情况,又教给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省时高效。]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品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1)品读鹬说的话。

①通过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的示范朗读,引导理解“威胁”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鹬当时说话的语气。

(2)指名读蚌说的话。

①指导抓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来体会蚌当时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②出示词卡:毫不示弱

A.指导读准生字:弱

B.指导书写生字。

C.通过查字典理解“弱”的意思。

D.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理解“弱”字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准确地把握“毫不示弱”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这个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语文学习最基础的目标要求,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识字学词,能有效地培养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符合语文学习规律。]

(3)指导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4)师生分角色对话,再现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争吵的激烈场面,培养语感,领悟故事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品读第四自然段

(1)在师生共同表演时顺势理解“相持、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2)辩论:你觉得鹬和蚌到底谁厉害呢?

[设计意图: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在表演中观察辩论,既让学生理解了词语,又让他们有所思考。]

(3)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2.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理解课文、分角色朗读体验鹬和蚌相争的激烈场面这几个环节,揭示寓意已经水道渠成。]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齐读课文。

2.思考:此时此刻,你就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心里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故事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明白了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的基础上,让他们迁移运用,站在历史人物立场上思考问题,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寓言的主题得到升华。]

3.总结拓展: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说你曾经读过的寓言故事。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六、小练笔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寓言的特点,让他们谈谈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激活他们的阅读积累,给学生推荐课外的阅读篇目,让他们的目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做有智慧的人。]

板书: 鹬蚌相争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学生“回顾旧知” — 教师“提供资源” 1.听写上节课学习的生字。

2.说说学了《揠苗助长》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生“探究疑问” — 教师“点拨释疑” 学习鹬蚌相争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怎么写? 2.说说怎么写。

3.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 4.指导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1.默读,思考怎么写? 2.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鹬和蚌? 3.分角色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2.说说写什么? 3.指导朗读。

4.当那位渔夫看见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时,心里想些什么?

三、学生“反思学习” — 教师“总结教学”

1.《鹬蚌相争》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用词特别精炼,还运用了很多成语,请默读课文找一找。

2.交流。

3.请用上这些成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4.同学们,你觉得文中的鹬和蚌傻吗,为什么? 5.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双方争利、互不想让,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获利。其实“鹬蚌相争”的后面还有一个词呢,你能根据课文内容补上吗?(渔翁得利)

四、学生“书写生字” — 教师“指导书写” 学习:弱 1.教师范写。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学生“迁移创新” — 教师“引导实践”

同学们,你做过像鹬和蚌那样的傻事吗?请仿照课文写下来。板书:

揠苗助长

巴望长快(想法好)

拔苗助长(做法错)

禾苗枯死(结果坏)

鹬蚌相争

威胁

毫不示弱

寓理于事 语言

动作

寓理于事

教学反思:

第四篇: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教案

一、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

二、新授

(一)学故事 1板书课题

师:师板书课题,注上拼音:yu bang。学生看老师手势读:鹬/蚌/相争,再读:鹬蚌/相争。鹬:“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鸟,所以它是鸟字旁。左边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矛”字,下面不是“同 师:认识鹬和蚌吗?看图说说鹬、蚌各有什么特点? 生:鹬,嘴巴很长。

师:可以用自己的手臂和手指来做鹬的嘴巴,感受鹬嘴巴的长、尖。(生跟着老师动作演示。)

生:蚌有着肥美的肉、坚硬的壳。

师:用手做河蚌的两个壳演示一下。(生两只手做动作。)师:我们再来看“争”这个字,能给它组个词吗?

生:争吵,斗争,争斗,战争,争论,争前恐后,争辩,争奇斗艳 师:在“鹬蚌相争”这个成语里“争”字应该是什么意思呢? 生:争论,争斗。

师:鹬和蚌到底为什么争斗?怎么争斗?争斗结果怎么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故事。

2、出示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舒适”“心旷神怡”“踱步”“钳住”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鹬和蚌到底为什么争斗?怎么争斗?争斗的过程中,作者重点抓住了鹬和蚌的那些方面进行描写的,争斗结果怎么样?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4、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学课文。

看大家认认真真的读书的样子,一定有不少收获,老师出道题考考大家,看谁能读准下列词语。(出示小黑板)涟漪 舒适 心旷神怡 懊悔 啄 钳

阳光明媚 心旷神怡 口水直流 无计可施 饥肠辘辘 暗自得意 反唇相讥 互不相让 怒目相视 轻而易举

1、挑生读,抽查词义

2、齐读

3、谁能用红色的词语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鹬啄蚌 蚌钳鹬)

师:故事的发生都有时间、地点,那鹬啄蚌,蚌钳鹬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谁能告诉我呢?

(阳光明媚可能是上午,地点是沙滩上)

师:你是在是课文的几之几段发现的?这两段优美的环境描写放在课文的开头,除了要交代时间地点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作用?(衬托河蚌惬意的心情,同时也为下文做铺垫)其实这也是事情的起因。

4、是呀,阳光这么明媚,河蚌们都来到沙滩上晒太阳,一只河蚌轻轻的张开两片壳,竟做起了美梦。河蚌们在晒太阳,鹬鸟们也在寻觅美食,就在这时候我们故事中的另一个主角“一只鹬”登场了,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 师:谁能给5 6自然段各加一个小标题?(鹬啄蚌、蚌钳鹬)

师:那位同学来读读鹬啄蚌这一自然段?此时此刻鹬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迫不及待)

(生读第五段)

师:那谁来读一读蚌钳鹬这一段挑战一下?

(生读第六段)

(哎呦。真疼呀!读没读出蚌痛苦的感觉)

师:那么在接下来他们相持的过程中究竟是怎样争的,作者都抓住了鹬和蚌的哪些方面进行的描写?请同学们自由读9—12段,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生读文)

师:好,同学们读完了,咱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抓住了鹬和蚌的:心理 行为 语言来进行描写的)师:那鹬和蚌各有什么心理 行为 语言那一段处有,找出关键的词帮老师完成板书

师:它们这样相持了多长时间,找出表示时间的句子。(时间慢慢的溜走,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太阳渐渐投入了的山的怀抱、、、、、、)结合课文插图,仔细的揣摩,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它们相持的时间很长)(3)此时,在你们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吗?指名说: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

(4)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抓住这三种描写中最具代表性的语言描写来体会,我找同学来读一读鹬河蚌这两段精彩的对话。男女生对读,师生分角色读,或两人一组,边读边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再指派代表上台表演。

(小黑板):

鹬鸟说: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

河蚌反唇相讥:“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让学生反复对读,感受它们的互不相让。)从这些争吵中,你明白它们相持不下的愿意了吗?(因为它们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它们为什么会互不相让,其实他们心里都只想(伤害对方、打败对方)(5)猜一猜: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4是这样吗?齐读第13、14段,学生谈收获。教师相机板书:渔夫得利

(二)明道理。

1发散思维,同桌说一说。小黑板出示:渔夫提走了鹬和蚌,心想:。这时的鹬和蚌垂头丧气,鹬心想:,蚌心想:。

2这则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合作讨论、交流,再全班分享。

3小结:课文在优美的景物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行为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4.回顾历史故事

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生1:我会想:如果我和燕国打起来,还不得跟“鹬蚌相争”一样,最终两败俱伤,谁也得不到好处?

生2:我不能去打燕国,一旦我们打起来,一定会劳民伤财,秦国再像那个渔夫一样乘虚而入,把我们都消灭了,那就惨了!

生3:我不但不能去打燕国,而且我们还应该和好,团结起来共同对付秦国„„

4、在你的生活当中有没有发生过像鹬蚌相争这样的事呢?你是如何处理的?今后如果在遇到这样的事,你又该如何处理?

(三)谈体会

4、在你的生活当中有没有发生过像鹬蚌相争这样的事呢?你是如何处理的?今后如果在遇到这样的事,你又该如何处理?

(四)体会表达顺序

快速浏览课文,梳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怎么判断的?(时间顺序)

三、拓展延伸

1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燕策二》,课后有原文,读一读吧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水滴石穿 守株待兔 坐井观天 刻舟求剑 掩耳盗铃)

四、总结

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

五、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原因

心理 行为 语言

经过 互不相让 鹬 懊悔 摆脱不了 挖苦(两败俱伤 他人得利)

蚌 生气 钳得更紧 反唇相讥 结果 鹬蚌被捉

五、作业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第五篇: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

贾红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政权更迭,并逐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局面。那么在这在战国七雄中, 秦国最强了。它总想一统天下, 可一举吞并六国又不太可能, 所以秦国只能等待机会。有一次, 赵国和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 赵王为了出出心中的不平之气, 就想出兵攻打燕国。燕王听说了, 就委托当时著名的游说家苏代(苏代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游说家苏秦的弟弟), 去劝阻赵王出兵。苏代巧舌如簧他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 就使赵王打消了出兵的念头。同学们, 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 居然能制止一场战争呢?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寓意深刻的寓言------《鹬蚌相争》,《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西汉的刘向专门把战国时候谋士们劝说君王的高招编成一部书,叫《战国策》。因为面对的是掌握生杀大权的国君,所以这些谋士就不能横冲直撞地对君王提出反对意见,而是常常拐弯抹角地假托一个故事来达到说理的目的,《鹬蚌相争》就是这样被成功运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成语《惊弓之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都出自这部书。

有没有同学听说过或者看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的,或者比别的同学先行一步预习过课文的,能跟我们讲讲这是个怎样的故事呢?大致说一说就行。

二、学习寓言的方法

对,讲得很好,你是怎么了解到的?是看书?懂得学习。看动画片,善于积累,看课外书,博览群书。

好。我们今年学的是文言文的寓言,大家想一想怎样才算学好了这则寓言?

(1)读通顺----(2)解文意-----(3)明寓理

对,因为文言文的语言表达跟现在的白话文差别很大,所以要先读得清楚,意思也比较深奥,所以我们还要结合课文注释理清每个句子的意思,这就是解文意。那么对于寓言而言,故事本身不是目的,通过故事说明某个道理才是这个故事的目的所在。所以最后还要明寓理。现在我们就先来读一读这则寓言。

三、读通顺

这则寓言虽然很短,但却出现了不少生字。来,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读一读,看看在读音方面有没有完全读对。

好,刚才XX同学把这篇古文读得字正腔圆,不容易啊。现在我们也学着XX人的样子齐读一篇,注意读准字音,读对停顿。

三、解文意。

我们课文呢有原文,也有译文。《鹬蚌相争》的故事呢,同学们光看译文就可以知道了。可是如果没有译文呢?要看懂这个故事,字词的解释就显得特别重要的,对不对?现在,假如你是一个编辑,你要把这则寓言介绍给别的同学看,不能出现译文,但可以有注释,即对一些难解的或者重要的字词作解释,你认为哪些字需要作出注释呢?让别人根据你作的这些注释就可以读得准看得懂这则寓言呢?现在请大家结合课文背后的译文和你的同桌商量一下哪些地方需要注释。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方——正在

曝-----晒太阳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之-----指鹬蚌

以上就是同学们的注释,同学们在这作注释的过程当中有没有什么发现?你看我们现在常常需要用几个字的意思来解释文言文一个字的意思,说明文言文比较?----简洁。如果字词的意思都明白,整句话的意思也基本能水落石出了。

现在我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把它的意思弄懂。

四、明寓理。

既然是寓言,明白寓意是至关重要的。从课题《鹬蚌相争》看,故事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情节的?

“争”

(1)“争”的原因:鹬啄蚌, 蚌夹鹬。(大家这时要注意在这里面,谁是进攻者)

(2)“争”的过程:

那么它们是怎样争的呢?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对,鹬知道蚌要喝水,如果蚌不张开双壳,只能期待下雨,一连两天不下雨,蚌就会被渴死,鹬是抓住了蚌的弱点了。

蚌是什么反应的?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蚌也知道鹬挨上两天,它也会饿死,也抓住了鹬的弱点。

他们可都抓住了对方的弱点,好比针尖对麦芒,双方针锋相对

互不相让

毫不示弱

有没有同学来来模仿一下怎么读这两句,找两位同学读一读鹬蚌相争的厉害劲儿。同学推荐两位灵牙利齿的同学来读一读这两句,语气要坚硬冲撞一些,读出气势汹汹,毫不退让的感觉。

同桌之间再读一读。

(3)“争”的结果:

两者不肯相舍,渔翁得而并禽之。

鹬与蚌的争吵不休换来了什么结果?

对二者僵持不下,却被第三方渔翁轻而易举拣了个大便宜,对于鹬与蚌来说就叫两败俱伤啊。

(4)从两败俱伤的这个结果来看,你能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在这个故事中,受到教训的是谁?鹬与蚌

它们都怎样做的?僵持不下,互不相让。

从它们所受到的这个教训,我们可不可以总结出如果发生矛盾冲突时应该怎么做更妥当呢?

告诉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相互谦让,化解矛盾冲突。否则第三方得利。

对,应该相互谦让,才能化解矛盾。那么我们再退一步设想一下,如果鹬与蚌不想两败俱伤,而且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了,你认为应该谁先做出退让呢?

蚌先退让

二者同时----诚信

还有没有第三种看法?

(1)在这个故事中,鹬与蚌谁是进攻者,是谁最先导致了可能出现的两败俱伤?

(2)当双方发生冲突僵持不下即将两败俱伤的时候,如果一方是强者,一方是弱者,你认为谁应先退让?为什么?

蚌是弱者,它若主动畅开双翼,无疑于送肉给鹬吃,而鹬是强者,它的退让并不会导致蚌趁机将它消灭。答案只有一种,只有鹬先作出退让的姿态。

校园学生间的冲突,委曲求全只有一个结果:弱小的孩子可能屡屡成为出气包,但是强者可以从容的退让,因为他的撤退并不足以让弱者趁机将它消灭,强壮的孩子即使再谦虚也不可能成为弱小孩子的“出气包。”

我们看一看《战国策》中《鹬蚌相争》原文是怎么样。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当赵国要出兵攻打燕国时,苏代讲了《鹬蚌相争》的故事,可是在拐弯抹角地向赵王提出建议。同学们想想在这里面,谁是鹬?谁是蚌?谁是渔翁?从故事中能不能看出做了退让的是谁?赵。对,赵惠王是一只很聪明的鹬,他知道是他是强者,是主动制造事端的一方,所以当蚌即燕国托人来调解的时候他主动地作出了退让。鹬蚌相争,秦国这位渔翁自然也没有得利了。

五、小结

乱世战国,群雄并起,风云变幻,国与国之间相互冲撞,有侵略就保卫,有进攻就有防御,有欺辱就有抗争,当双方陷入僵持状态之后就会出现两败俱伤的结果。制造事端者理应承担主要的责任。现在《鹬蚌相争》常常用在了我们的生活中,寓意也有所扩大,即鹬蚌相争》告诉我们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因此要懂理权衡利弊,相互谦让这样才能有效地化解冲突。

六、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下载鹬蚌相争教案修改word格式文档
下载鹬蚌相争教案修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鹬蚌相争教案

    五年级上册《鹬蚌相争》第一课时教案 马蹬镇第一中心小学 2014年12月12日 五年级上册《鹬蚌相争》第一课时教案 马蹬镇第一中心小学 李 剑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

    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阅读......

    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 主讲教师:黄婷 教学内容:课本110页—112页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2、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寓意。让学生明白遇事一味互相争斗,最终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会让第三者占了便宜。要学会宽容和忍让,要学会及时化解危机。 2.能正确、流......

    鹬蚌相争教案(推荐阅读)

    鹬蚌相争 江都市国际学校小学部 周颖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故事中两个生字,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 2、绘声绘色地讲这个故事。 3、了解语言特点,知道故事中蕴含的寓意......

    《鹬蚌相争》教案分析(合集)

    《鹬蚌相争》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2学会本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文的主要内......

    鹬蚌相争教案 2

    鹬 蚌 相 争 一、导课 首先,我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有没有同学知道“战国七雄”?(请同学回答,并板书。)对,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他们就是秦、楚、韩、魏、燕、赵、齐。秦国是其中......

    鹬蚌相争的教案

    《鹬蚌相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肉”、“吵”“顿”,会组词造句。 3.懂得什么是寓言,明白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4.抓住重点......